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产品加工技术销售储运标准与安全制度管理手册.pdf
前言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是企业的生命线, 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基础与保障, 任何企业和劳动者都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特别 是进入 “ 世纪之后, 人们对安全生产及安全与健康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 高, 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关心安全生产问题。 石油是一种战略能源物资, 对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 有巨大的影响。然而, 石油具有易燃、 易爆、 易产生静电的特点, 且含有一定 的毒性, 石油的安全问题是平时安全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多年来, 火灾和爆 炸及中毒事故一直威胁着石化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干扰着石油生产 加工、 储运和销售工作的正常运营。 因此, 石油的生产加工、 储运和销售安全问题,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 视, 做到警钟长鸣。基于此, 我们特编著了这套 石油产品加工技术、 销售、 储运标准与安全制度管理手册 一书。本书共四卷八篇, 系统介绍了石油的 基本知识、 石油由静电、 雷击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生产加工、 储运 及销售过程中事故产生的种类、 原因及其预防技术措施、 设备, 石油生产加 工、 储运和销售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石化企业安全、 健康和环境管理体系, 内 容全面新颖, 有一定的前瞻性; 参加编辑的是国内从事石油生产加工、 储运 与销售的理论研究的专家、 学者与石油工业一线的领导、 管理者及技术人 员, 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在编排上, 力求做到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便于本行业及相关人员查阅使用。 本书编委会 年 “ 月 目录 第一篇石油生产加工、 储运、 销售安全管理总论 第一章成品油基本知识()⋯⋯⋯⋯⋯⋯⋯⋯⋯⋯⋯⋯⋯⋯⋯⋯⋯⋯⋯ 第一节石油的化学组成()⋯⋯⋯⋯⋯⋯⋯⋯⋯⋯⋯⋯⋯⋯⋯⋯⋯ 一、 元素组成()⋯⋯⋯⋯⋯⋯⋯⋯⋯⋯⋯⋯⋯⋯⋯⋯⋯⋯⋯⋯⋯⋯ 二、 烃类组成()⋯⋯⋯⋯⋯⋯⋯⋯⋯⋯⋯⋯⋯⋯⋯⋯⋯⋯⋯⋯⋯⋯ (一) 烷烃(“)⋯⋯⋯⋯⋯⋯⋯⋯⋯⋯⋯⋯⋯⋯⋯⋯⋯⋯⋯⋯⋯⋯⋯⋯ (二) 环烷烃(“)⋯⋯⋯⋯⋯⋯⋯⋯⋯⋯⋯⋯⋯⋯⋯⋯⋯⋯⋯⋯⋯⋯⋯ (三) 芳香烃(“)⋯⋯⋯⋯⋯⋯⋯⋯⋯⋯⋯⋯⋯⋯⋯⋯⋯⋯⋯⋯⋯⋯⋯ (四) 不饱和烃()⋯⋯⋯⋯⋯⋯⋯⋯⋯⋯⋯⋯⋯⋯⋯⋯⋯⋯⋯⋯⋯⋯ 三、 石油中的非烃类()⋯⋯⋯⋯⋯⋯⋯⋯⋯⋯⋯⋯⋯⋯⋯⋯⋯⋯⋯ (一) 含硫化合物()⋯⋯⋯⋯⋯⋯⋯⋯⋯⋯⋯⋯⋯⋯⋯⋯⋯⋯⋯⋯⋯ (二) 含氧化合物()⋯⋯⋯⋯⋯⋯⋯⋯⋯⋯⋯⋯⋯⋯⋯⋯⋯⋯⋯⋯⋯ (三) 含氮化合物()⋯⋯⋯⋯⋯⋯⋯⋯⋯⋯⋯⋯⋯⋯⋯⋯⋯⋯⋯⋯⋯ (四) 胶质、 沥青质()⋯⋯⋯⋯⋯⋯⋯⋯⋯⋯⋯⋯⋯⋯⋯⋯⋯⋯⋯⋯ 第二节成品油品的理化特性()⋯⋯⋯⋯⋯⋯⋯⋯⋯⋯⋯⋯⋯⋯⋯ 一、 易燃性( -8 型离心水泵的特性曲线。利用泵的特性曲线可以帮助我们正确选择和使用 泵。 现将图 “ “ 中三条曲线分析如下 图 “ “ .16(782 75 335 25 035 3335 305 05 0335 75 35 03335 375 5 73335 015 20 “ 粘度级别 在低温下最大动力粘度值 温度, 粘度, *3,不大于.*.*.* 2 *3,不大于*.**.**.* 后 *3, 不大于.*.*.* 清净性,级不大于333 氧化安定性总分不大于 腐蚀度,9.- 不大于“““ 为了解决寒区、严寒区冷车启动困难的问题,我国已生产出稠化机油 (多级汽油或柴油机油) 。 稠化机油有以下几点优点 低温冷启动性能好; 0 抗氧化性能好; “通用性好; 经济性好。 “ 机械油 机械油广泛用于机电、冶金、化工、轻工、矿山、建筑、农业等各个 行业,如各种机床、纺织机、油压机、压延机、轧制机、切剪机等。 机械油的润滑主要归结为两种方式循环润滑和全损润滑。循环润滑 是将机械油加入齿轮箱、液压箱、主轴箱、导轧箱、曲轴箱等容器内,以 喷、溅、压力循环等方式供油,润滑齿轮、轴承、导轨、减压系统等,共 换油期多数为 个月。全损润是一次性润滑,用机械或手工操作,从 滴、涂、沾、喷雾等方式供油,润滑轴承、轴节、导轨、丝杠、导轮、滑 阀、汽缸、开式齿轮、链条、钢丝绳等。 机械油还可作调剂润滑脂的原料,此外还可用于热处理、金属加工、 浸渍防护、油墨溶剂、橡胶软化、鞣制皮革、调制腻子等。 机械润滑油的规格如表 ’““ ’ ;’5 5’5 ’ 8’ ;“’“ 8 ’“87’5’““8’’’“’87’5“ 倾点, 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实测 凝点, 不高于2 “2 “2 “2 2 2 2 “2 “““ 残炭, 1 不大于222“’“’“’“’“’“’“’ 灰分, 1 不大于 “’““ “’““ “’““ “’““7 “’““7 “’““7 “’““7 “’““7 “’““7 “’““7 水溶性酸或碱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 酸值,,-./0,不大于 “’““’““’“ “’“’“’8“’“’“’“’ 机械杂质, 1不大于 无无无“’““ “’““ “’““ “’““7 “’““7 “’““7 “’““7 水分, 1 无无无无无无无无痕迹痕迹 闪点(开口) , 不低于““ 87“7“5“;“““ 腐蚀(8. 比表面.,,8 孔体积9- ,B8 平均孔径3- ;4 强度*- 5CD 使用这种催化剂,操作条件最缓和。压力仅为 .- *5CD 左右,氢油 4, 比小,仅为 “,可以不用循环氢压缩机,流程简单,空速可达 “ ; 0 距起点 0 处油温, ; 周围介质温度,埋地管道取管中心埋深处自然地温, ; 油流水力坡降,;; 1,3 参数,1 2 ;时,原油起点油温 57;,终点油 温可升至 10;。为了避免过大热应力及管外涂层老化,及防止轻原油蒸 气压过高,在线路中点及终点泵站上均设置了冷却装置,用空气冷却器使 原油温度降至 54;。根据我国东北管网的核算,摩擦热提供的能量约占 加热站供热的 47 对于距离不长、管径小、流速较低、温降较大的管道,摩擦热对沿程 温降影响不大的情况下,或概略计算温降时,可以忽略摩擦热的作用。令 “ ,代入式( ,进泵油温为 027,泵的功率损失包括机械、水力、 容积和盘面摩擦等四部分损失,其中除机械损失所产生的热量主要由润滑 油和冷却水带走外,其余三部分则转化为摩擦热使油流升温(如忽略泵壳 的散热) 。 若泵的效率为“ ,大型双吸式蜗壳泵的机械损失一般为 0 .。 令“A “ B 0,则不计机械损失时,泵轴的输入功率为 C45“A。此输入 功率与转化为压力能的有效功率之差,即为转化为摩擦热加热油流的能 ,11 量。 “ -时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原油相对密 *44 度与温度近似为线性关系,其温度系数与密度有关。由下式可求得某温度 时原油的相对密度 “ “ 曲线分成三个区 “ 9 ,/ 0 按式( ’ )计算。 9 /; 关系可用下式拟合 /0 ,1 ’ AB( ’ ’ ) 式中/0 含蜡原油在析蜡温度以下的比热容,567(58 *) ; -- 油温, “; 常数,随原油而不同, 8 ; 8 4) 式中*12 含蜡原油在低于 *,-温度的比热容, 8 ; 中四种含蜡原油的 *0 参数见表 ; 8 ; 8 由表可见,对于不同 原油,其各项系数不同;但 *0 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表 ; 8 ; 8 四种原油的 * 8 参数 原 油 参 数 /5/ 5A 56 5A6 5666/ /5/;47 /5/;A /5/A74 /5/47 /5/74 /5/7 /5/A /5/A7 4A 45 45; 4 ;/ A/ A ;; ;A ;A A ;7 (;)导热系数 液态石油产品的导热系数随温度而变化,可按下式计算 “23 /5;( 8 /54 B / 8 ;) 8 ; 8 ) 式中 “2 油品在 “的导热系数,D 原油和成品油在管输条件下的导热系数约在 “ “23(05 ,; 、; 随油品而不同的系数。 该式适用于石油产品,有些文献建议,对我国油品,上式左端括号中 的系数宜取 7 “ 8 。 “粘温指数关系式 4“ 4, 9 8 (0“8 0,) ( 8 8 “; 粘温指数,“ 。 式( 8 8 “0的角注中,7 表示定性温度取平均油温, 表示取管壁平均温度。 为非牛顿流体在管壁处的速度梯度与牛顿流体的管壁速度梯度之 比。对于假塑性流体和塑性流体其计算式分别为 ; ( ( * ; * 9)式的试验范围是 * ; * O) .K 试验范围“ 2 ; 2) 试验范围 2 ; 27) 式中 G、 0 ; 0“) . 3 / ;67/3 //“ / 式中/ 、 /、“/、/ 分别为空气的粘度、比热容、密度和导热系数, 参见表 0; 角注“/”表示定性温度取管表面温度。 在一般气温条件下,空气的 67 数值变化很小,67/,4A“,式(0 ; 0 ; 0“)可简化为 12/3 ,4““.,45 / (0 ; 0 ; 00) 对于室内或沟内的管道,可按自然对流计算 /,当 7/ 67 /- , 时, 12/3 ,40(7/ 67 /) ,4“ (0 ; 0 ; 0B) B4 管外壁至土壤的放热系数 “ 埋地管道的管外壁至土壤的传热是管道散热的主要环节。当管道埋深 较浅时,土壤表面对大气的放热也有较大的影响。管外壁的放热系数 “ 是管道散热强度的主要指标。对于不保温的埋地管道,当管内油流为紊流 状态时,总传热系数 C 近似等于 /“。 传热学中将埋地热管道的稳定传热过程简化为半无限大均匀介质中连 续作用的线热源的热传导问题,并假设起始为均匀分布的土壤温度,且后 来任一时刻土壤的表面温度都是 D,,并假设土壤至空气的放热系数E“ F。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由源汇法得出,管壁至土壤的放热系数为 “3 “ E GH “IE J “IE “ []; (0 ; 0 ; 0) 05 式中 土壤导热系数,“( ) ; ;;) ; /6 ( * * A) 土壤表面至空气的对流放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 44B3 6 9B C . ( * * 2) 。 23 当地面向空气的放热系数 很大时,相当于土壤“空气界面间的热阻 趋于零。即 式中 积雪层的当量厚度,“; “ 土壤导热系数,(“ (“5(“5 设加热站间距为 60,取 0 “460; (’ ’ ,A) 如忽略内外径的差异,将粘温公式(’ ’ 89) 加热站站数*按下式计算并化整 . 显然,这只是初步估算,实际上各站间的 值不完全相同。更重要 的是,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应尽可能使加热站与泵站合并。因此在布置泵 站时,加热站的位置要互相调整。在加热站的位置最终确定以后,可按站 间实长及具体的 值,重新计算各站的进出站温度。 加热站的有效热负荷 “ 可根据所要求的进、出站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