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盆地油气成藏模式研究.pdf
2 江 汉 石 油 科 技 第2 3 卷 1油气藏分布规律 伊洛瓦底盆地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 ,油气主 要 产 自沙林 凹陷、皮亚凹陷和三角洲凹陷,探明石 油 含凝析油 可采储量约1 .4 2 X 1 0 t ,探 明天然气 可采储量约4 4 0 0 X 1 0 m 。油气藏分布特征如下 1 主要产油气层位多 ,中新统 、渐新统 、 始新统均有产层。油气藏层位 自下而上有始新统塔 本组、蓬当组、渐新统瑞泽道组、巴当组、鄂霍明 当组、中新统标贝组 、库奥科克组、奥博贡组,含 油气层位在平面分布上具有由南往北逐渐变老的趋 势。受勘探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已发现油气田主要 产油气层位为渐新统和中新统,仅少量油气田发现 始新统产层。 2 油气藏流体类型分布具有规律性,表现 在纵向上始新统一 渐新统以产油为主,油气同产, 中新统以气/ 凝析油为主; 平面上,沙林凹陷和皮亚 凹陷以产油为主,油气同产;三角洲凹陷以产气/ 凝 析油为主。 3 油气藏类型多样 背斜 、断背斜 、少量 岩性和地层油气藏。以背斜、断背斜等构造油气藏 为主,发现少量岩性油气藏和碳酸盐岩地层型油气 藏 ,在南、北存在一定的差异 。包括钦敦凹陷 、沙 林凹陷和皮亚凹陷的北部主要形成与逆冲断层相关 的构造油气藏为主,三角洲凹陷则主要形成与伸展 构造相关的背斜、断块等构造油气藏,此外还发育 岩性、地层油气藏。 4 油气藏具有近源、并且沿构造带走向成 带分布的特点 ,靠近沉积中心的构造带油气富集程 度更高。各大油气田基本上都沿着深大断裂分布, 油气主要聚集在深凹陷内部背斜即 “ 凹中隆”和深 凹陷周缘背斜带。 2 成藏模式分析 以始新统塔本组、朗欣组和中新统标贝组烃源 岩为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 按照油气沿不同的输导 体,从烃源层运移到圈闭聚集成藏这一动态过程, 将盆地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划分为3 大类 表1 。远 源复合输导侧向运移 自 源成藏模式、近源断层垂向 表1 伊洛瓦底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分类表 成藏模式 输导系统 烃源岩 成藏层位 主要油气藏类型 成藏期 典型含油气构造 盆 地中部 某 区块P 一 塔本组 塔本组 1 气藏 、区块南部 断 背斜、断鼻等 上新世末一 中 K i n E 趸钻井 构造油气藏 远源 复合输导 断层、 新世晚期 盆地中部某区块 构造一 岩性油气藏 侧向 运移 自源 优质储层 、 朗欣组 朗欣组 南部克林庙及甘 成藏模式 不整合 高趸钻井区 生物礁油气藏 盆地南部三角 标贝组 中新统 上新世末 岩性油气藏 洲凹陷Y A 气 田 盆地中部沙林 凹 始新统 陷C K、Y G、 塔本组 、 始新世末一 渐新世 渐新统 L O、T A 等油气 朗欣 组 上新世末一 第 四纪 近源断层垂 向输导 中新统 田,盆地北部钦 断层 它源成藏模式 敦凹陷I W油田 中新统 断背斜 、断鼻、断块 上新世末一 盆地南部三角洲 标 贝组 标贝组 第 四纪 凹陷C A、A K 气 田 朗欣组朗欣组 始新世末 近源 自源成藏模式 塔本组塔本组 中新世末上新世 6 江 汉 石 油 科 技 第2 3 卷 良好。油气藏特征为 ①油气层与烃源岩为同一套 地层;②油气藏规模取决于圈闭和储层规模。C A 气 田规模较 大 ,气可采 储量2 0 2 x 1 0 8m ,凝析油 1 0 tomb。 C A 气 田位于三角洲凹陷陆上延伸部分 ,为内火 山弧上方中一 上中新统砂岩成藏 组合。C A 气 田的成 藏特点如下 图6 。①中新统标贝组中下部泥页 岩发育,具备良好的生烃能力 ;②标贝组烃源层的 中上部细砂岩和灰岩储层厚度大,物性较好,上部 气层段为中中新统细砂岩;下部气层段为火山岩上 覆 灰 岩 的上 部 ,厚 1 2 1 .9 2 ~ 1 3 7 . 1 6 m 。产 层井 深 1 5 2 4 ~ 2 4 3 8 .4 m 。③作为输导体系的断裂较发育,油 气可通过断层垂 向运移至上中新统的细砂岩成藏。 由盆地中部某区块及周缘始新统勘探证实,始 新统朗欣组中部和塔本组中部不同程度地发育砂岩 储层 ,但沙林凹陷始新统埋深较大,始新统生烃中 心区 目前均未钻遇朗欣组和塔本组 ,因此 ,推测在 沙林 凹陷生 烃 向斜及 周缘的始新统 朗欣组 和塔 本 组,存在近源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并在烃源层内 的砂岩储层段聚集的油气藏。以始新统为烃源层的 近源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 自源成藏模式形成的油气 藏,推测分布于沙林向斜周缘 ,始新世末、中新世 晚期和上新世一 第四纪为主要成藏期,主要形成与 断层相关的断背斜、断鼻和断块等构造油气藏。 3 结论 1 伊洛瓦底盆地具有含油气层系多、油气 藏数量多、成藏模式多,资源量较大的特点, 是一 个值得勘探的重要含油气盆地。 2 伊洛瓦底盆地主要存在远源复合输导侧 向运移自源成藏、近源断层垂向输导它源成藏和近 源 自源成藏等3 种油气成藏模式。其中,近源断层 垂向输导它源成藏模式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部和北 部 ,是目 前盆地已发现的主要油气成藏模式;远源 复合输导侧向运移 自源成藏模式在盆地中部和南部 均有分布;近源 自源成藏模式在盆地南部已有发 现,推测在盆地中部也有潜力。 参考文献 [ 1 ] 李国玉,金之钧 ,等.世界含油气盆地图集 下册 【 M】 .石油工业出版社 ,2 0 0 5 7 6 - 7 7 . 【 2 】 曹卫生,等. 缅甸伊洛瓦底盆地构造演化及勘探方向分 析[ R ] . 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3 】 曾庆立 , 等.伊洛瓦底盆地重点凹陷成藏条件研究[ R 】 . 中 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4 ] I HS d a t a b a s e , C e n t r a l B u r ma B a s i n [ R 】 . 编辑汪孝芝 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再认识 为了正确认识低渗透储集层渗流规律,针对 目前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低渗透油藏 流体非线性渗流模型,从模型建立所采用的假没条件、 推导过程及使用实验数据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 究分析,厘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 该模型建立过程中存在3 方面的问题一是假设条件本身不能被科学所证实,所得结果不能被测量 ;二 是公式推导过程中基本方程及导出过程均存在错误,导致其最终表达式错误;三是低渗透储集层岩石渗流实 验中得到的压力梯度实验数据过高, 不具有合理眭。首次指出, 不是所有低渗致密储集层流体渗流都具有启 动压力梯度,只有当储集层压力系数低于1 ,渗流才需要启动压力梯度;低渗透油田开发中,储集层已建立 了较高的驱动压力体系,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产能预测和试井都不应再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揭示低渗透储 集层流体渗流规律、创建中国低渗透油田开发理论,需要发展数字岩心技术、创新现代油层物理实验技术 等 。 摘自 石油勘探与开发V o 1 .3 9 N o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