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葡浅12区块浅层稠油水平井钻井技术.pdf
第 4 3卷第 1 期 2 0 1 5年 1月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PE TRoL EUM DRI L LI NG TE CHNI QUES Vo 1 . 4 3 NO . 1 J a n .。 2 0 l 5 现场 交流 d o i 1 0 . 1 l g l l / s y z t j s . 2 0 1 5 0 1 0 2 2 大庆油 田葡浅 1 2区块浅层 稠油水平 井钻 井技术 陈绍云 ,李瑷辉 , 李瑞营 ,王 楚。 , 刘金玮 1 .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 院, 黑龙江大庆 1 6 3 4 1 3 ; 2 .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 司采 油二厂 , 黑龙 江大 庆 1 6 3 3 5 7 ; 3 . 大 庆 油田有 限责任公司采油一厂 , 黑龙江大 庆 1 6 3 0 0 1 摘要 为提高大庆油田葡浅 1 2区块浅层稠油油藏的开发效益 , 降低钻井成本, 开展了浅层稠油水平井钻井 技术研究 。在分析主要 钻井技 术难点的基础上 , 根据地层特点优选 了地质靶 点, 采 用 了 7段制 井眼轨 道设计 , 并根 据管柱下入能力分析结果, 考虑必封点确定了井身结构和各开次的钻具组合 , 并制定了钻进技术措施 , 形成适合葡 浅 1 2区块的浅层稠油水平井钻井技术。该技术在 3口浅层稠油抽平井进行 了成功应用, 与国内其他浅层稠油水 平井相比, 钻井周期缩短 5 d以上。这表明, 超浅稠油水平井钻井技术能解决葡浅 1 2区块浅层稠油水平井造斜点 浅、 流沙层不易造斜、 管柱下入难度大等问题, 为利用水平井开发浅层稠油油藏、 提 高采收率和开发效益提供了技 术支持 。 关键词 浅层 稠油油藏 水平井 钻井设计 井身结构 钻具组合 大庆油田 中图分类号 T E 2 4 3 。 。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0 8 9 0 2 0 1 5 0 1 0 1 2 6 0 5 Ho r i z o nt a l W e l l Dr i l l i n g Te c hno l o g y i n S h a l l o w He a v y Oi l Re c o v e r y i n Bl o c k Pu qi a n 1 2 o f t he Da qi n g Oi l f i e l d C h e n S h a o y u n ,Li Ai h u i 。 ,Li Ru i y i n g ,W a n g C hu ,Li u J i n we i 1 .Dr i l l i n g E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Te c h n o l o gy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NPC Da q i n g Dr i l l i n g a n d Ex pl o r a t i o n En g i n e e r i n g Co mp a n y, Da q i n g, He i l o n g j i a n g, 1 6 3 4 1 3, Ch i n a; 2 . No 。 2 Oi l Pr o d u c t i o n Pl a n t , Da q i n g Oi l f i e l d C o . L t d . , Pe t r o C h i n a , Da q i n g, He l o n g j i a n g, 1 6 3 3 5 7 , C h i n a ; 3 .N0 .1 O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 Da q i n gOi Z f i e l d C o . L t d . , P e t r o C h i n a , Da q i n g , He l o n g j i a n g, 1 6 3 0 0 1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i mp r o v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h e a v y o i l i n t h e s h a l l o w f o r ma t i o n s o f t h e Da q i n g Oi l fi e l d a n d t o r e d u c e d r i l l i n g c o s t s , r e s e a r c h o n h o r i z o n t a 1 we l l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f o r r e c o v e r i n g h e a v y o i l f r o m s h a l l o w f o r ma t i o n s wa s c a r r i e d o u t . A s e v e n - s e c t i o n c o n s t a n t c u r v a t u r e d e s i g n me t h o d wa s a d o p t e d a n d t h e o p t i mu m we l l b o r e t r a j e e t o r y wa s d e t e r mi n e d . Th e t e c h n i c a l me a s u r e s d u r i n g d r i l l i n g we r e ma d e . Ca s i n g p r o g r a ms a n d BHAs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p u d s we r e d e s i g n e d r e a s o n a b l y b a s e d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 t h r O U 【g h t h e s t r i n g a n d n e c e s s a r y s e a l i n g p o i n t . Th e s e t e c h n i q u e s h a v e b e e n a p p l i e d i n 3 we l l s o f Bl o c k P u a i a n 1 2 . Dr i l l i n g t i me wa s r e d u c e d b y 5 d a y s c o mp a r e d wi t h s i mi l a r s h a l l o w f o r ma t i o n h e a v y o i l h o r i z o n t a l we l l s i n t h e C O u n t r y . Th e r e s u l t s h o we d t h a t h o r i z o n t a l we l l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f o r u l t r a - s h a l l o w h e a v y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s c a n s o l v e t h e p r o b l e ms o f s h a l l o w k i c k o f f p o i n t s , s a n d r u n n i n g a n d c a s i n g r u n n i n g . Th i s p r o v i d e d s o me t e c h n i c a l me a s u r e s i n i mp r o v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h e r e c o v e r y r a t e o f s h a l l o w h e a v y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s wi t h h o r i z o n t a l we l l s . Ke y wo r d s s h a l l o w f o r ma t i o n ; h e a v y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 h o r i z o n t a l we l l ; d r i l l i n g d e s i g n; c a s i n g p r o g r a m ; b o t t o m h o l e a s s e n l y; Da q i n g Oi f i e l d 黑帝庙油 田葡浅 1 2区块是大庆油 田稠油热采 的重点区块 , 井 网密度大 , 3 . 0 k m。 范围内现有生产 井 1 9 3口, 且区块内发育 2 条大断层及一些小断层 。 由于该区块油藏埋藏浅, 原油在成岩作用前进入地 层, 从而导致地层胶结疏松 , 基本未成岩。原油平均 密度9 . 2 0 3 k g / L, 凝 固点平均 1 9℃ 。其 黏度对温 度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 当温度为 5 0和 1 0 0℃时, 黏 度分别为 2 8 2 . 7和 3 1 . 6 mP as 地下原油黏度为 3 3 0 6 . 2 mP a s 。常规直井或斜井储层 泄油面积 相对较小 , 在原油黏度高的条件下 , 无法有效驱替 。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6 2 4 ; 改 回日期 2 0 1 4 1 0 1 1 。 作者简介 陈绍云 1 9 8 2 一 , 男, 四川广安人 , 2 0 0 7 年毕业于大庆石 油学院石 油工程专业, 工程师, 主要从事钻井设计及其相关科研工作 。 联系方式 0 4 5 9 4 8 9 3 5 9 6 , c h e n s h a o y u n c n p c . c o m. c g l 。 第 4 3卷 第 1 期 陈绍云等. 大庆 油田葡浅 l 2区块浅层稠油水平 并钻 井技术 根据国内其他浅层水平井施工经验_ 1 ] , 为了保证有 足够的钻压和造斜率, 需要采用井 口 加压装置、 双弯 螺杆等特殊工具 , 这样既增加 了钻井成本 , 又影响了 该技术的推广 。因此 , 需要 开展密井 网浅层稠油水 平井钻井配套技术研究 , 以减少特殊工具的应用 、 降 低钻井 成本 , 为大 庆油 田浅层 稠 油热采 提供 技术 保障 。 1 . 地层 特点 葡浅 1 2区块 HI 组油 层发 育 于嫩 4段地层 。 嫩 4段地层 的沉积 时期 属于松 辽盆 地抬 升、 大规 模湖退前期 , 葡 萄花地 区由于处 于湖盆 沉积 中心 东侧 , 因此沉积相对稳定 。嫩 4段与下伏嫩 3 段地 层呈整合接触 , 总体划分 为 6个 旋 回, 各个 旋 回具 有 以下特点 1 旋 回厚度分 布较为稳定 , 可对 比性 强。HI 组地层厚度平均 2 4 8 . 2 m, 厚度变化 2 3 . 5 m, 其 中 HI 2 层厚度变化 3 . 5 m, HI 6 层厚度变化 5 . 5 m, 沉 积单元地层厚度发育稳定 。 2 各沉积单元反旋回特征明显。旋回底部稳 定分布泥岩, 向上为粉泥岩、 泥粉岩、 粉砂岩和细砂 岩 , 有时可见中砂岩, 而且底部深色泥岩段 自下而上 逐步变薄 。 3 地层成岩性差 , 胶结 松散 , 5 5 ~1 2 0 m井段 是流沙层 。 2 主要技术难点 1 井 网密度大 6 4 . 3 3口/ k in。 , 靶点、 井 口选 择难度大 , 井眼需要进行防碰扫描。 2 目的层垂深 2 7 0 m, 比较浅 , 松散 流沙层大 尺寸井眼不易造斜 , 存在进入 目的层而井斜角未 能 达到设计井要求的风险。 3 断层较发育 , 且邻井为高压注 热蒸汽井 , 施 工过程中存在漏、 涌同时发生的可能 。 4 直井段浅 , 钻具加压及套管下人难度大。 3 钻井关键技术 3 . 1 钻井设计优化 3 . 1 . 1地质靶 点优 选 葡浅 1 2区块 内已钻直井中 7 - 6 井 、 7 一 更 6井、 7 6 1 井 、 7 6 2 井 、 7 6 3 井、 6 6 2 井、 7 7 井等产量相对较 高 , 而一般浅层水平井水平段长设计为 2 0 0 , 从 而基本确定葡浅1 2 一 平 x井的靶区位于图 1中 AB A 区间之内。同时, 根据该区地面设施情况 联合站、 高压线、 公路及油井等 , 并按照“ 大庆油田钻井井控 实施细则” 中油气井井 口之间距离不小于7 m以及距 高压线不小于 7 5 m等相关要求开展井眼防碰扫瞄, 最终确定水平段为 A B , 方位角为 2 1 4 . 6 1 。 。 一9 井 井 警 更 7 井 一 更 8 井 8 -8 井 图 1 葡浅1 2 一 平X井的靶点 、 方位与邻 井位置关 系 F i g . 1 Ta r g e t s , o r i e n t a t i o n a n d o f f s e t we l l l o c a t i o n 图 2为葡浅1 2 一 平 X井油层走 向预测结果。由 图 2可 知, 靶 区前 半 段 下倾 1 . 3 3 。 , 后 半 段 上 倾 1 . 6 5 。 , 中间为一个平滑过渡段。因此 , 在保证油层钻 遇率的前提下 , 为了降低摩阻和扭矩 , 根据水平段钻 具加压 自然增斜原理 和浅层松软地层井眼轨道适于 在油层中上部钻进的施工经验 , 设计 A、 B靶点。 2 7 0 0 0 2 8 0 0 0 水平位移/ m 0 2 0 4 O 6 0 8 0 1 0 0 1 2 0 1 4 0 1 6 0 1 8 0 2 0 0 2 2 0 本段地层下倾1 3 3 。 本段地层上倾1 6 5 。 图 2 葡浅1 2 一 平 X 井油层走向 F i g . 2 Re s e r v o i r t r e n d o f W e l l Pu q i a n 1 2 一 p i n g X J 2 8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3 . 1 . 2井眼轨 道设 计 由文献[ 5 6 ] 可知, 浅层水平井 垂深5 O 0 m 为了实现快速造斜 一般要求造斜率≥1 5 . 0 / 3 0 m, 有 的甚至高达 5 8 .0 / 3 0 m , 需要借助双弯 螺杆、 柔 性钻杆 、 套管井 口加压装置等特殊工具 , 但这样增加 了钻井成本 , 限制 了浅层水平井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因此 , 为了实现常规钻具造斜 以及方便套 管正 常下 入, 借鉴大庆浅层水平井施工经验, 采用中靶率较高 的 7段制井眼轨道 见图 3 。 井 口 图 4 任意造斜井段 xy的几何 关系 F 唔 4 X Y g e o me t r i c d i a g r a m o f b u i l d 叩 s e c t i o n s 2 一 一 ~ XY弦长的计算公式为 X Y % / 2 5 4 0 0 2 2 5 4 0 0 2 c 。 s 1 2 联立式 1 和式 2 , 可得造斜段 XY的水平位 移 S和垂直增量 H S o o sl H s i nf 攀1 霹 【 2 J 靶点 A的水平位移 S 造斜后垂直增量 H 分别为 s 一 面5 4 0 0 1 -- C O S L 1 K 1 i n 1. / 5 4 0 0 2 L 3 K z L 4 s in s in ㈣ H 一 s i n L2 c o s s i nf { L 4 c o s 一s 6 式中 L 为第一造斜段的长度 , m; L 为第一稳斜段 的长度 , m; L 。为第二造斜段 的长度 , m; L 为稳斜 段的长度 , m; L 为探油顶段的长度 , m; K 为第一 造斜段 的造 斜率 , 。 / 3 0 m; K。为第二造斜段 的造 斜率 , 。 / 3 0 m; K。 为探油顶段的造斜率 , 。 / 3 0 m; 为第一稳斜段的稳斜角 , 。 。 根据大庆油 田实钻 情况 设定 以下 边界 条件 1 根据大庆油 田中浅层水平 井造斜规律确 定 K , K2 和 K3的取 值 分别 为 5 . O 。 / 3 0 m, 8 .o / 3 0 m 和 2 . 5 。 / 3 0 m; 2 为封 固垂深 5 5 . 0 0 ~ 1 2 0 . O 0 r n的流 沙层 , 并考虑地层 可能出现的提前和滞后情况 , 第 一 造斜段 L 1 取 1 2 0 . O 0 m, 同时预留 2 0 . O 0 m隔水 导管 ; 3 探油顶井斜角 一般为 8 8 o ; 4 垂直增量 H 2 5 0 1T I 。对式 5 和式 6 求解可得 S 2 2 3 . 5 6 m, 并 运用 C o mp a s s软件设 计 出葡浅 1 2 一 平 X 井的井眼轨道 见表 1 。 3 . 2 井身结构及管柱下入能力分析 3 . 2 . 1 井身结构设计 1 钻 2 O . O 0 m导管段下人隔水导管封隔浅水层 ㈣ 一 ~ 2 ~ 第 4 3卷第 l 期 陈绍云等. 大庆油田葡浅 1 2区块浅层稠油水平井钻井技术 1 2 9 O 2 O. O O 1 4 0 . O 0 3 7 8. 3 2 3 9 9. 4 7 5 9 9. 4 8 O 2 O . O O 1 2 O . O O 2 38 . 32 2 1 .1 5 2 0 0 . 01 0 0 2 0 . O 0 8 8 . O 0 8 9 . 7 2 9 0 . 2 8 O 2 O . O O 1 3 7 . 5 8 2 6 9 . 5 8 2 7 0 . O 0 2 7 0 . O 0 O O 一 1 7 . O 6 1 6 6 . 6 O ~ 1 8 4 . O O 3 4 8 . 6 1 O O 2 O .7 3 2 02 . 42 2 2 3 . 5 6 4 23 . 57 O 0 6 O 4 4 8 O 井 口 A B 和上部疏松地层 , 并建立表层钻进时的循环通道; 2 一开采用 1 1 . 1 1 T i m钻头钻至井深 1 4 0 . O 0 m 下人 7 3 . 1 1T ff n 套管封固流沙层, 降低二开定 向井段 施工风险; 3 二开采用 2 8 . 6 I T I IT I 钻头钻至井深3 4 5 . O 0 m 探油顶着陆点 , 下人 1 7 7 . 8 r n l T l 套管; 4 三开采用 1 5 2 . 4 mm 钻头钻水 平段 , 下人 中 1 2 7 . 0 mi l l_ 筛管完井。 3 . 2 . 2 夺 1 5 2 . 4 mm钻头通过 , 1 7 7 . 8 mm 套管分析 运用 L a n d ma r k软件计算发现, 为满足强度载 荷的要求 , 必须采用壁厚 1 O . 3 6 mm 的 , 1 7 7 . 8 mlT l P l 1 0 套管。借鉴文献[ 7 ] 计算出 中 l 5 2 . 4 r n l T l 钻头 钻 具组合 在不同井眼曲率条件下通过壁厚 1 O . 3 6 l12 1“n 的 1 7 7 . 8 mmP 1 1 0套管 的最大间隙与最小 间隙 见 表 2 。 表 2 l 5 2 . 4 mm钻头通过 ,I , 1 7 7 . 8 mmP l l O套管的能力分析 T a b l e 2 T h r o u g h p u t c a p a c i t y o t “ 4 , 1 5 2 . 4 ton i b i t t h r o u g h, I , 1 7 7 . 8 n u n P l l O c a s i n g 套管外径/ 一套管壁厚/ 一套管内径/ ~套管通径/ m m钻头直径/ mm 。 率/ m - 最大间隙/ m m 最小间隙/ Ⅱ Ⅱ n O 1 5 3 9 1 5 2 1 O 1 1 4 . 7 0 4 . 3 O 4 . 2 0 4 . 1 0 3 . 9 9 3 . 8 7 3 . 7 5 3 . 6 2 1 . 5 O 1 . 1 O 1 . O 0 0 . 9 0 0 . 79 0 . 6 7 0 . 55 0 . 43 由表 2可知 , 该井设计最大造斜率 8 . 5 6 。 / 3 0 m, 满足“ 钻头尺寸应小于上层套管通径” 的要求 , 钻具 能够安全下入。 3 . 2 . 3 夺 1 5 2 . 4 mm 井眼下入 巾 1 2 7 . 0 mm 筛管分析 根据定 向井/ 水平井中套管管体允许弯 曲半径 计算公式[ , 计算 , 1 2 7 . 0 mm套管允许 弯曲半 径。 利用 L a n d ma r k软件计算 1 2 7 . 0 m lT l 筛管在不同 工况下是否发生弯 曲, 结果发现 , 筛管 均未发生屈 曲, 其强度满足下入要求 。实钻过程 中, 1 2 7 . 0 r n I n 筛管串下放摩阻 1 1 . 6 k N, 上提摩阻 1 0 . 9 k N, 在安 全施工范围内。 3 . 3 钻具组合 1 一开 钻具组 合为 q , 3 1 1 . 1 mlT l G Al 1 4型钻 头 , 1 9 6 . 9 mm 1 . 7 5 。 单弯螺杆 带 中 3 O 6 . 0 mr r l 螺 旋 稳 定 器 , 1 9 6 . 9 mm 单 流 阀 ,/ , 1 7 1 . 5 mm MWDq , 1 2 7 . 0 mm加重钻杆 1 3根 。 2 二开钻具 组合 为 2 8 . 6 n 1 n 1 HJ 5 2 7 G型钻 头q , 1 7 1 . 5 1 T I 1 T I 1 . 5 O 。 单弯螺杆 带 巾 2 2 4 . 0 r n l T l 螺旋 稳定器 , 1 7 1 . 5 mm单流阀 , 1 7 1 . 5 1 -f l i rt MWD 1 2 7 . 0 1 T I I T I 无磁加重钻杆 1 根 巾 1 2 7 . 0 IT I 1 T I 加重 钻杆 3 5根。 3 三开用了 2套钻具组合 , 探油顶段钻具组合 和水 平 段 钻 具 组 合。探 油 顶 段 钻 具 组 合 为 , 1 5 2 . 4 I T l r n R 3 5 5 6型钻头 , 1 2 o . 7 1 T ff n 1 . O 。 单弯螺 杆 , 1 2 o . 7 mm浮阀q , l Z O . 7 mm I ,Ⅵ , D 8 9 1T i m 无磁加重钻杆1 根 8 8 . 9 I T ff n加重钻杆 6根 8 . 9 I r l r fl 1 8 。 斜坡钻杆 3 6根 8 . 9 1T I 1T I 加重钻 杆3 O根 8 8 . 9 m m1 8 。 斜坡钻杆。水平段钻具组 合为 q , 1 5 2 . 4 m l T t R 3 5 5 6型钻头 , 1 2 o . 7 1T i m 1 . 0 。 单 弯螺杆 带 , 1 4 6 . 1 I n l T l 螺旋稳定器 ,/ , 1 4 6 . 1 mr n螺 旋稳定器 , 1 2 o . 7 i T l r n浮 阀 1 2 0 . 7 mmL WD q , 8 8 . 9 mm无磁加 重 钻杆 l 根夺 8 8 . 9 mm加 重 钻杆 6根 8 8 . 9 mm 1 8 。 斜 坡 钻杆 3 6根 巾 8 8 . 9 I T l m加重钻杆 3 O根 。 3 . 4 关键技术措施 1 造斜点浅 , 直井段钻柱重量轻 , 造斜段和水 平段加钻压困难 。增大加重钻杆使用 比例 , 一开、 二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开全部使用加重钻杆 , 三开井斜角大于 4 5 。 的井 段 全部使用加重钻杆。 2 在垂深为 5 0 . O 0 ~1 1 0 . 0 0 m 的流沙层 , 排量 控制在1 5 1 6 L / S , 在满足携岩要求 的前提下 , 达到 造斜和提速的双重目的。其余造斜井段排量提高至 2 0 2 5 L / s , 利于携砂 , 防止钻头泥包。 3 运用地面测斜定向技术, 不使用陀螺测斜仪 在套管内进行造斜 , 提高井斜角和方位角测量精度 , 降低单井钻井成本 。 4 一开使用 1 . 7 5 。 螺杆 牙轮钻 头, 以满 足上 部造斜要求 ; 二开使用 1 . 5 。 螺杆牙轮钻头的钻具 组合, 以达到设计的造斜要求, 避免用 1 . 7 5 。 螺杆造 斜产生局部狗腿角大的情况; 三开小井眼使用 1 . 0 。 螺杆P D C钻头 , 以满足造斜段着陆要求。 5 针对油层 内存在薄泥岩夹层 、 小钻具稳斜效 果差 、 规律不易掌握等施工难点 , 采用钻速与录井岩 屑对 比法来 预判地层情 况, 设计复合/ 定 向钻进 比 例, 探索松散稠油油层复合钻进条件下井斜角变化 规律 , 以保证井眼轨迹平滑。 4 现场应用 葡浅 1 2区块采用上述优化设计方法 , 利用常规钻 井技术 无井 口加压装置、 双弯螺杆、 柔性钻杆等特殊 工具 已钻成 3口浅层稠油水平井, 平均完 钻井 深 6 0 2 . 3 1 m 垂深 2 7 0 . 5 2 m , 平均定向进尺5 8 2 . 3 1 m, 周 期仅 5 . 2 6 d , 全井平均机械钻速1 4 . 5 8 m / h 。同比国内 其他浅层稠油水平井, 减少了井口加压装置等特殊工 具的应用, 钻井周期缩短 5 d以上。 葡浅 1 2 一 平 X井是已完钻 3口浅层稠油水平井之 一 ,该井钻井周期 2 5 . 4 7 d , 定向周期仅 5 . 1 3 d 。其 中 1 一开 3 1 1 . 1 i 1 ] / n井眼造斜段总进尺1 0 6 . 6 6 m, 平均造斜率为 5 . 2 / 3 0 m, 纯钻时6 . 0 9 h , 平均机械钻 速 1 7 . 5 1 m/ h , 穿越流沙层6 o . O 0 m, 纯钻时 2 . O 0 h , 平均机械钻速 3 O . O 0 m/ h 2 二开 2 2 8 . 6 mm井 眼造 斜段总进尺 2 4 0 . 3 4 m, 纯钻时 2 0 . 8 3 h , 平均机械钻速 1 1 . 5 3 m/ h , 最 大 井 眼 曲 率 9 . 3 8 。 / 3 0 ml 3 三 开 机5 2 . 4 m m眼探油顶段和水平段总进尺 2 4 2 . O 0 m, 纯钻时l 2 . O 0 h , 平均机械钻速2 0 . 1 7 m/ h , 最大井 眼 曲率 6 . 8 8 。 / 3 0 m。 5 结论与建议 1 大庆油田葡浅 1 2区块 3口浅层稠油热采水 平井 的成功完钻, 为利用水平井开发该油 田超浅稠 油藏、 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 针对该区块稠油热采井存在 的井网密、 大尺 寸井眼造斜、 地层松散等地质特点和钻井难点, 通过 采取优化井眼轨道与井身结构、 优选钻具组合等技 术措施 , 实现了 2 7 0 . O 0 m 浅层水平井常规定 向技 术钻进 , 降低 了浅层水平井钻井成本。 3 为了保证钻压、 满足携岩需求 、 提高机械钻 速, 井斜角大于 4 5 。 的造斜井段全部使用加重钻杆 , 流沙层井段排量控制在 1 5 ~1 6 L / s , 其余二开造斜 段则采用 2 O , - - , 2 5 L / s 排量 , 以防止钻头泥包。 参考文献 l f e r e n c e s E l i 石 晓兵 , 施太和 , 许树谦 , 等. 浅层稠 油油藏水平井 井眼稳定 性 分析[ J ] . 石油钻采工艺, 1 9 9 9 , 2 1 5 1 4 1 8 . S h i Xi a o b i n g, S hi Ta i h e, Xu S h u q i a n, e t a 1 . An a l y s i s o n s t a b i l i t y o f h o r i z o n t a l w e l l h o r e i n s h a l l o w v i s c o u s o i l r e s e r v o i r E J . O i l Dr i l l i n g Pr o du c t i o n Te c h n o l o g y, 1 9 9 9, 2 1 5 1 4 1 8 . [ 2 ] 奚广春 , 刘永 贵, 王迎成 , 等. 大庆朝 阳沟油 田浅 层水平井 钻井 技术[ J ] . 探矿工程 岩土钻掘工程, 2 0 0 9 , 3 6 6 2 1 ~ 2 3 . Xi Gu a n g c hu n, Li u Yo n gg u i , W a n g Yi n gc h e n g, e t a 1 .Dr i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s h a l l o w ho r i z o n t a l we l l i n Ch a o y a n g g o u Oi l f i e l d o f D a q i n g [ J ] . E x p l o r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R o c k S o i l D r il l i n g a n d Tu n ne l i n g, 2 0 0 9, 3 6 6 2 1 2 3 . E 3 ] 牛洪波 , 刘建刚, 左卫青. 弱胶结地层水平井钻井技术探讨 l- j ] . 石油钻探技术 , 2 0 0 7 , 3 5 5 6 1 ~ 6 4 . Ni u Ho n g b o , Li u J i a n g a n g , Z u o We i q i n g . Ho r i z o n t a l we l l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w e e k l y c o n s o l i d a t e d f o r m a t i o n s [ J ] . P e t r o l e u m Dr i l l i n g Te c h niq ue s , 2 0 0 7, 3 5 5 6 1 6 4 . [ 4 ] 王兆会, 胡国强. 浅层超稠油水平井完井技术[ J ] . 石油钻探技 术 , 2 0 0 2 , 3 0 1 2 8 3 0 . W a ng Zh a o hu i , Hu Gu o q i a n g . H o r i z o n t a l c o m p l e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s u p e r v i s c o u s c r u d e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s h a l l o w f o r ma t io n s [ J ] . Pe t r ol e u m Dr i l l i n g Te c h ni q u e s, 2 0 0 2, 3 0 1 2 8 3 0 . [ 5 ] 程存志 , 罗慧洪 , 吴志 坚. 苏丹 F NE油 田浅层水 平井 F NE _ Hl 井钻井技术口] . 石油钻探技术, 2 0 0 9 , 3 7 4 4 3 4 5 . Ch e n g C u n z h i , L u o Hu i h o n g , Wu Z h ij i a n . Dri l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u s e d i n We l l F N E H 1 i n S u d a n F N E O i l f i e l d [ J ] . P e t r o l e u m Dr i l l i n g Te c h n i q u e s , 2 0 0 9, 3 7 4 4 3 4 5 . E 6 ] 张和茂 , 赵子仁 , 伊明. 浅层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 J ] . 石 油 钻采工 艺, 1 9 9 8 , 2 0 5 卜5 . Z h a n g He ma o , Z h a o Z i r e n , Yi Mi n g . We l l t r a j e c t o r y c o n t r o l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s h a l l o w h o r i z o n t a l we l l E J . O i l Dr i l l i n g P r o d u c t i o n Te c h n o l o g y, 1 9 9 8, 2 0 5 1 5 . [ 7 ] 韩福彬 , 李瑞 营, 李国华 , 等. 庆深气田致密砂砾岩气藏小井眼水 平井钻井技术 [ n 石油钻探技术 , 2 0 1 3 , 4 1 5 5 6 6 1 . Ha n F u b i n, Li Ru i y i g , Li Gu o h u a , e t a 1 . Ho r i z o nt a l s l im- h o l e d r i l l i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d e e p t i g h t g l u t e n i t e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i n Oin g s h e n Ga s F i d d [ n P e t r o l e u m D r i l l i n g T ech n i q u e s , 2 0 1 3 , 4 1 5 5 6 6 1 . E 8 ] 范志国, 尹国栋 , 鱼永云, 等. 浅层稠油水平井轨迹控制及套管 柱下人技术[ J ] . 石油钻采工 艺, 2 0 0 6 , 2 8 4 1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