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脱碳单一胺液及混合胺液解吸性能研究.pdf
第 1 期 花亦怀等 天然气脱碳单一胺液及 混合胺液解吸性能研 究 4 7 天然气脱碳单一胺液及混合胺液解吸性能研究 花亦怀 , 郭 清 2 , 冯 颉 , 唐建峰 。 , 曾大龙 , 姜 雪 。 , 王 曰3 , 史泽林 1. 中海石油气电集团研发中心 , 北京 1 0 0 0 2 7 ; 2 .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 江苏苏州2 1 5 3 3 7 ; 3.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 山东青岛2 6 6 5 8 0 ; 4 . 中石油煤层气有 限责任公司, 北京 1 0 0 0 2 8 摘要 对 M E A、 D E A、 T E A、 D E T A、 T E T A几种胺类脱碳 吸收剂 及其 与 MD E A混合胺 液的解吸性能进行 了实验对 比分析, 考 察了不同种类单一胺液及混合胺液解 吸率等指标 的变 化规律 。结果发现 。 D E T A、 T E T A两种烯 胺及其与 MD E A的混合胺液解 吸效果相对 较差 , 而提高其吸收的饱 和程度 , 有助于改 善解吸性 能。 关键词 天然气 ; 脱碳 ; 单胺 ; 混合胺 ; 解吸率 ; 解吸能耗 中图分类号 T Q 0 2 8 . 2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9 2 1 9 2 0 1 4 0 1 4 7 - 0 5 随着全球天然气资源的开采 、 气候变化的挑战 与居 民生活水平 的提 高 。天然气 的需求量不断增 长 ,使其在世界能源结构 中 占据越来越重要 的地 位【 1 1 。为保障天然气储存 、 运输与使用过程的安全稳 定运行 , 需要进行天然气过滤 、 分离 、 脱硫 、 脱碳 、 脱 水等预处理加工。其中. 天然气脱碳技术 的应用可 以提高天然气热值 、 增强管输能力 、 防止冰堵现象 、 稳定深冷工艺 、 改善腐蚀情况 。 是预处理工艺 的关 键环节[ 2 1 。胺法脱碳技术由于吸收负荷高 、 吸收效果 好 、 吸收剂可循环利用 、 使用成本低 . 被广泛应用于 天然气脱碳领域[ 3 1 。近年来混合胺脱碳方法得到了 越来越多 的关注 。 该方法具有吸收能力强 、 反应速 度快 、 适 用范围广 、 再生能耗低 、 气体损失小 、 净化 程度高 、 溶液腐蚀小等优点 。 开展该方 面的研究 工作非常必要。对 目前天然气脱碳工艺中应用的混 合胺液解吸性能进行实验与理论研究 . 在天然气脱 碳胺液 的配方优选 、应用推广等方 面具有重要 意 义 。 在传统单一吸收剂和混合吸收剂解 吸性 能研 究方面已有文献报道⋯q 。 但国内对传统或新型混合 胺液脱碳性能的研究大多用于低压条件的烟道气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6 . 2 1 基金项 目 国家 8 6 3项 目海 上天然 气 液 化存储关键 技术研 究 2 0 1 3 A A 0 9 A 2 1 6 . 中央高校 基本科 研业 务费专项资金项 目天然 气胺 法脱酸二元混合 组分交互 性能研究 1 3 C X 0 6 0 6 8 A , 中海油气 电集团 L N G液 化工 厂天 然 气 净 化 实 验 研 究 C N O O C K J 1 2 5 Z D X M1 4 Q D 0 0 3 Q D 2 0 1 2 ; 作者简介 花亦怀 1 9 8 1 . , 男 , 工程师 , 电话0 1 0 . 5 6 7 5 9 0 2 9. 邮 箱h u a y i h u a i 1 6 3 . c o m。 C O 捕集 2 】 , 国外对应用于天然气脱碳工艺混合胺 液解吸性能的研究工作报道较少。本研究为胺液解 吸性能的研究探索适宜 的实验方法 。 研究成果 为选 择高解吸率 、 低解吸能耗的优质天然气脱碳吸收剂 提供理论依据 。 1 实验部分 1 . 1 实验装置 胺液解吸性能研究 的实验装置如图 l 所示。使 用油浴恒温槽控制加热温度 . 胺液在三 口烧瓶内进 行解 吸反应 ,解吸出的气体 中水蒸汽含量较高 , 经 冷凝管冷凝 回流后 , 剩余的酸气经干燥塔进行脱水 干燥 。脱水后的酸气通过皂膜流量计记 录瞬时流 量 。 通过湿式气体流量计记录累计流量。 }r l 3 l . If ●ol } J l 一 超级油浴 恒温槽 ; 2 一 三 口烧瓶 ; 3 一 冷凝 管 ; 4 一 温度计 ; 5 一 干燥塔 ; 6 一 缓冲瓶 ; 7 一 电子皂膜流量计 ; 8 一 湿式气体 流量计 图 1 解吸 实验装置流程图 1 . 2实验试 剂 实验所需气体与试剂见表 I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4 8 天然气4 e X - C 化学与4 E _ r -- 2 0 1 4年第 3 9卷 表 1 实验气体 与试 剂 名称 符 / 分子式 规格 牛, J家 1 . 3实验 方法 胺 液解吸 C 0 性 能实验 在图 l 所示 的装置 中 进行。量取胺液样本倒人三 口烧瓶中, 将三 口烧瓶 与冷凝管连接后读取气相 、 液相初 始温度 , 并记录 湿式气体流量计 的初始数值。当油浴温度预热达到 设定值后 , 将盛有胺液样本 的三 口烧瓶放人油浴恒 温槽内 , 开始计时, 每隔 l mi n记录一次胺液气相和 液相温度 、 皂膜流量计读数 、 湿式气体 流量计读数 及压差 .待湿式气体流量计读数连续 5次不变时 。 停止实验 。 1 . 4实验 指标 对胺液解吸性能的评价指标包括酸气负荷 、 解 吸速率 、 解吸率 、 残余酸气负荷 。 各个指标 的含义如 下 1 酸气负荷 酸气负荷指胺液中 l m o l 的胺溶解的 C 0 的物 质的量 . 其表达式如下 CA 式中 一 胺液 中的胺浓度 ; 一 胺液中 C O 浓度 当胺 液与过量 C O 达到吸收平衡 时的酸气负 荷为胺液的最大酸气负荷 , 与饱和吸收负荷对应。 2 解吸速率 t f Ie 解 吸速率指单位时问内单位体积的胺 液解吸 出的 C O 量 , 单位 为 mo l / L ra i n , 其值 由解 吸实验 装置中气体流量计测定。 3 解吸率 解吸率指 一定时间 内胺液解吸 出的 C O 量 与 胺液解吸前所含 C O 总量的比值 , 胺液解吸前所含 C O 量使用酸解法测定 ,一段时间内解吸出的 C O 量使用解吸实验装置中湿式气体流量计测定。解吸 率能够表示出胺 液的再生能力。 4 残余酸气负荷 残余酸气负荷指胺液进行解吸实验后 1 too l 胺 中残余的 C O 的物质的量 , 可 以表示胺液的再生效 果 。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 . 1 单 一胺 液解 吸性能 分析 孵I 吸州 JJ T / rai n 图 2 不同种类单一胺液解吸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解 啦时 n U T / mi n 图 3不同种类单一胺液解吸率随温度变化曲线 图 2 、图 3为同等初始 C O 压力下吸收未达到 饱 和 以及 已达到 饱 和 的 ME A、 D E A、 T E A、 D E T A、 T E T A五种单一胺液的解吸率变化规律 。表 2为其 对应的酸气负荷对比. 实验中胺液样本的浓度均为 l mo l / L。 2 . 1 . 1 未饱和单一胺液解吸性能分析 由 图 2与 图 3可知 . 吸 收未 达饱 和 的 五种单 一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1期 花 亦怀等 天然气脱碳单一胺液及混合胺液解吸性能研 究 4 9 胺液 , 在解吸初始的 4 ra i n内解 吸率都迅速增大 , 当 解吸进行到一定程度 . 胺液温度趋于稳定 . 解吸率 也基本达到最高水平。同一时问内几种胺 液解吸率 按 由大到小依次为 T E A ME A D E A D E T A T E T A, 解吸达到平衡的时间则依次增大 ; 同一温度下胺液 解 吸 率 由大 到 小 为 ME A D E T A T E T A D E A T E A, D E T A、 T E T A的最终解吸温度最高 , 其它几种 胺 液 解 吸温度 相差 不 大。如表 2所示 , D E T A 与 T E T A胺液 的初始酸气负荷较高 ,但残余 酸气负荷 明显高于其它三种胺液 。 解吸率明显偏低 。 表 2不同种类单一胺 液酸气负荷与解吸率对 比 综上可知 。 相对于 ME A、 D E A、 T E A几种常规胺 液 , D E T A、 T E T A两种烯胺解吸需要的时间较长 、 温 度较高 、 残余酸气负荷很高、 解吸率非常低 . 说明其 解 吸需要 的能耗较大 , 解 吸程度偏低 , 解 吸效果较 差 。 2 . 1 . 2 饱和单一胺液解吸性能分析 由图 2 、 图 3可知 , 饱和单一胺液解吸率随解吸 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未饱和单一胺液基本一致 . 同一 时间几种单 一胺液解吸率 由大到小依 次为 T E A ME A D E A D E T A T E T A.同一温度几种胺液解吸 率相差不大 , D E T A与 T E T A解吸所需时 间仍然较 长 , 最终解吸温度仍较高。 由表 2可知 , 由于 D E T A、 T E T A两种烯胺分子结构中氮原子数量 多于 ME A、 DE A、 T E A几种 乙醇胺 , 其最大酸气负荷 明显偏高 , 但 残余 酸 气 负 荷 仍然 大 大高 于 其 它 几种 胺 液 D E T A、 T E T A胺液最终解吸率仍 比 ME A、 D E A、 T E A 要低 , 但 与未饱和单 一胺 液相 比 , 饱和胺液 的解吸 率相对较高 。尤其 D E T A与 T E T A胺液的解吸率有 显著提高 。 综上可知 , 饱和单一胺液解 吸所需时间 、 最终 解吸温度与未饱和单一胺液相 比无 明显区别 . 其解 吸能耗仍 然 为 T E T A D E T A ME A D E A T E A 胺 液吸收的 C O 量越多 , 即胺液吸收 C O 过程越接近 饱和状态 , 其解 吸程度越高 , 尤其对于 D E T A、 T E T A 胺液 , 提高其吸收过程 C O 吸收量 , 促进胺液饱和 , 有助于其解吸效果的改善。 2 . 2混合胺 液解 吸 性 能分析 解暇时I1 I} T / n t i n 图 4 不 同种类混合胺液解吸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1 0 0 8 0 6 0 格 害5 4 o 2 O O 末饱 I] MOE A ME A 十未饱和MDE A DE A 一 朱饱和J MDE A T E A 一十一米饱和MOE A DE 1 _A ~ ◆一米饱和MDE A T ET A 一饱和MDE A ME A 卜一饱和MDE A DE A 十饱 _祠 I MDE A TE A 一 饱和MDE A DE T A ~ 尊一饱 秆 l MDE A TE 1 。A 0 2 0 4 0 6 0 8 O I O 0 l 0 解 l 时n j T / rai n 图 5 不 同种类混合胺液解吸率随温度变化 曲线 图 4 、图 5为同等初始 C O 压力下吸收未达到 饱 和 以 及 吸 收 达 到 饱 和 的 MD E A ME A、 MD E A DE A、 MDE A T EA、 MDEA DE T A、 MD EA T E T A 五 种混合胺液的解吸率变化规律 , 表 3为其对应的酸 气负荷对 比, 实验 中混合胺液样本 的浓度均为 2 1 m o l / L 。 2 . 2 . 1 未饱和混合胺液解吸性能分析 根据图 4与图 5可知 , 在解 吸率增长较快的初 始阶段 .几种混合胺液解 吸率相差不大 . MD E A D E T A与 MD E A T E T A混合胺液 的解 吸率迅速达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天然气4 k s .x - C 。 化 学与化工 2 0 1 4年第 3 9卷 到稳定 , 最终解 吸温度较高 . 其它 三种混合胺液解 吸所需时间较长 。 最终解 吸温度相对较低 。结合 图 2 、图 3以及表 2可知, D E T A、 T E T A与 MD E A混合 后解吸时间明显缩短 。 其它三种胺液与 MD E A混合 后解吸时间反而增大 , 但几种混合胺液的解吸温度 与混合前单一胺液相 比无明显差别。由表 3可知 . 几种混合胺液 的初始酸气 负荷相差不大 , MD E A D E T A、 MD E A T E T A胺 液的残余 酸气负荷较 其对 应单一胺液有所降低 ,但仍 大大高于其它种类胺 液 , 最终解吸率也明显偏低。 由上可 知 . MD E A D E T A、 MD E A T E T A胺 液解 吸所需时间较单一胺液减少 。 低于其它几种混合胺 液 , 最终解吸温度稍 高 , 与混合前 的单一胺液相 比 解 吸能 耗 降低 .但 最终 解 吸 程度 仍 然 较 差 . 与 MD E A ME A、 MD E A D E A、 MD E A T E A混 合 胺 液 相比解吸性能无明显优势。 2 . 2 . 2 饱和混合胺液解吸性能分析 由图 4 、 图 5可见, 几种饱和混合胺液解吸率随 解吸时间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均非常接近 . 最终解 吸 温度基本相 同 ,但 MD E A D E T A、 MD E A T E T A胺 液解吸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较长 , 与单一饱和胺液相 比解 吸时间无 改善 。由表 3可知 , MD E A D E T A、 MD E A T E T A胺液 的最大酸气 负荷 与残余 酸气 负 荷较高 , 其它混合胺 液相差不大 ; 几种饱 和胺液 的 解 吸 率 比未饱 和胺 液 有 所 提 高 ,其 中 MD E A D E T A、 MD E A T E T A饱 和胺液最终解 吸率 的提高 尤为明显 ,前者甚 至高达 9 5 . 1 O %,达到了未饱 和 MD E A ME A、 MD E A D E A、 MD E A T E A 胺 液 的 解 吸率水平 。 表 3不 同种类混合胺液酸气 负荷与解吸率对比 综上所述 。 MD E A DE T A、 MD E A T E T A饱和胺 液解吸所需 时间较长 , 最终解吸温度与其它种类胺 液相 同, 解 吸能耗仍然较高 , 但随着吸收液饱 和程 度 的增大 , 其解吸率有明显提高。 3 结论 1 D E T A、 T E T A两种烯胺相对于 ME A、 D E A、 T E A几种常规胺液 , 解 吸程度偏低 , 解吸效果较差; MD E A D E T A、 MD E A T E T A 混 合 胺 液 与 混 合 前 D E T A、 T E T A单一胺液相比解吸能耗降低,但最终 解 吸程 度 较 差 ,与 其 他 三 种 MD E A ME A、 MD E A D E A、 MD E A T E A混合胺液相比解吸性能无 明显优 势 。 2 饱 和 单 一 胺 液 解 吸 能 耗 由 大 到 小 为 T E T A D E T A ME A D E A T E A; 胺 液 吸 收 的 C O 2 量 越 多 , 即胺液吸收 C O 过程越接近饱和状态 , 其解 吸 程 度 越 高 , 因 此 提 高 D E T A、 T E T A、 MD E A D E T A、 MD E A T E T A胺液吸收的饱 和程度 . 有助于 提高其解吸率 。 改善其解吸性能。 3 D E T A、 T E T A与 MD E A混合后解吸时间明 显缩短, 其它三种胺液与 M D E A混合后解吸时间反 而增大 , 但五种混合胺液 的解吸程度相 比混合前单 一 胺液都略有下降。 对于 ME A、 D E A、 T E A单一胺液 及其与 M D E A的混合胺液 ,提高吸收的饱和程度, 也可提高解吸率 , 改善解吸性能。 参考 文献 [ 1 ]1 余跃. 跨人“ 黄金时代 ” 的天然气产业专访 国际能 源 署首席经济学家 、 世界经济论坛 达 沃斯 能源顾 问委员 会 主席 F a t i h B i r o l 博 士【 J 】 . 世界 石油工业 , 2 0 1 2 , 5 4 0 - 4 3。 【 2 】 刘露 , 段振红 , 贺高红. 天然气脱除 C O 方法的比较与进 展【 J ] . 化工进展 , 2 0 0 9 , 2 8 0 2 9 0 - 2 9 2 . [ 3 】 宿辉 , 崔琳. 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及 机理研究【 J ] . 环境科 学与管理 , 2 0 0 6 , 3 1 8 7 9 - 8 1 . 【 4 ] 王开岳 , 汪忖理 , 李志 良 , 等. 天然气净化工艺一脱硫脱 碳 、 脱水 、 硫磺 回收及尾气处理【 M】 .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 社 . 2 0 0 5 . 【 5 】 黎四芳 , 任铮伟 , 李盘生, 等. MD E A . ME A混合有机胺水 溶液吸收 C O 【 J 】 . 化工学报 , 1 9 9 4 , 6 6 9 8 . 7 0 3 . 【 6 ] 杜元龙, 苏俊华. 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的可行性【 J 】 . 吉林工 学 院学报 , 1 9 9 8 , 1 9 3 2 4 2 6 . 【 7 】 顾光临. 二氧化碳化学 吸收剂 的复配研究[ D 1 . 北京 北京 化 工大 学 . 2 01 0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1期 花亦怀等 天然气脱碳单一胺液及混合胺液解吸性能研究 5 1 [ 8 ]8 【 9 】 【 1 0] 徐莉. T E T A . MD E A溶 液吸收法脱碳 的相关基础 问题研 究[ D 】 .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 2 0 0 9 . 项菲 . 烯胺 D E T A / T E T A溶液 富集 烟道气 中 C O 2 的研究 【 D 】 . 杭州 浙江大学, 2 0 0 3 . 谭大志. 溶液法 富集 C O 的基础研究[ D 】 . 大连 大连理工 大学 . 2 o o 5 . [ 1 1 】李建 强 , 陆诗建 , 张艳. A MP - M E A - D E T A三元体 系吸 收 烟气 C O 2 试验研究【 J ] . 应用化工 , 2 0 1 1 , 8 1 3 7 8 . 1 3 8 1 . 【 1 2 】仲伟龙. C O 化学吸收技术研究 【 D 】 .杭州浙江大学, 2 0 0 8 . S t u d y o R d e s o r p t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i n g l e a mi n e a n d mi x e d a mi n e s i n n a t u r a l g a s d e c a r b o n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HU A Y i . h u a i , GU O Q i n g 2 , F E N G e , T A N G n , Z E N G D a - l o n g , J I A N G X u e , WA N G y 鹏 S H I Z e - l i n 3 R&D C e n t e r o f C N O O C G a s a n d P o w e r G r o u p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7 , C h i n a ; 2 . K u n s h a n C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E n g i n e e ri n g Q u a l i t y I n s p e c t i o n C e n t e r , S u z h o u 2 1 5 3 3 7 , C h i n a ; 3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a s t C h i n a , Q i n g d a o 2 6 6 5 8 0 , C h i n a ; 4 . P e t r o c h i n a C o alb e d M e t h a n e C o m p a n y L i mi t e d ,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8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 e d e s o r p t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fi v e k i n d s o f a mi n e s ME A,DE A,T EA,DE T A,T E TA a n d t h e i r mi x e d a mi n e s wi t h MDEA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CO 2 r mo v al f r o m n a t u r al g a s w e r e a n aly z e d b y t h e c o mp a r a ti v e e x p e rime n t s .T h e c h a n g e r e g u l a ti o n o f d e s o r p t i o n r a t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t y p e s o f s i n g l e a mi n e a n d mi x e d a mi n e s w a s i n v e s ti g a t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ha t the d e s o r p t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wo k i n d s o f e n am i n e s DET A,T ET A a n d t h e i r mi x e d a mi n e s wi t h MDE A w e r e r e l a ti v e l y p o o r .Wh i l e th e d e s o r p t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h e a b o v e a mi n e s c o u l d b e i mp r o v e d b y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a b s o r p t i o n s a t u r a ti o n . Ke y wo r d s n a t u r a l g a s ;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r e m o v al; s i n gl e a mi n e ; m i x e d a mi n e ; d e s o r p t i o n ; e n e r g y c o n s u mp ti o n 上接 第 3 5页 【 2 】 X u Q , C h e n B Z , H e X R , e t n 1 . S i mu l a ti o n f o r n a p h t h a p y o l y s i s i n c l e a r r a d i a t i o n t u b e o f s r t - i v c r a c k i n g f u r n a c e [ J 】 . C o mp A p p l C h e m, 2 0 0 1 , 1 8 3 2 2 3 - 2 2 8 . 【 3 】 张卿, 巩雁 军, 胡 思, 等. 甲醇转 化制 丙烯技术 研究进 展 [ J ] . 化工进展, 2 0 1 l , 3 O 1 1 3 4 - 1 3 8 . 【 4 ] 雍 晓静, 张垫. L u r g i甲醇制丙烯技术工艺特点及应用进 展【 J 】 . 化工技术与开 发, 2 0 1 2 , 4 1 1 o 2 8 3 0 . 【 5 】 余长林 , 葛庆杰 , 徐恒 泳 , 等. 丙烷脱氢制丙烯研究新进 展叨. 化工进展 , 2 0 0 6 , 2 5 9 9 7 7 - 9 8 2 . 【 6 ] 钰 明, 许艺, 等. 丙烷临氢脱氢催 化剂的研究 工进展 , 2 0 0 5 , 2 4 7 7 2 9 7 3 2 . .陈鹏. 甲醇制丙烯工艺 及其催化剂技 术研 究新进展【 J ] . 天然气化工 C 1 化学与化工 , 2 0 0 9 , 3 4 5 【 8 ] [ 9 】 【 1 0 ] 【 1 1 ] 6 3- 6 8. 刘烨 . Z S M. 5分子筛催 化剂的原位合 成 、改性 及 MT P 反应性能的研究【 D 】 . 浙江 浙江大学, 2 0 1 0 . 余励勤, 李宣文.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 J 】 . 石油化工, 2 O o 0 , 2 9 8 6 2 1 6 3 5 . 张进。 肖进 国. Z S M. 5型 分子 筛的表面酸性与催化活性 【 J 】 . 分子催化, 2 0 0 2 , l 6 4 3 0 7 3 1 1 . F e d o r o v B M,Ne k h o ms h e v V I ,Z h u k o v I A,e t a 1 . S u p - p o r t f o r c a t a l y s t s i n o r g a n i c s y n the s i s Ⅲ S t r e n g t h c h a ra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l u mi n u m o x i d e s o b t a i n e d b y h i g h - t e m p e rat u re t rea t me n t o f y - A I ’ 0 3 【 J 】 . K i n e t K a t al , 1 9 9 2 , 3 3 1 1 1 5 7 . 1 6 1 . Effe c t o f s h a p e - f o r mi n g me t h o d O i l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ZS M - 5 mo l e c u l a r s i e v e c a t a l y s t f o r M TP Z H AN G Y u - z h u , Y O NG X i a o - j i n g , Z H A N G Ku n , WAN G J u n , J t A N C Y o n g -j u n , L I Y u n , Q t 嚣 n g S h e n h u a N i n g x i a C o a l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C o m p a n y , Y i n c h u a n 7 5 0 4 1 1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Us i n g HZ S M一 5 mo l e c u l a r s i e v e w i th h i【g h S i / A1 r a t i o a s a c t i v e c o mp o n e n t a n d S i O, _o r 3 - A1 2 03 a s b i n d e r t o p rep a r e t h e c a t al y s t s f o r m e t h a n o l t o p r o p y l e n e f M T P b y e x t r u s i o n .The c a t al y ti c p e rf o r ma n c e s o f t h e p r e p a r e d c a t a l y s t s 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 u n d e r t h e c o mmo n c o n d i t i o n s for MT P r e a c t i o n ,a n d XRD,N H3 一 T P D, P y I R e r e .w e re u s e d t o c h a r a c t e ri z e t h e c a t a l y s t s t o i n v e s ti g a t e t h e e ff e c t o f d i f f e ren t b i n d e rs o n t h e c a t a l y ti c a c ti v i t y a n d me c h a n i c a l s tr e n h o f t h e c a t aly s t s . T h e re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b i n d e rs h a d o b v i o u s e ff e c t o n the s t r e n g t h a n d s u r f a c e a c i d b e h a v i o u r o f t h e c a t aly s t s a s w e l l as t h e d i s t r i b u ti o n o f MT P p r o d u c t s ,a n d S i O 2 d e mo n s t r a t e d a b e t t e r s e l e c t i v i t y t o l i g h t alk e n e s a n d a h i g h e r s t a b i l i t y t h a n A1 2 0 3 . Ke y wo r d s HZ S M- 5 c a t a l y s t ; s h a p e - f o r mi n g ; b i n d e r ; me t h a n o l t o p rop y l e n e ; MT P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