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pdf
2 0 1 1 年 5月 第 2 6卷第3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S h i y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Ma v 2 01 1 V0 l _ 2 6 N o . 3 文章编号 1 6 7 3 - 0 6 4 X 2 0 1 1 0 3 - 0 0 3 2 - 0 5 塔里木盆地草湖地 区油气成藏特征 张小兵 , 李仲东 , 宋荣彩 , 陈克勇 1 . 成都理工大学 沉积地质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5 9 ; 2 . 成都理工大学 能源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5 9 摘要 通过对草湖地 区构造、 地层及成藏条件 的研 究认为, 保存条件、 圈源匹配关系、 继承性的古隆起 和古斜坡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控因素. 草湖地区油藏形成于海西期 , 天然气气藏形成于燕山末一 喜山期 , 以垂向断裂和裂缝, 以及横 向不整合面和疏导砂体为运移通道. 区内西斜坡储层直接与烃源 岩接触, 断层不发育, 油气通过横向储层及少量垂向断层为运移通道向高部位地层 、 岩性 圈闭中聚集, 中下奥陶统、 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油气成藏过程. 凹陷的中心区域存在奥陶系上统泥岩和石炭 系泥 岩隔层, 缺少风化壳型储层, 但具备形成裂缝 一 孔隙性储层的条件. 苹湖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长期抬 升, 发育通天断层 , 生油高峰期仍处于暴露状态, 无法成藏, 生气高峰 时缺乏有效的封盖层, 难 以形成 规模 性油 气的聚集.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草湖地 区; 油气成藏特征 中图分类号 T E l 2 2 . 1 文献标识码 A 草湖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东北部 , 包括库尔勒 、 库尔勒西和塔东北 1 共 3个勘探登记 区 块. 构造 区划上库尔勒和库尔勒西区块主要属于草湖 凹陷、 库尔勒鼻 凸及孔雀河斜坡, 塔东北 1属于满加 尔 凹陷 图1 . 从构造及沉积发育特征上看 , 该区具 图 1 草湖地区区域位置 Fi g . 1 Th e r e g i o n a l p o s i t i o nmap o fCa o h u a r e a 有 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 目前 , 该地 区地震测网密度 达到 2 k m 2 k m, 针对库尔勒鼻凸、 草湖凹陷以及南 部满加尔北部边缘不同层位 的探井有 2 0余 口, 尽管 多数有油气显示 , 但全部落空 , 没有发现工业性油气 流. 而相邻的阿克库勒凸起却在三叠系、 奥陶系等层 位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塔河和轮南大型油气 田 1 - 4 ] . 因此, 结合最新研究成果, 理清草湖地区油气成藏条 件及成藏特征 , 对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 的指导意 义. 1 区域地质特征 1 区域构造演化. 草湖地 区自古生代以来经历 了寒武一中奥陶世被动陆缘盆地阶段 、 中晚奥陶世盆 内隆升和挤压运动阶段、 志 留一泥盆纪挤压块断阶 段、 石炭一二叠纪坳陷形成阶段 、 晚二叠世挤压隆升 剥蚀阶段 , 三叠纪开始接受前陆盆地沉积 , 印支运动 又遭受剥蚀 , 侏罗纪一白垩纪是前陆盆地相对稳定的 时期. 早燕山运动以来, 草湖凹陷局部发育滞后正断 收稿 日期 2 0 1 0 - 0 5 - 0 9 基金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 4 0 8 7 4 0 5 3 作者简介张小兵 1 9 7 8 一 , 男, 讲师, 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构造分析及油藏描述研究.E m a i l z x b 4 0 9 1 6 3 . c o m 张小兵等 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一 3 3一 层或扭张断层, 南升北降作用更加明显 . 2 地层发育特征. 该区基底为变质岩, 其上发 育了南华系一中新生界. 经钻井揭示, 自下而上发育 有寒武系、 奥陶系、 志留系 、 泥盆系东河塘组 、 石炭系 、 三叠系、 侏罗系 、 下第三系 、 上第三 系和第四系. 二叠 系整体缺失, 泥盆系只在部分地区残留上统东河砂 岩, 古生界、 中生界其他地层也在各构造单元 中有不 同程度的剥蚀. 2 油气成藏条件 1 烃源岩. 草湖地区发育 3 套烃源岩 ①寒武 系一中下奥陶统暗色灰岩和暗色泥岩. ②石炭系以泥 岩为主的生油岩. ③三叠系一侏罗系煤层 , 炭质泥岩 和暗色泥岩. 第 一套为 主力烃源岩 , 生烃条件 达到 好一较好级 , 而后两者为辅助烃源岩 , 生烃条件较差. 2 储集层. 草湖地 区存在 4套储集层 寒武一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及风化壳储集层、 志留 系 、 泥盆系东河砂岩和三叠系砂岩储集层. 研究区上奥陶统、 志留系、 石炭系、 三叠系及侏罗 系均发育泥岩盖层. 3 储盖组合规律. 草湖地区共有 3大套储盖组 合 草湖凹陷 、 库尔勒鼻 凸西南缘分布 以寒武系~ 中 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为储层, 上覆奥陶统泥岩或三叠系 泥岩为盖层的储盖组合 ; 草湖凹陷存在以石炭系泥岩 为盖层 , 以其下伏泥盆系东河砂岩 一 志留系砂岩为储 层的储盖组合; 草湖地区全区分布以三叠系下泥岩段 T 、 上泥岩段 T 和上统泥岩段 T 。 为盖层 , 以其下伏Ⅲ 下 油组 、 Ⅱ 中 油组和I 上 油组的储层 组成的储盖组合 图 2 . 4 圈闭发育特征. 研究区寒武系一中下奥陶统 碳酸盐岩主要发育潜山风化壳岩溶圈闭; 泥盆系东河 砂岩发育超覆尖灭圈闭; 三叠系 3个油组的圈闭以背 斜和岩性尖灭圈闭为主. 草湖凹陷东斜坡和北部构造 带主要发育构造圈闭, 草湖凹陷西斜坡主要发育非构 造圈闭. 3 油气成藏特征 3 . 1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3 . 1 . 1 保存条件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 , 巴里英 断裂、 普惠断裂和尉犁断裂具有延伸性长、 断距大、 多 期活动和形成时间早的特点, 断裂最早活动于加里东 期, 海西期、 印支期、 燕山期持续活动, 尤其海西期活 深度 岩性 储层 盖层 储盖 序 组合 系 统 组 段 /m 组合 分析 侏 罗 下 系 统 4 3 o 0 哈 上 拉 _ 统 哈 较 圹 4 S m I I 组 阿 u I 好 叠 中 克 q 7 - 库 系 统 勒 组 - 49 0t l l 下 阿吐 统 尔组 ● 卡 沙泥 石 拉 岩段 6 l o 0 下 沙 炭 依 下泥 统 组 岩段 系 巴 Z 楚 上泥 3 0 c 组 岩段 由 _ 等 j 5 00 I I 较 好 黼 上 _ 奥 统 较 陶 由 5 7 0 c 好 系 下 图2 草湖地区储盖组合示意图 Fi g . 2 Th e s c h e ma t i c di a g r a m o f t he s r e s e r v o i r - c ap r o c k a s s e mb l a g e s i n Ca o h u a r e a 动最为强烈 , 并两次通天暴露地表, 直到侏罗纪晚期 才最终被覆盖. 使下古生界烃源岩生成并沿断层运移 来的油气逸散殆尽, 无法捕捉成藏. 东部地 区靠 近大 断裂的油气钻井 , 如尉犁 1井 、 草 7井、 库南 1 井 、 库 南 2井钻探一一失利 , 断裂破坏是其主因. 在远离大 断裂的西部地区, 构造破坏微弱 , 圈闭形成时间早 , 易 于成藏 , 油气显示明显好于东部断裂带 , 如草 2井东 河砂岩获得 了低产 天然气 , 测试产量达到 了1 4 8 0 7 m /d . 3 . 1 . 2 良好 的圈源匹配关 系研究区寒武一下奥陶 统烃源岩大多已处于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 有机质成 熟演化早 , 其生排烃高峰多发生在加里东一海西期 , 晚于海西期形成的圈闭无法成藏. 因此油气生、 排烃 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的匹配关系就制约着油气成藏. 如满 1 井 和满 2井 已是满加尔坳陷的深 凹区域 图 1 , 其 目的层为三叠系, 其圈闭形成时间晚, 圈源不匹 配是其主因, 尉犁 1井失利原因之一, 可能就是源圈 匹配关系较差 J . 3 . 1 . 3 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 草湖地区南部与满 加尔坳陷连接, 具有北部、 东部高, 南部、 西部低的构 造格局, 这种构造格局持续时间最长, 满加尔凹陷内 生成的油气, 从生烃中心向东、 西两斜坡和北部高构 造部位运移 , 由于这些地 区, 特别是西斜坡区块构造 破坏弱, 保存条件好, 成为油气成藏最有利的区块. 一 3 4 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 . 2 油气成藏规律 3 . 2 . 1 油气成藏圈源匹配关 系根据储集空间和圈 闭形成的匹配关系, 草湖地区液态烃成藏的圈源匹配 关系属于同期匹配型, 可以形成油藏, 但其规模不大. 草湖地区天然气成藏圈源匹配关系为先期型, 对成藏 最为有利 , 能形成规模性的天然气藏 J . 1 油藏成藏的圈源匹配关系. 由烃源岩有机质 成熟演化研究可知 , 生烃 中心的烃源岩 以孔雀 2井 为例 生排烃高峰期主要发生于海西早中期, 而草湖 地区由于逆冲断裂活动所控制的背斜、 断背斜、 断隆、 断块等构造圈闭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末一海西期 , 其圈 源关系基本属于同期匹配型 , 此种类型的圈源关系 , 可以捕获一部分或大部分原油并成藏 , 但由于圈闭的 定型大多在燕山期, 因此在捕获石油的过程中会有边 捕获边散失的现象. 成藏规模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 响, 成藏几率降低. 目前在草湖地区钻探中很难见到 较强液态烃显示的状况与圈源匹配关系不甚理想不 无关系. 2 天然气成藏圈源匹配关系. 草湖地 区的构造 圈闭形成于加里东末一海西期 , 定型于燕山期 , 而根 据生烃中心油气演化规律 , 其生气高峰期在燕 山末一 喜山期, 圈闭形成期明显早于天然气生 排 气高峰 期 , 圈源匹配关系为先期型. 这是最理想 的成藏 时空 匹配关系 , 大大提高了天然气成藏几率. 非构造圈闭 岩性圈闭、 地层圈闭和古岩溶圈闭 比构造圈闭形成 时期更早. 岩性和地层 圈闭在沉积和成岩 阶段 已形 成, 中下奥陶统古岩溶圈闭发生于加里东末一海西早 期全面抬升期, 更是大大早于天然气生 排 烃高 峰期. 以上对油藏和气藏的成藏要素匹配关 系分析结 果显示 总体上看草湖地 区油气藏的圈源关系匹配 比 较理想. 3 . 2 . 2 油气成藏期次和关键 时刻从储层地球化学 分析及构造演化史 中推断 , 草湖地区油气成藏期主要 有 2期 , 即海西期油藏形成期和燕山末一喜山期天然 气气藏形成期. 1 油气成藏期次. 依据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 度来恢复油气活动时期是目前研究天然气成藏时期 比较有效的手段 j . 草湖地区区内未发现包裹体分析 鉴定资料. 这里借助邻区钻探的塔东2 井的包裹体资 料仍然可以预测油气成藏期次. 塔东2 井与本研究区 一 样 , 油源主要来 自寒武一 中下奥陶统烃源岩 . 图3 为塔东地区 塔东2井 各种类型流体包裹 体分布特征, 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 5 0~ 1 0 0℃区间, 其主峰为 7 0 8 0 q C ; 液烃盐水包裹体 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 1 2 0 2 0 0 o C, 其主峰为 1 5 0 1 6 0℃ ; 气烃盐水包裹体分布范围为 1 6 0~ 2 2 0℃ , 主峰为 1 8 0~1 9 0℃. 以上清晰地反映油气两期充注 活动 均一温度 1 5 0~1 6 0 q C 记 录了油 的充注活动 , 均一温度 1 8 01 9 0℃记录了天然气的充注活动. 槲 。 均 一温度/ C a Ol - ∈方解石脉 中盐水包裹体 均一温度/ ℃ b O 1 ∈液态烃盐水包裹 体 均一温度/ C 1 . ∈气态烃盐水包裹体 图3 塔东2井 O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 据周 士青资料编 Fi g . 3 Th e h o mo g e ni z a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d i s t r i b u tio n o f ∈ - 0 i n c l u s i o n i n Ta d on g 2 we l l 将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投到生烃 中心区为代表 的埋藏曲线上 , 发现油的充注活动发生在海西期 , 天 然气的充注活动发生在燕 山末一喜山期 图 4 . 5 00 40 0 3 0 0 20 0 1 0 0 M a 图 4 草湖地 区油气成藏期次 F i g. 4 The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 u l a tio n s t a g e s i n Ca o h u a r e a 2 油气成藏的关键 时刻. 对 草湖地区成藏要 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作 系统地质分析之后看到 图5 , 其油气成藏关键时刻有 2 期, 早期油藏成藏 关键时刻出现在海西构造运动晚期, 晚期气藏成藏 关键时刻发生在燕山末一喜山早期. 张小兵等 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一3 5一 曼 】 一 一 旦 ⋯l {D }c I P j T } J l K l E I N 时 代 地层 I 烃源 岩 ≯ , 。 I l K H ∞ 储集层 }薯 期鞋 吲 j 蹦 l 盖层 上覆岩层 }占 生界构 造圈闭形成I E叠 系 构 造 形 成 l 圈闭形成 I、 I j . 一 、 运聚 保存时期 ● t 关键时刻 ⋯ ~ ⋯ 油气 一w、 ■■ ■■■ 一 暑 0 、 、 演化 图 5 草 湖地 区油气成藏要素 Fi g. 5 Th e h y d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e l e me n i n Ca o hu ar e a 3 . 2 . 3 油气成藏演化特征草湖地区经历了多次 构造运动 , 各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 的影响程度各 异 , 总体上看 , 加里东期 为成藏提供储集空 间 如 中 下奥陶统古岩溶 , 海西运动为成藏提供 了圈闭 条件. 图6为草湖地区油气演化史, 图中主要显示了 6 期油气成藏历史过程. 2 50 o 目 5 0 00 瑙 7 5 0 0 熊1 00 0 0 1 2 5o 0 a 2 5 0 0 魁 5 0 0 0 聪 ,5 0 0 日 2 5 0 0 5 0 0 0 蟥 ’5 0 0 目 2 5 0 0 5 0 0 0 7 5 0 0 g 2 5 0 0 5 00 0 醛 7 5 0 0 图 6 草湖地 区油气 演化剖面 Fi g . 6 T he h y dr o c a r b o n e v o l u t i o n pr o fil e s i n Ca o h u a r e a 1 加里东期 东河砂岩沉积前 . 草湖凹陷已 具初形, 奥陶系中下统碳酸盐岩位于凹陷东西斜坡 的两侧, 接受大气水表生溶蚀, 形成风化壳孔洞储集 空间, 凹陷中心受上奥陶统泥岩覆盖, 一般形成裂缝 一 孔隙型储集空间. 2 海西早期 石炭系沉积前 . 奥陶系中下统 风化壳储集空间继续被保存, 凹陷西斜坡西侧 、 东斜 坡东侧中下奥陶统碳 酸盐岩继续接受表生溶蚀 , 风 化壳储集空间进一步发育. 3 海西晚期 三叠系沉积前 . 由于寒武一中 下奥陶统烃源岩有机质演化达到生 排 烃高峰期 , 之前形成的中下奥陶统风化壳储层和泥盆系东河砂 岩储层第一次接受成熟原油充注并成藏. 草湖凹陷 东斜坡东侧, 中下奥陶统继续暴露地表接受表生溶 蚀 , 无法成藏. 4 印支期 侏罗系沉积前 . 由于石炭系和三 叠系泥岩的封盖 , 中下奥陶统和东河砂岩油藏继续 被保存. 草湖凹陷东斜坡东侧, 中下奥陶统继续暴露 地表接受表生溶蚀. 5 燕山期 上白垩统沉积前 . 草湖凹陷中心 区域有机质演化到达生气高峰阶段, 生成的干气由 于驱替作用 , 驱替原来已成藏的油藏 , 储集空间和圈 闭为天然气所充注. 此期三叠系构造圈闭形成, 捕获 来自寒武一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干气并成藏. 6 喜山期至今. 之前 已形成的气藏继续被保 存, K Q地层覆盖全区. 草湖凹陷东斜坡东侧仍无 法成藏. 从以上油气成藏规律上看, 草湖凹陷西斜坡中 下奥 陶统 、 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过油气的成藏过 程; 凹陷的中心区域缺少中下奥陶统风化壳油气藏, 但仍可以形成裂缝 一 孔隙性油气藏. 凹陷东斜坡东 侧中下奥陶统长期抬升, 在生油高峰期仍处于暴露 状态, 无法成藏, 直至被 白垩系地层所覆盖, 但为时 已晚. 在生气高峰时期缺乏有效的封盖层 此时白 垩系地层 没 有 完 全 固结 , 始 终 难 以规 模性 油 气 聚集. 3 . 2 . 4 油气成藏模 式 图 7为草湖地区根据草 2 井 、 库南 1井的实际资料编制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草 2 井于泥盆系东河砂岩中测试产气 1 4 8 0 7 m / d , 而 库南 1井于 4 1 2 8 m 中下奥陶统测试产气 后 由于 工程原因未 取得试 油求产数 据 . 该产气层段距侵 蚀面仅 3 0 m, 显然为风化壳岩溶储层 . 这充分反 映了草 2 井和库南 1 井井区在其地质历史进程中有 过天然气聚集成藏的过程. 库南 1 井中下奥陶统的 天然气来 自于自身, 为自生自储型, 其下伏的寒武系 烃源岩气源则以库南 1 号和 2 号断层为通道向上垂 直运移进入圈闭 岩溶 断隆复合圈闭 . 草 2 井以 一 3 6 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河砂岩为储层 , 储层下伏直接与 中下奥陶统烃源 岩接触 , 属下生上储型产层 , 直接依靠生烃增压作为 动力, 天然气由下向上垂向运移, 尔后以砂体为输导 层作水平运移至上倾部位被圈闭 . 要 图7 草湖地区草 2井 一库南 1井天然气成藏模式 Fi g . 7 Th e n a t u r a l g a s a c c u mul a t i o n m o d e o f Ca o 1 we l l KB R a n 1 we l l i n Ca o h u a r e a 综合草湖地区各种地质资料, 认为草湖地区油 气成藏的模式如图 8 . 草湖地区东部 包括库尔勒鼻 凸西南缘和草湖凹陷东斜坡 发育通源断层 和由于 断层 引起 的构造 圈 闭 背斜 、 断 背斜 、 断 隆、 断块 等 , 运移方式 以断裂作输导 的垂 向运移为主 ; 草湖 地区西部 包括草湖 凹陷西斜坡和 于奇 东 断层 和 构造不发育 , 储层直接 与下伏 烃源岩接触 如东河 砂岩储层与中下奥 陶统烃源岩接触 、 三叠系储层 与 中下奥陶统烃源岩接触 , 首先发生垂 向运移 , 尔后 以储层作输导层, 水平运移至高部位的圈闭, 其圈闭 类型以地层 、 岩性圈闭为主. 在草湖地 区中部 , 即草 湖凹陷的深凹区域存在奥陶系上统泥岩和石炭系泥 岩隔层 , 油气运移机制是通过泥岩 的微裂缝 垂直向 匕 运 移 . _二蠢善 ;彳 . - - ~ ~ 非构造圈闭 地层、岩溶、岩性 l构造圈闭 背 斜、断隆、断块断鼻 控制的成藏模式 l 控制的成藏模式 于 奇 东 I 草 湖 册 陷 l 库 尔 勒 鼻 凸 图8 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综合模式 Fi g. 8 Th e c o mp r e h e ns i v e mo d e o f t he h y d r o c a r bo n a c c um u l a tio n i n Ca o h u a r e a 4 结论 1 草湖地区发育 3套烃源岩、 4套储集层、 3 大储盖组合 、 4类 圈闭. 其油藏形成于海西期 、 气藏 形成于燕山末一喜 山期 , 运移方式以垂 向断裂和裂 缝 , 以及横 向不整合面和疏导砂体为通道 . 2 研究 区的成藏控 制因素 中, 保存 条件是油 气成藏的关键 , 良好 的圈源匹配关 系是油气藏形成 的必要条件 , 继承性的古隆起 、 古斜坡是油气运移的 有利指 向区. 3 草湖凹陷西斜坡 的 中下奥陶统 、 东河砂 岩 和三叠系均有油气成藏过程; 凹陷的中心区域缺少 风化壳型储层 , 但具备形成裂缝 一孔 隙性储层的条 件 ; 草湖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始终难 以形成规模性 的油气聚集. 参 考 文 献 [ 1 ] 傅强, 王家林 , 周祖翼. 塔北草湖凹陷的油气勘探方向 [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1 9 9 9 , 2 0 3 2 5 2 - 2 5 9 . F U Q i a n g , WA N G J i a - l i n , Z H O U Z u - y i . E x p l o ri n g d i r e c t i o n o f p e t r o l e u m i n C a o h u S a g , n o h e r n T a ri m[ J ] . O i l a n d G a s G e o l o g y , 1 9 9 9 , 2 0 3 2 5 2 - 2 5 9 . [ 2 ] 徐汉林, 江同文 , 顾乔元 , 等.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 成藏研究探讨[ J ]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8 , 3 0 5 1 7 - 2 1 . X U Ha n l i n , J I A N G T o n g w e n , G U Q i a o y u a n , e t a 1 . P r o b e i n t o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s i n t h e Ha d s o n Oi l fi e l d, T a r i m B a s i n [ J ] .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2 0 0 8 , 3 0 5 l 7 2 1 . [ 3 ] 杨宁, 吕修祥, 陈梅涛.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 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 J ]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2 0 0 8 , 2 3 3 1 - 5 . YANG Ni n g , L V Xi u x i a n g , C HE N Me i t a o . S t u d y o n t h e h y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i n g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o f t h e Or d o v i c i a n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i n T a h e O i l f i e l d , T a r i m B a s i n [ j ] .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S h i y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 t i o n , 2 0 0 8 , 2 3 3 1 - 5 . [ 4 ] 王振宇, 李凌 , 谭秀成 , 等.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 岩古岩溶类型识别[ J ]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 2 0 0 8 , 3 0 5 l 1 一 l 6 . W ANG Z h e n y u, L I L i n g, T AN Xi u c h e n g , e t a 1 . T y p e s a n d r e c o g n i z a b l e i n di c a t o r s o f Or d o v i c i a n c a r bo n a t e r o c k o k a r s t i fi c a t i o n i n T a ri m B a s i n [ J ] .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P e t r o l e u m U 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2 0 0 8, 3 0 5 1 1 1 6 . [ 5 ] 赵锡奎, 李国蓉, 付强, 等. 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油气 勘探的基本条件及前景分析 [ J ] . 矿物岩石 , 2 0 0 1 , 2 1 4 4 8 5 2 . Z H A O X i k u i , L I G u o r o n g , F U Q i a n g , e t a 1 . T h e e s s e n t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t a r g e t r e g i o n s f o r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C a o h u S a g i n T M i m u B a s i n [ J ] . J o u r n a l o f Mi n e r a l o g y P e t r o l e u m, 2 0 0 1 , 2 1 4 4 8 5 2 . 下转第 4 2页 瑚枷咖啪㈣枷枷鲫啪㈣瑚 一 4 2 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J ] . J o u r n a l o f P a l a e o g e o g r a p h y , 2 0 0 6 , 8 3 3 0 7 - 3 1 6 . 【 l 8 ]温汉捷, 裘愉卓 , 姚林波, 等. 中国若干下寒武统高硒地 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研究[ J ] . 地球化 学, 2 0 0 0 , 2 9 1 2 8 - 3 5 . WE N H a n - j i e , Q I U Y u . z h u o , Y A O L i n bo, e t a1. O r g a n i c g e o c h e mi s t r y a n d b i o ma k e r s o f s o me L o we r C a mb rian h i g h . s e l e n i u m f o r m a t i o n s i n C h i n a [ J ] . G e o c h i m i c a , 2 0 0 0 , 2 9 1 2 8 3 5 . [ 1 9 ]杨剑, 易发成, 钱壮志. 黔北黑色岩系干酪根特征与碳 同位素指示意义[ J ] . 矿物岩石 , 2 0 0 5, 2 5 1 9 9 . 1 0 3 . Y A N G J i an , Y I F a c h e n g , Q I A N Z h u a n g - z h i .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l o we r Ca mb ria n b l a c k s h ale s e r i e s k e r o g e n an d t h e i r C a lf bon i s o t o p e i mp l i c a t i o n s i n n o r t h e rn Gu i z h o u p r o v i n c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Mi n e r alo g y a n d P e t r o l o g y , 2 0 0 5 , 2 5 1 99 1 0 3. [ 2 0 ]尚慧芸. 有机地球化学和荧光显微镜技术[ 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 9 9 0 1 - 2 8 7 . S HAN G Hu i y u n . Or g a n i c G e o c h e mi s t ry a n d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Mi c r o s c o p y [ M] . B e i j i n g P e t r o l e u m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 , 1 9 9 0 1- 28 7. [ 2 1 ]杨剑 , 易发成, 钱壮志. 黔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古地温 及其指示意义[ J ] . 矿物学报 , 2 0 0 9, 2 9 1 8 7 . 9 4 . Y A N G J i a n, Y I F a c h e n g , Q I A N Z h u a n g z h i . S t u d y o f p al e o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t h e l o w e r C a mb rian b l a c k s h ale s e ri e s a n d t h e i r i mp l i c a t i o n s i n n o r t h e rn G u i z h o u p ro v i n c e [ J ] . A c t a Mi n e r alo g i c a S i n i c a , 2 0 0 9 , 2 9 1 8 7 - 9 4 . [ 2 2 ]周中毅, 潘长春. 沉积盆地古地温测定方法及其应用 [ M] .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 1 9 9 2 1 - 2 2 5 . Z HOU Z h o n g y i , P AN C h a n g c h u n . P ale o t e mp e r a t u r e 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an d I t s Ap p l i c a t i o n i n S e d i me n t a r y B a s i n [ M] . G u a n g z h o u G u a n d o n g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P r e s s , 1 99 2 1 - 22 5. [ 2 3 ]J a c o b H . D i s p e rse s o l i d b i t u m e n s a s an i n d i c a t o r f o r m i g r a t i o n a n d m a t u ri t y i n p r o s p e c t i n g for o i l a n d g a s [ J ] . E r d o l a n d K o h g l e , 1 9 8 5 , 3 8 3 3 6 5 . [ 2 4 ]李胜荣, 高振敏. 湘黔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热演化条 件 [ J ] . 地质地球化学 , 1 9 9 6 4 3 0 3 4 . L I S h e n g ron g . GAO Z h e n mi n . Th e t h e rm a l e v o l u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o f t h e l o w e r C a mb ri a n b l a c k r o c k s e ri e s i n Xi a n g Q i a n r e g i o n [ J ] . G e o l o g y g e o c h e m i s t r y , 1 9 9 6 4 3 0 3 4 . [ 2 5 ]S Y / T 5 7 3 5 . 1 9 9 5陆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 s ] . S Y /T 5 7 3 5 1 9 9 5 Ge o c h e mi c al Ev alu a t i o n Me t h o d s o f L i m n i c S o u r c e R o c k s [ S ] . 责任 编辑 王辉 上接第3 6页 [ 6 ] 安海亭 , 李海银, 王建忠, 等. 塔北地区构造和演化特 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 0 0 9 , 3 3 I 1 4 2 1 4 7 . AN Ha i t i n g , L I Ha i - y i n, WANG J i a n z h o n g , e t a1.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 an d i t s c o n t rol l i n g o n o i l an d g a s a e c u mu l a t i o n i n t h e n o rt h e r n T a r i m B a s i n[ J ] . G e o t e c t o n i c a E T M e t a l l o g e n i a , 2 0 0 9 , 3 3 1 1 4 2 1 4 7 . [ 7 ] 顾忆 , 罗宏 , 邵志兵, 等. 塔里木盆地北部油气成因与 保存[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 9 9 8 8 0 - 8 6 . [ 8 ] 陈银汉. 矿物包裹体地球化学 [ M] . 北京 地质出版 社 , 1 9 8 1 . [ 9 ] 安作相.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与油气再次运移[ J ] . 新 疆石油地质, 1 9 9 8 , 1 9 3 1 9 2 1 9 5 . AN Z u o x i a n g .Hy d r ocarb o n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r e mi g r a t i o n i n T a r i m B a s i n [ J ] . X i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