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拐地区花状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pdf
第 3 2卷第 4期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中拐地 区花状构 造对 油气 的控 制作用 苟威 刘全稳 刘思疑2 李理 1 .西南石油大学 2 .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3 .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发育逆冲断裂带, 同时还发育一系列花状构造。在区域构造特征分析基 础上 ,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依据, 对中拐地区断裂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花状构造对油气的运 聚成藏具有重要的双重控制作用, 它既能作为有效的运移通道 , 又能够起遮挡作用而形成 圈闭。这一认识对中拐 地区及其他与其构造相似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3 参 8 关键词断层花状构造圈闭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 0 引言 中拐地 区位于准 噶尔盆地西北缘 , 北东以斜坡 形式向玛湖坳陷过渡, 南以红 3 井东侧断裂、 中拐南 断裂与小拐新光断坳分离 , 西以红车断裂 和红 山嘴 东侧断裂为界 。 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 时, 由于准噶尔古陆块 与其周边的西伯利亚板块 的碰撞 , 在准 噶尔古陆块 的周边地区形成了由外向内强烈挤压推覆的碰撞带 及与碰撞隆起造山带相邻的碰撞型沉积坳陷。由于 伴随着强烈的抬升运动 , 造成扭动断裂发育 , 中拐凸 起就在这种挤压应力 的背景下开始发育。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在近南北 向挤压环境之下 , 受达尔布特断裂控制 , 叠加了扭动构造应力场 , 形成 了多条规模较大的花状走滑断层。如位于开发八区 克一乌断裂带下盘 的 2 5 6断层属典型的花状走滑断 层 , 其主要发育于二叠系内部 , 走向近南北 向。在剖 面上 , 该断层在佳木河组近于直立 , 在风城组一乌尔 禾组产生 5条伴生断层 , 伴生断层 与 2 5 6走滑断层 在风城组相交 , 整体呈花状构造 引。 1 花状构造 的概念 及特征 1 . 1 花状构造的概念 花状构造 fl o w e r s t r u c t u r e 是 石油地质学 家及 地球物理学家在研究含油盆地构造时较早识别 出来 的一种构造组合样式 , 往往与走 滑断层相伴生 。由 于在剖面上是 由一条 自下而上的主要断裂和上部为 一 组呈花状撒开的走 滑断层相伴 而成 , 故称之为花 状构造 。花状构造一般见于未发生强烈变形或未发 生构造叠加的地区, 也可出现于造山带等地质环境。 根据结构和力学性质, 花状构造可分为正花状构造 和负花状构造两种 』 。 1 正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 p o s i t i v e fl o w e r s t r u c t u r e 又称棕榈 树构造 p a l m t r e e s t r u c t u r e , 它是由一条陡立主体断 层的走滑断层 和一组 向上分叉撒开的背冲逆断层组 成 , 被错断地 层整 体背 景呈 “ 上 凸” 形 的背 冲构造 图 1 a 。 正花状构造在剖面上断块往往呈地垒型, 是 由收敛性 的走滑断层在压扭性应力状态中形成。 2 负花状构造 负花状构造 n e g a t i v e fl o w e r s t r u c t u r e 又称郁金 香构造 tu l ip s tr u c t u r e 。它的断层组合形态与正花 状构造的剖面形态基本相 同, 但上部成组的断层为张 性正断层 , 被错断 的地层形成 了“ 凹型” 的地堑式构 造。地堑内地层平缓, 浅部往往不具备褶皱性质 图 1 b 、 图 1 c 、 图 l d 。因此 , 负花状构造是 由离散性走滑 断层派生的、 在张扭性应力场 中形成的构造。 王燮培等认为 我国中、 西部中新生代盆地中多 发育正花状构造, 而东部盆地中, 则以负花状构造为 主, 分别反映了压剪或张剪两种不同的构造变形 场 引。 1 . 2 花状构造的特征 花状构造是走滑断层的典型构造样式, 在同一 作者简介荀威, 女, 1 9 8 2 年 出生, 辽宁营口人; 现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地址 6 1 0 5 0 0 四川省 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硕士o 6级 1 班。 “ 1 3 8 0 8 2 2 0 3 4 8 。E m a i l x u n w e i 1 9 8 2 y a h o o . 1 3 0 1 1 1. c n 1 7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2 0 0 9年 1 0 月出版 a b C d 图 1 花状构造示意图 走滑断裂带 中, 可 以同时出现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 构造 , 引。 在平面上, 花状构造 的断裂线呈丝带状, 断层走 向在一定角度内变化。在组合特征上, 花状构造由于 次生断裂的存在, 往往导致形成规模较大的断裂带。 2 中拐地区花状构造特征 2 . 1 区域构造背景 在晚石炭世侏罗纪 , 中拐凸起经历 了一个完整 的构造旋回以及 由强至弱至消亡的过程。石炭纪至 早中二叠世的海西运动阶段, 准噶尔板块与哈萨克板 块相碰撞, 区域性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于中拐地区, 造 成红车逆掩断裂带和红3 井逆冲断裂带强烈活动, 断 层上下盘的差异抬升形成了中拐鼻状 隆起。此后的 晚二叠世一三叠纪 , 该 区构造运动趋于平缓 , 红车断 裂带和红 3井断裂带活动强度减弱 , 中拐凸起开始进 入潜伏埋藏阶段。而侏罗纪新生代, 红车断裂带和 红3 井断裂带基本停止活动, 区域由挤压环境逐渐转 化为挤压松弛或外压内张的应力环境。 从区域构造背景来看 , 中拐地 区总体处于南北 向挤压环境中 , 并叠加了扭动构造应力场 , 但不 同区 域、 不同时期具体应力特征有所差异。复杂的应力 场特征, 形成了中拐地区特殊的断裂体系。 2 . 2 中拐地区花状构造分布特征 在区域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 以高分辨率三维 地震资料为依据, 将中拐地区断裂划分为 红车断裂 带 、 红 3井东侧断裂带和层间拉张断裂带 。 1 红车断裂带 红车断裂带位于中拐地区西北部, 属于准噶尔盆 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其在平面上由三条断裂呈叠 瓦状组合, 走向N N E , 倾向北西, 倾角为 6 0 。 一 7 O 。 , 属 逆冲断层。该断裂带主断层断开石炭系侏罗系, 断 1 8 距下大上小 二叠系 断距 2 0 0 m 一 6 0 0 m, 侏罗系断距 2 0 m一 5 0 m, 这是由于红车断裂带属生长性逆断裂。 红车断裂带控制着 中拐凸起的根部 , 与中拐凸 起的整体走 向近于垂直 , 形成于早二叠世准噶尔地 块与哈萨克板块碰撞 的挤压环境下 , 具有长期发育 的特征。在二叠纪、 三叠纪时期, 红车断裂带活动强 烈, 侏罗纪时其活动有所减弱, 进而形成了较为有利 的中拐地区侏罗系的坡折带。其断层下盘沉积厚度 大 , 上盘迅速减薄 。在断裂带的下盘 , 特别是储集层 的尖灭处形成岩性圈闭的可能性较大。 2 红 3井东侧断裂带 红3 井东侧断裂带形成时间与红车断裂带大致相 当, 其走向垂直于红车断裂带而平行于中拐地区二级 构造单元走向线 , 它对中拐凸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精确的三维地震资料显示 , 红 3井东侧断裂包 含有上盘的反向派生次级正断层 , 并形成 了向西合 并、 向东撒开的2 条 ~ 4 条断裂组成的狭窄断裂带。 派生次级断层与红 3 井东侧断裂形成剖面上的“ Y ” 字形组合, 符合负花状构造的特征; 同时红3 井东侧 断裂的派生次级断层进一步衍生的多级反向派生次 级正断层 , 也具有花状构造 的剖面特征 图 2 。这 些次级派生断层断距较小 , 一般为 1 0 m~ 2 0 m, 主要 发育在侏罗系地层中, 多具有封闭性, 其对该区局部 构造和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 3 层间拉张断裂带 中拐地区侏罗系内部存在一系列层间拉张断 裂, 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反映出此类断裂由主断层 及其分支断层组成, 其向西合并、 向东撒开, 形成了 一 条东宽西窄的的断裂带, 走向 N W, 主断层为正断 层 , 呈弧形延伸 4 k m一 1 0 k m, 倾角为 5 O 。 一 7 0 。 , 或北 倾或南倾, 断距一般为 1 0 m~ 2 0 m 。 中拐地区层间拉张断裂带在剖面上呈“ 花状构 造” 组合特征, 其中主断层延伸较长, 断距相对较大,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 2 卷第4期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大部分北倾; 派生断层延伸较短, 断距相对较小, 大部 分南倾 图3 。这些花状断层虽然规模不大, 断距也 较小, 但是它们是形成侏罗系圈闭的重要类型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认为, 目前在该区发现 的油气藏 , 主要 与层间拉张断裂中花状构造所形成的圈闭有关。 图2 C r o s s l i n e7 8 0显示红 3井东侧断裂带 图3 C r o s s l i n e 3 4 0显示层问拉张断裂 3 中拐地区花状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 用 3 . 1 破坏作用 花状构造的破坏作用, 是指先期形成油藏因花 状构造的产生遭受破坏。研究区红3 井东侧断裂带 内花状构造断面陡, 许多近于直立, 并以高角度切穿 大套地层。在断层形成演化过程中, 断层为开启性 特征时, 易形成通道, 致使先期形成油藏的封盖薄弱 地带, 油气泄露, 油藏遭受部分甚至全部破坏。如风 城组烃源岩, 在二叠纪达到生烃高峰期, 白垩纪之前 已有油藏形成, 但由于早白垩世产生的花状构造属 于张扭性质 , 易成为油气的运移通道 , 从而二次调整 油气分布, 对原已形成的油气藏产生了破坏。 3 . 2成藏作用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花状构造规模虽然 不大, 但对油气运聚成藏却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一 方面, 压扭环境下形成的花状构造多具有封闭性, 能够形成有利圈闭 , 使油气 聚集成藏 ; 另一方面, 花 状构造能够与逆断层、 不整合面配合, 形成立体油气 疏导通道, 使油气 由深部进人到浅部。这里需要说 明的是, 不同类型的断层, 由于受应力作用差异, 其 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不尽相同。对花状构造来说, 主断层与其伴生断层往往构成次级扭动断块、 断弯 褶皱和断展褶皱等构造, 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同时由于断层不同部位受力作用的差异和具丝带分 布特点, 造成不同断块间油气富集程度、 储层物性等 方面具 明显差异。 4 结论 1 中拐地区的花状构造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 负花状构造 。 2 花状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因地应力作用 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其为开启性质时, 将导致油气 泄露, 使先成油藏遭受破坏; 当其封闭性质时, 则成 为油气有利的聚集场所。 3 中拐地区层间拉张断裂带内发育花状构造, 规模不大, 断距较小, 是侏罗系重要圈闭类型之一。 参考文献 1 葛双成 . 利用地震资料研究花状构造的方法 [ J ] . 浙江 地质, 1 9 9 5, I 1 I 9 l一 9 9 . 2 唐智 . 冕宁大桥一带近东西 向走滑断层中的花状构造 [ J ] .四川地质学报, 1 9 9 7, 1 7 3 1 7 91 8 1 . 3 索书田, 候光久, 魏启荣 , 等 .造山带内部的正花状构造 [ J ] .湖北地质 , 1 9 9 5 , 9 1 1 1 3 . 4 王燮培, 谢德宜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花状构造的发现及其 石油地质意义[ J ] .地质科技情报, 1 9 8 9 , 8 2 5 9 6 6 . 5 严俊君, 王燮培 . 关于扭动构造的鉴别问题[ J ] .石油与 天然气地质, 1 9 9 6 , 1 7 1 81 4 . 6 李亚哲, 金鑫 . 惠民坳陷走滑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 制[ J ] . 海洋地质动态, 2 0 0 8 , 2 4 4 7 1 2 . 7 徐朝晖, 徐怀 民, 林军, 等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 2 5 6 走滑 断裂带特征及地质意义 [ J ] .新疆石油地 质, 2 0 0 8 , 2 9 3 3 0 9 3 1 0 . 8 谢晓安, 吴奇之, 高岩, 等 . 塔里木盆地压扭断裂带构造 特征与油气聚集[ J ] . 石油学报, 1 9 9 7 , 1 8 2 1 31 7 . 修改回稿 日 期2 0 0 9 0 5 一 O 8编辑周国英 l 9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