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州湾凹陷构造演化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pdf
2 0 1 1 年 6月 第 3 O卷第 3期 大庆石 油地质 与开发 P 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 d Oi l fie l d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Da q i n g J u n e,2 0I 1 V0 l _ 3 0 No . 3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0 3 7 5 4 . 2 0 1 1 . 0 3 . 0 0 2 菜州湾 凹陷构造演化对含油气 系统的控制作用 王 亮 陈国童 牛威 民 郑 江峰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油 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天津3 0 0 4 5 2 摘要 为了研究莱州 湾凹陷含油气系统特 征 ,进 一步 认识 油气成 藏规 律 ,利用多 种钻 井资料 ,结 合前人认 识 , 研究了该凹陷构造演化对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的关系, 指出莱州湾凹陷可以划分为沙四段和沙三段 2 套含油气系统。其中沙四段含油气系统有东营组末期和明化镇期 2 个关键时刻 ;沙三段含油气系统为本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明化镇期。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指出 莱西斜坡带和 中央构造带为下一步勘探有利 目标 。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构造演化 ;油气生成 ;运移与聚集 ;输导体系 ;含油气 系统 中图分类号T E 1 2 2 .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3 7 5 4 2 0 1 1 0 3 0 0 0 8 _ 6 CoNTR0LLI NG EFFECTS oF S TRUCTURAL EVoLUTI oN oF LAI ZHoU BAY S AG oN PETRoLEUM S YSTEM WA NG L i a n g ,CHE N G u o t o n g ,N I U C h e n g mi n ,Z HE NG J i a n g f e n g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B o h a i O i lfie l d ,T i a n fi n B r a n c h o f C NO O C L t d . ,T i a n j i n 3 0 0 4 5 2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s t u d y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 i n L a i z h o u B a y S a g a n d f u r t h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h y -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i n g l a ws ,t h i s pa p e r s t u d i e s t h e c o n t r o l l i n g e f f e c t s o f s t r u c t ur a l e v o l u t i o n o n g e n e r a t i o n, mi g 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 mu l a t i o n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n d p a s s a g e s y s t e m i n L a i z h o u, p r o b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e e n s t r u c t u r a l e v o - l u t i o n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 ,a n d po i n t s o u t t ha t La i z h o u Ba y S a g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o w s e t s o f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 t e ms,t h a t i s,S ha - 4 Me mb e r a n d S h a 一 3 Me mb e r t h r o u g h a pp l i c a t i o n o f v a r i o u s ki n ds o f d r i l l i n g d a t a a n d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u n d e r s t a nd i ng f r o m p r e v i o us r e s e a r c h e r s . S h a 4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 h a s t wo c r uc i a l mo me n t s ,t h e l a t e pe r i o d o f Do n g y i n g Fo r ma t i o n a n d Mi ng h u a z h e n p e r i o d. S h a 一 3 Me mbe r i s t he mo s t i mpo r t a n t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 i n t h i s b l o c k, a n d i t s c r u c i a l mo me n t i s Mi ng h u a z b e n p e r i o d. Ba s e d o n t h e a b o v e a n a l y s i s ,i t i s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a t La i x i S l o p e a n d c e n t r a l s t ru c t u r a l z o n e s a r e t h e f a v o r a b l e t a r g e t s o f f u r t h e r e x p l o r a t i o n. Ke y wo r dsLa i z h o u Ba y S a g;s t r u c t u r a l e v o l u t i o n;h y d r o c a r b o n g e n e r a t i o n;mi g 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 mu l a t i o n;p a s s a g e s y s t e m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 收稿 日期 2 0 1 0 1 2 4 1 改回 日期 2 0 1 1 - 0 3 - 2 5 基金项 目国家 “ 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 目 2 0 0 3 B A 6 1 3 A 0 5 资助 。 作者简介 王亮 ,男 ,1 9 8 0年生 ,工程师 ,从事油气勘探研究工作 。 E ma i l wa ng l i a ng 2 c n o o c . c o m.c n 第 3 0卷第 3期 王亮等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 9. 自 D o w 1 9 7 2 首 次 提 出 石 油 系 统 O i l S y s t e rn的概念以来 ,经 3 O多年的不断完 善和发展 , 最初 的概念已演变为现今 的含油气 系统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 ,并 得 到普 遍接 受 和广 泛 应 用 J 。 由于 中 国陆相盆地多期构造运动 、多旋回沉积的特点,一 个沉 积 盆地 往 往 具 有 多 个 生 油 层 系 、多 套 含 油 层 系 ,因此 ,具有多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从根本上 讲 ,一个沉积盆地演化过程 中,从烃源岩 的形成 、 演化 ,到储集层 的发育和展布 ,再到 圈闭的形成 、 输导体系的建立 ,都受构造活动及演化 的控制 ,因 此构 造 活 动 的 分 析 在 含 油 气 系 统 研 究 中 至 关 重 要 。本文 以莱州湾凹陷低探 区为例 ,探讨构造 演化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 ,以期对下一步勘探 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概况 莱州湾凹陷位于渤海南部海域 ,构造上隶属于 济 阳坳陷 ,为郯庐断裂带内中生代基底之上发育起 来的新生代箕状 断陷,面积约 1 2 0 0 k m 。该 凹陷 自第j纪以来构造活动强烈 ,主要经历了 3期构造 演 化 阶段 ,分 别对 应 始 新 世 强 烈 的断 陷 作 用 阶段 、 渐新世 的断一坳作用阶段以及晚第三纪 以来 的坳 陷 作用阶段 ,沉积了厚度超过 7 k m的地层 ,自下而 上发育 的地层有 古近 系的孔店组 、沙 四段 、沙三 段 、沙一 、二段 、东三段 、东二下段 ,新 近系的馆 陶组 、明化镇组以及第 四系的平原组 ,受东营组末 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剥蚀作用 ,凹陷内普遍缺失东二 上段和东一段。该凹陷具有北断南超 的特点 ,可划 分为北部陡坡带 、北洼 、中央构造带 、南洼 、南部 缓坡带 、东部走滑带 以及西部走滑带等 7个二级构 造 单元 图 1 。 图l 莱州 湾 凹陷构 造 单元划 分 F i g. 1 Di vi s i o n o f s t r uc t ur al u ni t s i n La i z ho u B a y S ag 莱州湾 凹陷的勘探工作始 于 2 0世 纪 7 0年代 末 ,至今在北部陡坡带 、中央构造带以及东 、西两 侧走滑带均有油气发现,主要含油层系为明下段和 沙三段 ,其他 层位 也有 油气 发 现 ,尤其 近两 年在北 部陡坡带垦利 1 0 A构造 的深浅层发现厚度达1 0 0 m 的油气 层 ,测试 获 高产 油气 流 ,石 油地质 储 量规模 超 1 1 0 t ,展示 了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2构造演化对含油气 系统 的控 制作用 2 . 1构 造演 化控 制烃 源岩 发 育与 演化 莱 州湾 凹陷发育 多套 烃 源岩 ,钻 井证 实 的烃源 岩 有沙 四段 、沙 三段 和 沙一 、二段 ,其 中沙 三段和 沙 四段为本区最重要 的 2套烃源岩 表 1 。 表 1 莱州湾 凹陷烃源岩地 球化学特征 Ta bl e 1 Ge oc h e m i c a l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ur c e r oc ks i n La i z hou Bay Sa g 沙四段沉积期为本 区的断陷伸展作用阶段 ,受 构造分割作用 ,初步形成了北洼和南洼 2个次级洼 陷 。由于北部陡坡 带边界 断层持续 活动 ,主要 沉降中心位于北洼 ,湖盆范围逐渐扩大 ,沉积的地 层以膏盐 和暗色泥岩为 主,地层 厚度 约 1 6 0 0 m, 向南逐渐减薄。钻井揭示的沙 四段暗色泥岩厚度约 2 0 0~ 3 0 0 m,有机质类型 以 I型、 Ⅱ 型为主 ,Ⅱ, 型次 之 ,总 有 机 碳 含 量 在 0 . 3 3 % ~ 4 . 9 3 % ,热 解 生 烃 潜 量 在 6 . 3 9~1 2 . 8 8 mg / g ,评 价 为 好 的烃 源 岩 ;沙三段沉积期基本继承 了前期的特征 ,表现为 稳定 的伸展盆地特征 。由于北部陡坡带边界断层的 继承性活动 ,同时南斜坡地层整体抬升 ,造成南洼 逐渐 萎 缩 ,北洼 持 续 沉 降 ,湖 盆 表 现 为典 型 的 “ 半地堑”特征 ,此时沉积 了一套湖相 暗色泥岩 , 1 0 大庆石油地质 与开发 2 0 1 1正 为本 区最 重 要 的 烃 源 岩 ,该 烃 源 岩 在 全 区 分 布 广 泛 ,地层最大厚度可达 1 4 0 0 n 2 ,呈北厚南薄的特 点。钻井揭示 的暗色泥岩厚度 5 0 0~7 0 0 m,有机 质 类 型 以 I型 、 Ⅱ 型 为 主 ,总 有 机 碳 含 量 在 0 . 1 9 % 一1 0 . 8 % ,热解 生烃 潜 量 在 0 . 6 3~3 0 . 8 9 m g / g ,评价为好 的烃 源岩 ;沙一 、二段沉积期 断 陷作用减弱 ,凹陷内地形趋于平缓 ,沉积了一套稳 定泥岩 以及 灰质 泥岩。其有 机质类 型 主要 为 Ⅱ, 型 ,总有机 碳 含 量 在 1 . 0 7 % 以 下 ,热 解 生 烃 潜 量 在 4 . 7 m g z / g以下 ,为差一中等烃源岩。 根据烃 源岩热解分析 ,南洼沙河街组虽然有机 质类型好 、丰度较高 ,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低 ,未 进人大量生排烃期 ;北洼分东 、西 2个次洼 ,其中 西次洼在莱 西边 界断层下 降盘,埋深在 2 5 0 0~ 2 7 0 0 13 2 时,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消失 ,此时 值达 到 0 . 5 % ,表 明烃 源岩进 人成 熟 阶段 ;东 次洼 位 于 垦利 1 1 . A构造 附近靠近莱东走滑带 ,生烃 门限较 浅,在深度 1 3 0 0~1 7 0 0 m,分析认为与东部走滑 断层及岩盐活动有关 。 盆地模拟结果表明,沙四段烃源岩在东营组末 期开始生烃 ,馆陶组沉积期进人生排烃高峰,现今 部分烃源岩已进入生气阶段 ;沙三段烃源岩在馆陶 组沉积末 期开始生烃 ,现今为生排烃高峰期 。沙 一 、二段烃源岩 目前处于低熟阶段 图2 。 古近纪 l 新近纪 第四纪 地 层 单 元 源 孝 I储 层 l 盖 层 1孝 囊 6 o 4 0 2 0 地 质 时间 / Ma 化 镇 组 第 四 3 O o O 图2莱州湾凹陷北洼烃源岩埋藏史 Fi g. 2 B uri al hi st o ry o f s ou rc e r oc ks i n n or t h l o wl yi ng a re a i n Lai zh o u Ba y Sa g 2 . 2构 造演 化控 制油 气运移 和 聚集 无论在初次运移 ,还是二次运移当中,排替压 力差是油气运移的根本动力 ,异常高压在油气的排 运过程中尤为重要 ,当异常高压积累到周 围地层 的 破裂 门槛 ,泥岩迅速裂开,为排烃提供高速运移通 道 ,为油气快速成藏提供充足动力 。 莱州湾凹陷从沙三中段 2 6 0 0 m以下 开始 发育超压,压力系数为 1 . 2 5~1 . 3 7 ,平面上超压 主要 发育 在邻 近 北 洼 区域 ,分 析 认 为 主要 是 沙 三 、 四段断陷期 由于盆地快速沉降 ,泥岩在埋藏过程 中 孔隙排水不畅,使异常高压得以保存 。断裂活动促 进了欠压实流体 的向上 排放 ,如东部走滑带垦 利 1 1 一 A盐底辟构造 ,钻井揭示 盐上构造 中地层水矿 化度明显低于周 围非盐构造中矿化度 ,表明正是由 于盐上伴生断层活动促使深部低矿化度高压流体进 行 垂 向充 注 ,对 浅层地层 水进 行稀释 所致 ,超压充 注同时促进 了油气成藏 ,形成 了盐上高陡半背斜油 藏 ,K L 1 1 . A . 1 井井点油气柱高达 2 5 0 19 ] 。 莱州湾凹陷主要存在以下 3种类 型圈闭 t 断背斜、断块型圈闭 ,为本区最主要圈闭类型,分 布广泛 ,其 中垦利 1 1 2圈闭形成与岩盐活动有关, 其余主要受断层活动控制。 2 岩性一构造圈闭, 主要 位于 明下段 ,受构造 形态控 制 ,为浅水 三角洲 水道砂体尖灭所形成。 3 岩性一地 层型圈闭, 晷 l 。 I B l 4 5 6 7 一 圈 沙 三 段 一 沙 四 段 ~ 孔 店 第 3 0卷第 3 期 王亮等 莱州湾 凹陷构造演化对含油气 系统的控制作用 1 1 主要位于莱西边界断层下降盘 、分布在沙三段 ,该 区地层向西抬升减薄尖灭 ,为隐蔽油气藏 的有利发 育区。圈闭是油气 聚集 的有利 场所 ” J ,发育 于不 同层 位 的 圈闭形 成期 不 同 ,其 中深层 沙河 街 组 圈闭 在东营组时期基本定型 ,而浅层圈闭受晚期构造运 动影 响 ,于 明化 镇组 晚期 最终 定 型 。上述 圈 闭最 终 形成期均早于或同期于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 ,因此 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 2 . 3断裂 作用 与 输导体 系 输导体系是含油气系统内连接油气生成和油气 聚集之 间的桥梁 。莱州湾凹陷存在 2种油气输导通 道 断层和砂体 ,砂体与断裂纵横交错 ,形成复 合 型输 导 网络 。 莱州湾凹陷各时期沉积体系发育 ,主要储层包 括 古 近系 沙三段 的辫状 河 三角洲 、扇三 角洲 以及新 近系明下段 的浅水三角洲沉积 表 2 。 表 2 莱 州湾凹陷储层特征 及储 盖组合 Tabl e 2 Re s e r v oi r c ha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d r e s e r vo i r c a p c o m bi na t i o n o f Lai z hou Ba y S ag 沙三 中 、下亚段 时期为稳 定的湖扩 展 阶段 , 此时受西侧物源影响,形成了一套 自西向东推进的 大 型辫状 河 三角 洲沉 积 ,储层 发 育稳 定 ,多个 构造 钻井钻遇该砂体。储层段主体厚度达 2 0 0 m,以长 石 砂 岩 、岩 屑 长 石 砂 岩 为 主 ,平 均 孔 隙 度 为 2 3 . 0 %,空气渗透率 1 5 8 . 41 0~ m 。另外在 凹 陷东部为来 自鲁西隆起 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图 3 a ,储层物性好 、厚度大 ;沙三上 段时期莱北 低凸起抬升出露水 面遭受风化剥蚀 ,以此 为物源 , 沿边界大断层下降盘形成一系列裙带状展布的扇三 角洲砂体 ,同时凹陷西南侧发育一套辫状河三角洲 砂体 图 3 b 。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 、岩屑长 石砂 岩 以及 岩 屑 长石 石 英 砂 岩 ,平 均 孔 隙 度 为 2 2 . 0 % ,空气渗透率 为 1 3 9 . 81 0 ~ m ,在 凹陷 东部依然是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新近纪 ,全区 准平 原 化 ,形 成 了馆 陶组 的河 流 相 以及 明化镇 组 的 浅水三角洲沉积体 系。 在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过程中 ,断裂活动十分 强烈 ,相应形成 了许多不 同性质 、不 同规模的断裂 构造 。莱州湾凹陷断裂可划分 为 3级断裂体 系 一 级断裂是沿郯庐断裂发育的断裂体系以及北部陡 坡带边界断裂 图 1中虚线位置处断层 ,这些 断 层长期继 承性活动 ,一方面控 制 了凹陷的发展演 化 ,进 而控制 沉积 ;另一 方 面控制 圈 闭 的形成 ,为 油气聚集提供 了场所。二级断裂是郯庐断裂派生的 呈东 西 向展 布 的 断 裂 ,一 般 为 次 级 凸起 和 洼 陷 分 界 ,主要分布在中央构造带及盐构造附近。三级断 裂是盆内广泛分布的次级断裂。 这三级断裂在北部 陡坡带和 中央构 造带多构 成似花状构造 ,在东西两侧走滑带附近形成负花状 构造。三级断裂体系构成沟通烃源岩和浅层圈闭的 垂 向断裂输导通道 ,而深层与烃源岩接触 、且 稳定发育的大套砂体以及浅层馆 陶组厚层砂砾岩分 别是 油 气 进 行 初 次 运 移 和 二 次 分 配 的 “中 转 站” ,沙三段与烃源岩接触的砂体以及明下段与 断层沟通的砂体均是储集油气的有利场所 。北部陡 坡带垦利 1 0 . A构造钻探 的多 口井在馆 陶组大套砂 砾岩中均见到良好油气显示 ,但测井结果电阻率不 高,多为含油水层 ,表 明其在运移期主要作为油气 向浅层 聚集的横向输导通道 ,与浅层断层一起构成 明下段 成 藏 的运移“ 高速公 路 ” 。 3莱 州湾 凹陷含 油气 系统 由上述构造演化与油气生成 、运移 、聚集以及 输导体 系的关系研究中不难看出 ,莱州湾凹陷主要 发育以下 2个含油气系统 沙四段含油气系统和沙 三 段含 油气 系统 。 3 . 1沙 四段 含 油气 系统 该 含 油气 系统 以沙 四段 暗色 泥岩 为烃 源 岩 ,具 有高伽马蜡烷 、低 四甲基 甾烷 、低重排甾烷和姥植 比小于 1的特点 。经油源对 比分析 ,该油源在中央 1 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 0 1 1 正 团团团圆圃圆口 探 井 断 层 流 线 物 源 方 向篱 蒿 犟 磊鬻 赫 磊 蚕 滨 浅 湖 a 沙三中段大型辫状河三角洲 团团团回日口圆 探 井 断 层 物 源 方 向 沟 道地 震 解 释 边 界 扇 三 角 洲警 蕞 圈四目圆__圈 鬻 席 状 砂 滨 湖 滨 浅 湖浅 深 鼎 b 沙三上段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 图3莱州湾凹陷沙三段主要沉积体系展布 Fi g .3 Dis t ri bu ti o n o f m ai n de p osi ti o n al s yst e ms i n S ha -3 Me mbe r i n Lai z ho u B ay S ag 构造带 、莱北低 凸起 以及东部垦利 1 1 一 A构造均有 油气发现,但未大规模成藏。 前 已述 及 ,沙 四段 烃 源 岩 在 东 营期 已成 熟 排 烃 ,而圈闭最终定 型期在新近系 明化镇组沉积 之 后 ,故 2者时空配置关系 良好 ;另外通过原油特征 分析 ,低熟油和成熟原油同时存在 ,其 中低熟油主 要分布在莱北低凸起。表明存在 2期排烃,首先在 东营期有部分低熟油已排出,沿边界大断层向上运 移至莱北低凸起古近系储层当中成藏 ,而在中央构 造带沙四段发现的低熟油也直接证明了沙四段烃源 岩早期低熟排烃的事实 ;到了馆陶期沙四段烃源岩 进入高成熟阶段并排烃 ,在中央构造带 、莱北低 凸 起及垦利 1 1 . A构造的浅层均有发现 ,以混源为主。 另外 ,在环北洼的东侧次洼有 3口井在浅层发现少 量天然气 ,经气源对 比具有沙四段的母源特征 ,表 明该次洼沙 四段烃源岩现今有部分 已进人生气阶 段 。 结合构造活动期次 ,本含油气系统的成 藏关 键时刻应该有 2个 ,即东营末期 和明化镇期 图 4 。 含油 气 I 沙一 、 明化 系 统 事 件 沙 四 段 f 沙 三 段 东 营 组 馆 陶 组 第 四 系 l 二 段 镇 组 烃源岩 豳 储 集 层 _ - - 盖 层 _ 水覆岩层 圈闭形成 持续时间 关键时刻 J l J I I 1 生 一 运 一 聚 保 存时间 图4莱州湾凹陷沙四段含油气系统事件 Fi g . 4 Pe tr ol e u m s ys t e m ev en ts of S h a一 4 Me mbe r i n L ai z ho u Ba y S a g 3 . 2沙三段含油气系统 该含油系统以沙三段暗色泥岩为烃源岩,具有 低伽马蜡烷、高四甲基甾烷 、中一高重排甾烷和姥 植比大于 1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凹陷的北洼。储集 层包括古近系三角洲砂体以及新近系的河流相 、浅 水三角洲相砂体 ,盖层为湖相和河流相泥岩。该含 油气系统在北部陡坡带 、中央构造带 、莱北低凸起 以及两侧走滑带均有油气发现 ,油气主要赋存在沙 三段和明下段 ,以高成熟原油为主,沙三段成藏主 要是 自生 自储 ,明下段中油气主要是沙三段排出的 原油通过 “ 中转站”与油源断层进行侧 向和垂 向 运移进入与浅层断层接触性较好 的砂体中成藏。该 含油气系统总计发现 的储量 已超过 1l O t ,是本 区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 根据 K L 1 0 一 A. 1 井流体包裹体分析 ,沙三段原 油主要成藏期为 1 2 Ma以来 ,结合 凹陷埋藏史分 析 ,沙三段烃源岩应在馆陶组沉积末期开始成熟生 排烃 ,明化镇期进入排烃高峰 ,与圈闭形成期以及 断层活动时间匹配 良好 ,故沙三段含油气系统的成 藏关键时刻应该是明化镇期 图5 。 第 3 0卷第 3期 王亮 等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 1 3 含油 气 沙一 、 明化 系统事件 沙四段 沙 三段 东营组 馆陶组 第四系 二段 镇组 烃 源 岩 墨 储 集 层 - _ 盖 层 I 目 目髓 水 覆 岩 层 豳豳 圈雕m 圉 嘲黼 圈闭形 成 蕊 l 蘑l 豳 持续时 间 l 关键时刻 生一运 一聚 . 保存时间 图5莱州湾凹陷沙三段含油气系统事件 Fi g .5 Pet r ol e u m s yst e m ev ent s o f Sh a一3 Me mbe r i n Lai z ho u Ba y S ag 4结论 与建 议 莱州湾凹陷构造演化主要经历 了始新世 的断陷 期 、渐新世 的断一坳过渡期和晚第三纪的坳 陷期 3 个 阶段 ,控制 了湖盆的形成 、沉积体系展布和多期 断 裂活动 ,形 成 了多套 生 烃岩 系 、多套 含 油层 系 以 及 多种 圈闭类 型 ,因此构 造演 化控 制 了 凹陷 内油气 生成 、运移和聚集 ,控制了有利储盖组合分布 ,是 典 型的复式含油体系 ,它们赋存于沙四段 、沙三段 2套不同的含油气系统当中,其 中沙三段为本 区主 要 的含油气 系统。 莱州湾西部斜坡带和 中央构造带紧邻莱州湾北 洼 ,地层北倾南抬 ,具超覆沉积特点。同时 2个构 造带均位于沙三段三角洲沉积体系分布范围内,砂 体与断裂发育 ,成藏条件十分有利 ,是下一步勘探 的重点 目标 ,其中中央构造带无三维地震资料 ,对 构造落实及储层研究尚欠深入。 参 考 文献 『 1 f Do w W G.Ap p l i c a t io n o f o i l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d s o u r c e r o c k d a t a t o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Wi l l is t o n b a s i n [ J ] .A A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7 2,5 6 4 61 5 _ 6 2 O. [ 2]Ma g o o n L B, D o w W G.T h e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 f r o m s o u s e t o t r a p [ R] .A A P G Me m o i r ,1 9 9 4,6 0 1 3 - 2 2 . [ 3]G a l e a z z i J S .S t r u c t u r a l a n d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w e s t e r n Ma l v i n a s b a s i n , A r g e n t i n a l[ J ] .AA 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9 8,8 2 4 5 9 6- 6 3 6. [ 4]汪时成 ,周庆凡.含油气系统概念的 由来及 内涵 [ J ] .石油与 天然气地质 ,2 0 0 0,2 1 3 2 7 9 - 2 8 2 . [ 5 ]赵文智 ,何登发 ,范士芝.含油气系统术语 、研究流程 与核 心 内容之我见[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0 0 2 ,2 9 21 - 7 . [ 6 ]赵 文 智 ,何 登 发.中 国含 油气 系 统 的 基本 特 征 与勘 探 对 策 [ J ] .石油学报 ,2 0 0 2 ,2 3 6 1 1 1 . [ 7 ]柳广弟 ,张仲培 ,陈文学 ,等.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 系统特 征 与演化[ J ] .石油学报 ,2 0 0 2,2 3 6 2 0 - 2 5 . [ 8 ]刘俊 ,卢明 国,童晓兰 ,等.江陵凹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 系统 关系研究[ J ] .地球学报 ,2 0 0 8 ,2 9 1 8 9 - 9 4 . [ 9 ]彭文绪 ,辛仁臣 ,孙和风 ,等.渤海海 域莱州 湾凹陷 的形成 和 演化 [ J ] .石油学报 ,2 0 0 9,3 0 5 6 5 4 -66 0 . [ 1 O ]孙和风 ,周心怀 ,彭 文绪.莱州湾 凹陷油 气成藏动 力学特 征 [ J ] .西 安石 油 大 学 学报自然 科 学 版 ,2 0 0 9 ,2 4 4 2 7. 3 4. [ 1 1 ]郝芳 ,邹华耀 ,方勇 ,等.断一 压双 控流体流动 与油气幕式 快 速成藏 [ J ] .石油学报 ,2 0 0 4,2 5 6 3 8 47 . [ 1 2 ]蔡东梅 ,孙立 东.车镇 凹 陷地层 压 力分 布 规律 及 成藏 意 义 [ J ] .大庆石 油地质 与开发 ,2 0 1 0,2 9 1 1 1 1 5 . [ 1 3 ]姚勇.江桥地区油藏 地质特 征与油气 成藏主控 因素[ J ] .大 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 0 0 8,2 7 4 3 9 41 . [ 1 4 ]王根照 ,李建平 ,向淑敏 ,等.莱 州湾 凹陷古 近系砂 岩储 层 特征研究[ J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版 ,2 0 0 9,3 6 1 5 1 - 5 8 . [ 1 5 ]郑桂英 ,王洪伟 ,安 明胜 ,等 .汤 原断陷古 近纪构造 演化 及 对油气 成藏 的控 制[ J ] .大 庆 石 油地 质 与 开发 ,2 0 0 9,2 8 4 2 3 2 6 . [ 1 6 ]邓运华.断裂一 砂体形成油 气运 移 的 “中转 站 ”模 式[ J ] . 中国石油勘探 ,2 0 0 5,1 0 6 1 4 - 1 7 . 编辑宋铁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