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pdf
第30卷第3期 乌沾专天热 气比彦 0ILG A SGEOL OGY2009年6月 文章编号0253 998 5200903 0275 07 珠江口盆 地珠三坳陷油气成 藏 模式与分布规律 姜华 ’ ,王华 。 ,李俊良 。 ,陈少平 4 ,林正良 。 ,方欣欣 。 ,蔡佳 。 1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 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 3; 2.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 4 300 74 ; 3.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技术部, 广东 湛江 524 057;4. 中国海洋石油有 限公司 油气研究 中心,北京 100027 摘要珠江 口盆地珠三坳 陷是 一 个典型 的南断北超 的箕状 断陷,属于边缘海盆地,具有 丰 富的油气资源。受到主干断裂的 强烈控制作用,该坳 陷可以划分为3个石油系统,分别为文 昌A凹、B凹和 c 凹 石油系统。在不同的构造部位发育不同的 油气藏类型在缓坡带和周边隆起带上发育潜山或潜山披覆油气藏,局部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在主 干断层附近发育岩 性 一 构造油气藏;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滑塌体隐蔽油气藏 ;在盆地中心位置,可发育远源浊积扇透镜 状油气藏。其 中,缓坡 带的地层 不整合 一 岩性油气藏和盆地中心远岸浊积砂体形成的透镜体油气藏应该是最为有利的近期勘探目标。 关键词成藏剖面;油气成 藏模式;隐蔽油气藏类型;珠三坳陷;珠江 口盆地 中图分类号TEl 22.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onhydrocarbon pool i nganddistribution pat ternsinthe Z hu -3 Depres sion ,t hePearlR iverMouthBasin JiangHu a ’ ,W anghua 。 ,LiJ unliang ’ ,Chen Shaoping 。 ,L i nZhengliang 。 ,F angXin xin 。 ,C aiJia 。 1 .P os tDoctoralRes ea r ch Center,Res ear ch InstitutePetr oleumExplor ationDevelopnwntPetr oChin a.Be舛ng 10008 3 ,Chi t l Ⅱ;2.Facult3 ’ 0 / ’ Earth Resou r ces ,Chi n aUniver sit y ofGeos cien ces ,W uha n ,H ubei4 30074 ,C hi na; 3.Tecwlog yDepartm ent,C NO OCChinaLtd Z hanjia ng,Zhanjia ng,Gua ngdong524 057 ,Ch a; 4.C NO OCChin aLtdRes ea r ch Cent er , 啊,增100027 ,1 i na A bstractT heZhu -3 depressioninPearlRiverMouthBasinisaty picaldustpan shaped basinfaultedinits southandoverlappingtothenorth.Itbelongstoam argin alseabasinabu ndantinoilandgasr esources.Three pet r oleumsystem s,nam el y theWenchangA ,W enchangB ,and W enchangC ,can ber ecognizedinaccordan ce withthestrongcontr ollingeffectofthem ajorfaults.D i f ferenttypes ofreservoi rshadbeendevelopedindif fer ent structu ralzonesburied hi l lorburied hil ldrapeanticlinehydrocarbonreser voirsandlocalstr ati g raphicoverlap reservoirsinthe g entleslopezoneandits p eri ph eralupl i f tzon e ,l ithological - structu ralr eservoir n earthemajor faults,slum p subtlereservoi rsoffandeltafr ontinthesteepslopezon e ,and l enticulardistalturbiditefanreser voir sincentralbasin.Itissuggestedthat theunconity l ithologicalreservoir sinthe g entleslopezon eand lenticular r eservoirsinthecentralbasinbefavorab len ear termexplor ationtargets. Keyw ordsreser voirprofile;hydr ocarbon pool ing pat ter n;subtlereservoirty pe;Zhu 一3 D epression;PearlR iv 。 erMouthBasi n 石油系统 是 M.G.Dow 在 1972年首次提出 的,主要是研究 烃源岩、储集层 、盖 层和圈闭这些 基本地质要素及其与油气成藏过程的关 系。石油 系统的划分对于盆地成藏机制和远景区预测具有 积极 的作用 。 ’ - 41 。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油气勘探的 收稿日期2 008 12 04 。 第 一 作者简介姜华1977 一 ,男,博士,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研究。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08 72077;湖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 目2008CDA 098。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76 石油 与天然 气地质第30卷 主战场之 一 。大量研究表明,该盆地具有丰富的 油气资源 _5。』 。经过20多年的勘探,在位于该盆 地西部的珠三坳陷及其周缘地区发现 了 一 批中小 型油气田,但没有实现重大的突破。通过研究本 区内的石油系统 ,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并对研究 区内下 一 步勘探目标提出了建议。 1 地质背景及勘探现状 珠江口盆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架东部近 海海域,是 一 个 在前第三系基底上发育起来 的新 生代陆缘拉张型含油气盆地。在区域 构造单元 上 ,珠三坳陷位于珠江口盆地西部,是珠江口盆地 的 一 个次级构造单元。 珠三坳 陷可继续划分 为9个次级构造单元。 其中,负 向单元有文昌A凹陷、文 昌B凹陷、文 昌 c凹陷 、琼海凹陷、阳江A凹陷和 阳江B凹陷;正 向单元有琼海低凸起、阳 江低凸起和阳江地垒 图1。研究区总面积约为3 000多k m 。 ,总体为 南断北超 的箕状断陷结构。 珠三坳陷的发育主要经历了早期的湖泊相沉 积、中期的海湾相过渡相 沉 积和晚期的开阔海 相沉积3个阶段 ∞ J 。湖泊发育阶段是最有利的烃 源岩发育时期;海湾发育 阶段湖泊 消退,海水人 侵,不断扩大的开阔海 一 方面继续发育了储集层, 更重要的是 发育了巨厚的泥岩 盖层,为形成石油 体系创造了良好的生储盖配 置条件。坳陷内地层 从下至 上为古新统神狐组,始新统文 昌组,下渐 新统恩平组,上渐新统珠海组,早中新统珠江 组, 中中新统韩江组,上中新统粤海组,上新统及第四 系为万山组。神狐组是 在坳 陷发育早期形成的 , 以杂色的粗碎屑沉积为主,分布范 围比较有限,上 部发育有 一 些暗色泥岩。文 昌组沉积 时期是湖盆 鼎盛期,以湖相 暗色泥岩沉积为主,沉积 厚 逾 千 米。恩平组为湖泊萎缩期 的湖沼 沉积,但在文昌 A 凹陷中仍发育湖相泥岩。珠海组在湖泊逐渐 消 图1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主要构造单元概要 F i g .1T hemaintectonicunits oftheZhu 一3 d epressioninPearlRiverMouth Basin F,F2,F3,F。,F5,F6为主干断裂。断裂F1可继续分为①F1断裂东段;②F 。断裂西段 北支;③ F .断裂西段南支。 老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3期姜华,等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 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 277 亡、海水不断入侵的背景下发育,沉积了 一 套海湾 相 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砂 泥岩 ,也是 本区主要储 集层。珠江组 基本为正常海 相沉积,下部以滨 浅 海相砂岩为主,上部为浅海相泥岩 ,在台地 上的浅 水部位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和 生物礁。韩江 组为巨 厚的浅海相泥岩,为本区的区域性盖层。粤海组 和万山组为浅 海相 砂泥岩互层,其中第四系尚未 成岩图2 p “‘’ 。 2 珠三坳 陷油气成藏条件 珠三坳陷是 一 个在构造控 制下 形成的由多 个隆起和凹陷组成的大坳陷,再加上南侧的大型 古隆起神狐隆起的存在,使其构造格局相 对比较 复杂。多个生油凹陷、多套生 油 层系 的存在 ,使 其油气运聚情况十分复杂。不同的构造部位的圈 闭其油气 的来源 不 一 样,具 有不同的油气运聚规 律 ⋯ ⋯ 。 珠三南断裂的形成演化 对珠三坳陷油气系统 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珠三南断裂同生断 层分段性活动特点使得在珠三坳陷形成了 3个特 征不同的成油体系图3 p。 。 在珠三坳陷东 部,珠三南断裂东段的活动控 制了文昌A凹陷成油体系 的形成。该断层神狐 一 文昌期活动相对较弱,恩平期强烈活动,后期活动 时间持续长,主体活动至珠江期,从而使文昌 A 凹 沉积厚度极大,最大厚度接近 10 000m ,因而 导致 文昌组烃源岩在有效圈 闭形成以前大部 分已经达 到过成熟。在具有较 大厚度上覆 岩层 的情况 下, 恩平组烃源岩成熟 度也相 对 较高,主要有效烃源 岩为恩平组湖沼相烃源岩,因此文 昌 A凹以生气 为 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层 ┃ 反射层 ┃ 超 ┃ 岩性 ┃┃ 地层综述 ┃ 沉积 ┃ 生储盖 ┃ 构造演 ┃ ┃ 系统组段 ┃ 界面 肄峨| 。 ┃ 层 ┃┃ 油层 ┃┃ 环境 ┃ 组合 ┃ 化阶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a ┃ 序 ┃ 剖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 更 ┃ 琼 ┃ ┃┃ ┃ ┃ . .. _┃┃ ┃ 滨┃ ┃ ┃┃ ┃ 四┃新 ┃ 海┃ ┃ ┃┃ ┃ 潮┃┃ 灰色粘土夹粉砂岩、砂岩 ┃ 浅┃┃ ┃ ┃┃ 系 ┃ 统┃组 ┃ ┃ ‘ ┃ ┃┃ 鬻┃┃┃ 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浅 一 深灰 色泥 岩、粉砂质泥 ┃ ┃ ┃┃ ┃ ┃┃┃ ┃ ┃┃ ┃ ┃┃┃ ┃ ┃ 岩,中部夹砂岩、粉砂岩 ┃┃ ┃ ┃┃ ┃ 构 ┃ ┃ ┃┃ ┃ ┃┃┃ ┃ ┃┃ ┃ ┃┃┃ ┃ ┃ 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改 ┃ ┃┃ ┃ ┃┃ ┃ ┃┃┃ ┃ ┃ 浅棕灰色粉砂岩与灰色 泥 ┃┃ ┃ ┃┃ ┃ 造 ┃ ┃ ┃┃ ┃ ┃┃┃ ┃ ┃┃ ┃ ┃┃┃ ┃ ┃┃ ┃ ┃┃ ┃ ┃┃ ┃ ┃┃ ┃ ┃┃ 岩,粉砂质泥岩互层 ┃ 浅 ┃ ┃ ┃┃┃ 期 ┃┃┃ ┃ ┃┃ ┃ ┃┃ ┃ ┃┃┃ 海 ┃┃ ┃ ┃┃ ┃ ┃┃┃ ┃ ┃┃ ┃ ┃┃┃ ┃ ┃┃ ┃ ┃┃ 坳 ┃┃┃ ┃ ┃┃ ┃ ┃ Ta 。 ┃ - l9 0 一 ┃ ┃ 雾 ┃ ┃ 浅灰绿色泥岩,局部夹砂 ┃ ┃┃ ┃ ┃ 陷 ┃ ┃┃┃ 上 ┃┃ 万 ┃┃┃ ┃ ┃┃ ┃ ┃┃┃ ┃ ┃┃ ┃ ┃┃ 新 ┃┃ 山 ┃ ┃┃ ┃ ┃┃ ┃ ┃┃┃ ┃ ┃┃ ┃ ┃┃ 统 ┃┃ 组 ┃ ┃┃ ┃ ┃┃┃ ┃ ┃┃ ┃ ┃┃ ┃ ┃┃ ┃ ┃┃ ┃ TP _ ┃ _5 50 ┃┃ ┃ ┃┃ ┃ ┃┃ ┃ ┃┃┃ 新 ┃┃ ┃ ┃┃┃ ┃ T 吣 ┃ ┃┃ ┃ ┃┃┃ ┃ ┃┃ ┃ ┃┃ ┃ ┃┃ E ┃ - 10 5 ┃ ┃ ┃┃ ┃ ┃┃ ┃ ┃┃┃ ┃ 近 ┃ ┃ ┃ 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 ┃ 出 ┃ 江 ┃ ┃ ┃┃ ┃ ┃┃ 层,见生物礁滩灰岩 ┃┃┃ ┃ ┃ 阶 ┃ ┃┃┃ 新 ┃┃ 组 ┃┃┃ ┃ ┃┃ ┃ ┃┃┃ ┃ ┃┃ ┃ ┃┃ 统 ┃┃┃ ┃ 础 - ┃ - 16 5 ┃┃┃ ┃ ┃┃ ┃ ┃┃ 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系 ┃ ┃┃┃ ┃ 上 ┃ ┃ ┃┃ 塞 ┃┃ 上部灰色泥岩,下部浅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色砂岩、粉砂质泥岩 ┃ ┃┃┃ ┃ ┃┃ ┃ ┃┃ ┃ ┃┃ ┃ ┃┃┃ ┃ ┃ 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珠 ┃ 玉 ┃ - n ┃ - 175 ┃┃ 岳| l晶三 J ┃ ┃ 岩、糨砂质泥岩 粉砂岩夹泥 ┃ 滨 ┃ 层 ┃┃ ┃ 断 ┃┃ ┃ ┃ 下 ┃ 江 ┃ ┃ ┃┃ T 。2 ┃┃ ┃ ┃┃ ┃ ┃┃ ┃ ┃┃ ┃ ┃ 组 ┃ ┃ 一 畦 。 ┃ 一 185 一 ┃┃ ┃ ┃┃ ┃ ┃┃ ┃ ┃┃ ┃ ┃┃┃ ┃ ┃┃ ┃ 篓觜 ┃ ┃┃┃ ┃ ┃┃ ┃ ┃┃ ┃ ┃┃ ┃ ┃┃ ┃ ┃┃┃ ┃ ┃┃ ┃ 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2 - ┃ 一210- ┃ ┃ 掣 ┃ ┃ ┃ 浅 ┃ ┃┃ ┃ 期 ┃ ┃ ┃┃┃ 蝶 ┃┃ - E - ┃ -25 5 ┃ ┃ 釜酗省墨 ┃┃ 浅灰色细 、 粉砂岩与灰 一 深 ┃ 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 ┃ 海 ┃ ┃ ┃┃ T 。1 ┃ ┃ ┃┃ ┃ ┃┃ ┃ ┃┃┃ 渐 ┃┃ 组 ┃┃ - 豫 一 ┃ -284 ┃ ┃ ┃┃ 灰色泥、页岩不等厚互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雕 ┃ ┃┃ ┃ ┃┃ ┃ ┃┃ ┃ 新 ┃┃ ┃ ┃ T2 一 ┃ - 30O - ┃ ┃ 纽垡剑 ┃┃┃ ┃ 豳圈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孟j.|划 ┃┃┃ 河 ┃┃ , 。 j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 ┃ 统 ┃ ┃ 恩 ┃ ┃ ┃┃┃ ┃ ┃ 深灰色 泥岩,上部夹含烁 ┃ 沼 ┃ ┃ 0 0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 ┃ 平 ┃ ┃ 一 T; 。 ┃ _330 - ┃ T A J ┃ 黼 ┃┃ 砂岩,下 部为红棕色砂岩夹 ┃ I ┃┃ 一 j |j 。 il ┃ ┃ ┃┃ 组 ┃┃┃ ┃ ┃┃ ┃ 泥岩,局部见煤线 ┃ 滨 ┃ ┃ ┃┃ 近 ┃┃┃ ┃ 醒 ‘ ┃ -350 - ┃┃ , 、n玳 一 ┃┃ ┃ 浅 ┃ ┃ ┃┃┃ ┃ ┃┃ ┃ ┃┃ ┃ ┃┃ 湖 ┃┃┃ ┃ ┃┃ ┃ ┃┃┃ ┃ i-女■0 ┃┃┃ 相 ┃┃┃ ┃ ┃ 始 ┃ 文 ┃ ┃ 一 q - ┃ -39 5 ┃ ┃ 嚣 ┃┃ 灰 一 褐灰色泥岩,上部夹含 ┃┃ 纛 ┃ ┃┃ 系 ┃ 新 ┃ 昌 ┃┃ ┃ ┃ T ~ ┃ 豁 ┃ ┃ 砾砂岩,下部为红棕色砂岩 ┃ 中深湖 ┃ i0移j ┃ ┃┃ ┃ 统 ┃ 组 ┃┃ 一 啊 - ┃ 142 5 ┃ ┃┃ ┃ 夹泥岩,局部见煤层 ┃ .滨浅澜 ┃ ┃┃ ┃ ┃┃ 神 ┃┃ 弼 。 ┃ -49 5 ┃ T “2 ┃ Jkzi6,“ ┃ ┃┃ 河 ┃┃ ┃ ┃┃ 古新统 ┃ 狐 ┃┃┃ ┃ ┃ ┃ ┃ 灰 一 棕红色泥岩、砾岩与棕 ┃ 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组 ┃ ┃ ┃┃ _ r A } ┃ ┃┃ 红色、灰褐色泥岩互层 ┃ 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g 。 ┃ - 66 5 - ┃┃ ┃ ┃ 主要为变质岩,间有侵入 ┃┃ ┃ ┃┃ 前第三系 ┃ ┃┃ ┃ ┃┃ 岩、喷发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综合柱状剖面 F i g .2Comprehensivecolumnar section oftheZhu 一3 depr essi oninPearlRiverMouthBasin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78石油 与天然气地质第30卷 / / ’一 、 . 一 一 ‘ YJ 32 r / ., A 昌 承下多 渺 图3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石油系统分布 Fi g .3Distributionofthethree pet r oleumsystem sintheZ hu 一3 depr essioninPearlRiverMouth Basin Fl,F2,F3,F4,F6为主干断裂。断裂F】可继续分为① F l断裂东段;② F 1断裂西段北支;③ F l断裂西段南支。 在珠三坳陷西部,珠三南断裂西段南、北两支 断层 的活动控制了文昌C凹陷成油体系和文昌B 凹陷成油体系的形成。神狐 一 文昌期珠三南断裂 西段南、北两支断层活动强烈 ,文昌B凹陷和文昌 c凹陷为珠三坳陷早期 的沉 积中心 ,该时期在文 昌B凹陷和文 昌c凹陷沉积了优质的深湖 一 滨浅 湖烃源岩。但是文昌期以后,断层活动强烈区东 迁,在文昌组沉 积以后其上覆沉积的厚度相对 文 昌A凹陷来说厚度要小 一 些,因此造成文昌B凹 陷文昌组烃源演化进 程要慢 一 些,因 而得以使文 昌B凹陷文昌组烃源岩在有效圈闭形成以后才开 始大量生烃。恩平组由于 上覆 岩层厚度不大,至 今还有 一 部分未达到生油门限。因此 ,文昌B凹 陷主力烃源岩为文昌组深湖 一 半深湖相烃源岩,以 产油为主。早期恩平期以前 文昌 C凹陷为整个 珠三坳陷的沉积中心,在恩平组 沉积以前文 昌 C 凹陷沉积最大厚度可以达 到3000m以上。自恩 平期以后,珠三南断裂西 段南支 的活动性大大减 弱,而珠三南断裂西段北支强烈活动,使文 昌c凹 陷发生抬升剥蚀作用 ,阻止 了文昌C凹陷烃源岩 的进 一 步演化,避免了文昌组 烃源岩由于过成熟 而枯竭的命运。这也是文昌c凹陷烃源岩生成 的 油气成熟度较低的根本原 因。而在珠海组沉积期 以后,整个南海发生大规模海侵 ,使上覆岩层 不断 增厚,文昌C 凹陷文 昌组烃源岩在粤海期达 到生 烃门限,并且现今正处于生烃高峰期。 综上所述,珠三坳 陷油气藏区域 分布 的差异 是由多方面 的成藏因素决定的,包 括烃源岩的分 布和演化、构造 发育、储盖 组合等,而其中最 基本 的和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因素是烃源岩的分布和演 化。不同凹陷内烃源岩分布差异明显。主要烃 源 岩类型不同,烃 源岩 的成熟度也相 差较大。这 些 差异主要是 由于珠三坳陷控坳主干大断裂在时空 上差异性演化的结果。 3 珠三坳陷油气主要运聚成藏期 在主干大断裂 时空上差异性 演化的控制下 , 文昌A凹陷、文 昌B凹陷及文昌C凹陷各个生烃 凹陷烃源岩演化过 程明显不同,从而导致各凹陷 界 边 一亿 扇 单 洲下 层 造 界 角水 带 断构 边 一1.岸 起 孔 干级陷 扇近 隆钻 主次坳 团 .回 团 团 口 团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3期姜华,等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279 控制下的油气主要运聚成藏 时间各不相同。具体 运聚规律如下。 在文 昌A凹陷,文昌组烃源岩成熟较早,在恩 平组沉积后就已经开始进入生烃 门 限,至韩江 组 沉积末期 大部 分烃源岩已经达到 过成熟。因此, 恩平末期至韩江末 期是 文 昌组烃源岩 的主要生、 排烃时期。恩平组烃源岩主要 生、排 烃 时期是珠 海末期至现今,尤其是 对生气而言 ,现今大部分处 于过成熟 阶段,正处于生气高峰期。 文吕B凹陷 由于较文昌A凹陷浅,沉积厚度 薄,因而烃源岩成熟演 化 阶段较后者稍 晚。珠海 期至韩江末期是主要 的生排烃 时期,恩平组 生、排 烃时期较文昌组晚。 文吕c凹陷较 浅,神狐 一 文吕组 现今埋深约 4000m ,达到了生烃 门限,其生烃潜力较好,从万 山期初开始生油,现今正处于生油高峰期。 4 南堡坳陷成藏模式 根据珠三坳 陷烃源岩时空展布特点,可将珠 三坳 陷分为3个 相对独立的成油体系文昌A凹 陷成油体系、文 昌B凹陷成油体系及文昌 C凹陷 成油体系。各成油体系具有不同的成藏方式。 文昌A凹陷成油体系有两种不同的运聚方式 图4a,其中珠三南 断裂 东段 下降盘深 凹区 以 WCIO 一 3 1油气藏为代表 ,北部 斜坡隆起以 YJ32 1 一 l含油气构造 为代表。WC IO 一 3 一 l油 气藏的油气主 要来 自文昌 A 凹陷的恩平组烃源 岩,文昌组烃源岩供烃比率较低;主要储层 为珠海 组 一 段、二段。有效圈 闭形成于中新世中期,此时 文 昌组烃源岩已进人生油中后期 ,原 油成熟度较 高,生成 的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至珠海组二段储 层,再经侧 向运移进入圈 闭构造,形成轻质油藏。 珠海组 一 段有效圈 闭形 成于中新 世 中晚期,形成 时间较晚。此时文昌组烃源岩已进入生气 阶段 , 恩平组烃源岩进入主生油阶段,文昌组 生成的气 及恩平组 生成 的油气进入珠海组 一 段 聚集成藏。 WCIO 一 3 1油气藏位于烃源岩上方 ,油气顺断层 运移,以垂向运移 为主。 YJ32 一 l 一 1油气藏的油 气主要来 自文昌A凹陷恩平组。 YJ32 1 1油 气构造所在阳江低凸起与文昌A凹陷北部缓坡相 接,是油气运移的指 向区。油气运移的第 一 种 方 式为,油气首先沿连通的砂体或不整合面作垂向 运移,在凹陷边缘地区,由于基底之上发育断陷期 所沉积的粗碎 屑,油气通 过这些连通的砂体 或沿 不整合面向上倾方 向运移,随后顺断层作垂向运 移至圈闭;另外 一 种方式为,油气先经断层向上 运 移,进入横向连通性好 的海 相 砂 岩输 导体后再横 向运移至圈闭。文 昌A凹陷总体是 一 个南 断北 超 的箕状断陷,因此 阳江低凸起 离 文 昌A凹生烃 中 心距离较远,同时源岩 到圈闭的构造 起伏相 对较 小,因此 YJ32 1 1油气构造的油气运移以侧向 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 文 昌B凹陷成油体系样有两种不同的运聚方 式图4b,其中珠三南断裂西段 北支下降盘深凹 区以WCl9 1 1油气藏 为代表 ,北部斜坡隆起 以W C l 3 1 1油藏为代表 。 WC l9 1 一 l构造 的油气主要来自文 昌B凹陷的文昌组烃源岩,其 中恩平组烃源岩对其也有 一 定 的供烃作用;主 要 储层为珠海组和珠江 组。该构造带处于凹陷沉 积 中心,因此油气以顺断层垂向运移为主。 WCl3 一 l 一 1构造生 油岩主要来自文 昌B凹陷的文昌组烃 源岩,其中恩平组烃源岩 对其也有 一 定的供烃作 用,文昌A凹陷油源可能也少量供烃;主要储层为 珠江组。下部油藏供油方式 为,凹陷 中生成的 油 气顺斜坡 向上 运移到构造高部 位后,再 沿构造脊 部继续向上 运移,直至 WC l 3 1 1 等圈 闭 聚集 成藏;上部油藏的供油方式与下部不同,油先经断 层向上 运移,进入横 向连通性好的海 相砂岩后 再 横 向运移至圈闭。 文昌c凹陷成油体系以 WCl5 1 1油气 藏为代表图4b。 WCl5 1 一 l构造的生 油岩 主要来自文吕 c凹陷 的文昌组 ,油气藏形成 较 晚,主成藏期在 5Ma以后 ,主要烃源岩文昌组 现 今埋深范围在3 000 ~ 4000m ,位于文昌 c凹陷 的沉 积中心;主要储层为珠江 组 一 段 下部的细 一 中砂岩。油气生成 一 运移 一 聚集期为粤海期 一 第 四纪,保存时 间为粤海期 一 第四纪,上覆岩 层为 文昌组以 上地层;圈闭构造 形成于粤海期,临界 时刻 为万山组沉 积初期。其油气运移的路径为 油气从源岩先向东运移,珠三南 断裂西段南支下 降盘处发育的扇三角洲为粗碎屑沉 积,与烃源岩 直接接触,可作为油气横向运移和纵向运移的通 道,可将油气由源区 运移到基底,然后油气沿着 基底的构造脊运移至 WCl5 1 1构造珠江 组 的背斜圈闭中。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80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 30卷 卜_蹦晶_ . { 一 器皂 道号 卜 一 Jt,l r f i } 一 琼海低凸起 _ II - 一 空 昌B凹陷 一 文岛c凹陷 一 种孤隆起 一 图I图画口国国囫田日囤囤 蒋 蔷 需 ’ ;最争 输 。。。。”“ 套 强散 “气藏 。。 ; 姜争 。’。“前差 孟 ‘ ,嚣荠猕 “毳 管 靠糕 。。疑 誊 餐 褥 。 图4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成藏剖面 F i g .4Theresen ,oi rmode prof ilesoftheZhu -3 depressioninPear lR iverMouthBasin I .珠三南断裂下降盘成藏组合;Ⅱ.文昌A凹 “ 二级构造带 ” 成藏组合;Ⅲ1 .琼海低凸起成藏组合;I ll 2 . 阳江低凸起成藏组合 Ⅲ3.文昌B凹北部斜坡成藏组合;Ⅲ。.文昌A凹北部斜坡成藏组合;1 V . 神狐隆起成藏组合;V .凹陷中心成藏组合 ①断超地层岩性 一 构造油气藏;②古潜山油气藏;③地层 不整合 一 岩性油气藏; ④砂岩透镜体油气藏;⑤ 披覆背斜油气藏;⑥上倾尖灭油气藏;⑦地层岩性 一 构造油气藏 综合以 上分析,珠三坳 陷可以总结为 3种成 藏模式。 一 种是断裂下降盘深凹 区模式,圈闭位 于烃源岩上方,断层沟通源岩和圈闭,油气以顺断 层垂向运移为主,如W Cl 0 3 1和WCl9 1 1 等油气构造。第二种是珠三南断裂上升盘隆起区 模式,该模式以W C l 5 1 1油气藏为代表 ,油气 先顺断层运移,然后沿基底不整合面、砂体等输导 体侧向运移至圈闭。第三种 为斜坡加凸起模式, 以WCl3 ~ 1 1油藏和YJ32 1 1油气构造 为 代表,油气有两种运聚方式 一 种 是,凹陷中生成 的油气顺斜坡向上运移到构造高部位后,再沿构 造脊部继续向上运移,直至圈闭聚集成藏;另外 一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3期姜华,等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模式 与分布规律28】 / , ’ ’ 、 。 , J ;;缓 “ / A IN 11 4 - Ⅵ 32 秤 Ⅱ . 士 jIr [阳。 。 一 么 图5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隐蔽油气藏类型与分布 Fi g .5T y pes anddistribution sofsubtlereservoirsintheZ hu 一3depressi oninPearlRiverMouthBasin FI,F2,巳,F4,F6为主干断裂。断裂 F ,可继续 分为① F 。断裂东段;② F 。断裂西段北支;③ F l断裂西段南支。 种表现为,油气先经断层 向上运移,进入横向连通 性好 的海相砂岩后,再横向运移至圈闭。 6 结论与建议 5 油气藏预测 随着油气勘探的进 一 步深化,隐蔽油气藏 在 油气储量中所占位置日益重要 ”t”。 。目前,珠三 坳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尚处于起 步 阶段,单纯的岩 性或地层油气 藏基本 未钻遇 仅 WC l 3 1 1油 藏可归类为古潜山披覆 背 斜类型。通过石 油系 统分析认为,文 昌A凹和文 昌 B 凹是 长期以来继 承性 的生烃中心 ,其周缘地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 区带;而文昌C凹的文昌组烃 源岩目前正处于 生 烃 门限,具有 一 定的生烃潜力,可能为临近的神狐 隆起上的油气藏的供烃 图5。 3个生烃灶周缘 部位是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有 利场所。下 一 步勘 探 应以缓坡带的地 层 不 整合 一 岩性 油气藏和盆地中 心远岸浊积砂体形成 的透镜体油气藏为重点。 1珠三坳 陷南断裂 活动 的时空差 异性不仅 形成3个主要 生油凹陷文 昌A、文 昌B、文昌c凹 陷,更 由于其对沉降速率的控制,影响了烃源岩 的厚度和类型以及生烃 门 限 的差 异,使其天然地 可以划分为3个石 油系统。 2珠三坳陷整体为 一 南断北超 的箕状断陷, 在缓坡带和周边隆起带上发育潜山或潜山披覆油 气藏,局部发育地层 超 覆油气藏;在主干断层附近 发育岩性 一 构造油气藏;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前 缘滑塌体隐蔽油气藏;在盆地中心位置,可发育远 源浊积扇透镜状油气藏。 3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化 ,该区下 一 步 的油气 勘探应以隐蔽油气藏为主,缓坡带的地层不整合 一 岩性油气藏和盆地中心远岸浊积砂体形成的透镜 体油气藏应该是最为有利的近期勘探目标。 下转第28 6页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86石 油 与天然 气地质第30卷 导作用,它呈小块状散布。 三角洲 的天然堤大都 保存不完整。当分流河道发展到单 一 顺直时,天 然堤保持完好,平行河道分布。泛 滥平原沉 积物 粒度较细,河道、决口扇沉积物以粉砂为主。 5 结语 通过钻孔取心,对入海口地区黄河三角洲浅 层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沉 积 相带主要以河道、 决口扇、泛滥平原、潮 坪为主,垂向序列类型主要 为河口砂席 一 三角洲侧缘型和河口砂席 一 三角洲 侧缘 一 砂席型两种。其中,人海口地区东北方向垂 向序列主要以河口砂席 一 三角洲侧缘型为主;在西 北方 向,以河口砂席 一 三角洲侧缘 一 砂席型为 为 主。由此,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发育的沉积模式。 该认识不仅为本地区高密度地 震采集提供了定量 的表层地球物理参数,而且为层序地层学研究提 供了 一 个实例。 参考文献 1 姜在兴,王留奇 .黄河三角洲 现代沉积研究[M ] 油大学 出版社, 19 94 2成国栋.黄河三角洲现代沉积作用及模式 [M] 版社,199 1 山东东营石 北京地 质 出 3 薛春汀 .现代黄 河三角洲叶瓣的划分和 识别 [J].地理研究 上接第281页 1994 。13259 ~ 66 4 任于灿,董万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貌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 纪地质,1987,7增刊19 28 5 高 善明,李元芳,安凤桐,等 .黄河三角洲形 成 和沉 积 环境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 9 6 曾允孚 .沉积岩石学[M ]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 6 7 钟建华 .黄河三角洲上的3种典型 沉积构造[J].西北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1996.增刊 506 ~ 5 10 8ColemanJM .Deltapr ocess es ofdepositionandm odelsfor explo rati on [M] .SecondEdition.Bost on ,1982 9 叶青超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结构及 发育模式[J] .地理 学报, 1982,37434 9 ~ 362 10 钟建华,马在平 .黄河三角洲胜利I号心滩的研究[J].沉积学 报,1998,16338 ~ 43 11 张进,刘怀山,童思友 .黄河口现代海洋沉 积高分辨率地 震 地 层学研究[J] .海洋地质动态 ,2004,2051 ~ 5 】 2 李宏伟,袁士义,朱恰翔 ,等 .河流相地层 相分异与沉积物体积 分配规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263356 ~ 360 13 高志勇,韩 国猛,张丽华 .河流相沉 积中的准 层序 以 四川 中部须家河组为例[J] .石油 与天然气地 质 ,2007,281 59 ~ 68 14 盂万斌,张善文,田波,等 .沾化凹陷五号桩地区沙河街组三段 浊流沉积特征及储集性 能[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 45 04 ~ 5 10 15 胡学智,鲍志东,那未红,等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头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