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尔特盆地油气成藏条件.pdf
2 0 1 2年 3月 第 2 7卷第 2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 u rna l o f X i a n S h i y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Ma r .2 01 2 Vo 1 . 2 7 No . 2 文章编号 1 6 7 3 - 0 6 4 X 2 0 1 2 0 2 - 0 0 1 7 - 0 5 锡尔特盆地油气成藏条件 邬长武, 熊利平, 吴 洁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 0 0 0 8 3 摘要 锡 尔特盆地是世界上最有利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盆地经历 了5个构造演化阶段 , 地层主要 由 上中生界和新生界组成. 盆地的生油岩、 储层、 盖层发育, 圈闭类型丰富, 各种成藏要素之 间的时空 配置关系良好 , 油气资源丰富. 盆地前裂谷含油气层 系和裂谷期含 油气层 系内油气藏的形成 , 都受 控 于断块隆起. 盆地可分为 3个油气聚集带 , 其中, 东部油气聚集带最为有利. 关键词 锡 尔特盆地 ; 构造演化 ; 生储盖组合 ; 成藏要素 ; 油气分布 中图分类号 T E l 2 2 文献标识码 A 锡尔特盆地位于利 比亚境 内的非洲大陆板块 , 是利 比亚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 , 也是世界上最有远 景的含油气盆地之一. 截止 2 0 1 1年 9月 , 锡尔特盆 地共钻野猫井 1 3 7 4口, 获得油气发现 3 1 7个 , 野猫 井成功率为 2 3 . 1 % , 2 0 0 2 --2 0 1 1年间野猫井成功率 达 3 4 . 9 %. 截止 2 0 1 1年 9月 , 盆地累计发现油气储 量 7 6 . 4 61 0 t 油当量 , 其 中石油 6 3 . 7 91 0 t , 资 源类型以油为主. 前期 国内对该盆地的研究减少 , 本 文对该盆地油气成藏条件 、 油气分布规律进行详细 研究 , 为未来我 国石油公司在该盆地获取优质油气 资产 、 开展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1 基本地质特征 1 . 1 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锡尔特盆地是克拉通 内裂谷盆地 , 区域构造主 要为北西一南东向, 由互相平行 的张性断裂把盆地 切割成大小不同的构造单元 , 形成地堑和地垒相问 的堑垒结构 图 1 . 几乎所有重要 的含油气构造都 与地垒或古地垒有关 J . 从整体上看 , 整个盆地具 有一致向东倾斜的趋势, 造成了沉积盖层东厚西薄 的格局 图 1 . 锡尔特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 5 个阶段 ①基底 演化阶段 早太 古代一晚元古代 ; ②前裂谷期 寒 武纪一侏罗纪末 ; ③早 同裂谷期 早 白垩世 ; ④晚 同裂谷期 晚 白垩世一 晚始新世 ; ⑤后裂谷坳陷期 渐新世一现今 J . 1 . 2 地层、 沉积特征 锡尔特盆地的地层主要 由晚中生界和新生界组 成 图 2 . 较老的古生界在盆地内大量缺失 , 仅局部 地区残留寒武系一奥 陶系的石英砂岩. 基底为前寒 武系或早寒武系的结晶基岩 , 盆地 内未见出露 4 。 . 2 油气地质特征 2 . 1 烃源岩 锡尔特盆地的主要烃源岩为晚白垩纪海相锡尔 特页岩, T O C质量分数为 7 %, 有时高达 1 2 %; 镜质 体反射率 为0 . 7 1 % 一 1 . 6 2 %[ 5 3 . 这套地层已生 成了大量的油气. 除锡尔特外 , 还存在其他多套烃源 岩 , 包括上 白垩统的 T a g r i f e t 灰岩、 R a c h m a t 组页岩、 E t e l 组页岩 , 下 白垩统 N u b i a n / S a r i r 组烃源岩 , 中三 叠统烃源岩以及第三系烃源岩 J . 收稿 日期 2 0 1 1 - 0 7 - 1 2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 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 项目 编号 G TY QQ Q一2 0 0 8 41 1 作者简介邬长武 1 9 7 1 一 , 男, 高级工程师, 博士,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E m a i l w u e h w p e p fi s . c o m 一 1 8 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00 0 O .1 00 0 口。 2 00 0 一3 0 0 0 一4 0 0 0 .5 0 0 0 6 0 0 0 .7 0 0 0 N- 匙 蛙 。 坠 E LT矿E N 图 1 锡 尔特盆地构造格架 示意 图 Fi g . 1 S c he ma t i c ma p o f s t r u c t ur a l f r a m e wo r k o f S i r t e Ba rn 2 . 2储 层 在锡尔特盆地 内, 从基底至渐新统地层 , 几乎每 个层段中都存在储层. 最重要的油气储层是下白垩 统陆相砂岩和古新统浅海碳酸盐岩. 古新统 Z e h e n 组碳酸盐储集了全盆地 3 3 %的油气 , N u b i a n砂岩或 S a r i r 砂岩储集 了 2 8 % 的油气 , 寒武~奥 陶系 G a r g a f , H o f r a或者 A m a l 群 砂 岩储集 了 2 9 % 的油气 , 其余 1 0 %分散在其他层 系中. 1 古新统 Z e h e n 组灰岩储层为高孔、 高渗的 储层 , 在 Z e h e n台地内发育 , 是巨型 N a s s e r 油 田的主 要储层 , 其孔隙度最 高值 达到 4 0 %. 大部分石油发 现于该组上部 , 直接下伏于 H a r a s h / K h e i r 盖层 引. 2 N u b i a n / S a r i r 砂岩组 , N u b i a n组 , 也称 S a r i r 砂岩、 B a s a l 砂岩、 F a r a g h 、 C a l a n s c i o或 C o c o l i t h组砂 岩 , 由同裂谷早期的上侏罗统到下 白垩统组成. 孔隙 度在 4 % ~ 2 7 %之间变化 , 平均值为 1 6 % , 渗透率值 范围为 1~4 0 0 01 0 ~ m , 平 均值 为 1 5 0 l 0~ m . 利 比亚一些 大型油 田, 如 B u A t t i f e l 、 S a r i r 0 6 5 一 C 和 M e s s l a , 其主要储层均为该套砂岩 . 邬长武等 锡尔特盆地油气成藏条件 一1 9一 年干 1 厚度 岩性 储层 源岩 盖层 主要油田 沉积环境 构造事件 岩石地层 图 例 地层 / M a / m 而 索 群 组 _泥 岩 , 页 页 新 中 NAJ AH 硼砂 砾 岩 近 囊 1 0 2 0 0 0 一置 蕊 嚣 浅 海 .陆 相 系 ● 翥 1 7 0 0 _ 圈砂 岩 古 盟 k ~ ~一 圃粉 砂 岩 近 薯 l 8 0 0 疆 ._ 、 浅 海 錾 f 一一 、 ~日 _自 , 石 灰 岩 豳白 云 岩 系 统 5 0 豳主 要 潮 间 .潮 上 辞 蓬 酱 。 , 兰 麟 j⋯ 一硬 石 膏 I嘲 l 。 ; I 台 地 深 水 重 1 l o 0 往要 翳 l f 1 浅水 裂 谷 上 u 1日 警 主 要 开 阔 海 阶 RAKB 皇 1 800 I 墨 I 圜西● 豳 段 [二] 生物 礁 白 统 瞳0 ‘ 浅海 v/ 匿 ‘ 嗣煤 ,褐煤 垩 1 00 豳 . 主 要 嚣 地 早 匡 嚣 鞫 基 底 系 舌 墨 河 i 萎 n ㈧ i 流 2 700 要 冲 侏 罗辱 嚣 积 m , , 、乙 150 } 河 古 寒 450 流 裂 生 蒙 -470 谷 { 界 / 冲 G A R G A F 奥 4 9 0 l 4 0 0 积 阶 , t 扇 段 i l 檗 5 l 0 J 、 ~ 、 5 3 0 r 冀 鞠 一 豳 墓 底 基 蒙 底 图2 锡尔特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Fi g . 2 S t r a t i g r a p hi c h i s t o g r a m o f Si r t e Ba s i n 3 寒武一奥陶系储层 主要为 G a r g a f 群、 Ho f r a 组和 A m a l 组砂岩 , 其原生孔 隙度一 般不大. G a r g a f 群石英砂岩是 Z e l t e n和 B e d a台地内次要的储层. H o f r a 组和 A ma l 组在盆地 内分布广泛 , A m a l 组主要 分布在 锡尔特盆地 东部 , 是 A m a l N a f o o r a古 高地 的重要储层 ; Ho f r a o 组分布于盆地 的中、 西部 [ 4 - 6 3 . 2 . 3盖层 锡尔特 盆地 主要 盖层 包括 上 白垩统均 一 的 R a k b群 ; 上 白垩统 K a l a s h泥灰岩或页岩 ; 下古新统 I -I a g f a 页岩组 ; 中古新世 B e d a组 R a b i a页岩 、 T h a l i t h 和 Ma b r u k段 页岩、 泥 灰岩和膏岩; 上古新 统一下 始新统的 K h i f a和 K h e i r 组 ; 上古新统 D a h r a组 页 岩和泥灰岩 ; 下始新统 H o n蒸发岩段 G i r 组 的蒸 发岩和页岩 ; 上始新统一渐新统 A u g i l a和 A r i d a组 页岩和灰质泥岩. 2 . 4圈闭类型与分布规律 盆地圈闭类型多样 , 主要为构造圈闭, 古地貌圈 闭和地层圈闭. 盆地大多数构造圈闭与断层相关 , 构造圈闭中 最主要的类型是与断块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断块边缘 遮挡圈闭. 如 断垒之上的披覆背斜圈闭 , 牵引和逆 牵引背斜圈闭以及断层遮挡圈闭. 古地貌圈闭大多分布于基底和古生界的断垒之 上, 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构造破坏使储层形成良好的 裂隙和孔隙 , 不整合面之上覆盖上 白垩统页岩盖层. 地层圈闭主要包括地层尖灭 圈闭 、 生物礁圈闭 和各种类型的岩性圈闭 , 大多分布于斜坡带. 2 . 5 含油气系统 锡尔特盆地 主要发育 2套含油气 系统 S i r t e / T a g fi t N u b i a n / S a r i r / G i a l o含油气 系统及 N u b i a n / S a fi rN u b i a n / S a r i r 含油气系统, 其中最重要的是 S i r t e / T a g r i f e tN u b i a n / S a r i r / G i a l o 含油气系统. S i r t e / T a g r i f e tN u b i a n / S a r i r / G i a l o含油气系统 的主要烃源岩为锡尔特组页岩, 其次为 T a f e t 、 R a c h m a t 和 E t e l 组. 这些烃源岩不但为下伏的基底 、 G a r g a f 群、 H o f r a , A ma l和 N u b i a n / S a r i r 组 的储层提 供 了油源 , 也为上覆的上 白垩统 、 古新统、 始新统 、 渐 新统储层系列提供了油 源. 盆地 内的构造形成于三 阶段的构造活动 早 白垩世的早裂谷阶段 、 晚 白垩世 至晚始新世 的晚裂谷阶段和后断裂洼陷阶段. 2 . 6 油气生成和运移 锡尔特盆地在晚始新世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坳陷 一 2 O一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运动 , 这次构造运动将烃源岩深埋 , 达到成熟 , 油气 进而运移到圈闭中. 油气在 凹陷 内生成并 运移 到 台地 或地 垒 区. H a m a i m a t 凹陷是锡 尔特盆地 东南 的主要 生油 灶. H a m a i m a t 凹陷的较 深部分 , 在 6 5 Ma左右开 始生 油, 目 前已经过熟. 凹陷的侧翼, 3 5 M a 进入生油窗, 目前仍处在成熟阶段. 在凹陷以外 , 从 凹陷侧翼向东 南延伸 7 0 k m 的区域也已成熟. 在局部的凹陷区内, 还有一些潜在 的 小 油灶 , 它们 的埋深足 以使烃源 岩达到成熟.目前 , H a m a i ma t凹陷的主体位于生气 阶段. A g e d a b i a和 M a r a d a凹陷是锡尔特盆地西部油 气田的主要生烃区域. Z e l l a凹陷内只有很少 的油气 生成 ,H o n地堑无 生烃 能力. A g e d a b i a凹陷可能是 Z e h e n台地油气 田的主要供 给区, M a r a d a凹陷则 是 B e d a和 D a h r a台地油气 主要的供给 区. Wa d d a n高 地缺少油气发现 , 推测 Z a l l a h凹陷内未生成油气. 在始新世就开始了油气运移 , 但油气从烃源岩 向储层中的大规模运移主要发生在晚渐新世之后 . 位于构造高部位的储层 , 有利于捕集在 凹陷中生成 的油气 , 这些油气通过断层和全盆地 的锡尔特不整 合运移到地垒带成藏. 许多同沉积断层都伴随有滚动背斜以及地层相 变 , 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对 大多数古新统储 层 , 油气直接沿着盆地内地垒 的边界断层运移到储 层内. 有时缺少顶部盖层 , 油气就侧向运移至有顶部 盖层的圈闭中成藏. 3 油气分布规律 3 . 1 垂向油气分布规律 锡尔特盆地油气聚集带在剖面上可 以划分出 2 个主要的含油气层系 , 即前裂谷含油气层系和裂谷 期含油气层系. 在统计的 2 3个油气 田中, 以前裂谷 储层为主的油田共 4个 , 可采储量约 1 3 . 51 0 t , 占 总可采储量的 4 8 . 9 % , 其中, 绝大部分集 中于 N u b i . a n砂岩 中. 以裂谷期储层为主的油 田共 1 9个 , 可采 储量 1 4 . 1 1 0 t , 占总可采储量的 5 1 %. 前裂谷阶段只发育 良好的储层 , 油气来 自于后 期沉积的裂谷期深水 页岩 , 前裂谷阶段的圈闭类型 主要为古地貌圈闭 , 其顶部 的不整合面为裂谷沉积 和前裂谷沉积之间的区域不整合面, 油气盖层 为上 覆裂谷沉积中的封闭性 页岩. 圈闭的形成主要 与基 底断裂所控制的断块隆起有关. 地堑充填 阶段不仅发育有广泛 的碳 酸盐岩储 层 , 而且其生油层系还决定着整个盆地最主要 的生 油条件. 其圈闭类型多样, 除古地貌圈闭之外, 其余 的类型几乎都有所发育 , 而且多分 布于断块隆起的 较高部位. 3 . 2 平面油气分布规律 锡尔特盆地的油气聚集带在平面上可划分出 3 个不同的区带 西部油气聚集带 、 中部油气 聚集带 和东部油气聚集带 , 对应于 3个 大致平行的地垒 隆起 , 并与地垒隆起的构造延伸方向相一致 图 3 . 图3 锡尔特盆地生油区及油气 田分布 F i g . 3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ma j o r o i l g e n e r a t i o n a r e a s a n d o i l / g a s fi e l d s o f t h e S i r t e S h a l e F o r ma t i o n i n S i r t e B a s i n 邬长武等 锡尔特盆地油气成藏条件 一2 1一 锡尔特盆地 3个油气聚集带在油气 的储层和圈 闭类型上从西向东有一个总的变化趋势, 即 西部油 气聚集带的储层系为盆地裂谷期 的碳酸盐岩, 油气 的圈闭类型比较单一 , 只存在构造圈闭; 中部油气聚 集带的储层系仍以裂谷期的碳酸盐岩为主, 但有些 油田可以见到盆地底部砂岩储层 , 油气 的圈闭类型 仍是构造圈闭占主导地位; 东部油气聚集带无论是 储层系还是圈闭类型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其储层 的时代范围从前裂谷 阶段到坳 陷阶段都有所 发育 , 其 圈闭类型包括古地貌圈闭、 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 4 结论及认识 1 锡尔特盆地是北非克拉通 内的陆内裂谷盆 地, 主要特征为典型的北西向垒堑结构 , 盆地 内沉积 了巨厚 的沉积盖层. 2 锡尔特盆地的演化历史可 以分成 3个不同 的演化阶段 , 即前裂谷阶段、 同裂谷 阶段和陆内坳陷 阶段. 3 在盆地 内广泛分布 的厚层沉积层序 中, 发 育有丰富的油气生储盖层. 4 盆地 内普遍发育典型 的张性构造. 盆地的 油气圈闭多为直接受盆地构造样式控制 的构造 圈 闭, 此外还发育大量的古地貌圈闭和地层圈闭. 5 锡尔特盆地 3个油气聚集带处于盆地 的不 同部位, 其油气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 在 3 个油气聚集带 中, 东部油气 聚集带最有利 , 中部次 之 , 西部较差. 参 考 文 献 [ 1 ] 张亚敏. 苏丹国穆格莱德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J ] . 西 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8 , 2 3 3 3 8 42 . Z HANG Ya mi n . S t r u c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is t i c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i n Mu g l a d B a s i n o f S u d a n [ J ] .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S h i y o u U n i -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2 0 0 8 , 2 3 3 3 8 42 . [ 2 ] 刘战庆, 裴先治, 丁仨平, 等. 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一 下 高川地区地质构造解析[ J ]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 0 1 1 , 3 3 1 5 4 - 6 3 . L I U Z h a n - q i n g, P E I Xi a n - z h i , DI N G S a n - p i n g, e t a1. G e o - l o gi c al s t r u c t u r e anal y s i s o f Z h e n b a X i a g a o c h u a n a r e a i n t h e n o r t h w e s t s e c t i o n o f s o u t h e r n D a b a s h a n 『 J ] . J o u r n al o f E a rt h S c i e n c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 2 0 1 1 , 3 3 1 5 4 -6 3 . [ 3 ] A b u s h a g u r S A . C y c l i c t r a n s g r e s s i v e a n d r e gr e s s i v e s e q u e n c e s a n d t h e i r a s s o c i a t i o n w i t h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 S i r t e B a s i n , L i b y a [ J ] . B u l l e t i n A m e ri c a n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f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i s t s , 1 9 8 8 , 7 2 8 9 8 3 . [ 4 ] B e l h a j F . P a l e o z o i c a n d M e s o z o i c s a t i gra p h y o f e a s t e rn G h a d a me s a n d w e s t e rn S i rt b a s i n s [ J ] . T h e G e o l o g y o f S i r t Ba s i n Vo l u me I , 1 9 96 5 7 96. [ 5 ] G h o r i K A R, M o h a mm e d R A .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p e t r o l e u m ge ne r a t i o n mo de l l i n g t o t h e e a s t e rn S i r t Ba s i n, Li b y a [ C] / / S ale m M J , E I H a w a t A S , S b e t a A M. T h e G e o l o gy o f S i rt B a s i n V o l u me I I . 1 9 9 6 5 2 9 - 5 3 9 . [ 6 ] 李志明, 徐二社 , 秦建中, 等. 烃源岩评价中的若干问 题[ J ]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0 , 2 5 6 8 . 1 2. L I Z h i m i n g , X U E r - s h e , Q I N J i a n z h o n g , e t a1.S o m e p r o b l e m s o n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s o u r c e r o c k [ J ] . J o u r n a l o f Xi h n S h i y o u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2 0 1 0, 2 5 6 8 1 2 . [ 7 ] A m b r o s e G. T h e g e o l o gy and h y d r o c a r b o n h a b i t a t o f t h e S a fi r S a n d s t o n e , S E S i r t B a s i n , L i b y a [ J ] . J o u rna l o f P e .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y, 2 0 0 0, 2 3 2 1 6 5 1 9 2 . [ 8 ] E 1 A l a m i M A. H a b i t a t o f o i l i n A b u A t t i f e l a r e a , S i r t B a - s i n , L i b y a [ C] . T h e Geo l o gy o f S i r t B a s i n V o l u m e I I , 1 9 9 6 3 3 7 - 3 4 8 . [ 9 ] G u ma t i Y D, K a n e s W H. E a r l y T e r t i a r y s u b s i d e n c e a n d s e d i me n t a r y f a c i e s n o h e rn S i r t e B a s i n , L i b y a [ J ] . B u l l e . t i n Ame ric a n As s o c i a t i o n o f Pe t r o l e um Ge o l o g i s t s, 1 98 5, 6 9 1 3 9 5 2 . 责任编辑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