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基泡沫钻井流体稳定机理研究.pdf
第 2 9卷 第 5期 2 0 1 2年9月 钻井液与完井液 DRI LLI N G FLUI D COM PLETI ON FLUI D V_o 1 . 29 No. 5 S e pt .2 01 2 【 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 】 油基泡沫钻井流体稳定机理研究 何秀娟, 李应成, 高磊, 沈之芹, 沙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三采用表面活性剂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 何秀娟等 . 油基泡沫钻井流体稳定机理研究[ J ] . 钻井液与完井液,2 0 1 2 ,2 9 5 1 - 5 . 摘要采用表面张力、黏度、界面膜流变性能、分子模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在空气/ 白油表面 的吸附行为和界面层的性质,通过对泡沫表观性能、液膜流变性质、微观分子模拟等研究结果的关联分析,讨论了 油基泡沫的稳定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椰油二乙醇酰胺、司盘 8 0 、长链烷基苯磺酸 C 2 0 . 2 4以反胶束的形式吸附 在界面下层,很难有效降低表面张力,只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瞬态泡沫 ; 氟表面活性剂和自制的S H O F . 1 在泡沫 形成时可以吸附到表面定向排列,降低表面张力,形成相对稳定的泡沫 ; 氟表面活性剂泡沫液膜呈现出较高的弹性 性质,表面黏性不够,使得其抗扰动能力稍差,而S H O F 一 1由于同时具有黏弹性能,因而表现出更好的泡沫稳定性。 关键词 油基泡沫 ; 稳定机理 ; 表面张力 ; 界面流变 ; 分子动力学模拟 中图分类号 T E 2 5 4 _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5 6 2 0 2 0 1 2 0 5 . 0 0 0 1 . 0 5 目前常规 的泡沫钻井 液 [ 1 - 3 ] 大多是 以水相 为连 续介质,依靠发泡剂的作用, 通过与空气混合来形 成泡沫,由于基液密度高,体系密度的降低程度受 客观条件的限制 ,特别是在一些低压深井地区,钻 井液稳定性受到较大 的影 响,而且在水敏性强的低 压储层容易造成泥页岩水化膨胀 ,在油层使用水基 泡沫钻井流体,易造成储层损害,限制了该技术的 应用。针对上述问题 ,国外开展 了油基泡沫钻井流 体技术现场试验研究 [4 -5 1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 中国 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少 ,尤其是关于油基泡沫稳 定机理的研究,国内外更是鲜有报道。针对油基泡 沫钻井 流体开展 了泡沫性 能研究 ,采用表面张力 、 界面黏弹性和分子模拟等手段研究 了不 同表 面活性 剂在空气 / 油界面吸附行为和界面层的性质,并提 出了油基泡沫的稳定机理 。 1 实验 部分 1 . 1 实验试剂 5 白油、油基泡沫剂 S H . O F . 1 自制, 表 面活性剂 ,具有 良好的油溶性和热稳定性 、失 水山梨醇油酸酯 司盘 8 O 、椰油二乙醇酰胺 、长 链烷基苯磺酸 C 2 0 . 2 4 、氟表面活性剂 F 杜邦 。 1 . 2 实验内容 1 . 2 . 1 发泡体积和半衰期测定 实验采用高速电动搅拌器搅拌发泡,制备油基 泡沫 。测定步骤 如下 将 1 . 5 g发泡 剂加人到 1 5 0 m L白油中,搅拌溶解,配制基液,将配好的基液 倒入高搅杯中,以 1 1 0 0 0 r / m i n的转速高速搅拌基 液 ,1 mi n后倒人量筒 中,观察起泡高度 和泡沫 的 衰减 ,记录半衰期 。 1 . 2 . 2 液相黏度和泡沫黏度测定 在 2 5 0mL白油中加入 1 % 发泡剂 ,高速搅拌 1 m i n ,用 L V D V - I I 型旋转黏度计测定油基泡沫流 体在室温时的黏度 ,记录该黏度随时间的变化 曲线 2 号转子 。待溶液消泡后,改用六速黏度计测定 溶液表观黏度和塑性黏度 。 1 . 2 . 3 表面张力测定 特种硅 用 吊环法测量平衡表面张力 ,采用 J YW- 2 0 0 B 基金项 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资助项 目 2 1 0 0 2 6 。 第一作者简介 何秀娟, 工程师, 1 9 8 5年生, 2 0 0 8年获山东大学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钻井助剂和油田助剂的研究与应用工作。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北路 1 6 5 8号 ; 邮政编码 2 0 1 2 0 8; 电话 0 2 1 6 8 4 6 2 1 9 7 6 6 0 4; E - ma i l h e x j . s s h y s i n o p e c .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钻 井 液与 完 井 液 2 0 1 2年 9月 自动张力仪 承德试验机有限责任公司 。 1 . 2 . 4 界面膜流变性能测定 采用法 国 I . T . C o n c e p t 公 司生产 的 T r a c k e r 全 自 动液滴界面流变仪。当气泡在扩张压缩条件下变形 时, 便产生阻止表面变化的阻力, 从而产生界面黏 性 和弹性 响应 ,界 面黏弹模量 E mN/ m定义 为 界面张力与界面面积相对变化 的比值 E d T / d T / d 1 n A 1 当界面面积正弦变化时,任何时刻的界面流变 都可以用 F O U R R I E R分析,界面面积形变 是 输入值,界面张力 y 是输出结果,分析结果为界面 黏弹模量 E。由于模量中黏性部分 的存在 ,表面张 力与界 面面积相对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位 差 , 这种相位差称为相角 0 ,0 的大小反映了黏弹变量 中是弹性还是黏性占主导作用,计算式如下 [6 -7 ] 。 E lE e lE l C O S 0 f lE l s i n 0 2 2 实验测量时,预先 向样品池内加入 2 5 mL待测 溶液 ,恒温放置 ,然后用注射器缓慢吹起一个体积 为 2 . 5 的气泡 ,待泡沫稳定后添加振荡 ,振荡周 期分别为 8 、l 0 、l 5 、2 5 S ,分析施加应力和界面 形变对时间的响应 。 1 . 2 . 5 分子模拟研究 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 ,用正十六烷分子 代替白油分子。模拟首先搭建含有 1 8 0 个十六烷分 子的盒子和 2 个大小匹配的气体盒子 , 三层叠加后 , 随机将 3 0个 十六烷分 子替换 为表 面活性剂分 子 , 完成体系初始构型搭建。 模拟盒子 3个方向均为周期性,选择 P C F F 力 场 ,采用 NVT系统。模 拟通 过 Ho o v e r - No s e方法 保持温度恒定 ,驰豫时间选择 0 . 2 p s ,原子之 间的 v a n d e r Wa a l s相互作用应用 L e n n a r d . J o n e s势能函数 表示,截断半径选择 1 .0 n m [ 8- 1o 。模拟执行 5 n s 的 平衡动力学。采用 Ma t e r i a l S t u d i o 模拟软件。 2 结果与讨论 2 . 1 不同发泡剂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采用高速搅拌发泡的方法评价了自制油基泡沫 剂 S H OF . 1 、油溶性非离子碳氢表面活性剂椰油二 乙醇酰胺、司盘 8 0 及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长链烷基 苯磺酸 C 2 0 . 2 4 和氟表面活性剂 F在白油中的泡 沫性能 ,测定结果见表 1 ,发泡剂加量均为 1 %。 表 l 不同油基泡沫剂发泡体积和半衰期对比 从表 1 可以看 出,碳氢表面活性剂椰油二乙醇 酰胺、司盘 8 0和长链烷基苯磺酸发泡体积都在 1 0 0 mL以下,半衰期小于 0 .5 m i n; 氟表面活性剂 F和 自制发泡剂 S H O F 一 1 的起泡能力 和泡沫稳定性 比 3 个油溶性碳氢表面活性剂有很大程度地提高 ,起泡 量均大于 2 0 0 mL, S H O F . 1 拥有更好的泡沫稳定性 。 关于油基泡沫的起泡 和稳定机理 ,文献 【 1 1 】 认 为碳氢表面活性剂 在油中的发泡性能较差是因为 , 这些表面活性剂 的碳氢链作为亲油基 ,亲水基团作 为疏油基 ,在油基液体表 面定向时是亲水的疏油基 伸 向油表面 ,造成 较高的表 面能 ,表面活性较差 , 而氟表面活性剂 由于疏油基是既疏水又疏油的氟碳 链 ,在表面氟碳链伸 向气相 ,从而具有较低的表 面 能和较好的表面活性 ,能够形成油基泡沫结构 。然 而文献 中并没有提供相关的实验佐证 。 2 . 2 泡沫黏度 泡沫 的黏度是指 泡沫 的表观视 黏度 ,体现 了 气泡与气泡间、气泡与连续相液体间的相互作用的 强弱 。椰油二 乙醇酰胺 、司盘 8 0和长链烷基苯磺 酸形成 的只是瞬态泡沫 ,在搅拌状态下泡沫破裂更 加明显 , 无法准确测量其黏度。因此图 l 仅列出了 S H O F 一 1 和氟表面活性剂 F泡沫形成后 ,泡沫黏度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S H O F 一 1和氟表面活性剂 F泡沫黏度随时间均 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将图 1 中曲线分成 A、 B、C 或 A 、B 、C 3个 区域 A A 区域 为泡沫形成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析液 ,携带的液 体相当于润滑剂,泡沫的起始黏度比较低,随着泡 沫 的析液 ,泡沫黏度升高 ,曲线近似直线 ,可以认 为这时析出的液体为泡沫通道中携带的液体 ; B B 区泡沫含液量很少 ,通道 中的液体基本析出 ,泡沫 体积慢慢长大, 液体逐渐析出, 黏度增加变得缓慢, 而且实验中观察到此时量杯 中泡沫达到最大刻度不 变 ,所 以达 到黏度最大值 的时间可 以认为是析液完 成 的时 间 ; C C 区泡沫析液完毕 ,转子 的旋转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2 9 卷 第5 期 何秀娟等油基泡沫钻井流体稳定机理研究 3 和气体的扩散使得泡沫开始破灭,黏度降低,此时 曲线又呈现出直线变化, 如表 2 所示。 泡沫剂 S H . O F . 1 和氟表面活性剂 F 达到最大黏 度 的时间分别为 1 7和 1 1 mi n ,说 明 S H. OF . 1 维持 析液更久,最大泡沫黏度也远高于表面活性剂 F; 析液 1 8 mi n之后泡沫才慢慢开始破裂 ,而氟表面活 性剂 F在 1 2mi n就开始破裂。 f / m{ n 图 1 泡沫黏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表 2 黏度 曲线拟合数据 2 . 3 液相黏度 通常条件下,液相黏度会对泡沫起泡和稳定性 产生影响,液相黏度高,会阻碍液体流动,同时提 供一个衬垫效应吸收随机或感应运动产生的振动, 增强泡沫的稳定性 [ 】 。表 3为不同油基泡沫剂溶液 表观黏度和塑性黏度 的测定结果 ,并和纯白油作对 比,可以看出 , 这几种泡沫剂对液相黏度影响较小 , 可 以肯定生成泡沫稳定性和黏度 的差异并不是液相 黏度的影响。 表 3 不 同油基泡沫剂溶液流变性能和纯 白油的对比 ⋯ 触 80 2 . 4 表 面张力 泡沫的生成是气液界面增加的过程 ,因此 ,泡 沫的生成能力与表面活性剂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有 关 [ 10 ] o根据 G i b b s 原理,体系总是趋向于较低的表 面能状态, 因此低表面张力可使泡沫体系能量降低, 有利于泡沫的稳定。毛细管压力与溶液的表面张力 成正 比,表面张力低时 ,毛细管压力小 ,泡沫排液 速度慢 ; 另外 ,表面张力低意味着纯 白油与含泡沫 剂的体系表面张力的差值大,泡沫膜的自修复作用 强,不易因受冲击而破灭。 图 2为不同油基泡沫剂油 / 空气表面张力随浓 度的变化曲线 ,图中显示 ,椰油二乙醇酰胺 、司盘 8 0 、长链烷基苯磺酸、氟表面活性剂 F 、S H O F . 1 在白油 / 空气表面的平衡表面张力值分别为 2 7 .2 、 2 6 .7 、2 7 .4 、2 1 .6 、2 2 .0 m N / m,纯 白油 / 空气 的表 面张力为 2 7 . 6mN/ m。 董 囊 暴 0.0 O . 2 O.4 0 . 6 O.8 1 . O 表面活性剂 图 2 不同油基泡沫剂油 / 空气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曲线 图 2中,油溶性碳氢表面活性剂椰油二乙醇酰 胺、司盘 8 0 和长链烷基苯磺酸降低油 / 空气平衡表 面张力的能力有限 A T 0 .5 m N / m ,因而形成的 泡沫多是基于外力强搅拌作用形成的瞬态泡沫,半 衰期小于 0 . 5 mi n; 氟表 面活性 剂 F和 S H O F 一 1 使 表面张力降低 5 ~6 m N / m,因此形成的泡沫更加稳 定 。而且 F比 S H O F 一 1 具有更强的降低表面张力的 能力 ,可泡沫生成量不如 S H, OF 一 1 ,稳定性也相对 较差,可见平衡表面张力并不是油基泡沫稳定的唯 一 决定性因素。 2 . 5 界面黏弹性 表面张力评价虽然是研究表面活性剂在气 / 液 界面聚集行为的经典方法,但是该方法难以反映出 界面和体相的动态性质。大量研究表明,界面流变 方法可以得到发生在界面上或者界面附近的微观弛 豫过程,弥补表面张力实验的不足,液膜的黏弹模 量与泡沫 的形成 、衰减以及析液密切相关 ,可为泡 沫稳定性提供依据 [ 1 3 - 1 5 ] 。 s | B d Ⅲ / 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2 9 卷 第5 期 何秀娟等油基泡沫钻井流体稳定机理研究 5 图 7 为分子动力学模拟达到平衡时,不同表面 活性剂形成的油基泡沫液膜构型 图,图中油相上下 空 白 2层为空气层 ,可以明显看出 ,碳氢表面活性 剂椰油二乙醇酰胺、司盘 8 0 和长链烷基苯磺酸没 有到空气 / 油界面定向排列,而是大部分在体相中 形成了反胶束,以反胶束的形式吸附在面下层 如 图 7 a 、 b 、 c 圆圈标注 的部分所示 ,所以不 能降低表面张力以稳定泡沫 ; 而碳氟表面活性剂 F 和自制 S H . O F . 1 可以到空气 / 白油表面定向排列, 降低表面张力,如图7 d 、 e 所示。 3 结论 通过对不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泡沫性能、 黏度、 表面张力、界面膜流变性能以及微观分子模拟的研 究结果分析,探讨了油基泡沫流体的稳定机理。 1 .降低空气 / 油表面张力 碳氢表面活性剂 司盘 8 0 、椰油二乙醇酰胺、长链烷基苯磺酸由于 只在油相中形成反胶束,以反胶束的形式吸附在面 下层,很难降低表面张力 A y 0 .5 m N / m ,只能 在外力 的作用下形成瞬态泡沫 ; 氟表面活性剂和 自 制的 S H. OF . 1 在泡沫形成时可以吸附到表面定 向排 列 ,降低表面张力 ,形成相对稳定的泡沫。 2 .液膜具有合适 的黏弹性 虽然氟表面活性 剂 F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和较大的黏弹模量,强的 修复液膜的能力,但是由于其泡沫液膜呈现出大部 分的弹性性质,表面黏性不够,使得其抗扰动能力 稍差 ; 而 S H . O F . 1由于同时具有黏弹性能 ,因而表 现 出更好的泡沫稳定性。 综上所述 ,通过建立表观性能一液膜性质一微 观模拟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宏观、微观合理结合, 可以更好地解释实验现象,为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研 究提供新 的方法和思路 。 [ 2 ] 参 考 文 献 张振华 . 可循环微泡沫钻井液研究及应用 [ J ] . 石油学报 , 2 0 0 4 , 2 5 6 9 2 . 9 5 . 王桂全,孙玉学,李建新,等 . 微泡沫钻井液的稳定性 研究与应用 [ J 】 . 石油钻探技术,2 0 1 0 ,3 8 6 7 5 7 8 . [ 3 ]3 关富佳, 童伏松 , 姚光庆 . 泡沫钻井液研究及其应用 [ J ] . 钻井液与完井液,2 0 0 3 , 2 0 6 5 4 . 5 6 . [ 4 ] F r a n k Z a mo r a S R . E n h a n c e d o i l - b a s e d f o a m d r i l l i n g fl u i d c o mp o s i t i o n s a n d me t h o d for ma k i n g a n d u s i n g s a me US 2 0 1 0 0 0 0 0 7 9 5[ P ] . 2 0 1 0 0 1 0 7 . [ 5 】 S e p u l v e d a J J , F a l a n a O M,Ka k a d j i a n S , e t a 1 . O i l - b a s e d foam a n d p r o p e r u n d e r b a l a n c e d d r i l l i n g p r a c t i c e s i mp r o v e d r i l l i n g e ffi c i e n c y i n a d e e p g u l f c o a s t we l l [ R] ,S P E 1 1 5 5 3 6, 2 0 0 8 . [ 6 ]6 Ca o Xu l o n g , L i Y a n g ,J i a n g S h e n g x i a n g ,e t a 1 . A s t u d y o f d i l a t i o n a l r h e o l o g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p o l y me r s a t i n t e r f a c e s[ J ] . C o l l o i d I n t e r f a c e S c i , 2 0 0 4 ,2 7 0 2 2 9 5 . 2 9 8 . [ 7 ] Wu Da n , F e n g Yu j u n ,Xu Gu i y i n g ,e t a 1 . Di l a t i o n a l r h e o l o g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g e mi n i s u r f a c t a n t 1 ,2 - e t h a n e b i s d i me t h y l d o d e c y l a mmo n i u m b r o mi d e a t a i r / wa t e r i n t e rf a c e[ J ] . C o l l o i d s S u r fA, 2 0 0 7 , 2 9 9 1 1 7 - 1 2 3 . [ 8 】 Un d e r s t and i n g Mo l e c u l a r S i mu l a t i o n F r o m a l g o r i t h ms t o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2 n d e d[ M] . S a n Di e g o Ac a d e m i c P r e s s , 2 0 0 2 . [ 9 】 Mo l e c u l a r S i mu l a t i o n o f F l u i d s T h e o r y ,a l g o r i t h ms a n d o b j e c t o r i e n t a t i o n[ M] . A ms t e r d a m, Ne t h e r l a n d s El s e v i e r ,1 9 9 9 . [ 1 0 ]胡晓莹,宋新旺,李全伟,等 . 分子模拟方法考察泡沫 生成能力 [ J ] . 化学学报,2 0 0 9 ,6 7 1 4 1 6 9 1 1 6 9 4 . [ 1 1 】谈心, 孙金声, 徐显广 . 油基泡沫钻井流体技术研究 [ J 】 _ 石油学报 ,2 0 1 0 ,3 1 5 8 2 9 . 8 3 3 . [ 1 2 】S u r f a c t ant s a n d p o l y me r s i n a q u e o u s s o l u t i o n , 2 n d e d[ M】 . En g l a n d J o h n r t e y& S o n sLT D. 2 0 0 3 . [ 1 3 ]A l v a r e z G6 me z J M, R o d r l g u e z P a t i n o J M. V i s c o e l a s t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d i g l y c e r o l e s t e r a n d p r o t e i n a d s o r b e d fi l m s a t t h e a i r - w a t e r i n t e rfa c e[ J ] . / n d . E n g . C h e m. R e s , 2 0 0 7 , 4 6 9 2 6 9 3 . 2 7 0 1 . [ 1 4 ]R u i z He n e s t r o s a V P , S h n c h e z C C, R o d r i g u e z P a t i n o J M. Ad s o r p t i o n a n d f o a m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y g l o b u l i n s a n d t we e n 2 0 mi x e d s y s t e ms[ J 】 . / n d . E n g . C h e m. Re s , 2 0 0 8 , 4 7 9 2 8 7 6 . 2 8 8 5 . [ 1 5 ]曹绪龙 ,崔晓红,李秀兰,等 . 扩张流变法研究表面活 性剂在界面上的聚集行为 [ J ] . 化学通报,2 0 0 9 6 5 0 7 - 5 1 5 . [ 1 6 】Ba b a k V G, De s b r i r e s J ,T i k h o n o v V E, e t a 1 . D y n a mi c s u r f a c e t e n s i o n a n d d i l a t i o n a l v i s c o e l a s t i c i t y o f a d s o r p t i o n l a y e r s o f a h y d r o p h o b i c a l l y mo d i fi e d c h i t o s an[ J ] . C o l l o i d s S u r f .. A, 2 0 0 5 ,2 5 5 1 - 3 1 l 9 - 1 3 0 . 收稿 日期2 0 1 2 . 0 3 0 9 ;H G F 1 2 0 4 W6 ;编辑汪桂娟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