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泉四段油气运移特征.pdf
4 0 第 2 6卷 第 6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 . G . O . D . D . 2 0 0 7年 1 2月 文章编号1 0 0 0 . 3 7 5 4 2 0 0 7 0 6 - 0 0 4 0 - 0 3 松辽盆地 南部嫩江组一泉 四段油气 运移特征 唐振兴 ,苗洪波 ,李爱民 ,于连香 1 .中国地质 大学 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4 3 0 0 7 4;2 .吉林油 田公司 勘探 开发研究院 ,吉林 松原1 3 8 0 0 1 ; 3 .吉林油田公 司 扶余采油厂,吉林 松原l 3 8 0 0 1 摘要目前,很多学者分别研究构造应力场、温度压力、断裂、有机质的成熟度等因素对油气运移的 影响 ,但大多数学者是研究单一 因素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本文以松辽盆地中浅层为对象,研 究上 述各 因素的影响结果 、各因素共同效应。研 究认 为,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 系初期的 喜山运动影响 ,本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 ,使青山 口组大量生烃 ,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 的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 ,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一第三纪。 关 键词油气运移;异常高压;包裹体 ;白垩系;松辽盆地 中图分类号T El 2 1 文献标识码A H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Ne n j i a n g F o r ma t i o n - Me mb e r 4 o f Qu a n t o u F o r ma t i o n i n s o u t h e r n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TANG Z he n x i ng 。 一, MI AO Ho n g b o ,LI Ai mi ng 3 ,Yu Li a n x i a n g 1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C o l l e g e ,G e o l o g y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 ,Wu h a n 4 3 0 0 7 4 ,C h i n a ;2 . E P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J i l i n O i lfi e l d C o m p a n y , S o n g y u a n 1 3 8 0 0 1 ,C h i n a;3 .F u y u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C o m p a n y , l i n O i e l d C o m p a n y , S o n g y u a n 1 3 8 0 0 1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Re c e n t l y,ma n y s c h o l a r s h a v e s t u d i e d f a c t o r s t ha t i n flu e n c e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i nc l u d i n g t e c t o n i c s t r e s s f i e l d , t e mp e r a t u r e , p r e s s u r e , f a u l t s , a n d o r g a n i c m a t t e r ma t u r i t y , e t c .H o w e v e r , mo s t r e s e a r c h e r s j u s t c o n s i d e r o n e s i n g l e i n fl ue n t i a l f a c t o r .T hi s p a p e r , t a k i n g mi d d l e s ha l l o w l a y e r o f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a s a n e x a mp l e,s t u di e s t h e a l l i e d r e s u l t s a f f e c t e d b y a l l t h e s e f a c t o r s .T h e s t ud y s u g g e s t s t ha t t h e h y d r o c a r b g o n r e s e r v o i r g e n e r a t i o n i n s o u t h e r n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i s a f f e c t e d ma i n l y b y e a r l y T e r t i a r y Hi ma l a y a n mo v e me n t .T h i s t e c t o n i c mo v e me n t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3 r d h e a t fl o w p e a k ,r e s u l t i n g s u b s t a n t i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g e n e r a t i o n i n Q i n g s h a n k o u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t o n i c s t r e s s a n d o v e r p r e s s u r e c a u s e d b y s u b s t a n t i a l h y d r o c a r b o n g e ne r a t i o n a r e t i l e d y n a mi c f o r c e f o r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a n d t h e f a u l t s a r e t h e mi g r a t i o n c h a nn e l s for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T h e ma i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p e rio d i s f r o m t h e e n d o f Mi n g s h ui p e rio d t o Te rti a ry. Ke y wo r d s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o v e r p r e s s u r e ; i n c l u s i o n;C r e t a c e o u s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松辽盆地南部 中浅层是指白垩系上统的嫩江组一 白垩系下统 的泉三段 ,分 3套含油气组合 ,自下而上 为下部含油气组合 包括泉头组三、四段 的扶余 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 、中部含油气组合 包括青 山 口组的高台子油层 、姚家组一段 的葡萄花油层和二 、 三段的萨尔图油层、上部含油气组合 嫩江组的黑 帝庙油层 。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下部含油气组 合,源岩为青山口组泥岩。 前人对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运移研究认为 ,在嫩江 组一、二段和青山口组一段存在明显的欠压实现象, 油气运移 的动力主要来 自于欠压实作用形成 的超压 , 由于超压作用使青山口组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向 下排替到下伏地层泉四段 、泉三段 ;向上可以运移到 姚家组 _ l 。 j 。笔者研究认 为,影响油气运移的因素除 了超压作用以外 ,还与烃源岩的成熟度 、构造运动 、 断裂 、地层挤压变形等事件有关。 l 油气运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1 . 1 烃源岩的成熟度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发育两套烃源岩,即青 山口 收稿 日期 2 0 0 7 -0 5 - 2 2 作者简 介唐振兴 1 9 6 8一 ,男 ,吉林松原人 ,在读博士 ,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 维普资讯 2 0 0 7年 1 2月 唐振兴等 松辽盆地 南部嫩江组~泉四段油气运移特征 4 1 组泥岩和嫩江组泥岩 ,两套烃源岩 的有机质丰度高 、 类型好 以 I型干 酪根 为 主 ,是 两大 湖泛期 的产 物 ,其中嫩江组沉 积时期较青 山口组沉积时期水体范 围大 ,湖水深 ,所以上部的嫩江组烃源岩质量好于青 山口组烃源岩 ,但由于成熟度的不同导致两者的生排 烃量差异很大。 1 嫩江组烃源岩成熟度较低 ,初次运移量少 虽然嫩江组烃源岩的成熟度较低 ,但有机质丰度 高 、类型好 ,所 以能够在未熟一低熟阶段生排油 ,即 所谓早期生成 的低熟油 ,但 由于成熟 度低 ,生烃量 少,又 由于 质量 好 的烃 源 岩残 留油 多 ,排烃 效 率 低 ] , 从而使嫩江组烃源岩排油量较少,目前仅在 深凹陷 古龙凹陷边部有少量低熟油发现。 2 青 山口组烃源岩成熟度高 ,生排烃量大 青 山口组烃源岩已经成熟 ,排烃量较大 ,如表 1 所示 ,青山口组的生 烃量是嫩江组 的 2 . 1 5倍,青 山 口组的排烃量是嫩江组 的 3 . 2 7倍 ,目前所发现油气 的9 6 . 5 %是来 自青山口组烃源岩,但 由于砂体连续 厚度不大,物性较差,使油气侧向运移距离短,从而 使油气藏基本分布在有效烃源岩区 ,即中央凹陷区。 表 1 松辽盆 地中浅层生排烃量表 Tab l e 1 Vo l ume o f hyd r oc a r bo n ge ne r at e d a nd di s c ha r g e d f r o m mi d d l e - s h a l l o w l a y e r s i n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1 . 2 超压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根据声波测井资料分析 ,青 山口组地层存在异常 高压 ,尤其是青一段地层 ,超压值高,范围大 ,正是 这种超压作用对油气 的运移产生很大影响。 1 . 2 . 1 较高的压力抑制 了有机质 的成 熟作 用,从 而 扩大了液态窗的深度 区间 目前 ,两套烃源岩 的成熟度都 不是很 高 , 。值 为0 . 5 % ~ 0 . 9 %,尤其是超压值较大的地区,镜质 体反射率值随深度变化不明显 。图 1是大 2 0井镜质 体反射率随深度变化 图,不但 R o值偏低 ,且随深度 变化不明显,从而使松辽盆地中浅层以原油为主,仅 发现少量生物气。 1 . 2 . 2 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动力来源 J 扶杨油层虽然在烃源岩的下部 ,但分布很广 ,整 目 \ 送 图1大2 0 井青三段一青一段 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变化 Fig.1 Dept h change of vi tri nite re fle ctance f o r Me m be r 3 t o Me m be r l o f Q i n s h a n k o u F o r m a ti o n i n le l l D a - 2 0 个中央坳陷区皆有分布,不论是 凹陷中还是构造带上 都有一定的储量发现。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该油 层油源 、盖层 、储层都很好 ,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的 主要通道 ,由于超压的存在 ,使青一段的油气能够向 下和横向排运 ,聚集于下部扶杨油层 ,又因为高压泥 岩的 自身是理想的盖层 ,被称为 “ 压力封 闭” J ,从 而使扶余油层在整个中央凹陷普遍存在。 1 . 3 断裂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断层主要发育在青 山口组烃源岩底界 面 T 反 射层 ,发 育密集 的小断层 ,而且大 多数消 失在青 山 口组的泥岩层 中。断层在 油气运移 的过程 中主要 有两个 方 面 的作 用 ,一是 起 到侧 向截 挡油 气 的作 用 ,如 凹陷两 侧 的 阶地 红 岗 阶地 和华 字 井 阶 地 的油气藏的形成 与断层截挡作用密切相关 ,油 气沿着储层从生烃灶中向两侧阶地运移,被断层截 挡成藏 ,尤其是反 向断层更利 于成 藏 ;二是纵 向上 的输导油气作用 ,主要 以涌 流排液方式 为主 J 。如 松辽盆地南部的萨尔 图油层 、葡萄花 油层 、扶 杨油 层都离不开断层 的输 导作用 ,密集的小 断层是油 气 向下部组合 扶杨油层 排放的主要通道 。少量大 断层 同时断穿 T 、T 反射层 ,沟通了中部组合和下 部组合,从而使油气沿着断层上运至萨尔图油层 、 葡萄花油层 图 2 。 1 . 4 构造应力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松辽盆地在明水组沉积 以前盆地应力主要以张性 维普资讯 4 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I ’ . G . 0 . D . D . 第 2 6卷 第6期 - 1 3 0 0 - 1 4 0 0 蠢一 1 5 。 。 { 齄一1 6 0 0 1 7 0 0 1 8 0 0 英1 0 2 英1 2 8 英 2 o 7 s 2 8 S 3 1 0 S 7 1 2 S 1 3 1 6 英1 4 3 图2英1 0 2 - 英 1 4 3 油藏剖面 Fig. 2 Oi1 re servoi r profit es of Wett Y J ngl O2 tO Yi ngl 43 为主 ,除了嫩江组沉积后期有微弱的反转 ,在明水组 末期一第i暴早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反转逆冲事件,应 力主要 以挤压性为主 。 。正是这次大规模 的挤 压事 件导致油气大规模的运移和聚集。 1 以挤压特征的构造应 力场有利于油气 的运 移和聚集 流体介质受到构造应力挤压, 会从高势区向低势 区流动,在构造应力以挤压性为主的盆地中,低势区 主要是主干断裂 区,包括其分支及软弱带 。松辽 盆地的逆冲构造都是有利的聚集油气场所 ,而且以多 油层的复合油气藏为主。 2 介质的应力状态是影响油气运移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一是应力状态影响了渗透 系数 ;二是应力状态的变化率可作为一个驱动力;三 是应力状态的改变产生一个附加的孔隙压力,改变整 个渗流场的定解条件。应力状态对运移的影响是以上 3方面的综合效应l 】 。又凶为第三 系初期 的构造 事 件发生时间也是青山口组大量生排烃的时期 ,而且本 次构造事件使老断层重新活跃 ,同时伴生新断层 ,所 以油气以构造应力为动力 ,以断层和储层为通道,进 行大规模的运移和聚集 。 2 主要运移期次 2 . 1 烃源岩在短期内达到成熟 。使生烃具有突发性 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有三次热事件 ,它们都与构 造事件有关 ;第三 系初期 ,盆地萎缩 ,东南隆起抬 升 ,盆地受到挤压 ,伴生大量褶皱 、断裂,使中浅层 的两套烃源岩在短期 内达到成熟 ,使生油事件有突发 性 ,尤其是下部的青 山口组地层受益最大。从松南青 一 段底部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平面变化情况可知 ,烃 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值与烃源岩的埋深关系不大,地 层变形较大的地区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高;如红岗 构造 、扶新隆起的构造高部位的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 高于低部位 ,说明地层挤压变形促进了生烃作用 。 另外 ,构造变形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认 为 ,构造变形可促 使有机质成熟度 的提高 ,那么在 第三系初期 的构造事件 中伴生大量褶皱 、断裂 ,从 而导致 有 机 质 的 成 熟 度 提 高 ,达 到 大 量 生 烃 阶 段 ” ] 。 油气大规模初次运移一般发生在主要生油期 , 所 以在第三系初期 应该是 油气大规模运移聚集 的时 期 ,也是各种圈闭的定型期。 2 . 2 油气的充注时间 根据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 ,结合生排烃史 、构造 演化史及运聚条件 ,可以确定油气成藏的过程及主要 成藏期 。 通过对海坨子地 区和黑帝庙地 区进行包 裹体研 究,得到相同的结 论,即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分 布显示油气充注有两期 图 3 。结合埋藏史和古地 温史资料, 认为第一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1 1 0 1 2 0 ] 对应的地质时间为嫩江期末 ,第二期 流体包裹 体均一温度为 9 0~1 0 0 ℃对应的地质时间是明水期末 一 第三纪㈣ 。 均~温度/ ℃ 图3黑帝庙地区高台子油层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特征 Fig. 3 t t omoge ni zatio n tem perature di st ri butio n ch aracte riSti cS of encl osures i n Ga ot aiZi Oi 1 1 ayer at Heidi mi ao 1 嫩江期末油气初次充注期 流体包裹体反映嫩江期末有少量烃类注人,但不 是主要成藏期,主要表现在嫩江期末乾安一长岭凹陷 青山口组泥岩第一次进人生排烃期 ,嫩江期末的构造 运动使生成的油气排 出并在高 台子油层中发生运移, 流体包裹体记录了这次运移过程,但 由于此时构造带 未形成,生烃量也不大,无法发生有效聚集,致使在 此次充注期内包裹体捕获烃类少。 2 明水期末一第三纪为主要成藏期 在明水组沉积末期,构造带已基本定型,为油气 聚集提供 了圈闭条件。另一方面 ,明水组沉积时期又 是油气大量生排烃期 ,油气开始在高 台子油层 中聚 集,喜山运动期间,乾安一长岭凹陷青一段泥岩仍处 于生排烃高峰期,使得油气进一步运移和聚集,流体 包裹体记录了这次运聚过程,显示有机包裹体捕获烃 类多 ,因此明水期末一第三纪是主要成藏期 ,与大量 生烃时间一致。 下转第 4 6页 维普资讯 4 6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 . G . 0 . D . D . 第2 6卷第 6期 圈4头台地区扶 I 砂组沉积微相平面圈 Fi g . 4 Se di me n ta ry mi cr of aci e s o f Ful s an d s e cti o n i n To ut ai a rea 河 口坝分布局限。滨湖亚相在该 区不发育, 因此整体 上扶余油层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 自下而上为三角洲平 原一三角洲前缘一浅湖 , 反映 了该段地层从扶 Ⅲ砂组 到扶 I 砂组是不断水进的过程 , 湖泊范围逐渐扩大; 泉 四段末期形成的河口坝整体呈下细 、 上粗的反韵律, 但 由于湖泊快速水侵 , 导致河 口坝砂体 的顶部为正韵律 , 形成整体反韵律 、 局部正韵律的沉积特征。由于河流 的横向迁移摆动频繁 , 因此砂体多呈条带状和透镜状 , 同时分流河道相互交织呈 网状 , 形成的砂体在平面上 错叠连片, 为扶余油层形成岩性油藏提供 了良好 的储 集空间 ; 而且分流河道间发育 , 其泥岩常常包裹或覆盖 分流河道砂 、 河 口坝和薄层砂等砂体 , 可形成 良好的储 盖组合 , 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油气藏。 参考文献 [ 1 ]高瑞祺 ,蔡希源 ,松辽盆地油气 田形成条 件与分 布规律 [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 9 9 71 0 3 . 1 0 6 . [ 2 ] 张明学 ,朗彦杰 ,朱赫 文,等 .松辽盆地海坨子地 区葡萄 花油层 沉积微相 [ 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 0 0 0,2 4 2 8 . 1 1 . [ 3 ]李延平 ,陈村民 ,宋永忠 ,等 ,大庆长垣及 以东泉三 、四段扶杨 油层浅水湖泊一 三角洲 体系沉积 特征 [ J ].大庆石 油地质与开 发 . 2 0 0 5,2 4 5 1 3 . 1 6 . [ 4 ]李淑筠,高彦楼,唐振海,等 . 扶杨油层砂体综合预测技术 [ J ] ,大庆石油地质 与开发 ,2 0 0 2 ,2 l 4 l 1 . 1 3 . [ 5 ]于兴河.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 [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 社.2 0 0 22 3 2 - 2 3 7 . f 6 ]王俊玲,叶连俊,李伯虎,等.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榆树林油田葡 萄花油层储 层沉 积模 式 [ J ].沉 积学 报 ,1 9 9 7 ,1 5 2 3 7 . 41 编辑 宋玉梅 上接第4 2页 3 结束语 松辽盆地南部的油气藏的形成 ,主要与第三系初 期的喜山运动有关系,此次构造运动带来第j 三 次热流 高峰,使青山口组大量生烃 ,同时也使构造带定型 , 形成储集油气的圈闭,该时期内生成的包裹体含烃量 较高 ,说明也是油气大量充注时期。在此期间,构造 应力 、大量生烃产生的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 ,断层 也进一步活跃,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由于嫩江组 泥岩封盖能力强 ,断层少,导致油气在中 、下部含油 气组合内寻找聚集场所 ,各油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砂 体和断层 的发育情况 。 参考文献 [ 1 ]付广,杨勉,薛永超 . 松辽盆地昌德气藏有效聚气量研究 [ 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 9 9 9 ,1 8 2 1 8 - 2 0 . [ 2 ]张维琴 ,杨玉蜂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油气来源与运移研究 [ J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 0 0 5 ,2 4 I 1 7 1 9 . [ 3 ]付广, 杨勉 .大庆长垣东西两侧扶杨油层天然气成藏差异 『 J ].大庆石油地质 与开发 ,2 0 0 1 ,2 0 3 1 6 - l 8 . 『 4 ]王东 良,张君峰 ,刘宝泉 ,等 .青藏高原海相烃源岩生排烃模式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0 0 1 , 2 8 4 l 5 l 6 . [ 5 ]查明,曲江秀,张卫海 . 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机理 [ J ].石 油勘探与开发 ,2 0 0 2 ,2 9 1 1 9 - 2 3 . [ 6 ]查明. 断陷盆地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 [ M ].北京地质出版 社 ,1 9 9 7 . [ 7 ]K in j i M a g a r a . P m s s u m s e a l i n g A n i m p o r t a n t a g e n t f o r h y d r o c a r b o n e n t r a p me n t[ J ].J o u rnal o f P e t rou m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1 9 9 3 . f 8 ]雷茂盛 ,林铁峰 .松辽盆地 断裂纵向导 流性 浅析 [ J ].石 油勘 探与开发 ,1 9 9 9 ,2 6 1 3 2 3 4 . [ 9]雷茂盛 ,蔡利学 ,王 晓达 .松辽盆地敖古拉 断裂对油气运 移的控 制作用 [ J ].勘探家 ,1 9 9 9 ,4 3 2 4 - 2 6 . [ 1 0]武红岭 ,王小风 ,马寅生 ,等 .油 田构造应 力场驱动 油气运移 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l J ].石油学报,1 9 9 9 . f l 1 ]孙雄 ,洪汉净 .构造应 力场对油气运移 的影响 [ J ].石油勘 探与开发 ,1 9 9 8,2 5 1 3 - 6 . [ 1 2 ]周建勋 ,变形对有机质成熟度影响 的试验初 步研究 ,石 油实验 地质 ,1 9 9 9 ,2 1 3 2 7 6 . 『 1 3 ]Ma s t a l e r z M, Wi l k s K R,B u s t i n R M,e t a 1 . t h e e f f e c t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p r e s s u r e a n d s t r a i n o n c a r b o n i z a t i o n i n h i g hv o l a t i l e b i t u mi n o u s a n d ant h r a c i t i c c o a l s[ J ].I n t e rn a t i o n al J o u rn a l o f C o a l G e o l o g y 。 l 9 9 3 . [ 1 4 ]陈建平,陈建军,张立军,等 . 酒西盆地油气形成与勘探方向 新认识 三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0 0 1 ,2 8 3 1 3 - 1 6 . f l 5]刘斌 ,沈昆 .包裹体流体势 图在油气 运聚方面的应 用 [ J ] .地质科技情报 ,1 9 9 8 ,1 7 增 刊 8 l _ 8 6 . [ 1 6 ]魏志平,毛超林 ,孙岩 ,等 .松辽盆地 南部大情字 井地 区油 气成藏过程分析 [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0 0 2 ,2 9 3 1 1 l 2 . 编辑 宋玉梅 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