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长输管道外腐蚀直接评价的实践.pdf
v。l _ 48 N 【 . 8 Au g. 2叭 5 移 1 , 天然气长输管道外腐蚀直接评价的实践 李明 ,王晓霖 ,乔国春 ,刘思良 。陈天民 1 .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 抚顺1 1 3 0 0 1 ; 2 .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榆济管道公司 ,山东 济南2 5 0 1 0 1 [ 摘要 ] 外腐蚀直接评价 E C D A 是油气管道 完整性管理的重要手段 , 将 E C D A技术高效 系统地应用于国内长 输管道是 当前管道保护的重要任务。为了综合应用外腐蚀检测方法并进行深入分析评价 , 开展 了长输天然 气管道 E C D A 实践研究。结果表明 E C D A过程综合应用 多种检测方法及数据的深入分析对于管道外腐蚀检测评价效果 良好 , 检测的天然气长输管道外腐蚀危 害轻 ; 基于系统的完整性评价结果, 提 出了管道外腐蚀防护维修 维护方案和 预防措施 。未来应加强管道完整性管理 中的数据 完整性管理 , 综合运 用外检测技 术与其他检 测技术, 重点解决外 检测技术应用 中出现的特殊问题 , 积极探 索新的检测评价技术 , 有效提高 E C D A工作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 关键词] 外腐蚀直接评价;天然气长输管道;管道完整性管理 ;检测;评价 [ 中图分类号] T E 8 3 2 ;U 1 7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1 5 6 0 2 0 1 5 0 8 0 0 7 0 0 4 0 前言 目前 , 国内外 常采用外防腐蚀层 与阴极保 护系统 对油气管道进行联合防护。管道完整性管理是管道安 全储运的必备条件 , 其 中管道外腐蚀直接评价是其 重 要的组成部分 , 应定期 开展。必须加强管道完 整性 管 理中的数据完整性管理 , 特别是管道建设期数据管理 , 从而保证外腐蚀直接评价 E C D A 检测方法的适用和 过程 的准确高效。E C D A的规范化过程包含 4个阶段 预评价 、 间接检测 、 直接检查和后 评价。E C D A技术在 将开挖维修成本最小化的 同时 , 对管道外腐蚀 风险进 行有效管理 , 从而改善管道的安全状况 , 其作 为一套科 学而规范的管道外腐蚀和防护系统检测评价手段正在 得 到 越 来 越 多 的 应 用 。美 国 防 腐 蚀 工 程 师 学 会 N A C E 早在 2 0 0 2年就建立 了管道外腐蚀直接评价技 术标准。 目前 , 国外管道完整性 管理 已运用 E C D A、 高 分辨率的漏磁检测和现场开挖验证评价等多种方法对 管道进行综合评价 , 同时检测仪器厂商也 开发设计 了 适用于 E C D A检测的多种检测设备 J 。国内油气管道 企业尽管接触 E C D A技术相对 较晚 , 但在借鉴 国外 先 进经验的同时正逐步探索适合国内管道特点 的 E C D A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4 1 8 [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 3 1 3 0 4 2 [ 通信作者] 李明, 博士 , 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油气管道 检测评 价与完整性管理技 术 , E ma i l u p c l m m 1 26. c o m 检测程序 , 近年在原油 、 天然气 、 燃气管道 等均进行 了 一 定的 E C D A应用 实践 “J , 但针对 管道 防腐蚀 层和 阴极保护有效性通常只采用一种或两种检测 方法 , 对 E C D A检测方法的综合运行和系统评价尚显 不足。因 此 , 如何将 E C D A技术高效 系统地应用 于国 内油气管 道 , 特别是针对 多种检测方法 的综合应用 和检测数据 的深入分析与系统评价是 当前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重要 研究课题之一。 某天然气长输管道投产于 2 0 1 0年 , 全线采 用 3 P E 外防腐蚀层和强制电流阴极保护实施外腐蚀防护。管 线多次穿过城 、 郊 区、 河流和山体 , 且与燃气管道 、 电气 化铁路 、 高压输电线路多次并行和交叉 , 沿线地质结构 复杂。本工 作利 用 E C D A对该 管线 的外腐 蚀进行 检 测 、 评价 , 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一定的实用性 。 1 预评价 1 基本特征该管道材料 为 X 6 5螺旋缝埋弧焊 钢管 , 壁厚 1 2 . 5 m m, 管径 4 , 7 1 1 m m, 部分 区域采用加 强壁厚 , 其 阴极保 护率接近 1 0 0 %。整个 管线穿 越 山 地 、 梯 田、 农 田、 河流 、 居 民区等 , 且多次与公路 、 铁路及 高压输 电线路并行和交叉 , 地质结构复杂 , 其他工程施 工活动频繁 。检测段全长 1 3 5 k m。 2 E C D A应用可行性 该天然气管道具备应用 E C D A技术条件 ①管道投产时间不长, 管理制度体系 先进, 技术档案规范、 齐全; ②符合 N A C E S P 0 5 0 2中的 间接检测仪器选用方法的要求 。 假护 第 4 8 卷 第 8 期 2 O l 5 年 8 月 3 区段划分及检测方 法E C D A检测 区段划 分 准则包括 城区、 郊 区, 杂散 电流干扰 区; 防腐蚀层 变化 段 , 改线段 , 绝缘法兰等 ; 阴极保 护电流流失或变化点 , 不 同防腐蚀层管段 , 水下穿越管段 , 土壤环境特征或类 型有较大差异点等 。E C D A检测区段 共包含 2 5个 , 同 一 检测区段不一定是连续检测 , 但采用相同方法。 E C D A 标 准 检 测 方 法 包 括 密 间 隔 电 位 测 试 法 C I P S 、 直流电位梯度测试法 D C V G 、 交流 电位梯度 测试法 A C V G 、 交 流 电流 衰减法 P C M 、 皮 尔逊 法 P e r s o n 等[ 5 ] 。C I P S测试是在管道地表以较小 的等间 距测量管地通/ 断电位来评价 阴极保护系统 的有效性 , 并判断管道外防腐蚀层是否存在缺陷; D C V G测试是在 管道地表用两个参 比电极测量 电位差确定防腐蚀层缺 陷点位置 、 电流方 向、 防腐蚀层缺 陷面积大小 、 缺陷的 形状及缺陷所处管体 的位置 ; A C V G和 P e r s o n法是 通过地面设备测量交流电位梯度 的分布而确定防腐蚀 层缺陷; P C M测试 是对 测量管道施 加交流 电流信号并 检测管道中电流信号衰减率的变化和定量测量防腐蚀 层绝缘 电阻值大小确定防腐蚀层破损点位置和缺 陷严 重程度 。 不 同的管段采用不 同的间接检测方法 , 包括 C I P S 、 D C V G、 A C V G、 P C M 和管地 电位 P / S 测 量 法等组 合 使用。 2问接检测 2 . 1 管道外防腐蚀层 管道外防腐蚀层检测使用地面检测工具来确定管 道 防腐蚀层存在缺 陷的位置 、 严重程度及腐蚀活性 。 使用 P C M 系统软件计算 防腐蚀层的绝缘 电阻值 ; 管道 穿越段检测主要通过前 后 P C M 电流衰减情况 以及管 地 电位测量方法进行综合测试 。 利用 A C VG和 D C V G方法进行管道外 防腐层缺陷 检测 , 检测管段共检测出外防腐蚀层缺陷点 2 9 3处 , 平 均 2 . 2 t _b . / k m。检测出的缺陷点中 P C M交流 电流信号 衰减率大于 7 0 d B / k m 的有 6处 2 . 0 % , 电流信号衰 减 率在 5 O~7 0 d B / k m 的有 3 5处 2 O . 8 % , 小 于 5 O d B / k m有 2 2 6处 7 7 . 2 % 。基于 D C V G方 法 , 一旦定 位 了防护层破损点 , 破损点严重程度 可 以由漏点 的中 心点到远地点之间的电位差来估算 , 即采用 降与所 加 电压电位 降的百分 比来表示 破损 点严重 程度_ 2 J 。 D C V G检测发现检出的破损点中有 2处漏点 侬%超过 3 0 %, 其余 2 9 1 处漏点 %降均小于 l 6 %。同时 , 利用 D C V G法通过 电流流 向判定防腐蚀层破 损处管体 的腐 蚀活性 , 若电流流 向土壤 , 该破损点处管体正在发生腐 蚀 ; 若电流流人 管体 , 则该破损 点处管体 不会发 生腐 蚀_ 9 ] 。现场检测发现 6 5处防腐蚀层漏点存在腐蚀活 性 ; 此外 , 检测发现第一检测分段后约 2 0 k m处至第二 检测分段前约 2 0 k m之间 , 管道防腐蚀层缺 陷点分布 密集 , 平均有 46个缺陷点。综合评价“ 一类 重 ” 防 腐蚀层缺陷点有 7 1 处 , 占缺陷点总数的 2 4 . 2 %; “ 二类 中 ” 有 4 8处 , 占缺陷点总数的 1 6 . 4 %; 其余 1 7 4处缺 陷点均评价为“ 三类 轻 ” , 占缺陷点总数的 5 9 . 4 %。 防腐蚀层绝缘 电阻测试 表明, 尽管在个别地段管 道 P C M测试电流存在一定衰减 , 但绝大部分测试地段 管道 P C M测试 电流无明显衰减 , 因而测试管段防腐蚀 层绝缘质量整体评定为优等级。 检测管段共穿越公路 、 铁路及河流 1 9处 。检测结 果表 明, 穿越段 P C M 电流信号衰减缓慢 , 防腐蚀层性 能 良好, 但有 3处 电流衰减值稍偏 大 大于 5 d B / k m , 日常管理中有必要加强对这 3处管段 的监测。 2 . 2 阴极保护系统 对检测管段 阴极保护系统进行全线 C I P S测量, 测 量间距为 1 . 5~3 . 0 I l l 。通过分析阴极保护系统的通电 电位 包含土壤 的 侬 降 沿管道 的变化趋势可评价管 道防腐蚀层 的总体平均质量优劣状况 ; 阴极保 护系统 的瞬时断电电位不包含土壤的 降 , 是阴极保护电流 对管道的“ 极化 电位” , 是实际有效的保护 电位 , 用于评 价阴极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检测 结果 表 明, 管 段全 线 通 电电位 的平 均值 为 一 1 1 2 5 m V一1 0 0 6~一1 4 7 4 m V 相对于 C S E, 下 同 , 断电电位平均值为 一1 0 5 5 mV一8 4 7~一1 1 9 0 m Y , 基本位于正常保 护状态 , 管线通断 电 侬 降亦不 明显 。图 1 为一临近居 民区 E C D A检测 区段阴保 电位 分布状态 。 一 4 0 0『 I 一 8 5 0m V 一8 0 0 ⋯ ~ ⋯ ⋯ ⋯ - f ⋯ ⋯ ⋯ 暾≈ 嬷捌划 一 1 2 0 0 卜 ⋯ ⋯ ~ ⋯ ⋯ 卜 0 I 一 v 一1 6 0 0 【 . . . . . . .. . .. . 。 ~ -20 0 0 L 0 0 0 吉 0 0 4 0 4 5 .5 1 . 1 .5 2 . 2 .5 3 . 3 .5 . .5 L 管道 / k in 图 1 阴极保护电位检测结果 对阴极保护站恒 电位仪 的长效参 比电极 、 阴极 电 缆 、 零位接阴极 电缆 、 阳极 电缆等 的检测均 为完好 , 阳 极地床接地电阻正常; 阴极保护站进 出站绝缘法兰 的 绝缘性能均 良好。 v 48 N o. 8 Au 1 5 2 . 3 杂散电流 杂散 电流干扰检测采用管地 电位测量和电位梯度 测量等检测管道受到杂散电流干扰的位置 、 干扰情况 大小 和干扰距离等。 现场检测发现 , 检测管段沿线测试桩处通 电电位 比较稳定 , 所受干扰较弱 , 与 C I P S测试结果一致。电 位梯度检测值基本在 0 . 0 6~4 . 5 0 m V / m, 属于 中等偏 弱等级干扰 ; 部分检测点数据见表 1 。由测试桩处 长时间监测通 电电位 的情况可见 , 管段沿线测试 桩的 电位较稳定 , 波动范围较小 , 管道受 到的动态直流杂散 电流干扰极小。 表 1 电位梯度检测 数据表 检测管段沿线高压线交叉并行较 多, 通过测试桩 处交流电压检测发现 , 大部分测试桩处交流 电压均小 于 4 V, 但第 二检测分段 中共有 1 5个测试桩处交流电 压大于 4 V 41 0 V , 分 布于 测试 桩 K 0 6 0一 K 0 6 2 , K 0 7 5及 K 0 7 8 一 K 0 8 9; 同时对该段管线交流电压的长时 间监测结果为交流 电压较平稳 , 不存在短时 间出现交 流电压峰值 的现象 。计算该 1 5个测试桩处交 流电流 密度 , 均小于 3 0 A / m , 交流干扰评价为弱 见表 2 , 不 需要采取交流干扰防护措施 引。 表 2 交流 干扰检测数 据表 续表 2 2 . 4 士壤物性及腐蚀性 检测管段沿线 山地石方 和农 田土质较多 , 共 实测 5 0处管道沿线土壤 电阻率。测试结果表 明, 管道 沿线 地表至埋深处土层平均土壤 电阻率变化较大 , 农 田地 区土壤 电阻率较低 , 为 2 0~ 6 0 n m, 部分山区土方地 区土壤电阻率 1 0 0 2 5 0 Q m, 土壤腐蚀性 等级 中等 偏弱 ; 土壤 p H值 6 . 4~7 . 6, 基本为 中性环境 , 按土 壤腐蚀性评级标准为“ 弱” 。对 1 O处土壤理化分析表 明 , 探坑处土壤含水率 3 . 6 2 % ~ 7 . 5 4 %, c l 一 和 S O 一 含 量较低 , 含盐量 0 . 0 8 % ~ 0 . 3 8 % , 结果表明土壤呈弱腐 蚀性 ; 氧化还原电位在 2 7 1~6 4 5 mV, 土壤腐蚀性 中等 偏弱。通过对沿线土壤电阻率和 p H值 的测试结果 , 结 合采集土样的检测和化验结果可见 , 检测 管段 土壤 的 腐蚀性较弱。 3 直接检测 3 . 1 开挖点选取及检查 根据间接检测结果和 N A C E S P 0 5 0 2中确定开挖点 数量及位置优先次序准则 , 并考虑现场实际需求 , 选取 了 5 0处缺陷点进行开挖检查 , 定位误差均小于 0 . 5 m, 开挖点中有 3 1 处存在 3 P E防腐蚀层外力损伤破损 , 1 8 处为焊缝补 口处的环氧涂层机械损伤 , 1处为聚丙烯冷 缠带与焊缝热收缩套搭接处焦烧 ; 从开挖 的整体情 况 看 , 管线 的防腐蚀层表面光滑平整 , 光泽度高。外力损 伤是防腐蚀层破损 的主要形式 , 包括机械划伤或石 块 的挤压磕碰 , 同时还有原破损处补伤片脱落 。为了检 测防腐蚀层的连续完整性 , 用 电火花 针孔 检漏仪对除 防腐蚀层破损点外 的其他部位进行耐压测试 , 均未见 有击穿现象。对开挖点中的 9条焊缝进行超声波无损 检测 , 所有 的焊缝检测效果 良好 , 均未发现缺陷。 柳 慑 第 4 8 卷 釉期 . 2 0 1 黧 现场开挖点 中 4处防腐蚀层 机械损伤露 出管 体 , 其中 1 处发现有轻微浮锈 , 其余未发现腐蚀管体 , 符合 管道最小剩余壁厚评价标准 T 原始壁厚 , 评价 等级为 I 级 , 不存在危险界面, 可继续使用。 以上结果显示 直接检查结 果与地面 间接检 测结 果一致。 3 . 2 腐蚀缺陷剩余强度 E C D A标准化过程需对管道腐蚀缺陷处进行剩余 强度评 价 。剩余 强 度计 算 评价 方 法较 多 , 常用 的如 R S T R E N G、 A S ME B 3 1 G及 D N V R P F 1 0 1等 。 对于本次开 挖的防腐蚀层破 损点 , 由于基本 为机 械外力损伤 , 取本 次检测出的管体缺 陷长度最 长的缺 陷点进行剩余 强度评 价。该缺 陷长度 5 . 8 m m, 深度 0 . 5 mm, 取 X 6 5钢的最小屈服强度 4 5 0 MP a , 腐蚀速度 采用推荐的 0 . 4 0 mm / a , 管 道外径 7 1 1 r r / m, 设计 压力 1 1 . 0 MP a , 计算缺陷点管段失效压力 为 2 1 . 8 M P a 【 1 4 ] 。 由计算结果可 以看 出, 该缺陷点失效压力远 大于管道 设计压力, 剩余寿命为 3 4 a , 可以继续使用。 3 . 3 过程评价 通过地面非开挖检测数据 和直接检查结果 , 此次 评价过程优先次序 准则和维修分类准则划分合理 , 评 价结果可 以使用。 4 后评价及防护建议 本次检测评 价 的 5 0处直接检查点都 发现 了外 防 腐蚀层缺陷 , 表明间接检测 过程有效且缺陷定位准确 , E C D A过程整体有效 。根据检测评价结果 , 提 出管道外 腐蚀防护维护方案如下 根据 已发现防腐蚀层缺陷的评价等级及确定 的维 修类别, 对满足电流衰减率大于7 0 d B / k m, 侬%降大于 3 0 %或具有腐蚀活性 的 7 1处立 即实施 开挖 检查并修 复 , 同时加强管道外防腐蚀 层的 日常管理 , 定期进行检 漏修补工作 ; 对防腐蚀层缺 陷点分 布密集 的第一检测 分段后 2 0 k m和第二检测分段前 2 0 k m 间的管道加强 管道 日常维护 , 定期进行检漏修补工作 ; 对 3处电流衰 减值稍偏大的穿越道路处管道加强监测 。 由于管道沿线土壤腐蚀性 并不很强 , 且 由于大部 分管线 阴极保护电流对钢体 的补充性使得管道并未发 生明显 的外腐蚀现象。但 是 , 随着管 道运行 时间增 长 及防腐蚀层的不 断老化 , 还需密切关 注阴极 保护 电流 的输出, 特别是加 强对交流干扰电压大于 4 V管段 的 杂散电流干扰监测 。 综合考虑本检测管道 的重要性 、 沿线经济发展情 况及管道周 围环境的复杂程度等因素, 建议外 防腐蚀 层完整性检测再评价周期为 5 a 。 5 E C D A实施成效及注意事项 1 采用 E C D A找 出该天然气 长输 管道存在 的防 腐蚀层缺陷和 阴极保护薄弱管段 , 掌握缺陷形成原 因 和交 、 直流干扰现状 , 了解穿越公路铁路等特殊管段外 腐蚀及防腐蚀 的状况 , 为未来 的管道运行管理和安全 管理提供了依据。 2 E C D A过程 实施的关 键在于预评价环节是否 可 以收集到检测评价需要 的准确 、 全面的数据。国内 管道完整性管理开展时间不长 , 管道数据管理 尚不完 善 , 必须加强管道完整性管理 中的数据完整性管理 , 特 别是管道建设期数据管理 。 3 在 E C D A准备 阶段 , 应充分考虑地域 、 季节等 外界环境因素对检测过程 的影响 , 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 间接检测过程 中, 同一 E C D A管段检测作业 时间应尽 量紧凑 , 避免间隔太长。一些特定场合如水平定 向钻 穿越管段 , 由于存在各种制约 因素 , 仍然难 以实施外腐 蚀检测或实施效果不佳 。对存在直 交 流干扰管段 , 目前各类基于电磁技术的间接检测方法均会受到一定 的干扰 , 降低 了检测 精度 , 更严 重者甚 至无法 实施检 测 。对防腐蚀层剥离管段 , 由于存在防腐蚀层剥离屏 蔽效应 , 大部分间接检测手段都无法实施 。因此 , 综合 运用多种外检测技术与其他检测技术 , 较好地排 除检 测 中的一些不确定 因素 , 积极探索各类基于新 的检测 原理的方法技术 , 有效提 高外腐蚀直接评价工作 的效 率和信息化水平将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陈敬和. 管道外腐蚀直接评价技术[ J ] .油气储运, 2 0 1 1 , 3 0 7 5 2 3~ 5 2 7 . 杨波, 王国新, 张静, 等.E C D A评价法在凝析油管 道检测中的应用[ J ].化工设备与管道, 2 0 1 1 , 4 8 3 5 3 ~5 6. 薛吉明.天然气长输管道外腐蚀直接检测评价技术与应 用[ J ].腐蚀与防护, 2 0 1 4 , 3 5 2 1 8 91 9 0 . 王亚平 , 高鹏, 王仓, 等. 在役燃气埋地钢管外壁腐 蚀状况的直接评价方法[ J ].材料保护,2 0 0 7 , 4 0 6 6 6 ~6 8. ANS I / NAC E S P 0 5 0 2 2 0 1 0, P i p e l i n e e x t e ma l c o r r o s i o n d i r e c t a s s e s s m e n t m e t h o d l o g y [ S ] . 下转第 7 6页 1J 1 J 1 J 1 J 1J l 2 3 4 5 r L rL r L rL r L 籀v 0 l_4 8 N o .8 A u g . 2 0 1 5 移 , 质来源于挂具 、 极杠 , 在镀液 中的浓度 不得大于 0 . 0 1 5 L 。少量的 C u 杂质使钝化膜的色调变差 , 再高则钝 化膜发雾 , 严重 时镀层粗糙呈 灰黑色。P b 由锌 阳极 产生 , 含量应控制在 2 mg / L以下。P b 杂质 的累积会 使锌镀层呈暗灰色甚至镀层不能沉积。F e 杂质源于 化学材料 , 高于 5 0 mg / L时 , 表现为低电流密度处镀层 灰暗 。 2 处理方法 用 小电流 电解镀 液 , 清除金属 杂 质 , 即可恢复正常生产。 3 建议金属杂质污染镀液 , 会造成镀锌层 晶格 错位 、 内应力增大 。可以用小 电流 电解法 、 锌粉 一 活性 炭处理法 、 硫化钠处理法清理金属杂质。 5 电流密度过大问题 1 故障现象及原 因 有彩色钝化需求 的工件镀 锌 , 工艺及材料 同 1 . 1 。生产一直正常 , 在气温降低时 出现产 品钝化彩 色变差 。电流密 度的大 小受镀 液浓 度 、 镀液温度影响。镀液 的浓度和温度的升高, 阴极 电 流密度的允许值则增高 。温度低时 , 镀液的导 电性差 , 添加剂吸附强 , 脱附困难 , 如果使用高电流密度镀层易 于烧焦 、 耐腐蚀性能下降。对 于镀 层厚度要求薄和 白 色钝化的工件 , 可以适当加大阴极 电流密度 ; 对于镀层 要求较厚或者彩 色钝 化的工件 , 阴极 电流密度应小一 些 , 以减 少镀 层 的 内应 力 和提 高钝 化 膜 的抗腐 蚀 能 力 J 。温度高时, 添加剂吸附弱 , 极 化降低 , 必须采用 较高的电流密度 , 以提高阴极的极化作用。 2 处理方法阴阳极的电流密度不能过大 , 并注 意与电镀温度 的配合 ; 镀液温度低于 2 0℃时 , 电流密 度采用 1 . 01 . 2 A / d m ; 2 0~3 0 o C宜采用 1 . 5 2 . 0 A / d m ; 3 0~ 4 0℃宜采用 2~ 4 A / d m 。 6 镀件形状与挂具问题 1 镀件锐 凸起部位镀层过厚新 型电器产 品试 镀锌 , 工艺同 2 . 1 。出现 的问题是尖端部位起泡脱落 。 因尖端边缘部位在镀槽 中的电力线集 中, 电流密度 大, 镀层沉积快而厚 , 引起该部位应 力过大而起泡。控制 镀层厚度小于 2 0 m, 对 凸起部位采取 阴极保护措施 , 故障排除。 2 挂具胶破损挂镀镀锌 , 产品材质为普通钢制 件 , 工艺 同 1 . 1 。突发挂具上的工件 出现带状密集小泡 现象。这是典型的挂具胶破损所致。破损挂具胶体腐 蚀产物流到工件表 面, 影响锌离子附着。挂具上 的工 件从上到下便产生带状 密集 小泡。更换胶破损挂 具 , 故障排除。 [ 参考文献 ] [1] 袁诗璞, 何永强, 余小平, 等. 新配锌酸盐镀液 中杂质对 镀锌的影响及添加剂的选用[ J ] . 材料保护, 2 0 1 1 , 4 4 1 7 8~81 . [ 2] 冯立明, 王珥. 电镀工艺学[ M] . 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 社 , 2 0 1 0 9 . [ 3] 刘仁志. 电镀实用技术问答[ M]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01l 7. [ 4] 陆显明, 唐斌. 锌酸盐镀锌镀层起泡的原因综述[ J ] . 电镀与涂饰, 2 0 1 3 , 3 2 4 1 4~l 6 . [ 5] 李明明, 夏玲玲, 李婷婷. 锌酸盐镀新镍合金添加剂研制 及其镀液性能研究[ J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 0 1 3 , 3 6 1 5l~5 3. [ 编校 严灿] 上接第 7 3页 [ 6] 陈敬和, 何悟忠, 郭莘.埋地长输管道外检测技术现状 及发展方向[ J ].管道技术与设备 , 2 0 1 1 4 1 ~6 . [7] 李明, 王晓霖.埋地油气管道防腐层检测与评价[ J ]. 当代化工 , 2 0 1 3 , 4 2 7 9 8 0~ 9 8 3 . [8] 陈德胜 , 龙媛嫒 , 王遂平, 等.D C V GC I P S技术在净化 油长输管道外检测 中的应用 [ J ]. 油气储运,2 0 1 2 , 3 1 8 6 1 5~6 1 6 . [ 9] 龙媛媛, 谭晓林 , 刘丽, 等.净化油长输管道外防腐完 整性检测与适用性分析[ J ] . 油气田地面工程, 2 0 1 3 , 3 2 5 9 3~ 9 4 . [ 1 0 ] 贝克曼 w V著, 胡士信 译. 阴极保护手册 [ K] .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社 , 2 0 0 5 6 1~ 6 3 . [ 1 1 ] S Y / T 0 0 1 72 0 0 6, 埋地钢质管道直流排流保护技术标 准 [ S ] . [ 1 2 ] G B / T 5 0 6 9 82 0 1 1 , 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 准[ S ] . [ 1 3 ] G B 2 1 447 2 0 0 8 ,钢制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 S ] . [ 1 4 ] s Y / T 0 0 8 7 . 1 2 0 0 6,管道及储罐腐蚀检测评价外 腐蚀直接评价方法[ S ] . [ 1 5 ] 帅健 , 张春娥, 陈福来.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方法 的对 比研究 [ J ] . 天然气工业 , 2 0 0 6 ,2 6 1 1 1 2 2~ 1 2 4. 。 [ 编校 魏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