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盆地中侏罗统石油地质特征.pdf
第 2 9卷第 6期 2 0 0 8年 1 1月 石 油 学 报 ACTA PETROLEI SI N I CA Vo 1 . 29 No .6 No v. 20 08 文 章 编 号 0 2 5 3 2 6 9 7 2 0 0 8 0 6 0 7 9 7 0 7 藏北羌塘盆地中侏罗统石油地质特征 李忠雄 杜佰 伟 汪正 江 付修根。 段 志 明 1 .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武汉4 3 0 0 7 4 ; 2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 1 0 0 8 2 摘要 羌塘 盆地的 2口石油地质资料钻 井 自上而下揭示 了中侏 罗统夏里组、 布 曲组 和色洼 组的地层特 征 , 夏里 组为潮坪相砂 泥岩 、 膏盐岩夹灰岩组合 , 布 曲组为 台地相碳 酸盐岩组合 , 色洼组为三角 洲相砂 泥岩组合 。夏里 组 的膏盐岩 特征 与地表 盐丘特 征非 常相 似 , 但 井 内膏盐岩具有较高 的排替压 力和 突破 压力 , 显示其为 良好 的封 盖层 。布 曲组碳酸 盐岩 中发 育大 量构造裂缝 和压 溶缝 , 构 造 缝 中主要充填方解 石, 压溶缝 中主要 充填 沥青 形 成沥青脉 、 铁质和 泥质 。井 中发 现大 量荧 光、 油斑 、 沥青脉 及含 烃类流体 包裹体 等油气显示 , 表 明该 区曾发生过 多次 油气运 移活动。钻进布 曲组碳 酸盐岩过程 中频繁发 生的井漏 、 钻具放 空等现 象表 明, 碳酸盐岩 中岩溶洞穴可 能非常发 育; 而 2口井不 同深度 出现 的井涌现象则表 明X -. 中存在规模 不等的承压水 系统, 地 下水为 氯化钙 型, 矿化度 为 3 6 6 1 1 6 0mg / I 。 关键词 羌塘 盆地 ; 石 油地质钻探 ; 中侏 罗统; 岩溶构造 ; 承压水 F - 统 中图分类号 T E 1 1 1 文献标识码 A P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M i d d l e J u r a s s i c s t r a t a i n Qi a n g t a n g Ba s i n o f No r t h e r n Xi z a n g a r e a LI Z h o n g x i o n g ’ DU Ba i we i WANG Zh e n g j i a n g FU Xi u g e n DUAN Z h i mi n g 1 . C 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Ge o s c i e n c e s ,Wu h a n 4 3 0 0 7 4,C h i n a; 2 .Ch e n g d u[ n s t i t u t e o f Ge o l o g y a n d M i n e r a l Re s o u r c e s ,Ch e n g du 6 1 0 0 8 2,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 e d r i l l i n g d a t a f r o m t wo we l l s s h o w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Gy a r i ,Bi q u a n d S e wa Fo r ma t i o n s i n t h e Mi d d l e J u r a s s i c s t r a t a o f Qi a n g t a n g B a s i n f r o m t o p t o b o t t o m.Th e r e o c c u r r e t h e t i d a l f l a t s a n d s t o n e ,mu d s t o n e a n d g y p s o l i t h a s s o c i a t i o n s i n t e r c a l a t e d wi t h l i me s t o ne i n t he Gya r i For ma t i o n. The r e a r e t he p l a t f or m c a r bo na t e r oc k a s s oc i a t i ons i n Bi qu Fo r ma t i on,an d d e l t a s a nd s t o ne a n d m u ds t o ne a s s oc i a t i on s de v e l op e i n Se wa Fo r ma t i on . Th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f t he u nde r gr oun d gy ps o l i t h be a r a s t r i ki ng r e s e mb l a nc e t o t h o s e o f t h e o u t c r o p p e d g y p s u m s a l t d o me s i n t h e Gy a r i F o r ma t i o n .Th e h i g h e r d r i v i n g p r e s s u r e a n d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p r e s s u r e i n d i c a t e t ha t t he un de r gr oun d gy p s ol i t h i s o f e x c e l l e nt s e a l i ng c a p a c i t y .Nume r ou s s t r uc t ur a l f r a c t ur e s a nd pr e s s ur e s o l ut i o n f i s s ur es we r e o b s e r v e d i n t h e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s o f Bi q u F o r ma t i o n . Th e s t r u c t u r a l f r a c t u r e s a r e m a i n l y f i l l e d b y c a l c i t e ,a n d t h e p r e s s u r e s o l u t i o n f i s s u r e s a r e f i l l e d b y b i t u me n,i r o n a n d m u d .W i d e s p r e a d o i l a n d g a s i n d i c a t i o n s i n c l u d i n g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o i 1 i mme r s i o n,o i l p a t c h e s ,f l u o r e s c e n t s e c t i o n s ,b i t u me n v e i n s a n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f l u i d i n c l u s i o n s s u g g e s t a mu l t i s t a g e mi g r a t i o n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J u d g e d f r o m f r e q u e n t mu d l o s s a n d e mp t y d r i l l i n g,t h e k a r s t s ma y b e we l l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e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s .Th e k i c k i n g p h e n o me n a f o u n d i n d i f f e r e n t d e p t h o f t wo we l l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r e e x i s t v a r y i n g s c a l e s c o n f i n e d wa t e r s y s t e ms i n b o t h o f t h e we l l s . Th e g r o u n d wa t e r i s a s s i g n e d t o t h e c a l c i u m c h l o r i d e t y p e a n d h a s a wi d e s a l i n i t y r a n g e f r o m 3 6 6 mg / I t o 1 1 6 0 mg / L . Ke y wo r d s Qi a n g t a n g Ba s i n;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i c a l d r i l l i n g;Mi d d l e J u r a s s i c ;k a r s t s t r u c t u r e ;c o n f i n e d wa t e r s y s t e m 1 地质概况 羌 塘盆 地 位 于 西 藏 自治 区 的 北 部 , 面 积 约 1 6 1 0 k m。 。盆地南 、 北分别以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和拉 竹龙一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 东、 西以中生界地层尖灭线 为界 。根 据 航 磁 异 常 和 大 地 电磁 MT 基 底 测 深 资料 , 可以将羌塘盆地划分为 3个次级构造单元 , 即北 羌塘坳陷、 中央隆起 和南羌塘坳 陷_ 3 ] 。盆地 内主要 发 育 3套地层 , 即泥盆系一 中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 砂泥 岩夹火山岩 、 硅质岩组合 , 上三叠统一 白垩系滨浅海碎 屑岩 、 台地碳酸盐岩 、 三角洲相碎 屑岩夹膏盐岩组合 , 以及古近系一新近系陆相碎屑岩组合。此外 , 盆地底 部可能还存在未变质的下古生界地层。 目前, 中、 上侏 罗统为盆地油气勘探主要 目的层 , 中侏罗统 自下而上 基金项 目 国家油气专项 XQ 一 2 0 0 4 0 6 “ 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 区调查与评价’ ’ 资助。 作者简介 李忠雄 , 男 , 1 9 6 4年 2月生 , 1 9 8 7年获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 现为 中国地质大 学 武汉 在 职博士研究 生 , 成都地 质矿产研究所 教授 级高 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青藏高原地质研究 。E ma i l l z h o n g x i o n g 1 6 3 . c o l i 1 7 9 8 石 油 学 报 2 0 0 8年第 2 9卷 由雀莫错组 色洼组 、 布曲组 、 夏里组的碎屑岩、 碳酸 盐岩组成 , 上侏罗统 自下而上 由索瓦组 、 雪山组 的碳酸 盐岩 、 碎 屑岩 组成 。 羌塘 盆 地 目前 处 于 石 油 地 质 普 查 一 盆 地 评 价 的 前期 阶段 , 大量资料主要来源于野外地表地质剖面, 但 地表资料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对羌塘盆地乃至整个青 藏高原油气资源 的评价工作 。为此 , 在北、 南羌塘 坳陷分别钻探了羌资 1井 和羌资 2井 图 1 , 以获取 宝贵的地下石油地质资料。 羌资 1 井位 于西藏双湖龙 尾湖复式 背斜黑石河 图 1 羌塘 盆地 区域构造及钻 井位置 Fi g. 1 T e c t o n i c s e t t i n g s a n d d r i l l i n g p o s i t i o n i n Qi a n g t a n g B a s i n 背斜上 , 开孔层位是中侏罗统夏里组一段钙质泥岩 、 粉 细砂岩o, 终孔层位是中侏罗统布曲组生物碎屑灰岩, 终孔井深为 4 5 3 m。羌资 2井位于西藏 双湖多玛乡桑 嘎尔塘布背斜北翼 , 开孔层位是 中侏罗统布 曲组 白云 质泥晶灰岩、 生屑泥晶灰岩o, 终孔层位是 中侏罗统色 洼组 粉细砂 岩 、 泥 岩 , 终 孔井 深 为 8 1 2 I T I 。 2钻遇地层特征 羌资 1 井钻遇地层为中侏罗统夏里组一段和布曲 组上部 , 二者在垂向上呈整合接触关系 ; 羌资 2井钻遇 地层 自上而下为中侏罗 统布曲组和色洼组 , 二者在垂 向上呈 整合 接触 关 系 图 2 。井 下夏 里 组 为 潮 坪相 沉 积 , 碎屑岩 中孢粉化石组合 以 C l a s s o p o l l i s为主 , 灰岩 中 则 为P r o t o c a r d i a b i p i C 0 --Ma c t r o my a e a me s i C0 A 口r f k e nt i Co x N “f Z 以 以 Dac r yo mya C o r b u l a组合 , 地 层 时 代 为 中 晚 侏 罗 世 。布 曲组 为 台地 相碳 酸盐 岩 沉 积 , 以 泥 晶灰 岩微 晶灰 岩 一 生 屑 灰 岩一 粒 屑 鲕粒 、 砂 屑 、 生 屑等 灰 岩一 白云质灰 岩 夹 少量砂岩的岩性组合为特征 。色洼组为一套三角洲相 沉 积 , 碎屑 岩 中孢 粉 化 石 以 C l a s s o p o l l i s 为 主 , 地 层 时 代 为 中 晚 侏罗 世 。 羌资 1 井和羌资 2井地层特征及区域地质分析表 明 , 南 、 北羌塘浅钻工程 已经较为完整地钻穿了中侏罗 统布 曲组 地层 。 3 膏盐岩特征 羌资 1 井在井深 4 7 5 0 m和 1 2 7 ~1 3 3 l n处分别 钻遇厚 3 iT l 和 6 m 的石膏岩或含石膏岩石 , 石膏岩以 白色为主, 棕褐色次之 ; 形态有块状、 斑 团状 、 线状及薄 层状 ; 矿物晶形以半 自形柱状一 板状 为主, 少部分为它 形 粒 状 晶形 ; 矿 物 成 分 中石 膏 占 9 5 % 以上 , 方 解 石 少 于 5 % ; 化 学 成 分 叫 C a O 为 3 2 . 4 7 % , Z U S O 为 4 5 . 2 0 %, 叫 H O 为 1 9 . 7 5 %。石膏岩 中常发育多层 黑 色碳 质 细纹 层 以及 组 分 为 围岩 成 分 的 大量 砾 石 、 角 砾 。井下膏盐岩特征与井位附近地表中侏罗统夏里组 中盐丘 构造 极 为相 似 。地 表夏 里组 含膏 盐岩 地层 由石 膏 、 碳质泥岩、 钙质泥岩组成 , 均以背斜形态产出; 石膏 层多达 6 层 , 厚者为 3 0 5 0 c m, 薄者为 5 ~1 0 c m; 薄层 碳质泥岩以夹层产于厚层石膏中。井下和地表含膏盐 岩地 层 中均 未见 到油 气 显示 。 4裂缝特征 在 岩 心 特别 是碳 酸盐 岩 岩 心 中裂 缝 非 常发 育 , 按成因可分为构造缝和压溶缝两种类型。 构造缝是在构造应力作用 下形成 的裂缝 , 其组序 和期次分明, 缝壁平直, 切割 明显 , 延伸较远。按规模 分为 中小 型 和微 型裂 缝 岩心 上所 见 均为 中小 型裂 缝 , 薄片 中所见一般为微型裂缝 。中小型裂缝宽度一般 O 贾宝江 , 刘建清 , 杨平. 羌塘盆地龙尾湖区块 l 5 7 Y , 油地质构造详查报告. 成都地 质矿 产研究 所 , 2 0 0 6 o 廖 忠礼 , 刘建清 , 陈文彬. 羌塘盆地扎仁区块 1 5 万石油地质构造详查报告. 成都地 质矿产 研究所 , 2 0 0 7 第6期李忠雄 等藏北羌塘盆地中侏罗统石油地质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 ┃ 后 ┃ E ┃┃ ┃ ┃ ┃┃ i ┃ 匀 ┃ ; ┃ 深 ┃ ┃ ┃ ┃ ┃ 一 ┃ 一 ┃ L ┃ 度 ┃ 岩性剖面 ┃ 岩性描述 ┃ 油气显示 ┃┃ 系 ┃ 统 ┃ 组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Ivl┃ 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次之。┃┃ ┃ ┃┃┃ ┃ 箐% 。 ..┃┃ ┃ ┃┃┃ ┃ ┃ I ┃ 碎屑岩主要为钙质泥岩夹石 ┃┃ ┃ ┃┃ ┃ 50 ┃ ┃ ┃┃┃ ┃ ┃┃ ┃ I 。。‘‘I ┃ 膏、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 ┃┃┃ ┃ ┃┃ ┃ I ‘ I1 ┃┃┃┃ ┃ ┃ 夏 ┃ ┃ .■二 ‘ i ┃ ┃ ┃┃ ┃ ┃┃ ┣ ━━━ ━ ━━ ━ ━┫┃ ┃ ┃ 侏 ┃ ┃┃ ┃ ’l ┃ 岩、细砂岩、纹层状粉细砂 ┃┃┃ ┃ ┃ 里 ┃ 100 ┃ ┃ 岩;碳酸盐岩主要有生屑灰 ┃┃┃ ┃ ┃┃ ┣ ━━ ━ ━━ ━ ━━┫ ┃ ┃┃ ┃ ┃ 组 ┃ ┃┃ 岩、粉砂质泥灰岩、生屑泥 ┃┃ ┃ ┃┃ ┃ ┣━ ━ ━━━ ━ ━━ ┫ ┃┃ ┃ ┃┃ ┃ 150 ┃ ┃ 晶灰岩和纹层状泥晶灰岩 ┃ ┃┃ ┃ 巾 ┃┃ ┃ ┃ 等。发育典型潮汐层理,为 ┃┃ ┃ ┃┃ ┃ ┃┃ 淘坪沉积环境。 ┃ 胍 ┃ ┃ ┃┃ ┃ 200 ┃┃┃ ┃ ┃┃┃ _ ┃┃ ┃ ┃ 胍 ┃ ┃┃ ┃ ┃┣━ ━ ━━ ━ ━━ ━ ┫┃ ┃ ┃ 罗 ┃ ┃ ┃ 250 ┃┃ ┃ ┃┃ ┃ ┃┃┣ ━ ━━ ━ ━━ ━ ━┫ ┃ ┃┃┃ ┃ 福 ┃ ┃ ┃ 岩性组合为泥晶灰岩 微晶 ┃┃ ┃ ┃┃ ┃ 300 ┃ ┃ 灰岩 一 生屑灰岩 一 粒屑灰岩 ┃ 胍 ┃ ┃┃ ┃ 曲 ┃┃ ┃ 簟粒、砂屑、生屑等 一 白 ┃┃ ┃ ┃┃ ┃ 35P. ┃┃ 云质灰岩 一 灰质自云岩等, ┃ 熊 ┃┃┃ ┃ ┃┃ ┃ 为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 ┃ ┃┃┃ ┃ 组 ┃ 400 ┃ ┃ ┃ 胍 ┃ ┃ 系 ┃ ┃ ┃┃ ┃ ┃┃┃ ┃ 统 ┃ ┃ ┃┃ ┃ ┃┃ ┃ ┃┃┣ ━ ━━ ━ ━━━ ━ ┫┃ ┃ ┃┃ ┃ I ┃ l一0 ┃┃ ┃ 熊 ┃ ┃ ┃┃ ┣ ━━ ━ ╋━━ ━ ━━ ━ ━━ ┫ ┃┃ ┃ ┃┃ ┃ ┃ 束 钻{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羌资1井 目目目目圈 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 泥岩灰 岩 圈困 泥灰岩生屑灰岩 圈圈 团粒灰岩介壳灰岩 目囚 石膏岩沥青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j ┃ 琶 ┃ } ┃ 深 ┃ ┃ ┃┃ ┃ i ┃ 统 ┃ L. 1 ┃ 度 ┃ 岩性剖面 ┃ 岩性描述 ┃ 油气显示 ┃┃ 系 ┃┃ 组 ┃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I 爿 I ┃ ┃ ┃┃ ┃ ┃┃ ┣ ━━ ━ ━━━ ━ ━━ ━ ┫┃ ┃ ┃┃ ┃ ┃ _ ┃ ┃ ┃┃ ┃ ┃┃ ┃ ┣━ ━ ━━━ ━ ━━ ━ ━┫ ┃ ┃┃ ┃ ┃┃ 50 一 ┃ ; 1 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卜蚓 ┃┃┃ ┃ 悚 ┃ ┃ 布 ┃ 100 ┃ J T ‘_ ┃ 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 ┃ ┃ ┃┃ ┃ ┃┣━ ━ ━━ ━ ━━ ━ ━━ ┫ ┃┃ ┃ ┃┃┃ _ ┃ r 0 刊 ┃┃ ┃ ┃┃ ┃ ┃┃┃ 岩性为中厚层状泥晶 ┃ ┃┃ ┃ ┃┃ ┣ ━━ ━ ━━━ ━ ━━ ━ ┫┃ ┃ ┃┃ ┃ ┃ 150 ┃┃ 灰岩、含生屑砂 屑泥 ┃ ┃┃┃ ┃ ┃┣ ━ ━━ ━ ━━ ━ ━━ ━ ┫┃┃ ┃ ┃ 中 ┃ ┃ ● ┃ ┃ 晶灰岩、粒屑灰岩、 ┃ ┃ ┃┃┃ ┃ ● ┃ 兰{刍 ┃ ┃ ┃┃ ┃ ┃┃ - ┃ ┃ 团粒灰岩、白云质灰 ┃ ┃ ┃┃ ┃ ┃┣ ━ ━━ ━ ━━ ━ ━━━ ┫ ┃┃ ┃ ┃┃┃ 200 一 ┃ 0刊 ┃┃ ┃ ┃┃ ┃ ┃┃ ┃ 岩、亮晶簧粒灰岩, ┃ 熊 ┃ ┃┃ ┃ ┃┣━ ━ ━━ ━ ━━ ━ ━━ ┫ ┃┃ ┃ ┃┃┃ ● ┃ [ 爿 ┃ 夹泥粉晶白云岩、微 ┃ ┃ ┃┃ ┃ ┃ 250 - ┃ J r L_ ┃ 晶砂屑白云岩、团粒 ┃ ┃ ┃┃ ┃ ┃┣━ ━ ━━ ━ ━━ ━ ━━ ┫ ┃┃┃ ┃ ┃┃ ● ┃┃┃ ┃ ┃ 罗 ┃ ┃ 曲 ┃ _ ┃┃ 自云岩、残余砂屑骨 ┃┃┃ ┃ ┃┃ ┣ ━━━ ━ ━━ ━ ━━ ━ ┫┃ ┃ ┃┃ ┃ ┃ _ ┃ ┃ ┃┃ ┃ ┃┃ ┃ 300 ┃ ┃ 屑微 一 中晶自云岩及 ┃ ┃┃┃ ┃ ┃ ● ┃ ┃ 角砾状灰岩等。 ┃┃┃ ┃ ┃┃ ┣ ━━ ━ ━━ ━ ━━━ ━ ┫┃ ┃ ┃┃ ┃ ┃┃ ┃ 中下部夹含砾白云质 ┃┃ ┃ ┃┃ ┃ ]5C ┃┃┃ ┃ ┃┃ ┃ ┃ _ ┃ ┃ 粗粉砂岩、石英细砂 ┃ ┃ ┃┃ ┃ ┃┣ ━ ━━━ ━ ━━ ━ ━━ ┫ ┃┃ ┃ ┃┃┃ ● ┃ } 一 叫 ┃ 岩。 ┃ 熊 ┃ ┃ ┃┃ ┃ ┣━━ ━ ━━ ━ ━━ ━ ━┫ ┃ ┃┃┃ ┃ ┃ 如1 0 一 ┃ 由 ┃┃ ┃ ┃┃ 究 ┃┃┃ ┃ ┃┃ ┃ ┃┃ ┃ ┣━━ ━ ━━ ━ ━━ ━ ━┫ ┃ ┃┃ ┃ ┃┃ _ ┃ ┃┃ ┃ ┃┃ ┃ ┃ 50 ┃┃ ┃ ┃┃┃ ┃ ┃┣ ━ ━━━ ━ ━━ ━ ━━ ┫ ┃┃ ┃ 螽 ┃┃ 鲺 ┃┃ ┃ ┃┃┃ ┃ ┃┃ ● ┃┃┃ ┃ ┃┃ ┃ ┃┃ ┃ ┃┃ ┃ ┃┃ ┃ ;00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 i 50 - ┃ ┃ ┃┃ ┃ ┃┃ ┃ _ ┃ ┃ ┃┃┃ ┃ ┃┃ ● ┃┃┃ 胍 ┃┃ ┃ ┃┃┣ ━ ━━ ━ ━━ ━ ━━ ━ ┫┃ ┃ ┃┃┃ ┃ - _ ┃ ┃ ┃┃ ┃ ┃ _ ┃ I ┃ 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一 . 一 . ┃ ┃ ┃┃ ┃ ┃┃ ● ● ┃ _-l ┃ ┃┃┃ ┃ ┃┃ _ ┃ ’ . ‘ . ‘ .j ┃┃┃ ┃ ┃┃ ┃ ┣━ ━ ━━ ━ ━━━ ━ ━┫ ┃ ┃┃ ┃ ┃ f ┃ 150 ● ┃ 』 ┃ 为 一 套三角洲相沉积。 ┃ ┃┃ ┃ l ┃ ┃ _ ┃ 一一 ’ I ┃ 岩性为紫红、深灰色泥 ┃ ┃ ┃┃┃ , ┃ ● ┃ ┃┃ ∥瓤 ┃┃ ┃ ┃┃┣ ━ ━━ ━ ━━━ ━ ━━ ┫ ┃┃ ┃ ┃┃ ┃ ┃┃ 岩、粉砂质泥岩与薄-厚 ┃ ┃ ┃┃┃ ┃ ┃┃ 层白云质粉 一 中粒砂岩、 ┃ ┃ ┃┃ ┃ ┃┃ ┃ 岩屑石英细砂岩、细 粗 ┃ ┃┃ ┃ ┃┃ 00 一 ┃ 善 一 I ┃ 粒岩屑砂岩。 ┃ 胍 ┃┃ ┃ i ┃ 垂 。 ┃ ● ┃ ┃┃ ┃ ┃┃ ┃ ┃ - ┃ ┃ ┃┃ ┃ ┃┃ ┃ _ ┃┃ ┃ ┃┃ ┃ ┃ 巨j ┃ 50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_ ┃┃┃ ┃ ┃┃ ┃ ┃ ● ┃ ┃┃ ┃ ┃┃ ┃ 日 ┃ 8 00 一 ┃ ┃┃ ┃ ┃┃ ┃ _ ┃ ● ┃┃ ┃ 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1 ~ 201 Tim ,微型裂缝宽度 一 般为0 .1 ~ 1ITl l T I;裂缝 形状有规则状、交叉状、网纹状 、平行状、树枝状等。 构 造缝除少部分未 充填或半充填外,绝 大多数已被充填 。 充填物主要为白色方解石,另外还可见少量白云石 、铁 泥质、有机质和硅质等 。如羌 资1井25 5m 井 深处 7 C i T i直径岩心中的裂缝与沥青脉图 3。 构造缝密度 为0 .055 ~ 0.265条/era 。 。 压溶缝是受压溶作用影Ⅱ向形成的裂 缝 ,形 状不规 则,多为锯齿状、波纹状;宽细不均 ,宽者为2 ~ 4。m , 细者仅1 ~ 2ITIITI。 沿缝 壁常发生溶蚀作用,形成 断续 或连续分布的溶孑L甚至溶缝,缝壁常见未完全溶解的残 留物;缝密度为0.03 ~ 0.185条/cn l 2。 压溶缝常被有机 质、铁质、泥质等充填,缝 内物质为沥青则形成沥青脉 。 布曲组碳 酸盐岩 中构造缝方解石裂缝与沥青脉 特征表1和图3表明,构造 缝和 沥青 脉形成期次至 少有两期,早期构造缝和 沥青脉形成 时 间不清楚 ,但应 晚于地层时代;晚期构造缝 和 沥青 脉的形 成则可能 与 喜山期油气运移散失有 关 。 图3羌资1井布 曲组碳 酸盐岩岩心中方解石裂缝 白色 与沥 青脉 黑 色 g3T h。。。|citef i s sures andbitumen V einsincarbonatec。re ofB i qu ati。nin Qiangzi . 1wel l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第 6期 李忠雄 等 藏北 羌塘 盆地 中侏罗统石 油地质特征 8 0 1 隙 、 通 道 的发 育 程度 有关 。 5 . 3流体 包裹体 在羌资 1井和羌资 2井夏里组 和布 曲组 共采集 2 1 5 件包裹体样 品, 色洼组 中未采到测试样 品。包裹 体 样 品测 试 在 中国科 学 院贵 阳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完 成 。 测试 结果 分 析表 明 , 流 体包 裹 体 按 成 分 可 划 分 为 无 机 盐水溶液 的气液包裹体 、 单相有机烃类包裹体和有机 气液两相包裹体, 其 中以无机盐水溶液 的气液包裹 体为主。有机 烃 类包 裹 体成 分 主要 有 C H 、 C H 、 C 。 H 和沥青, 含烃类有机包 裹体 以发 淡蓝色荧 光为 主 。包裹体主要产在方解石脉 中, 少量产在石英脉、 石 膏晶体和 白云岩中。另外 , 在夏里组和布 曲组颗粒 灰 岩的亮晶方解石胶结物 中也发现了一些烃类和盐水溶 液包 裹 体 。 对包 裹 体 大 小、 气 液 比、 盐 度 、 均 一 温 度 数 据 表 2 的分析表 明, 羌资 1井和羌资 2井布 曲组方解 石脉包裹体之问、 夏里组与布 曲组方解石脉包裹体之 间无 明显 差 异 , 应为 同期 产 物 。另外 , 不 同形 态方解 石 脉包裹体之间的差异也不 明显 , 说明它们形成于相似 的温度 、 压力环境 中。 夏里组与布曲组颗粒灰岩亮 晶 表 2井下流体 包裹体特征 Ta b l e 2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f l i u d i nc l us i o n i n d r i l l i ng c or e s 注 数据栏 中, 分子为范 围值 , 分 母为平均值 。 方解石胶结 物 中的包裹体 特征相 似, 但 明显 不 同于 方解石脉中的包裹体 , 应为较早时期油气运移 活动的 产物 。 6 碳 酸盐 岩 中的岩溶构造 羌 资 1井 和 羌 资 2 井 的 漏 失 现 象 非 常 普 遍 。 羌 资 1 井 在 井 深 8 . 4 5 m 时 开 始 发 生 井 漏; 在 井 深 1 6 . 6 8 m 发 生 全 井 性 井 漏 , 漏 失 量 大 于 1 5 0 L / rai n ; 在 井深 1 3 0m处出现涌水 ; 在井 深 2 7 7 . 6 m再 次发生全 井性井 漏。羌 资 2井 除涌水 井段 外 , 其 他井 段平 均 5 ~1 0 m 就发 生一 次漏 失 ; 最 大漏 失 量 为 9 . 6 m。 / h, 最 小 为 I . 2 m / h ; 通常 漏失 量 为 4 ~6 m / h 。 羌资 2井在布 曲组 碳酸盐 岩 中钻进 时发生多 次 0 . 2 ~0 . 3 m 的钻具放空情况; 羌资 1井在布 曲组碳酸 盐岩 中钻 进 时发 生 6次 大规 模 钻 具 放 空 , 最 大放 空 距 离超 过 1 8 . 7 5 m, 直接 导 致井 眼报 废 表 3 。 表 3羌资 1井放 空情 况 Ta b l e 3 Ci r c u ms t a n c e s o f d r i l l i n g e mp t i n e s s i n Qi a n g z i ‘ 1 We l l 根据井漏特征和钻具放空情况判断 , 布曲组碳酸 盐 岩 中岩溶作 用 和溶 洞构 造可 能 比较 发育 。 7 承压水系统与地下水特征 羌资 1 井 在 井 深 1 3 0 m 处 开 始 出现 承压 水 , 涌水 量 为 0 . 5 L / rai n , 1 4 0 m 处 涌 水 量 为 1 L / mi n , 1 5 7 ~ 1 6 2 m井段 涌 水量 达 到 3 L / mi n 。之后 , 涌 水量 逐 渐 降 低 , 直 到 井深 2 7 7 . 6 m 处 发 生 全 井 性井 漏 。涌 水 水 质 有咸昧 , 无 色透 明。羌 资 2井 地层 涌水 发生 在井 深 6 8 . 5 8 m 处 , 直 到 井 深 1 3 1 m 处 再 次 发 生 井 漏 为 止 。 8 0 2 石 油 学 报 2 0 0 8年第 2 9卷 该 段泥浆 明显 变稀 、 密度 变小 。 上述特征说明, 羌资 1井和羌资 2井浅层均存在 承压水系统。由此判断, 羌塘盆地地下可能存在多个 有利于油气保存的相对封闭体系。 表 4给出了采 自羌资 1 井不同深度地下水的分析 数据及参数值 由中国石油西南油气 田公司勘探开发 研究 院地 质 实 验 室 分 析 。地 下 水 矿 化 度 为 3 6 6 ~ 1 1 6 0 mg / L; 按矿化度水型划分为淡水一微咸水 , 按油 田水分类水型均为氯化钙型 ] 。碱交换 系数 I B E 、 变 质系数 、 C 1 一 / Mg 系数 显 示 水 岩接 触 时 间较 长 、 阳 离子交换较彻底 、 变质程度较深 , 是与油气活动关系密 切 的地下 水 。 表 4 羌 资 1井地 下水分析数据 Ta b l e 4 An a l y t i c a l d a t a o f u n d e r g r o u n d wa t e r i n Qi a n g z i 一 1 W e l l 8 O 0 4 7 1 6 2 0 . 6 4 3 6 4 0 6 5 氯 化钙 氯化钙 氯化钙 1 3 2 6 3 8 1 92 2 1 6 9 4 . 5 6 3 6 1 2 5 . 1 1 水型按苏 8 6 5 林油 田水 5 4 6 分类 8 结论及讨论 1 羌资 l井夏里组膏盐层是 油气藏 的优 质盖 层 , 其突破压力和排替压力均值分别为 3 2 . 3 MP a和 4 0 . 7 MP a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国家 重点实验室测试 , 它与布曲组相关岩石构成了羌塘盆 地 中侏 罗 统 中一 套 重 要 的 自生 自储 式 生 储 盖 组 合l s ] 。其 中, 布 曲组泥晶灰岩为生油岩, 布曲组颗粒 灰岩、 白云岩及裂缝系统为主要储集层 , 夏里组膏盐层 和泥岩为盖层。羌塘盆地与膏盐 岩相关 的构造较发 育, 与膏盐岩相关 的盐隆、 盐丘、 刺穿和底辟是油气 聚 集 的有利场所[ 8 ] , 羌资 1井膏盐层与其下面的沥青脉 已构成 了一个与膏盐岩相关的古油气藏 。因此 , 根据 羌塘盆地膏盐层发育情况 , 结合沉积相展布 , 在有利的 构造部位寻找与膏盐岩相关的油气藏是有前景的。 2 羌塘盆地具有多期构造运动与多期成藏的石 油地质特征。新获得的 1 1 件构造裂缝方解石 电子 自 旋共振 E S R 测年数据 由成都理工大学应用核技术 研究所梁兴 中教授测试分析 为 1 5 . 12 . 0 ~0 . 3 0 . 1 Ma , 为新近纪中一晚期 。裂缝方解 石的形成时间 与盆地埋藏史 、 热史研究和 比洛错油页岩有机质成熟 过程模拟的结果相符 。 一 ⋯, 是羌塘盆地最重要 的成油 期 ] 。因此 , 裂 缝 和沥青 脉发 育特 征证 实 了羌 塘盆 地 后期大规模油气运移活动时问为新近纪中~晚期 。另 外, 井下 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中发育 的大量沥青 脉说 明其储 集空 间类 型是 裂缝 主导 型的 。 3 未 充填 的 巨 型溶 } 同在 岩 心 上 难 以 见 到 , 主要 靠放空、 泥浆漏失、 井涌、 井喷及 图像等信息资料判断 和识别。 ] 。羌资 1井和羌资 2井碳酸盐岩 中发育溶 洞构造 , 其 同穴内仅有少量暗河沉积的深色砂泥岩和 垮塌角砾状灰岩 , 储集空 间巨大, 属于有效 的岩溶洞 穴 。羌塘盆地作为一个内陆汇水盆地, 气候干旱少雨 , 岩 溶} 同穴无 疑是新 构 造运 动 时 高 原 隆 升 的产 物 , 但岩 溶作用是否发生在新近纪中一晚期大规模排烃活动之 前 , 从现有的资料还无法确定 。 4 钻井中地下水虽为氯化钙型 苏林分类 , 但 其矿化度较低 3 6 6 1 1 6 0 mg / L , 类似于北羌塘坳陷 中部泉水 的矿化 度 ] , 明 显 不 同 于塔 河 油 田 、 焉 耆 盆 地等地区油 田水的矿化度特征。 。基于水化学成分, 多数海 相沉 积 环 境 中的 油 田水 被 认 为 是 沉 积 时 圈 闭 的海水 , 并与淡水注入 、 排替原生水有关 ] 。钻遇地层 沉积 环境 主要 为潮坪 、 三角 洲 、 台地 等海陆交 互环 境或 浅海环境 , 海水明显受淡水注入的影响; 在高原隆升的 新构造运动过程中, 构造及岩溶作用发育 , 圈闭中的海 水再次受到地表淡水 的注人与混合, 从 而造成水体矿 化度大幅下降, 最终与地表泉水的矿化度大体一致。 致谢 课 题 在 实施 过程 中得 到 了 “ 龙尾 湖 1 5 万 构 造填 图区块”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