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亚马逊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分析.pdf
第 3 2卷第 3期 2 0 1 0年 6』 1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P e t r o l e u n l Un i v e r s i t y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l o l o g y E t i / i o n 、 文章编号 1 6 7 4 5 0 8 6 2 0 1 0 0 3 0 0 6 1 0 6 V 11 . 3 2 No . 3 J u n . 2 0l 0 巴西亚马逊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分析 何 辉, 樊太亮, 林 琳 , 庞正炼, 王进财 中国地质大学 能源学 院, 北京 海淀 1 0 0 0 8 3 摘要 南 美洲 巴西亚马逊盆 地为一狭 长形 的简单 内克拉 通 多旋 回沉积盆地 , 走 向 N E E, 基底 为前寒武 系结 晶岩 , 其 上发育 古一新 生界地层 。确定盆地 内古 生界发 育 了主力成藏组合 志 留系、 泥盆 系发 育主力生 油岩 , 具有极好 的生烃 能 力, 泥盆 系、 石炭 系发 育较好 的砂岩储 集层 , 盖层主要 为古生界 内发 育的黑 色页岩、 钙质 页岩及 膏岩 。研 究认 为, 盆 地内部隆起及中部断裂带为油气运聚提供了有效通道和聚集场所, 初步明确 了盆地 内油气运移的主力方向, 对亚马 逊盆地 油气资源潜力进行 了分析 , 指 出了油气勘探 的有利 区带 , 为 亚马逊盆地 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 了依据 。 关 键词 巴西; 亚马逊盆地 ; 克拉通盆地 ; 成藏组合 ; 油 田勘探 ; 石油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 T E l 2 1 . 1 文 献标 识码 A D O I 1 0 . 3 8 6 3 / j . i s s n . 1 6 7 45 0 8 6 . 2 0 1 0 . 0 3 . O 1 1 引 言 克拉通盆地 在世界 油气工业 中具 有重要 的地 位 , 其油气储量约 占世 界油气储量 的 1 / 4 。依 据地 壳性质 、 相对于板块活动的构造位置 、 盆地的形态和 发育历史 , 将克拉通盆地划分为 简单 内克 拉通盆地 和位于早期形成的裂谷或其他类 型盆地之上 的复杂 克拉通盆地 。南美 巴西亚马逊 A m a z o n a s 盆地属 于大型的简单 内克拉通盆地 , 勘探程度较低 , 具有较 大的勘探潜力。 亚马逊盆 地是 巴西东北 部第一 大 内陆沉积 盆 地。盆地横跨巴西北部 的亚马逊河 流域 , 就钻井 和 地震勘探情况来说 , 其勘探程度不高。1 9 5 2年钻探 了第一 口初探井 , 1 9 5 4年 巴西国家石油公 司在亚 马 逊地区第一次发现 了油气。勘探 的高峰期是在 2 0 世纪 5 0年代末和 6 0年代初 , 当时每年最多钻 9口 井 , 由于油气发 现率低 , 所 以在 7 0年 代和 8 0年代 初 , 钻探井数 降到 了很低 的水平 。该 盆地 中所钻探 的井都是由巴西国家石油公 司完成 的。 目前 , 亚马 逊盆地仅从 A u t a s Mt r i m和 I g a r a p e C u i a油 田生产 出 4 1 1 0 t 石油 。因此 , 分析亚马逊 盆地 的石油地质 特征 , 明确有利勘探方 向, 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及现 实 意 义 1 区域地质特征 亚马逊盆地位于巴西东北部内陆 , 介于南纬 1~ 5 。 、 西经 5 1~ 6 0 。 之 间。盆地 以西 由 P u r u s隆起将其 与 S o l i m o e s 盆地分隔 , 以东紧邻 G u r u p a隆起 图 1 。 亚马逊盆地南北方向分别为由前寒武系结晶岩系组 囹 l 一 圈 元古代沉积活动带亚马逊盆地 元古代地台 中央 区 图 1 亚马逊盆地 区域构 造图 据 G o n z a g a 等 , 2 0 0 0 Fi g. 1 Re g i o na l t e c t o ni c m a p o f Am a z o n Ba s i n i n Br a z i l f r o m Go n z a g a , e t a 1 . , 2 0 0 0 收稿 日期 2 0 0 9 0 20 9 基 金项 目 国土资源部科技攻关项 目 G TY QQ Q一 2 0 0 851 6 。 作者简介 何 辉 1 9 8 2一 , 男 汉族 , 新疆克拉 玛依人 , 博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油气藏地质研究。 6 2 曲南7 T 油大学学报 内然科学版 成的 G u a r p o r e及 G u y a n a地盾。该盆地是一个 N E E 走向的狭长形盆地 图 2 , 总面积约 1 3 01 0 k m 。 显生宙盆地内沉降形成多期沉积旋回, 即奥陶系一志 留系、 泥盆系一下石炭统和石炭系一二叠系, 并且广 泛发育薄的白垩系一第三系盖层, 沉积物总厚度超过 7 0 0 0 m。三叠纪一侏罗纪, 因构造运动使地层抬升而 受到剥蚀 , 因而盆地存在不整合构造, 缺失三叠系及 侏罗系 - 5 i 。 图 2 亚马逊盆地基底构造平面圈 据美 围 I H S数据库 F i g . 2 Ba s e m e n t t e c t o n i c ma p o f t he Am a z o n Ba s i n 盆地 内前寒 武纪基 底结 晶岩 系 4 5 7 0~5 5 4 Ma 主要为变质岩及花 岗岩 , 前寒武纪末 , 盆地内断 裂活动形成 N ES W 向地堑体 系。在经历前寒武 纪末盆地伸展及火成岩侵入后 , 奥陶纪一早泥盆世 4 6 3 . 9~ 3 9 6 . 3 Ma 沉积物在盆地 凹陷处经历热沉 降 , 此时亚马逊 盆地经历早期 伸展阶段形成 了 N E 向凹陷盆地 。泥盆纪一早石 炭世 3 9 6 . 3~3 3 2 . 9 Ma , 随着地壳增厚 , 盆地边缘 C a r a u a r i S o l i m o e s盆 地 隆起及 P u r u s 隆起进一步抬升 , 使盆地再 次形成 了 N W S E向基底构造 , 泥盆纪沉积了砂岩 、 海相 页岩及蒸发岩 , 下石炭统为一套海相冰川沉积 ; 盆地 中部沉积物厚度达到 1 6 0 0 I l l , 其中 C u r u a组顶部不 整合面形成于早海西期。亚马逊盆地第 3个重要的 古生代旋回为石炭纪一二叠纪 3 2 2 . 8~ 2 5 5 . 0 Ma 陆相沉积到局限海沉积旋 同, 盆内沉积 了石英砂岩 、 超覆沉积的海相碳酸盐岩 、 分布广泛的蒸发岩 以及 最后由海退层序形成 的红层沉积及河流碎 屑岩沉 积。在晚二叠世一早 三叠世 , 劳亚古大陆与冈瓦纳 古大陆碰撞 , 亚马逊盆地抬升造成三叠系一侏罗系 遭受剥蚀 , 剥蚀厚度达到 1 0 0 0 m。三叠纪一侏罗纪 由于火山作用形成的火 山岩部分侵人古生代地层 , 火山作用一直持续到早 白垩世末 。侏罗纪 , 囚构造 作用使得盆 内地层沿顺时针方 向倒置 , 并遭受抬升 剥蚀 , 白垩系沉积在这一区域不整合面之上 , 岩性主 要为火山岩以及粗碎 屑岩 , 沉积厚度较薄。第三纪 2 3 . 3~ 5 . 2 Ma 主要以河流相一湖泊相沉积为主, 并受到加勒比地区海相侵入影响 , 沉积厚度较大, 一 般大于 1 0 0 0 In 。盆地 内断层走 向主要为 N ES W 向 , 近似平行于盆地走 向, 且 控凹断层 的断面较陡 图 3 。 B _第 三 系 口白 系 团二 叠 系 口石 炭 系 圆泥 盆 系 _奥 陶 系一 志 留 系 l基 底 结 晶 岩巨 三 三 ] 断 层 图 3 亚马逊盆地 B B 构造横剖面图 F i g . 3 BB r e g i n a l t e c t o ni c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o f Ama z o n Ba s i n 2 石油地质 特征 2 . 1 有效烃源岩 经勘探和前人研究证实 , 亚马逊盆地内有效烃 源岩为两套海相黑色页岩, 分别为志 留系 P i t i n g a黑 ㈣ ㈣ 、m 0 第 3期 何 辉 , 等 巴 亚 逊 地石油地质特 征及勘探前景分析 6 3 色页岩及泥盆系 B a r r e i r i n h a黑色页岩。两者 向西至 盆地边缘的 P u r u s隆起处尖灭 , 受火 山侵入作 用影 响盆地 内烃 源岩第一次生 油期在二叠纪一三叠 纪 图 4 。在亚马逊盆地西 部志 留系 P i t i n g a黑色 页 岩层有机碳含量 T O C 达到 2 % , 是非常好 的烃 源 岩层 , 并且更 倾 向于生气。但是 , 在盆地 西北及西 南 , 该层页岩却处于未成熟 阶段 , 而在盆地以东的广 泛区域处于过成熟阶段。泥盆系 B a r r e i r i n h a页岩是 亚马逊盆地最主要的烃源岩 , 也是盆地东部潜在的 _ 烃源 岩转 化率 5 0 % r 一 烃源 岩转 化率 5 0 % 8 0 % 啊 烃源岩转化卒8 0 % - 9 5 % _ 火 山侵 入热 效 应 图 4 亚 马逊 盆地烃源岩演化史 据 G o n z a g a等 F i g . 4 Th e e v o l u t i on h i s t o r y o f m a i n s o ur c e r o c k s i n A ma z o n B a s i n f r o m Go n z a g a . e t a 1 . 唯一烃源岩层。在盆地 的北部及西部 , 该层 的有机 碳含量 T O C 达到了 5 % , 为极好 的烃源岩层 , 在盆 地东部以生气为主。 2 . 2 储 层沉 积研 究 亚马逊盆地主要有两套储层, 研究证实均为古生 界。其一是盆地 内 M o n t e A l e g r e地层 , 为石炭系石英 砂岩储层, 属于浅海沉积, 是亚马逊盆地最好的油气 储层 , 其厚度最厚为 1 3 0 m, 盆地 内平均厚度为 5 0 i n 。 在已勘探的 I g a r a p e C u i a 油 田, 该储层的平均孔 隙度 达到 1 8 % ; 另一有效 的储集层为泥盆系 C u r i fi地层 , 主要为粗碎屑的砂岩储层 , 发育在较为复杂的沉积体 系中, 如次冰期河道沉积 、 间冰期河道沉积及浅海沉 积。在已勘探的 N o v a O l i n d a 1油 田, C u r i r i 地层的平 均孔隙度为 1 6 %, 平均渗透率为 3 m D 。 2 . 3 盖 层 分布 泥质岩类盖层是油气 田中最 常见 的一类盖层。 亚 马 逊 盆 地 发 育 两 套 稳 定 盖 层 , 其 一 为 石 炭 系 Mo n t e A l e g r e层 内发育 的一套黑色页岩 , 可 以作为 稳定 的局部盖层 , 是 紧邻 Mo n t e Me g r e 储 集层 的直 接盖层。此外 , 石炭系 I t a i t u b a地层发育稳定 的钙质 页岩、 膏岩 , 属于局限海相沉积环境 , 是盆地 内最佳 的盖层 , 其厚度大 、 分布面积广 , 一直延伸到盆地东 部边缘处 尖灭 , 可 以作 为 盆地 内稳定 的区域 盖层 图 5 。 系 组 岩性 构造演化阶段 典型沉积相 生储盖组合 运移方向 第 三 系 A lter d o c h a o 0 羹07 叠 构 造 沉 降 河 流湖 泊 沉 积 ● 白垩 系 地壳 形变 河流 沉积 侏 罗 系 岩 浆 作用 期 三叠系 河流 一 湖 泊沉 积 霸酾商嚼妇癌d鼬碗蟠轴 蝴齄 冈瓦 纳 造 山 期 ■- 二 叠 系 A nd ira 豳 热 沉 降 o 局 限 海 相 沉 积 灞 ● 一 ▲ I I t a i tu b a 机械沉降 ● 石 炭系 _膈 两 期 浩I 『 I q _ ●一 F a r o 萋 热 沉 降 浅海 蔓 角 洲沉积 机 械沉 降 浅海 一 冰川 I 沉积 一 泥盆 系 日 ⋯ 河 流 一三角洲沉积 o M a n a c a p u r u 驾 各鞑盈 殛 A 一 J ‘ 0 & 热 沉 降 志 留 系 合 一 N h a m u n d a 机 械 沉 降 浅 海 沉 积 A ●i 奥陶系 A ut a s Mi r i m 寒 武 系 A c a ri 构 措 沉 降 8 剁 流 沉 囤 砂岩 圆 粉砂岩l 页岩 ▲ 主力 烃 源岩 △ 可 能 烃源 岩 I 岩 盐 圆 辉绿 岩 运 移方向 圆 摹底 圈 火成角砾岩 _灰岩 ● 有利储层 。 可能储层 圈 硬石膏一 盖层 一 一 ’ 推测运移方向 图 5 亚马逊盆 地地层综合柱状 图 Fi g . 5 S t r a t a c o l u m n o f A ma z o n Ba s i n 2 . 4圈 闭发 育概况 亚马逊盆地已发现的有利圈闭有 Mo n t e A l e g r e 构造圈闭及 C u r i r i 地层圈闭。Mo n t e A l e g r e构造 圈 闭形成于古生代 , 通过前述储层沉积 、 盖层分 析 , 发现 Mo n t e A l e g r e是盆地内最有利的圈闭, 盆地 已发现的油气藏 1 3 %位于该圈闭内。C u r i r i 地层圈 闭同样形成 于古 生代 , 盆地 内已发现 的油气 藏有 8 7 %位于该地层圈闭中, 其中已发现的 N o v a O l i n d a 1小型油 田拥有 1 4 X 1 0 t 石油储量。 2 . 5 油气生成与运移 盆地内油气生成的主要时期是在二叠纪一三叠 纪、 三叠纪一侏罗纪 加 J , 并 且主要是在岩浆活动 时期及主要构造运动之前。其运移通道主要是晚侏 罗世一早 白垩世形成的断层 , 具有垂 向运移的特征。 其次白垩系下伏区域地层不整合面也可以是油气运 移的重要通道 , 地层不整合面代表着地层曾经历过 区域性的风化剥蚀作用 , 因此往往可形成区域性稳 定分布的高孔高渗古风化壳或古岩溶带。盆地内油 气可沿不整合面进行侧向运移 , 但经过研究 , 在中生 界中, 并无油气侧向运移所形成的油气藏, 具体油气 成藏研究仍需进一步资料分析。 2 . 6 含油气系统分析 含油气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油气生成 、 运移 、 聚集的自然系统 , 该系统包括有效烃源岩及所有与 其有关的油气聚集所必需的地质要素 , 在地质历史 时期 中经历 了相似的演化史 , 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 可少的生烃 、 储集 、 运聚、 保存和作用在时间、 空间上 良好配置的物理 一化学动态系统。其顶部受区域盖 层上覆岩 系所 限 , 底部为底 层烃 源岩 所覆盖 的储 集层。 亚 马逊盆地可 以划分 出两个重要的含油气系 统 卜 。其一是 B a r r e i r i n h a O r i x i m i n a / Mo n t e A l e g r e油气系统, 烃源岩为泥盆系 B a r r e i r i n h a 地层中的 黑色页岩, 储集层主要为上覆的 O r i x i m i n a 地层及下 石 炭 统 的 M o n t e A l e g r e地 层 的石 英 砂 岩 。B a r - r e i r i n h a 地层中的海相黑色页岩沿盆地伸展方 向延 伸并向西至 P u r u s 隆起处尖灭 , 在盆地北部及西部 , 烃源岩层的 T O C值达到 5 % , 沿盆地边缘分布的烃 源岩层成熟度为未成熟一成熟 , 但在盆地 中部其成 熟度为过成熟。此油气系统中油气主要是沿盆地中 生界中期形成 的断层垂向运移。经过分析 , 该油气 系统内油气生成时问从二叠纪开始, 盆地 中部油气 生成的最后时间为早 白垩世, 盆地 内有利 圈闭的形 成时间可能在侏罗纪一早 白垩世 , 有 Mo n t e A l e g r e 构造 圈闭及 C u r i r i 地层圈闭 , 盖层是 随着储集岩沉 积时一起形成的, 因此该油气 系统具备 了良好 的生 储盖组合 。 盆地 内另一个重要 的含油气系统 为 P i t i n g a O r i x i m i n a / M o n t e A l e g r e 油气系统 船 。烃源岩为志 留系 P i t i n g a地层 中的黑色页岩, 储集层 同上一油气 系统的储集层一致 , P i t i n g a 地层同样沿盆地伸展方 向 延伸并 向西至 P u ms隆起处尖灭 , 在亚马逊盆地西 部 , P i t i n g a 地层页岩的 T O C值达到 2 % , 次于前一含 油气系统, 该烃源岩层以生气为主, 沿盆地西北、 西南 边缘 , 烃源岩成熟度为未成熟 , 盆地 以东及盆地 中部 广泛区域过成熟。在该油气系统内, 油气运移同样具 有沿中生界断层垂向运移的特征。该油气系统 内沉 积的页岩及蒸发岩为有效的盖层。圈闭类型主要是 M o n t e A l e g r e构造圈闭及 C u r i r i 地层圈闭, 因此 , 此油 气系统同样是较好的生储盖组合类型 见图6 。 4 0 0 3 0 0 2 0 0 1 ∞ Ma 地质时代 / P 7 I M 7 l K / o I s l D l c I P I T l I K J E I N / 地 质 事 件 1 豳 2 豳 烃源岩 3 豳 圈 鼹 5 储 层 6 嘲 圉7 翱S 盖 层 Ⅸ 黼 麟 嘲 嘲 一 构 造 沉 降 9 圈 1 0 1 1 豳l 2 l 霸圈一 圈 闭 豳 生 成 \ 运 移 \ 聚 集 豳 溺豳霜 豳 保 存 1 一 P l t 1n g a 地层 2 -- B a rr e i n i h a 地层 3 --Ma e c u r u 、E r e r e 地层 4 一c u r i r 1 地层 5 一 Mo n t e Ale g r e 地层 6 -- Ma e c u r u 、E r e e r 地层 7 一cu r r i 地层 8 -- 1t a it u b a 地层 9 C u Ⅲl 闭 1 0 - - 盆地 伸展 1 1 侏罗 纪构造 圈 闭 l 2 一第一 一 纪构造圈闭 图 6 亚马逊盆地含油气系统图表 F i g . 6 P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 e v e n t s c ha r t f o r Am a z o n Ba s i n 笫 3 j 『j J f I I』辉, 等 巴凹、 I j 逊 地 汕地质特 及勘探前景分忻 6 5 3 勘探潜 力分析 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海上 深水陆架 的油 、 气发 现分别 占到油 、 气发 现总量 的 7 0 %和 6 0 % , 亚 马逊 地区勘探面积约 1 1 2 X 1 0 k m , 且为多旋 回盆地 , 目 前仅发现石炭系产层 , 钻井较少 , 油气产量很 低 , 泥 盆系砂岩 中也发现少量油气 。在亚马逊 盆地 , 具有 极好的烃源岩 、 较好的储集层及构造特征 , 地层不整 合早于圈闭形成 , 沿不整合散失 的油气就有 可能在 后期生成的圈闭中聚集 。同时 , 识别盆地 内断层并 确定与其相关的圈闭形成时间 , 对于发现新的油气 藏具有重要意义。亚马逊盆地东部 Mo n t e A l e g r e 储 集层上缺失蒸发岩盖层 , 不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 , 因 此盆地东部油气运移方 向的研究对盆地东部油气藏 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 , 亚马逊盆地 的勘探 目标扩大至盆地西部 Ma n a u s 地 台及南部 的 C a n u m a和 Ma m u r u地台, 这些地区的圈闭形成 于中 生代或第三纪 , 有利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 , 有较好 的勘探前景。 此外 , 亚马逊盆地 西部 Ma n a u s 地 台及南部 的 C a n u ma和 M a m u r u地台还存在有 大量 的砂岩透镜 体岩性圈闭, 因其储层为厚度较小的砂岩透镜体 , 传 统的技术手段难 以发现该类圈闭中形成的隐蔽性油 气藏。因此 , 改进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 提高地震分辨 率是发现该区隐蔽性油气藏的关键 。 4 结 论 1 亚马逊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较好 , 古生 界志 留系 P i t i n g a海相黑 色页岩及 泥盆系 B a r r e i r i n h a海 相黑色页岩具 有极 好 的生烃 能 力 ; 盆地 内石 炭 系 Mo n t e A l e g r e 石 英砂 岩储 层 以 及 泥 盆 系 C u r i r i 粗 碎 屑砂岩储层 , 都具 有较好 的物性特征 , 储集性 能较 好 ; Mo n t e A l e g r e层 内发育 的一套黑 色页岩及 石炭 系 I t a i t u b a地层发育稳定 的钙质页岩 、 膏岩均为有效 盖层 , 构成 了 良好 的生 、 储 、 盖 组 合。盆 地 向西 至 P u r u s 隆起及盆地中部发育的断层 , 为油气运移提供 了有效通道及有利指向。 2 钻探证实 , 区域 内的主力产层为 N o v a O l i n d a , 以产气为主 , 储量为 2 4 51 0 t 。随着亚马逊盆 地地震及钻井资料 的丰富 , 必然会给盆地 的勘探前 景提供有利依据, 相信 在巴西海上油 田勘探开发 的 同时 , 内陆亚马逊盆地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 亚马逊盆地较为复杂 的丛林地形及较远 的后勤补给 会相应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成本 , 所 以对 于该盆地 的 勘探应当多考虑经济评价参数 , 为未来 的油气 田开 发提供有利依据 。 注 文 中基础数据均 来 自美国 I H S数据库 参考文献 [ 1 ] 李 国玉, 金之均. 新编世界含油气盆地 图集 [ M] . 北 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 5 . [ 2 ] 郑虎. 世界石油年鉴 [ M] .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3. [ 3 ] 中国石 油天然气总公司信 息研究 所. 国外含 油气盆 地 简介 [ M] . 北 京 石 油工业 出版社 , 1 9 9 7 . [ 4 ] 甘克文, 李国玉, 张成亮 , 等. 世 界含 油气 盆地 图集 [ 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 9 8 2 . [ 5 ] G o n z a g a F G.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o f t h e A m a z o n a s B a s i n , BI ’a z i l mod e l i n g o f h y dr o c a r bo n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 mi g r a t i o n [ J ] . A A P G M e mo i r , 1 9 8 9 , 7 3 4 1 5 91 7 4 . [ 6 ] B i l l s t , J o h n . S e d i m e n t a t 7 b a s i n s o f t h e w o r l d [ M] . T u l s a AAPG Bo o k s t o r e, 1 98 0. [ 7 ] V a l e n t i R u l 1 . H i g h i m p a c t p a l y n o l o g y i n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fr o m V e n e z u e l a No n b e m s o u t h Ame r i c a [ J ] .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 2 0 0 2, 8 6 2 2 7 9 3 0 0 . [ 8 ] D a v i d W. O i l a n d g a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 S o u t h A m e r i c a , C e n t r a l A m e r i c a , C a r i b b e a n A r e a , a n d Me x i c o i n 1 9 8 5 『 J ] .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8 6 , 7 0 5 1 3 7 1 1 3 9 3 . [ 9 ] D a n i e l M, T a p p m e y e r . O i l a n d g a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 S o u t h Ame r i c a, Cen t r a l Ame r i c a, Ca r i b be a n a r e a, a n d Me x i c o i n 1 9 8 4 [ J ] .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8 5, 6 9 5 1 6 3 21 6 5 3 . [ 1 0 ] J a c o b s e n P, N e ff C H. P e t r o l e u m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 S o u t h Ame r i c a, c e n t r a ]Ame r i c a,a nd Ca r i bb e a n a r e a i n 1 9 73 [ J ] .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7 4 , 5 8 5 1 9 1 01 9 7 3 . [ 1 1 ] C a p u t o M V . S t r a t i g r a p h y , t e c t o n i c s , p a l a e o c l i m a t o l o g 7 a n d p a l a o g e o g r a p h y o f n o r t h e r n b a s i n o f B r a z i l [ J ] . 1 】 h . D . t h e s i s , C a l i f o r n i a Un i v e r s i t y , 1 9 8 4, 5 8 6 3 2 13 2 5 . [ 1 G o n c a l v e s F T, G o n z g a F G, C o u t i n h o I F C .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c he mi s t r y o f t h e Ama z o n a s Ba s i n, Br a z i l o i l s o u r c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d a s s e s s me n t o f h yd r o c a r bo n g e o n e r a t i o n a n d e x p u l s i o n S e l e c t e d P a p e r s [ C] . 1 7 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Me e t i n g o n O r a g a n i c G e o c h e mi s t , 1 9 9 5 , 2 3 5 4 4 4 446. [ 1 3 j S a r a L R, L e n h a r o , M6 r c i a A, e t a 1 . P e t r o g e n e t i c a n d mi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e s i n P a l e o t o Me s 0 p r o t e r o z o i c r a p a ki v i g r a ni t e s e x a mpl e s f r o m Pi t i n g a a nd Go l f s, Br a 6 6 南 油大学学报 n然科 学版 2 0 1 0年 [ 1 4 ] [ 1 5 ] [ 1 6 ] [ 1 7 ] [ 1 8 ] [ 1 9 ] [ 2 0 ] z i l [ J ] . P r e c a m b r i a n R e s e a r c h , 2 0 0 2 , 1 1 9 2 7 72 9 9 . Ro s s e t t i D F, Ne t t o .Fi r s t R G. Ev i de n c e o f ma r i ne i n flu e n c e i n t h e C r e t a c e o u s o f t h e Ama z o n a s B a s i n, B r a z i l [ J ] . C r e t a c e o u s R e s e a r c h , 2 0 0 6 , 2 7 4 5 1 3 5 2 8 . Di l c e d e F丘 t i ma Ro s s e t t i . Pe t e r Ma nn d e To l e d o. An a Ma r i a G6 e s . Ne w g e o l o g i c a l f r a me wo r k f o r W e s t e r n Ama z o n i a B r a z i l a n d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b i o g e o g r a p h y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 J ] . Q u a t e r n a r y R e s e a r c h , 2 0 0 5 , 6 3 2 7 8 8 9. La t r u b e s s e E M , Fr a n z i n e l l i E. Th e Ho l o c e n e a l l u v i a l pl a i n o f t h e m i d d l e A m a z o n R i v e r , B r a z i l [ J ] . G e o m o t p h o l o g y , 2 0 0 2 , 4 4 3 2 4 1 2 5 7 . J o h n C V . 南美洲大陆下古地幔热柱 的地震 显示及其 对板 块 驱动 力 的意 义 [ J ] . 地 质 科学 译丛 , 1 9 9 7 , 1 4 3 6 06 4. 刘永江译. 南美大 陆与加 勒 比地体 的斜 向碰撞 与构 造楔作用 [ J ] . 世界 地质 1 9 9 4 , 1 3 1 7 2 7 6 . 李怀奇, 李 亚平. 世界 油气 资源 国指南 上、 下册 [ M] . 北京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 2 0 01 . 李 国玉 , 吕鸣 岗. 中国含 油气盆地 图集 [ M] . 2版 . 北 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 3 . [ 2 1 ] [ 2 2 ] [ 2 3 ] [ 2 4 ] [ 2 5 ] [ 2 6 ] [ 2 7 ] [ 2 8 ] [ 2 9 ] 陈耕 . 世 界石 油 年鉴 [ M] . 北 京 石 油工 业 出版社 , 20 02. 吴耀文. 世界产油国 1 6卷[ M] . 北京 中国石油天 然气集团公司外事局信息研究所, 1 9 9 8 . 中国石油 天然气 总公 司科 技发 展局. 第 十 四届世 界 石油会议译文集[ 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 9 9 4 .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信息研究所译. 第十三届世 界石 油 会议 论 文集 [ M] . 北 京 石 油 工 业 出版 社 , 1 99 3. 李国玉. 世界油区考察报告集 [ M] .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1 9 9 1 . 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 团公 司经济技 术研 究 中心. 第 十七 届世界 石 油大会 论文集 [ M] . 北京 石 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 4 . 翁文波, 高维亮. 世界含油气盆地分布图[ M] . 北京 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 院 , 1 9 6 4 . 布罗德 N 0 . 世界油气分布基本规律[ M] . 李国玉译. 北 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1 9 6 2 . 甘克文. 世界含油、 气盆地的基本类型及其远景评价 [ J ] . 石油学报 , 1 9 8 2 , 3 增 刊 2 4 3 3 . 编辑助理 李 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