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AT1井区油气藏类型研究.pdf
竺 组 分 和 流 体 性 质 将 油 气 藏 划 分 为 、 气藏、 凝析油藏、 临 、 油 藏 及 沥 青 油 砂 。 蒹 妻 烹 式 的 依 据 , 采 用 不 鬲 ,所获得的油气藏的采收率不同 一 ~一 川 开发时决定其开发方式的主要因 流 体 性 质 。 A T 1 井 区 弄 日 篓 产 阶 段 ,在 含 油 气 高 度 晶 口 井 的 P V T 资 料 与 面 算 篓 坌 璧 试 即 判 定 为 凝 析 二 要 出 现 与 油 藏 类 型 不 , 譬 料 现 ,油气藏底部存在饱和 ’ 譬 A 区 油 气 藏 类 型 的 重 菇 根 据 P V T 物 性 分析油气藏类型 ⋯ ~ 一 阿三段油气藏共取得 2 个 P v T样 造 较 高 部 位 I A T 1 井 进 高 .分 基本参数如下 产层 压力为4 6 . 1 3 M P a , 露 勋 . , 压差为 o .7 7 MP a ,生 产 气 油 比 为 1 矗 9 鑫 泪匝 蚕 是 一 套 多 组 分 烃 类 体 系 ,在 不 同 的 妻 竺 量 的 相 态 特 征 坌 相 包 络 线 位 置 向 右 下 临 界 点 位 置 和油藏的压力 气藏类型Ⅲ ⋯ 一一~ 田 图3 多纽分烃类体系相态 援引自文献[ 1 ] 毋b乖 J』 銮 判 别 油 气 藏 类 型 。 图 3 中 c 点 为 临 童 临 界 譬 析 温 度 ,c 为临界凝析 线为 泡点线 , 线为露点线 , 荐 新疆石油地质 C D C ,B 为等温逆行区, 即反凝析区。G 点为油藏, 日点 为饱和油藏 , , 点为气顶油藏 , A点为凝析气藏 , P点为 干气藏。 根据 A T 1 井 地层 流体 高压 物性 样 品实 验结果 图4 a , 烃类体系的临界凝析温度为2 8 0 .2 o C , 临界凝 析压力为 4 6 . 8 2 M P a , 临界点温度为一 7 1 .0℃、 临界点 压力 为 3 3 .8 0 MP a , 露点压 力为 4 5 .3 6 MP a , 地露 压差 为0 .7 7 MP a . 模拟相图的特点是临界凝析压力和临界 A T 1 井 . . .‘里 ,o/ / { 温 度, ℃ 图4 A T 1 井与 A T 1 1 2 H井地层 流体相 态 凝析温度远高于临界压力和温度 , 地层压力界于临界 凝析压力和临界压力之间 , 地层温度界于临界凝析温 度和临界温度之间, 位于临界点右侧, 地层流体属于 凝析气 ]。 依据 A T 1 1 2 H井地层流体高压物性样 品实验结 果 图4 b , 烃类体系的临界凝析温度为5 1 8 . 9℃, 临界 凝析压力为 4 5 .2 6 MP a , 临界压力为 3 4 . 1 6 MP a , 温度为 3 6 0 .8℃; 饱和压力 为 4 5 .0 4 MP a , 地饱 压差为 0 MP a . 模拟相图的特点是临界凝析温度远高于临界温度 , 临 界凝析压力高于临界压力 , 地层压力略低于临界凝析 压力 , 远高于临界压力 , 地层温度远低于临界温度 , 位 于临界点左侧, 在泡点线上 , 据此判断地层流体为饱 和原 油 。 综合 分 析 A T 1 井 和 A T 1 1 2 H井 在油 藏 中的位 置、 P V T 测试成果资料 , 认为A T 1 井区阿三段油气藏 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或者为带气顶 的油藏。 2 .3 依据参数法判别油气藏类型 油环的判别是研究凝析气藏的基础, 根据地层流 体组分数据计算的参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依据 A T 1 井和A T 1 1 2 H井的地层流体分析数据, 分别采用 了四参数判别法 、 C 参数法 、 c 。/ C 比值法 、 z因子判别 法进 行 参数 计 算 , 对 照油气 藏 类 型判 别标 准指 标 表 1 , 发现 A T 1 井和 A T 1 1 2 H井 的各项参数均显示 油气藏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或油藏的特征 表2 。 2 -4 依据流体性质判别油气藏类型 油气组分和油藏条件决定流体性质 , 因此可 以利 用油气性质对油气藏进行分类 , 陈元千根据流体性质 表 1 油气藏类型判别标准 S Y / T 6 1 0 1 -- 1 9 9 4 表2 A T 1 井区油气藏类型判别标准指标统计 井号 C% 2 百 C 2 1 0 0 C z IY C 5 升 % 百 丽 一 % 一 A T 1 井 1 3 . 3 5 1 . 7 6 8 9 . 2 2 1 6 . 5 7 . 5 6 1 0 .6 0 Z 5 . 2 5 , Z 2 5 . 0 3 A T 1 1 2 H 井 4 O . 0 0 3 . 0 4 1 5 0 .6 0 7 0 .7 3 5 .5 5 1 .5 9 Z 9 . 6 8 , Z 2 8 . 8 0 提出的油气藏分类标准如表 3 所示 。 其 中, 气油 比和地面油密度是利用产出物判别油 气藏的 2 项重要指标 , 气油 比和地 面油密度与原油组 分组成有关。原油中轻质组分含量越高 , 天然气在其 中的溶解度越大 , 在压力温度条件改变的情况下 , 溶 表3 依据流体性质判别油气藏类型【 解在原油 中的天然气会从原来 的体系中分离出来 , 若 生产气油 比长期 大于 5 5 0 m / m , 则说 明原油挥发性 强; 在实际生产中, 若生产气油比长期大于1 0 0 0 i n / m , 一 般认为是凝析气 藏 。同样 , 若地面液体密度小 于 第3 6 卷第5 期 刘丽娜, 等 塔河油田A T 1 井区油气藏类型研究 5 6 3 0 . 8 2 c m , 说明原油 中轻质组分含量高, 一般认为是凝 析气藏或轻质油藏; 若地面液体密度大于O . 8 3 g /c m , 则一般认为是油藏。 A T 1 井区阿三段油气藏开发初期 , 大部分投产井 气油 比大于 2 0 0 0 m / m 。 , 地面油密度在 0 . 7 6 g / c rn 3 左 右 , 表现为凝析油生产特征 。随生产时间的延长 , 气 油比快速下降, 地面油密度逐渐升高, 气井投产 1 - 2 a 之后 , 气油 比下 降到 1 0 0 0 1T I / m。 以下 , 地面油密度 已 上升到 0 .8 5 g l c m 左右 , 表现为原油特征 。而 2 0 1 1 年 投产 的A T 5 2 井投产后 , 气油 比仅 3 3 8 m / m , 初期原 油密度为0 . 8 5 g / c m 。 , 表现为原油的生产特征 。可见 , A T 1 井区阿三段油气藏下部具有油环 。 2 .5 依据生产特征判断判别油气藏类型 生产实践表明 如果气井在生产初期气油 比稳定 不变 , 当地层压力持续下降气油比开始上升, 凝析油 密度逐渐减小 , 这类凝析气藏无油环 ; 如果气井在生 产初期 随地层压力的下降气油 比急速上升 , 而凝析油 的密度先变小后变大 原油密度 , 这类凝析气藏大部 分都有油环存在 1 。而 A T 1 井 区早期部署 的气井生 产特征基本属于后者 图 5 。 -3 2 8 0 -3 3 0 0 -3 3 20 交一 3 3 4 0 嫩 一3 3 60 3 3 80 34 00 图5 A T 1 2 H井生产 气油比、 地面油密度变化与 油气界 面、 油水界 面变化 第一批投产井生产初期均表现为高气油 比的凝 析气藏特征 , 在无水生产末期 , 生产制度保持不变或 下降 的情况下 , 不 同程度 出现产液量和产油量上升 , 产气量和气油比大幅下降的现象。分析认为主要是 储集层下部的原油锥进至井筒导致 , 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A T 1 井区的油环为原生油环 。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 结合A T 1 井区阿三段油气藏 油气分布状况 , 可 以判断 A T 1 井区储集层上部 为气 、 下部为油 。但是仍然不能确定 A T 1 井区是带底油的 凝析气藏 , 还是带凝析气顶 的油藏 , 还需要进一步判 断其油气藏类型。 2 . 6 依据储量参数法判断判别油气藏类型 根据以上多种方法对A T 1 井区油气藏类型的分 析结果 , 按照气藏 、 油藏储量 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气 和油的储量。根据国家标准S Y / T 6 1 6 8 --1 9 9 5 气藏 分类 的要求 , 计算了A T 1 井区气储量系数为0 . 3 6 7 , 含气面积系数为 0 .7 3 8 , 对照标准界 限值 , 也难 以判定 油气藏类型, 在 2 个指标不统一的情况下 , 参照表4 备 注第 2 条 , 以气储量 系数指标为主 , 判 定 A T 1 井 区阿 三段油气藏为带凝析气顶 的油藏 表4 。 表 4 气藏类型与 区分指标 S Y / r I 1 6 1 6 8 -- 1 9 9 5 ①常规气藏包括干气藏和湿气藏; ②类型划分时以气储量系数指标为主 3 A T 1 井区开发效果分析 3 . 1 产量递减状况 根据A T 1 井区阿三段油气藏实际历年 E t 产气量 计算 了A T 1 井区的递减率 表 5 。 表 5 A T 1 井区历年原油产量递减率统计 从表 5 可 以看 出, 原油产量 自然递减率 自2 0 0 8 年 开始逐年增大 , 2 0 1 0 年产量递减率最大 , 达到4 0 . 4 %, 产量递减快。A T 1 井区含水率持续上升, 年含水率上 升 最高达 2 9 .6 %. A T 1 井 区 自2 0 1 0年底进入 高含水 期 , 低产量生产 。 3 .2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童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图版是 中、 高渗透油 田开发 中、 后期含水率与采 出程度统计规律图版 , 是 一 种 比较好的预测含水率及采收率 的方法 , 在我国得 到广泛应用。根据A T 1 井区阿三段油气藏的实际生 新疆石油地质 产数据在童 氏图版上绘制 了A T 1 井 区原油采 出程度 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 图6 。 图6 A T 1 井区采 出程度 与含 水率关 系 由图 6 可以看 出, A T 1 井 区的实 际采 出程度与含 水关系曲线向上穿越 了多根标准曲线 , 原油采收率 由 初期的4 0 %降至 2 5 %以下, 目前约为2 3 %, 整体水驱 开发效果变差 。 3 _ 3 油气藏类型的确定对 A T 1 井区开发效果的影响 由于A T 1 井区阿三段油气藏开发初期判定的油 气藏类型为带较强底水的凝析气藏, 开发方式采用依 靠天然能量 , 井型主要利用水平井进行开发 , 水平段 主要部署在储集层中上部的气层 内部 , 同时A T 1 井 区 储集层物性较好, 因此气井生产初期产量高 , 气油比 上升快 , 生产 1 2 a 后气油比下降至凝析气藏的气油 比界限以下 , 含水率快速上升 , 开发效果变差 , 才发现 底部存在油藏, 目前用递减法标定采收率为 1 4 .2 %. 与塔河油田同等深度、 物性相近的无气顶带底水的碎 屑岩油藏相 比, 采收率低 1 5 %~ 3 0 %. 因此 , 由于油气 藏类型确定不准确 , 导致采用了不合适的开发方式 , 对 A T 1 井 区采收率的影响很大。 4 开发对策 A T 1 井区阿三段储集层气顶面积大 , 油藏厚度较 薄, 采用先采油后采气的开发方式要优于先采气后采 油及油气同采 】。A T 1 井区储集层物『生 好, 有一定的含 油气面积与储量 , 同时凝析油含量高 4 6 8 .2 9 c m / m , 底水能量强 , 油气藏驱动类型 以水驱为主 , 目前 已经 进入高含水开发期 , 参照同类油气藏的开发经验 , 后 期可采用循环注气提高凝析油与原油的采收率 叫 。 5 结 论 1 通过 A T l 井区油气藏 P V T 相 图、 石油天然气 组分 、 流体性质、 生产特征数据、 储量分布等各项指标 对 比分析 , 认为 A T 1 井区阿三段油气藏类型为带凝析 气顶的油藏。 2 对 于带较大气顶的油藏 , 应尽量先采油后采 气 , 或者油气 同采 ; 已经采用了先采气后采油开发的 , 后期可考虑采用循环注气的方式提高采收率。 3 在 A T 1 井 区开发初期 , 应慎重判定油气藏类 型, 尤其是凝析气藏, 尽量通过钻井、 取心、 试油等手 段录取足够的资料 , 准确判断油气藏后再选取合适的 开发方式进行开发 , 才能获得较高的油气采收率。 参考文献 [ 1 ] 陈元千. 油气藏工程计算方法[ 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 9 9 0 2 4 8 2 51 . C h e n Y u a n q i a n .Re s e r v o i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e s t i m a t i o n me t h o d 【 M] . B e i j i n g P e t r o l e a m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 ,1 9 9 0 2 4 8 -2 5 1 . [ 2 ] 王永 祥 , 徐树 宝 , 胡 见 义. 凝析 气藏 中油 环 的统计 判别 法探 讨 [ J ] . 天然气工业 , 1 9 9 0 , 1 0 5 1 9 2 3 . Wa n g Y o n g x i a n g , X u S h u b a o , H u J i a n y i .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s t a t i s t i c al d i s c r i mi n a t a ry me t h o d o f o i l r i m i n g a s c o n d e n s a t e r e s e r v o i r [ J j . N a t u r a l G a s I n d u s t ry, 1 9 9 0, 1 0 5 1 9 2 3 . [ 3 ] 孙志道. 油气藏流体类型判别方法f 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 9 9 6 , 2 3 1 6 9 7 6 . S u n Z h i da o . Th e i d e n t i fi c a t i o n me t h o d o f flu i d t y p e o f o il g a s r e s e r - v o i r [ J ] .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1 9 9 6 , 2 3 1 6 9 7 6 . [ 4 ] 胡仲琴, 肖 宗伟. 带油环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的动态特征[ J ] . 中 国海上油气 , 1 9 9 2 , 6 1 3 9 4 4 . Hu Zh o ng q i n, Xi a o Z o n g w e i .Pe r f o r ma n c e o f g a s c o nd e n s a t e r e s e r v o i r w i t h o i l r i m u n d e r d e p l e t i o n l J ] . C h i n a O ff s h o r e O i l& G a s, 1 9 9 2 . 6 1 3 9 44 . [ 5 ] 李士伦, 郭平 , 杜建芬, 等. 提高凝析气藏采收率和气井产量新 思路[ J ]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2 0 0 7 , 2 9 2 1 - 6 . L i S h i l u n , G u o P i n g , D u J i a n f e n , e t a 1 . N e w w a y t o i mp r o v e g a s w e l l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c o n d e n s a t e g a s fi e l d S r e c o v e r y f a c t o r [ J ] .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e s t Pe t r o l e u m Un i v e r s i t yS c i e n c e & Te c h n o l o g y Ed i t i o n. 2 0 0 7 , 2 9 2 1 - 6 . [ 6 ] 宫长利 , 杨树合, 王哲, 等. 大港滩海复杂断块凝析气藏开发方 案研究 ]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 0 0 8 , 1 9 3 4 1 0 4 1 3 . Go n g Ch a n g l i , Ya n g S h u h e, W a n g Z h e, e t a 1 . D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g r a m f o r c o mp l i c a t e d f a u l t b l o c k g a s c o n d e ns a t e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Da g a n g o f f - s h o r e a r e a [ J J . N a t u r a l G a s G e o s c i e n c e , 2 0 0 8 , 1 9 3 4 1 0 4 1 3 . [ 7 ] 胡永乐 , 李保柱 , 孙志道. 凝析气藏开采方式的选择[ J ] . 天然气 地球科 学 , 2 0 0 3 , 1 4 5 3 9 8 4 0 1 . Hu Yo n g l e , L i Ba o z h u, S u n Zh i d a o . Ch o i c e o f d e v e l o p me n t me t h o ds o f g a s c o n d e n s a t e r e s e r v o i r s l J j . N a t u r a l G a s G e o s c i e n c e , 2 0 0 3 , 1 4 5 3 9 8 4 0 1 . [ 8 ] 郭平 , 苑志旺, 廖广志.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现状与启示[ J ] . 天 然气工业, 2 0 0 9 , 2 9 8 9 2 9 6 . Guo P i n g, Yu a n Zh i wa n g, L i a o Gu a n g z hi .S t a t u s a n d e n l i g h t e n me n t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g a s i n j e c t i o n E OR t e c h n o l o gy [ J ] .N a t u r a l Ga s I n d u s t r y , 2 0 0 9, 2 9 8 9 2 9 6 . [ 9 ] 李连 江. 挥发 油藏 和凝析气 藏开采技 术 [ M] . 北 京 石油工业 出 版社 , 2 0 1 2 1 5 1 6 . L i l i a n j i a n g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o f v o l a t i l e o i l a n d g a s c o n d e n s a t e r e s e rvo i r [ M] . B e i j i n g P e t r o l e u m I n d u s t ry P r e s s , 2 0 1 2 1 5 - 1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