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8控压钻井实践与认识.pdf
78 钻 采 工 艺 DRI I I NG & PR0DUCT 1 0N T EC HN0L 0GY 2 0 0 9年 3 月 1V I a r c h 2 o o 9 表 2 井 口组合与试 压 试压压力 试压时间 泄漏情况 名称 规范 1 l P a ra i n MP a 双闸板 2 F Z 3 5 7 O 7 0 3 O 0 防喷器 上 0 1 2 7 , 下 D 8 9 单闸板 防喷器 F Z 3 5 7 0 全封 7 0 3 O 0 环形 F H 3 5 3 5 / 7 0 4 9 3 O O 防喷器 放喷 l O 3 O 0 管线 旋转 F X 3 5 1 7 . 5 / 3 5 l 2 1 0 0 防喷器 动密封 三、 溢流及井涌的经过与处理 1 . 溢流过程与处理 1 . 1 溢 流 经 过 2 0 0 8 年 7月 1 6 E t 0 8 1 0控压钻进至井深 6 1 3 0 . 3 0 m, 钻 井液入 口相对密度 1 . 1 1 , 出口相对密度 1 . 0 5~ 1 . 1 0 , 钻时 1 8 ra i n 1 1 m i n , 钻压 5 0 . 0 3 0 . 0 k N, 液面上涨 0 . 9 m , 立 即关 井, 压力基本平稳后, 立压 0 M P a 钻 具上有 浮阀 , 套压 9. 5 MPa 。 1 . 2处理 方法 根据顶开浮阀测得 的立压及钻具 内外容积 钻具 内容积 约 4 2 m 、 环空容积 约 1 2 7 m , 配相对 密度 1 . 1 5的压 井液 2 0 0 . 0 m , 用工程师法节流循环压井 , 入 口相对 密度 1 . 1 5 , 泵 压 1 2 . 0~1 4 . 0 MP a , 由于套压上升 较快被迫关 井 关 井套 压 9 . 5 t 1 7 . 5 M P a 。 为降低排污过程中井口压力, 根据邻近井的相关资料, 配相对密度 1 . 2 8的压井液 1 7 0 . 0 m , 用水泥车反推压井液 7 0 . 0 m , 正推压井液 2 5 . 0 m , 停泵观察立套压均为0 M P a , 然后控制立压 , 用相对密度 1 . 1 8的钻 井液正循环节 流排污 , T G最高3 9 . 2 3 % , C , 最高 1 5 . 0 3 %, 经分离器点火, 焰高 1~ 9 m, 硫化氢检测仪检测到最高硫化氢含量为 2 5 8 m g / I , 这时 井漏比较 严重 , 漏速最大 4 9 . 8 m / h , 井 IZ l 失返 。 排污后现 场实施控压强钻 , 至井深 6 1 3 1 . 8 0 m处 , 放空 1 . 5 0 m, 由于井漏严重, 现场钻井液储备有限, 决定关井配堵 漏钻井液堵漏。带压起钻至井深 6 0 9 5 . 0 3 m, 第一次从钻具 内注入相对密度 1 . 1 8的随 钻堵 漏钻 井液 2 2 . 0 m , 出 口无 返, 关井观察, 立压 6 . 0 M P a , 套压6 . 2 MP a , 用声波测环空液 面, 液面在井V I 。现场组织反循环管线、 增调泥浆储备罐上 井并安装。 为了降低立压, 关井, 第二次正挤相对密度 1 . 2 1钻井液 1 . 1 m , 立压由 1 2 . 2 T 1 8 . 4 1V I P a , 套压由 1 1 . 6 t 1 7 . 0 M P a 。 通过第二次正挤的压力变化, 证明堵漏有效, 用节流管 汇节流泄套压, 分离器出II见泥浆立即关井, 套压由 1 6 . 0 8 . 0 MP a , 但立压未降。 重新节流循环压井 , 泵入相对密度 1 . 2 1 的压井 液 1 1 3 . 0 m 。 ,返 出压井液 1 0 6 . 5 m , 漏失压井液 6 . 5 m , 返 出压井液相 对密度 1 . 1 7~ 0 . 8 0, T G最高7 7 . 4 8 %, C i 最高 1 7 . 8 9 1 7 %, 开 井静止观察, 出IZ I 无外溢, 压井成功。通过液面监测仪监测 起钻探伤。本次溢流压井, 溢流8 . 9 m 、 共漏失钻井液3 8 8 . 4 m , 浪费时间 9 d 。 2 . 井涌过程与处理 2 . 1 并 涌 经过 2 0 0 8- 0 7 2 7下钻划眼 至井深 6 1 2 9 . 6 0 m, 开泵循 环 、 测后效 , 发现井漏 , 出口失返 , 静止观察 , 出 口有线 流 , 关井观 察, 立压 0 l P a 钻具内有浮阀 , 套压为0 lP a 。继续控压钻 进 , 至井深 6 1 3 3 . 9 1 m处钻具上 提下放划 眼困难 , 打钻加钻 压困难, 钻井液从旋转控制头胶芯冲出转盘面 1 0 m, 井口大 方瓦冲 出转盘面 , 立刻关井 , 立压 0 MP a 钻 具内有浮 阀 , 套 压 2 3 . O M P a 从 压井管汇套压 表上发现 , 检查井涌的原 因是 在控压钻进过程中, 节流管汇套压表下通道堵塞 , 套压显示 为零 , 给现场工作人员造成假象 , 造成井 涌。 2 . 2处理 过 程 环空挤入密度 1 . 2 1 g /c m 钻井液 2 7 m , 套压由8 2 . 0 MP a , 关井观察, 立压0 b l P a 钻具内有浮阀 , 套压 4 . 0 MP a , 小排量节流循环压井, 发现井漏, 平均漏速 1 3 . 5 m / h 。经分 离器点火, 桔黄色火焰焰高2~ 4 m, 有黑烟, 出口缓冲池检测 硫化氢浓度 5 m g / I 。 四、 控压钻进 在“ 井涌过程与处理” 作业中, 旋转控制头胶芯被冲坏, 通过调节环形防喷器控制压力带压起下钻具完成胶芯更换 环形的控制压力调为 3 MP a 。 继续控压钻进至井深 6 1 3 5 . 5 4 m, 其中井深 6 1 3 3 . 9 1~ 6 1 3 5 . 4 1 m 1 . 5 0 m 为放空井段 , 套压 0 . 5十 6 . 0 MP a , 平均 漏速 1 7 . 6 m / h 。 由于套压上升较快, 关井观察 , 套压 6 . 0 f 9 . 0 M P a , 小排量节流循环 压井 , 循环排 污不成 功 , 反 挤 密度 1 . 3 5 g /e m 压井液 6 1 . 3 m , 套压由9 . 0 0 . 6 l I P a 。 下放钻具探至井深 6 1 3 6 . 1 O m无阻, 接单根开泵钻进至 井深 6 1 4 5 . 5 8 I n 放空 0 . 7 4 m , 出 E l 未返 , 反复划 眼 5次 , 停 转盘下放钻具均在井 深 6 1 3 9 . 0 m遇 阻 1 0 0 k N并发生溢流 , 立 即关井 , 套压 2 . 5 MP a 。 由于钻进比较困难 , 继续钻进安全风险比较大, 上级要 求就此完钻, 下部作业计划 起钻 , 下机桥, 0 1 7 8套管到井 口, 换采油四通和井 口, 随钻电测完后起钻, 下完井管柱, 转 入试油作业 。 五 、 吊灌起钻 由于该井又喷又漏, 给起钻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特别是 在起钻铤过程中, 井口有失控的风险。 第一 阶段起钻 没有准确检测到漏喷 的平衡点 正挤入 密度 1 . 3 0 g / c m 钻井液 5 m , 反挤入 密度 1 . 3 0 g / c m 钻井液 1 0 m , 套压由4 . 0 0 . 4 MP a , 关井观察, 套压由0 . 4 T 3 . 0 MP a , 又反挤入密度 1 . 3 0 g / c m 钻井液 9 5 m , 套压 由 3 . 0 0 MP a , 正挤入密度 1 . 3 0 g , c m 钻井液 3 0 m , 套压 0 MP a 环空 液面监测距井 12 1 4 5 5 m , 起钻 至 5 8 1 4 . 3 3 m溢 流 0 . 2 1 1 1 3 , 关 井观察, 套压由3 . 5 f 4 . 0 MP a 。 下转第 9 l页 第 3 2卷 V0 1 . 3 2 第 2 期 N o . 2 钻 采 工 艺 D R I UL I N G&P R O D U C 1 “1 ON T E C HN O L O G Y 91 m, 最大井斜 3 8 . 0 4 。 , 水平 位移 7 6 4 . 9 0 m时 , 起钻换钻 头 , 下 钻过程中在 1 0 0 0 m遇 阻开 始划 眼 , 至 1 1 4 0 m划 眼 困难。 根据测斜数据分析在 1 0 8 8 m出新眼。 悬空侧钻点选择在 1 0 8 6 . 4 6 m处 , 井斜 6 . 7 。 , 老眼下部 为6 。 / 1 0 0 m, 要找到老眼, 所需造斜率要求高, 悬空侧钻钻具 组合选用 1 。 3 0 的单弯螺杆定向造斜复合钻具组合。 在确定 悬空侧 钻靶点 时 , 考 虑无 线 与多点有 一点误 差 , 靶点 A、 C采用无线数据, 靶点 B采用多点数据 见表 3 、 表 4 。 1 0 8 6 . 46 m开始悬空侧钻 , 复合钻进至 1 1 7 4 m时放空 , 起钻下人领跟公锥 加重钻杆划眼至井底 , 正常后超钻换牙 轮通井至井底 。 继续钻进 。 四、 认识与体会 1 采用悬空侧钻定向找老眼技术是一种使定向井出新 眼事故损失降至最小的有效的手段。 2 原井眼轨迹数据准确、 悬空侧钻过程的井身轨迹控 制及预测准确是悬空侧钻找老眼成功的关键 。 3 采用悬空侧钻找 寻老眼技术 , 从侧钻 到找 回老 眼的 井段越短越好 , 进入老眼时两井眼交叉的角度越小越好。 4 完井电测前调整好钻井液性能, 搞好短起下钻; 通井 时应下入与原井眼相适应的钻具组 合 ; 在上部 松软地层应尽 量减少转盘转和开泵时间是防止出新眼的有效措施。 编辑 黄晓川 上接第 7 8页 第二阶段起钻 在起到井口时漏喷平衡点在改变, 没有 及时增加吊灌量 吊灌起 钻至井 深 1 4 0 4 m发现 溢流 0 . 2 m , 关井套压6 . 2 T 7 . 4 MP a , 反挤 1 . 3 0 g / c m 钻井液 2 1 . 0 m , 套压7 . 4 0 MP a , 在关井过程中, 套压由0 T 5 . 0 MP a , 配 高黏压井液起钻 。 第三阶段成功起完钻 正挤 1 . 3 5 g / c m 压 井液 7 m , 反 挤 1 . 3 0 g / c m 高黏压井液 1 0 0 m , 套压 4 . 0 0 MP a , 吊灌 起 钻完, 紧接着吊灌钻井液下机桥坐封, 回接 0 1 7 8套管到井 口, 下完井试油管柱。全井累计漏失钻井液 2 1 5 4 . 2 m 。 六、 控压作业工程技术难点 1 钻遇大裂缝 , 地层沟通 比较好 , 井 漏严重 , 继续钻进 井控风险较大, 钻井液大量漏人地层, 油气层污染严重。 2 本井堵漏 两次 , 效果 不理想 ; 加 之 内防喷工具 在井 口附近, 无法实施带压起钻作业 。 3 本井井漏严 重 , 井 口压力上 窜较快 , 给起 钻带 来一 定的难度和风险, 特别是在起钻铤时发生溢流, 如强接防喷 单根不成功 , 钻具 内外处于失控状态。 4 控压钻井时 0 1 7 8套管未回接到井 口, 井 内钻具组 合为0 8 90 1 2 7复合钻具, 井口只安装 0 8 90 1 2 7半封 闸 板各一套, 由于 0 1 2 7半封闸板长期关井、 环形经常带压活动 钻具, 存在井口关井密封失效的风险。 5 本井发生环形防喷器胶芯小块脱落, 堵塞节流阀和 循环通道 , 造成套压表无法正常显示 , 给节流循环 、 压 井带 来 不便 。 6 本井 一度 浮阀失效 , 立压达到 2 0 M P a时 , 方钻杆 下 旋塞关不上, 需及时采取正确措施降压, 否则严重威胁立管 和水龙带的安全。 7 井队原钻机泥浆罐总容积无法满足因井漏所需的 钻井液供给, 前线物质供应困难, 现场人员不足。 8 液面检测仪在性能、 压力级别、 防爆、 远程控制、 可 靠性等都受到一定限制, 液面监测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9 该井含硫化氢, 在节流压井过程中最高硫化氢含量 达到2 5 8 m g / L , 从安全角度考虑, 采取了压回法压井 , 而地 层连通性比较好, 每次反推不仅造成大量的钻井液漏失, 而 且地层反复被激活。 七、 结论与认识 1 在漏喷同层、 油气非常活跃的高含硫井, 采用旋转 控制头控压钻进过 程中 , 最好 在地层微漏状 态下进 行 , 否则 进入井筒 内的含硫 油气量较 多, 井 口控 压较高 , 不 利于 安全 作业; 在地面和井内钻井设备都不防硫的情况下, 采用循环 压井不太理想, 容易引起钻具破坏, 造成井下事故和地面井 控装备失控 , 如果条件允许 , 建议采取 压回法压井。 2 在起钻时应利用液面检测仪监测液面起钻, 摸索出 漏喷液面近平衡点 , 掌握一定的规律, 在液面降到一定的高 度时灌人适量的钻井液, 使地层处于微漏状态下起钻。 3 对恶性井 漏 的产层 , 在不具 备钻 杆完井 的情 况下 , 可采取一定的暂堵技术封堵漏失层后进行后续作业, 以减少 钻井液消耗量。同时根据漏速储备充足的钻井液和罐, 以备 打钻和起下钻使用。本井钻井液罐储备为井筒容积的5倍。 4 井 口有压 的情况 下 , 更 换旋 转控 制头胶 芯 , 需 通过 调节环形防喷器控制压力上提、 下放钻具完成更换作业, 环 形控制压力以钻井液微渗到不渗时为宜。 5 井口安装控制头时, 为让液面监测仪充分发挥其功 效, 建议将液面检测仪接在防喷器的旁通 口并试压合格, 再 行起钻等作业。 6 在节流循环压井中, 根据立压、 套压 、 液面变化及时 调整节流阀开度是 至关 重要 的环 节。本井初 次压井节 流阀 未控制好, 钻井液液面上涨 8 m 后关井, 使套压迅速上升到 1 7 . 5 M P a , 给后续压井工作 造成 困难 。 7 钻开目的层的钻具组合中至少有 1只内方喷工具 安装在钻头位置附近, 以使在井下复杂的情况下具备带压起 钻的条件, 防患失控的危险。 8 在欠平衡钻进 中, 可能 发生胶 心掉块堵塞循环 通道 上的压力表, 建议在节流 、 压井管汇以外装设 比如套管头 处 录井压力传感器, 以免因压力缺失发生误导。 编辑 黄晓川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