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与吸附组合油气回收技术在油库中的应用.pdf
第1 期 一 6 5一 冷凝与吸附组合油气回收技术在油库中的应用 王炯 , 1 . 西安石油大学 , 陕西 西 安 71 0 0 0 0 2 . 陕西延长石油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管道运输公司,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摘 要]本文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方面阐述了油气回收的必要性,结合国内 外油气排放标准,重点对冷凝与 吸附组合法油气回收系统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油气回收技术的适用性建议和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注意事项。 [ 关键词]成品油库;油气回收;冷凝;吸附;应用 油 库在 接 卸轻 质 油 品过程 中 , 由于 工 艺及 设备 的限制 ,难免有少部分轻组分挥发 ,形成油 品的蒸 发损耗 。油 品蒸发损耗不仅造成油 品数量 的损 失,而 且还造成火灾和爆炸事故 的隐患,严 重污染大气 ,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不 良社会影 响。油库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可消除安全隐患,降 低环境污染 ,减少 能源浪费 ,保证油 品质量 ,有 利员工身体健康 。 我 国油气 回收工作起步较 晚 ,各种油气回收 技术应用 尚处于探索阶段 。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 况 ,对各种油气回收技术的工艺特点应进行充分 了解 ,进行具体实施。 1 油气回收的必要性及相关标准 I . 1 油气回收的必要性 1 . 1 . 1油气回收是安全生产的需要 。轻质油品的 挥发蒸汽易燃 、易爆,根据现场检测,在夏季 高温时节,发油过程中蒸汽浓度最大可达9 3 %。 装车场所积聚着高浓度油气,造成严重安全隐 患。统计表 明,在2 2 2 例火灾爆炸事故中,由 于油气 引起 的有 l 0 1 起 , 占4 5 . 5 %。成 品油库 各 区 的火灾 发生率统计 结果显示 ,发油区 占 3 6 . 1 1 %,为油库火灾事故的三分一以上。 熬 图1 油库区域火灾发生率统计 1 . 1 .2油气回收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油库在频繁 的装卸作业中会有较多的油气排放到大气 中, 油气中碳氢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发生光化学反 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不仅严重污染环境 ,更 有害的是有毒物质损害人身健康 ,对装车场所 的人员特别是青年职工造成严重危害。 1 . 1 .3油气回收是节约资源的需要。据统计我 国成 品油 汽油 在储存、中转、装卸及销售 等作业过程中,因挥发造成的损失占总量的0 .6 1 %,直接损失约为几十亿元人民币。我国每年 汽油消耗量约为7 0 0 0 万吨,仅油库发油环节, 每年因挥发损失的汽油为4 2 ~ 7 0 万吨I” 。 以一个夏季售油 1 0 0 万吨的西部油库为例 ,按 照每充装1 吨汽油可回收约1 k g 汽 油计算 ,年回收 汽油约为1 0 0 0 吨。处理量5 0 0 m。 / h 的油气处理装置 的建设费用约为4 5 0 万元,油气回收装置的操作费 用 水 、电、风等 ,按照每回收l k g 汽油运行费 用0 . 4 元计算 ,全年操作 费用约4 0 万元 。按照汽油 销售价8 5 0 0 元 /吨计算 ,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4 5 万元 。油库规模越 大,当地气温越 高,效益越明 显 。 1 . 2国内外油气排放标准 美 国联邦法规5 9 F R6 4 3 1 8 De c 1 4 .1 9 9 4 规定 每装 1 L汽 油 ,从 油气 处理 单元排 出的净 化气 体 中烃含 量不应 大于 1 0 mg 。欧盟标 准规定 排 放 的净化气体中烃浓度不大于3 5 g / m 体积分数 1 . 1 8 8 % 。 我 国G/ B 2 0 9 5 0 2 0 0 7 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 作者简介王炯 1 9 7 7 一,男,陕西清涧人,副处长,硕士研 究生在读,经济师。从事成品油管道及油库运行管理。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一 6 6 ■ 节能减排 石 油 和 化 工 设 备 2 0 1 3 年 第1 6 卷 标准 规定 储油库灌装 汽 油作业时 ,油气 回收装置 的油气排放浓度 2 5 g / m ,油气处理效率 9 5 %。北京市标准DB 1 1 / 2 0 6 2 0 0 3 储油库油气排 放控制和 限值 规定 储油库灌装 汽 油作业 时,油气 回收处理装置的油气排放浓度在标准状 态下不应大- Z 2 5 g / m ,油气回收处理装置净化效率 不应低于9 8 %。 2主要油气回收技术介绍 目前 ,已投入使用的油气回收技术主 要有 吸 附法、吸收法 、膜分离法、冷凝法 4种 。 2 . 1吸附法 利用活性炭 、硅胶或活性纤维等吸附剂对 油 气/ 空气混合气吸附力 的差异,实现油气和空气的 分离 。 目前较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有活性炭及其改 性物 如活性炭纤维 ,利用油气/ 空气混合气中 各组分与吸附剂之 间结合力强弱的差别 ,使难 以 吸附的空气组分与易吸附的油气组分相分离。该 方法主要用于最后排放尾气时把关使用 。 2 . 2冷凝法 采用低温制冷 的方法使油气 中的有机组分直 接冷凝下来 ,从而实现 油气 回收 。主要设备为压 缩机和冷凝器,利用制冷剂或冷凝剂通过热交换 器进行 间接传热冷凝 ,从而 回收油 品。由于为间 接传热,装置操作温度及制冷温度低 如到. 7 0 ~ 8 O ℃,可使回收率达到9 0 %左右 ,但制冷系统较 为 复杂 。如需满足更严格 的排放要求 ,可在机械 致冷后再增加液氮深 冷。油气经过预冷、一级冷 却和二级冷却后可使大部分挥发性有机物冷凝为 液体,排放 的油气浓度可达 tJ 3 5 mg/l ,但能耗较 高 [ 4 ] o 图2 三级冷凝油气回收原理图 2 . 3 冷凝 与吸附组合法 冷凝 吸附组合 油气 回收系 统采用多级 连续 冷 却方 法 降低挥 发油 气 的温 度 ,用 制冷 技术 将 油气 的热量置换 出来 ,实现油气组分从气相到液 相 的直接转换 。利用烃类物质在 不同温度下的蒸 汽压 的差异 ,通过降温使 油气 中一些烃类蒸汽压 达到过饱和状态 ,采用二级制冷 ,使油气温度 降 至. 7 5 ℃,将油气 中9 0 %以上的碳氢化合物冷凝成 液体 ,未被冷凝的油气 ,再进入A、B 罐交替工作 的活性炭 吸附系统 ,被活性炭 吸附,若一套活性 炭系统吸附达到饱和 ,该罐即进 行解析处理 ,解 析后 的油气进入制冷机前端,同时,另一套活性 炭系统投入工作 ,从活性炭系统排 出的气体为达 标气体。 该套 系统采用撬装设备 ,占地小 , 自动化程 度高 ,采用远程控制系统。 由于油气通道为单独 且密 闭的,不与外界接触 ,里 面只有冷却盘管 , 采用 的压缩机 、电控系统均 为防爆 型,不与油气 接触,该装置安全性性能良好。 2 . 4应 用实例 某油库有现场汽油装车鹤位8 台,每天销售成 品油 汽油3 0 0 0 4 0 0 0 吨,每根鹤管流量6 0 . 8 0 t / h ,每台油罐车容积4 0 . 7 0 吨,平均产生油气量为 3 0 0 4 00 m / h。 在灌油环节安装B L T VR5 0 0 系列冷凝 吸附式 油气 回收装置 。在现有几种 油气 回收方法 中,冷 凝法可 以直接将油气冷凝转化为液态轻烃产 品,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1 期 王炯冷凝与吸附组合油气回收技术在油库中的应用 一 7一 储气域 i - t 图3 冷凝 吸附式油气回收系统流程图 只要装置处于循环状态和冷凝器保持足够低的温 度 ,对油气 的波动有较好 的适应能力 ;缺点是在 油库的作业时段 ,不论装油量大小 ,压缩机 必须 处于运行状态 ,运 行能耗较 高。因此,该油气 回 收装置采用冷凝 吸附组合工艺进行油气回收 ,处 理量 较低时采用 二级冷凝 ,设备 全部制冷量用 于 油气的汽化潜热,把油气变成油加以回收,同时 降低 了能耗 。当处理量较 高时,采用冷凝 吸附组 合工 艺进行 油气 回收处理 ,运行 半年来 已累计 回 收油 品4 1 吨,取得 了 良好 的经济效益 ,达到 了节 能环保 的要求 。 3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在选择适用 的油气 回收技术时 ,应注意 以下 问题 1 装车鹤管的密封性是实现油气回收的关 键 。选择油气 回收系统一定要考虑鹤管油气回收 密封性 能,尤其是装车过程 中密封帽 的动态密 闭 性能 ,鹤管密封装置为易损件 ,应充分考虑其耐 腐蚀 性和耐磨性 。油气收集管路应尽量缩短 ,使 油气 回收易于实现 。 2选择适 用 的油气 回收技术 。活性炭 吸 附法流程简单,操作简便,轻烃回收率高,尾气 排放浓度低,装置适用性强。缺点是使用寿命较 短 。 冷凝法 可实现 冷凝后回收油品 的经济效益 , 工艺较为安全,油气回收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回收的烃类液体 中不含杂质 。缺点是能耗高、运 行费用高 。同时 ,使用该技术存在着 设备长期运 行后 出现霜堵 的问题 ,如何解决霜 堵是冷凝法 的 一 个关键技术难点。 膜分离法具有分离效率高,设备简单,工艺 适应性强 ,能耗低等优点 ,但该方法需要引进相 应的技术 ,导致造价较高[ 5 】 。 溶剂吸收法流程简单可靠,操作简单,安全 性好。相对能耗较低但 占地面积较大 。 油库发油的特 点是油气较为集中 ,油气量较 大 ,可选择冷凝法及其复合方案适合规模化的油 气 回收技术 ,同时还应考虑 占地面积及当地气候 条件等多种 因素 。 安装 了油气回收装置后需进 行系统密闭性检 测 ,油气收集系统的密 闭性对油气回收装置是至关 重要 的。若 油气不 能实现密 闭,回收油气无从谈 起 。目前多数企业倾向于后续装置采用多种技术方 法联合应用 ,如吸收法和冷凝法的联合应用。 ◆参考文献 【 1 】 谭胜. 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和比较[ J ] . 当代化工,2 0 0 8 , 3 7 1 3 5 3 7 . [ 2 ] 李汉勇. 油气回收技术[ J ] E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0 0 8 . [ 3 ] 赵广明,赵广耀. 储运系统油气回收问题的探讨[ J ] _炼油设 计,2 0 0 1 ,3 1 8 2 3 2 5 . [ 4 ] 刘静,李自力,孙云峰等. 国内外油气回收技术的研究进 展[ J ] . 油气储运,2 0 1 0 ,1 0 3 1 3 . 1 4 . [ 5 ] 黄维秋,钟秦. 油气回收技术分析与比较[ J ] . 化学工程, 2 0 0 5 ,3 3 5 5 5 5 6 . 0 一 辩~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