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海两个坳陷带油气地质差异性.pdf
第 3 0卷第 1期 2 0 0 9年 1月 石 油 学 报 ACTA PETROLEI SI NI CA Vo 【 _ 3 0 No . 1 J a n . 2 0 0 9 文章 编 号 0 2 5 3 2 6 9 7 2 0 0 9 01 - 0 0 0 1 0 8 试论中国近海两个坳陷带油气地质差异性 邓 运 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 司 北京 1 0 0 0 1 O 摘要 中国近海辽 阔的海域蕴藏 了丰 富的油气资源 , 历经 4 O年 的勘探取得 了丰硕 的成果 。限于技术、 资料和研 究深度 , 多年 来人们 一 直认为 中国近海诸盆地 的类型、 油气地质条件相似 , 属 于大 陆边 缘 的新 生代 断 陷 裂谷 盆地 。但 是, 对 大量地震 、 钻 井资料 的分 析表 明, 中国近海存在两个坳 陷带 , 这 两个坳 陷带的构造位置 、 地温梯度 、 盆地 类型 、 形成 时期、 沉 积环境、 油气地 质条件、 油气性质 等 明显不同。第一坳 陷带包括渤海湾盆地 、 南黄海 盆地、 台北坳 陷、 珠 一坳 陷、 珠三坳 陷和 北部湾 盆地 , 是位 于陆壳上 的湖 相断 陷 裂谷 盆地 , 以生油为主。第二坳 陷带包括 浙东 坳陷、 珠二坳 陷、 琼 东南盆地和 莺歌海 盆地 , 是 陆一 洋过渡 壳上的海相坳 陷盆地 , 以 生气为主。第一坳 陷带已经成为重要 的产油 区, 预测 第二坳陷带将会成 为中国海上的大气区。 关键词中国近海 ; 坳 陷带 ; 盆地 类型; 沉积环境 ; 油气藏 中图分类号 TE 1 1 1 文献标 识码 A An a l y s i s o n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pe t r o l e u m t y pe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b e t we e n t wo d e pr e s s i o n be l t s i n Chi n a o f f s h o r e DENG Yun hu a Ch i n a Na t i o n a l Of fs h o r e Oi l Co r p o r a t i o n,Be i j i n g 1 0 0 0 1 0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Th e b r o a d o f f s h o r e i s v e r y r i c h i n o i l g a s r e s o u r c e s i n Ch i n a .Amo u n t s o f o i l a n d g a s we r e d i s c o v e r e d i n t h i s a r e a d u r i n g 4 0 y e a r s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Ho we v e r , o wi n g t O 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a t i o n a n d r e s e a r c h e x t e n t ,i t h a s a l wa y s b e e n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a l l t he ba s i n s i n Chi na of f s hor e a r e s i mi l a r i n t y pe s a n d g e ol og i c c o n di t i o ns a nd c l a s s i f i e d a S t he Ce no z oi c r i f t ba s i n s o n t h e c on t i ne nt a l ma r gi n.Th e a na l ys i s on a ma s s i v e a moun t of s e i s mi c a nd dr i l l i n g d a t a s h ows t ha t t he r e ar e t wo de pr e s s i on be l t s i n Chi na of f s hor e .The t WO d e pr e s s i o n be l t s a r e e v i d e nt l y d i f f e r e nt f r o m e ac h o t he r i n t h e i r t e c t o ni c s i t ua t i o ns,ge o t he r ma l g r a d i e nt s,ba s i n t y p e s ,f o r mi n g p e r i o d s ,s e d i me n t a r y e n v i r o n me n t s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p r o p e r t i e s . Th e f i r s t d e p r e s s i o n b e l t c o n t a i n i n g Bo h a i B a y B a s i n,S o u t h Ye l l o w S e a B a s i n ,Ta i b e i De p r e s s i o n,Z h u I De p r e s s i o n,Z h u I I I De p r e s s i o n a n d Be i b u wa n B a s i n i s t h e l a c u s t r i n e r i f t b a s i n l o c a t e d o n t h e c o n t i n e n t a l c r u s t a n d ma i n l y g e n e r a t e s o i l .Th e s e c o n d d e p r e s s i o n b e l t c o n t a i n i n g Z h e d o n g De p r e s s i o n ,Z h u II De p r e s s i o n ,Qi o n g d o n g n a n B a s i n a n d Yi n g g e h a i B a s i n b e l o n g s t o t h e ma r i n e d e p r e s s i o n b a s i n l o c a t e d o n t h e c o n t i n e n t t o o c e a n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c r u s t a n d ma i n l y g e n e r a t e s g a s .Th e f i r s t d e p r e s s i o n b e l t h a s a l r e a d y b e c o me a v e r y i mp o r t a n t o i l p r o d uc i n g ar e a,a nd t he s e c on d d e pr e s s i o n b e l t i s e xp e c t e d t O be a l a r ge g a s pr o duc i n g a r e a i n Ch i n a of f s h or e . Ke y wo r d s Ch i n a o f f s h o r e ; d e p r e s s i o n b e l t ; b a s i n t y p e ; s e d i me n t a r y e n v i r o n me n t ;h y d r o c a r b o n r e s e r v o i r 1 地质 背景 中国东 、 南 部是 辽阔 的海域 , 伴 随着科 技 的进步 和 能源需求 的快 速增 长 , 中国海域 的油 气勘 探 、 开 发获 得 了飞速发 展 , 油 气年产 量从 1 9 7 7年 的 1 1 X 1 0 1T I 增加 到 了 2 0 0 7年 的 3 7 0 01 0 m 油气 当量 。然 而 过份 地强调油气勘探研究的经济效益 , 局 限于具体钻探 圈 闭的评价 , 忽视区域地质研究 , 致使一些重大地质问题 认识 不清 , 从 而制 约 了勘探成 效 。 2 O世纪 5 0 8 0年代 , 中国地质学家根据重力 、 磁 力 、 野外露头等资料 , 对中国中、 东部沉降、 沉积特征进 行 了研究 , 取得 了很 多重要 成果 [ 1 ] 。其 中最具 代表 性 的成果是李四光教授 的 3个沉 降带理论 即东南沿海 为第一沉降带 , 松辽一华北一江汉一苏北盆地为第二 沉降带, 鄂尔多斯一四川盆地为第三沉降带 , 这 3个沉 降带是油气生成聚集的有利地区_ 1 ] 。海洋石油地质工 作者又将东南沿海第一沉降带细分为渤海湾盆地 、 南 黄海盆地、 东海盆地、 珠江 口盆地、 琼东南盆地 、 莺歌海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 0 0 8 Z X 0 5 0 0 2 3 “ 近海大 中型油气 田形成条件及 勘探技术” 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邓运华 , 男 , 1 9 6 1年 1 2月生 , 1 9 8 8年 获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 , 现为 中国海洋 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 师、 高级地质师 , 长期从 事 海上油气勘探研究 和技术管理工作 E ma i l d e n g y h c n o o c . c o rn. c n 石油学报 2009年 第30卷 盆地和北部湾盆地 7大盆地 b‘] ,并借鉴东部陆上油田 的勘探经验和油气分布规律对这 7大含 油气盆地进行 勘探,40年来取得了丰 硕 的成果 ,发现 地质储量 超 过 110 “t 的油田 1 1个 、地质储量超 过300 10。m 。 的气 田6个。然而,这7大盆地的勘探成效并不均衡,有些 区带勘探了10 ~ 20年,钻探了20 30 口井,花费了巨 额资金 ,却没有获得商业性 发现。新 的地震 及钻井 资 料揭示 ,中国近海7大沉积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差别很 大,甚至同 一 个 盆地内不同坳 陷的成因机理 、大地构造 位置、构 造沉 积演 化、生烃母质、油气类型也明显 不同。 在大量地震、钻 井资料分 析 的基 础上 ,根据盆地 类型、沉 积特征等的差异 ,将中国近海诸盆地细分为两 个坳 陷带。第 一 坳 陷带 紧邻陆地,从北至南包 括 渤海 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的台北坳陷,珠江口盆 地的珠 一 坳陷、珠三坳陷和北部湾盆地图1,其古近 图l中国近海两个坳 陷带位置 Fig.1T helocationoftwodepres sionbeltsinChina of fshore 纪为断陷湖泊沉积,以生油 为主;第二坳 陷带包 括东海 盆地的浙东坳陷,珠江口盆地的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 和莺歌海盆地,其 古近 纪为 坳陷海 相 沉 积,以生气为 主。两个坳 陷带 为 一 大型隆起带称为 中央隆起带所 分隔 ,该隆起带面积大、幅度大,包 括朝 鲜 古 陆,东 海 盆地内的虎皮礁隆起、海 礁隆起、渔山东隆起,珠江盆 地内的东沙隆起、番禺低隆起、神狐隆起以及海 南 岛 古 陆表 1。 表1中央 隆起 带要素 Table1T hegeologicalelem ents ofcentralupl iftbelt 2 盆地类型的差异性 中国近海第 一 坳陷带与第二坳陷带被 一 排大型隆 起 相 隔,两个坳 陷带所 处的大地构 造位置、地壳厚度、 盆地结构及形成演化历史不同,导致了 两个坳 陷带内 盆地类型不同,第 一 坳 陷带 内为陆壳湖相断陷盆地 ,第 二坳陷带 内为陆 洋壳过渡带的海相坳陷盆地。 第 一 坳 陷带内的渤海湾盆地 、南黄海盆地、台北坳 陷、珠 一 坳 陷、珠三坳陷、北部湾盆地分别位于华北 、华 南 大陆板块 内,古近 纪盆地 之下为陆壳,地壳厚度为 24 40km ,地温梯度为2 .8 ~ 3.5 。C /hm _6j 。第二坳陷 带 内的浙东坳陷、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 和莺歌海盆地 位于东海、南海大陆架 ~ 大陆坡上,盆地 下的地壳为陆 壳洋壳过渡带,地壳厚度 为 18 ~ 28km ,地 温梯度为 3.5 ~ 5.5℃/hm E“’表 2。 表2中国近海盆地 坳 陷地壳厚 度 Tab le2Thecrustalthicknes sofbasindepres sion intwodepressionbeltsofChinaof fshore 第 一 坳陷带 内盆地坳陷主要发育期为古新世 始新世,以箕状半地 堑断陷结构 为主的凹陷是其基本 沉积单元 口] ,不同凹陷沉 积厚度变化大,凹陷面积 一 般 为800 10000km 。 。渤海湾盆地内的辽西、辽中、渤 中、黄河口等凹陷均为半地堑,始新世沙三段沉积期为 其主要发育 期 M] 。南黄 海 盆地内凹陷也是半地 堑结 第1期邓运华 试 论中国近海两个坳陷带油气地质差 异性 构,古新世阜宁组沉 积期 为其主要发育期 ‘⋯ 。台北坳 陷 内的凹陷是半地堑结 构图 2,古新 世 为其主要发 育期。珠 一 、珠三坳 陷内的凹陷是半地 堑图3,始 新 世文昌组沉 积期E为主 要发育期。北部 湾盆地的 王 五 磺 l 1 0 2 目 4 芝6 越 8 赚 10 12 凹陷 同样 是半地堑图 4,始新 世 流 沙 港组沉积期 E为 主要发育 期。第 一 坳陷带内凹陷主要发育期 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为欠 补偿深湖 一 半深湖相沉 积,是凹陷 内最 主要烃源岩 的形成期 ‘ 。 。 ”’ 。 匝 圈嘉 器蘩田 中新统 I 渐新统 圈 始新统 圜 圈 古新统 圈圈 内垩系 图2台北 坳 陷 一 浙东坳陷结构剖面 F ig.2The structuralprofi lefromTai beiDepressiontoZ hedongDepres sion 图3珠 一 坳 陷 一 珠二坳 陷 结构剖面 Fig.3T he structuralprofi lefromZ huIDepressiontoZ huⅡDepression [夏 ] 新近系 -__ 渐新统 [至] 始新统 ___ 古新统 图4北部 湾盆地 一 琼 东南盆 地结构剖面 F i g.4 T he structuralprof i lefromBeibuwanBasintoQiongdongnanBasin 第二坳 陷带 内的盆地坳陷主 要 形成 期为始 新 世渐新世,比第 一 坳陷带 内盆地坳陷形成晚,且第 二坳陷带 内凹陷面积大1 500 ~ 4 5 000km 。 ,凹陷整 体沉降,沉积岩厚度变化不大,为坳陷型结 构。例如浙 东坳陷内的西湖凹陷面积 45 000km 。 ,主 要 形成 期 为 始新世平湖组沉积期 ,是坳陷式结 构图2,平湖组 地 层厚度 约为3 000m ,分布稳定。珠二坳 陷内的白云 凹 陷面积 20000km 。 ,主要形 成期为渐新 世恩平组沉 积期,为坳陷式 结 构图 3,恩平组 地层厚度约 为 2400m ,分布稳定,是主 要烃源岩。琼 东 南盆地的崖 南凹陷,面积 1500km 。 ,渐新统崖城陵水组是主要 烃源岩,也是坳陷式结构,该凹陷因埋藏太 深 ,目前渐 0 咖 咖 啪 咖 咖 咖 咖 l 2 3 4 5 67 目 、星 苔 肀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第 1期 邓运华试 论中国近海两个坳 陷带油气地质差异性 YC l 9 2 一 lYCl 3 1 2P Y 33 一 l lP H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 ┃ 河 ┃ ┃ 平 ┃ 墨 ┃ 蓁 ┃ ┃ 浅 ┃┃ ┃ ┃┃┃ ┃ ┃┃ ┃ ┃┃┃ ┃ ┃┃ ┃ ┃ 竹 ┃ ┃ ┃ 湖 ┃ ┃┃┃ ┃ ┃┃┃ ┃ ┃┃┃ ┃ ┃┃ ┃ ┃┃ 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秦┃ ┃ ┃┃┃ ┃ ┃┃ ┃ ┃┃┃ ┃ ┃┃ ┃ ┃┃┃ 湖 ┃ 量 , ┃ 羹┃┃ 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 三 ┃ ┃ 浅 ┃┃ ┃ ┃┃ ┃ ┃┃ ┃ ┃┃ ┃ ┃ 莩 ┃ ┃ ┃┃ ┃ ┃┃ ┃ ┃┃ ┃ ┃┃┃ ┃ ┃ n ┃ _ ┃ ┃ ┃┣━ ━ ┻━ ━ ━┻━ ━ ━┻ ━ ━┫ ┃ ┃┃ ┃ ┃┃ ┃ ┃┃┃ ┃ ┃┃ ┃ ┃ 等 ┃ 幂 ┃ 盖 ┃ ┃ 组 ┃ 景 ┃ ■罐 ┃ ┃ 湖 ┃ ┃ 量 辜毒冲 ┃ 善 皇睦 扇 ┃ 恩 ┃ 昌 ┃ 薹 ┃ ┃ ┃┃ ┃ ┃┃ ┃ ┃ 崖 寸 ●曩 积 ┃ 崖 寸 鏖 I ┃ ┃ ┃ 融 ┃┃┃ ┃ ┃┃ ┃ ┃┃ ┃ ┃┃ ┃ 薹 ┃┃ ┃ ┃┃ ┃ ┃┃ ┃ ■■E扇 ┃ 城 g 海 ┃┃ 寸 ┃ 蚕睦 ┃ ┃ ┃┃┃ ┃ ┃┃ ┃ ┃ 岸 ┃ ┃ ┃┃ ┃ ┃┃ ┃ ┃┃ ┃ ┃ 墨 J ┃ 组 ;量毫罴 ┃┃ ┃ ┃┃ ┃ ┃┃ ┃ ┃┃┃ 城 甘 ■_ 海 ┃┃┃ ┃ ┃┃ ┃ ┃┃ ┃ ┃┃┃ ┃ f琼东南盆地 ’ ┃ 平 ┃ ┃ ┃┃┃ ┃ ┃┃ ┃ ┃┃ ┃ ┃┃ 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原 ┃ ┃ ┃ ┃ ┃┃ 浙东坳陷 ┃ ┃ 高 . ┃ ┃┃ ┃ ┃┃ ┃ ┃ 组 寸 嚣圈 ┃ ┃ ┃┃ ┃ ┃┃┃ g嗣旨 ┃ ┃ ┃┃┃ ┃ ┃┃ 孚 ┃┃┃ ┃ ┃┃ ┃ ┃ 莺歌海盆地 ┃ 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煤层b I泥岩 ┃ ⋯ I砂岩 ┃ 珠二坳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6中国近海第二坳陷带烃 源岩柱状图 Fig.6T he S O UrC erockcolumnofthe second depression beltinChina of fshore SE 相泥岩为主 要烃源岩 口⋯ 。但是珠二坳陷 内没有井资 料证实文 昌组湖相烃源岩,最深的探井P Y 33 1 1只 揭示了渐新统恩平组为海相三角洲沉积。目前对 这个坳陷的沉 积 一 烃源有两种不同观点①存在文昌 组湖相 泥岩和 恩平组海相泥岩两套烃源 1’’ ;②只存在 恩平组海相烃源。笔者根据大地构 造演化和实际地 震、钻井资料分析认为,珠二坳陷可能不发育文 昌组湖 相烃源岩,只存在恩平组海 相 烃源岩。其理由是 钻 井 揭示的恩平组与其下 地层为 一 套连续沉 积 ,地震 反射 特征 相似,无明显 地层 界面,没有发现象珠 一 坳 陷文昌 组的楔状低频 连续强反射图7;并且在 珠二坳陷 内 及邻区隆起上发现的气田番禺30 1、番 禺34 1、荔 湾 3 - 1等大型气田,全部为煤型气,没有发现 文昌组湖相 烃源 生成的 油气 口⋯ 。珠二坳陷的构造位置、沉积环 a珠 一 坳陷陆丰凹陷b珠二坳陷自云 凹陷 图7过珠 一 坳陷、珠二坳陷地震剖面 F ig.7T heseismicprof iles cros singZhuIDepres sionand Z huⅡDepres sion 境、勘探结果与盂加拉 湾、澳大利亚西 北大陆 架、尼罗 河三角洲等非常相似 r 1⋯ ,它们都是位于陆 一 洋壳过渡 带上的陆缘海沉积,发育腐殖型烃源岩,以生气 为主, 形成了大量的气田。 琼东南盆地和莺歌海盆地新近系非 常厚,达8000 m ,古近系分布不清。过 去 认为存 在始新 世 断陷期 湖 相烃源和渐 新 世 坳陷期 海相 烃源 瞳【 】 _ ,但是40年的勘 探,近 百口探井,只发现 了崖城13 1 、东方1 1 、乐 东 15 - 1等气田,均 为煤型气,没有发现湖相泥岩生成 的油 和气 ∽“ 。钻井也 只揭示 了渐新 统崖城组、陵水组海陆 过渡相煤系烃 源岩。因此它们可能 与珠二坳 陷相似, 始新统湖相烃源不发育,而只存在渐新 统 海 陆过渡 相 烃源岩。 总之,中国近海第二坳陷 带 较第 一 坳陷 带 形成 晚 一 些。第 一 坳陷 带 古新世 一 始 新世为主 要 成 盆 期,湖相沉 积 是主要烃源,以生油为主。第二坳 陷带始 新世渐新 世为主要成盆期,为 海陆过渡相 沉 积,煤 系地层碳质泥岩和海相泥岩是主 要烃源岩,以生气 为 主。 4 油气藏特征的差异性 经过4 0年的勘 探,中国 近海已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发现 了大量 油气 资源。但第 一 坳陷带 与第二坳 陷 带 内发现 的油气资源有明显的差异,第 一 坳 陷带 富油 , 第二坳 陷带富气。 在第 一 坳陷带 内发现 了丰 富的石油资源,如 渤 海湾盆地内的绥 中36 1、锦州25 1、金 县1 1 、秦皇 岛32 6、南堡3 5 2、蓬莱9 1 、蓬莱19 - 3 、曹妃 甸1 1 1、 曹妃甸 12 - 1 、渤中25 1等大油田单 个 油田地质储量 大于 110 。m。和许多 的 中、小油田,南黄海盆地内的 低产油藏 ,珠 一 坳 陷 内的陆丰油田群、惠 州 油田群、西 江油田群、番禺油田群,珠三坳 陷 内的文昌油田群 口⋯ , 北部湾盆地内的涠洲油田群等。第 一 坳陷带 内发现的 气田储量较小, 一 般 都小于 15010 “m。 ,它们均是 油 型气或裂解气 一“] ,如渤海湾盆地内的锦州20 一 2、曹妃 甸 18 - 2气田储量为50 ~ 13010 。m’ ,珠 一 坳陷 内的 惠州21 1气田 、北部湾盆地内涠州6 1气田储量为 43 ~ 6710 。m。 . 6 石油学报 2009年 第3 卷 第二坳陷带内的发现均 为气田,如浙东坳陷内的 平湖、春晓气田储量为50 ~ 15010 “m’ ,珠二坳 陷 内的番禺30 1 、番 禺34 1、荔湾3 - 1气田储量为15 ~ 80010 “ m 。 ,琼东南盆地内的崖城13 1气田,莺歌海 盆地内的东方1 1、乐 东15 1 、乐东22 1气田储量为 2 0 90010 “m。 。所有这些气田都是煤型气,由 腐殖型干酪根生成 ,与天然气伴生有 一 些凝 析油 一⋯ 。 在第二坳 陷带 内至今还没有 发现油田。 两个坳陷带 内油气性 质的巨大差 异 源于生烃 母质 的不同,而 生烃母质的不同则是 由上述沉积 特 T 。。 /℃ a湖相 征不同决定的。第 一 坳 陷 带 内的盆地烃源岩为湖 相泥岩,有机质以半 深湖 ~ 深湖水生生物 为主 ,干 酪根类型为I 一 Ⅱ,型图8。大量的钻井、分析化 验资料 揭示渤海湾盆地内的始新统渐 新 统 沙四 、 沙三 、沙 一 、东三段,南黄海盆地古近系泰 州组、阜 宁组 ,台北坳陷古新统月桂峰组,珠 一 、珠三坳陷始新 统文昌组,北部 湾盆地始新统流沙港组均 为半深湖 一 深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有机碳 含量 一 般为 1.0% ~ 4.0% ,烃源岩 中富含4 一 甲基甾烷这种湖相标志 性化 合物。 二 、 ’ ∞ 岛 唇 皇 T 。。 /℃ b煤系 图8中国近海海域湖相和煤系烃源岩氢指数与11 枷。。的关系 F i g .8T herelationshipbetw eenhydrogenindex andTm。inlacustrineandcoal bearings ourcerocks,C h ina offshore 第二坳陷带内至今没有井钻遇湖相泥岩 ,但揭示 了广泛分布的煤层、碳质泥岩图6和海相泥岩。如 在浙东坳陷P H 5井 揭示 了始 新 统平湖组煤层56.3 m ,单层厚度0.5 ~ 2.0m ;珠二坳陷内的P Y33 1 1井 揭示渐新统恩平组煤层 28.0m ,单层厚 度0 .5 ~ 2.0 m ;琼东南盆地的Y Al3 - 1 2井揭示渐新统崖城组煤层 14.2m ,单层厚度0 .5 ~ 1.0m 。已发现的天然气 与钻 井揭示的煤层、碳质泥岩和海 相泥岩的地化指标具有 非常好的对 应关 系 “ ” 。 ⋯ ,说明第二坳陷带为海陆 交 互相沉积,发育的煤层、碳 质泥岩和海相泥岩以腐殖型 干酪根 为 主图8,是找气的有利地区 。第二坳陷带 的构造位置、沉 积环境、烃源岩、天然气 成藏条件 与埃 及的尼罗河三角洲、缅甸的伊洛瓦底三角洲 、孟加拉湾 恒河三角洲和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非常相似 ⋯ 。这4 个区是世界上知名的产气区 ,都是海陆过渡相沉 积环 境,煤层、碳质泥岩和海相泥岩 发育,腐殖型干酪 根生 成了丰富的天然气。 两个坳陷带的储盖组合也有 一 定 的差异性。第 一 坳陷带 内储层 主要有湖相三角洲、扇三角洲 、近岸水下 扇和滩砂,盖层为河 一 湖相泥岩、浅海相泥岩。第二坳 陷带储层除了海相三角洲 、滨 一 浅海滩砂之外 ,还有海 底扇图 9。 海 底 扇是 一 种 特 殊 的沉 积体,是陆缘碎 屑经过 重力流长距离海底搬运 ,在半深海 一 深海海 底 沉 积而形 成 的扇体乜 ’ 。” 。这类 扇体是珠二坳陷、琼东 南 盆地深水区的主要储层 ,也是中国近海深水区第 一 个大油气发现荔湾3 - 1气田的重 要储层 之 一 。并且 在这类深水扇之上有巨厚达 1 Om的深海 相泥岩, 可形成构造、岩性气藏的最有利组合,这与西非深水区 含 油气海底扇 十分相似 u。0 。 2.0 ∞ 、 厘 富 3.0 图9白云凹陷深水区海底扇剖 面 Fig.9T he cross s ectionofsubm arinefanindeep waterareaofBaiyunSag 第 一 坳 陷带与第二坳 陷带的圈 闭类型、大小及油 气藏规模也 不相同。第 一 坳 陷带内为陆相断陷盆地 , 断层发育‘ 。⋯ 、构造破碎,单个 构 造面积 一 般为 3 ~ 4 0 标准分享网 w w w .b z f x w .c o m 免费下载 第 1 期 邓运华 试论 中国近海两个坳陷带油气地质差异性 7 k m , 中 、 小 型油 田较 多 , 圈闭类 型 主要 有 披覆 背 斜 、 逆 牵引背 斜 、 断 鼻和 断块Ⅲ 2 。第 二坳 陷带 内为 海相 坳 陷 型盆地 , 断层相对较少 , 圈闭较完整, 尤其是巨厚 的深 海相泥 岩分 布面积 广 , 易 形成海 底扇 岩性 圈 闭 , 除此 之 外 , 披覆背斜、 底辟背斜 、 挤压背斜也是 重要 的储气构 造。第二坳陷带内圈闭规模大 , 一般为 2 0 ~3 O D k m , 易形 成大 气 田。 5 结 论 1 中国近海可分为两个坳陷带。近陆地 的第一 坳陷带为在陆壳上发育的古新世一始新世的陆内湖相 断陷盆地群 , 断层发育 ; 第二坳陷带为在陆一洋壳过渡 带上 发育 的陆缘 海相坳 陷盆地 群 , 断层少 。 2 第 一 坳 陷 带 内 的 盆地 形 成 较 早 , 古 新 世一 始 新世为主成盆期 , 形成 了以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 为主的烃源岩; 第二坳陷带 主成盆期为始新世一渐新 世, 形成了以海陆过渡相的煤 、 碳质泥岩和海相泥岩为 主的烃 源岩 。 3 第 一坳 陷带 内有 机质 类 型 为 I Ⅱ 型 , 以生 油为 主 , 富 含 4 一 甲 基 甾烷 ; 第 二 坳 陷 带 内 有 机 质 为 Ⅱ 一 Ⅲ型 , 以生气 为主 。 4 第一坳 陷带内储层主要 是湖相三角洲 、 扇三 角洲 、 近岸 水下 扇和滩 砂 , 盖层为 河 、 湖及 浅海相 泥岩 ; 第二坳陷带 内储层主要是海相三角洲、 滨一浅海砂体 及海底扇砂体, 深海相泥岩是重要 的区域性盖层 。 5 第一坳陷带 内断层发育 , 圈闭破碎 , 圈闭面积 一 般 为 3 ~4 0 k m , 中 、 小 油 田数 量 较 多 , 圈 闭 类 型 主 要是披覆背斜 、 逆牵引背斜 、 断鼻和断块 ; 第二坳 陷带 内断 层 较少 , 圈 闭 规模 大 , 一 般 为 2 O ~ 3 0 0 k m , 囤 闭 类型有 披覆 背斜 、 底 辟 背斜 、 挤 压背 斜及 海底扇 岩性 圈 闭 , 易 于形成 大气 田, 第 二坳 陷带将 会成 为 中国海 上重 要的产气区。 致谢在 图表编制过程 中得到了梁建设 、 赵志刚、 李友川、 丁放、 李建红等专家的帮助 , 在此一并致谢 参 考 文 献 [ 1 ] 李 四光. 中国的造山历史和构造轮廓[ G] ∥景才瑞. 李 四光全集 第四卷.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 9 9 6 8 2 5 8 4 9 . [ 2 ] [ 3 ] L i S i g u a n g . Or o g e n i c h i s t o r y a n d t e c t o n i c p a t t e r n o f C h i n a [ G] / / J i n g Ca i r u i . Co mp l e t e wo r k s o f Li Si g u a ng Vo1 . 4. W u ha n Hu b e i Pe o p l e ’ s Pr e s s, 1 9 9 6 8 2 5 8 4 9 . 朱夏. 朱夏论 中国含油气盆地 构造 [ M] .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1 9 8 6 . Z hu Xi a . Zh u Xi a d i s c u s s e d a b o u t t h e t e c t o n i c s o f p e t r o l i f e r o u s b a s i n s i n C h i n a [ M] . B e i j in g P e t r o l e u m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 , 1 9 8 6 . 童崇光. 中国东部 裂谷系 盆地 的石油 地质 特征 [ J ] . 石 油学报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 0 ] [ 1 1 ] [ 1 2 ] [ 1 3 ] 1 9 8 0, 1 4 1 9 2 6 . To n g Ch o n g gu a n g . So m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o f t h e r i f t s y s t e m i n E a s t e r n C h i n a [ J ] . Ac t a Pe t r o l e i S i n i c a , I 9 8 0 , 1 4 1 9 2 6 . 邱中建, 龚再升. 中国油气勘探 第 四卷. 近海 油气区[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 9 9 9 . Qi u Z h o n g j i a n , Go n g Z a i s h e n g .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Ch i n a Vo 1 . 4 [ M] . B e i j in g Ge o l o g i c a l P u b l i s h i n g Ho u s e , P e t r o l e u m I n d u s t r y Pr e s s , 1 9 9 9 . 龚再 升, 李 思 田. 南海北 部大 陆边缘 盆地油 气成 藏动力 学研究 [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 0 0 4 . Go n g Z a i s h e n g, Li S i t i a n . Dy n a mi c r e s e a r c h o f o i l a n d g a s a C C U mu l a t i o n i n n o r t h e r n ma r g i n a l b a s i n s o f S o u t h C h i n a S e a [ M] . B e ij i n g S c ie n c e P r e s s , 2 0 0 4 . 翟光 明. 中国石油地质 志, 卷十六 沿海 大陆架及 毗邻海域 油气 区[ M] .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1 9 9 0 . Z h a i Gu a n g mi n g .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 y o f C h i n a V o 1 . 1 6 [ M] . B e i j i n g P e t r o l e u m 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 , I 9 9 0 . 谭试典 , 王冰 , 黄子齐 , 等. 中国中、 新生代 沉积盆地 类型 与演化 E J ] . 石油学报 , I 9 9 0 , 1 1 3 1 1 1 . Ta n S h i d i a n, W a n g B i n g, Hu a n g Zi q i , e t a 1 . Th e t y p e s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Me s o z o i c C e n o z o i c s e d ime n t a r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