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创新认识-.pdf
从1995年开始之后的五六年间, 伴随着以Q H D 32- 6、PL19-3 等亿吨级大油田的发现为标志,渤海勘探 家通过对渤海地区特殊成藏条件的认识, 提出了 “晚期 成藏” 理论, 使得渤海进入了新近系勘探时期, 并导致 了凸起上新近系大油田群的大发现, 找到了超过10 108t 的地质储量[1]。 然而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 凸 起上的披覆构造越来越少, 渤海的勘探面临新的困难。 从2002年以来的5年间, 渤海的勘探从凸起逐渐转入 凹陷或深层。 针对凹陷内油气成藏的复杂情况, 中国海 洋石油总公司设立了重大攻关课题 渤海海域复杂油 气藏勘探 , 通过渤海勘探工作者艰苦的探索, 取得了 多项创新的地质认识和勘探新技术组合, 不但发展、 完 善了 “晚期成藏” 理论, 而且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 田, 在凹陷内浅层、 混合花岗岩潜山、 特稠油藏等3类 复杂油气藏勘探上取得突破[2, 3], 5年累计获得各级地质 储量约 10 108m 3。 1 主要勘探进展 1. 1在辽东湾地区发现了全国最大的 JZ25-1S 混合花 岗岩潜山复合轻质油藏 JZ25- 1S潜山位于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中段, 两侧分别为辽中、辽西富生油凹陷。 2002年完成第 一口井的钻探,太古宇潜山裂缝性储层日产原油 365. 8m 3、溶解气19664m3,测井解释分别在古近系沙 二段砂岩和太古宇潜山基岩中发现了16. 2m 和102. 8m 油层。其后钻探的 8 口评价井均获得高产,发现了 JZ25- 1S大型油气藏(图 1) 。至 2005年初,JZ25- 1S 油气田上报探明含油面积25. 5km 2,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5302 104m 3, 探明溶解气地质储量 35. 95 108m 3; 探明含气面积21. 2km 2,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4. 68 108m 3,探明凝析油地质储量84 104m3;控制石油 渤 海 海 域 近 期 油 气 勘 探 进 展 与 创 新 认 识 * 薛永安 1, 2 邓运华 3 余宏忠1, 2 (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京 100027) 摘要近年来,渤海勘探工作者通过转变思路和理论创新,在凹陷内浅层、深层、潜山及稠油油藏等领域发现 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 在辽东湾地区发现了全国最大的JZ25- 1S混合花岗岩潜山复合轻质油藏, 在黄河口凹陷区发现 了一大批凹陷内浅层中型油气藏, 使黄河口凹陷内部浅层油气藏联成一片 ; 在渤中凹陷北部成功评价了被外方认为没有 商业价值的LD27- 2、LD32- 2大中型稠油油藏,发现了 LD27-1 中型油气藏。发展和完善了“晚期成藏”理论,并取得 了4项创新的地质认识 即断裂与岩性耦合控制了混合花岗岩潜山油气成藏; “中转站” 油气运移决定了凹陷内 上组合油气藏形成; 断层储层组合样式控制了凹陷内浅层油气富集部位; 临界盖层的质量决定了新近系油藏的 商业性。 关键词 渤海海域;断裂与岩性耦合; “中转站” ;断层储层组合;临界盖层;勘探潜力 中图分类号TE122. 1文献标识码A * 此课题荣获6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部“十五”全国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 第一作者简介薛永安,男,高级工程师,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部经理,中国地质大学能源系在读博士。 收稿日期3 ;修改日期5 石 油 地 质 P E T R O L E U MG E O L O G Y xN 200 2008-04-02008-0 -08 C h inaPetroleum E plo rationo. 4 20081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地质储量2711104m 3, 控制溶解气地质储量23. 76 108m 3;预测石油地质储量2000 104m3以上,全油气 田各级油气地质储量超过1108m 3油当量, 为大型潜 山复式油气藏。 该油田的发现是在过去曾经钻过7口探 井、 没有获得商业发现的地区, 通过对失利井成藏地质 因素的深入剖析, 取得了认识上的突破, 认为断裂与岩 性耦合控制了混合花岗岩潜山油气成藏[4], 并通 过探井钻探证实太古宇花岗岩不但是一套物性很好的 储层 (日产油300m 3以上) , 而且储层横向物性变化小, 从而发现了JZ25-1S这一储量大、产量高的全国最大 的混合花岗岩潜山复合轻质油藏。 根据获得的新认识, 在该油田周边北扩、 南进实施 勘探, 又获得极大成功。 近年来以此为依托, 在围区南 北方向潜山和古近系逐步扩展, 累计各级地质储量合 计可达3108m 3。 其中在其北侧断层下降盘勘探的古 近系发现巨厚油层, 单层厚度达40m , 物性好, 单层日 产原油840m 3, 仅一个断块控制储量可达4000104m3, 其他断块累计可达 2108m 3以上。 1. 2凹陷内浅层勘探获得持续发现 在黄河口凹陷区发现了一大批凹陷内浅层中型油 气藏,包括BZ25- 1(S) 、BZ34浅层大型轻质油藏及 BZ19-4、BZ28-2、BZ29-4等 7个浅层中型中质油藏, 使黄河口凹陷内部浅层油气藏联成一片 ; 在SZ36- 1下 降盘凹陷内及围区发现了 LD 5、LD、LD等 中型油藏群,以及 X、 X等大型油气藏。合 计发现三级地质储量约6 3 。 BZ34区位于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 20世纪80年 代初, 中日合作以古近系为主要目的层, 发现了BZ34- 2/ 4深层油田。 近几年来, 中海油以新近系为主要勘探 层系,相继发现了 BZ34- 1、BZ34- 1S、BZ34- 1N、 BZ28- 2等油气藏。 这几个油气藏整体上处于同一断裂 背斜构造背景下的断块构造。 油气藏油气集中在明下 段, 该区明下段为曲流河、河控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沉 积, 岩性主要为大套厚层泥岩夹薄层砂岩, 是优质的储 盖组合。 上新世末期强烈的构造活动是浅层油气聚集 的通道[5]。 20032004年先后钻了8口探井均发现油 气层,单井平均钻遇油气层 40m左右,原油密度为 0. 86~0. 92g/ cm 3。目前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 7500 104m 3,累计各级石油地质储量超过1 108m3,为 一大型轻质油藏。 随着BZ34地区浅层滚动勘探的不断 进行, 预测该区可以找到数亿立方米油气储量。 1. 3在渤中凹陷北部成功评价了被外方认为没有商业 价值的LD27- 2、 LD 32- 2大中型稠油油藏并发现LD27- 1中型油气藏 LD27- 2油田位于辽东湾南部海域 (原合作区块) , 北距SZ36-1油田 83km ;区域上位于渤海海域东部郯 庐断裂活动带、 渤东低凸起向北延伸的倾没端 (LD 22- 图 1 JZ25-1S 构造油气藏剖面图 Fig. 1 The hydr ocarbon reservoir prof il e of JZ25-1S st ructur e 张国良,浅论渤海海域潜山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渤海湾盆地 潜山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讨论会论文,。 邓运华,渤海天然气勘探现状、潜力及规划,中海石油渤海公 司,。 1 1 石 油 地 质 P E T R O L E U MG E O L O G Y 中国石油勘探年第期 - 24-210- 1 J 1-1J 1- 1E . 4108m 2000 1999 2 2 20084 2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32构造晚期反转带) ,整个油田范围内的平均水深为 23m 。LD27- 2油田于 2000年发现后因测试没有产能, 作业者外国石油公司认为没有商业价值而放弃。 2004 年, 中海油通过深入研究及两口井的钻探, 在新认识及 新的测试工艺指导下, 获得了日产23~44m 3的原油产 能, 化验分析的原油密度在0. 4~0. 98g/ cm 3之间, 粘 度(50℃时)为87. 06~3058m Pa.s,从而盘活了被外 国石油公司放弃的大型油田[6]。 LD 27-2油藏为多层位、 多油水系统的岩性构造复合油藏, 岩性横向变化快, 油水关系复杂、 油质变化大, 探明+控制石油地质储量 达11055104m 3, 其中新近系稠油地质储量占整个油 田总地质储量的85%以上。 可以预期, 通过勘探开发 一体化综合研究和采用新的测试和生产工艺, 中海油 将较好地开发 LD 27-2 大型稠油油藏。 近年来, 中海石油 (中国) 渤海油田通过不懈努力, 在这些领域累计发现三级地质储量近 10 108m 3。由 于这些油田的发现, 不但使渤海地区油气发现继续保 持了高速增长, 也使渤海地区发现的三级地质储量已 经达到了约40108m 3,可以满足中国海洋石油总公 司提出的2010年在渤海建成年产3000104m 3的要求, 为把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针对上述地区复杂、 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成藏地质 环境,渤海勘探家在勘探实践中提出了4项地质新认 识 断裂与岩性的耦合控制太古宇混合花岗岩潜 山油气成藏规模 ; “中转站” 油气运移模式控制凹 陷内上组合大中型油气藏形成 ; 断裂储层组合样式 控制凹陷浅层油藏的富集部位 ; 新近系临界盖层 质量决定新近系油藏的商业性。 这些有效的地质 认识, 是上述油气发现的关键。 2 创新的地质认识 渤海海域是中国最早进行海上油气勘探的地区, 从 1966年预探海 1井至今已40年。在前 30多年的时 间里,对主要领域都进行了勘探,要想重新在过去 勘探过而没有突破的复杂领域取得成功, 必须有全新 的地质认识作指导。 通过近年的勘探实践, 针对上述3 类复杂油气藏, 获得了突破性的新认识并指导勘探。 这 些认识在勘探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逐步完善, 有些 观点曾经在不同刊物上有论述。 本文对此提升总结, 形 成完整的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系列认识。 特别是对于 凹陷内浅层成藏, 通过对 “中转站” 油气运移模式、“断 层储层组合样式” 的总结完善, 形成了完整的凹陷内 浅层油气藏勘探、 评价指导理论。 2. 1断裂与岩性耦合控制了混合花岗岩潜山油气 成藏 渤海湾盆地结晶基底的古老岩层, 经历了20多亿 年的构造变动、 风化淋滤、 地下水溶蚀等, 形成缝洞较 发育的储层[7]。 这是渤海前古近系古潜山勘探30多年 的重要启示。 勘探与研究表明, 混合花岗岩与碳酸盐岩 是渤海潜山最有利的储集层系, 尽管发现的太古宇潜 山油气藏均为小型油气藏, 但其平均孔隙度可以达到 2. 7 ~7. 2之间(BZ26- 2 井)且分布相对均匀,与 任丘油田主要产层元古宇碳酸盐岩2. 7 ~8. 1 的平均 孔隙度相近,测试产量天然气可达 346663m 3/ d, 凝析 油可达 99. 39m 3/ d(BZ26-2- 1 井,11. 91m m油嘴) 。 这说明太古宇混合花岗岩潜山与碳酸盐岩潜山一样, 只有找到较好的分布地区, 才可以找到大型高产潜山 油气藏。 任丘油田主要储层是元古宇碳酸盐岩, 其孔 洞、 裂缝的发育主要与溶蚀、 断裂活动有关。 太古宇混 合花岗岩由于岩性不同, 溶蚀作用不大。 对比研究渤海 钻遇的混合花岗岩油藏(CF D1- 6 、CFD1 8- 1 、 CFD18-2、BZ26-2、BZ27-4 等)及周边陆区同类潜 山储层, 发现岩性、 断裂体系 (应力) 、 风化时间是影 响其物性的主要因素。 岩性从渤海钻遇的太古宇67口井来看, 绝大多 数为混合花岗岩 (二长花岗岩类、 花岗闪长岩类、 英云 闪长岩类、 石英闪长岩类) , 此外包括一些典型变质岩 (如闪长角闪岩) 及个别动力变质岩 (如碎裂岩) 。 统计 表明 (表1) , 伟晶岩和酸性花岗岩裂缝发育好, 而黑 云斜长片麻岩类发育程度差; 岩石粒度也与裂缝发育 程度有关, 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条件下, 粒度比较粗的岩 石中裂缝一般规模较大, 裂缝也密集。 断裂体系 (应力) 混合花岗岩潜山油田储层发育 程度与断裂体系密切相关, 而断裂体系的发育则与地 应力的大小、 作用方式有关, 因此地应力是控制裂缝发 表1 不同类型变质花岗岩裂缝统计表 Table 1Statistics of difference types of m etam orphic granite cracks 薛永安等渤海海域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创新认识 xN3C h inaPetroleum E plo rationo. 4 2008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育程度、 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8]。 不同的应力作用方式, 形成不同的力学性质和分布规律的裂缝。 据蔡东升等 人研究, 渤海地区古应力场和现今应力场主压应力方 向以N E向为主, 在东部地区形成了著名的郯庐断裂体 系, 是渤海地区 (也是中国东部) 发育活动时间最长、 延伸最远的大断裂, 因此, 围绕这一断裂体系附近岩石 裂缝将比较发育。 实际发现的油田中, BZ26- 2构造位 于郯庐断裂西支经过的部位, 形成的基底断裂复杂, 其 裂缝明显发育, 钻井岩心表现为 “豆腐块” , 两组裂缝 很发育, 线密度为80~100条/ m ,局部可达200条/ m 。 远离郯庐断裂体系的沙垒田凸起南侧的 CFD18- 2、 CFD18- 1 构造岩心裂缝发育程度要差很多,CFD18- 1 在潜山顶面即表现致密,相对发育的 CFD 18-2裂缝 线密度为 9~11. 8 条 / m ,明显比郯庐大断裂经过的 BZ26-2地区要差。 风化时间的长短也是影响物性发育 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 风化时间越 长,裂缝越发育。 渤海石油研究院与长春科技大学联合进行物理实 验模拟, 实验条件 利用长春科技大学地矿部变质动 力学开发实验室的高温高压岩石变形系统, 样品为秦 皇岛地区的细粒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样品为圆柱状, 直径为 25m m ,高 50m m ,样品均匀,无先存面状构 造, 黑云母呈随机分布状态。边界条件本次实验采 用的边界条件有两组, 一组为无围向压力的单轴挤压 实验, 另一组为有较低围向压力的挤压实验。 实验结 果表明, 不同边界条件所形成的裂缝性质不同。 当围 向应力减小时, 形成的裂缝以张性为主; 当围向应力增 加时, 形成的裂缝向剪切性转化, 随围向应力增加, 产 生的裂缝由纵向张裂缝为主转变为高角度剪切裂缝为 主(图2) 。 综上所述, 分析认为断裂与岩性耦合控制了混合 花岗岩潜山裂缝的发育程度, 而储层的发育程度正是 大型潜山油藏形成的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因此, 断裂与 岩性耦合控制了混合花岗岩潜山油气成藏。 根据以上研究,JZ25-1S潜山钻前被认为符合上 述大型潜山油藏形成的条件。JZ25- 1S潜山构造位于 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中北段, 钻前通过钻井、 地震资 料对其岩性进行了仔细研究分析, 认为该构造潜山应 该为混合花岗岩。 主要依据混合花岗岩地震反射为蠕 虫状、 杂乱、 不连续反射;而附近 Z 5井以及渤 海其他地区钻遇的中生界为高角度、 连续、 层状反射, 这一特征经过了渤海近百口探井的钻探证实, 从而准 确地预测了该构造的潜山岩性。 辽东湾地区也是郯庐 断裂经过的地区, 形成了北东向展布的断裂体系, 控制 了本区新生界凹陷发育与沉积特征, 同时也是潜山裂 缝系统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 大型潜山油藏形成的主 要条件在JZ25-1S潜山构造是存在的。 在此基础上, 综 合对比渤海其他潜山构造,优选出JZ25-1S潜山实施 钻探, 一举获得成功。 2. 2 “中转站” 油气运移决定了凹陷内上组合油气 藏形成 渤海油区上组合 (东上段、 馆陶组、 明化镇组) 为 河流相沉积, 其本身不能生油, 上组合成藏必须依靠下 组合 (沙河街组、 东下段) 提供油气, 而断裂是油气运 移的主要通道, 沟通下组合烃源岩与上组合储层。 传统 的观点认为, 只要有断层连通上、 下组合的储层与烃源 岩, 油气就能沿断层运移至上组合富集。 在大量深入研 究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单条断层的断面与烃源岩接触 面积小, 不能汇集大量油气, 并且断层附近微裂缝空间 有限也不能储集大量油气。 而断层下降盘的砂体与烃 源岩呈指状大面积接触, 能吸收大量油气, 并在具有巨 大储集空间的砂体内聚集。 当达到一定的饱和度, 压力 升高伴随着断层的活动, 油气沿断层 “幕式” 运移至上 组合聚集。 正、 反两方面的实例证实了 “中转站” 运移 模式的正确性 (图3、 图4) 。 在渤海及周边陆地油区已 发现的凹陷内上组合油藏(BZ 5S、QK、 Q K3、 羊二庄、 港东油田) , 其大断层下降盘深部均 有大砂体存在; 而上组合无油气发现的构造 ( Z、 图 2 变质花岗岩裂缝发育物理模拟试验结果素描图 Fig. 2 The test resul ts sket ch of physical si m ul ati on about cracks devel opm ent of m etam or phic gr anit e 石 油 地 质 P E T R O L E U MG E O L O G Y 中国石油勘探年第期 J 2 -1- 12- 117- 2 17- J 20-1 20084 4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BZ3- 1、BZ13- 1S、QK18- 7、CFD22- 1 等) ,其大断 层下降盘深部均无大砂体存在[9, 10], 导致上组合无油 气。 继承性大断层一般是控制凹陷沉积的边界断层, 长 期活动, 断面宽, 地层破碎严重, 而且晚期(上新世) 往往形成较多的次级小断层, 与大断层相交, 更加改善 了上部油气运移能力, 如其下降盘存在 “中转站” , 则 两者可以形成很好的油气运移通道, 是凹陷中新近系 大中型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断层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自生自储式储盖组合内的小断层 (即沙河街东 营组内部小断层) , 它们对油气从生油层进入储层具有 促进作用。 另一类是下生上储式储盖组合中的晚期小 断层, 此类断层不控制沉积, 其下降盘一般没有砂体与 生油岩接触, 即没有 “中转站” 汇聚生油岩中的油气, 加上此类断层断至层位浅, 即使断至生油岩, 由于没有 “中转站” , 小断面也不能大量运移聚集油气;此类断层 如果与大断层配合, 可主要起到再次分配油气的作用, 即把大断层运移上来的油气运移至不同的块富集, 起 到“三次运移”的作用。运用这一模式指导近几年 凹陷内上组合勘探, 特别是黄河口地区的勘探, 发现了 BZ34-1、BZ19- 4、BZ3- 2、BZ28- 2S 等一大批上组 合油藏(图5、图6) 。 图 3 BZ25- 1S 构造地质剖面图 Fig. 3 The geologi cal sect ion m ap of BZ25-1S st ruct ure 图4 港东油田构造地质剖面图 Fi g. 4 The geological sect ion m ap of GangD ong O i lfi el d 图5 JZ20- 1构造地质剖面图 Fig. 5 The geol ogical sect ion m ap of JZ20-1 str uct ur e 图6QK18- 7构造地质剖面图 Fig. 6 The geol ogical secti on m ap of Q K18-7 struct ur e 2. 3断层储层组合样式控制了凹陷内浅层油气 富集部位 渤海凹陷中的浅层圈闭主要是大断层下降盘的逆 牵引构造,并被众多的次级断层切割成很多小断块, 这些小断块的油气富集程度相差很大。而海上勘探、 开发成本高, 探井不能钻很多, 勘探家的目的是要找 富集块[11]。 经过深入对比研究发现, 断层储层的组合样式 控制了浅层油气的富集块。 根据大断层上升盘、 下降盘 两侧储层翘倾方向不同, 可以分为4种类型 下倾上 抬型、下倾下倾型、上抬上抬型及上抬下倾型 (图 ) 。 当油气沿断层进入到新近系时, 由于新近系一 般无高压异常, 流体势只决定于高程, 那么根据流体势 薛永安等渤海海域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创新认识 xN5 7 C h inaPetroleum E plo rationo. 4 2008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原理, 当油气沿断层运移时, 遇到储层能否进入则与上 述4种类型有关。 在上抬下倾型时, 当油气沿断层运 移到下部砂层时, 由于油气高程低于砂层中流体高程, 故油气势小于砂层中流体的流体势, 所以油气不能进 入该砂层;而到上部砂层时则相反, 其高程大于砂层中 流体的高程, 故可以进入该砂层。 同样道理, 在下倾 上抬型时, 油气进入下部砂层而不进入上部砂层。 在下 图7 四种组合油气运移模式图 Fig. 7 The oil and gas m i gr ati on pat tern of f our types of com bi nations 图 8QK17- 1 和 QK17- 2 构造剖面图 Fig. 8 The sect ion m ap of QK17-1/ QK 17-2 st ructure 倾下倾型时, 两层都进入 ; 而上抬上抬型时, 两层 都不进入。 也就是说, 下倾上抬型和下倾下倾型有 利于油气在下降盘聚集, 上抬下倾型有利于油气在 上升盘聚集, 而上抬上抬型的上、 下盘均不利于油气 聚集[12]。 根据上述分析, 与主断层平行的次级断层较多时, 储层向 “花瓣” 上倾, 油气在“花瓣” 富集;与主断层 呈“y”字形相交的反向断层较多时,储层向“花心” 上倾,油气在“花心”富集。渤海西部地区的QK 17- 2油田主断层为上抬下倾型, 最外侧反向断层为下倾 上抬型, 因此, 油气进入下降盘砂层并向外块高部位 富集,而主断层上升盘QK 17-1 构造浅层无油气(图 8) 。 已发现在 “花瓣” 富集的油田有QK 17-2、 羊二庄、 BZ34- 1 等油田,而在“花心”聚集的油田有 BZ25- 1S、QK17- 3、BZ19- 4 等油田。 2. 4临界盖层的质量决定了新近系油藏的商业性 前几年在渤中南地区新近系发现了一批大中型油 田, 油质为正常稠油、 中质油和轻质油; 而在辽东湾中 北部发现的少数几个油藏为沥青、 超稠油, 无开发价 值[13, 14]。 经研究, 两者主要差别是由于盖层的质量不 同, 辽东湾中北部新近系靠近物源, 为洪积冲积扇沉 积; 渤中南地区远离物源区, 为曲流河浅湖相沉积; 而在两者的过渡地带即辽东湾南部,美国的Chevr on 公司发现了LD 27-2油田, 新近系储量达8000104m 3, 测试没有产量, 钻了5口评价井, 认为油太稠 (相对密 度为0. 98~0. 99) 没有商业价值而放弃。 我们经过沉 积相分析,认为本区为辫状河沉积, 泥岩具有一定厚 度, 且平面展布广, 可作为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盖 层。为了证明区域地质分析的正确性,利用LD 井获取样品的原油色谱资料与渤海其他稠油进行类比 石 油 地 质 P E T R O L E U MG E O L O G Y 中国石油勘探年第期 6 27- 2- 2 20084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分析 (图9) , 以及通过建立的渤海原油密度与其胶质 和沥青质关系图、 原油密度随埋深的变化关系和来自 于岩石热解的原油密度与其测试获得的样品分析结果 对比等多种方法, 对其原油的物性和产能进行了预测, 预测LD 27-2油田原油相对密度D420为0. 96~0. 98。 采 用新的测试工艺, 自营钻探的两口评价井均获得了日 产油23~41m 3(相对密度为0. 97~0. 98) ,从而证实 了钻前预测, 盘活了国外大公司认为没有商业价值的 大油田。 据此认为, 在辽东湾南部洪积冲积扇沉积 向曲流河浅湖相沉积过渡的地区, 厚度为5~15m , 平面分布较广的泥岩, 是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临界 盖层[15]。 商业性的因素是上覆盖层, 亦即临界盖层的质量 决定了新近系油藏的商业性。 (4) 本课题研究成果发现了大批储量, 为渤海地区 到2010年达到3000104m 3/ a产能的宏伟目标奠定了 基础 ; 本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的认识近期在渤海地区还 有巨大勘探前景 , 对于同处于渤海湾盆地、 具有相同 地质背景的渤海周边陆地油田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1] 邓运华. 渤海油气勘探历程回顾[J]. 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2002, 16 2 98~101. [ 2]邱中建, 龚再升. 中国油气勘探 (第四卷) [ M ]. 北京 石油 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999. [3] 龚再升. 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新构造运动和油气成藏[J]. 石 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2 133~138. [ 4] 周心怀, 项华等. 渤海锦州南变质岩潜山储集层特征与发 育主控因素[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6 17~20. [5] 龚再升. 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至今仍然是油气成藏的活动 期[J]. 石油学报, 2005, 26 6 1~6. [ 6] 邓运华. 渤海油区稠油成因探讨[ J]. 中国海上油气 (工程) , 2006, 18 6 361~364. [ 7] 杜金虎, 邹伟宏. 冀中坳陷古潜山复式油气聚集区[ M ]. 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2. [ 8] Al lan U S.M odel f or hydrocar bon m i gr ati on and ent r apm ent w i thin faul ted str uct ur es [ J]. A m eri can Association of Petr ol eumG eologists B ul letin, 1989, 73 7803~811. [ 9] 邓运华. 断裂砂体形成油气运移的 “中转站” 模式[J]. 中 国石油勘探, 2005, 10 6 14~17. [10] 朱伟林, 葛建党. 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 J] . 石油 学报, 2001, 22 2 8~13. [ 11] Hosem an G,Engl and P A.A dynam i calm odelof li thosphere ext ensi on and sedim entar y basin for m at ion [J]. Journal of G eophysical R esearth, 1986, 9131719~729. [12] 邓运华. 渤海湾盆地凹陷凸起油气聚集的差异性[ J] . 中 国海上油气,1999, 13(6) 401~405. [ 13] 龚再升, 王国纯, 贺清.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 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J] . 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2000, 143 145~156. [14] 张功成.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J]. 中国海 上油气 地质, 2000, 142 93~99. [ 15] 蔡东升,罗毓晖, 武文来, 等. 渤海浅层构造变形特征、 成因机理与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富集的关系[J]. 中国海 上油气 (地质) , 2001, 151 35~43. 图 9 LD27- 2 构造与周边油田原油色谱对比图 Fig. 9 The chrom at ogr aphic cor rel at ion of cr ude oil between t he LD 27-2 str uct ure and the surr ounding oilfi eld 3 结论 (1) 渤海地区在渤海湾盆地特殊的沉积构造背景 决定了新近系是其主要目的层系, 在凸起上获大发现 之后, 凹陷内新近系仍然是渤海地区的主要勘探层系, 但成藏规律复杂。 凹陷内新近系成藏的关键是油气运 移,“中转站” 油气运移决定了凹陷内上组合油气 藏形成, 断层储层组合样式控制了凹陷内浅层 油气富集部位。 (2) 花岗岩潜山是渤海地区乃至渤海湾盆地潜山 成藏的主要储层, 在某些地区由于构造裂缝面积大, 分 布相对均匀, 比石灰岩储层更发育。 而断裂与岩性耦合 控制了混合花岗岩潜山储层发育及油气成藏。 (3) 新近系浅层稠油油藏储量大, 决定其是否具有 朱伟林,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成藏体系、地化、地质综合勘探 技术研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九五”重点研究项目,。 1 薛永安等渤海海域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创新认识 xN 1999 1 C h inaPetroleum E plo rationo. 4 20087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