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中球形储罐地震反应及结构控制.pdf
第3 4 卷第3 期 2 0 1 5 .0 3 技术纵横 油气田中球形储罐地震反应及结构控制 宫成欣 大 庆油田 设 计院 摘要 选择 不同的地震 波作 为输入 波 ,进行基础隔震及 附加耗 能减震装置的球形储罐地震 响应时程分析 。分析结果表 明基础 隔震及 附加耗能减震装置均能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 ,但 由于不同地震波的特性不同,其减震效果不同。针对不同场地条件,对球形储罐进行附加耗能 减震装置及基础 隔震控制 下的地震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 明场地不同其减震效果不 同,但总 体减震效果明显。 关键词 结构控制 ;减震控制 ;地震反应 ;球形储罐 ;相对位移 ;加速度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6 8 9 6 . 2 0 1 5 . 3 . 0 2 8 1 研 究内容 针对球形储罐的结构特点 ,对其地震反应及结 构控制作如下研究 1 了解球形储罐 的破坏机理和现有抗震措施 , 给球形储罐布置基础隔震及附打 Ⅱ 耗能减震装置。 2 运 用 A N S Y S软件 ,以实 际数据及理论分 析后得出的数据为依据进行模 态分析。选择不同的 地震波作为输入波,进行基础隔震及附加耗能减震 装置 的球形储罐地震 响应时程分析 ;进行不同类型 场地情况下基础隔震及附加耗能减震装置的球形储 罐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 3 通过数值分析,比较不同结构控制下球形 储罐的相对位移和加速度的降幅值,得出在不同地 震波作用下 以及不同类型场地情况下 ,两种结构控 制方法都可 以达到控制地震 响应的效果 ,为球形储 罐结构控制设计提供 了理论参考 。 2 球形储罐消能减震结构动力分析 在球形储罐上考虑附加一消能装置 由算子 r 表示 ,则运动方程为 , c f k x t F x t 一 m 同 p _厂 1 消能装置单元附加到某一结构体系后,原有体 系 的刚度 、质量和 阻尼值 都将发生变化 ,即可将 r x 模拟表达成 F x , 元 2 在球形储罐上考虑附加一隔震装置,震时上部 结构位移反应的最大绝对值为 I . . 1 , , 、2 IV I J_一 3 『『1 ’ ] 2 ∞ / 3 球形储罐地震反应数值分析 1 隔震及耗能减震结构在不同地震波 的作用 下,其地震控制效果不同。耗能减震结构的控制效 果 E L C e n t r o 波 ,相对位移减小 了 7 1 . 8 %~ 7 2 . 3 %, 加速度减小 了2 5 . 2 % 2 8 . 3 %;T a ft波 ,相对位移减 小 了 7 6 . 2 %~ 7 6 . 7 %,加 速度减小 了 7 7 . 4 % 7 7 . 9 %; 天津波,相对位移减小了7 5 . 7 %~ 7 6 .0 %,加速度减 小 了 6 5 .8 % 7 1 .9 %。隔震结构的控制效果 E L C e n t r o 波 ,相对位移减小 了7 7 . 2 %,加速度减小 了 4 1 . 4 % 4 3 . 1 %;T a ft波 ,相 对 位移 减小 了 6 2 . 3 %~ 6 2 . 8 %,加速度减小 了7 6 . 1 % 7 6 . 4 %;天津波 ,相 对位移减小了5 0 . 3 % 5 0 . 4 %,加速度减小了5 O 。8 % 5 2 . 6 %。 2 隔震及耗能减震结构在不同类型场地情况 下,其地震控制效果不同。 I 类场地地震控制效 果 耗 能减震结 构 ,相 对位移减 小 了4 3 .8 %~ 4 9 . 2 %,加速 度减小 了3 1 . 1 %~ 3 4 . 7 %;隔震结 构 , 相 对 位 移 减 小 了 2 1 . 8 % 2 8 . 0 %,加 速 度 减 小 了 3 7 . 6 % 3 8 . 1 %。 Ⅱ类场地地震控制效果 耗能减震 结构 ,相对位移减小 了8 3 . 0 % 8 3 . 2 %,加速度减小 了 7 3 . 4 % 7 3 . 8 % ;隔 震 结 构 ,相 对 位 移 减 小 了 7 2 . 7 % 7 2 . 8 %,加速度减小了 5 6 . 8 % 5 8 . 0 %。Ⅲ类 场地地震控制效果 耗能减震结构 ,相对位移减小 了7 4 . 4 % 7 6 . 1 %,加速度减小 了5 9 . 1 %~ 5 9 . 9 %;隔 震结构 ,相对位移减小了6 6 .9 %~ 6 8 .2 %,加速度减 小了 5 2 . 8 % 5 4 . 5 %。I V 类场地地震控制效果 耗能 减震结构 ,相对位移减小了 8 0 . 6 %~ 8 0 . 9 %,加速度 减小了7 1 . 4 % 7 1 . 5 %;隔震结构,相对位移减小了 7 2 . 4 %,加速度减小了5 9 . 5 %- 6 0 . 7 %。 m l m l i m , u h t t p / / ~ ,、 ~ ,、 v . y q t d mg c . c 。 m 一5 5 第 3 4 卷第 3 期 2 0 1 5 . 0 3 技术纵横 用伺服调量注入技术改进比例调节泵的工艺 郭新林 大 庆油田 采 油二 厂 摘要伺服调量注入技术是对原有比例调节泵进行改进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是在注入泵 液力端增设 回流调 节阀,应 用综合控制 系统监控各柱塞运行状 态,精准控制 流量调节 阀关闭、 开启时机,调整机泵有效做功行程,并通过与流量计联动,实现流量的 自 动调节与控制。伺服 调量注入技术故障率低 ,运行稳定;泵平均时率可达9 8 % I 上;调 节范围大;黏损率低 ,平均黏 损率为3 . 4 %;瞬时流量注入稳定。 关键词比例调节泵;伺服调量;聚合物注入;工艺改进;黏损率 d o i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6 8 9 6 . 2 0 1 5 . 3 . 0 2 9 1 系统结构 伺服调量注入技术是对原有 比例调节泵进行改 进的一项新技术 。该技术是在注入泵液力端增设回 流调节阀,应用综合控制系统监控各柱塞运行状 态,精准控制流量调节阀关闭、开启时机,调整机 泵有效做功行程,并通过与流量计联动,实现流量 的自 动调节与控制。该技术利用机泵凡尔工作的稳 定性 ,较好地克服了比例调节泵工艺动密封效果不 稳定、内漏量大等弊端,有效地解决了比例调节泵 注人工艺黏损率大,故障率高等问题。该技术流量 调节便捷 ,设定流量后无需人为干预便可 自动调 节 ,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提高了聚驱注入质量 。 伺服调量注入系统执行机构结构见图1 。 袈 出[ 11 图 1 伺服调量注入系统执 行机 构 2 工艺改进试验效果 2 0 1 2 年 1 2 月 1 7 El,在大庆油 田采油二厂第三 作业 区南八东 2 注入站 1 1 泵 ,开展了用伺 服调量 注入技术改进比例调节泵工艺试验 。为验证该技术 的可靠性,于2 0 1 3 年3 月又追加试验了1 泵。 2 . 1 时率情况 2 0 1 2 年 1 2 月 1 7日至 2 0 1 3 年 8 月 1 2日,I I 泵 运行 2 3 8 天 ;2 0 1 3 年 1 月 中旬 ,由于试验 中途改 进 、调 试设 备 ,泵 的运 行 时率 为 9 3 . 2 %,偏 低 ; 2 0 1 3 年 1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 ,泵平均运行时率为 9 9 . 1 %,完全满足时率要求 。 2 . 2 振动情况 由于该系统是基于比例调节泵工作原理进行的 工艺改进,依然存在单塞对单井注人工艺脉动大的 缺点。从改造后机泵和工艺的振动隋况看 , 该系统 泵体本身的振动控制较好 ,经测试振幅在0 . 0 6 m m 以内,但工艺管线振动较大 。试验期间,针对脉动 明显的工艺特点 ,采取 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泵出口 管线振动控制 ,安装联合多点固定卡子 ;二是优 化管线固定工艺,进一步强化单点固定。措施后取 4 结论 1 球形储罐采取隔震及附加耗能减震装置均 可达到减小地震响应的效果。 2 对输人三种典型 的地震波进行数据分析 , 其结果表明基础隔震及附加耗能减震装置均能有 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但由于不同地震波的特性不 同,其减震效果不同。基础隔震结构加速度降幅为 4 1 .4 % 7 6 . 4 %,相对位移降幅为5 0 .3 %- 7 7 .2 %;附 加耗能减震结构加速度降幅为2 5 .2 % 7 7 .9 %,相对 位移降幅为 7 1 . 8 % 7 6 . 7 %。 3 针对不同场地条件 ,对球形储罐进行附加 耗能减震装置及基础隔震控制下的地震反应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场地不同其减震效果不同,但总体 减震效果明显。基础隔震结构加速度降幅为3 7 .6 % 6 0 . 7 %,相对位移降幅为 2 1 . 8 % 7 2 . 8 %;附加耗能 减震结构加速度降幅为 3 1 . 1 %~ 7 3 . 8 %,相对位移降 幅为4 3 .8 % 8 3 .2 %。说明各类型场地条件下 ,两种 控制方法均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栏 目主持樊韶华 一 5 6 一 油气田地面工程 h t t p / / www. y q t d r n g c . c o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