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包水钻井液用乳化剂的研制-.pdf
6 8 石 油 化 工 P E T R O C H E MI C A L T E C HN OL OG Y 2 0 1 4 年第4 3卷第 1 期 油包水钻井液用乳化剂的研制 余越琳,蒲晓林 ,易促文,刘 鹭,李红冀 西南石油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 1 0 5 0 0 [ 摘要 ]为提高油包水钻井液的稳定性,采用有机酸、烷醇酰胺和聚醚羧酸盐3 种表面活性剂制备了一种新型抗高温乳化剂 Y J R l 。采用破乳电压法和近红外扫描法评价了Y J R 一 1 的乳化性能 , 并考察了Y J R 一 1 的抗高温老化性能和油水比对其乳化效果 的影响,分析了Y J R 一 1 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Y J R 一 1 的乳化性能良好 , 能抗2 0 0 q C 高温陈化;随油水比的减小,其乳化 性能未明显降低,所配制的油水体积比为6 4 的钻井液在1 5 0 c 下老化1 6 h 后,破乳电压仍达3 0 2 V 。Y J R 一 1 主要通过大幅度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在油水界面形成高强度的界面膜来维持钻井液体系的稳定性。 [ 关键词 ]油包水钻井液;抗高温;乳化剂 [ 文章编号 ]1 0 0 0 8 1 4 4 2 0 1 4 0 1 0 0 6 8 0 6 [ 中图分类号 ]T Q 4 2 3 . 9 2 [ 文献标志码]A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a n Emu l s i fi e r f o r W a t e r -- i n -- Oi l Dr i l l i n g F l u i d Y u Y u e l i n ,P “ X i a o l i n ,HS i w e n , L i u L u ,L i Ho n g fi S t a t e Ke yL a b o r a t o r yo f Oi l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Ge o l o g yE x p l o i ta t i o n ,S o u th we s t P e t r o l e u mUn i v e r s it y ,C h e n g d uS i c h u a n 6 1 0 5 0 0 ,C h ma f Ab s t r a c t J A n o v e l e mu l s i fi e r YJ R 一 1 wi t h h e a t r e s i s t a n c e w a s p r e p a r e d f r o m t h r e e s u r f a c t a n t s , n a me l y o r g a n i c a c i d. a l k a n o l a mi d e a n d p o l y e t h e r c a r b o x y l a t e .t o i mp r o v e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wa t e r - i n o i l d r i l l i n g fl u i d . T h e e mu l s i fi c a t i o n p e r f o r ma n c e s o f YJ R. 1 we r e e v a l u a t e d b y me a n s o f e mu l s i o n b r e a k i n g v o l t a g e a n d n e a r i n f r a r e d s c a n n i n g me t h o d s . T h e h e a t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YJ R 1 a n d t h e i n fl u e n c e o f t h e r a t i o o f o i l t o wa t e r o n t h e e mu l s i fi c a t i o n p e r f o r ma n c e s o f YJ R. 1 we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T h e e mu l s i fic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0 f YJ R 1 wa s a l s o a n a l y z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e mu l s i fie r YJ R l h a d a g o o d p e r f o r ma n c e i n t h e e mu l s i fi c a t i o n a n d c o u l d b e h e a t r e s i s t a n t a t 2 0 0℃ . W i t h d e c r e a s i n g t h e r a t i o o f o i l t o wa t e r .t h e e mu l s i fic a t i o n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YJ R一 1 d i d n ’ t r e d u c e e v i d e n t l y . Th e e mu l s i o n b r e a k i n g v o l t a g e o f t h e d r i l l i n g fl u i d wi t h v o l u me r a t i o o f o i l t o wa t e r o f 6 4 p r e p a r e d wi t h YJ R一 1 c o u l d r e a c h 3 0 2 V a f t e r a g i n g a t 1 5 0 f o r 1 6 h . Th e e mu l s i fi e r YJ R一 1 c a n k e e p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d r i l l i n g fl u i d ma i n l y b y r e d u c i n g o i l wa t e r i n t e r f a c i a l t e n s i o n a n d f o r mi n g h i g h s t r e n g t h i n t e r f a c e fi l m. [ Ke y wo r d s ]wa t e r - i n - o i l d r i l l i n g fl u i d ;h e a t r e s i s t a n c e ;e mu l s i fi e r 油包水钻井液由于外相为油 ,因而具有较好 的润滑性 ,且适于钻水敏I 生地层 ;另外还具有抗高 温I生 能好、滤失量低、井壁稳定能力强、抗盐钙侵 和保护油气层效果好等优点,因而常用于钻高温深 井 、大斜度定向井 、水平井和各种复杂地层 。 从热力学观点分析,油包水钻井液属于不稳 定体系,在钻井过程中始终存在乳化失效的危险, 使乳状液失去稳定性。而乳状液稳定性的关键在于 乳化剂的特性和高温稳定性,以及与其他处理剂的 配伍性 J 。目前 ,国内油基钻井液所应用的乳化剂 种类还较缺乏。 本工作利用有机酸 、烷醇酰胺和聚醚羧酸盐3 种表面活性剂,研制出一种价廉、无毒的新型乳化 IJ Y J R l 。采用破乳 电压法和近红外扫描法评价 了 Y J R 一 1 的乳化性能,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 1 实验部分 1 . 1 主要试剂 有机酸 、油酸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无水 C a C 1 、C a O 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 烷 [ 收稿日期 ]2 0 1 3 0 7 0 2 ; [ 修改稿日期 ]2 0 1 3 1 0 0 9 。 [ 作者简介 ]余越琳 1 9 8 9 一 ,女,四川省内江市人,硕士生 , 电话 1 5 0 0 8 4 2 0 9 6 8 ,电邮4 9 9 6 5 7 0 2 8 q q . c o r f t 。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 0 1 3 C B 2 2 8 0 0 3 。 第 1 期 余越琳等. 油包水钻井液用乳化剂的研制 醇酰胺工业品,海安县国力化工有限公司;聚醚 羧酸盐工业品,青岛长兴化工有限公司;乳化剂 P F工业 品 ,天津 中海油服化学有限公 司 ;乳化 tl wo工业品,固安恒科信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乳化 I] F B 、有机土、降滤失剂工业品,新乡市 富邦科技有限公司;0 柴油工业品,市售。 1 . 2 实验方法 1 . 2 . 1 乳化剂Y J R 一 1 的制备 采用油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配成一系列不 同亲水亲油平衡 H L B 值的乳化剂,取其等量在 相同条件下配制成多份柴油一 盐水 2 0 % W C a C I , 乳状液,利用 “ 钟形曲线法”确定体系乳化所需的 最佳H L B 值 J 。设定有机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 , 0 .5 %,1 %,⋯⋯,4 %,根据乳化剂的总质量分数 4 % 和最佳H L B 值,计算出对应的烷醇酰胺和聚 醚羧酸盐的含量 ,以此获得多组乳化剂配方。采用 以上配方配制不同的油包水乳状液 ,破乳 电压最大 的体系对应乳化性能最优的乳化剂,将其命名为乳 化剂Y J R一 1 。 1 . 2 _ 2 油包水钻井液的配制 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0 柴油 ,与乳化剂混合均 匀后 ,将2 0 % W C a C 1 , 水溶液缓慢倒人其中,以 1 2 0 0 0 r / m i n 的转速搅拌2 0 m i n , 再加入有机土、降 滤失剂和C a O 等处理剂,以1 2 0 0 0 r / min 的转速搅拌 1 0 mi n ,即得油包水钻井液。 1 . 2 - 3 破乳电压的测定 采用DWY型 电稳定性测试仪 青岛同春石油 仪器有限公司 测定试样的破乳电压。将试样倒人 5 0 2 ℃的恒温杯中,手持电极探头搅拌试样约 1 0 s 后 ,进行两次测量,两次破乳电压读数之差不 得超过5 %,记录两次测量的平均值 。 1 . 2 . 4 近红外扫描测试 采用MA一 2 0 0 0 型近红外扫描分散稳定性分 析仪 F 0R MuL ACT I ON公司 进行近红外扫描测 试 。将搅拌好的试样倒入干燥 的试管 中, 然后将 试管放入扫描仪中,打开随机软件T u r b i s c a n S o ft Ls A 进行扫描,设定扫描高度为7 5 mm,扫描时间为2 h ,间隔时间为1 0 rai n 。 1 . 2 . 5 界面张力 的测定 采用旋转滴超低界面张力仪 北京哈科实验仪 器厂 测定试样 的界面张力。测量温度为3 0℃,测 量结果取3 次测量的平均值 。 1 . 2 . 6 界面黏弹性 的测定 采用C I R 1 0 0 型界面流变仪 C A MT E L 公司 测 定试样的界面黏弹性。将界面流变仪调整至水平 后,外接循环水浴,调温至3 0℃,然后设定扫描 频率为 1 Hz ,扫描 时间为3 6 0 0 S ,扫描次数为6 0 次,待油水体系平衡1 h 后,开始测量。 2 结果与讨论 2 . 1 乳化剂Y J R 一 1 的乳化性能 乳化剂 的乳化能力可通过测定其配制 的乳状 液稳定性来评价。而乳状液的稳定性一般采用两种 方法来评价 一是破乳 电压法 ;二是利用高速离心 沉降法测定其分层速度。当乳状液中加入加重材料 或深色添加剂时,第二种方法效果很差 。因此, 本工作采用破乳电压法和近红外扫描法来评价油包 水乳状液的稳定性,并将这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进 行 了对 比。 2 . 1 . 1 破乳电压法 破乳 电压 法是 考察 乳状 液稳 定性 常用 的方 法 。破乳电压越高 ,乳状 液的稳定性越好 ,说 明乳化剂的乳化性能越好 。本实验选用4 种乳化剂 YJ R一 1 ,F B,P F ,WO ,配制成4 种乳状液 ,分 别测定其老化前后的破乳电压,实验结果见表1 。 表 1 不 同乳状液 的破乳 电压 T a bl e 1 Br e a ki n g v o l t a g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e mu l s i o n s Em l i 。 一 Be f o r e a g i n g Af t e r a g i n g F o r mu l a 2 4 0 mL 0 d i e s e l 6 0 mL s o l u t i o n o f 2 0 % w Ca C1 2 4 % w e mu l s i fi e r . Ag i ng c o n d i t i o n s 1 5 0℃ ,1 6 h . 由表l 可看 出,老化前后4 种乳状液 的破乳电 压不同 ,在4 种乳化剂 中,老化前后乳化 I] YJ R一 1 的破乳电压均最高。根据破乳电压 的大小 ,可得出 对应乳化剂老化前的乳化能力大小顺序为 YJ R一 1 F B WO P F;老 化后 的乳 化 能力 大小 顺序 为 Y J R I WO P F F B。说 明乳化剂Y J R 一 1 老化前后 均具有 良好的乳化性能。 2 . 1 . 2 近红外扫描法 近红外扫描分散稳定性分析仪主要用于分析 流体的光学分散特性 9 ,其测定原理为不同流体 对光线有不同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同一种流体的稳 定性随时间而变化,对光线的透射率和反射率也不 同 J 。通过近红外扫描,可测定出乳状液稳定性随 第 1 期 余越琳等. 油包水钻井液用乳化剂的研制 从 图l 可看 出,在 1 2 0 mi n 内,4 种乳状液 的稳 定性均 随时间 的延长而 下降 ,且均有分 层现象。 其中,乳化剂Y J R一 1 所配制 的乳状液上部浮油量最 少 ,且下部液体的稳定性变化程度最低 ,说明乳 化剂Y J R 一 1 的乳化效果最好;其次是乳化剂WO 和 P F;乳化 I] F B的乳化性能最差 。该结果与破乳 电 压法的评价结果一致。 2 . 2 乳化剂YJ R一 1 的抗高温陈化性能 乳化剂的抗高温陈化性能反映了乳化剂在高 温长时间作用后乳化效果的变化,与乳化剂的抗高 温降解 和解吸的能力有关 。图2 是乳化剂YJ R一 1 配 制的乳状液的破乳电压与老化温度的关系。 从 图2 可看 出,乳状液在1 2 0~2 0 0 o C 下老化后 的破乳 电压基本保持稳定 ,而在2 1 02 2 0 o C 下老 化后的破乳电压明显下降。这与乳化剂Y J R l 自身 所带基团的抗高温l生 能有关。当老化温度为2 1 0 oC 时 ,乳化 I] YJ R一 1 可能发生裂解 ,开始从 油水界 面解吸,使水滴聚集变大 ,表现为乳状液稳定性 下降。因此 ,乳化 lJ Y J R 一 1 的抗高温陈化温度最 高为2 0 0 。 2 . 3 油水比对乳化剂YJ R一 1 乳化性能的影响 油水 比对油基钻井液的稳定 『生影响很大 ,通 常随油量的减少,体系的稳定性降低,降低程度与 乳化剂在不 同油水 比钻井液 中的乳化性能有关 。为 考察油水比对乳化剂Y J R 一 1 乳化I 生 能的影响,配制了 4 种不同油水比的油包水钻井液,测定其老化前后的 性能 ,测定结果见表2 。由表2 可看 出,随油水 比的 减小 ,钻井液的稳定性下降,表观黏度和塑性黏度 明显增大 ,屈服点和凝胶强度 明显提高。但当油水 体积 比为6 4 时,钻井液仍具有 良好 的流变性和稳 定l 生,其老化后的破乳电压仍达到3 0 2 V,说明乳化 剂Y J R 一 1 的乳化性能未受油量的减少而大幅降低。在 实际生产过程中,在保证油基钻井液稳定性的前提 下,尽量降低油水比, 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Ag in g t e mp e r a t u r e / 图2 乳化剂YJ R 一 1 配制的乳状液 的破乳 电压与老化温度的关系 Fi g . 2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b r e a k i n g v o l t a g e a nd a g i n g t e m p e r a t ur e o f e mu l s i o n wit h e mul s i fi e r YJ R. 1 . F o r mu l a 2 4 0 mL 0 d i e s e l 6 0 mL s o l u t i o n o f 2 0 % w Ca C1 2 4 % w e mu l s ifi e r YJ R 一 1 . Ag i n gt i me 1 6 h . 表2 不 同油水 比的油包水钻井液 的性能 T a b l e 2 P e r f o r m an c e s o f wa t e r - i n o i l d ril l i n g flu i d s wi t h d i f f e r e n t o i 1 一 wa t e r r a t i o F o r mu l a 0 d i e s e l 2 0 % w C a C 1 2 s o l u t i o n4 % w e mu l s i fi e r 0 . 5 % w C a O2 % w f l u i d l o s s a d d i t i v e3 % w o r g a n o p h i l i c c l a y Ag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 1 5 0 ℃ , 1 6 h . AV a p pa r e n t vi s c os i t y; P V p l a s t i c v i s c o s i t y;YPyi e l d po i n t ; G1 0 i ni t i a l g e l s t r e n g t h; Glo fi n a l g e l s t r e ng t h . 2 . 4 乳化剂Y J R 一 1 的作用机理分析 乳化剂主要是通过吸附在油水界面且在降低 油水界面张力的同时形成一定强度的界面膜 ,从而 对分散液滴进行保护,使其在相互碰撞后不易并 聚。复配型乳化剂较单一乳化剂可能存在的优势主 要有1 不同结构的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复配体系 不仅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体相缔合结构 ,而且可通 过增效作用增强组合物吸附的效力,产生非常低 的界面张力;2 形成具有协同作用的表面活性剂 “ 复合物” ,增强油水界面的强度 。因此 ,从 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复配型乳化剂YJ R 一 1 对油包水乳 状液的作用机理。 石 油 化 工 P E T R OC H E MI C A L T E C H N0 L 0G Y 2 0 1 4 年第 4 3卷 2 . 4 . 1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乳状液存在很 大的相界面 ,即体 系有较高 的 界面能。在界面面积相等的情况下 ,乳化剂的加入 能降低油水界面的界面张力,降低体系的界面能, 使体系易于乳化,且有利于增加体系的热力学稳定 性。表3 为加入不 同的乳化剂后 ,柴油和水 的界面 张力数据。从表3 可看 出,乳化剂Y J R 一 1 和F B能大 幅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这是乳化剂具有很好乳化性 能的因素之一。 表3 加入不同乳化剂后柴油和水的界面张力数据 T a bl e 3 I n t e r f a c i a l t e n s i o n b e t w e e n d i e s e 1 a n d Wa t e r wi t h d i 岱 r e n t e mul s i fi e r s E mu l s i fi e r I n t e r f a c i a l t e n s i o n / m N ‘ m- YJ R一 1 FB PF W 0 0 . 4 0l 0 . 3 5 6 0 . 8 2 0 0 . 5 9 4 F o r mu l a d i e s e l 2 0 % w C a C l z s o l u t i o n4 % w e mu l s i fi e r Y J R - 1 2 . 4 . 2 形成高强度的界面膜 乳状液 的稳定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水界 面膜 的强度 ,因此界面膜强度越 大 ,界 面膜越稳 定 ,则乳状液越稳定 H J 。界面膜强度可通过测 定乳化剂的界面黏弹性来评价。图3 为4 种乳化剂在 柴油一 水体系中的界面黏弹性。 图3 不同乳化剂在柴油一 水体系中的界面黏弹性 F i g. 3 I n t e r f a c i a 1 v i s c o e l a s t i c i t y o f d i ffe r e n t e mu l s i fi e r s i n d i e s e l Wa t e r s y s t e m . F o r mu l a r e f e r r e d t o 1 a b 1 e 3 . G mo d ul u s o f e l a s t i c i t y . Emu l s i fi e r ●YJ R一 1 ; ●F B ; ▲W O v PF 从图3 可看 出,不同乳化剂 的界面黏弹性大小 顺序为Y J R I F B WO P F ,这与乳化剂在老化 前的乳化能力大小顺序一致。乳化剂Y J R 一 1 的界面 黏弹性最 大 ,在油水界面形成的界 面膜强度也最 大 ,因此所配制的乳状液最稳定。这是由于乳化剂 Y J R一 1 是选用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乳化剂复配 ,而离 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效率高但界面密度低,非离 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密度高但界面效率低 , 因此乳化剂Y J R 一 1 在兼顾界面效率的同时, 保证了 一 定的界面密度。而界面密度越大,说明乳化剂分 子在界面排列的越紧密 ,所形成的界面膜强度也越 大。此外 ,乳化剂YJ R一 1 中含有的酰胺基、羟基、 羧基和醚键能相互形成氢键 ,使其结合为较牢 固的 “ 复合物”,大幅提高了界面膜的强度。 3 结论 1 采用3 种表面活性剂研制出一种新型乳化剂 Y J R 一 1 ,通过破乳电压法和近红外扫描法评价了其 乳化效果 ,评价结果表明,该乳化剂具有 良好 的乳 化性能。 2 乳化剂YJ R l 具有 良好的抗高温陈化能 力 ,抗高温陈化温度高达2 0 0℃。 3 在低油水比的钻井液中,乳化剂Y J R 一 1 仍能 表现出良好的乳化性能。当钻井液的油水体积比为 6 4 时,在1 5 0℃下老化1 6 h 后的破乳电压为3 0 2 V。 4 乳化剂Y J R 一 1 主要是通过大幅降低油水界 面张力,并在油水界面形成高强度的界面膜来维持 油包水钻井液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 1 ] 闫晶. 油包水钻井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J ] . 中国科技信 息 ,2 0 1 0 2 3 5 1 5 2 . [ 2 ] 王中华. 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油基钻井液体系的几点看法 [ J ] . 中外能源 ,2 0 1 2 ,1 7 2 3 64 2 . [ 3] 杜谋涛 ,黄勇成,尚上 ,等. 柴油一 生物质油乳化燃料最 佳H L B 值及理化性质研究 [ J ] . 燃料化学学报 ,2 0 0 9 ,3 7 6 6 8 06 8 3 . [ 4] 穆剑 ,张克勤. 钻井液及处理剂评价手册 [ M ] . 北 京 石 油 工业 出版社 ,2 0 0 7 1 5 51 5 6 . [ 5 ] 李晓明,蒲晓林,罗兴树. 一种分析泡沫钻井液稳定性的新 方法 [ J ]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 0 0 4 ,2 6 2 4 7 4 9 . [ 6 ] 皱小勇,赵如松,慕朝,等. 含沥青质模拟油/ 水乳状液稳定 性 与界面性质关系 I. 界面张力和Z e t a 电位 的影响 [ J ] . 精 细化工 ,2 0 1 3 ,3 0 2 1 9 31 9 7 . [ 7 ] 高海洋,黄进军,崔茂荣,等. 高温下乳状液稳定性的评价 方法 [ J ]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 0 0 1 ,2 3 4 5 7 5 9 . [ 8 ] C l a u d i n o M J ,S o a r e s D,V a n K F ,e t a 1 . I mm o b i l i z a t i o n o f My c o b a c t e r i a l Ce l l s o n t o Si l i c o n e As s e s s i n g t he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the I mmo bi l i z e d Bi o c a t a l y s t i n t h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An d r o s t e ne d i o n e f r o m S i t o s t e r o l l J J . B i o r e s o u r T e c h n o l ,2 0 0 8 ,9 9 7 2 3 0 4 2 31 1 . 1 9 J Co h e n Ad d a d S,d i Me g l i o J M. 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o f Aq u e o u s F o a m 第 1 期 余越琳等. 油包水钻井液用乳化剂的研制 7 3 b y H y d r o s o l u b l e P o l y m e r s [ J ] . L a n g m u i r ,1 9 9 2 ,8 1 3 2 43 2 7. 1 1 0 J Ar g i l l i e r J F,He r z h a f t B,T o u r e A. S t a b i l i t y a n d F l o wi n g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A q u e o u s F o a ms f o r U n d e r b a l a n c e d D r i l l i n g [ J ] . S PE, 1 9 98 4 8 98 2. [ 1 1 ] 党庆功,孙双, 贾辉 , 等. 油基钻井液用C E T乳化剂的研制 [ J ] . 油田化学,2 0 0 8 ,2 5 4 3 0 0 3 0 1 . [ 1 2 ] 德鲁 迈尔斯. 表面、界面和胶体一 原理及应用 [ M] . 吴大 诚,朱谱新,王罗新,译.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0 0 5 最新专利文摘 l 9 2一 l 9 9. [ 1 3 ] 李明远,甄鹏,吴肇亮 ,等.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研究Ⅵ. 界 面膜特 性与原 油乳状 液稳定 性 [ J ] . 石油学 报 石 油加 工 ,1 9 9 8 ,1 4 3 1 4 . [ 1 4 ] 刘阁,陈彬,张贤明,等. 油水乳化液分散相动力学的研究 进展 [ J ] . 石油化工,2 0 1 2 ,4 1 1 1 1 3 3 3 1 3 3 6 . [ 1 5 ] 谭晶,曹绪龙,李英,等. 油/ 水界面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协 同机制 [ J ]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 0 0 9 ,3 0 5 9 4 9 9 5 3 . 编辑安静 改性茂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 该专利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茂金属催化剂或催化 体系组分。该催化体系的组分为A 至少包含一个茂金属 预催化剂或具有聚合活性的茂金属组分;B 至少包含一个 含钛的茂金属组分 。当A组分为茂金属预催化剂时 ,催化 体系中还需包含至少一个活化剂。在催化体系进行烯烃聚 合之前或开始的时候,含钛的茂金属组分对烯烃聚合应该 无活性。该专利还阐述了制备该催化体系的工艺及制得的 聚烯烃的性能 ,包括熔融指数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这些 性能对制备聚乙烯薄膜 ,尤其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薄膜非 常重要。优选的催化体系包括含锆或铪的茂金属、不活泼 的含钛茂金属和S i O, 载体。 W. R . GR A C EC O. C O NN / US 2 0 1 3 0 2 8 9 2 2 7 A1 . 2 01 3 1 0~3 1 改性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该专利提供了一种改性2 一 丙烯酰胺一 2 一甲基丙磺酸 AMP S 一 丙烯酰胺 AM 一 丙烯酸盐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 方法。该方法包括1 将AMP S 粗产品纯化至杂质MP S 的 含量小于等于1 1 0 W;2 配制AM和纯化后的AMP S 单体水溶液,用无机碱性化合物调节p H 5 1 0 ,得到AM AMP S 盐水溶液 ;3 在水溶液聚合条件下 ,在含有水溶性 偶氮引发剂、胺类还原助剂 、亚硫酸盐还原剂和氧化剂的 引发体系作用下,通过惰性气体保护 ,A M A MP S 盐水溶 液进行聚合反应 ;4 经步骤3 得到的反应产物造粒成胶 粒,与氢氧化钠和二硫化碳接触。该专利还涉及该改性三 元共聚物的应用。该改性三元共聚物具有高表观黏度和表 观黏度保留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C N 1 0 3 3 1 9 6 4 8 A, 2 0】 3092 5 一 种利用气相聚合制备高反式聚丁二烯的方法及其催化剂 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气相聚合制备高反式聚丁二烯 的方法及其催化剂。其中,催化剂的组分包括第一组分过 渡金属钒或钛的化合物、第二组分助催化剂、第三组分载 体 、第 四组分纳米无机粒子。催化剂中,第一组分与第二 组分的摩尔比为1 2~1 0 ,第一组分的物质的量与第三 组分质量的比为1 mo l 2~2 0 0 k g ,第四组分与第三组 分的质量比为1 0 . 1 2 5~2 0 0 。该聚合催化剂的催化活 性高 ,用于气相聚合制备聚丁二烯 ,原位生成含第三组分 和第四组分的无机一 有机合金,可在无机纳米粒子含量低 至0 . 1 % w 的情况下仍具备现有方法所不能实现的防黏效 果 ,有效地防止橡胶的黏连,得到理想的橡胶颗粒。 浙 江大学 / C N 1 0 3 2 7 5 2 5 5 A,2 0 1 3 0 90 4 镍的二亚胺催化体系催化烯烃的聚合方法 该专利涉及一种镍的二亚胺催化体系催化烯烃的聚合 方法。该体系采用 [ 2 , 6 - i P r P h DAB An ] Ni B r 为主催 化剂 ,甲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 ,其中Al 与Ni 的摩尔比等于 或小于1 0 0 0 ,采用C ~ 链式饱和烃作溶剂 ,催化乙烯 、 丙烯 ,C a 一 烯烃的均聚反应,或乙烯与C 一 烯烃的 共聚反应 ,或丙烯与C d 一 烯烃的共聚反应;在一 1 5~6 0 o c 下反应3 0~1 2 0 mi n 。这种催化体 系聚合 温度范围 从一 1 5 6 0℃都能实现烯烃的均聚或共聚反应,同时又能 保持高的催化效率,且在一 1 0℃的条件下能实现活性聚 合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C N 1 0 3 2 8 8 9 8 5 A, 2O1 30 9 11 一 种用于烯烃聚 合的负载 型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该专利涉及一种用于烯烃聚合的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 备和应用。催化剂组成包括一种双硅双桥连茂金属化 合物 ;烷基铝或铝氧烷化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 ;一种惰性 的无机化合物载体。催化剂制备的具体步骤如下 先将无 机化合物载体和烷基铝或铝氧烷化合物反应,反应温度为 8 0 1 1 0℃,无机化合物载体与铝氧烷或烷基铝的质量 比 为1 1 ~5 ;将双硅双桥连茂金属化合物溶解在 甲苯溶 剂中,加入到无机化合物载体和铝氧烷或烷基铝的淤浆液 中,反应温度为0~6 0 c C,双硅双桥连茂金属化合物与无 机化合物载体的质量 比为1 3~1 0 ;后经除溶剂 、过 滤、洗涤 、减压抽干得到催化剂。该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 或乙烯与3~2 0 个碳原子的“ 一 烯烃聚合 , 一 烯烃在共聚物 中的含量较高。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 工 大学 / C N 1 0 3 2 8 8 9 8 7 A,2 0 1 30 9一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