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doc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万和1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等“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完成之后再另行修订。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一、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是 (一)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二)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三)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二、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一)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 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 2、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3、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 4、土地资源调查; 5、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 6、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 7、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三)样品采集、测试统一标准、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调查成果要以数字和纸介质两种形式表示,数字成果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修订的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以及其它相关标准。要建立空间生态环境地质图库。 三、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几点技术要求 (一)要明确并突出 “3S”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要明确测区内可利用的航、卫片类别、精度,明确所使用的解译手段、数据采集记录手段、GPS仪器类型、测量精度、GIS平台类别等。收集的历史资料和本次调查获得的资料要进入空间数据库。要真正做到“3S”技术的有机结合。 (二)要突出反映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对象的动态性。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调查评价区域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动态性包括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的区域性动态(生态水位、资源的质与量)变化、地面沉降量变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沼泽化、土地贫瘠化和石漠化,微地貌的变化等。这些动态变化要用GIS可视化表示。 (三)要突出揭示生态区域变化与地质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四)空间数据库平台为Arc/Info。 (五)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目前尚未发布技术要求和规程,调查研究工作可根据各测区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DZ/T0001-9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DZ/T158-95150000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 ZB/TD10004-89150000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GB/T14158-93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规范 DZ/T0151-95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绪言 1、目的任务,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起止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2、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气象水文、交通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第二章 以往工作程度 1、以往区域基础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以往水工环地质工作总结以往的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分析测区内存在的问题,编制区域“水、工、环”地质工作程度图. 3、已进行的其它调查工作包括矿产勘查、土壤调查等. 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阐述。 第三章 测区地质背景及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主要从区域地貌、地质构造背景和地质环境条件来分析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 1、区域地貌条件重点阐明地理地貌对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与影响特征. 2、区域地质条件重点阐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遥感地质特征等. 3、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以上内容阐述要与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相关,力求文字精练。 4、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结合野外踏勘,在充分对已有各种资料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测区内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产生的各种原因。问题分析要透,不能泛泛而谈。 第四章 工作部署 1、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阐述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 2、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并视具体情况分年度提出各工作阶段的主要内容,并附相应的工作部署图。 3、年度工作安排 说明年度工作安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当年工作安排要详细具体。 第五章 调查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 1、调查内容根据测区地质条件和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明确调查内容。调查内容要分类详细阐述。 2、技术路线依据测区特点和调查内容,采用高效实用的技术路线。 3、工作方法详细说明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各自的技术要求。工作方法要分类叙述。 4、图件编制要明确编制哪些图件,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及对数据采集的要求。实现野外调查资料现场数字化。 第六章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编写。 第八章 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 1、组织管理 2、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 质量保证和安全生产措施 1、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2、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3、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第十章 预期成果及提交时间 1、成果资料 调查报告、图件,包括电子版和纸介质形式。电子版格式要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要求。此外,还包括原始资料和其它技术文件资料。 2、提交成果时间 第十一章 设计附图 1、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2、以往地质研究程度图 3、工作布置图 4、其它需要的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