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深水平井元坝103H井钻井技术.pdf
第 3 4卷 第 6期 2 0 1 2年 1 1月 石 油 钻 采 工 艺 OI L DRI LLI NG PR0DUCT1 0N TECHN0L0GY Vo 1 . 3 4 No . 6 NO V .2 01 2 文章编号 1 0 0 0 7 3 9 3 2 0 1 2 0 6 0 0 1 4 0 4 超深水平井元坝 1 0 3 H 井钻井技术 胡 大 梁 严 焱 诚 刘匡晓 董成 林 1 . 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 司工程技 术研 究院, 四川德 阳6 1 8 0 0 0 ;2 . 中国石化 集团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北京1 0 0 0 2 9; 3 . 中国石化集 团中原石油勘探局西南钻井公 司, 四川南充6 3 7 0 0 1 引用格式胡大梁, 严焱诚, 刘匡晓, 等 . 超深水平井元坝 1 0 3 H井钻井技术 [ J ]. 石油钻采工艺, 2 0 1 2 , 3 4 6 1 4 . 1 7 . 摘要元坝长兴组气藏储量 巨大, 为增大储量控制面积, 提高单井产量, 在四川盆地川东北巴中低缓构造部署了一 口水平 开发评价井元坝 1 0 3 H井, 设计井深 7 8 4 1 m。通过优化钻井工艺, 在下沙溪庙至须家河组地层应用液体欠平衡钻井技术、 水平 段综合采用旋转导向、 抗高温钻井液体系、 防磨接头和减磨剂双效防磨等先进技术, 克服了陆相深部地层硬度高、 钻速慢、 井底 温度高、 水平段井眼清洁难度大、 起下钻摩阻扭矩大、 钻具托压现象严重等多种技术难题。该井完钻井深 7 7 2 9 . 8 m, 水平段长 6 8 2 . 8 m, 最大垂深 6 7 6 1 . 5 2 m, 四开在井深 6 6 0 8 m处一次性侧钻成功。该井的成功实施, 为元坝超深水平井钻井积累了宝贵 的经验, 为同类井的钻井施工提供 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元坝 1 0 3 H井;超深水平井 ;钻井技术 ;轨迹控制 中图分类号 T E 2 4 3 文献标识码 A Dr i l l i n g t e c hn o l o g y o f ul t r a d e e p h o r i z o nt a l we l l Yua nba 1 0 3 H H U Da l i a n g , Y A N Y a n c h e n g , L I U K u a n g x i a 0 , D O NG C h e n g l i n 1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i t u t e o fS i n o p e c S o u t h we s t O i l Ga s C o m p a n y . De y a n g 6 1 8 0 0 0 . C h i n a ; 2 . S I NO P EC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n g i n e e r i n g , Be o i n g 1 0 0 0 2 9 , C h i n a ; 3 . S I NO P E CS o u t h w e s t Dr i l l i n g C o m p a n y ofZ h o n g y u a n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B u r e a u , Na n c h o n g 6 3 7 0 0 1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Y u a n b a g a s fi e l d i s r i c h i n n a t u r a l g a s wh i l e t h e ma i n f o r ma t i o n i s b u r i e d d e e p e r t h a n 7 0 0 0 m. I n o r d e r t o e n l a r g e t h e r e s e r v e c o n t r o l a r e a a n d i mp r o v e p r o d u c t i o n r a t e o f s i n g l e we l l , W e l l YB 1 0 3 H wa s d r i l l e d i n Y u a n b a a r e a o f n o r t h e a s t S i c h u a n . By a p . p l y i n g u n d e r b a l a n c e d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h a x i mi a o t o X u j i a h e z o n e s , r o t a r y s t e e r a b l e d r i l l i n g , t e mp e r a t u r e r e s i s t a n t d ri l l i n g fl u i d s y s t e m, d o u b l e f r i c t i o n r e d u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e t c . , t h e ma j o r t e c h n i c a l c h a l l e n g e s we r e o v e r c o me d , s u c h a s h a r d f o rma t i o n s , l o w r a t e o f p e n e t r a t i o n , h i g h t e mp e r a t u r e , d i ffic u l t h o l e c l e a n i n g i n h o r i z o n t a l s e c t i o n , h i g h t r i p p i n g f r i c t i o n , a n d a d d i n g we i g h t o n b i t . T h e t o t a l d e p t h i s 7 7 2 9 . 8 m i n Pe r m i a n P e r i o d Ch a n g x i n g S e c t i o n , wi t h l a t e r a l s e c t i o n l e n g t h o f 6 8 2 . 8 m, a n d v e r t i c a l d e p t h o f 6 7 6 1 .5 2 m, wh i c h ma k e s i t t h e d e e p e s t we l l i n Ch i n a . Th e s u c c e s s o f W e l l Y u a n b a l 0 3 H a c c u mu l a t e s v a l u a b l e e x p e r i e n c e s f o r u l t r a . d e e p h o r i z o n t a l d r i l l i n g . Th e k e y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a r e i l l u s tra t e d i n d e t a i l . wh i c h p r o v i d e s i mp o r t a n t r e f e r e n c e s t o we l l s o f t h e s a me t y p e . Ke y wo r d s We l l YB1 0 3 H; u l t r a d e e p h o r i z o n t a l w e l l ;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t r a j e c t o ry c o n t r o l 元坝气田是川东北继普光气田之后又一个储量 超千亿方的海相大气田, 也是国内埋藏最深的海相 气田, 主力储层长兴组埋深超过 7 0 0 0 1T I , 面临高温、 高压、 高含硫、 超深层 、 气水关系复杂、 工程地质条件 复杂等多项技术难题 _ 】 。 J 。元坝 1 0 3 H井是部署在 四 川盆地川东北 巴中低缓构造 的一 口开发评 价井 , 目 的层是 长兴组礁滩相储层 , 设计井深 7 8 4 1 1T I 、 垂深 6 8 4 71T I , 施工难度极大。 1 概况 元坝 1 0 3 H井 A、 B靶点垂深为 6 8 1 4 1T I 和 6 8 4 7 1T I , 采用斜导眼揭开储层后回填侧钻, 造斜点选择在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 低渗气藏复杂地层高效钻井关键技术” 编号2 0 1 1 Z X 0 5 0 2 2 一 】 】 5 部分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胡大梁, 1 9 8 2 年生。2 0 0 7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 现从事钻井工程设计和相关科研工作 。电话 0 8 3 8 2 5 5 2 7 4 5 。E ma i l P E CH DL 1 2 6 .c o rn。 胡大梁等超深水平井元坝 1 0 3 H井钻井技术 1 5 6 3 7 0 m, 侧钻点井深 6 7 3 7 m, 造斜率 1 5 。/ 1 0 0 m 和 1 3 。 / 1 0 0 m。井身结构采用五开制 见表 1 , O1 2 7 mm衬管完井。该井 于 2 0 0 9年 l 0月 2 9日开 段长 6 8 2 . 8 m, 钻井周期 4 4 9 . 3 3 d , 全井平均机械钻 速 1 . 9 4 m / h , 是元坝完钻的第 1 12 1 超深水平井 , 测 试 获无 阻 流量 7 5 1 1 0 m / d , 显示 了元 坝 巨大 的 钻, 2 0 1 1 年 1 月 1 5日钻至井深 7 7 2 9 .8 m完钻 , 水平 资源潜力。 表 1 设计与实钻井身结构 2 钻井主要难点分析 1 陆相下沙溪庙、 千佛崖、 自流井 、 须家河组 地 层 总厚度 超过 1 5 0 0 m, 砂 泥岩 互层 、 岩 石硬 度 高。 自流井和须家河组地层研磨性强, 可钻性极差, 导致机械钻速低、 钻头使用寿命短, 缺乏有效提速 手段 。 2 井底垂深 6 8 4 7 m, 井底温度高达 1 6 0 o C, 对 测量仪器耐高温要求高;采用常规定向, 摆放工具 面不易到位, 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 3 水平段长约 8 0 0 m, 起下钻摩阻和扭矩较大 , 托压问题突出, 严重制约了水平段延伸能力。产层 岩性为灰岩、 白云岩, 部分地区为鲕粒云岩和灰岩, 渗透性好 , 易发生黏卡 。 4 斜井段长, 水平位移大, 保证良好的钻井液流 变性及携岩效率 , 以避免井下复杂情况是一个难题 , 钻井液润滑防卡、 降摩减扭难度大 ;由于钻井周 期较长, 套管防磨要求高。 5 地层压力系统复杂, 海相地层 s 含量超过 5 %, 进入水平段将进一步增大气层裸露面积, 增加 H s侵入几率。防止 H 2 s危害是保障元坝超深水平 井安全钻进 的关键 。 3 钻井技术对策及实施 3 . 1 欠平衡钻井技术 下沙溪庙 ~须家河组地层硬度高, 常规钻井平 均机械钻速一般低于0 . 9 m / h 。 根据对完钻井的统计, 元坝3 、 元坝6 等井在千佛崖~ 须家河组钻遇高压层, 发生溢流 6井次。压井后安全密度窗 口窄小, 漏喷 共存, 施工难度加大;而且由于该段地层对钻井液 密度比较敏感 。 J , 压井后密度升高, 导致机械钻速 显著下降。因此采用液体欠平衡钻井工艺, 通过降 低钻井液密度, 减小钻井液对井底岩石的压持效应, 以提高机械钻速。 该 井是元 坝地 区首次 在 0 3 1 4 . 1 mm井 眼应用 液体欠平衡钻井, 采用钟摆钻具组合, 钻至 自流井 组 井 深 3 9 5 1 . 9 7 m, 全烃 值 由 0 . 8 % 上升 至 1 . 0 1 %, C 由 0 . 4 %上升至 1 . 7 6 %。钻进期 间火焰 高度保 持 在 1 ~ 3 m, 在每次下钻排后效期间, 燃烧筒火焰高度 达 1 0 ~ 2 0 m。在保证井控安全的前提下, 继续实施 欠平衡 钻进 至 4 8 9 4 m, 总进 尺 1 6 2 7 m, 纯钻时 间 1 5 6 5 . 7 5 h , 平均机械钻速 1 . 0 4 m/ h 。三开全井段井 斜控制在 1 。以内, 在保证井身质量的同时, 机械钻 速提高 2 0 % 以上, 节约钻头 3 ~ 5 只。欠平衡井段钻 井液密度 1 . 1 6 ~ 1 .6 5 g / c m , 井底欠压值基本控制在 1 ~ 2 MP a 左右, 随着密度升高, 钻时呈上升趋势。因 此在保证井控安全的前提下, 降低钻井液密度是本 井段提速的关键。 主要钻具组合 钻头浮阀 0 2 2 9 mn l 双向减震 器 02 2 8 .6mi n钻铤 2 根 O 3 1 1 r n l T l 扶正器 0 2 2 8 .6 mi l l 钻铤 4根 02 0 3 . 2 mi r l 钻铤 9根 O1 7 7 . 8 mi n 钻 铤 3根 O1 3 9 . 7 mm钻 杆 2 9 1根 O1 2 7 mm 钻杆 2 3 1 根。 3 . 2 超深水平井侧钻技术 由于 目的层深, 设计采用斜导眼揭穿储层砂体, 确定砂体厚度及深度后回填侧钻。根据斜导眼实钻 轨迹对原设计水平段轨迹 进行修 正 , 侧钻点选择在 6 5 9 5 m 井斜 3 4 。 、 方位 2 9 0 。 。 。为了使新老井 眼尽快分离 , 采取从老井眼的左下方侧出, 然后再逐 步调整方位 见 图 1 。 后5 局 】丑 f g 5 m LE . N 5 。 / 2 6 /// 井 眼 井 眼 右 /| 工 具面2 0 0 。 , 图 1 侧钻 工艺设计示意 图 1 6 石油钻采工艺2 0 1 2 年 1 1月 第 3 4 卷 第6 期 侧钻钻具组合0 2 4 l - 3 m mH c D5 0 6 z x 1 7 2 m m 旋转导向短节 带近钻头井斜 01 7 2 mm柔性 短节 带 02 3 8 mm扶正器 01 7 2 mm MWD O2 3 8 m m模块扶正器 O1 7 2 m m双向发电通信短节 断 电保护短节 0 2 3 8 mm非磁扶正器浮阀 01 2 7 mm 无磁钻杆 1 根 O1 2 7mm加重钻杆 2 7 根 O1 2 7 mm钻杆 4 3 0根 01 3 9 . 7mm钻杆 。 分段循环下钻至井深 6 5 9 5 m, 发指令将工具的 定向方向设为 2 4 0 。 , 使旋转导向侧向施加 1 0 0 %的 力 , 然后在 6 5 9 0 ~ 6 5 9 5 m划眼 l h , 在侧钻点处造槽 。 控时侧钻 , 前 3 1T I 控时 3 h / m, 再提高到2 h / m, 钻至 井深 6 6 0 1 . 2 3 m 井斜 3 3 . 9 7 。 , 方位 2 9 0 。 , 新 砂含 量 2 0 %, 侧钻效果不明显。调整工具面控制在 2 0 0 。 左右, 以提高侧向力;继续控时3 h / m钻至 6 6 0 6 1T I , 新砂含量增至 7 0 %, 至井深 6 6 0 8 . 1 2 m处新 、 老井眼 中心距为 0 . 2 9 m, 侧钻成功。 3 . 3 水平段轨迹控制技术 针对井超深、 水平段的特点, 五开水平段采用旋 转导向钻井系统, 旋转推进钻具, 确保井眼轨迹平 滑、 井眼质量好, 降低钻具摩阻和扭矩, 保证钻压 有效传递 。 旋转导向钻具组合01 6 5 . 1 Q 4 0 6 H钻头 O1 2 1 mm旋转导向短节 01 6 2 mm模块扶正器 01 2 1 mm 块马达 01 2 1 mmMWD O1 2 1 mm双 向通讯及发 电 短节 01 2 1 mm 断电保护短节 O1 4 6 . 1 m m 无磁扶 正 器 浮 阀 08 8 . 9 mm抗 压缩 无 磁钻 杆 01 0 1 . 6 mm钻杆 O1 3 9 . 7 mm钻杆。 钻井参数钻压2 0 ~ 5 0 k N;排量 1 2 ~ 1 5 L / s ;泵 压 1 6 ~ 1 8 MP a ;顶 驱 转速 4 0 ~ 8 0 r / mi n ;钻 头转 速 1 2 0 - 1 5 0 r / mi n。 为提高水平 段钻速 , 减少 起下钻 次数 , 优选 O 4 0 6 H P D C钻头, 采用最新力平衡稳定技术, 配备了 新一代 Q u a n t e c F o r c e 耐磨齿。下钻到底后采取先 向前 钻进 4 - 6 m后再增 斜 的施 工措施 , 钻至 7 0 9 3 1 T I 时, 旋转导 向工具失去增斜 能力 , 改为稳斜钻进 ; 钻至 7 0 9 9 m, 井斜偏低 1 . 7 5 。 , 更换工具后以 2 .6 ~ 3 .0 。 / 3 0 m的增斜率增斜, 至 7 1 7 7 m时井斜增至 9 3 . 6 。 , 稳斜钻进至 B靶点时, 较设计偏上 0 . 0 6 m, 偏左 1 8 m, 满足中靶要求。水平段钻进井段 7 0 4 7 ~ 7 7 2 9 . 8 m, 平均机械钻速 1 . 6 8 m/ h 。整个水平井段井 眼轨迹平滑, 大部分井段全角变化率控制在 2 。 / 3 0 m之 内, 实钻过程 中摩 阻基本保持在 1 4 0 k N 以内, 而且未发生任何井下复杂事故。 3 . 4 水平段钻井液润滑防卡技术 针对水平段摩阻大、 井底温度高、 携岩要求高的 特点, 选用 H T H P / T E R R A MA X钻井液体系, 该体 系流动性好 动塑 比约 0 . 5 左右 , 携砂能力强 、 润滑 性好 摩阻因数 0 . 1 0 、 采用酸溶性加重材料, 同时 MA X S H I E L D和MI L C A R B添加剂可有效封堵微 裂缝 , 有利于保护储层 。 现场施工中主要通过室 内小型实验指导钻井液 现场维护处理 , 主要采取 了以下措施 。 1 润滑降阻技术。全程加入2 % --4 %的M il - L u b e 、 T Z Q L u b e 抗高温高效润滑剂, 维持钻井液极压润滑 系数低于 0 . 1 , 保证钻井液含油量在 4 % ~ 5 %, 提高钻 井液润滑性能 ;保证大中小分子量处理剂的合 理搭配, 形成薄而韧的滤饼;交替使用 8 0 ~ 1 2 0目筛 布, 清除钻井液固相含量, 以降低摩阻。 2 防止压差卡钻技术。由于长兴组储层渗透性 强 , 密度过高易导致压差卡钻 , 过低易发生溢流 , 因 此本井段钻井液密度 1 .2 8 ~ 1 .3 0 g / c m , 控制井底压 力在 1 5 MP a 以内, 既保证了井控安全, 又降低了黏 附卡钻的风险。 3 流变性控制技术。保持钻井液漏斗黏度 7 0 ~ 8 0 S 、 塑性 黏度 3 0 ~ 3 5 mP a S 、 动切力 1 5 ~ 1 8 P a 、 6 转下读数 6 ~ 8 , 使钻井液流型处在弱紊流状态, 阶 段性配合采用打稠浆段塞的方式清扫井眼;严格控 制井浆膨润土含量为 2 %~ 2 . 5 %, 混合胶液以稀释剂 Dr i l l T h i n和 S MT为 主控 制井 浆 黏度 , 以 Di s c a 1 . D 和 D r i s . T e m p为辅降低井浆失水、 增强井浆热稳 定性。 4 高温稳定性技术。钻井液体系中的主剂要 求单剂抗温能力均大于 1 5 0 oC;随钻加入杀菌剂 X . c i d e l 0 2 等提高钻井液的高温稳定性;做好钻井 液体系配伍抗温性评价工作 , 防止高温稠化。 3 . 5 套管防磨保护技术 由于水平井段长, 施工周期长, 为保护油层套管, 采用 T F非金属防磨接头 A F C 7 1 0 1 减磨剂双效防 磨技术, 防磨接头采用非金属特种增强复合材料制 造, 具有表面硬度低、 表面摩擦因数低、 耐磨损、 强度 较高的特点;减磨剂由多种抗磨材料在高温下合 成 , 耐温达 2 0 0 c I 以上 , 含有多种活性基 团能够迅速 吸附在钻具和套管表面, 形成高强度保护膜, 从而降 低钻具对套管的磨损。 根据实钻井眼轨迹, 计算在 6 5 0 0 ~ 7 0 5 0 m钻柱 的侧 向力异常偏大 见图 2 , 而且该段套管为镍基 合金材质, 故针对该段制定保护措施 1 2 - 13 1o每 2 根 钻杆 加 1只 T F 1 5 6 / 1 9 3 . NC 4 0防磨 接头 , 每 只接 头 水力压耗 0 .0 5 ~ 0 . 1 0 MP a , 共安装 2 9 只防磨接头, 泵压增大不到 3 MP a , 不影响正常钻进。为充分发 胡大梁等超深水平井元坝 1 0 3 H井钻井技术 l 7 挥防磨接头的减磨效果 , 在钻井液中陆续加入 A F C 7 1 0 1 减磨剂共计 7 .9 2 t , 基本维持减磨剂含量为 2 % 左右 。 0 20 0 0 送4 0 0 0 6 0 0 0 侧 向力/ k N 0 l 0 0 2 0 0 3 0 0 4 0 0 5 0 0 6 00 7 0 0 8 0 0 滑 、 摩 阻扭矩小 , 能够满 足元坝超 深水平井 钻井需 要。但进 口工具价格昂贵, 建议大力开展国产化应 用研究。 5 H T H P / T E R R A MA X 聚 合 物 钻 井 液 理 论 抗温 能力达 1 5 0 - 1 6 0℃, 但实际应用 中仍有高温增 稠现象;国内的聚合物钻井液体系抗温性一般在 1 2 0 - 1 3 0℃, 主要原因是钻井液处理剂 的差别 , 建议 吸收 国外抗高温钻井液优点 , 形成 国产化的超深水 平井钻井液技术 。 图2 五开钻进套管内钻柱侧向力分布 参考文献 2 9只防磨接头人井使用时间约 9 6 0 h 含起下 钻、 划眼等 , 未发生脱落或撕裂落井造成井 内复杂 情况, 由于防磨接头硬度低于套管, 避免了金属防磨 接头卡死对套管可能构成的伤害。完钻后全井筒清 水试压 6 0 MP a 合格, 从磨损情况看, 主要表现为防 磨套和接头本体的磨损, 表明防磨接头起到了很好 的套管保护作用。 4 应用效果 通过综合应用液体欠平衡钻井、 水平段旋转导 向、 钻井液润滑防卡、 双效防磨等多种技术, 克服了 地层硬度高、 水平段长等多项技术难题, 安全高效 完成了元坝 1 0 3 H井的钻井任务, 水平段最大垂深 6 7 6 1 .5 2 m, 四开在井深 6 6 0 8 m处一次性侧钻成功, 四开 O2 4 1 . 3 mm井 眼下人 O1 9 3 . 7 mm O2 0 3 . 1 mm 复合尾管至井深 7 0 4 5 m。该井的钻探成功为元坝 地区水平井钻井积累了宝贵经验 。 5 结论及建议 1 元坝 1 0 3 H井 的成功实施 , 为元 坝地区超深 水平井钻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为后续开发打下了 技术基础。 2 下沙溪庙至须家河地层在未钻遇高压气层 时, 可采取控压降密度钻井技术提高钻速。 3 防磨接头配合减磨剂的双效防磨技术能够有 效降低套管磨损。 4 采用旋转导向技术成孔质量高、 井眼轨迹平 [ 1 ] 王萍, 李文飞, 张锐, 等 . 川东北钻井复杂情况风险分析 方法研究 [ J ]. 石油钻采工艺, 2 0 1 2 , 3 42 2 9 . 3 2 . [ 2] 张克勤 . 元坝地区钻井难题分析与技术对策探讨 [ J ]. 石油钻探技术 , 2 0 1 0 , 3 8 3 2 7 3 1 . [ 3] 高航献, 瞿佳, 曾鹏珲, 等 . 元坝地区钻井提速探 索与实 践 [ J ]. 石油钻探技术 , 2 0 1 0 , 3 8 4 2 6 2 9 . [ 4] 刘小龙, 靳秀兰, 张津, 等 . 冀东 3号岛大斜度井钻井技 术 [ J ]. 石油钻采工艺, 2 0 1 2 , 3 4 4 7 - l 1 . [ 5 ] 吴国军, 佟德水 . 辽河油田兴古 7块水平井钻完井技术 [ J ]. 石油钻采工艺, 2 0 1 1 , 3 3 1 3 2 3 4 . [ 6] 周延军, 陈明, 于承朋 . 元坝区块提高钻井速度技术方案 探析 [ J ].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 0 1 0 , 3 7 5 1 - 4 . [ 7 ] 李伟廷, 侯树刚, 李午辰, 等 . 元坝 1 井超深井钻井技术 研究与应用 [ J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 0 0 9 , 3 1 3 8 1 . 8 7 . [ 8] 金娟 , 刘建东, 沈露禾 . 斜井水平井优势钻井方位确定 方法研究 [ J ]. 石油钻采工艺, 2 0 0 9 , 3 1 3 2 6 . 2 9 . [ 9] 李子丰, 张欣, 王鹏, 等 . 套管开窗侧钻中钻头弯矩分析 I J 1 . 石油钻采工艺, 2 0 1 0 , 3 2 5 1 3 . 1 6 . [ 1 0] 陈道元, 赵洪涛 . 深部开窗侧钻井元坝 1 . 侧 1井固井 技术 [ J ] . 石油钻采工艺, 2 0 0 9 , 3 1 1 3 8 4 1 . [ 1 1 ] 王银生, 李子杰 . 高平 1大位移水平井钻井技术 [ J ]. 石 油钻 采工艺 , 2 0 1 0 , 3 2 6 3 1 3 4 . [ 1 2] 张红生, 郭永宾 . 套管防磨保护措施 [ J ]. 石油钻采 工艺 , 2 0 0 7 , 2 9 6 l 1 6 一 l 1 8 . [ 1 3] 刘书杰, 谢仁军, 刘小龙 . 大位移井套管磨损预测模型 研究及其应用 [ J ]. 石油钻采工艺, 2 0 1 0 , 3 2 6 1 1 . 1 5 . 修 改稿收到 日期2 0 1 2 - 0 9 . 1 7 [ 编辑薛改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