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扬子地区燕山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pdf
第 3 3卷笫 1期 2 O l 1 年 2, j 石 油 褒 劈 沾 届 PETR0LEUM GE | 0GY EXPERl M ENT V o1 . 33. N o .1 Fe b.. 20】1 文 章编 号 1 O 0 1 ⋯6 1 1 2 { 2 0 】 1 0 1 。_0 0 0 1 0 1 1 中上扬子地区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何 治亮, 汪新伟 , 李双建 , 沃玉进 , 周 雁 中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耐 石 油勘探开 发研究院 . 北京 1 0 0 0 8 3 摘要 通过对中 L 扬 子地区不同部 位侏 罗 ⋯白鐾系中不整合 面、 构造活动定年及构造变形的系统分析 . 将 中上扬 子地区的燕 山运 动 分为 4雅 , 分别发生在中侏 罗1土 i 晚期、 晚侏 罗世末 一早 . 白 世初 、 l 白垩世束与晚 白 世 。发生在晚侏 罗戢末 一早 白 世初 的 燕 山 H黎是泼期构造变形的主变形期。燕 山期构造运 动是 中 扬子地 区的重要构造转换事件 , 燕山 早期的 构造 运动 燕 山 I, U 幕 裘现为多向挤压 、 蛱 体旋转 、 多向冲断走 滑和复杂 的联合复合 关系等特点 . 而燕 山晚期 的构造运动 燕 d I f lf , 幕 则呈现“ 四 挤东张” 的构造格局 . 与之相应的盆山关 系 、 变形样式及其动 力学机制均有较 大差异 。同时 , 发 生在晚侏 罗世末~早 自翟戢初 的 燕t h运动 H幕亦 是影 响中上扬子地 区油气保存 的最重要构造事件 ,它决定 l『巾 』 扬 子隧隆升 与沉 降、 以及海相 油气保存的 区域 性差异 . 从而决定了不 同构造带油气勘探前景的优 劣。具体表现为 . 四川盆地持续沉降 , 油气保存条件好 , 经历 了早 期油藏 、 油 气 转化 、 晚期调整等 3 个 成臧 阶段 ;L 扬子 区周缘褶皱 冲断带 , 表现为持续 抬升剥蚀 , 油 气保存 条件 较羞 。 只经历 了 期油藏 、 晚 期改造 破坏等 2个阶段 ; 中扬子地 区在该期构造运动后转入陆 内断 陷沉积体系 . 油 气保存条件 的优劣取决于 重建型 陆相盖层 的封盏性 能, 油气成藏受限于二次生烃的有效性 。四川箍地内 . 上 、 下组 合均为 良好 的勘 探领域 ; 在黔 中隆起周 缘及齐 岳山断裂 以东的湘鄂 西地 区, 寒武 系膏岩层之下的下组合可能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 江汉盆地南部 坳陷区陆栩 盏屡之下可 能有较好 的二次 生烃、 晚期成减及保存条件 。 关键词 燕山运 动; 主变形期 ; 构造格局 ; 油气保存 ; 勘探前景 ; 中 E扬子地区 中图分类号 TE l 2 2 . 3 4 文献标识码 A Ya n s h a n M o v e m e n t a nd i t s i n f l u e nc e o n p e t r o l e u m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i n m i d dl e -- u p pe r Ya ng t z e r e g i o n He Z h i l i a n g ,Wa n g Xi n we i ,I i S h u a n g j i a n,Wo Yu j i n g,Zh o u Ya n SI NOPEC E a ’ p l o r a t i o n Pr o du c t i o n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Be i j i n g 1 0 0 0 8 3 ,Ch i n a Ab 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s y s t e mi c r e s e a r c h e s o n u n c o n f o r mi t y, t e c t o n i c d a t i n g a n d d e f o r ma t i o n o f J u r a s s i c a n d Cr e t a c e o us i n d i f f e r e n t l oc a t i o ns o f t h e mi dd l e up pe r Ya ng t z e r e gi o n。t h e Ya n s h a n M o v e m e n t wa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4 s t a g e s t h e e n d o f Mi d d l e J u r a s s i cI,t h e e n d o f I . a t e J u r a s s i c t o t h e b e g i n n i n g o f E a r l y Cr e t a c e o u s1 1 ,t h e e n d o f Ea r l y Cr e t a c e o u s I l1 a n d t h e I a t e Cr e t a c e o u s 1 V ,a mo n g wh i c h t h e s t a g e I 1 wa s t h e ma i n d e f o r ma t i o n s t a g e .Th e Ya n s h a n M o v e me n t w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f o r t e e t o n i c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s i n t h e mi d d l e -- u p p e r Ya n g t z e r e g i o n .Te c t o n i c mo v e me n t s d u r i n g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sI a n d 11 we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mu l t i -- d i r e c t i o n c o mp r e s s i o n a n d t h r u s t i n g,wh i l e t h o s e o f t h e l a t e s t a g e s Ⅲ a n d I Vh e l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f e a t u r e s o f we s t e r n c o mp r e s s i n g v s . e a s t e r n e x t e n d i n g wi t h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b a s i n mou nt a i n r e l a t i o ns hi p,d e f or m a t i o n pa t t e r n a nd ge od y na m i c m e c h a ni s m .M e a n wh i l e ,t h e s t a g e 1I h a d c o nt r o l l i ng e f f e c t s on hy d r o c a r b o n p r e s e r v a t i on i n t he s t ud y a r e a .I t c a u s e d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uD l i f t i n g s u h~ s i d i n g a nd ma r i ne f a c i e s hy dr o c a r b on p r e s e r v at i o n,an d f u r t he r i nf l u e n c e d e xp l or a t i on p ot e nt i a l i n di f f e r e n t s t r u c t u r a l b e l t s .Fo r e x a mp l e ,t he S i c h u a n Ba s i n whi c h c on t i nu e d s u bs i di ng wa s f a v o r ab l e f o r h yd r o c a r b on p r e s e r v a t i o n,a nd h a d e xp e r i e n c e d 3 a c c u m ul a t i o n s t a ge se a r l y r e s e r v oi r,c onv e r s i o n f r o m o i l t o g a s ,a n d l a t e a d j u s t me n t .Th e f o l d -- t h r u s t b e l t o n t h e u p p e r Ya n g t z e ma r g i n wh i c h c o n t i n u e d u p l i f t i n g a n d e r o d i ng wa s u nf a v or a bl e f o r hy d r oc a r bo n pr e s e r v a t i o n,a nd h a d e xp e r i e nc e d 2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s t a g e s e a r l y r e s e r v oi r a s we l l a s l a t e r e c o ns t r u c t i o n a nd d e s t r u c t i on .The m i dd l e Ya n gt z e r e gi o n d e v e l o pe d t o d e p o s i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o f t e c t o n i c r i f t wi t h i n ma i n l a n d a f t e r t h e s t a g e l I .1 t s hy dr o c a r b on pr e s e r v a t i o n c o n- di t i o ns l a y i n t h e s e a l i ng c a p a c i t y o f r e t y p e c on t i n e nt a l c a ps a nd t he a c c um u l a t i o n wa s l i mi t e d b v t he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9 --0 7 ; 修订 E t 期 2 0 1 0 1 2 --2 8 。 作者简介 何治亮 1 9 6 3 ⋯ 男 教授级高级工程 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研究 与油气勘探规划。E - mE t i l h e z l p e p r i s . c o m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 重大 专项项 目 2 0 0 8 Z X 0 5 0 0 5 、 围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4 0 7 3 9 9 0 4 , 4 0 7 3 9 9 0 2 资助。 2 石 油 察 驺 惦 痿 第 3 3卷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o f s e c o nd a r y h yd r o c a r b on g e n e r a t i on .The up pe r a nd l o we r c om b i n a t i o ns i n t he Si e hu a n Ba s i n a r e t h e mo s t p o t e n t i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t a r g e t s .On t h e ma r g i n o f Ce n t r a l Gu i z h o u Up l i f t a n d i n t h e we s t e r n Hu n a n a n d Hu b e i r e g i o n t o t h e e a s t o f Qi y u e s h a n F a u l t ,t h e l o we r c o mb i n a t i o n b e l o w t h e Ca m br i a n g y ps um l a y e r s m a y ha v e s ome e x pl o r a t i on pr o s p e c t s .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d e p r e s s i o n o f t h e J i a n g h a n Ba s i n,c o n di t i on s f o r s e c o nd a r y hy dr o c a r b o n g e n e r a t i on,l a t e a c c um u l a t i on a nd pr e s e r va t i o n m a y be go o d un de r c o n t i ne nt al c ov e r s . Ke y wo r d sYa ns ha n M o v e m e nt ;ma i n d e f or ma t i o n s t a ge;t e c t on i c p a t t e r n;hy dr oc a r bo n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e x pl or a t i on pr os pe c t ;m i d dl e-- u pp e r Ya ng t z e r e g i o n 自从 I 9 2 6年翁 文灏 先生在 东京 第 3届泛 太平 洋科学大会上首次提出“ 燕 山运动” 的概念 以来 ] , 中外地质工作者随之广泛应用 , 并在构造运动波及 范围、 运动的详细过程、 精确的同位素定年和动力 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与讨论 。如黄汲 清重 新 厘 定 了 燕 山 运 动 的 期 次 , 并 把 它 划 分 3 幕L 2 ; 任纪舜 等将燕 山运动分为早 、 中、 晚 3个 旋 回, 并 把 时限 扩展 至 整 个侏 罗纪 和 白垩 纪口 ] ; 吴 根 耀把 中国大陆燕 山运 动 的造 山机 制 划 分 为大 陆 外 侧的内硅镁质造 山运动与大陆内部的内硅铝质 陆 内 造 山运 动 等 2类 ; 董树 文等 对燕 山运 动提 出 了新的诠释, 将燕山运动分划为燕山运动主幕强挤 压陆 内造山期 1 6 5 ~1 3 6 Ma 、 主伸展垮塌与岩石 圈减薄期 1 3 5 ~1 0 0 Ma 和燕 山运动晚幕弱挤压 变形期 1 O O ~8 3 Ma 等 3个 阶段 , 其造 山性质属 周邻板块多向汇聚作用所引起的陆内造山过程 ; 何治亮等讨论了中国西部燕山运动的期次、 变形方 式 , 强调 其为 形成 中 国西 部现 今盆 山格局 的重 要构 造事件 , 并探讨 了对西部油气成 藏富集的控制作 用[ { j] 。而对于燕山运动在 中上扬子地区的运动期 次及其 表现形 式研 究 的 系统 性还 不够 , 尤其 是对 中 上扬子地区燕 山运动对其海相层系油气保存影 响 的解 剖 尚缺乏 深度 。本 文在 总结前 人成 果基 础上 , 以不整合面分析 、 构造活动定年及构造变形差异分 析等为手段 , 厘定 了中上扬子地区燕山运动的期次 及其 主变形 期 , 剖 析 了燕 山运 动 的表 现 形 式 , 探讨 了燕 山运 动对该 区油 气保存 条件 的控 制作 用 。 1 燕 山运动期 次及 主变形期 的厘定 中上扬子地区经过印支期后多期构造运动 的 改造 , 形成了构造展布线各异、 变形强烈程度与期 次明显不同的周缘褶皱一 冲断带 图 1 , 致使各变 形 区带 的 构 造 样 式 与 地 质 结 构 类 型 差 异 明 显lr 。 本文把中上扬子地区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分为 4幕, 分别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 晚侏罗世末一早 白垩世 初 、 早 白垩世末 与 晚 白垩世 ; 并 认 为发 生 在 晚侏 罗 世 末一 早 白垩 世初 的燕 山 Ⅱ幕 是 该 期构 造 变形 的 主 变形期 。 1 . 1 燕 山 I幕 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因盆地周缘褶皱一 冲 断带的多期剥蚀作用, 该期的构造运动无明显的不 整 合证 据 , 但 在 侏 罗 纪 的沉 积 旋 回上 有 清 楚 的 反 映 。中上扬子 地 区侏 罗 纪 的 沉积 经 历 了一个 完 整 的陆相正 、 反旋 回。早一 中侏 罗世属 造 山期后松 弛 沉降拗陷阶段 , 主要表现为川西下一 中侏罗统 白田 坝 组一 千佛 岩 组 不整 合 超 覆在 龙 门 山 印支期 的褶 皱 一 冲断带 上 图 2 , 底 部 自 田坝 砾 岩 多为 经过 搬 运分选的石英砂岩, 至中侏 罗统千佛岩组 、 沙溪庙 组 , 总体上呈沉积颗粒向上变细的正旋回河湖相沉 积 , 表 明早 、 中侏 罗 世处 于 应 力松 弛 背 景 ; 同时 , 在 雪峰隆起带上亦可见残存的 中下侏 罗统角度不整 合 覆 盖在 中二 叠统一 上 元 古 界青 白 口系 的不 同层 位之上 。正旋 回在中侏罗世晚期开始发生反转 , 表 现为 向上发 育 了遂 宁组 J 。 S n 一蓬 莱 镇 组 J s p 呈 反旋 回的湖 相~ 河流~ 冲积 扇沉 积体 系 。 1 . 2燕 山 Ⅱ幕 燕 山 Ⅱ幕发 生在 晚侏 罗世末一 早 白垩世 初 , 全 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与自垩系之间的不整合及其 沉积建造组 合, 清晰地反 映 了该期构造运 动的存 在。川西江油莲花 口地 区白垩系与侏 罗系为平行 不整合接触, 上侏罗统莲花 口组 J 。 z 发育砾岩层 , 王金琪称之为莲花 口抬升[ 8 ] 图 2 ; 天全砂坪地区 分别 发育 了上侏 罗统 蓬莱镇 组 J 。 顶 砾岩 与下 白 垩统 天 马山组 K 底 砾 岩 , 二者 之 间 为 平行 不 整 合接触 图 3 a ; 秭归周坪地 区下 白垩统砾岩角度 不整合在志留系之上 , 可能是燕山 I幕与 Ⅱ幕的综 合 反映 图 3 b ; 江汉 盆 地 南 部 自垩 系 与 前 白垩 系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 亦是该期构造运动影响的结果 图 3 c 。 1 . 3燕 山Ⅲ幕 燕山Ⅲ幕发生在早 白垩世末一晚自垩世初, 表 现为上、 下 白垩统之间呈不整合接触。在龙门山南 段 与 川南地 区表 现 明显 , 晚 白垩 世为挤 压坳 陷型沉 第 1 期 何治亮 , 等.中上 扬子地 区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保存 的影 响 。 3 ’ 一 圈 隐伏断层 走滑断堪 臣 园 爨状背斜 苍底岩系 囵圈 图 1 中上扬子地区构造纲要及分 区 I . 龙 门fl l 前陆褶皱 ~冲断带 ; I 【 . 米仓n I ⋯南大巴山褶皱⋯冲断带 ; m. 川东 ⋯鄂西~雪峰l 上 J 基底拆 离带; “. 川南 ⋯黔 中 一黔南褶 皱 ⋯冲断带 ; V. 大洪 山⋯江汉盆地挤 压⋯伸展反转带 ; F 1 . 青川 ~茂汶 断层; F 2 . 北川 ⋯映 秀断层 ; F 3 . 安县 灌 县断层 ; F . 广 元⋯ 大邑断裂; . 龙泉l h 断层 ; F 6 . 华莹山断层; F 7 . 齐岳山断层 ; F 8 . 建始⋯u 彭水断层 ; F 9 . 来风⋯假浪口断层; F 慈利一大庸⋯ 保靖断层; F 1 1 . 桃 源辰溪⋯怀 化断层 ; F 12 . 正源一 朱家坝断层 ; F l 3 . 洙仓 山南缘隐伏 断层 ; F . 城 【_} ~钟 宝断层 ; F I . 镇巴断层} F ] 万源 一巫溪断层 ; Fl 7 . 铁溪 一固军 隐伏断层 ; F 遵 义 一 贵 阳断层 ; F l 9 . 三部 断层; F 2 , . 垭都⋯紫 云断层 ; F 襄樊⋯广济 断层 ; F ∽. 纪 山寺 ⋯潜北⋯ 天门河断层 ; F e . 通海 断层 ; F 2 4 . 监利⋯蒲圻 一咸宁 阳新断层 ; F 洪湖一 湘阴走滑断层 Fi g. 1 S i mpl i f i e d s t r uc t u r a l m a p of t he up p er mi d dt e Ya n gt z e r e gi on ≯ 乃 - j \ \, f 弋 0 ≥ \ 掐 多 \安 2江油海棠 铺钻 井构造 剖面 Fi g. 2 St r uc t u r a l s e c t i on r e v e a l e d by we l l s i n Ha i c h a n g p u,J i a n g y o u c i t y 积 , 但分 布 范围 比较局 限 。如天 全砂 坪地 质剖 面上 图 3 a 的上 自垩统夹 关组 K J 底 砾岩 , 厚度 约 1 O m, 至大 邑灌 口底砾 岩增 至 5 0 m, 在 崇 庆怀 远 约 为 3 5 0 m。川东黔江正阳地区上 白垩统 与前 白垩系 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应是燕 山 I。 Ⅱ, Ⅲ幕的综合表 现 图 3 d 。 1 . 4燕 山Ⅳ幕 燕 山 Ⅳ幕 发生 在晚 自垩世末 , 造成 了川 西地 区 南部 古 近 系 名 山组 E ” 与 上 白 垩 统 灌 12 1 组 K g 之间 的平行 不 整 合 接 触 图 3 a 。在 米 仓 山 褶 皱⋯。 冲断 带 , 下 白垩 统 与下伏 侏 罗系一 起卷 入褶 皱 变形 , 可能 是 晚燕 山期 2次运 动 的综合 反 映 。但 在川 西南 部 的大部 分地 区为连续 沉 积 , 只是在 龙 门 山边缘发育底砾岩, 表明该构造幕的影响较弱 。 以上不 整合 的类 型 与 分 布 表 明 , 燕 山运 动 I, Ⅲ, Ⅳ幕均为影响较弱的构造事件 , 具体表现为地 层 间 的平行 不 整合 与微 角度 不整 合接触 , 影 响 的范 围亦有 限 ; 而发生 在 晚侏 罗世 末一早 白垩世初 的燕 山 Ⅱ幕构造运动 , 波及范围广、 构造变形强烈 , 是构 造变 形 的主 变形期 。例如 1 湘鄂西 地 区 , 中下侏 罗统 及其 以下 地层 均呈 整合 或平 行不 整 合接触 , 残 存 或保 存状 态 协调 , 中下 侏罗 统 多位 于构造 向斜 的 核 部 , 而 白垩 系及更 新 的地层 均 与下伏 地层 呈褶 皱 型角度 不整 合接 触 , 反 映了晚侏 罗 世至 早 白垩世 之 间 的一 次较 强烈 的挤 压作 用 图 3 d ; 2 城 [2 1 ⋯钟 宝 断裂带 具深 部变 形 特征 , 对其 韧性 剪切 带 内的石 英脉采用 E S R定 年, 绝大部分样 品的年龄集 中在 l 6 5 ~1 3 0 Ma 之 问 ” , 由此 可推 断断 裂 活动 于 晚侏 罗世末 一 早 自垩世 初达 到构 造变 形 的最强 烈时 期 ; 3 最 近作 者所 开 展的湘 鄂 西地 区磷 灰石 裂变 径迹 、 \ \ \ / 三一 \ 一 困 圈 一 4 石 油 察 劈 弛 届 第 3 3 卷 J J K K 老场向斜4 4 。 l 1 5 1 5。 8 1 。0 l km 1 5 l 。 a. 天全砂坪E 与 K 1 , K A q K。, K 与J 间平行不齄合 c . 江汉盆地K E _与 F 伏地层 不整合 Ki s “ / “ sl 、 S 、 9 0 、 T b Td / 。 1 1 5 。 2 9 3 1 1 3。 2 7 0。 一 一 d黔江正阳 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 图 3 中上扬子地 区燕 山期不整合示 意 Fi g. 3 Un c on f or mi t i e s o f t he Ya ns h a n s t a g e i n t he u ppe r m i d dl e Ya n gt z e r e gi o n 分析及其长度 分布模 拟表明 , 其地层 剥蚀量 在 1 6 5 1 3 0 Ma时最 大 , 达 1 5 0 0 m 左右 ; 4 齐 岳 山 断裂 获 得断 层泥 中 绢 云母 Ar ~Ar年 龄 为 1 3 6 Ma , 东 山峰和 鹤 峰 断层 中 绢 云母 Ar Ar 年 龄 为 1 3 2 ~ 1 4 3 Ma [ 1 , 均 表 明雪 峰 山西 缘一 鄂 西 渝 东地 区构 造 变形 主要发 生 在 晚 侏 罗世 末一 早 自垩 世初 ; 5 中扬子 地 区燕 山 Ⅱ幕是 一次 重要 的构造 转换 事件 , 发 生 在 晚侏 罗 世一 早 白垩 世 初 的近 南北 向强 烈 的 构造挤压使中扬子地区形成 了南北对冲的格局 , 随 后中扬子地 区进 入陆 内伸展断 陷期 , 表现为 白垩 纪~新生代的断陷盆地叠覆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前 自垩 系之上 。 2 燕 山运动 的构造格局 中上扬子地 区燕 山早期 的构造运 动 包括 燕 山I 幕和Ⅱ 幕 是延 续 印支运 动且 逐渐 加 强 的构造 运动 , 表现为 多向挤 压 、 块体旋转 、 多向 冲断 走滑 和复杂 的 构造联合复合关系等特点, 属相邻板块聚敛体制下 古老深断裂活化 、 块体间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陆内变 形 与陆 内造山运动 。至晚侏罗世末一 早 白垩世初 的 燕山运动Ⅱ幕, 水平挤 压达到极致。燕山晚期构造 运动 包括燕山Ⅲ幕和Ⅳ幕 总体表现为“ 西压东张” 的构造格局 , 上扬 子地 区持 续挤 压 , 中扬子 地 区则发 生构造反转, 致使中、 上扬子区在盆一山关系、 变形样 式与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 图 4 口 。 2 . 1盆 山关 系 2 . 1 . 1 早一 中侏 罗世 印支期末强烈的构造运动结束 了中国南方海 相 沉 积的历 史 , 早 一 中侏罗 世是 一个构 造 活动 的相 对宁静期 , 属造山期后的松弛沉降阶段 。其盆山关 系及沉 积格 局表 现为 1 中 、 上扬 子 连成一 个统一 的陆内盆地 , 受晚三叠世前陆沉降 的影响存在着 2 个沉积中心 , 一个位于川中南充一遂宁一带, 另一 个 位 于荆 门一 当阳地 区 图 4 a ; 2 早一 中侏 罗世 随着 剥蚀夷 平 与沉降作 用 的增加 , 中一 上扬 子地 区 统一 的陆 内湖 相盆地 明显 地 向四周超 覆 , 向西超覆 在龙 门 山印支期 的前 陆 褶皱一 冲断 带上 图 2 , 向 南 、 东 沉 积 边 界 扩 展 至 贵 阳一 怀 化 一 线 图 4 a ; 3 上 扬子 北部 边缘地 带 如广元 一南 江一 万源一 带 发育大型冲积扇 白天坝组砾岩 , 而南部边缘黔西 南地 区则 发育 有较 多的 曲流河 河道 砂岩 , 组成一 个 曲流河冲积平原相带, 这表明了早一中侏罗世大湖 盆 的沉 积具有 北 、 西 陡而 南 、 东缓 的特点 , 反 映了印 支 期形 成 的秦 岭 造 山带 和 龙 门 山造 山带 对 湖盆 发 育 的控 制作用 。 2 . 1 . 2 中一 晚侏 罗世 中一上扬 子 地 区 中侏 罗世 晚期 挤 压 作 用逐 渐 变强 即燕 山 王幕 , 至 晚侏 罗世 末 达 到极 致 即燕 山 Ⅱ幕 。 盆山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图 4 b 。 中扬子黄 陵以东 的东 部地 区 , 包 括雪 峰 山地 区 和湘赣地区, 均发生了抬升剥蚀 , 形成了大面积的古 陆剥蚀区。该地区中侏罗世晚期一晚侏罗世的地层 总体缺失 , 雪 峰 山腹 地 怀化 一带 白垩 系直接 覆 盖在 中侏罗统 下部地 层 之上 ; 贵州 西部 大 方一 六 枝 一带 中侏罗统 中上部 地层 缺 失 ; 湘赣 盆 地在 白垩 系之下 仅残留中侏罗统下部红层 。这些均表明了雪峰山及 0 2 4 6 8 g 媾 6 石 油 参 鼢 沾 届 第 3 3 卷 亦大致类似 , 主要不同之处是湖盆范围缩小 。 中扬子地区受伸展作用 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 NE向展布的分散小型盆地群, 具有沉积盆地面积 小、 数 目多、 层间多侵蚀间断 的特征。根据露头和 钻井 资料 , 早 白垩世地 层零 星分 布在宜 昌、 京 山、 咸 宁 、 黔 江 以及 怀 化 、 常 德 一 带 , 岩 性 主要 以一 套 灰 红 、 棕 红 、 褐 红 色砾 岩 、 砂 岩及 泥岩 为 主 , 沉 积 相 则 主要为冲积扇 、 冲积平原和湖泊相。 2 . 1 . 4 晚 白垩世 受早 白垩世末燕 山Ⅲ幕和晚白垩世燕 山Ⅳ幕 的影响, 晚自垩世 中上扬子地区的东、 西构造演化 差 异更 加 明显 , 西 部仍 然保 持挤 压逆 冲与挤 压挠 曲 盆 地 的发育 , 但 盆 山格 局 已发生 改变 ; 丽东 部 进 一 步松弛沉降 , 导致大面积红层 的发育 图 4 d 。 四川盆地内结束了早 白垩世之前的 以 NE向 为主的盆地构造 , 盆地整体向 S W 迁移 , 沉积范围 亦 向 S W 迁 移 和萎缩 , 沉 积 中心 移 至乐 山一宜宾 一 带; 而龙门山北段前缘缺失上 白垩统 , 南段前缘依 然发育近源冲积扇, 表明此时四川盆地存在 2个物 源区, 即龙门山南段与盆地南侧。 沅 麻盆地 NE向的小 型拉 分盆地 群 继续 发展 , 以冲积平原一湖泊沉积为主, 贵州黄平 、 湖南酉阳、 邵 阳 、 衡 阳等地 , 亦 继 续 发 育受 断 层 控 制 的一 系 列 拉分 盆地 , 因伸 展扩 大而具 有地 堑~半 地 堑纵 向裂 谷性 质 。 江汉 盆地实 现 了全 面伸展构 造转 换 , 在前期 扬 子北缘前陆冲断褶皱带的基础上, 发生伸展断陷, 形成 江汉 裂谷 盆地 , 该 阶段 的断陷 主要表 现 为南 断 北超或双断的构造格局。 2 . 2变 形样式 2 . 2 . 1 燕 山早期 中上扬子 地 区燕 山早 期 的构造 运动 包括 燕 山 工幕和 Ⅱ幕 是印支晚期古特提洋及分其分支洋关 闭后块 体间持 续 挤 压 且 逐渐 加 强 的 构造 运 动 。 自 中侏罗世晚期 即燕山 工幕 开始 , 中上扬子地 区开 始 进入 陆 内 复合 、 联 合 变 形 阶 段 。 因板 块 构 造 位 置、 先存构造一沉积演化的差异 , 不 同地 区变形样 式均存 在着 较大 的不 同 。 中侏罗 世 晚期 的 燕 山 工幕 , 扬 子 北 缘 前 陆 褶 皱一 冲断带不断 向南 推进 , 推进 的前 锋从 襄 樊一 广 济断层扩展 至 潜北一 天 门 断层一 带 ; 而江 南一雪 峰 褶皱一冲断带 向北、 北西迁移 , 其前锋推进至来风一 假浪 口断层 一 线 , 二 者 在武 穴一 大 冶一 江汉 一 带形 成联合 构造 , 即形 成南 北 相互 对 冲 的构造 格 局 。晚 侏罗世 的燕 山 Ⅱ幕 , 2 个 构 造带 的联 合 作用 区向西 迁移 至宜 昌地 区 , 扬 子 北缘 的前 陆带 向南迁 移 至远 安一 潜江一带 , 而 雪 峰褶 皱一 冲断 带 向北西 迁 移至 建始一彭水断层一带, 二者的联合控制 了秭归盆地 的快速沉降, 沉积了巨厚的上侏罗统 图 4 b 。 雪 峰 山构 造带 因盆地 建 造 时期 沉 积 了近万 米 厚 的沉积 “ 软弱 ” 层 , 故 其 变形机 制 为以陆 内多层 次 滑脱 拆离 、 多期 构 造 复合 的形 式 向北 西 推 进 , 变 形 样式 在平 面上形 成 隔槽式 褶皱 带 , 滑脱 层 亦 向北 西 由深 层逐渐 转化 为浅 层[ 1 引。 黔中隆起一带在 中一晚侏罗世 可能遭受 了与 雪峰 山 同步的 薄皮构 造变形 , 而 南盘 江盆 地 同时亦 可能 向北推进 , 因受黔中隆起强硬基底的阻挡而未 扩展 到 四川 盆 地 内 , 垭 都 一紫 云一 罗甸断 裂带在 其 中起到了构造调节的作用 , 表现为左旋走滑。 上扬子西缘的龙 门山断裂带在印支期形成的 3条 N E 向 断 裂 青 川一 茂 汶 断 层 、 北 川一 映 秀 断 层 、 安县一 灌县 断层 基础 上发 生复合 变形 , 表 现为 断块 掀斜 、 抬 升 , 而 向盆 地 内的扩展 较小 。 总结 该期 构造 变形 的 差 异 可 简 述 为 多 向 挤 压 , 多 向冲断 , 块 体旋 转 , 边 界走 滑 。 即北 缘逆 冲作 用强烈, 南东侧变形带较宽、 南侧走滑调节, 西侧隆 升相 对较 弱 。 2 . 2 . 2 燕 山晚期 燕 山晚期 是 中上扬 子地 区“ 西挤 东张 ” 的差 异 构造 变形 时期 。西部 挤 压 的构 造变 形格 局表 现为 】 早 自垩世 晚期 的燕 山 Ⅲ幕 。 扬 子 北 缘 前 陆 冲断 作用 向西转移至南大巴山地区, 形成紧闭的褶皱一 冲断带 , 同时 , 雪 峰 山 陆 内拆 离 系统 继 续 向西迁 移 至齐岳山断裂一带 , 变形样式从隔槽式褶皱向隔档 式褶皱转变 , 二者在川东北黄金 口一带形成联合构 造 ; 2 晚 白垩世 的燕 山 Ⅳ幕 , 雪 峰 山陆 内拆 离系统 向西推 进 至华 蓥 山断裂 带 , 继续 形成 隔档式褶 皱变 形 , 南 大 巴山弧 形 构造 带 开 始 向 盆地 内推 进 , 形成 了北西向展布的宽缓褶皱 , 二者之问的联合作用不 明显 ; 3 龙门山于早 白垩 世晚期开始隆升并 向南 东转 移 , 晚 白垩 世 龙 门 山南 段 快 速 隆升 , 并 形 成 了 龙门山南段 的晚白垩世陆内前陆盆地。 中上扬子东部主体呈现为伸展断陷沉积 , 构造 差异分界线位于武陵山一黄陵一带。主要表现为 1 早 自垩 世 雪 峰 山腹 部 主 要 受 NE 向 桃 园一辰 溪一怀化断裂带伸展 的控制 , 发育沅麻盆地 , 晚 白 垩世 的走 滑拉 分盆 地叠 加在早 白垩世盆地 之 上 , 形 成上叠复合盆地 , 同时发育大量 NNE向断层, 切 过盆地 图 4 c , 并与早期的 NE向断层形成复合构 造 ; 2 中扬 子地 区早 白垩世 伸展 较弱 , 晚 自垩世全 第 1 期 何治亮 , 等.L{ 1 上扬子地 区燕 山运 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