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思考.pdf
第 3 3卷第 3期 2 0 1 1年 6月 石 油 寥 劈 沾 届 PETROLEUM GEoLoGY EXPERI MENT Vo 1 . 3 3 . No . 3 J u n . , 2 0 1 1 文章编号 1 0 0 1 6 1 1 2 2 0 1 I 0 3 0 3 1 7 一O 6 油气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思考 杨 俊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 石 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 无锡石 油地 质研 究所 , 江苏 无锡 2 1 4 1 5 1 摘要 调研前人关于烃类 微渗漏方式 的研究成果 , 发现 油气藏形 成之后烃类 微渗漏方式 以微泡方式 和水溶方式 为主 。通过 建立 等厚 地层模 型 , 提出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 系数 , 基 于一般地质规律假定相关参数进行计算 , 分析认为 I 烃类 微渗漏方式在 地层 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 因地质条件变化 可相互转变 ; 2 烃类微渗 漏方式总 体以微泡方式 为主 , 随地层变 浅水溶方式 所 占比例逐 渐增 加 , 此 2种方式是形成地表烃类异 常的主要方式 , 而扩散作用只形成背景场 ; 3 直接盖层封盖能力 、 地层 物性 和垂 向可 动水 含量是 影响烃类微渗漏方式 的重要 因素 。烃类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系数的提 出, 对烃类垂 向微渗漏机制研究从定 性走 向定量 意 义重大 , 为 油气化探地球化学场数值模拟 、 成因解释与 评价奠定 了基础 。 关键词 微渗漏 ; 微 泡方式 ; 水溶 方式 ; 判别 系数 ; 渗漏 源 中图分类号 T El 3 2 . 4 文献标识码 A Qu a n t i t a t i v e d i s c r i mi n a t i o n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c r o s e e p a g e p a t t e r n Ya n g J u n Wu x i Re s e a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S I NOPEC,Wu xi ,Ji a n g s u 2 1 4 1 5 1 ,Ch i n a Ab s t r a c t S t u d i e s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c r o s e e p a g e h a v e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wh e n r e s e r v o i r h a s b e e n f o r me d,o i l a nd ga s ma i nl y s e e p a s m i c r o bu bb l e o r wi t h wa t e r .Ba s e d o n i s o pa c hou s s t r a t i gr a p hi c m o de l ,a qu a nt i t a t i ve d i s c r i m i na t i o n c oe f f i c i e nt of m i c r o s e e p a ge p a t t e r n ha s b e e n p r o po s e d a nd c a l c u l a t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ge n e r a l ge ol o gi c a l t he or y . I t ha s be e n c onc l ud e d t ha t ,1 Du e t o t he c h a ng e s o f ge o l o gi c a l c on di t i o ns, t he mi c r o s e e pa g e pa t t e r n o f hy d r o c a r bo n i n s t r a t a i s a l s o c ha ng i ng2H y d r oc a r bo n u s ua l l y s e e ps a s mi c r o b u bb l e s a n d t r a n s f e r s t o wa t e r - s ol ub l e p a t t e r n a s i t c o me s c l o s e r t o e a r t h s u r f a c e .The 2 p a t t e r ns r e s u l t i n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b n o r ma l i t y o n e a r t h s u r f a c e wh i l e d i f f u s i o n o n l y f o r ms b a c k g r o u n d f i e l d;3 S e a l i n g a b i l i t y o f d i r e c t s e a l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y a n d v e r t i c a l mo v a b l e wa t e r c o n t e n t a r e t h e k e y f a c t o r s c o n t r o l l i n g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c r o s e e p a g e p a t t e r n .Pr o p o s a l o f t h e d i s c r i mi n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f o r mi c r o - s e e p a g e m e c h a n i s m r e s e a r c h . I t a l s o s e t t l e d a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nu m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f o r ma t i o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g e o c he mi c a l f i e l d i n h y d r oc a r b o n c h e m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 Ke y wo r ds m i c r o ~ s e e p a g e; mi c r o bub bl e p a t t e r n; wa t e r s o l ubl e pa t t e r n;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se epa ge s ourc e 烃类微渗漏是指油气藏形成后 , 烃类不断向外 渗漏 、 散失的过程_ 1 ] 。地球化学勘探 化探 以研究 轻烃为主, 主要为气态烃的微渗漏。国内外学者提 出了多种微渗漏方式 ,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强调一种 方式的作用 , 即使综合考虑几种方式, 也仅停 留在 定性阶段 。本文在前人烃类微渗漏方式研究基础 之上 , 结合一般地质规律 , 建立理想地质模型 , 提出 微 渗 漏方 式判 别 系数 , 探 讨 烃类微 渗 漏方 式定 量描 述方法, 为油气化探地球化学场的成因解释与评价 奠 定基 础 。 1 微渗漏方式 渗漏包括渗透和扩散 2 种作用[ 2 ] 。所谓渗透 , 系指 由压力 差造 成 的烃 类 以游 离 相 或 者 水 溶 相 通 过孔隙和裂隙等通道连续或断续运移 ; 扩散作用指 由浓度差引起 的物质分子的移动。 。 ] 。Ab r a ms 定 义宏渗漏为可视 的、 高浓度 的烃类整体流动 ; 微渗 漏 指低 浓 度 的 烃 类 运 移 , 不 可 视 , 但 可 检 测[ 5 ] 。 宏渗漏主要有渗溢方式和油气粒方式; 微渗漏主要 有微泡方式 、 水溶方式和扩散方式。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7 0 6 ; 修订 日期 2 O 1 1 0 4 0 9 。 作者简介 杨俊 1 9 8 2 , 男 , 硕士 , 助理工程师 , 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 油气化探研究 。E ma i l y a n u n 1 9 8 2 1 O O 2 1 6 3 . c o m。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4 1 0 7 2 0 9 9 资助。 3 1 8 石 油 寥 驺 沾 屡 第 3 3卷 1 . 1 微泡 方式 胶体气泡运移最早 由 Ma c E l v a i n _ 8 提 出, P r i c e 将其改进为主要沿微裂隙运移 ] , 被人们普遍肯定 和接受口 “ ] 。 这种理论认为 , 烃类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 的, 其浓度超过溶解度时就形成许多微泡 , 其大小 为胶体粒度。气体是 以超小 胶体粒径 气 泡迁移 的, 与大气泡相比, 微气泡可显示出与分子类似的 布朗运动, 摆脱“ 粘着” 效应沿 曲折路径 以每秒数毫 米的速度快 速上移; 与溶解 气体和单分子气体相 比, 在做垂向迁移时微气泡不需要足够的压力差或 者浓度差即可上浮I 】 。 P r i c e得出结论 胶态气泡运移具有高垂 向速 度 和较低 流量 的理想 组合 , 可 以很好 的解 释新充 储 气库上方土壤烃气浓度为何迅速浓集 , 而在储层气 耗尽 之后 异常 迅速 消失 的原 因l g ] 。 S a e e d , A r p , Ki u s ma n先后 用 达 西 定律 论 证 支 持了这一学说[ 1 引。We n B a i h o n g和 P u t i k o v从物 理化学实验和数学模拟 的角度证 实了这种运 移机 制 的可行 性 。 1 . 2 水溶 方式 汤玉平等认为溶有烃类物质的水溶液可以通过 地层中广泛发育的微裂隙向上运移 , 即使微裂隙 中 毛细管阻力大到足 以挡住大部分独立相态 的油气 时, 大部分溶有烃类的水溶液仍能向上渗逸 , 从而提 出“ 水溶压驱混相裂隙渗透” 运移机制。这种机制认 为深部微量油气 以水为主要载体 , 在垂 向压力梯度 和浮力 的驱动下 , 在温压变 化的环境 中, 以水 溶烃或 烃类胶体形式, 呈混相以渗透方式为主, 通过各种岩 层缝隙系统向上做间歇递进式的微量运移l_ l 引。辛 忠斌等在分析了烃类运移的分子相态、 胶束状态和 油气乳状液相态后认为, 上述诸相态是油气微运移 的非主要相态 , 含油气水相是油气发生微运移最普 遍和优先起作用的相态, 提出了“ 含油气水相运移机 制” [ 1 。李明诚研究认为, 分散状的油珠气泡很难 通过微小的孔隙通道 , 而水在水润湿 的岩石 中几乎 可以毫不受阻地通过孔隙喉道 , 这就使人们想到烃 类溶在水中以水溶液状态运移[ 】 。 1 . 3扩散方 式 研究表 明, 当孔 隙直径小于 1 n m 时 , 无论施 加多大的外力, 流体都不可能呈连续介质状态发生 流动 , 只能以分子形式扩散运移『 1 。 扩散方式指的是烃类分子在浓度差的作用下 呈分子相态的渗漏迁移 。扩散方式没有特定 的方 向性, 只要存在浓度差 , 可 向各个方 向以分子形式 迁移 。扩散方式在含油气地 区普遍存在 , 不 论是生油 区或是储油 区, 不论是分散 的还 是聚集 的 , 只要有 浓度 差就会 发 生口 。 1 . 4 导 致化探 异 常的主 要微渗 漏 方式 烃类从油气藏到地表, 微渗漏方式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 而是随地质条件变化而变化。地表化探异 常的形成, 不同学者强调不同烃类微渗漏机制, 尚存 在争议。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引起近地表化探异常 的烃类微渗漏方式主要是微泡方式和水溶方式。 大部分取 白天然气储集层或正在开采的气藏上 方的资料, 报道的微渗漏速度为 i 0 0 1 0 0 0 m/ d ] 。 L e y t h a e u s e r l _2 。 。 等认 为扩散作用时刻都在发生, 速 率慢且量微 , 不能解释由于地下油田开采导致地表 油气地球化学场的快速变化l_ 】 引。渗溢方式渗漏速 度快 、 渗 漏量大 且 需要 良好 的 通 道 系统 , 一 般 会 导 致 油气 藏 的直接 破坏 , 在地 表形 成宏 观 的 油气 苗_ 】 ; 大量油珠气泡在含油气饱 和度很低 的油 气藏上覆盖层 中不可能大规模存在 。因此, 扩散方 式、 渗溢方式和油气粒方式不是化探异常的主要贡 献者 。 因此 , 本文仅 考 虑 微泡 方 式 和 水溶 方 式 , 结 合 一 般地 质 规 律 , 提 出理 想 地 质 模 型 并 进 行 条 件 假 设 , 探讨烃类微渗漏方式的定量描述方法。 2 模型及条件假设 2 . 1 地质模型及计算模型 天然 气 在 地 层 水 中 的 溶 解 量 是 相 当 可 观 的[ 2 。 。水 溶相 天然气 在运 移过程 中 , 因温度 、 压 力等地质条 件改 变, 处于过饱 和状 态时便释放 出 来 , 因此, 地层中烃类微渗漏方式存在转变。 烃类微渗漏系统平衡后 , 各个地层中烃类供给 与散失、 溶解与析出、 吸附与解吸附等都达到平衡。 当渗漏源上覆各盖层厚度和面积相等时, 系统平衡 后任意地层供给烃量 Q s 与散失烃量 Q I 相等 , 第 N个地层散失烃量就是第 N1 个地层补充烃量 , 因此对所有地层 Q 和 QI 都是同一常数, 等于“ 渗漏 源 ” 散 失烃量 即直 接 盖层 补 充烃 量 图 1 。溶解 与 析出平衡说明任意地层中地层水都饱和天然气。吸 附与解吸附平衡说明岩石或者土壤颗粒都达到了最 大吸附量。因此 , 微渗漏 系统平衡后 , “ 渗漏源” Q l 数值上等于上覆各盖层 , 且都呈微泡方式。 盖层中原始水溶烃量可能很大, 但是大部分地层 水不能垂向迁移, 因此不能代表水溶方式微渗漏烃 量, 只有可垂向迁移的水溶烃量才代表水溶方式渗漏 烃 量 。 利用任意地层 中垂 向可动水溶烃量 Q 第 3期 杨俊.油气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思 考 3 1 9 2 2 0 o O O 0 o1 0 o o o o o o o o o 9 0 0 0 0 8 0 0 O o 0 0 0 0 0 0 0 o 0 6o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 O 0 0 0 o 0 0 0 0 o 0 0 020 0 0 o 0 0 0 0 1 l 渗漏源 ▲Q ▲Q。 微渗漏 系统 平衡后 , 泥岩l 系统 内含烃 量 不变, 则 泥岩 l 的散 失量等于 其补充量 ,即 等于渗漏源 的 散失量 。以此 类推,所有地 层散失量与 补 充量相等 ,皆 为Q. Q Q。 Q。 量鋈 譬 补充量 ] { f 砂 岩 r 二 二 _ 一 二 二 _] { 二f 泥岩 图 1 微 渗漏 地质模型 Fi g . 1 Ge o l o g i c a l mo d e l o f mi c r o s e e p a g e 与补充烃量 Q 之 比可判别上覆盖层中各微渗漏 方式重要性。处于平衡状态 的烃类微渗漏系统, 地 层水饱和烃类 , 下部地层 的补充烃类 以微泡方式进 行微渗漏。因此, 若 Q m h / Q s 1 o o , 则呈水溶方式 微渗漏的烃类多于微泡方式; 若 Q m / Q s 1 0 0 , 则 呈水溶方式微渗漏的烃类少于微泡方式 。 稍做改进 , 定义微渗漏方式判别系数 w, 其等 于任意地层 中垂 向可动水溶烃量 Q n 除以“ 渗漏 源” 补充到地层 中的烃量 Q 与垂 向可动水溶烃 量 Q 之和, 即水溶方式 占地层 中所有微渗漏方 式 的 百分 比, 见 公式 1 w Q m w h1 O 0 丽F V 1 O 0 1 F一厂 P, T, 矿化度 2 V f S , , H, S , J S w H5 J 3 式 中 Q 为任意地层 中垂向可动水 溶烃量 , m。 ; Q 为“ 渗漏源” 补入直接盖层再递次补人上覆所有 盖层的烃量 , m。 ; F为天然 气在地 层水 中 的溶 解 度 , m。 气 / m。 水 , 其 是 压力 P, MP a 、 温 度 T, ℃ 和地层水矿化度 mg / L 的函数; V为可动 地层水体积 , m。 , 其是含水饱和度 S , 、 孔隙度 , 9 / 6 、 地层 厚度 H , m 、 地层 面 积 S, m 、 可 动 地 层水 比例 J , 的函数 。 显而易见, w 介 于 0到 1之间。0 W5 0 , 烃类微渗漏 以微泡方式为主; W 一5 0 , 水溶方式 和微泡方式各 占一半 ; 5 0 WI O 0 , 以水溶方 式 为 主 。 “ 渗漏源” 中烃类可呈游离相 、 水溶相和分子相 扩 散补 入直 接盖 层 Q 一Qf Q Qd 4 式 中 Q f 为渗漏 源中烃类呈游离相补人直 接盖层 的烃量 , m。 ; Q 为渗漏 源 中烃类呈水溶相 补入 直 接盖层的烃量 , m。 ; Q a为渗漏源 中烃类呈分 子相 扩散补入直接盖层的烃量 , m。 。 “ 渗漏源” 以游离相补入直 接盖层 的烃量可用 改进 的达西公式计算 Qf S £ X I O 5 “ 』 】 旦 6 式中 K 为直接盖层 渗透率, m ; / l为油气粘度 , P a S ; H 为直接盖层厚度 , m; S为直接盖层面积 模型中所有地层面积相等 , 皆用 S表示 , m ; P 。 , P 分别为直接盖层顶 、 底板地层压力 , P a ; t 为油气 穿透直接盖层 的时间, S ; 为微渗漏速度 , m/ s 。 对公式 5 , 采用烃水两相流体有效渗漏率进 行修正 Q f S H 1 0 / 1 二 1 o e 7 /1o 式中 K。为 烃水 两 相 中烃相 有 效 渗透 率 , m。 ; 。为烃类粘度 , P a s 。 同理 , 以水溶相补入直接盖层的烃量为 Q 一 s 。 一 F 3 2 0 石 油 察 诒 沾 厦 第 3 3 卷 二 坠 l o e W 8 式中 K 为烃水两相中水相有效渗透率, 肛 m2 ; F为 烃类在地层水 中的溶解度 , I n 。 / m。 ; 为地层水粘 度 , P aS 。 从 公式 7 , 8 可 以 看 出 , 游离 相 和 水 溶相 补 充烃量都与盖层厚度无关, 当压差 、 面积 、 油气粘度 和溶解度一定后 , 分别与 K。 / 和K / 呈正 比。 烃水两相有效渗透率可 由实验测得, 本文为计 算方便 , 对公式 7 和 8 做简单假设 , 即假设 K。 一 K 。和 K 一KA 。 Q f - 。 X I O e 9 0 Q s XI O e 1 o “ W U 式中 。 为“ 渗漏源” 含烃饱和度; 为“ 渗漏源” 含 水饱 和 度 , 。 一i 0 0 。 以分 子 相扩散 补充 的烃量 r f , Q d I D i S d t 1 0 J 0 u 一 D _dc S£ 1 0 一 一D s旦 1 0 一 1 1 d 式中 D为扩散系数, 1 0 c m。 / s ; d c / d z 为浓度梯度 , 1 0 / m; S为“ 渗漏源” 面积, m。 ; t 为渗漏时间, s 。 2 . 2 条 件假 设及 评价 假设某地区, 远离地表 , 无氧化作用 和微生物 作用地层 , 建立等厚地质模型 图 1 。地层为正常 压实 , 数学模 型 为 一 e 一 1 2 式中 Z为埋藏深度 , m; 。为基准面处 岩石孔隙 度 ; 为相对基准面深度为 Z处岩石孔隙度 。 假定各地层参数, 地层面积 1 k m , 各盖层厚度 2 0 0 m, 矿化度 1 0 0 0 0 m g / L, 地温梯度 3 . 4。C/ h m, 压 力梯度为静水压力梯度 1 MP a / h m。泥岩 5 2 , c o . 0 0 0 7 0 , 砂岩 一3 4 , C 一0 . 0 0 0 4 0 l 2 ] 表 1 。 直接盖层有效渗透率 K一0 . 0 1 1 0 _ 。 m , 油气粘度 1 0 m P a S , 地层水粘度 4 mP a S 。 前人 从实验和理论方面研究天然气在地 层水中的溶解度, 本次采用郝石生 1 9 9 3 提供的回 归方程 计算“ 盖层 1 ~1 O ” 中 图 1 天然气溶解度 , 由公式 2 和 3 计算可动水溶天然气量 表 2 。 由公式 9 和 1 0 计算不 同 / / v条件下游离 相和水溶相补充烃量 。L e y t h a e u s e r | 2 。 。 研究 了烷烃 有效扩散 系数 , 取 天然 气扩 散 系数 为 1 O1 0 _ “ c r n / s , 由公式 1 O 计 算 扩散 补 充 烃 量 。补充 烃 量 以游离相为主, 水溶相其次, 扩散相基本可以忽 略 表 3 。 表 1地质模型参数 Ta bl e 1 Pa r a me t e r s o f g e ol o g i c a l mo d e l 注 温度、 压力和 L 隙度对应该地层中间深度 , 地表温度取 1 5℃。 表 2 地质模型 中天 然气 溶解度 、 原始 水溶 天然气及可动水天然气量 T a b l e 2 N a t u r a l g a s s o l u b i l i t y .o r i g i n a l g a s c o n t e n t i n w a t e r a n d g a s c o n t e n ti nmo v a b l ew a t e ri n g e o l o g i c a l mo d e l 表 3 地质模型微渗漏系统补充烃量 Ta b l e 3 Su pp l e me nt a r y hy d r o c ar b on a mo un t i n mi c r o - s e e p a g e s y s t e m of g e o l o g i c a l mo de l 第 3 期 杨俊.油气微渗漏方式定量判别 思考 3 2 1 图 2 相同 K, , 不同 J 情况下深度与 w 关系 K0 . 0 1 1 0 r n , u 2 0 0 m/ a 。 Fi g . 2 Re 1 a t i 。 n s I 1 i p s b e t we e n d e p t h a n d w wi t h t h e s a me“ “ ’ ’ a n d删 e 删. . r’ 图 3 不 同 K, , 相 同 I 情况下深度与 W 关系 f -. 5 。 Fi g . 3 Re 1 a t i 。 n s h i p s b e t we e n d e p t h a n d w wi t h d i f f e r e n t‘‘ “ u ’ ’a n d t h e s a me 由表 2和表 3可求得 微渗漏 方 式判别 系数 W 图 2 , 3 。 3 地 质意义 由表 3和图 2 , 3司 以看 出 1 K/ 愈 大 , Q。 越 大 表 3 。说 明 K/ v越 小 , 直接盖层封盖能力越好 , “ 渗漏源” 对微渗漏系 统补 充烃 量越 小 ; 反 之补 充烃 量越 大 。 2 直接 盖层决 定微 渗漏 系统 补充 烃量 , 即 K/ 确 定时 , 地 层 由深 部 至 浅 部 , w 有 变 大 趋 势 图 2 , 说 明水溶方式随地层变浅有增加趋势 。 3 随着垂 向可 动 水 比例 的增 大 , w 有 增 大 趋势 图 2 。说 明盖 层 中垂 向可 动 水 含 量 是 影 响 微渗漏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4 w 随着直接盖层封盖能力变差而减小 图 3 。说 明直接盖层封盖能力越差 , 对微渗漏系统补 充烃量越多, 微泡方式越重要 , 导致 w 减小 。如果 存在从“ 微泡方式为主” 向“ 水溶方式为主” 转变, 转 变层位将随着直接盖层封盖能力变差而逐渐上移 。 说 明直接盖层封盖能力是影响上覆盖层 中烃类微 渗漏方式 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垂向上若岩性相同, 同为砂岩或者泥岩 , w 一直变大 ; 但是砂岩、 泥 岩互层 时, W 并不一 直增 大 图 2 , 3 。同一深度 的砂岩 、 泥岩 压实系数 不 同, 孔隙度存在差别, 即使天然气溶解度相同 , 砂岩 中 Q 也高 于泥岩 , 会造成砂 岩中 W 大于泥岩 , 使得水溶方式在砂岩中较泥岩 中大。等厚地质模 型中, “ 盖层 3 ’ ’ 为泥岩, 浅于“ 盖层 2 ” 砂岩 , 天然气 在“ 盖层 3 ’ ’ 中的溶解度大 表 2 , 但是 由于“ 盖层 3 , , 孔 隙度 小 表 1 , Q w h 要 小 , 导 致 “ 盖 层 3 ” 中 W 小于“ 盖层 2 ’ ’ 图 2 , 3 。说明地层物性也是影响微 渗漏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束语 通过建立等厚地质模型, 根据一般地质规律 , 假定相关参数 , 计算微渗漏方式判别系数 , 从而达 到定量评价微渗漏方式的 目的 研究认为 1 地层 中烃类微渗漏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 2 2 石 油 察 诒 沾 届 第 3 3卷 地层 由深部到浅部 , 因地质条件的变化 , 往往水溶 方 式所 占比例 逐渐变 大 , 微 泡 方式所 占比例逐渐 减 小 , 扩散 方式 相对 以上 2种方 式可 以忽 略不计 。扩 散一般不是形成地表烃类异常的主要作用 , 而是形 成大范围背景场 ; 而渗透 微泡方式和水溶方式 才 是形成地表烃类异常的主要方式。 2 烃类微渗漏方式判别系数的提出, 使微渗透 方式定量判别成为可能。等厚地质模型分析计算 还表明, 烃类微渗漏过程 中, 微渗漏方式主要受直 接盖层的封盖能力 、 地层物性和垂 向可动水含量的 影 响 。 参考文献 [ 1 ] [ 2 ] [ 3 ] [ 4 3 [ 5 ] [ 6 ] [ 7 ] E 8 ] [ 9 ] 许怀先 , 陈丽华 , 万 玉金 , 等.石油 地质 实验测 试技 术 与应 用[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2 0 0 1 . 程 同锦 , 王 国建 , 范 明.油 气 藏烃 类 垂 向微 渗漏 的 实验 模 拟[ J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0 9 , 3 1 5 5 2 2 5 2 7 . 黄志龙 , 高耀斌 , 郝石生.天然气盖层浓度封闭的定量评价及 其应用[ J ] .沉积学报 , 1 9 9 6 , 1 4 2 8 9 9 4 . 付广 , 付晓文, 吕延防.盖层对 油气聚集 的控 制作用 [ J ] .天 然气地球科学 , 1 9 9 9 , 1 0 5 1 7 2 2 . Ab r a ms M A.Sign i f i c a n c e o f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e e p a g e r e l a t i v e t o p e t r o l e u m g e n e r a t i o n a n d e n t r a p me n t [ J ] .Ma r i n e a n d P e t r o [ e u m Ge o l o g y,2 0 0 5 , 2 2 4 4 5 7 4 7 7 . 汤玉平 , 宁丽荣 , 蒋涛, 等.积雪 油气化探 方法试验研究 [ J ]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0 9 , 3 1 3 2 8 7 2 9 1 . 蒋涛 , 汤玉平 , 吴传芝 , 等.油气藏 上方吸 附丝 指标异常模 式 及成因分析 以塔 里木盆地英南 2井侏 罗系气藏为例[ J ] .石 油实验地质 , 2 0 0 9 , 3 1 4 4 0 3 4 0 8 . M a c El v a i n R. M e c h a n i c s o f g a s e o u s a s c e n s i o n t h r o u gh a s e d i me n t a r y c o l u mn [ C ] / / He r o y W B . U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me t h o d s in e x p l o r a t i o n f o r p e t r o l e u m a n d n a t u r a l g a s .Da l l a s S o u t he r n M e t h o d i s t Un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 9 6 9 1 5 2 8 . Pr i c e I C. A c r i t i c a l o v e r v i e w a n d p r o p o s e d wo r k i n g mo d e l o f s u r f a c e g e o c h e m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 C ] / /Da v i d s o n M J . Un c o n v e n t i o na l M e t h o ds Exp l o r a t i o n f o r Pe t r o l e u m a n d Na t u r a l Ga s I V. Da l i a s S 0 u t he r n M e t h o d i s t Un i v e r s i t y Pr e s s , l 9 8 6 2 4 5 3 0 4 . [ 1 o ] K l u s ma n R W,S a e e d M A.C o mp a r i s o n o f l i g h t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c r o s e e p a g e me c h a n i s ms[C] / / S c h u ma c h e r I , Ab r a m s M .AAP G M e mo i r 6 6H y d r o c a r b o n m igr a t i o n a n d i t s n e a r s ur f a c e e x p r e s s i o n . Tu l s a AAPG , 1 9 9 6l 5 7 ~ l 6 8 , 2 03 2 2 1 . [ 1 1 ] S a u n d e r s D F ,B u r s o n K R,T h o mp s o n C K.Mo d e l f o r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c r o s e e p a g e a n d r e l a t e d n e a r s u r f a c e a h e r a t i o n s [ J ] . AAP G Bu l l e t i n, l 9 9 9, 8 3 1 7 0 1 8 5 . [ 1 2 ] 汤玉平, 王国建 , 程 同锦. 烃类 垂 向微 渗漏理论 研究 现状及 发展趋势[ J ] .物探与化探 , 2 0 0 8 , 3 2 5 4 6 5 4 6 9 . [ 1 3 ] 文百红 , 林蓓, 刘吉敏.油气微渗漏 的垂 向结构 与地面地 电 化学油气检测[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 9 9 9 , 2 6 5 3 3 3 5 . [ 1 4 ] We n B a i h o n g ,P u t i k o v O F .Ga s b u b b l e f a c i l i t a t e d t r a n s p o r t o f me t a l s i n l i t h o s p h e r e [ J ] .T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No n f e r r o us Me t a l s So c i e t y o f Ch i n a, 1 9 9 9 , 9 1 1 5 2 l j 7 . [ 1 5 ] 辛忠斌 , 张交 东 , 丁丽荣 , 等.油气微 运移 的烃类 相态 [ J ] . 河南石油 , 2 0 0 2 , 1 6 4 8 1 0 . [ 1 6 ] 李 明诚.石油与天然 气运移[ M] .北 京 石油 工业 出版社 . 2 0 0 4 . [ 1 7 ] 吕延 防, 于润涛.盖层微 渗漏及其 可能性研究 [ J ] .天 然气 工业 , 2 0 0 4, 2 4 1 0 1 4 1 6 . [ 1 8 ] 夏 响 华 , 杨瑞 琰 , 鲍 征.烃 类 组 分 垂 向微 运移 的模 拟 研 究[ J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 0 0 3 , 2 4 3 2 6 0 2 6 3 . [ 1 9 ] 付广群, 陈敏烨.天然气微渗机理研究[ J ] .国外油 田工程 . 2 0 0 2, 1 8 8 3 1 3 3 . [ 2 O ]L e y t h a e u s e r D .R o l e o f d i f f u s i o n i n p r ima r y mi g r a t i o n o f h y d r 0 c a r h 0 n [ J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