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加氢C5石油树脂的工艺研究.pdf
第4 4卷第5期 2 0 1 5年 5月 当 代 化 工 C o n t e mp o r a r y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r y V O ] . 4 4.N O . 5 M a y,2 0 1 5 催化加氢 C5 石油树脂的工艺研究 王 磊 ,张 强 ,刘世达 ,尹 超 ,刘兴玮 I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辽宁 抚顺 l 1 3 0 0 1 ;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抚顺石化分公司烯烃厂 ,辽宁 抚顺1 1 3 0 0 1 摘 要 通过采用含钯质量分数为 5 %,含不同质量分数的镍 、钴、钼自制催化剂,对 C s 石油树脂进行加 氢工艺改质 ,制备出高稳定性、浅白色的 c 石油树脂。考察了不同总质量分数镍 、钴、钼的钯催化剂中,反应 温度、反应压力和反应时间 3 个因素对 C 石油树脂加氢改质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分析比较,得出用钯质 量分数为 5 %,镍 、钴 、钼质量分数 3 %,反应温度为 2 7 0℃、反应压力为 3 . 5 MP a 、反应时间为 3 . 5 h时,得 到的 c 石油树脂改质性能最好。 关键词 C 石油树脂 ;加氢工艺;催化剂;改质 中图分类号T Q 3 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0 4 6 0 2 0 1 5 0 5 - 0 9 6 5 - 0 3 S t udy on Ca t a l yt i c Hy dr O g e na t i 0 n O f Cs Pe t r o l e um Re s i n W A NGL e i ,Z H A NG Q i a n g ,L I US h i d a ,Y I NC h a o ,L I UX i n g - w e i 1 . Co l l e g e o f Ch e mi c a l a n dE n v i r o n me n t a l,Li a o n i n g S h i h u aUn i v e r s i t y,Li a o n i n gF u s h u n 1 1 3 0 0 1 ,Ch i n a ; 2 . P e t r o Ch i n a F u s h u n Pe t r o c h e mi c a l Co mp a n y Ol e fi n P l a n t ,L i a o n i n g F u s h u n 1 1 3 0 0 1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By u s i n g s e l f - ma d e c a t a l y s t s c o n t a i n i n g 5 % p a l l a d i u m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ma s s f r a c t i o n n i c k e 1 .c o b a l t a n d mo l y b d e n um .h y d r o g e n a t i o n mo d i fi c a t i o n o f C 5 p e tr o l e u m r e s i n wa s c a r r i e d o u t t o p r e p a r e C5 p e t r o l e u m r e s i n wi t h h i g h s t a b i l i t y , l i g h t wh i t e o r c l o s e t o c o l o r l e s s . E 盘 c t o f d i f f e r e n t ma s s f r a c t i o n o f n i c k e 1 . c o b a l t a n d mo l y b d e n um i n p a l l a d i u m c a t a l y s t ,r e a c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r e a c t i o n p r e s s u r e a n d r e a c t i o n t i me o n t h e q u a l i ty o f h y dro g e n a t e d C 5 p e tro l e u m r e s i n w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wh e n p a l l a d i um ma s s fra c t i o n i s 5 %. ma s s fra c t i o n o f n i c k e 1 . c o b a l t an d mo l y b d e n u m i S 3 % , r e a c t i o n t e mp e r a tu r e i S 2 7 0 ℃ , p r e s s u r e i S 3 . 5 M P a , t h e r e a c t i o n t i me i S 3 . 5 h ,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mo d i fie d C5 p e t r o l e um r e s i n a r e t h e b e s t . Ke y wo r d s C 5 p e t r o l e u m r e s i n; Hy dr o g e n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Ca t a l y s t ; I mp r o v e me n t c 石油树脂是乙烯裂解工业中产量较多的一种 副产物。因为合成简单、价格低廉 ,且具有优良的 耐水性 、耐候性和耐碱性 ,以及与有机物质 良好的 相溶性等优点, 在透明压敏胶中起到增粘剂的作用, 在热熔性路标漆 、印刷油墨 、橡胶配合剂 、涂料 、 防水材料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 。 但 因 C 石油树脂 脆性大 、结构上缺少极性基团、成膜性差 以及色泽 深等缺点 ,限制 C s 树脂在众多领域上的应用 。 在 乙烯 生产过程 中 ,原料 费用大约 占成本 的 7 0 %左右 ,通常情况下 ,原料分子质量越大 ,乙烯 的收率越低,能耗量越高,成本相应增加。因此, 乙烯原料 的优 劣直接影响了乙烯产 品的生产成本 口 。将 c s 部分加氢,得到有一定饱和度的产品组成 与轻质烃接近 ,是优质的乙烯裂解原料。但 因轻质 c s 中含有炔烃、烷烃和双烯烃 , 必须筛选出合适的 加氢工艺 。 目前 ,国外通过选用加氢饱和 c 石油树脂 中不 饱和键的方法 ,制备生产出稳定性高 、浅 白色或接 近无色的 C 石油树脂 】 。 在我 国, 已投产乙烯装置副产的 c 烃 9 0 %用于 蒸汽锅炉和裂解炉的燃料 ,个别厂加氢后用于裂解 原料 ,仅 5 %的 C s 烃 以混合方式作石油树脂 现今,我国主要用石脑油和轻柴油等较重的裂 解原料 ,副产物 C s 石油树脂的量较大 ,大约是乙烯 产量的 1 4 %~1 7 %, 据估计 2 0 0 0 年我国乙烯的生产 能力达到 4 0 0 0 4 5 0 0 k t / a ,届时副产物 C 馏分约 为 5 5 0~6 0 0 k t / a 。 据报道 , 诸多跨国公司如埃克森 、 B P和菲利浦斯石油等均已进入我国, 计划投入大量 资金,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装置。 1 实验部分 1 . 1 实 验原 理 c s 石油树脂的颜色一般是 由聚合原料中不饱和 键影响形成的,由于炔烃和二烯烃在催化剂上 ,相 收稿 日期 2 0 1 4 -1 1 - 0 2 作者简介 王磊 1 9 8 6 - ,男,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读研究生,2 0 0 8年毕业于辽东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研 究方向c s 石油树 脂加氢改质。E - m a i l 5 6 0 7 0 0 5 4 q q . c o m 。 通讯作者 张强 1 9 6 4 一 ,男,教授,1 9 8 8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油田化学、石油化工 、精细化工工艺及分离。 E ma 1 1 z h a n g q 1 a n g 9 1 s i n a . c o m。 第 4 4卷第 5期 王 磊,等催化加氢 C 石油树脂的工艺研究 9 6 7 在初始 阶段 C 石油树脂 的溴价呈现明显 的递减趋 势, 但是当温度增加到 2 7 0℃以后, 溴价的递减趋 势逐渐放缓 ,趋于平稳。与此 同时 ,经过加氢反应 后 C 石油树脂 的软化点和色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 势,在温度从 2 0 0 oC 逐渐升高到 3 5 0℃的过程中, 软化点从 9 7℃开始逐渐降低 ,在开始阶段 ,软化 点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 ,但 是当反应温度升高到 2 7 0 ℃时, 软化点的下降趋势 逐渐放缓,并逐渐于平稳。同时,经过加氢反应后 的 C 石油树脂 ,色度在初始阶段 , 呈现出较快的下 降趋势 ,当反应温度达到 2 7 0℃以后 ,色度降低趋 势变得不再 明显 ,逐渐趋于平稳 。从整体上看 ,当 反应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数值时,经过加氢后的 c s 石油树脂的溴价和色度减小的程度都变得比较小, 但其软化点却依然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出现这种 情况的主要原 因是 ,提高了反应温度有利于加氢反 应的进行,但是当反应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提 高降解反应的发生 , 使一些大分子降解成为小分子 , 使其软化点继续降低 , 而 C s 石油树脂的溴价和色度 降低的幅度便不再明显。由此可知,反应温度控制 在 2 7 0 o C时,实验结果 比较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 2 . 3 反应压力对加氢实验体 系的影响 图 3表示出反应温度为 2 7 0 ℃、 反应时间为 3 . 5 h时 ,一段反应压力范围内 ,压力对加氢反应体系 的影响 2 1 g 昌 2 . 4 \ O.7 2 .c ; \ 92 l / I l c ● \ c 一 J l n r 反应压力/ M P a 反应压力/ M P a 反应压力/ M P a 图 3 压力对加氢反应体系的影响 F i g . 3 The e f f e c t o f p r e s s u r e o n Cs p e t r o l e u m r e s i n h y d r o g e n a t i o n 从 图 3的走势可以看出 系统随着反应压力 的 逐渐加大 ,从初始 阶段的 1 . 0 MP a依次以 0 . 5 MP a 为间隔递增 ,直到增大反应压力达到 5 . 5 MP a ,在 反应压力逐渐增加 的过程当中,经过加氢反应后 的 c s 石油树脂溴价缓慢降低从初始阶段的 2 .3 2 g B r / 1 0 0 g , 一直减小到 0 . 8 1 gB r / 1 0 0 g , 在此过程 中, 在 3 . 5 MP a之前 ,随着反应压力 的升高 ,C 石油树脂 的溴价降低的十分明显 ,当反应压力达到 3 . 5 M P a 时,c s 石油树脂的溴价已经降低到 1 .0 8 g B r / l O 0 g , 继续加大反应压力 , 在体系中 C 石油树脂的溴价虽 然也呈现一定 的减小趋势 , 但是仅仅从 1 . 0 8 g B r / l O 0 g 减小到 0 . 8 1 g B r / 1 0 0 g ,减小效果不明显 ,却大大 增加了反应器成本 ;与此 同时 ,考虑软化点方面的 因素,随着体系中反应压力从 1 .0 M P a 逐渐递增到 5 . 5 MP a ,软化点逐渐升高 ,从开始阶段的 8 9 . 1℃ 一 直升高到 9 2 - 3℃。 在 由 1 . 0 MP a 加大反应压力到 3 . 5 MP a的过程 中,软化点从 8 9 . 1℃快速升至 9 2 . 5 ,软化点提高 了 3 . 4℃,升高趋势明显 ,但是 当 反应压力达到 3 . 5 MP a以后 ,继续增加反应压力 , 软化点升高幅度变小,却增大了反应器的负荷,如 果从软化点这个 因素来考虑 ,应将将反应压力控制 在 3 .5 M P a ;同时体系中,经过加氢反应 c s 石油树 脂 的色度逐渐下降 ,在 3 . 5 MP a之前 ,色度下降十 分 明显 ,当达到 3 . 5 MP a 之后 , 继续增加反应压力 , 色度下降的趋势不再 明显 ,逐渐趋于稳定 。从反应 动力学的角度来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由 于增加反应压力能使反应速度加快,让反应物在催 化剂表面扩散变得更加容易 ,伴随着压力越高 ,加 氢 的效率越好。但是反应压力的升高也会增加设备 的投资和操作的费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考 虑 ,反应压力应控制在 3 . 5 MP a 。 2 . 4 反应时间对氢实验体系的影响 图 4表示 出反应温度为 2 7 0℃、反应压力为 3 .5 M P a时,一段反应时间范围内,时间对加氢反 应体系的影 响。 4 2 未 2 0 2 . c ■ _ _ | ;1 . 5 1 . c 92 / l l l 9 1 \ 咂 0 8 9 } I 2 4 6 2 4 6 2 4 6 反应 时间/ h 反应时间/ h 反应 时fq / h 图 4时间对加氢反应体 系的影响 Fi g . 4 Th e e f f e c t o f r e a c t i v e t i me o n Cs pe t r o l e um r e s i n h y d r o g e n a t i o n 从 图 4中可以看出从初始的 1 . 5 h逐渐增加反 应时间,通过加氢反应的 C 石油树脂的溴价逐渐减 小 ,从开始阶段的 4 . 1 8 g B r / 1 0 0 g 逐渐减小到 0 . 6 8 g B r / 1 0 0 g , 反应时间为 3 . 5 h的时候 , 溴价为 1 . 1 g B r / l O 0 g ,溴价减小幅度明显 ,继续延长反应时间,溴价则 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 由此可以看出在反应时间为 3 . 5 h 的时候, 加氢反应基本进行完全; 在溴价降低的同时, 软化点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 , 在反应时间增加的初始 阶段,增长比较快速,达到 3 . 5 h之后 ,软化点升高 趋势减缓,趋于稳定 。 下转第9 7 4 页 9 7 4 当 代 化 工 2 0 1 5 年 5月 2 . 3 催化剂中残留 N a z O的影响 从图 5可以看出,当洗涤次数达到 7次以上时, 催化剂中的 N 0含量低于 O . 0 6 % w t ,可将 C O脱除 至小于 0 . 1 x 1 ; 继续增加洗涤次数, 并不能明显降 低催化剂 N a 2 0含量 , 脱除 C O的效果也无明显提高。 d .宝 { 2 0 若 0 U W a s h Ti me s ‘ 0 图 5 催化剂中残留 N a O含量的影响 F i g . 5 I n fl u e n c e o f Na 2 0 O l l c a t a l y t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H u a n g Z .W. 等 也认为钠离子的存在与活性组 份 c u形成强吸附, 从而导致 C u 还原难度增加。 J u n K . W 等” 。 。认为 , N a N O , 的存在抑制了 C u O与 Z n O固 溶体 的形成 ,从而导致 c u晶粒较大 ,大幅降低 了 c u的分散度。本课题组前期研究 认为,C u O微小 晶粒 比C u O Z n O固溶体具有更优 良的催化 C O脱除 效果 。因此 ,控制催化剂中的 N a O 的含量对保证 深度脱除 C O的性能至关重要 。 3 结 论 1 在工业侧线 2 0 0 h评价条件下 ,空速为 3 0 0 0- l ,反应 温度为 9 0 ℃,B R 一 9 2 0 1 催化剂可以 将人 口2 ~ 3 x 1 0 的 C O脱除至小于 O . 1 x 1 0 ~ 。 此后 提高 C 0人 口含量为 3 ~ 5 x 1 0 和空速至 6 0 0 0 h ~ , 仍能基本维持出口小于 0 . 1 x 1 0 的指标。此外, 在 低温 5 0℃下 ,高入 口 c 0含量 5 01 0 6 ,该催 化剂均表现 出优 良的催化性能。 2 在微反评价条件下 , B R 一 9 2 0 1 催化剂需 要洗涤 7次以上 ,将催化剂中的 N a O洗涤至小于 0 . 0 6 % w t ,才能保证 良好的深度脱 c 0性能。 参考文献 [ 1 ] 王桂英, 彭晖, 顾申, 等. 聚合级净化催化剂 的工业应用[ J ] . 石油化 工, 2 0 0 7 , 3 6 9 9 4 4 9 4 7 . [ 2 ] H i m o n t I n c o r p o r a t e d . P r o c e s s f o r t h e R e m o v al o f C a r b o n Mo n o x i d e f r o m A l p h o l e f l n s a n d S a t u r a t e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U S , 5 6 2 5 1 1 6 [ P 1 . 1 9 9 2 . [ 3 ] E x x o n C h e m i c a l P a t e n t s I n c .R e mo v a l o f C a r b o n M0 n 0 x i d e fr o m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t r e a ms WO , 9 5 / 2 1 1 4 6 [ P 1 . 1 9 9 5 [ 4 ] 方 玉 华 , ~ 氧 化 碳 对 乙烯 工 业 的 影 响 I J J_ 广 东 化 工 ,2 0 1 1 , 7 3 8 2 3 2 2 3 4 . [ 5 ] 詹 俊荣, 罗勇, 叶丽萍, 等. 催化氧化脱除烯烃中微量一氧化碳的催 化剂进展及机理探讨[ J J .化工进展, 2 0 1 1 ,3 0 1 1 2 4 2 4 2 4 3 2 . [ 6 ] X i e X.W. , L i Y . , L i u Z .Q . , e t a 1 . L o w t e mp e r a t u r e o x i d a t i o n o f C O c a t a l y z e d b y C o s 0 4 n a n o r ods [ J ] .N a t u r e L e t t ., 2 0 0 9 , 4 5 8 0 7 4 6 - 7 4 9 . [ 7 ] 吕顺丰, 黄凤兴,秦燕璜, 等, M n A g / C a A 1 O 乙烯脱氧剂性能『 J ] . 化工 进展, 2 0 0 8 ,2 7 9 1 4 4 2 1 4 4 5 . [8] K e s k it a l o T .J . , N i e me l a M. K . V . ,K r a u s e A . O . I .Mo d e l i n g o f t h e a d s o r p t i o n a n d d e s o r p t i o n o f C 0 2 o n C u / Z r O a n d Z r O 2 c a t a l y s t s [ J ] . L a n g mu i r , 2 0 0 7 ,2 3 7 6 1 2 7 6 1 9. [ 9 ] H u a n g Z .W. , C u i F . ,K a n g H.X, e t a 1 . C h a C h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h e C u O/ S i O2 c a t a l y s t s p r e p a r e d b y p r e c i p it a t i o n g e l me th o d i n th e h y d r o g e n o ly s i s o f g l y c e r o l t o 1 , 2 - p r o p a n e d i o l Ef f e e t o f r e s id u al s o d i u m [ J ] . A p p 1 . C a t a1. A , 2 0 0 9 , 3 6 6 2 8 8 2 9 8 . [ 1 0 ]J u n K . W., S h e n W.J . , R a o K .S , R . , e t a1 . R e s i d u a l s o d i u m e f f e c t o n t h e c a t a l y t i c a c t i v i ty o f Cu / Z n O/ A1 2 Os i n me t h a n o l s y n t h e s i s f r o m C02 h y d r o g e n a t i o n [ J ] . A p p 1 . C a t a 1 . A , 1 9 9 8 , 1 7 4 2 3 1 2 3 8 . [ 1 1 ]王育, 戴伟, 彭晖, 等. 深度脱 C O 的 C u O / Z n O / Z r O z 催化剂的研究[J 】 _ 石油化工, 2 0 0 8 ,3 7 1 1 , 1 1 2 1 1 1 2 6 . 上 接 第 9 6 7页 色度逐渐降低,初始阶段下降明显 ,达到 3 . 5 h 后, 色度下降趋势减缓;由此得知, 反应时间控制在 3 . 5 h时,加氢反应基本进行的比较完全。继续延长 反应时间, 加氢反应效果改善不再明显。 根据实际的 情况进行综合性考虑 ,反应时间控制在 3 . 5 h为最佳。 3 结 论 通过使用实验室 自制钯催化剂 ,进行研究 c s 石油树脂加氢反应的优化条件 ,确定催化剂中镍 、 钴 、钼的最优质量分数 ,控制加氢反应 的变量 ,确 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当催化剂中镍、钴、钼质量分 数为 3 %时 ,系统反应温度 2 7 0 o C,反应压力 3 . 5 MP a ,反应时间 3 . 5 h时,可以制得拥有高软化点 、 无色和耐热性较好的加氢 C 石油树脂。 参考文献 [ 1 ] 郭世卓. c 石油树脂的技术发展与应用 上 『J ] . 上海化工 ,1 9 9 9 , 1 34 - 6 . [ 2]李涛.国内碳五石油树脂的生产及应用 .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 2 O 0 4. 33 9 4 3 . [ 3] 李明辉.碳四烃的综合利用[ J ] .石油化工,2 0 0 3 ,3 2 9 8 0 8 8 1 . [ 4] 李维彬 ,郭立艳,杨世成, 等.炼油厂 c馏分加氢生产优质蒸汽裂 解料的研究『 J 1 .石油炼制与化工 ,2 0 0 2 ,3 3 4 2 1 2 4 . [ 5] 田鹏程, 屈锦华 , 戴立顺, 等.C烯烃加氢生产乙烯料的研究[ J ] .石 化技术与应用,2 0 0 4 ,2 2 5 3 3 4 3 3 6 . [ 6] 张强, 李长波, 张洪林.间戊二烯 C s 石油树脂加氢改质工艺研究[ 应用化工,2 0 0 9 ,3 8 1 2 1 - 3 . [ 7]马江权 ,周凯,陆敏, 等,C s / C 共聚石油树脂的加氢工艺研究 lJ 】 .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 0 0 8 ,4 3 6 3 9 [ 8]邓廷昌,曹耀强 ,许翠红,等 ,C s 树脂加氢技术 『 J ] _ 石化技术与应 用,2 0 0 7 ,3 2 0 3 2 0 5 . [ 9] 韩钟淇.裂解碳五分离与应用f J 1 .精细石油化工 ,1 9 9 5 ,3 5 5 6 2 . [ 1 O] A n d r e w Z V,R a n ’1 E,V al d e ’s P e ’m z ,e t a 1 .Me t a l ~ C a t aly z e d E t h y l e n e Hy d r o g e n a ti o n T h e Me t h o d o f I n t e r a c ti v e S e a r c h f o r M u l ti p l e Wo r k in g Hy p o t h e s e s O ] .L a n g m u i r ,1 9 9 8 ,1 4 1 6 5 1 0 - 5 1 6 . [ 1 1 ] T e mk i n O N ,Z e i g a mi k A V,V a l e sP e m R E . C r i t i c a l P h e n o m e H a a s a D i s c r i mi n a t i n g F a c t o r i n t h e S t u d i e s o f Re a c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s [ J ] .K i n e t C a t a l ,2 0 0 0 ,4 1 3 2 9 82 9 9 . [ 1 2 ] 邓景发. 催化作用原理导论【 M 】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 9 8 4 4 9 4 5 0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