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pdf
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 油学院学报 2 0 0 8 年 1 0 月第3 0 卷第5 期 J o u r n a l o f O i l a n d G a s T e c h n o l o g y J . J P I O c t . 2 0 0 8 V o 1 . 3 0 N o . 5 镇泾地 区三叠 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 究 邓虎成 ,周 文 油气藏地质及开 发工 程国 家重点实 验室 成都理工大学 , 四川成都5 1 0 0 5 9 [ 摘要]镇泾地 区三叠系延长 组油 气成 特 征的分 析有利于进 一步认 识该 区单 井产 能普遍 较低的 真正原 因。通 过 对 构 造及 其 演 化特 征 、 烃 源 岩 、 储 层 、 盖 层 、 圈 闭条 件 和 类 型 等 的分 析 研 究 ,认 为 镇 泾地 区 内 及 附近 烃 源 岩 厚度 大 、 丰度 高 、主 力 砂 体 发 育 且 分 布 连 续 、保 存 条 件 好 ,这 些 均 不 是 制 约 成 藏 的 关 键 因 素.而成藏的关键 因素在于研 究区 内有效 圈闭的存在 与否 。通过研 究归纳 出了该 区砂体 、构 造、地 层分 布组合类型 .为寻找有效 圈问指 明了方 向。认为该 区油层主 要分 布在靠 上倾方 向 由于 岩性、物性 变化形 成的局部封堵带 内。在对 圈问条件认识的基础上认 为研 究区在西北大部分地 区不利于形成 大的岩性圈闭, 而在东南部 固继承性构造鼻 隆的存在 ,形成构造岩性圈闭体可能性大,是勘探 的有利地带。 [ 关键词] 镇泾地 区;延长组;成 藏研 究;岩性 圈闭 [ 中图分类号]T E l 2 2 .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i 0 0 0 9 7 5 2 2 0 0 8 O 5 0 0 1 1 一 O 7 在镇泾 区块的勘 探过程 中 ,二 三 叠 系延 长组 长 6 段与 长 8段 主力 油层组 和侏 罗系延 安组 中都见 到从 油浸~ 油斑级 别 的油气 显 示 。但 根 据 已完 钻 的 多 口 探井 的测试求 产结果来 看 ,油层完 井后 基本无 自然 产能 ,压裂改造 后 ,单 井产 油量 也普遍 低 ,出现 了 “ 见 油容易产 油难 ” 的局 面 。而 东 侧 的西 峰 油 田则 取得 了重大 的突破 。因此 ,为 了明确该 区是否 具有 较大 的勘探潜 力 ,对该 区三 叠 系延 长组 油气 聚集 成 藏进 行 了研究 ,寻找 成藏 主控 因素 ,从 而可 以为该 区尽 早获得 突破 、打 开局面 奠定基 础 。 1 基本地质特征 镇泾区块大地构造位置属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 部 ,构造 区划属 于鄂 尔多斯 盆地 天环 向斜南段 ,面 积合计 2 5 1 1 . 1 5 k m。 图 1 。勘探 目的层 位 为 延长 组 。延 长组底部 与 中 三叠 统 纸坊 组 呈 假 整 合接 触 , 总体上呈现东南高 、西北低的单斜构造形态,顶部 曾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镇泾地区普遍缺失长 1 段 ~ 长 2段地层及部分长 3段地层 ,长 4 - 4 - 5段 、长 6 段地层在镇泾地区东南局部地区被完全剥蚀 ,造 成地层缺失尖灭。延长组顶部与侏罗系延安组呈角 度不整合接触 图 2 。根据钻井资料 的统计 ,镇 泾地 区 内延 长组地层 厚度一 般 为 4 3 O ~6 2 0 m 左右 。 [ 收稿 日期]2 0 0 8 0 5 1 3 [ 基金项 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 Kt 2 0 0 5 1 2 。 [ t q E 者简介]邓虎成 1 9 8 o一 。男 ,2 0 0 2年大学毕业 一 』 I ● ● H f , 二 5 一 . c H../ ... ’ .j 々 可 2 3 ; IB 。 ■ ■ . 、 、 /8 L B ● 蓖5 6 冬 ’ ’ ’ ‘ / 。 ‘ ‘ ‘ 一/ 、 / 照 ’ ‘/ ’ ’ ’/ cH ’ ./ . 肆 。 番 佳 篡 / sL 一 / / / 、 ‘/ / 。 ~u ’ ‘ / / / ~ 1 图 圆 地 { ; 圆 井 名 回 河 道 分 支 问 湾 圆 河 口 坝 例冈 浅 j [ 7 q平 原 与 前 缘 界 限 臣 三 二] 微 相 界 限 古 河 道 河5 一镇 袍 1 N 、 1 O 3 红彻 泾 一 ‘款 s j I⋯ 0 1 q { ii。 。 o 0长6 3 t o o 长6、 钎矗 七 j ⋯ 长7 b o o o 、 P o 长7 U B l ⋯ A h⋯ r Po0 0 长 H ⋯ 受 2 3 00J ‘ ■ f 考 图 1 镇 泾 地 区 长 6 。砂 组 底 沉 积 微 相 分 布 图 讲师 ,博士生 ,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 、开发地质的研究工作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1 2 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 油学院学报 2 0 0 8年 1 O月 2 油气成藏条件 2 . 1 构 造演化 对油气 的影 响 李 江涛等研究 [ 1 表 明 ,鄂 尔 多斯南 部构 造形变 主要受 控 于印支 期和燕 山期 两次 构造 运动 ,现今构 造 格 局则 主要受控 于燕 山期盆 地西 缘 和南 缘 逆 冲 推覆 构 造 ,具 有东 西 分 段 、南 北 分 带 、构造 变形 南强 北 弱 、深浅 层构造 之差异 的特 点 。 构造 演化对 油气具 有影 响主要 有 以下 几个方 面 1 印 支期在 研 究 区东南 面或 东面 的古隆起 可 能控制 了延 长组的 成藏从 研 究 区东 南一 西北 向剖 面构 造演化来看 图 2 ,自侏罗系直罗组沉积开始 ,受盆地南缘和西缘对镇一 泾研究 区的复合联合控制作 用 ,研究区东南面就一直抬升。从构造的演化来看,研究区东南面一直继承性的抬升说明其东南面或者 东面存 在一个古 隆起 ,这一 推断 从 延 长组 顶 面 不 整 合 面 上 ,主要 是 长 4段 或 者 长 5段 构造 图 图 3 上也可以看出研究区构造为东南高西北底 ,东南面为一不完整鼻状构造 ,且部分地区缺失长 5段地 层 。 K’ J a _ - , 一 二二 ’ - - 一 一 一 J2 z 一 一‘ _一 前 巨 一 面 K 1 秘 ; 鑫。 砖 越 醚 魁 醯 J 2 a J 2 z 巫 ‘‘一 ‘ 垂 _一 一 栩前 器 [ 17 7 1 工区东南部 的印支期古隆起及继承性发展,特别是在白垩系主力烃源岩演化成熟、排烃期,对延长 组地层中的成藏起到了关键作用 。工区东部的中石油西峰油 田的勘探情况表明[ z ] ,其石油 的富集程度 高,就极有可能是该古隆起的存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造成的。 2 印支期不整合面对成藏的影响 由于印支运动,在延长组顶面形成一个 区域性不整合面 见图 1中剖面 ,该不整合面一方面可以成为石油二次运移的通道;另外在工区东南部存在长 4 5段 、甚至 长 6 段地层局部剥蚀 图 3 ,在一定 的环境条件下,由地层尖灭线 与构造线 或砂层尖灭线可 以构 成地层 或地层一 岩性圈闭 ,如图 3中研究区的东南角填充为橙色的区域为地层圈闭。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 O卷第 5 期 邓虎成等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由印支 期不整合 的起伏还 可 以控 制延 安地层 沉积 时 的沉 积环境 ,可 以制 约 的“ 古 河 道 ” 的发 育 及 展 布 。因此 ,在不 整合 面七部地层 的勘 探 中 ,可 以通 过对 不整合面起伏 的研究 与古 地藐 变化来 预测延 安 组下 部地层 中古 河道 的分布 ,寻找 与 “ 古 河道 ”有 关 的岩性圈 闭。 3 燕 山期 构造 变形 对 成藏 的影 响 燕 山期 是 盆地 主要构造 活动期 ,也是地 层主要 的变形 和 鼻状 构造 形成期 ,形 成了工 区东南 部大 的鼻状 构造 可 能继 承 了印 支期 的古 构造 等 图 3 ,在 微 构 造 上形成了如曙光地区的多排北西 向的低 缓鼻状构 造 。另 外 ,由于构 造应力 作用使 地层 发生破 裂 ,所 形成 的裂缝如果 沟通 了烃 源 岩层与储 层或者 储层 与 储层 ,则可 以成为石 油运移 的重要 通道 ,也为 成藏 起到 一定的作用 。 2 . 2 烃源岩 镇原 、泾川 区块延 长组 以三 角洲 一 湖 泊沉 积 体系为主,三角洲平原 部分相对不发育,而主 要发育三角洲前缘 。三叠 系延长组沉积构成 了 河 流一湖泊 一 河 流 的完 整 旋 回,每 一旋 回 的 中 部 为湖盆发育 的鼎 盛 时 期 ,发 育 了较 厚 的 泥 岩 烃源 岩 ] 。延长 组 烃 源岩 主要 分 布 在 延 长 组 长 6段 、长 7 段 、长 8段及 长 9 段 ,其 中 以长 7段 的烃 源岩最好 ,其 他次 之 。 从单 井 烃 源 岩厚 度 统 计 结果 来 来 看 ,长 6 段厚度 一般厚 2 O ~3 0 m,长 7段厚 度 一 般 为 6 0 ~ 8 O m,长 8 、长 9段 厚 度 一 般 小 于 5 0 m 表 1 。作为主力烃源岩长 7段的厚度最大,分布 也较为稳定 图 4 。长 7段烃源岩总体上 以镇 原地区和泾川地 区最为发育 ,包括研究 区左上 角的红河 5井附近及红河 9井井 区,右下方的 红河 1 1井 附 近 ,其 泥 岩 厚 度 达 到 9 5 m 以 上 ; 曙光 川 口 地 区 的 长 7段 泥 岩 厚 度 分 布 在 7 O m 左右 ,且从 图 4上 看 ,该 地 区 的西 南 角 比 东北 角的泥岩要 发育 ;而区块 的镇探 3井 附近 、 域 的长 泥岩发育较 差 图 4 。 表 l 镇 泾 地 区 延 长 组 烃 源 岩 厚 度统 计 .. 单 井泥岩厚度统计 延 长 组 不 苇 表 2 镇 泾 地 区 烃 源 岩 有 机 质 丰 度 及评 价 表 注 括号内后数据为样品数 图 4长 7段泥岩 烃源岩 厚度分布 、 红河 2井一 红 河 l 2井一 红 河 8井井 区及 红河 6 井 以东 区 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定结果表明 表 2 L 4 ] ,长 6段为差烃源岩 ,长 7段为中一 好烃源 岩,长 8 段属于中一 差烃源岩,长 9段为差一 中等烃源岩。 通过镜下显微组分鉴定,长 7段烃源岩分析结果为L 5 ] 腐泥组 2 8 . 2 ~7 2 . 1 ,平均 4 7 . 8 3 %;壳 质组 4 . 2 6 ~ 4 4 . 3 9 ,平均 8 . 9 4 ;镜 质组 3 . 8 5 ~ 5 O . 8 4 %,平均 2 7 . 4 4 ;惰 质组 0 . 1 9 9 , 6 ~ 1 8 . O 9 ,平均 6 . 7 7 ;计算 T i 值为 2 . 2 6 ~5 8 . 1 ,平均 2 9 . 7 1 。有机质类 型统计结果基本 为 Ⅱ 型 7 5 ,镇评 2井个别为 Ⅱ 型 ,因此有机质类型为中一 好。 同时实测 R 。 及煤阶分析表明L 5 ] 长 6段烃源岩, R。 实测值为 0 . 6 0 ~0 . 9 8 9 / 6 ,平均 0 . 7 5 %;其中 小于 0 . 7 的占 4 0 9 / 6 ,表明 烃源岩 为低 成熟一 成熟 。长 7段 、长 8段 、长 9段 烃源 岩 , R 。 实 测值 均大 于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 院学报 2 0 0 8 年 1 O 月 0 . 7 ,测值 为 0 . 7 ~O . 8 9 ,平均 0 . 7 8 ,属成 熟烃 源岩 。 通过研究 区 以上 烃源 岩 的情 况 表 明,镇 泾地 区 中生 界烃 源岩具 有 良好 的 形 成 环 境,在该 区 分 布 广 、厚度大、有机质丰度 高 、有 机 质 类 型 中 一好 、 成熟度适 中等特点,特别 是 三叠 系延 长组 长 7段 烃 源 岩 具 有 良好 的 生 油 条 件 ,为该区中生界油气藏 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 2 . 3 储 集层 .镇泾 地 区延 长 组 长 6 段、长 8段 是 主要 储 产 层,砂体分布与从西南至 东北方向的 3条河道流向 一 致 如 图 1中长 6 砂 组 河 道 的 分 布 及 走 向 ,在 S W 向 ~ NE 向剖 面上 砂体 连续 度 相对 较好 ,而垂 直 河 道走 向剖面砂 体 连续 度相 对 较 差 图 5 , 砂体类 型有水 下 分流 河 道 、河 口坝 、 远 砂 坝、浅 湖 砂 、决 口扇 如图 1长 6 砂组时期 沉积砂体类型 [ 。 l 6 。 . 盘 ⋯ . 一 ‘ - ‘ . ,j 一 . -. 一 - , ‘ ‘ 3 ‘ ‘ ’ ’ j ‘ l e 硼 i i i l ’ ● ● ‘ 圭 封 等’‘ . t 4bU I . .. . . ’一 i f 3 ‘。 ‘ } ‘ I 5 3 d £ . I 5 I c . . . ‘. ● _ _ - ⋯ 季 。 。 j 旁 I’0 ●’ ●J ●● ●● ■一 . . ‘ { 9 一 I ‘ 7a I S 2 I I 8 6 { .;一 1 ● ● -一 l⋯ ’一 t 4 9 0 _ 二 . 二 . . . ’ I 5 O a _ ‘ _ j \ 0 I 【 ; .l 鑫 ‘ 之 、 二. . ’ .‘ I10a i . 錾’ 2 / 、 .. _l IJl ‘ { ※ l q 日 誊 1 譬 I5‘日 , . . - . / j ‘ . ’ ; } Ii 』窍‘’ . _ I5 ld ’ ● ‘ ‘ { 萎 . . 一曲 日 、 ’ ● ’ 崔‘ ’ , ‘ . ‘’ 1 57 L 一 {宣 【 } 絮 ’; L⋯ - . i 5‘a I6卸 兰 ;兰 卜I n 一 j专 ’ ‘I i 15 3 q 芝 I s ; 一 ‘ ‘ 叮 匕 翔 -J . f . - . . . . . . . - . . . _ ; _一 ’ , 一 , \二 ● 一 / L 舯 a l ‘ q . ’ . . ‘ . 0毫兰 乡。 / o 1 2 0 0 m t 图 5 泾探 2井- 泾评 1井 泾参 井- 泾评 2井剖面 长 6段砂体对 比 5 1 0 1 5 20 孔隙度分布范围 . l . 0 .1 1 i0 渗透率分布范围 图 6 镇泾 长 6段 、长 8段孔隙度分布 图 图 7 镇泾长 6段 、长 8段渗透率分布图 通过对研究区储层物性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 。长 6段孔隙度主要分布在 1 O %~1 5 和 5 ~1 0 两 个区间,分别占 6 O 和 3 0 图 6 ;其中镇原地区孔隙度为 4 . 5 ~1 5 . 2 ,平均值 1 1 ,泾川地区 孔隙度为 3 . 8 “ - 1 8 . 5 ,平均值 1 O . 9 2 ,J I I 口地区孔隙度为 1 . 3 %~1 5 ,平 均值 l 1 。长 8段孔 隙度主要分布在 5 ~1 0 和 1 O ~1 5 两个 区间 图 6 ,分别 占 4 6 和 3 5 ;其中镇原地区长 8段 孔隙度要好于长 6段 ,长 8 砂组孔 隙度为 3 . 3 ~1 7 . 7 ,平 均值 1 2 . 1 ;长 8 2孔 隙度 为 2 . 4 ~ 1 6 . 9 ,平均值 1 O . 5 7 。 长 6段、长 8段渗透率分布见 图 7 。长 6段、长 8段渗 透率分布情况差别不大 ,分布 主要集 中在 O . 1 ~1 l O ~ mz ,所 占比例近 6 O ,其次为小于 0 . 1 l O m。 ,占 3 0 左右 图 7 。长 6 段在 镇原地区渗透率为 O . 0 2 ~3 . 3 1 0 _ 。 i n 。 ,平均值 0 . 3 5 l O _ 。 m ,泾川地区渗透率为 O . 0 1 5 ~ 5 . 7 3 1 0 - 3 / x m ,平均值 0 . 3 0 6 1 0 _ 。 肚 m ,川 I口地区渗透率为 O . O 1 ~7 . 6 4 l O mz ,平均值 0 . 1 2 7 Xl O mz 。长 8段渗透率 的测定主要集 中在镇原地区,其渗透率要与孔 隙度一样要明显好于长 6 段 ,其中长 8 砂组渗透率为 O . 0 1 5 5 6 . 1 5 l O _ 。 m ,平均值 0 . 5 2 2 5 X 1 0 一 m ,长 8 砂组渗透 率为 O . 0 0 8 - 5 . 2 5 1 0 _ 。 m2 ,平均值 0 . 4 4 6 1 0 ~ mz 。 从上述砂层分布及物性特征来看 ,研究 区内砂体发育,其中分流河道砂体 、河 口坝等储集体物性 好,成藏分析仅从储层角度来看 ,研究 区不缺乏有利储层 。 6 5 4 3 2 l O O O 0 O O 0 暴蓝姐 6 5 4 3 2 l 0 n n n n n n 器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 O卷第 5 期 邓虎成 等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2 . 4盖 层 盖层 是决定 油 气 藏 形 成 与 保 存 的重 要 条 件 之 一 。 镇泾地 区砂泥岩 生储 盖组 合 中 ,泥质 岩 类是 盖 层 的主 要岩性类 型 ,此外 ,还包 括粉 砂 质 泥 岩及 泥 质粉 砂 岩 等 。区域 性 的泥 岩 盖 层 主 要 分 布 在 延 长组 、延 安 组 、 中侏罗 系和晚 白垩系 ,而各 主要 目的层 之上 也 均发 育 了一定 厚度的 暗色泥岩 可 成 为相 应储 层 的 封盖 层 。如 红河 2井 延长组 长 8段 、长 7段 、长 6段沉 积 从河 流 一湖泊一 河 流 ,为 一 完 整旋 回,在 这 一 旋 回过 程 中 , 构成 了多 套生储 盖组合 图 8 ,特 别是 长 7段 湖湘 泥 岩发育 ,即能提供优 质 的烃 源岩 ,又能 对 下伏 储 层起 到封盖作用 。 另外 ,通 过对 镇 原 一 泾川 I 地 区 地层 的压 实特 征 进 行研 究 ,发现 中侏罗统 直 罗 组 和延 安组 泥 岩都 明显 出 现第 1 个欠压 实带 ,该 压实 带深度 主要 出现在 1 4 0 0 ~ l 6 0 0 m 左 右 图 9 ;在延长 组长 7段 中下部 到长 8段 上部泥岩 出现 第 2个 欠 压 实,主要 出 现在 1 9 0 0 ~ 2 3 0 0 m 附 近 图 9 ,该第 2 欠 压实 带相 较第 1 个欠 压 实带相 对 较 弱 。 由盖 层 的 封 堵 研 究 中 的 超 压 封 堵 机 理 ,欠 压实 带 可 以对 其 以 下 的储 层 产 生 超 压 封 闭 作 用 ,从 而 阻 止 储 层 中 流 体 突 破 盖 层 向 上 运 移嘲 。 因 此 ,依 此认识可 以进一 步认 为 在 长 7段 、长 8段 中泥 岩封堵 能力强 ,能成为 下覆 储层 的 良好 盖层 。因此 从 盖层角度 来 看 ,该 区 不 缺 乏 盖 层 ,且 盖 层 封 堵 能 力 好 ,封盖 条件是有利 的 。 2 . 5 油气 运聚 从构造演化过程来看,研究 区与油气聚集成藏相 关 的有 3次大 的构造 变 动 。一 次为 印支期 ,该期 虽然 处于长 7等主力烃源岩成熟期前 ,但该时期促使 了镇 泾地区东南部的隆起抬高而可能形成古隆起 ,并在以 后的演化中一直继承性的发展。所形成 的这一构造格 局对本 研究 区后 期 的油气 成 藏 具 有 重 要 的控 制 作 用 , 甚至对 鄂尔多 斯西南 区域 上 的成 藏 控制 都具 有 重要 的 影响作 用 。 其 次燕 山期 是盆地 主要构 造 活 动期 ,该 期 的构 造 变形促进 了各种 圈闭形 成 。而该 时期 又是 长 7段等 主 力烃源 岩的大规模 成烃 期 ,因此该 时期形 成 的有 利 的 圈闭条件 配合 生排 烃就 可 以成 藏 。该 时期 是 本研 究 区 运移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时期。 喜山期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与燕山期不同,从燕山 期的 NW- S E向,向 匕 偏转 。但总的来看,该时期构 造应力强 度小 于燕 山期 ,对 燕 山期 已形成 的构造 改 造 作用不大。对后续的油气成藏影响不大。 另外从燕山期生排烃的路径分析来看,由于研究 S P 组 段 海拔 4 U 9 O 岩性剖 沉积相 生储盖 m O R 面 图 组合 蠼 一 l 8 0 0 水下分 觏 河道 俏 己 蜘 { } I I 。 ‘ ‘ . 1 蓉 长6 分支阐 湾 1 8 5 0 妻 两 河 0坝 1 一 1 9 0 0 壹 墨 ● ● ● } 鼍 . .‘ .’ I 延 . . . . .1 浅 镪 I{l I 长 组 一 -二 长7 1 9 5 0 . h. 溲湖一 半潦湖 一 - 2 0 0 0 鼻 问 湾 竭 长8 水下 升汽河 遒 口 2 0 5 0 _ 型 分支问湾 一Z 巴 . 上 . ‘ . ‘ .I j ‘ . 。 . 。 . 1 爱 200 兰 童1 0 0 0 图 8红 河 2井生 储 盖 组 合 图 声波时差/ . I 1 1 0 100 20 0 量 毒 , 声波时差/ p s . m 0 1 O 0 2 0 0 3 0 0 红河 7井 图 9 镇 泾地 区泥岩压实 曲线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 0 0 8 年 1 O月 区烃源岩发育 ,研 究 区东南 部为 抬升 高部 位,因此研究区内外生成的烃类流体就会朝 着研究区的东南面高部位运移 。因此研究区 的东南面是烃源岩排烃运移的指向区。 2 . 6 圈闭类型及分布 实际勘探 结果 表 明 ,区 内含 油 圈 闭不 落 实是 镇 泾 地 区 至今 未 发 现 好 的 油 藏 主要 原 因。从延长组各砂层组砂体分布 特征来看, 镇泾地区主要储层段砂体 发育 良好 ,区内河 道由西南向北东流动 ,形成西南一 北东 向展 布的河流相砂体 ,砂体分 布走 向与主要构造 线方向近于一致 ,这种砂体与构造组合特征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内油气圈闭的形成,要 在 此背景下形 成 圈闭关 键 就 在于 储 集砂 体 上 倾方向能否形成 良好的封堵面。以此为出发 点通过认真落实了该区砂体分布与构造或地 层尖灭情况,对其分析归纳 出了 4种组合形 式 图 1 0 。 1 砂体 分布 走 向 与单 斜 构 造走向平行一致 该组合类型 图 5 a 属于 不利于 圈闭 的 形成,当砂 体 的平 面分 布形态 与单斜构 造形态 一致 是,砂 体 分布走 向与构造线近 于平 行的 时候 ,如图 1 1 所示,研究 区除 西南面长 6 。 砂组大部分 区域砂 体与构造都属于此种组合。 2 砂 体 分布 走 向 与 单斜 构 造线斜交形成岩性圈闭 砂体分 布与构造形态组合形成圈闭,必 须要求二者走向相交 ,如 图 1 O b ,且在砂体上倾 方向存 在砂 体尖灭 ,尖灭线与构造线组合形 成完整的封闭砂体区域而形成圈 闭。对于研究 区的单斜 构造 来 说 ,砂体分布出现 “ 转弯”的地 方,砂体才能 与构造 线两侧 斜 交,形成圈闭,所以,这种组合 只在区内局部区域存在。如研究 区在长 6 。砂油组 中部 出现 的岩 心圈闭 6 3 1号圈 闭就属 于 图 团 囝 值 线 团 灭 线 例 贼 园 出 点 圈 闭 图 1 0圈闭类型模式 图 图 l 1 长 6段底构造与长 6 砂组分布叠合 圈闭分布 图 此类组合 图 1 1 。 3 砂体分布与鼻状构造组合形成岩性圈闭 此种组合与 2 原理基本相同,如图 l O所示 ,砂体在 鼻状构造的高点形成尖灭 ,与鼻状构造组合形成上倾封闭的地质体 ,能有效 阻止油气向上倾方向逸散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 O 卷第 5 期 邓虎成等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 究 l 7 运移 ,从而形 成罔闭 。与 2 不 同的 是 ,鼻状 构 造 特殊 的 构造 形 态 ,使 得 砂 体 分 布 不必 出现“ 转 弯” , 就能 与构造线 两侧 相交 形成 圈闭 。镇 泾地 区这 种组合形 成 的圈闭主要 存在 于长 6段东南 部鼻状 构造发育 的 区域 ,如 图 l 1中 的 6 3 2号 圈闭 。 4 砂体分布与地层尖灭组合形成地层一 岩性圈闲 砂体尖灭与地层尖灭适 当组合同样能有效封闭油 气 ,形 成圈 闭 ,如图 1 0 d 所 示 ,砂体 上倾方 向存在地 层尖 灭 ,能 阻止油 气 向上 逸 散 ,且在砂 体侧 向 存在砂 体尖灭 ,能有效 阻止 油气从 侧 向运移 ,从而形 成 地层一 岩性 圈 闭 。这 种 圈 闭主 要存 在 于镇 泾地 区 长 6段被剥蚀 的东南 角地 区 ,如 图 1 1 中的 6 3 3号 圈闭 。 3 油气成藏主控 因素及有 利勘探方向分析 通过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条件 分析 ,该 区的生 、储 、盖条件 有利 ,都不是 制约 油气成 藏 的主要 因素 , 而圈闭的形成及类型才是该 区油气 成藏 的关键 条件 。因此综 合而论 ,主要受控因素有如下几 个方面 。 1 圈闭与 油气运移路 径之 间的相 对位 置 该 区或 附近地 区长 7段等 主 力烃 源 岩是 不 缺乏 的 ,主要 考 虑主力生烃 区油气 生成时 运移指 向路 径 与圈闭 之问的相对 位置 。燕 山时期 ,主要 油源 向南 部 、东南 方 向运 移过程 中 ,镇泾 地 区东 南部处 于有 利位 置 ,因此东南部有 效 圈闭是 油气聚 集 的条件更 为有利 。 2 储集砂体走向 研究区内砂体走向与研究区主要构造线方 向近于一致 ,仅在局部地区砂体的走 向与构造走向相交处 图 1 o中 b 、 c 、 d 三种组合模式可以形成圈闭。按照圈闭形成的这三种 模式 ,研究区相对有利地区除东南部外 ,在砂体出现逐渐 “ 分叉”或尖灭的地区也是应该加以重视和发 现 的区域 ,如 西峰油 田就处 于这样 的地 区 。 3 构造特征构造是控制圈闭形成的基本条件,在研究 区东南部,印支期构造抬升地层剥蚀 ,使 得长 4 十5段及长 6 段地层存在尖灭,为其与东南部的大型鼻状构造组合形成地层圈闭提供条件。同样 在东南部,鼻状构造形态与砂体尖灭线组合也可以形成岩性等重要圈闭[ 5 ] 。 4 结 论 镇 泾地 区油气成 藏规律 的正确 认识 是在 该 区早 日寻求 突破 的关键 。通过上 文 的分 析该 区的烃 源岩发 育 ,有长 7 段 等分布较 稳定 的主力 烃 源岩层 ;储集层 以长 6段 、长 8段 为主要 储产层 ;砂 泥岩生储盖组 合以泥岩作为封盖层 ,其对油气 的封盖条件具备,因此该区生、储 、盖及其组合都不是成藏 的关键问 题。而真正控制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其一是圈闭的形成及类型,通过有效的落实砂体 、构造 、地层的展 布并按照文中的组合类型加以组合发现好的有利圈闭才是寻求油气突破的关键 ;期次是油气运移路径与 圈闭之间的相对位置 ,所形成的圈闭应该位于油气运移的指向路径上 ,否则圈闭难以获得油气的充注。 基于以上成藏的研究及认识 ,建议在对该区的油气勘探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砂体、构造 、地层的展布及 其组合关系研究 ,把工作重点放在落实有效的圈闭上面。 [ 参考文献] [ 1 ]李江涛 .庆南地区中生界构造演化及勘探前 景浅析 f 刀 .天然气 1 业 ,2 o o l , 增刊 3 o ~3 5 . [ 2 ]段毅,吴保祥 ,郑朝 阳 等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油气成藏动力 学特征 [ J ]. 石 I} i 学报 ,2 0 0 5 ,2 6 4 2 9 3 3 . [ 3 ]张哨楠 ,胡江柰 ,沙文武 等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的沉 积特征 [ J ] ,矿物 岩石 ,2 0 0 0 ,2 O 1 0 2 6 ~3 0 . [ 4 ]王震 。李仲东 .惠宽洋 等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 0 0 7 ,3 0 2 2 1 ~2 5 . [ 5 ]温爱琴 ,范久霄 , 鄂尔多斯盆地镇一 泾地区三叠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及勘探前景 [ J ].河南石油 ,2 0 0 3 ,1 7 2 1 5 ~t 7 . [ 6 ]沙文武 ,邵江 ,郭耀华 .镇泾地区三叠系延 长组储层评价 [ J ].天然气T业 ,2 0 0 1 ,2 1 增刊 3 5 ~3 9 . [ 7 ]李胜利 ,赵舒 ,付菊 等 .利用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沉积微 相展布与演化规律分 析油 田开发调整方 向 [ J ].地学前缘 .2 0 0 8 ,1 5 1 8 5 ~ 9 3 . [ 8 ]周文,黄辉,王世泽 等 .盖层及断裂带 的封堵作用评价 [ 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n { 版社 ,1 9 9 9 . 2 7 ~z 9 . [ 编辑] 深谷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