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doc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是指通过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由自然作用及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评价预测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的环境地质条件,论证重大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拟定地质环境保护对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地质依据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工作。 一、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查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区域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及危害; (三)调查研究地质环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评价预测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四)调查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研究重大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论证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对策。 二、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充分收集已有的水文、气象、地质、“水、工、环”地质、遥感、物探、化探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有关地质灾害的资料,以及大江大河流域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设计。 (二)开展遥感解译、地面调查与物探、钻探、实验测试及监测等工程施工。 (三)建立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网点。 (四)建立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五)开展环境地质专题研究。 (六)综合上述工作,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作出评价、预测与论证,形成成果报告。 三、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设计编制的基本要求 (一)设计必须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依据充分,各项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合理,工作量布置得当,经费预算合理,保障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二)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应采用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监测、实验测试等综合手段,并重点说明“多S”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三)野外调查采用比例尺15万地形图。成果图件比例尺视实际需要确定,一般不小于125万。 (四)要突出揭示区域地质环境系统演变规律与人类活动的相 互影响,为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和防灾减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五)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目前尚未发布规范规程。调查工作可根据各项目及不同工作区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的技术标准 ZBD14003-89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ZB/TD10004-89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有关遥感、物探、钻探、实验测试等专业规范规程。 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前言 1、目的任务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起始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2、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气象水文、交通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第二章 以往工作程度 1、以往区域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遥感、区域物探、化探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以往水工环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调查、勘查和科研成果,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编制水工环地质工作程度图。 第三章 区域环境地质背景分析 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等以及区域地质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分析。 2、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现有资料,结合现场踏勘了解的情况,叙述工作区内环境地质问题与有关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及危害,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第四章 工作部署 1、工作部署原则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阐述总体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 2、总体工作部署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并视具体情况分年度提出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并附相应的工作部署图。 3、年度安排说明年度工作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当年工作安排要详细具体。 第五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遥感解译利用工作区已有遥感资料,说明所选择图像信息源的类别、精度、景数及图像信息处理要求等。要充分利用不同时期的信息源动态作对比分析,提取不同时期的环境地质信息与演变趋势。 2、地面调查基础地质部分利用已有资料为主,可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地质环境条件及其演化规律;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灾害;查证遥感解译成果;说明调查区的范围、面积、工作精度要求及方法选择、调查内容与数据采集方法等。 3、物探要根据工作区特点与需要查明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方法,并编制专业设计。采用的比例尺一般应与地面调查所采用的比例尺一致。要做好物探成果的综合解译与查证。 4、钻探主要用于区域性控制和专门问题的查证,以及监测点的建设。要说明钻探工程布设的原则、位置、工作量、施工程序及质量要求。并附典型钻孔设计图。 5、实验测试说明各类样品采集的目的、采样原则、采样位置、数量、分析测试项目等。为分析研究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应充分利用古地磁、热释光、同位素年龄、孢粉、微古等测试技术。 6、监测根据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和需解决的问题,确定监测项目、监测网点布置原则、布设位置、监测内容与要求、监测工作量等。应充分利用GPS等先进的监测手段。为确保监测周期,控制性的监测点应在工作初期就开始布设并运行。 7、信息系统建设以建立环境地质空间数据库系统和综合整治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为目标,实现数据采集标准化和监测数据采集自动化,评价、预测和综合整治模型化、可视化、人工智能化的决策体系。空间数据库平台为Arc/Info。 技术要求按中国地调局修订的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以及其它相关标准编写。 8、专题研究对重要且解决难度较大的地质环境系统演变规律,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的评价预测及示范研究,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与开发论证等,应设置科研课题进行专门研究,使科研与调查工作密切相结合,解决调查项目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应说明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的名称、立项依据、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等。 9、图件编制主要编制实况性图件、评价预测性图件和对策性图件。均采用数字化编图。说明图件的名称、比例尺与图面基本内容等。 第六章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编写。 第八章 组织管理和项目人员设置 1、组织管理 2、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 技术管理措施 1、保障任务完成、提高成果水平与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含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等。 2、设备配置,列表说明所配置的主要设备。 3、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4、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第十章 预期提交成果 1、成果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及专题研究报告、信息系统建设报告等及附图、附表。调查成果以数字和纸介质两种形式表示。 2、提交成果时间(送审稿、正式稿)。 第十一章 设计附图 1、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2、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图 3、工作布置图(以简化水文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为底图) 4、其它需要的图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