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开采的外部性分析.docx
矿业开采的外部性分析 摘要 矿业开采具有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外部性问题的研究对矿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外部性问题的概念,外部正效应与外部负效应;通过对矿业开采外部负效应方面的分析,找出造成外部负效应的原因,并对这些不利因素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矿业开采 外部正效应 外部负效应 解决建议 我国疆域辽阔,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业开采给社会带来了财富,提供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然而矿业开采在为经济建设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自然与社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因此,在矿业开采时应充分考虑到所带来的外部性问题。 1 矿业开采的外部性表现 外部性是指一生产厂家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生产厂家、消费者、社会整体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有利或者有害的影响。矿产开采的外部性表现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矿产资源的外部经济性,是指由于矿产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在目前国家财税体制及矿产资源政策下给其他工业城市带来的收益。矿产资源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给矿区带来的污染,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过程中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侵害到当地居民的环境权益,威胁到他们的生存、发展权,产生环境冲突。”『1』 2 外部性正的方面 2.1.矿业开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 ,2007年矿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 GNP的大于15 ,许多矿产资源的储量和生产能力都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煤炭资源。目前我国93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以矿产品为原料而提供的。2007年全国原煤产量达25.5亿吨,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为76和69。2007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预计实现利润总额950亿元,其中94家原国有重点煤炭企业预计实现补贴后利润450亿元。据统计, 2007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87亿吨,增长1.6。我国原油进口量为1.631亿吨,出口量为385万吨。2007年中国铁矿石原矿总产量达8.05亿吨左右。其中大中型企业全年生产铁矿石原矿7.05亿吨左右,地方中小矿山全年原矿产量1亿吨左右。 2007年我国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达2360.52万吨。 2.2. 矿业开采对就业的影响 矿业开采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为国家减轻了较严重就业压力。如从事采矿业的人员2004年有2100多万,而且每年都会吸纳一大批人到采矿行业就业。而矿产的延伸行业也会吸收很多就业人员,更有甚至由采矿所形成的矿业城市因为采矿而养活了大批人口,如中国的矿业城市426座,吸纳人口3.1亿多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稳定作出了极大贡献。 2.3.矿业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矿业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最主要的工业或主要工业之一 在矿产资源含量丰富的地区,合理的开发利用,矿业会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之一。比如西藏自治区嘉黎县的矿业开采,为嘉黎县各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带动了教育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嘉黎县各项产业稳步发展,群众在矿业开发中不断受益,矿业开发正成为带动嘉黎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火车头。『2』 3 外部性负的方面 3.1.矿业开采“三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在开采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染是造成水源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已有850多条受到污染,污染率高达70.8。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许多有害物质进入了地表水体和农田,同时在排泄过程中以直接渗入方式进入地下含水层,造成周围地区的土地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山西省因采煤造成18个县26万人吃水困难,30多万亩水田变成旱地。『3』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因煤矿开采而产生的工业废气排放量每年达3950亿m3。这些废气是空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废气引起的酸雨,使全国每年粮食减收10,约合1.5亿人每年的口粮[4]。矸石山长期在露天堆积,易于风化破碎,产生大量粉尘随风飞扬,污染大气;自燃的矸石山还排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不仅使矿区附近的草木枯萎,农业减产,而且使矸石山附近居民的呼吸道疾病和癌症发病率上升。 由于矿产资源大多依附于一定的土壤,勘探、开采时不可避免会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化一系列环境问题。矿业废弃物长期堆积在矿山周围,会逐渐导致矿区的土壤严重污染,造成土地肥力下降,致使大量土地不能使用。甘肃民勤盆地绿洲北部地带的沙漠每年以10m的速度入侵,废弃耕地达40万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5亿元。 [5]。 3.2. 矿业开采对土地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要占用大量农田、森林等其他重要生态资源,这可能破坏大片的土地资源。概括说来,采矿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有三方面矿井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露天开采形成的露天采空区以及固体废弃物堆积占压土地。全国因矿山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破坏与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土地破坏的面积正在不断扩大,破坏程度正在不断加剧。 3.3.对地下水的影响 矿井排水破坏矿山地下水均衡 矿业开采除造成采空塌陷外,还危及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随着煤炭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的不断提高,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 3.4.开采影响了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矿业城市虽是因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的,但在外部性方面,矿业城市从城市外部获得的收益明显小于它给予城市外部的收益,受损大于受益,存在净损害,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矿产资源的不断耗竭,致使矿业城市经济增长受阻,地区生活水平提高速度降低,社会发展延缓,矿业城市与其它工业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矿业城市由于被定位在 “资源输出基地” 的角色,使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 4 矿业开采外部性负的方面的原因的分析 4.1.产权界定不清谁是国有矿产资源的人格化代表,谁代表矿产资源所有者综合管理国有矿产资源,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因而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经济权益没有得到实际的体现,使用权也没有得到规范和限制。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看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在国有产权的前提下,由国家所选择的代理人来行使矿产资源的其他权能。由于矿业主体作为权利的使用者,对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都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其为将来进行保护或投资的动力减弱,对经济绩效和对其他成员监督的激励降低,而国家要对这些代理者进行充分监察的费用又极其高昂,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经济上的速度和政治上的稳定,从而导致大量的经济矛盾和社会问题积聚。『5』 4.2.市场失灵环境的“公有物”特性导致市场失灵。环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正是由于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难以准确地规定,才导致了社会中每个团体或个人都将根据费用效益决策准则来利用资源环境,这样势必造成过度滥用环境资源的倾向,尤其是无偿使用环境资源的情况,从而产生严重的外部不经济。对于矿业主体而言,既然污染大气、污染地下水、破坏森林植被的权利是无偿即可取得的,既然矿业废渣的堆放是不用付出代价的,既然对土地的破坏是不受约束的,他如何能在自身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机驱使下去保护矿业环境,去承担所谓的“社会责任”呢 4.3.政府失灵 与市场失灵不同,政府失灵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法规的原因导致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3.1.过分强调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制度的建设。环境的破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在于经济利益,要确保环境得到保护和优化,就要对个人或集团的利益进行有效的协调,而对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的有效协调不是环保制度法规的能力所能及的,它需要一系列的有关利益协调的政策法规的共同作用。重收费而轻防治,重惩罚而轻奖励,重行政手段而轻经济手段,结果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对环境的种种破坏和污染。 4.3.2.对与环境保护间接相关的制度缺乏关注。政府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往往忽视这些制度的环保功能。如在进行矿产资源所有制立法时,忽视不同所有制在环保问题上的功能。例如矿山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在法律上规定不明确,导致矿业秩序十分混乱,集体小煤矿盲目布点,星罗棋布,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争抢资源等非法采矿活动猖獗,不但破坏了资源,也危及了大矿和自身的生产安全。又如在产权制度的建设上,忽视在法律上对产权进行明晰的界定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4.3.3.政府在信息上的不充分导致决策判断失误。政府政策法规的效率和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些标准、对照的依据是否准确,而这又取决于政府对信息掌握的充分程度。由于政府实际上难以在信息上具备充分条件,例如难以确定矿业活动对环境损害的规模,难以量化矿业企业给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难以预期矿产资源浪费对后代人的影响,因而在征税、罚款、补贴、制定排放标准时,都难以保证标准的准确与合理。即使标准尽可能地反映现实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政府也需要支付相当大的成本。 4.3.4利益集团的影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关的利益集团会运用种种手段影响决策部门,使之做出有利的决策。例如制定对某种矿产资源具有保护性的价格、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寻租现象的发生,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政府监督和执规定批准权限,违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审批发证或是未经授权擅自批准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等重要区域开采矿产资源。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或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超越权限擅自处置矿业权,擅自承包转让矿业权,从中牟取暴利。有的部门还非法将取得的矿业权转让给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个体采矿者。这些无不跟某些个人和部门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 5.解决方法 5.1. 明确资源产权关系,实施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矿产资源是一种本身具有价值的资源性资产,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不应该放弃收益权,应该调整矿产资源的产权关系,对矿产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即对采矿权有偿出让,使实际产权与名义产权统一,这是解决矿业开采中资源浪费及争夺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5.2. 制定严格的外部性标准,以改善或控制企业的外部性行为 企业如果达不到规定的环境标准,那么必须弥补造成的损害,以及其他形式给社会以补偿。在法制社会,外部性问题的最有效解决办法是法制手段,但其有效性取决于该法律系统是否建立起一套严格定义的稳定不变的产权关系。 5.3. 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作用 可交易的许可证 “拍卖” 制度包括可交易的土地塌陷许可证的 “拍卖” 制度和可交易的废气排放许可证的 “拍卖” 制度 [12]。可交易的许可证 “拍卖” 制度,要求政府首先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负外部性的总量预先设定,将其产权化,政府通过企业之间的谈判将已经产权化的负外部性 “拍卖” 给企业。采矿权出让以拍卖为主,使矿产资源的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充分显现。 5.4. 征税和补贴 政府对企业的外部不经济性采用征税办法加以控制;对外部经济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补贴以鼓励和支持。针对目前部分煤炭企业人为降低回采率的做法,考虑把此项税收与回采率挂钩,实行等级差异的税收办法,形成煤炭资源节约的激励机制。调整提高目前偏低的排污收费标准,以刺激煤炭消耗企业加大环境投入,实现清洁生产。 5.5. 加强计划管理,积极实现源头控制,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 通过计划、预见来预测及防止外部性影响的成本要比事后解决低得多。在矿产资源的开采问题上,政府应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制定矿产资源开发的全国性的统一计划及战略,建立矿产资源的核算体系及节约体系,要做到适度开发、合理利用。 5.6. 推动舆论监督 政府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英特网等媒体对外部性产生者进行广泛深入曝光和跟踪报道,对外部不经济者进行监督约束,对外此外,还要研究矿业开采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推行采矿的清洁生产技术,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程度。『6』 参考文献 1 张 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4 2 谢 伟.嘉黎县以矿业开发引领县域经济发展.www. jalzx. com 3 王志宏.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破坏和污染现状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6 4 王凤生.矿业开采诱发的地质环境负效应及综合治理工程.吉林地质,20013 5 鲁海涛.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负外部性及对策研究.煤炭企业管理,19996 6 董 胜.关于煤炭资源开采利用负效应及对策的几点思考.煤炭工程,20058 7 胡明扬.矿业外部性问题刍议.中国矿业,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