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pdf
第 2 9卷第 6期 - -5 天 L t - A 0 1 L&G A S G E O L O G Y 2 0 0 8年 1 2月 文章编号 0 2 5 3 9 9 8 5 2 0 0 8 0 6 0 7 1 6 0 5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 宋国 奇 , 卓 勤 功 , 孙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山东 东营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地质科学研究院, 山东 东营 2 5 7 0 1 5 ; 3 l 3 刑 2 5 7 0 0 1 ;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武警黄金第九支队, 海南 海口 5 7 0 2 1 6 摘要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平面上主要位于盆缘地层超剥带内的大型鼻状构造和凸起的翼部, 纵向上主要分布 在一级不整合面附近。根据不整合面上、 下地层的风化程度及其保存状况, 将第三系不整合体划分为3种结构类型I 型、 Ⅱ型和Ⅲ型。不同的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输导/ 遮挡能力。第三系不整合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古地貌、 输导 体系和遮挡层。根据圈闭发育的构造位置、 储层产状和油气运移的方向, 建立了斜坡正向运聚和凸起侧向运聚两种不整 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两种成藏模式通常均可发育近源遮挡油气藏和远源超覆油气藏, 不整合体结构中的“ 渗透天窗” 是两类油气藏的转折点。 关键词 不整合体结构; 不整合油气藏;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济阳坳陷 中图分类号 T E l 2 2 . 3 文献标识码 A Hy d r o c a r bo n mi g 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mu l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i n t he Te r t i a r y u n c o n f o r mi t y r e s e r v o i r s o f t h e J i y a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S o n g G u o q i , Z h u o Q i n g o n g , S u n L i 1 . S I N O P E C S h e n g l i O i lfi e l d c o . L t d . , D o n g y i n g , S h a n d o n g 2 5 7 0 0 1 , C h i n a ; 2 .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t ific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S I N O P E C S h e n g l i O i lfi e l d C o . L t d . , D o n g y i n g , S h a n d o n g 2 5 7 0 1 5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L a t e r a l l y , t h e T e r t i a r y u n c o n f o r mi t y r e s e r v o i r s o f t h e J i y a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a r e ma i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t h e l a r g e n o s i n g s t r u c t ur e s o f t he ma r g i n a l o v e r l a p z o ne s a n d t h e fla n k s o f s a l i e n t s , wh i l e v e r t i c a l l y, t h e y o c c u r ma i n l y n e a r t h e fi r s t o r d e r u n c o n f o r mi t y s u r f a c e . T h r e e t y p e s o f s t ruc t u r e s , n a me l y t h e t y p e I, l I, a n d H I, a r e i d e n t i fi e d i n t h e Te r t i a ry un c o n f o r mi t y s u r f a c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e g r e e o f we a t h e rin g a n d p r e s e rva t i o n o f s t r a t a b o t h a b o v e a n d b e l o w t h e s u r f a c e. D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 o f s t r u c t u r e s v a r y i n c 0 n d uc t i v i t y /s e a l i n g a b i l i t y .Th e ma i n f a c t o r s t h a t c o n t r o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i n t he Te rti a r y u n c o n f o r mi t y r e s e rvo i r s a r e p ala e o g e o mo r p ho l o g y, c o n d u c t i n g s y s t e ms a nd b a r r i e r b e d s . Two p a t t e r n s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 mu l a t i o n, n a me l y f o r wa r d d i r e c t i o n p a t ‘ t e r n o n s l o pe a nd s i d e wa y pa t t e r n o n s ali e n t . a r e e s t a b l i s he d t h r o ug h o bs e r v a t i o n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l o c a t i o n o f u n c o n - f o r tui t y t r a ps ,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r e s e r v o i r s , a n d mi g r a t i o n d i r e c t i o n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 Bo t h o f t he p a t t e r ns a r e f a v o r a b l e f o r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p r o x i ma l s e a l e d r e s e rvo i r s a n d d i s t a l o v e r l a p r e s e r v o i r s , w i t h t h e“ c o n d u c t i n g h a t c h ”i n u n c o n f o rm i t y b o d y a c t i n g a s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b e t we e n t h e s e t wo k i n d s o f r e s e r v o i r s . Ke y wo r ds un c o n f o r mi t y b o d y;u n c o n f o r mi t y r e s e rvo i r ;ma i n c o n t r o l l i ng f a c t o r f o r r e s e rvo i r i ng;r e s e rvo i r i n g p a t t e r n;J i y a n g D e p r e s s i o n 不整合圈闭是指储集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 合面相切封闭所形成的圈闭 , 包括不整合面之 下的圈闭 、 不整合面之上的圈闭和上 、 下不整合面 之间的圈闭 。与之对应, 可形成不整合遮挡油 收稿 日期 2 0 0 71 0 1 5 。 第一作者简介 宋国奇 1 9 5 7 一 , 男, 博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石油地质。 基金项 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 目 P 0 6 0 1 2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6期宋国奇,等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 717 气藏、地层 超覆油气藏和潜山油气藏。本文 的研 究对象为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地 层超覆油气藏。 有关不整合在油气成藏 中的作用、不 整合油 气藏的成藏机制和分布规律等,前人进 行了大量 的研究和探索,有效地指导了不整合油气藏的勘 探 口邯J 。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国西部的挤压 性盆地,而对东部的陆相断陷盆地研究相对较少 。 同时,对 “ 十五 ” 期间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 藏勘 探 成 功率相 对较低的地质 因素 分析 表 明 旧’mj ,除了勘探技术薄储层和超剥线识别相 对薄弱外,不整合结构及其对 油气的输导、遮挡等 机理认识 不清也是制约不整合油气藏勘探的关键 要素。 1 不整合及不整合油气藏展布特征 济阳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隅,是 一 个中、 新生代断陷 一 坳陷复合型盆地。研究成果表明,济 阳坳陷第三纪发育过 程中,形成了两个 一 级不整 合面和多个二 、三级不 整合面 “ 。构造运动的多 期性和沉积体系的复杂性为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 主要不整合面 一 级不整合面全 盆地范围发育,包括 前第三 系与古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T。、古近系与新近 系之间的不整合面T。,在地震、测井 、岩性剖面 上均有 明显的反 映,全区易于追踪 对比。不整合 面的接触关系多样凹陷区为平行样式,斜坡带为 剥蚀或超覆样式,凸起区为披覆样式。 T 。不整合 面为古近系底界,下伏地层包括 中生界、古生界或 太古界;T.不整合面为古近系顶界,上覆地层为馆 陶组。 Es 。‘‘’与 E七,Es 。 与 Es 。 ,E s 。‘‘’与 风 。‘ 下’之 间 为二级不整合面,纵 向上形成了多期叠置的超剥 样式。平面上,特别是在斜坡带和凸起边缘,二级 不整合面往往与 一 级不整合面重合,并可 见到 明 显的近凹削蚀、近 凸超覆现象。 济阳坳陷各凹陷南部的超剥带宽缓、延伸距 离长,地层、岩性变化慢,超剥关系清楚,可 观察到 地层的退积、剥蚀与超覆的渐变关系;而北部超剥 带相对狭窄,地层产状 陡,岩性变化 急剧,新地层 往往超覆于不同的老地层之上。 1. 2 不整合油气藏分布规律 据统计分析,济阳坳陷已探明第三系不整合 油气藏的空间分布主要有以下特征 1不整合油气藏主要分布在 一 级不 整合面 附近图1。该类油藏探明储量占到济阳坳陷地 层油藏储量 的 90.5% 。其中,T。不整合面控制着 第三系地层超覆油气藏,T。不整合面主要控制着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二级不整合附近发现的不整 合油气藏探明储量较少,仅占到9 .5% ,主要分布 在T; 和 E附近。目前,尚未在三级不整合附近发 现不整合油气藏探明储量。 2不整合油气藏平面上主 要位于具有 一 定 构造背景的盆地边缘。新近系多发育地层超覆油 气藏,位于靠近凸起的外环;古近系主要形成不整 合遮挡油气藏,主要位于靠近洼陷的内环。两类 不整合油气藏往往相伴发育,或以其中之 一 为主。 2 不整合结构类型及其油气输导作用 既然不整合油气藏的形成、分布与不 整合面 密切相关,那么不 整合在该类油气藏形成过 程中 的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就成为了核心问题。前人 对中国西部压性 盆地 不整合的研究表明,完整的 不整合发育3层结构,即不 整合面之上的岩石、之 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三者在油气成藏 过程中的作用 是不同的 卜 ”J 。本文将不 整合面 上、下岩石的组合统称为不整合体。 储量/10 。t nSnn n1n 0n01 Snon ’n nnnSn nn 3nn n0 T 旧 k 妇 鼎 佟 T T; 图1济阳坳陷不整合面与已探明不整合油气藏 储量 的关系 F i g .1Relationshi pb etw eenuncorlf or mitysu刊bceandproven reser ves 0funconf ormityr eservoi rs intheJi yangdepr essi on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718 石油 与天然气地质第29卷 2.1 不整合体结构类型 通过对济阳坳 陷钻遇第三系不整合面的70 余口井 的岩心观察及其岩石学、矿物学和测井响 应特征的综合分析,发现济阳坳 陷第三系不整合 体结构十分复杂图2,存在3种类型I型为完 整结构,包括不整合面之上的岩层、之下的风化粘 土层和半风化岩石;Ⅱ型 不发育风化粘土层;Ⅲ型 不发育风化壳。就不整合面 上、下发育的岩性来 讲,存在多种岩石组合形式,包括底砾岩、砂岩、泥 岩、灰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2.2 不整合体结构类型对油气的输导作用 将不整合面 上、下岩层概 括 为渗透 层或非渗 透层。因此,不整合体输导/遮挡作用取决于不整 合结构类型、渗透层配置及其空间展布。 对于发育风化粘土层 的I型 不整合,油气可 沿风化粘土层上或/和下渗透层展布方 向呈顺层 侧向运移。如不整合面之上的底砾岩或砂岩是有 效的运聚通道 L】 ””J ,风化粘土层为油气运移的遮 挡层或上、下渗透层 的分隔层。 第三系内部不整合面之下地层多为砂、泥岩互 层。对于砂岩层,风化作用在 一 定程度上可改善砂 岩物性,在沿砂岩层走向上形成渗透通道;而对于 泥岩层,由于第三系内部不整合面形成时地层埋藏 较浅,其成岩作用较弱,且风化时间相对较短,风化 淋滤作用难以形成有效的渗透通道。因此油气无 法在砂、泥岩互层间运聚。油气在不整合体下部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整合结构 ┃ 地层岩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底砾岩 ┃ 水进砾体 ┃ 泥岩 ┃ 生物灰岩 ┃ 火山岩 ┃┃ ┃ ┃┃ ┃ ┃┃┃ 不整合 ┃┃ 不整合面 ┃ ┃┃ ┃ Il ┃ j 、 { j} ┃ 酉之上 ┃┃ 之上岩层 ┃ ┃ ┃┃ I ┃┃┃ ┃ ┃┃┃ ┃ ll ┃ ┃ 岩层 ┃┃┃ ┃ ┃┃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不整合面一, ┃ 。 ’ \/ \ / _√ “ 0 , _\ 八 ┃ 丁嚣 ┃ √ 。v~ ┃┃ 风化粘土层 ┃┃┃ ┃ ┃┃ ┃ ┃ 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I ┃ ┃┃ 失 ┃ ┃┃ ┃ ┃ l ┃ 、 、』V ┃ SS ┃ ┃┃ ┃ ┃┃┃ ┃ ┃ 风 ┃ ┃┃ ┃ ┃ Jl ┃ V ┃ S ┃ 化 ┃ ┃ ┃┃ ┃ I ┃┃ ┃ ┃┃ ┃ ┃┣ ━ ━━ ━ ━┫┃ ┃ ┃┃ 半风化岩石 ┃┃┃ ll ┃ ∥i j ┃┃ ┃ ┃┃ ┃ ┃┃ ┃ SS ┃ 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砂岩 ┃ 泥岩 ┃ 碳酸盐岩 ┃ 火山岩 ┃ 变质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2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结构类型及岩性组合示意图 F i 昏2 SketchmapshowingtheT eniar yunconf 0肿itystn l cture £y pes andlj£h 0】0gicassemb lagesintheJj , r angdepI.ession 透层的运移只能是线状 的而不是面状的。 与第三系不整合接触的前第三系,其岩性除 中生界和上古生界的砂岩外,更多 的是碳酸盐岩、 花岗片麻岩和岩浆岩,且往往经历多期构造运动 和较长时间的风化淋滤剥蚀,因而可形成具有 一 定渗透能力且呈面状分布的输导层。如在沾化凹 陷西侧的义和庄凸起,馆 陶组超覆或披覆在中生 界、古生界之上。下古生界寒武 一 奥陶系灰岩、白 云岩,由于风化粘土层不发育,因而在不整合面之 下形成了厚度达30 ~ 50m 具有 明显地震 表现为 一 连续的弱反射低速带和测井 曲线特征的裂缝 发育带;中生界和上古生界的碎屑岩,发育 一 定厚 度的风化粘土层,在其之下 的半风化岩层 中裂缝 发育、结构疏松,可作为油气运移的 良好通道。位 于太平油田和四扣洼陷之问的沾北2、沾北1和沾 200井 ,不整合之下的中生界、石炭 一 二叠 系为含 油斑泥岩。油源及成藏过 程分析表明,四扣洼陷 的油气正是经过上述裂缝性泥岩运移到上倾圈闭 而成藏。 当Ⅱ型不整合结构顶、底板均为渗透层时,因 无风化粘土层分隔,将形成不整合体结构 的另 一 种油气输导方式 “ 不整合体天窗 ” ,即油气沿 不整合之下渗透层半风化岩石、渗透性基岩运 移至 “ 天窗 ” ,通过 “ 天窗 ” 进入上覆渗透层,再进 行侧向运移图3。 3 不整合油气藏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根据不整合结构类型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 图3不整合垂向输导天窗示意图 Fi g .3S ketchm印showingthever ticalconducting hatch0fⅡnco斑_ 0瑚jfy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6期宋国奇,等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运聚成藏模式719 用,并考虑油气输导运聚方向与输导层 展布方 向 关系的不同,建立了两套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模式。 3.1 斜坡正向运聚成藏模式 该类油气藏发育在盆地陡坡和缓坡地层 超剥 带的大型鼻状构造背景上,典型代表为东营凹陷 缓坡带乐安 油田和金家油田、东营凹陷陡坡带王 庄油田和沾化凹陷缓坡带陈家庄油田。 位于东营凹陷南部缓坡草桥鼻状构造带上的 乐安油田,不整合之上的馆 陶组超覆于古近系多 套地层之上T.不整合,北部形成不 整合遮挡圈 闭,南部形成地层超覆圈闭、潜山圈闭。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烃源岩排出的油气由北向 南运移,首先由油源断层 进入北部古近系砂岩储 层中,如沙河街组三段砂岩,然后沿砂层储层上倾 方向运移,若储层上倾方 向发育不整合遮挡层,则 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若不整合T, 具 “ 天窗 ” 结构,则向上 运移进入馆陶组储层,在馆陶组上部 泥岩、玄武岩的封盖下形成馆陶组超覆油气藏。 根据该区 T .不整合顶、底 板 岩性配置关系, 在广6井和草39井井区不整合面上、下均为砂 岩,形成了油气运移的 “ 天窗 ” 。该区馆陶组原油 物性分布特征提供了有力 的佐证在上述井区原 油物性好,以此向外逐渐变差,表明原油是 由此向 外侧向运移的。 在陡坡带已探明的不整合油气藏特征与上述 成藏模式基本相同,由此提出斜坡正向运聚成藏 模式。模式中油 源断层 的倾向、圈闭储层倾向与 油气运聚方 向正向相对 图4。 一 般近源以发育 古近系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为主,油气输导体系为 图4斜坡正向运聚成藏模式示意图 F i g .4S ketchm印showingthef orw .drddir ection pa t t em ofhydm carbonmi g ra“onandaccum ulationonthes10pe 油源断层和砂体,上倾遮挡层为物性 相对差 的砂 体或不整合体上部的泥岩层;远 源主要形成新近 系地层超覆油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主要为不整合 体水进砂砾岩层,上倾遮挡 层 为泥岩层或不整合 体风化粘土层、半风化硬壳。两种类型不整合油 气藏的油气是通过砂 一 砂对接 “ 不整合体天窗 ” 运 移的。 3.2 凸起侧 向运聚成藏模式 该类油气藏发育在凸起翼部超剥带构造背景 上,典型代表为青城凸起高青油田、林樊家低凸起 林樊家油田、义 和庄凸起义东 一 太平油田和埕子口 凸起埕东油田。 太平油田位于 义 和庄凸起东部,储层为新近 系馆陶组河流相砂岩 ,油气藏类型为地层超覆油 藏。义和庄凸起的东部通过义东断层与沾化凹陷 四扣洼陷相接。第三系与前第三系之间为不整合 接触,不整合面之 下依次发育前第三系下古生 界 寒武 一 奥陶系碳酸盐岩、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碎屑 岩。前第三系地层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北东,明显 受风化淋滤作用 的影 响,特别是碳 酸盐岩。在不 整合面之上为层层超覆的沙河街组 一 段砂泥岩和 馆陶组下段河流相砂岩,馆 陶组 上段底部泥岩为 区域性盖层。由此形成不整合遮挡圈闭潜山圈 闭和地层超覆圈闭。 油源对比表明,太平油田馆陶组超覆油藏以 及东部义东潜山油藏的油气均来 自四扣洼陷。北 东走向的义东断裂带为油源断层。义东断层横切 义和庄凸起三排潜山,在义 和庄凸起与义东断裂 带之 间发育三排近东西向的构造脊,为油气运移 提供了有利背景。凸起东部靠近 义东断层的区 域,不整合面之下的前第三系油气显示 活跃,并与 三排潜山走向有关,形成了3个油气运聚带;而不 整合面之上的沙河街组及馆 陶组油气显示 很少。 这说明油气由义东断层 向上首先主要进入 不整合 下部渗透层 前第三系半风化岩层,馆 陶组砂 体不是该区主要的油气输导通道。 不整合体结构分析表明,该区第三系与前第 三系之问不整合底板形成 一 定规模的渗透层。据 钻井岩心观察及单井测井裂缝评价,前第三系风 化壳最厚可达500 m ,但其风化程度在平面上和纵 向上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位于斜坡带的奥陶系 风化明显,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以I 一 Ⅱ级裂缝带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72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29卷 为主,部分为Ⅲ级裂缝带;位于 凸起上的寒武系裂 缝发育程度较低,主要为Ⅲ级裂缝带。I 一 Ⅱ级裂 缝带油气显示活跃,为油气运移的主力通道。来 自四扣洼陷的油气首先沿油源断层进入不整合之 下的半风化岩石中,再沿风化程度较好的I 一 Ⅱ级 裂缝带侧向运移。 从该区第三系与前第三系之间不整合体顶 、 底板的岩性分布来看,顶板砂岩与底板半风化碳 酸盐岩在许多部位叠 置,如沾45井等井区,成为 油气在浮力的作用下从前第三系向第三系运移的 “ 不整合体天窗 ” 。 “ 天窗 ” 附近顶、底板地层大量 的油气显示是最有利的佐证。而且由此向西至凸 起高部位,与前面相反的是馆 陶组的油气显示活 跃,并在馆陶组下 段 5个 砂层组形成了地层超覆 油气藏;而前第三系地层中几乎见不到油气显示。 由此可见,四扣洼陷排出的油气首先沿义东 断层垂向运移,之后 由东向西侧 向运移,运移方 向 与潜山储层和第三系储层展布方向基本 一 致。 综上所述,将油气沿储层走向侧向运聚的、发 育在凸起周缘的这类油气藏成藏模式概括为凸起 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该类油气藏油源断层的倾向、 油气运聚方向与圈闭储层倾向大角度相交,油气通 过油源断层进入不整合体下部渗透层后,顺层侧向 运移,遇到砂 一 砂对接 “ 不整合结构体天窗 ” 向上进 入不整合体上部水进砂砾岩层运移图5。 一 般近 圆圆圈囤回口 不整合面油层动移方向天窗断层面烃源岩 图5凸起侧向运聚成藏模式示意图 F i g .5Sketchmapshowingthesideway pat temof hyd”0carbonmi grati onandaccum ulationonthesalients 源以发育古近系或前第三系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为 主,远源主要形成新近系地 层超覆油气藏,上倾遮 挡层均为泥岩层或不整合体风化粘土层、半风化 硬壳。 3.3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勘探前景 综上所述,在济阳坳陷的陡坡、缓坡和凸起部 位不整合广泛发育。特别是 一 级 不 整合,有利勘 探面积达9500km 。 ,具有较大勘探空间。 两种不整合油气藏的运聚成藏模式 中,均发 育不整合面之下的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不整合面 之上的超覆油气藏;两类不整合油气藏往往相伴 发育,之间通过 “ 不整合体天窗 ” 相转接。对于济 阳坳陷已发现其 中 一 类不整合油气藏的区域,应 按照不整合油气藏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积极寻找 另 一 类不整合油气藏。 4 结论 1济阳坳陷已探 明不整合油气藏主要分布 在具 一 定构造背景的 一 级不整合面附近,新近系 多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古近系主要形成不整合 遮挡油气藏。济阳坳陷第三纪发育过程中,多期 构造运动形成了两个 一 级不整合面和多个二、三 级不整合面,不整合油气 藏仍具有巨大的勘 探 潜力。 2将不整合面之上的岩层 、之下 的风化粘土 层和半风化岩石的组合统称为不整合体 。济阳坳 陷第三系不整合体发育3种类型I型结构完整, Ⅱ型不发育风化粘土层,Ⅲ型 不发育风化壳。就 不整合面上、下发育的岩性来讲,不整合面上、下 的砂砾岩是有效的油气运聚通道,风化粘土层为 油气运移的遮挡层或上、下渗透 层的分 隔层。当 Ⅱ型不整合体上 、下渗透层对接时,形成了油气由 下向上运移的 “ 不整合体天窗 ” 。 3发育在盆地陡坡和缓坡地层超剥带大型 鼻状构造背景上的不整合油气藏,成藏模式为斜 坡正向运聚成藏模式,圈闭储层倾向与油气运聚 方 向基本正向相对。 一 般近油源以发育古近系不 整合遮挡油气藏为主,远源 主要形成新近系地层 超覆油气藏,两种类型不整合油气藏的油气是通 过 “ 不整合体天窗 ” 运移的。 下转第732页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7 3 2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第 2 9卷 参考文献 1 丁勇 , 云露 , 王允诚 . 塔 河油 田寒武 系台缘大型建 隆地质属性 [ J ] . 新疆石油地质, 2 0 0 6 , 2 7 1 3 5 ~ 3 7 2 叶德胜 , 王根长 , 林忠民 , 等.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一奥 陶系碳 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油气前景[ J ] . 四川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 0 0 0. 8 8~1 1 6 3 黄太柱, 云露, 蒋华山. 塔河油田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A] . 见 翟 晓先 , 编. 塔河油气 田勘探 与评价论 文集 [ c ] . 北京 石 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 6 . 1 l~ 2 0 4 翟晓先. 塔里木盆地北部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大油气田的方 向和地区[ A] . 见 康玉柱 , 编 . 中国塔里木盆地石 油地质 文集 [ c] . 北京 地质 出版社 , 1 9 9 6 . 5 6~ 6 4 5 顾忆 . 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 田油气藏成藏 机制 [ J ] . 石油 实 验地质 , 2 0 0 0, 2 2 4 3 0 7~3 1 2 6 戴金星. 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特 征和各类天 然气 鉴别 [ j ] . 天然 气地球科学 , 1 9 9 3, 3 2 3 l~ 4 1 7 陈红汉 , 李纯泉, 张希明, 等. 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塔河油田油 气成藏期次及主成藏期[ J ] . 地学前缘, 2 0 0 3 , 1 0 1 1 O ~ 1 5 8 陈红汉.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 0 0 7 , 2 8 2 1 4 31 5 0 9 蔡希源.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J ] . 石 油与天然气地质 , 2 0 0 5 , 2 6 5 5 9 0~ 5 9 7 1 O 马安来 , 张水 昌 , 张 大江 , 等. 轮 南 、 塔河 油 田稠油 油 源对 比 [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 0 0 4, 2 5 1 3 1 ~3 8 l 1 翟晓先. 塔河大油 田新领域的勘探 实践 [ J ] . 石油与天然气 地 质 , 2 0 0 6, 2 7 6 7 5 1 ~7 6 1 编辑李 军 上接第7 2 0页 4 发育在凸起翼部超剥带构造背景上的不 整合油气藏, 成藏模式为凸起侧向运聚成藏模式, 油气顺渗透层走向侧向运聚, 不整合面之下常形 成潜山油气藏, 通过“ 不整合体天窗” 在不整合面 之上形成不整合超覆油气藏。 参考文献 1 陈荣书.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 学 [ M] . 武 汉 中国地 质大学出版 社 , 1 9 9 4 . 8 0~8 5 2 范从武. 国外地层圈闭的分类及时空展布规律[ J ] . 石油勘探 与开发 。 2 0 0 2, 2 9 2 4 8~ 4 9 3 潘钟祥. 不整合对于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 J ] . 石油学报, 1 9 8 3 , 4 4 1~l 0 4 陈中红 , 查明 , 朱筱敏. 准噶尔盆地 陆梁隆起不 整合面与油气 运聚关系 [ J ] . 古地理学报 , 2 0 0 3 , 5 1 1 2 0~1 2 6 5 何登发 . 塔里木盆地的地层不整合与油气聚集[ J ] . 石油学报, 1 9 9 5 , 1 6 3 l 4~ 2 1 6 张抗. 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 0 0 0 , 2 1 1 3 8~ 4 1 7 付广, 许泽剑, 韩冬玲, 等. 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 J ]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 0 0 1 , 2 5 1 1 ~ 4 8 苏宗富, 邓宏文, 樊太亮. 塔中地区石炭系非构造圈闭及有利 勘探 目标[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2 0 0 4, 2 5 5 5 4 8~ 5 5 3 隋风贵, 王学军, 卓勤功, 等. 陆相断陷盆地地层油藏勘探现状 与研究方向以济 阳坳陷为例 [ J ]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 0 0 7, 1 4 1 1 ~6 郭元岭, 张林晔, 蒋有录, 等. 济阳 坳陷地层油藏勘探实践分析 [ J ] . 石油勘探 与开发 , 2 0 0 6 , 3 3 4 4 3 2~ 4 3 6 李丕龙. 陆相断陷盆地 油气地质 与勘 探 [ M] . 北 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 3 . 2 5~ 3 8 吴孔友 , 查 明, 柳广弟. 准噶尔盆地二 叠系不整 合面及其油 气 运聚特征 [ 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 0 0 2, 2 9 2 5 3~ 5 4 张守安, 吴亚军, 佘晓字, 等.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油气藏的成藏 条件 及分布规律[ J ] . 新疆石油地质 , 1 9 9 9, 2 o 1 1 5~1 7 尹微, 陈昭年, 许浩, 等. 不整合类型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 . 新 疆石油 地质 , 2 0 0 6, 2 7 2 2 3 9~ 2 4 1 王艳忠, 操应长, 王淑萍, 等. 不整合空间结构与油气成藏综述 [ J ] . 大地构造与成矿物学 , 2 0 0 6, 3 0 3 3 2 6~3 3 0 Be t h k e C M , Re e d J D, Ol t z D F. L o n g - r a n g e p e t r o l e u m mi g r a t i o n i n t h e I l l i n o i s B a s i n [ J ]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9 1 , 7 5 5 9 2 5 9 4 5 常波涛. 陆相盆地 中不整合体系与油 气的不均一性 运移 [ J ] . 石油学报 , 2 0 0 6, 2 7 5 2 0~2 3 佘晓宇, 施泽进, 刘高波. 巴楚一 麦盖提地区油气成藏的输导 系统 [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 质 , 2 0 0 3, 2 4 4 3 4 6~3 5 0 编辑 李 军 9 O 1 2 3 4 5 6 7 8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