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拟实验看致密砂岩储层的石油成藏条件.pdf
第 2 9卷第6期 天 气比 0 I L& G A S G E 0 L 0 G Y 2 0 0 8年 1 2月 文章编号 0 2 5 3 9 9 8 5 2 0 0 8 0 6 0 7 2 1 0 5 从模拟实验看致密砂岩储层的石油成藏条件 肖 芝 华, 钟宁 宁, 黄志 龙, 姜 振学, 刘 岩 中国石油大学 资源与信息学院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 0 2 2 4 9 摘要 通过不同系列物理模拟实验, 对致密砂岩储层中油水倒置成藏的临界地质条件进行 了研究。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对 于密度约为0 . 8c m 的原油, 材质相同的各种毛细玻璃管孔喉半径 为 1 . 8 m m 时, 或砂柱中砂体粒径 小于 0 . 3 5 0 . 4 0 m m时, 即能够产生稳定的油水倒置现象。油水倒置现象的产生与流体浮力和毛细管力之间的力平衡有关, 油的密 度在油水倒置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比表面张力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致密砂岩储层油水倒置油藏形成的临界地质条 件, 主要取决于储油砂层的孔喉半径及其与原油密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油水倒置; 孔喉半径; 成藏条件; 模拟实验 ; 致密砂岩储层 中图分类号 T E l 2 2 . 2 文献标识码 A A s t ud y o n hy dr o c a r t i o n s i n t i g h t s a n ds t o ne s t h r o ug h s i mul a t e d e x pe r i m e nt s Xi a o Z h i h u a , Z h o n g Ni n g n i n g , Hu a n g Z h i l o n g , J i a n g Z h e n x u e , L i u Ya n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P e t r o l e u m R e s o u r c e a n d P r o s p e c t i n g ,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P e t r o l e u m, B e ij i n g 1 0 2 2 4 9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A s t u d y o n c rit i c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d i t i o n s f o r o i l p o o l i n g i n i n v e r s e d o i l /wa t e r d i s t rib u t i o n i n t i g h t s a nd s i s c a r r i e d o u t t h r o u g h v a rio u s s e ri a l p h y s i c a l s i mu l a t e d e x p e ri me n t s .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 f o r c r u d e wi t h d e n s i t y o f a b o u t 0 . 8 g /c m , a s t a b l e i n v e r s e d o i l/wa t e r d i s t rib u t i o n ma y o c c u r whe n t h e p o r e t hr o a t r a d i u s o f d i f f e r e nt c a pi l l a rit y g l a s s t u b e s ma d e o f t he s a me ma t e ria l a r e 1 . 8 mm o r t h e g r a i n d i a me t e r s i n s a n d c o l u mn a r e s ma l l e r t h a n 0 . 3 5- 0 . 4 0 mm .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i s t h o u g h t t o b e r e l a t e d w i t h t h e e q u i l i b r i u m b e t w e e n b u o y a n c y fl o t a - t i o n a n d c a p i l l a r y f o r c e a n d o i l d e n s i t y p l a y s a m o r e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i n t e r f a c i a l t e n s i o n i n t h e for ma ri o n o f t h i s i n v e r s e d o i l/w a t e r d i s t ri b u t i o n . T h e r e f o r e , 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t h e f o r ma t i o n o f o i l p o o l s wi t h i n - v e r s e d w a t e r / o i l d i s t ri b u t i o n i n t i g h t s a n d s t o n e i s s u b j e c t t o t h e p o r e r a d i u s o f 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 s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i t h t he d e n s i t y o f c rud e o i l . Ke y wo r d s o i l/wa t e r i nv e r s i o n;p o r e t h r o a t r a d i u s;po o l i n g c o n d i t i o n;s i mu l a t e d e x p e rime n t ;t i g h t s a n d r e s e rvo i r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认识 , 在沉积盆地深部 或负压构造条件下, 致密砂岩储层内有油气显示, 对致密砂岩 储层 内形成 的气水倒 置气藏 研究较 多, 有学 者称 之 为 “ 深 盆气 藏 ” 或 “ 致 密 砂 岩气 藏” l 1 J , 具有气水倒置、 储层致密、 压力异常、 通 常聚集在构造的下倾部位 、 向斜构造 凹陷或盆地 的轴部的特点 , 气水倒置是其最显 著的特征。 自 Ma s t e r s J A 1 9 7 9年提 出“ 深盆气” 的概念 以来 , 国 内外很多学者通过各种模拟实验来研究解释这种 致密砂岩气藏独特的形成过程 。而对于致密 砂岩储层内油水倒置成藏的研究却很少, 国内外 的勘探实践表明, 地质体内确实存在这种油水倒 置的特殊油藏 卜 J 。候启军等 钊认为松辽盆地 南部凹陷区内储集层孔隙度小于 l 3 %、 渗透率小 于 21 0 Ix m 的扶杨油层绝大部分呈现明显的 油水倒置现象 , 那 么如何确定这种致密砂岩油藏 的成藏门限条件及其影响 因素 , 它 的成藏机理如 何, 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收稿日期 2 0 0 8~ 0 4 2 2 。 第一作者 简介 肖芝华 1 9 7 2 一 , 男 , 工程师 、 博士研究生 , 油气地质与地球化学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7 2 2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第2 9卷 本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 , 分析不 同孔喉条件 下石油充注 与储层物性关系 , 并结合地质 实例分 析 , 探讨致密砂岩储层 中油水倒置的成藏条件。 1 实验装置与方法 1 . 1 毛细玻璃管模拟实验 选择 1 4种 内径不等 的系列材料相 同的玻璃 管 , 进行 实验 0 . 8 , 1 . 1 , 1 . 5 , 2 . 2 , 3 . 6 , 3 . 7 , 4 . 0 , 4 . 9 , 5 . 8 , 6 . 9 , 8 . 0 , 8 . 5 , 9 . 0 , 1 1 m m 。将水注满玻 璃管后 , 自下而上注入原油 , 观察油水移动情况 , 确定毛细玻璃管封油的门限 临界孔喉半径 。 实验方法是首先将均匀等径的玻璃管垂直夹 在托架上 , 向玻璃管中注水 , 静置观察并记录原始 水柱高度, 用注油泵连接 或注射器针头刺穿玻璃 管 底端胶塞 , 向管内缓慢注入一定体积的染色凝 析油 , 观察油柱上浮现象并记录时间 , 实验装置如 图 1所示。 对于实验结果的观测 , 主要采用 肉眼观察 , 秒 表记录 , 并按一定的时间问隔利用数码相机拍摄 照片。 进行实验。首先在玻璃管 内注水 无色 填砂 , 然 后从底部注入染色的凝析油。重点对 8种砂粒进 行观察, 砂 粒 粒径 分 别 为 0 . 7 0~0 . 8 0, 0 . 5 0~ 0 . 5 5, 0. 4 0 ~ 0. 45,0 .3 5 0 . 4 0,0. 3 0 0. 3 5, 0 . 2 5~ 0 . 3 0 , 0 . 2 0~ 0 . 2 5和 0 . 1 0~ 0 . 1 5 m E。 实验中将粒度相同等轴近浑圆颗粒状玻璃珠 先用清水反复漂洗表面的粉尘 , 浸泡 2 4 h后再填 充到玻璃管内。实验中使用的水为蒸馏水, 其粘 度为 1 . 0 0 2 mP aS 2 0 c Ic , 密 度为 1 . 0 0 7 c m 2 0 o C ; 用于排替水 的凝析油用油红染色与水区 别 ,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将填装好的玻璃管直立 , 固定在托架上 , 用恒 流泵注入或注射器 针头刺穿玻璃 管底端胶塞 , 向 管内注入一定体积的染色凝析油, 静置 1 0 ra i n后 记录原始油柱高度 。观察实验过程 , 每隔一定时 间记录油运移前缘的高度并拍 照, 直至油运移至 玻璃管顶部。试验装置如 图2所示。 对于实验结果的观测 , 主要采用 肉眼观察 , 随 时记录油在孔隙介质中驱替孔隙水的过程; 并按 一 定的时间问隔利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摄运移 路径及路径前缘的形态。 1 2 砂 柱模 拟实 验 2 模拟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 2 . 毛细玻璃管模拟实验 油驱水系列实验 ,观测砂柱 内原油运移情况, 确定 ⋯ ⋯ ⋯ ~ ⋯ 、 一 封住油的最大砂粒粒径及其对应 的孔喉半径 。 实验结果见表 1 , 在直径小于 4 . 9 mm、 均匀等 选择长度为 4 0 0 H I 1T I , 内径为 5 0 m i l l 的玻璃管 径玻璃管中注水后 , 从其底部注油, 可观察到油柱 图 1 毛细玻璃管实验装置示意图 Fi g .1 Sk e t c h ma p s ho wi n g t he e x pe r i me n t a l a p pa r a t u s o f c a p i l l a r y g l a s s t u b e 图2 砂柱封油实验装置示意图 Fi g . 2 S k e t c h ma p s h o wi ng t h e e x p e rime n t a l a p p a r a t us o f s a n d 。 c o l u mn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6期 肖芝华 , 等. 从模拟实验看致密砂岩储层的石油成藏条件 表 1 毛细玻璃 管注油实验 T a b l e 1 R e s u l t s o f o i l i n j e e t i o n e x p e r i me n t i n c a p i l l a r y g l a s s t u b es 序号 内径/ mm 油滴上浮时间 现象 描述 1 O . 8 油水倒置 , 非常稳定 2 1 . 1 油水倒置 , 非常稳定 3 1 . 5 油水倒置 , 非常稳定 4 2 . 2 油水倒置 , 稳定 5 3 . 6 油水倒置 , 较稳定 6 3 . 7 2 2 I 】 h 油水倒置 , 较稳定, 9 d后缓慢上浮 7 4 . O 4 5 mi n 3 0 S 形成油水倒置 , 油柱上浮缓慢 8 4 . 9 3 2 mi n l 0 S 短时问油水倒置 , 油柱 上浮慢 9 5 . 8 2 mi n 2 0 S 5 0 较短时间油水倒置 , 油柱上浮较快 1 0 6 . 9 l m i n 3 3 S 2 5 单一油柱, 上浮较快 1 l 8 . 0 4 5 S 3 2 形成分段小 油柱 , 上浮很快 1 2 8 . 5 2 4 S 4 7 多为散状上浮 , 可形成高约 1 c m的小油柱 1 3 9 . 0 4 S 5 3 多为悬浮状小油滴 , 可形成高约 0 . 5 c m的小油柱 1 4 1 1 . 0 3 S 7 0 悬浮状小油滴 , 不能形成油柱 备注 相同条件下对 比, 注油量 2 m L, 注油速率约 2 O m L / mi n 活塞式向水推进的过程, 原始水液面高度与油柱高 度的增加 同步且 同幅。其原 因在于注入油柱与水 柱之间表面张力较强, 它们借助于玻璃管 毛细管 壁对水或油的亲和与排斥作用产生 了毛细管力 , 而 油、 水之间无法交换位置势能, 所以油水倒置, 玻璃 管 或毛细管直径越小 , 油水倒置关 系的稳定性 就越强。由于玻璃管具有与原始条件下储集层毛 细管相似的亲水性特征, 故从物理原理分析 , 该实 验过程可以代表典型致密砂岩储层条件下原油 自 下向上对地层水进行活塞式排驱的运聚特征。 玻璃管 与岩石孔 隙具 有相 似 的表 面物 理性 质 , 玻璃管观察结果可 以推广至地 下理想条件下 单根均匀毛细管的油水排驱 。 表面张力越大 , 所产生的毛细管压力就越大 , 流体倒置关系就越容易形成 。由于油一水 表面张 力大约是气一水表面张力的一半 , 照此分析气水倒 置关系应该 比油水倒 置关 系更 容易形成和保存。 上述实验 已证明结论 正好是相反 的, 因此可 以得 出结论, 油气密度在 流体倒置关 系的形成过程 中 起着 比表面张力更为重要的作用 。 实验结果表 明 图 3 当毛细玻璃 管直径小 于 4 . 9 m m时 , 可以形成油水倒置现象 , 但不稳定 ; 只有毛细玻璃管直径小于 3 . 6 m m 时, 才能形成非 鲁 吕 \ 厘 翟 暄 芒 墓 图 3 孔喉直径与油水界面稳定时间 的关系 F i g . 3 P o r e r a d i u s V S . t i me o f o i l w a t e r c o n t a c t k e e p i n g s t a b l e 常稳定 的 油水 倒 置 现 象。当 玻 璃 管 直 径 大 于 8 m m 时, 油水界面稳定时间不足 1 mi n , 玻璃管直 径大于 4 m m时, 油水界面稳定时间不足 1 0 0 m i n , 玻璃管直径为 3 . 7 m m 时, 油水界 面稳定时 间达 1 0 0 0 0 mi n以上 , 玻璃管直径小于 3 . 6 m m时 , 油 水界面保持长久稳定 。因此 , 理论上 , 在致密砂岩 储层内能够形成稳定油水倒置的临界孔喉半径为 1 . 8 mm。 2 . 2 砂柱模拟实验 实验结果见表 2 , 注油实验中染色油有的沿壁 上浮, 有的在砂体中问上浮; 将结果保存并静置观 察 5 0 d , 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有向上推移的现象。 咖㈣咖 。 ㈣ ∞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石 油 与 天 然 气 地 质 第 2 9卷 表 2 不 同粒径砂柱封油实验 Ta b l e 2 Re s u l t s o f e x p e r i m e n t s i n s a n d c o l u mn s wi t h d i ffe r e n t g r a i n s i z e s 砂粒粒径/ mm 注入速率/ m L rai n 注入时间/ m i n 现象描述 油滴上浮时间 O . 1 O~0 . 1 5 4 5 油水倒置非常稳定 0 . 2 0~0 . 2 5 4 5 油水倒 置非常稳定 0 . 3 0~0 . 3 5 4 5 油水倒 置非常稳定 O . 3 5~0 . 4 0 4 5 油滴直径约 2 m m, 中部上浮 2 5 h 0 . 4 0~0 . 4 5 4 5 油滴直径约 2 m m, 沿壁上浮 2 0 h 0 . 5 O~O . 5 5 4 5 油滴直径 2~ 3 m m, 沿壁上浮 3 h O . 7 O~O . 8 0 4 5 油滴直径 3~ 4 m m, 沿壁上浮 1 6 rai n 3 . 0 0~4 . O 0 油滴直径约 4 i i lm, 先壁后中 3 0 S 备注 5 min注入染色油 2 O mL后停止 , 日沙 柱2 0 c m, 日水 柱3 5 c m 1 当砂粒较粗 粒径为0 . 3 5~ 0 . 4 0 m m及其 以上 时 , 注入油缓慢上浮, 在其原始存在位置及 其运移路径上形成油斑, 剩余油则上浮水面形成 油柱。 2 当砂粒粒径小于 0 . 3 0~ 0 . 3 5 m m时 , 油水 倒置现象非常稳定。 油水倒置 , 界面在静 置期 间向上方缓慢地 移 动, 表明了推动界面上移 的惟一动力浮力作 用仍然存在。原油的密度和粘度越大, 其上浮的 速率越慢 , 时间越长 。 与气水倒 置相 比, 由于油类 的表面张力 和粘 度更大 、 所产生的浮力更小 , 油水倒置在同等条件 下更容易形成 , 储层物性条件较为宽松 , 也更容易 保存。 实验结果表明, 当砂粒粒径为 0 . 3 5 m m或更 小时, 能够产生稳定 的油水倒置现 象。如图 4所 示 , 砂粒粒径大于 0 . 7 0 m m时, 油水界面稳定时间 不足 2 0 m i n ; 砂粒粒径为 0 . 5 0~ 0 . 5 5 m m时, 油水 图4 砂体粒径与油水界面稳定时间的关系 F i g . 4 S a n d g r a i n s i z e s V S . t i me o f o i l w a t e r c o n t a c t k e e p i n g s t a b l e 界面稳定 时间不足 2 0 0 mi n ; 砂粒粒径为 0 . 3 5~ 0 . 4 0 m m时, 油水界面稳定时间达 1 5 0 0 rai n , 砂粒 粒径小于 0 . 3 0~0 . 3 5 m m时 , 油水界面保持长久 稳定。因此砂粒粒径为 0 . 3 0~0 . 3 5 mm可以作为 在致密砂岩储 层 内形成稳定 油水倒 置 的理论 临 界值。 3 致密砂岩储层石油成藏主控因素 分析 致密砂岩储层 内能够成藏 的根本原 因是储层 致密性和毛细管力配合下的水封油作用。这种水 封油作用可 以进一步理解为力平衡作用 , 如果没 有这种平衡 , 油藏就不能形成。笔者将形成致密 砂岩油藏的I 临界地质条件称之为成藏地质 门限。 进入这一地质门限, 可以富集成藏 ; 当孔喉半径大 于产生毛细管力所需 的临界值 时, 未进入这一地 质门限 , 就不可能富集成藏。 原油之所 以不能在浮力作用下 向上运移 , 是 由于毛管力 P 比浮力 P 大。当浮力 P 增大 超过了毛管力 P 之后 , 油就向上整体驱替储层 孔隙水 , 在 浮力 作 用下 向上 运移 形 成正 常油 水 关系。 P f p 一 P 。 r s i n 1 Pc 2 7 t_r 2 e o s O 2 当浮力 P 『 等于毛管力 P 时为油水界面平衡 状态 , 根据公示 1 和公式 2 推出 啪 伽瑚㈣咖㈣伽瑚。 瘩g \ 重蓄 讴恒昧*漂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6期 肖芝华, 等. 从模拟实验看致密砂岩储层的石油成藏条件 , 2 一 竺 旦 r ’ 1 2 5 0 P 一P 。 g s i n a 式中 尸 f 为浮力 , N; P 为毛细管压力 , N; 为油水 界面张力, N / m; r 为孔喉半径, m; r D 为孔隙半径, m; p 为水的密度 , k g / m。 ; p 。 为油的密度 , k g / m ; 0 为润湿角, 。 ;g为重力加速度, 取值为9 . 8 m / s 。 根据公式 3 可 以看出 原油密度越大, 临界 孔喉半径就越 大 , 二 者成 正相关关 系 ; 润湿 角越 大, 临界孔喉半径就越小 , 二者成负相关关系 ; 油 水界面 张力 相对 固定 , 与埋深 、 温度 、 压力 条 件 相关 。 实际地层 中, 致密砂岩储层 内形成油水倒 置 的关键控制因素是地层的倾角和孔喉半径的大 小。储层孑 L 渗性越差 、 孔喉半径越小 , 在油水接触 面上产生的毛细管力也就越 大, 这样使浮力低 于 毛细管力, 原油上浮被阻滞, 从而聚集成藏。因此 致密储集层大面积分布, 是致密砂岩油藏形成的 关键条件。 4 结论 1 油气密度在流体倒置关系的形成过程中 起着比表面张力更为重要 的作用 。与气水倒置相 比, 形成油水倒置时的临界玻璃 管直径增大 , 主要 原因归结于原油的密度较大, 浮力减小。因此致 密砂岩油藏在同等条件下更容 易形成 , 储层物性 条件较为宽松 , 也更容易保存 , 即致密砂岩油藏 比 致密砂岩气藏更加 “ 稳定 ” 。 2 致密砂岩油藏形成的临界地质条件 或地 质门限, 主要取决于储层的孑 L 喉半径。对于材质 相同 的 各 种 毛 细 玻 璃 管 而 言 , 孑 L喉 半 径 为 1 . 8 mm; 砂柱封油 门限为砂 体粒 径 小于 0 . 3 5 0 . 4 0 mm。这些实验结果仅证明致 密砂 岩油藏理 论 门限的存在 , 与实际地质条件下形成 的临界条 件相差甚远 , 二者不可等同类 比。在地下条件下 , 致密储层的毛细管半径变 化较大 , 原油 的物理性 质 表面张力和吸附力等 随地层温度和压力变化 也较大, 同时还有水介质条件、 岩石成份等因素的 影响 , 所 以对实验结果 的推广分析需要针对不同 的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1 M a s t e r s J A . D e e p b a s i n g a s t r a p , w e s t e r n c a n a d a [ J ] .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7 9 , 6 3 2 1 5 21 8 1 2 Wa l l s J D. T i g h t g a s s a n d s p e r me a b i l i ty。 p o r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c l a y [ J ] . J o u rna l o f P e t r o l e u m T e c h n o l o g y , 1 9 8 2 , 3 4 2 7 0 72 7 1 4 3 Ro s e P R. Ev e r e t t J R. Me r i n I S . P o s s i b l e b a s i n c e n t e r e d g a s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 R o t o n B a s i n , S o u t h e r n C l o r a d o [ J ] . O i l G a s J o u r - n a l , 1 9 8 4 , 8 2 4 O 1 9 01 9 7 4 G i e s R M. G a s h i s t o r y f o r a ma j o r A l b e r t a D e e p B a s i n g a s t r a p . t h e C a d o m i n F o r m a t i o n [ J ] . A A P G Me m o i r , 1 9 8 4, 3 8 1 1 51 4 0 5 王金琪. 超致密砂岩含气问题[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 9 9 3 , 1 4 3 1 6 9~1 7 9 6 王涛. 中国深盆气 田[ M] .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 2 7 张金亮 , 常象 春. 深盆气地质理论及应用 [ M] . 北京 地质出版 社 , 2 0 0 2 8 庞雄奇, 金之钧, 姜振学, 等. 深盆气成藏门限及其物理模拟实 验[ J ] . 天然气地球科学 , 2 0 0 3 , 1 4 3 2 0 7 ~ 2 1 4 9 金之钧, 张金川, 王志欣. 深盆气成藏关键地质问题[ J ] . 地质 评论 , 2 0 0 3 , 4 9 4 ; 4 0 0~ 4 0 6 1 0 米敬奎 , 张水昌 , 李新虎. 深盆 气成藏形成机理 实验模拟 [ J ]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 0 0 5 , 1 6 3 3 0 2~ 3 0 5 1 1 张金亮, 李恕军, 秦承志. 安塞油田长6油层深盆油初探[ J ] . 特种油气藏 , 1 9 9 8 , 5 2 81 1 1 2 高永进, 邱桂强, 陈冬霞, 等. 牛庄洼陷岩性油藏含油气性及主 控因素[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2 0 0 4 , 2 5 3 2 8 4 ~ 2 8 7 1 3 陈冬霞 , 庞雄奇 , 翁庆萍 , 等. 岩性油藏三元成因模式及初步应 用[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 0 0 3 , 2 4 3 2 2 8 ~ 2 3 1 1 4 杨 玉峰.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 形成条件 与分布规律 [ J ] . 石油与 天然气地质 , 2 0 0 4, 2 5 4 3 9 3~ 3 9 9 1 5 邹才 能, 贾承造 , 赵文智 , 等 . 松辽 盆地 南部岩性一地层油 气藏 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 [ 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0 0 5 , 3 2 4 1 2 5~1 3 O 1 6 侯启军, 魏兆胜, 赵占银, 等. 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 J ] . 石油勘 探与开发 , 2 0 0 6, 3 3 4 4 0 6~ 4 1 1 编辑 高 岩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