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pdf
第 3 2卷第 6期 2 0 1 0年 1 2月 石 油 雾 霉 套 沾 届 PETRoLEUM GEoLOGY EXPERI M ENT V_o I . 3 2. No . 6 De c ., 2 01 0 文章编号 1 0 0 1 --6 1 1 2 2 0 1 0 O 6 一O 6 [ 一O 5 油气 二次运 杨 1 . 中国石 油大学 华东 地质科学研究院 , 山东 移动力学分析及 实验研究 磊 , 綦耀光 , 孙志信 , 任 旭虎。 , 刘新福 机 电工程学 院, 山东 东 营2 5 7 0 6 1 ; 2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 司 胜利油 田分公司 东 营2 5 7 0 0 0 ; 3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 山东 东营2 5 7 0 6 1 摘要 碎屑岩储层的孔、 渗特性对于油气二次运移、 聚集和成藏具有重要 的影 响, 不同层位 的碎屑 岩储层具有不 同的孔隙结构 和 成藏阻力 , 不同构造部位 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 , 成藏动力与储 层 自身 的孔 、 渗特性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 、 聚集 、 成藏 的 过程 。文中针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和阻力进行 了理论分析和计算 , 重点对浮力为动力的油气运 移开展了系统 的物理模 拟实验 , 通过大量的对 比实验 , 分析 了油气二次运移 的不 同控制因素 , 为圈闭的成藏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实验参考 。 关键词 油气二次运移 ; 成藏动力 ; 浮力 ; 物理模拟 中图 分 类 号 T E1 2 2 . 1 2 文 献标 识 码 A 1 【 E 妇 ANI CAI ANAI , S I S AND RES EARCH oF S ECoNDARY HYDRoCARBoN M I GRATI oN Ya n g Le i ,Qi Ya o g u a n g ,S u n Z h i x i n ,Re n Xu h u 3 ,Li u Xi n f u 1 . C o l l e g e o fMa c h i n e r y a n d E l e c t r o n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D o n g y i n g , S h a ndo n g 2 5 7 0 6 1 , Ch i n a ; 2 . Ge o l o g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h e n g l i Oi l Fi e l d,S I NOPEC,Do n g y i n g,S h a n d o n g 2 5 7 0 0 0 ,C h i na 1 3 . C o l l e g e o f I n f o r ma t i on a nd C o n t r o l En g i n e e r i n g,Ch i n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e t r o l e u m,Do n g y i n g ,S h a nd o n g 2 5 7 0 6 1 ,C h i na Abs t r a c t 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f t he c l a s t i c r o c k r e s e r v o i r po r o s i t y a n d pe r m e a bi l i t y ha ve i m po r t a nt i n f l ue nc e t o t he s e c o nda r y h yd r o c a r b o n m i g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Di f f e r e n t l a y e r s of t he r e s e r vo i r r o c k s h a v e d i f f e r e n t p or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a c c um u l a t i on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 oi l a nd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s t r uc t u r a l po s i t i o n s ha v e d i f f e r e nt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i ng d y na mi c s 。 The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 i n g d y na mi c, t o ge t he r wi t h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po r o s i t y a nd pe r me a b i l i t y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de t e r m i ne t he o i l a n d g a s m i g r a t i on。a c c um u l a t i o n a n d t he pr o c e s s o f r e s e r v oi r f or m a t i o n.I n t hi s pa p e r ,t he a ut he r s a n a l y e d a nd c a l c ul a t e d d y na mi c a nd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t he s e c ond a r y hy dr o c a r bo n mi g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m u l a t i o n,t he n c a r r i e d ou t a s ys t e ma t i c p hys i c a l s i mul a t i on e xpe r i m e nt o n t he f o c u s o f t he bu o y a nc y a s a d r i v i ng f o r c e of t h e o i l a nd g a s m i g r a t i on,a n d a na l y z e d d i f f e r e n t c o nt r o l l i ng f a c t o r s of t h e s e c o nd a r y hyd r o c a r b on m i g r a t i on . The wo r ks o f t h i s pa p e r l a i d t he f ou nd a t i on f o r c a r r y i ng ou t ph ys i c a l s i mul a t i o n o f t he s t r uc t u r a l d e f o r ma t i on a nd h yd r o c a r b o n mi gr a t i o n,a nd a l s o wa s t he e x pe r i m e n t a l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e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 a t i o n a na l y s i s a n d e v a l u a t i on . Ke y wo r d s s e c o n d a r y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i n g d y n a mi c ;b u o y a n c y ;p h y s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油 气在储 层 中的运 聚规 律 一 直是 备 受 关 注 的 研 究 问题 , 我 国油 气 勘 探 的实践 表 明 , 在 陆 相 沉 积 的输导层 中油气能否在其内发生二次运移 , 取决于 油气 的成藏 动 力 与成 藏 阻力 _ 1 ] 。油 气 成 藏 的 动力 由构造应力 、 浮力 、 水动力、 热动力和毛细管力中的 一 种或 几种 力所组 成 ; 成藏 的 阻力则包 括输 导层本 身的毛细管阻力、 摩擦力等。油气运移动力能否克 服储层中的毛细管阻力及摩擦力等成藏阻力是油 气 能否 发生 运移 、 聚集 的关键 , 故 可用 玻 璃 管 充填 不 同目数的玻璃珠来模拟储层中不同毛细管阻力 的油气运移实验来反映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特征 。 本文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馆下段为例 , 利用现今的 馆下段埋深、 孔隙度 和渗透率等数据 , 分析 了影响 油气运聚的动力和阻力, 发现浮力是影响油气运聚 的重要因素; 通过一维玻璃管模拟实验来具体研究 和分析浮力与毛细管阻力差值的大小及分布特征 , 探讨油 气运 聚规 律 。 1 油气运聚成藏 的力学分析 油气之所以运移 、 聚集是成藏动力和成藏阻力 收稿 日期 2 O 1 O O 3 1 0 ; 修订 日期 2 0 1 O 一1 O l 1 。 作者简介 杨磊 1 9 8 2 一 , 男 , 博士 , 主要从事构造物理模拟 、 石油机械 、 机械设计 等研究 。E - ma i l y a n g s i r 2 1 1 1 6 3 . c o rn。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大型油气 田及煤层气开发 项 目 2 0 0 8 Z X0 5 0 0 6 资助。 第 6期 杨磊 , 等.油气二次运移 动力学 分析及实验研究 6 O 1 共 同作 用 的结 果 , 没 有 动 力 , 油 气 不 可 能 成 藏 ; 同 时 , 成 藏 动 力 低 于 成 藏 阻 力 , 分 散 的有 机 质 也 无 法 聚集 成 藏 , 只 有 成 藏 动 力 大 于 成 藏 阻 力 时 , 油 气才能在储层 中发 生二次 运移并 在合 适 的圈 闭 条 件下 成 藏 。前 人 研 究 表 明 , 油 气 成 藏 的 动 力 主 要 由浮力 、 构 造 应 力 、 水 动 力 、 热 动 力 和 毛 细 管 力 等组成 ; 成藏 的阻力则主要包括储层 孔隙的毛细 管 力 、 摩擦 力 等 ] 。 油气成 藏 动力可 近似 用式 1 表 示 Pd P Pt Pj P 1 式 中 P 为成 藏动 力 ; P 为烃 源 岩压 力 , 可 以根 据 相应 深度地 层压 力求 得 ; P 为 烃类 所 受 的 浮力 , 可 以根据 相应 深 度 的 原 油 密 度 求 得 ; P 为储 层 的 静 水柱压力 , 可以根据深度求得 ; P。 为储层 的排替压 力 , 可以根据相应深度的压汞资料求得 。 结合本课题所研究的济阳坳陷 目标 区块 , 以济 阳坳 陷东 营 凹陷成 藏动 力为 依据 , 从 图 1中可 以看 出东营 凹陷 的成藏 动 力 由深 层 至 浅层 是 越 来 越 小 的 , 压 力封 存箱 内的 动力 远 大 于封 存 箱外 的 动力 , 到了浅部位, 其动力的主要来源只有浮力 。处于压 力封存 箱 内 的烃 源 岩 的 地层 压 力 是 箱 内成 藏 的 主 要动力 ; 处于封存箱 以上 的油藏, 其成藏动力 主要 为浮 力 。 由此可 见 , 不 论 箱 内 、 箱 外油 气 运 移 的动 力除地 层压 差外 , 浮 力 是 影 响 油 气二 次 运 移 、 聚集 的重要 因素 , 因此 对浮 力为 动力 的油 气二 次运 移研 究具 有重 要 的理论 价值 和现 实意 义 。 6 0 善 柏 啮 2 0 0 0 地层深度/ m 图 1东营凹陷油气成藏动力示意 Fi g. 1 The dr i v i ng f o r c e s ke t c h of g a s a n d o i l i n t he Do ngy i n g Sa g 2 浮力为动力 的油气运移实验研究 2 . 1 浮 力作 用 下油气 运移 机理 分析 2 . 1 . 1 浮 力的计 算 根据阿基米德浮力 原理 , 浸在 流体 中的物体 固体或不相渗的流体 总要受到浮力 的作用 , 其数 值等于他所排替开流体的重量。油、 气的密度均小 于水 , 单位 体 积 的油 气 排 开 同体 积 的水 的重 量 , 就 是单位体积油气所受到的浮力, 其大小必然大于油 气本 身 的重量 , 见下 式 r 5 ] Pf V 1D 一 ID 。 g 2 式中 P f 为浮力 , 单位体积油 气 浸在水中所受浮力; V为连续油 气 的体积 ; lD w为地层 水 的密 度 ; 1% 为地 下石油 气 的密度; g为重力加速度。 2 . 1 . 2 毛 细 管力及 其计 算 毛 细管 力 的大 小取 决 于 2种 流体 间的界 面张 力 、 毛 细管 半径 和介 质 的润湿性 , 可 用下 式表示 l 6 P 一 Z ac o s 0 3 r 式 中 P 为 毛 细管压 力 ; 为 油 、 水界 面张 力 ; 0为 润湿 角 油 、 水 界 面 与 岩 石 孔 壁 间 的 夹 角 ; r为 毛 细管 半径 即孑 L 喉半 径 。一 般实 验情 况下 , 按照 实 际地 质条 件 , 输 导层 岩石 内表 面几 乎完 全被 水所 润 湿 , 表 现为 强 亲水介 质 , 此时 毛细 管力 计算公 式 3 可 以简化 为 P 一2 a i r 4 则要 计算 油气 二 次运移 、 聚集所 受 到的毛 细管 力 , 必须 已知 油水 界 面张力 和岩石 的孔 喉半 径 。 油 、 水界 面张 力 两 相 物 体 间 的界 面张 力 大 小 与物质的相态有关 , 也与物质的两相分子的性质有 关 , 可以通过表面张力仪来测定 , 也可以通过数据 拟合 得 到 经 验 公 式 的 办 法 来 求 取 。例 如 , 根 据 S c h o wa l t e r 提 供 的 计 算 诺 模 图__ 4 ] , 以东 营 凹 陷 为 例 , 考虑 油水 界 面 张力 随温 度 升 高 而 降低 , 可列 出 油水界面张力随深度的变化表, 其下降梯度如表 1 所示 。 将表 1中油水界面张力 与深度 H 的对应 数值 经 数 学 拟 合 , 便 得 到 二 者 间 的 函 数 关 系 式 一 4 6 6 5 . 8 一H / 1 8 5 2 2 , 可求 出相应的界 面张力 。 岩 石孑 L 喉半 径 岩石 孔 喉半径 通 常是在 实验 室 利 用水 银 注入法 测 得 , 实 际上 由于 钻 井 、 取 心 及 经 费等的限制 , 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大量的岩石孔喉半 径 数据 是不 现实 的 , 一般 研究 可 以利用 岩石 孔喉半 6 0 2 石 油 雾 骀 沾 届 第 3 2卷 表 1 东营凹陷油水界面张力与深度的关系 Ta bl e 1 Th e r e l at i o ns hi p b e t we e n t he i n t e r r a c i a l t e ns i o n o f o i l a nd wa t e r a nd t h e d e pt h i n t h e Do ng y i ng S a g l/ k m压力/ MP a温度/ ℃油 径与孔 隙度及 渗透 率 间的经验 公式 , 根据 孔 隙度 和 渗透率数据来求取相应的岩石孔喉半径 5 式中 K为渗透率 ; 为孔隙度。 综上 所述 , 以浮力 为 动力 的油气 二次运 移所 需 的成 藏动力 可根 据下 列计 算公式 获得 。 Pd Pf 一 一 P 6 式中 h表示油柱高度, 其余参数意义如前所述。 2 . 2实验 设计 二次运移是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的重要环节 , 人 们早 就注 意到 , 油气在 各种 通道 中的运 移是 一个 极 不均 一 的过 程 。近年 来 , 为 了解 油气 的这种 非均 匀运移特征 ,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模拟 实验 ] 。其 中, 利用填装 玻璃微 珠 的玻璃 管模 型 , 观察 静水条 件下 油在 饱含水 孔 隙介质 中靠 浮力 形成 优势 运移 路径 , 以及 随后 沿 已形 成 的路径运 移 的过程分 析 研 究 较 多_ g , 但 是 尚 没 有 开 展 综 合 考虑 储集 层运 移 环境 、 原 油 替 代 材料 、 实 验流 体 介 质差异等控制因素的实验研究 。 2 . 2 . 1 实验流 程 实验所 选 用 的孔 隙介 质材料 为粒 度 以筛子 目 数表 示 确 定 、 均匀 的玻璃 微珠 , 产地 淄博 博 山玻 璃 微珠 厂 ; 孔 隙 介 质 材 料 的 容 器 是 直 径 为 3 0 ~ 1 0 0 I T l m, 长度 为 5 0 0 ~1 0 0 0 mm不 等的玻璃 管, 根据 密封和实验的要求 , 玻璃管为特殊定制 , 两端带密 封胶塞。实验所需的蒸馏水溶液和染色的 2 0 0 、 2 6 0 和 2 8 0煤 油 的参 数 如 表 2所 示 ; 实 验 用 玻 璃 微珠 的 目数 和孔 隙度 如表 3 所 示 ; 染 色剂 采用溶 于煤 油 的油 红 苏丹红 , 按 照 1 I 煤 油配 比 1 g苏 丹红 , 搅拌均匀无沉淀 。 考虑到孔隙介质表面的润湿性是影响油气运移 的重要 因素 , 实验前对 玻璃珠和玻 璃管依 次用 强酸 、 清水及 强 碱 清 洗 , 加 热 到 5 0 0℃ , 使 其 表 面 表 现 为 强亲 水 性 ; 并 对 强 亲 水 性 材 料 用 浓 度 分 别 为 0 , 表 2实验所 用流体 的物理性质 T a b l e 2 P h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y o f flu i d us e d i n t h e e x p e mt 表 3 不 同 目数模 型的实验参数 Ta b l e 3 Exp e r i m e nt a l pa r a me t e r s of d i f f e r e nt m e s h p a r t i c l e m o d e l s 0 . 0 0 1 , O . 0 0 7 , 0 . 1 和 2 . 5 % 的二 氯二 甲基 硅 烷溶液浸泡 , 制备 出不同润湿性的玻璃珠。实验时 筛选 某一 目数 的玻璃微 珠 和一维 玻璃 管 , 经 表面润 湿 性处 理后 , 先将 玻 璃 管 注 入水 , 然 后 充 填玻 璃 微 珠 到玻 璃管 中 , 每充 填 5 a m 震 荡玻 璃 管 让 玻璃 微 珠 完全 沉积 , 不允 许有 空气泡 的存 在 。 填 装好各 种 实验模 型后 , 采用 2种方 式进行 实 验 1 从玻璃管的底部用注射器泵入一定量的油 , 记 下驱 出的水体 积 、 时 间和 油在 玻璃 管 中的 油柱初 始 高度 , 将玻 璃管模型置 于对 比托架 上 , 观察染 色煤油 在孔 隙介质 中驱替 孔 隙水 的过程 , 按一 定 的 时间 间 隔拍摄 照片 , 记录运移前缘 的位置等各种 信息 ; 2 直 接将玻璃管置于托架上 , 底部用微量泵恒速注入染 色煤 油 , 观察运 移过 程并 记录 和拍摄 不 同时间 内煤 油运 移 的位置 等各 种信 息 。 2 . 2 . 2 实验 结果 观察 按 照玻璃 微珠 的 目数 表 3 分 为 5个 实 验 对 比大类 , 每一 大类再 按 照润湿性 、 煤 油型 号 、 初始 油 柱 高度 、 玻 璃 管 型 号 等 细 分 为 不 同 的 实 验对 比子 类 , 总共完成了不同控制因素组合方式的油气运移 实验 1 0 0余种 , 通过一个月时间的对 比实验发现 1 在静水条件下 , 以浮力为动力的油气二次运 移时间较长。以 1 o ~2 0目玻璃微珠、 2 8 0染色煤 油为例 , 运移 过程如 图 2 所示 , 煤 油前缘 运移 到顶 端 时间为 4 0 h ; 从开始运移到顶端聚集约 1 / 3量的时 间约 为 1 6 0 h ; 达 到 最 后 平衡 态 需 用 2 4 0 h 。可 见 在静水条件下 , 靠浮力 的运移过程缓慢 ; 2 并不是所有 的实验均发生运移现象 。以 2 0 c r f l 5 5 5 O 4 9 3 2 2 1 0 0 O O O O O ● ● ● ● ● O 0 O O O O O O 0 O 2 5 8 1 4 l【 【 ● O O 0 0 O 1 2 3 4 一 r 第 6期 杨磊 , 等.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学分析及实 验研 究 6 0 3 2 0 0 l 2 3 4 5 6 7 时 间, d 图 2 玻璃 管油气 运移 时间对 比实验 Fi g. 2 The c omp ar i s on e xp e r i m e nt of oi l an d g a s mi g r a t i o n t i me i n g l a s s t u be s 油 柱初始 高度 、 2 8 0染 色煤 油 以及 6 0 C l T I 玻 璃 管 为 例 , 当实验用 玻璃 微珠 大于 6 0 8 0目时 , 靠 浮 力 很 难实现 油气 运移 ; 3 以浮力为动力的油气 二次运移是一个不 均 一 的过程 , 运移 的前端 会 出现 跃 动 , 并 且 已经形 成 的运 移通道 为后 续油 气运 移开 辟 了 良好 的路径 , 并 且油气运移会有残余 , 并不是所有的油气都会运移 到玻 璃管 的顶端 ; 4 通过 对 比发 现 , 事先 用煤 油浸 泡 的玻璃珠 具 有 亲油 性 , 与 不 用 煤 油 浸 泡 的 相 比运 移 的 速 度 加 快 。如 以 2 0 4 0目玻璃 微珠 一 种为 煤油 浸泡 , 另 一 种不浸 泡 、 2 0 0染 色 煤 油 、 在 水饱 和环 境 中运 移 为例 , 都在 浮力 的 作用 下发 生 运 移 , 但 玻 璃 珠 浸 泡 过煤油 的玻璃 管 中发 生运移 的速 度较 快 图 3 ; 5 与纯浮力 实验 相 比, 采 用微 量泵 注 入 的充 注 实验, 主控 因素为泵 入流体 的速度和压力, 而与 目 数 、 孔隙度及密 度差等 因素关 系不 大 。例 如 以 1 0 ~ 2 O目玻璃 微 珠 、 2 6 0煤 油 为 例 , 泵 人 压 力 为 0 . 2 MP a , 泵 人 流速 为 1 mL / s , 则 玻 璃 管为 6 0 c m 长 , 完 全被煤 油 占据大 约需 要 5 mi n ; 如 果 改变 泵 人 的 速 度和压 力 , 则 时 间 随 之发 生 改 变 , 并 且 其 运 移 的 前 端也 出现跳 动 , 但 染 色煤 油 前 端 整 体 推进 , 表 现 为 活塞式 运移方 式 。 3 影 响因素分析 对 于充 注 实验 , 油气 运 移 、 聚 集 主要 受 充 注 条 鲁 { 呕 6 0 图 3 煤油浸泡玻璃珠对 比实验 左侧试管为事先煤油浸泡玻璃珠 , 再水饱和 ; 右侧为干玻璃珠水饱和。 Fi g .3 Th e c o m p a r i s o n e xp e r i me nt wi t h k e r o s e n e s o ak e d g l a s s be a ds 件 控制 , 而与 其他 因素 关 系 不 大 ; 对 于 纯 浮力 作 用 下 的油气 运 移实验 则 受控 于 以下 因素 3 . 1 玻璃 珠 的润 湿性 实验 发 现随 着润 湿 角 的增 大 , 毛 细 阻 力减 小 , 油气 运移所 需 时 间缩短 , 符 合理论 推导 的结果 。同 时 , 将 用煤 油浸 泡 过 的 玻璃 珠 做 对 比实 验 , 发 现 玻 璃珠 表现 为亲 油性 时 , 有 利 于油气 二次 运移 。 3 . 2实验 流体 密度 差 实验 中为便 于 区别 流体 密度 差对 实 验 的影 响 , 采用 了 3 种不 同型 号 的染 色煤 油 , 实验 结 果 为 2 0 0 煤油 的运 移 时间最 短 , 而 2 8 0 煤 油 的运 移 时 间 最 长 , 可见 在相 同 的蒸 馏 水 饱 和 环 境 中 , 地质 模 型 不 变 的条件 下 , 实 验 流 体 密 度 与 环 境 密 度 差 别 越 大 , 运移效 果 越 明显 。 3 . 3 实验 介质 的孔 隙 度和渗 透 率 油气运移与否取决于成藏动力和阻力的差值, 只 有在浮力大于阻力的情况下, 才能实现运移; 差值越 大, 则运移速度越快、 效率越高。实验采用的玻璃微 珠分别为 1 0 1 0 0目不等的5 大类 , 随着目数的增大, 孔 隙度和渗透率逐渐 减小 。在 使用 同一 实验 流体 介 质和实验容器 中 , 目数越 大则越 难发 生运 移 , 说 明实 验介质的孔隙 度减小 , 相 应 的喉道半 径减 小 , 运移 阻 力增大 , 浮力 与阻力 的差值减小 , 则运移时间变长。 3 . 4 油 柱 的初始 高度 实验 中, 采用 的玻璃管长度不等 , 因此通过设 6 0 4 石 油 雾 骀 沾 届 第 3 2 卷 定不同的油柱初始高度来判断运移效率 。分别设 定 5 , 1 0 , 1 5 , 2 0 , 3 0 , 5 0 c m 的油柱初始高度来进行 对 比实验 , 可以发现油柱初始高度越高, 越容易发 生运移 ; 但 当油柱高度大于玻璃管整体高度的 1 ,/ 3 后, 再增加初始油柱高度 , 对运移的效率影响不大。 需要说 明的是实验的前提是改变其 中的一个 影响因素, 保证其他控 制因素基本 不变 , 但实验过 程中的人为因素可能会影响油气运移的实验结果 。 本 次实验通 过严 格 按 照 实验 设 计 的 基本 条 件 来 处 理实验器材、 实验介质, 并严格按实验步骤执行实 验要求 , 从而降低了人 为因素的影 响, 保证 了实验 结果 的客 观 、 准确 。 4 结论 油 气二 次 运移 和 聚 集是 石 油勘 探 和 开发 研 究 的热点 , 济 阳坳陷东营凹陷的钻井资料表明, 浮力 在油 气二次 运 移 中发 挥 了至关 重 要 的作 用 。通 过 对 油气二 次运 移 和聚 集 的 动力 和 阻 力 的理 论 分 析 和计 算 , 并 重点 针对 浮力 为动力 的油气 运移 开展 了 玻璃 管物 理模 拟对 比实 验 , 结 果显 示 当作 为 储 层 的玻璃珠表现为亲油性时 , 有利于油气 的运移 ; 实 验 流体 的密 度 与 环 境 密 度 差 别 越 大 , 运 移效 果 越 好 ; 介质 的孔 渗性越 好 , 运 移越 容易 ; 油柱初 始高 度 越高, 越容易运移 , 但 当超过一定高度后 , 其对运移 的影响就 不 明显 。本 次实 验 的结论 , 为 圈闭的成 藏 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实验参考 , 同时对理论分析进行 了验证 。 ’ 参考文献 E 1 ] 李明诚.油气运移基础理论 与油气勘探[ J ] .地 球科 学 中国 地 质大学学报 , 2 0 0 4 , 2 9 4 3 7 9 3 8 3 . [ 2 ] 周 波, 金之钧 , 罗晓容 , 等.油气 二次运移过程 中的运移效 率 探讨 F J ] .石油学报 , 2 0 0 8 , 2 9 f 4 4 7 5 4 8 8 . [ 3 ] C A RR UT HE R S D, R I N GR O S E S e c o n d a r y o i l m i g r a ti o n ; 0 i1 一 r o c k c o n t a c t v o l u me s ,f l o w b e h a v i o r a n d r a t e s [ M- I / / P AR NELL J .Da t i n g a n d Du r a t i o n o f Fl u i d Fl o w a n d F 1 u i d Ro c k I n t e r a c t i o n,Sp e c i a l P ub l i c a t i o n s 1 4 4 ..Lo n d o n Ge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 1 9 9 8 2 0 5 2 2 0 . [ 4 ] S C HWE I TZ E R T T.Me c h a n i c s o f s e c o n d a r y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 a n d e n t r a p me n t [ J ] .AA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7 9 , 6 3 5 72 3 7 6 0 . [ 5 ] 周波 , 金之钧 , 罗晓容, 等.尺度 放大时逾渗模 型 中的油气运 移路径变化规律探讨口] .石 油与天然气地 质, 2 0 0 7 , 2 8 2 1 7 5 1 8 0 . [ 6 ]张发强 , 罗晓容 , 苗盛 , 等.石 油二次运移 的模式及其影 响因 素 [ J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0 3 , 2 5 1 6 9 7 5 . [ 7 ]D E MB I C KI H J R,A NDE R S ON M J .S e c o n d a r y mi g r a t i o n 0 f o I 1 Exp e rim e n t s s u p p o r t i n g e f f i c i e n t mo v e m e n t o f s e p a r a t e , b u o y a n t o i l p h a s e a l o n g l i mi t e d c o n d u i t s[ J ] .AAP G Bul l e t i n,1 9 8 9, 7 3 1 0 l 8 1 0 21 . [ 8 ] THO MAS M, C L O US E J A S c a l e d p h y s i d mo d e l o f s e c o n d a r y o i l mi g r a t i o n口] .A A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9 5 , 7 6 1 1 9 2 9 . .r 9 ]E NGLAND D A,MAC KENZ I E A S,.MANN D M,e t a 1 .Th e m o v e me n t e n t r a p me n t o f p e t r o l e u m fl u i d i n t h e s u b s u r f a c e [ J ] . J o u rna l o f Ge 0 l c a l S o c ie t y, 1 9 8 7, 1 1 4 3 2 7 3 4 7 . [- 1 0 ] 童亨茂.地应力对排烃 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模 型[ J ] .石 油实 验 地 质 , 2 0 0 0 , 2 2 3 2 0 2 2 0 5 ; 编辑黄 娟 欢迎订阅 2 0 1 1年 石 油雾驺沾 届 石油察劈沾届 是 份报道我国油气普查 、 勘探及开发成果 , 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 、 技术性刊物。本刊紧密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战略, 以石油工业上游所涉及的油气勘探的热点 、 难点问 题为重点进行报道和分析 , 同时重点报道国内外油气实验测试的最新技术和方法 。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已被美 国“ 化学文摘 C A ” 、 俄罗斯“ 文摘杂志 A J ” 和“ 中国石油文摘” 、 “ 中国地质文摘” 、 “ 中国学术期刊 文摘” 所收录, 是“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来源期 刊 , 并 全文 收 录于“ 中国期 刊 网” 、 “ 中国学术期 刊 光盘版 ” 、 “ 万方数 据 数 字化期 刊群 ” 及“ 维普 中文科 技期刊数据库” 中。 石油囊劈6 6 履 为双月刊 , 逢双月 2 8日出版 。每本定价 1 0 元 , 全年 6 0 元 。在校学生半价优惠。 订刊 汇款方 式 1 . 银行 汇款 中国石油 化工 股份 有 限公 司无 锡实验 地质研 究所 帐号 3 2 o 0 1 6 1 8 6 3 6 O 5 2 5 0 9 4 9 5 开户银行 无锡市建设银行营业部; 支付行行号 1 0 5 3 0 2 0 0 0 4 4 3 2 . 邮局汇款 2 1 4 1 5 1 江苏省无锡市 9 1 6 信箱 石油实验地质 编辑部 订刊 电话 0 5 1 0 8 3 2 0 9 0 3 2 传真 0 5 1 0 8 3 2 0 2 7 4 2 电子 邮箱 s y s y d z ma i l . WH X i S U O . C O rn; 网址 h t t p / / www。 s y s y d z . n e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