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doc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的编写、审查和认定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项目的性质,把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分为物探化探异常查证、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矿产资源普查评价和地下水资源勘查四种类型,各种类项目应分别按照矿产资源评价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设计编写要求、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矿产资源普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和地下水资源勘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的要求编写设计。 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主要体现在下列五个方面 (1)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 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 (3) 新发现矿产地; (4) 可供普查的矿产地; (5) 可供详查的矿产地。 设计中涉及的主要目标应与上述指标吻合。 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相当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所划分四个工作阶段中的预查阶段及其前期工作。由于全国地质工作程度差别很大,这一阶段可进一步划分为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和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两个阶段,两阶段所针对的工作区、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都有较大区别。 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是指对工作程度较低的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地区,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野外踏勘、区域化探扫面和少量地表工程揭露,圈定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成矿远景区的工作。其工作目标是 (1)初步查明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2)圈定成矿远景区,并划分其类别。 (3)对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进行总体评估,并提出下步工作建议。 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充分收集工作区内已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包括区域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及已有矿点、矿化点资料,配合遥感解译工作,编制区域中小比例尺(1∶20万1∶50万)地质矿产草图。 2、编制工作设计。 3、开展野外工作(1)野外踏勘检查,进行地质、物探、化探等典型剖面测量和地质路线调查;(2)根据工作程度和实际地质情况,开展1∶20万1∶50万化探扫面工作;(3)对已知矿化点和物化探异常进行野外检查,编制相应比例尺的地质图;(4)通过少量地表工程揭露和采样测试,初步了解其矿化特征和成矿远景。 4、开展综合研究利用GIS技术,对取得的成果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修编区域地质矿产图;进行成矿单元划分和成矿远景区圈定,并划分远景区类别。 5、根据上述成果,对区域矿产资源远景作出总体评价,并提出进一步工作建议。 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是指在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基础上,对找矿潜力较大的成矿远景区进行物探、化探扫面和异常查证工作,对有希望的远景区进行工程揭露和少量深部工程验证,提出可供普查的矿产地。工作目标 (1)基本查明成矿远景区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2)提出可供普查的矿产地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3)进行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总体评价,估算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 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系统收集区内已有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及矿点、矿化点资料,配合遥感解译工作,编制中比例尺(1∶20万1∶5万)地质矿产图。 2、编制工作设计。 3、综合研究利用GIS技术,对成矿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初步优选重点评价的找矿预测区。 4、开展野外工作(1)对已知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异常进行全面踏勘检查;(2)根据工作程度和地质条件,选择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开展中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工作;(3)筛选物化探异常并择优开展II-I级异常查证;(4)对有希望的矿化地段进行地质填图及相应的地表工程揭露和采样测试,并择优进行少量深部工程验证;(5)对矿化特征、矿体赋存状态、分布范围等开展研究;(6)对矿石物质组分和选冶性能进行初步对比研究,对其工业利用意义作出初步评价;对新的矿石类型,应采集初步可选冶样品进行选冶性能研究。 5、对远景区内的矿化类型进行成因分类和对比研究,总结区域成矿模式和评价准则,提出下步工作方向。 6、了解远景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产开发的经济意义作出概略研究评价。 7、根据上述成果,进行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评价,提交可供普查的矿产地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 附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前言 1、目的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和项目重点、工作周期及提交成果的时间等。 2、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社会经济概况等。 3、矿权登记情况包括工作区内探矿权登记范围、面积等,视情况附区块图,必要时还需表述区内采矿权登记的范围及有关情况。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以往区域地质工作,按年度先后叙述,主要是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扫面、区域物探(包括重力、磁法、航空电法、航空能谱测量等)及遥感地质调查,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以往矿产地质工作主要说明矿产勘查工作性质、工作程度、已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必要时应附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 3、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 对上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结论,予以评述。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本节主要从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 1、区域地质背景重点阐明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并较详尽叙述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含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同时阐述区域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和遥感信息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的关系。 2、区域成矿地质条件根据区内已知矿点、矿化点等成矿信息,阐述区域矿产分布、矿化类型及其矿化特征,分析重要矿化类型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阐明区内已知矿床(点)的矿体形态、规模、产状、空间关系、分布特征、矿石共生组合特征、矿石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含矿围岩蚀变特征等。 第四章 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 1、总体思路或部署原则 根据项目任务书和区域地质矿产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如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综合找矿与综合评价、广泛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 2、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包括各种地区矿产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设计的编写、区域地质调查、面积性物化探扫面、各类矿点检查和异常查证,成矿条件研究等;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视具体情况对工作作出分年度的安排,并附相应的工作部署图。 3、年度工作安排为便于指导野外施工和年度工作任务的考核,应对年度的地质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4、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地质填图 通过填图,大致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各类物化探异常、矿化带及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分布;主要控矿因素。研究地表矿体的产状、走向变化;对采矿遗迹和老窿进行调查,收集矿体、矿化体的资料。 地形图可采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并充分利用GPS定位技术和航测资料进行校正。重点说明填图比例尺、范围、面积、剖面测制地点的确定、填图精度的要求,及方法的选择;同时说明和矿化带、含矿层、矿体有关岩石、围岩蚀变、含矿构造带及其他地质现象的观察内容,图示方法。 (2)槽井探工作 说明各类槽井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 (3)钻探工作 一般只投入少量钻探工程,用于验证异常,了解矿带(体)的深部延伸。设计中应明确对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作量、施工顺序及技术质量要求。 设计施工剖面图可另报。 (4)坑探工程 本阶段工作一般不布置坑探工程。确实因条件限制不宜布置钻探,可布设少量坑探工程。设计中应说明对坑探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及施工目的。 (5)物探工作 根据工作任务、物性前提,选择有效的物探方法进行方法试验和应用,按有关规范技术要求执行,并编制专业设计。 (6)化探工作 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及取样方法,要根据普查区特点进行选择。 按有关规范要求执行,并编制专业设计。 (7)采样与测试 说明采样的种类、方法、规模、数量,采样点布置原则,样品分析、测试项目等。若采可选性试验样品应单独编制采样设计。 (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在填图工作中应收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的内容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资料。 对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应收集其他开采技术条件资料,并进行可行性概略研究。 (9)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设计要求(执行DZ/T0078─93和DZ/T0079─93)。 第五章 实物工作量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 经费预算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暂行办法要求编写。 第七章 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 1、组织管理 2、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八章 保证措施 1、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量的具体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等。 2、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3、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第九章 预期提交成果 1、按阶段任务要求,提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报告及相应的附图、附表等提交时间。 2、预计提交的新发现矿产地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 第十章 设计附图 1、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2、工作区研究程度图 3、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图 4、中小比例尺区域物化探异常图 5、中比例尺重要远景区地质矿产图 6、大比例尺矿区地质图及物化探图 7、总体工作部署图及其分图 说明以上提纲仅供编写项目设计时参考,可根据项目不同情况作适当调整,专业另有规范规定要求的,要统一按专业要求执行。 矿产资源普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普查评价,是指对已发现的矿床或矿体及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地区,或经异常查证说明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产地,通过露头检查、地质填图、物化探工作及相应的探矿工程,探求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工作目标 (1)大致查明普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类型、分布规律及成矿远景。 (2)大致查明矿体(层)的形态、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 (3)进行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4)大致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5)在完成上述工作要求基础上,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提出是否具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系统收集矿区内已有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矿点、矿化点资料,以及综合研究等资料,全面掌握以往工作程度。 2、开展地质填图和物、化探工作,测制大比例尺1∶20001∶10000矿区地形地质简图和相应的物探、化探图件。 3、对矿层、矿带矿化带进行较系统的地表工程揭露和采样分析,圈出矿体、矿化体、矿化蚀变带以及氧化带的空间形态或分布范围。 4、选择主要矿体,布置深部工程控制剖面,并进行工程施工。 5、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试验研究及选矿试验,如有同类型矿石的相关资料可进行类比研究。 7、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普查矿区外围开展中大比例尺物、化探和矿点检查工作,以发现新的矿产地或同类矿床。 8、通过上述工作,对普查区的资源量进行估算,并作出总体评价,提出可否进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附普查评价设计书编写提纲 第一章 前言 1、目的任务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周期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2、工作区范围和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涉及图幅及编号、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概况、交通条件、供水、供电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概况等。 上述内容,凡与调查无关或关系不大者不写或少写。 3、矿权登记情况包括调查区内探矿权登记范围、面积等,视情况附区块图,必要时还需表述区内采矿权登记的范围及有关情况。 第二章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以往区域工作情况主要是各种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化探、区域物探(包括区域重力、磁法、航空电法、航空能谱测量等)、遥感地质等,并对其成果作简要叙述。 2、以往矿产地质工作已进行矿产勘查地区的工作性质、工作程度、投入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与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有关的矿区,应附已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及主要工程分布图。对已提交的成果应确切地予以表达。 对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予以详述。 3、对已经涉及本次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科研工作,要重点说明其工作成果和重要结论(如对成因认识的改变并涉及对矿床远景评价的应扼要地予以叙述)。 4、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影响区内找矿突破的关键性地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应结合本次工作的目标任务加以详述。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主要从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分析说明工作部署的依据。 1、区域成矿条件重点阐明区域地质背景、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遥感地质特征、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本节要避免泛泛罗列地质资料,力求文字精练。 2、矿区地质特征重点放在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特征上。若为沉积矿床,应将重点放在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类型、沉积相模式及沉积成矿作用;如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应重点分析控矿构造类型及性质特点,如韧、脆性变形的特征、规模、产状、构造剥离面或拆离面、不整合等;若为岩浆型矿床,要从岩浆岩岩性岩相分带、侵入特征、侵入模式等方面进行叙述;对成矿条件较复杂的矿床,要分别叙述其主要成矿特征。 同时,阐述普查区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3、矿体地质特征包括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空间位置、分布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围岩蚀变等特征。 4、矿石的选冶情况及经济技术评价。 第四章 工作部署 1、工作部署原则 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说明各项工作间的衔接及施工顺序。 2、总体工作部署 根据项目的要求和上述部署原则,对不同层次及各类地区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并视具体情况分年度作出各工作阶段的主要任务,并附相应的工作部署图。 3、年度工作安排 说明年度工作安排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尤其是当年的工作安排。 第五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测量工作 普查阶段的测量工作是地质填图、物探、化探等工作的基础,底图比例尺应满足上述工作的要求。要充分利用GPS定位及航测资料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地质填图 通过地质填图,大致查明矿区内地层构造、岩石与各类物化探异常、矿化带及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围岩蚀变及分布等主要控矿因素。研究地表矿体的产状及其变化。 视普查区大小和矿床的复杂程度,来确定矿区填图类型(大部分矿区搞草测,个别情况较复杂的搞简测)及比例尺,说明填图范围、面积、剖面测制地点的确定、填图精度的要求及方法的选择。要说明和矿化带、含矿层、与矿体有关的岩石、围岩蚀变、含矿构造带及其它地质现象的观察内容,图示方法。 3、槽井探工作 槽井探工作主要用于系统揭露圈定地表矿体、构造、重要地质界线及各类异常。 重点说明各类槽井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规格、工作量、施工顺序、质量要求。 4、钻探工作 普查阶段布置的钻探工程,主要用于控制矿体,了解矿带的深部延伸。要说明钻探工程布置原则,工程间距,工作量,施工顺序及质量要求。 5、坑探工程 普查阶段一般不使用坑探工程,确因条件限制不宜布置钻探工程的,可布设坑探工程。设计中应说明坑探工程的技术质量要求及施工目的。 6、物探工作 物探工作应根据已有物探资料、普查矿种及围岩的物性特征布署,比例尺按普查面积及矿床大小选择。 7、化探工作 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及取样分析方法,要根据普查区特点进行选择。 物化探工作部署要有的放矢,按有关规范要求执行,并编制专业设计。物化探工作采用的比例尺应尽可能与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致,并确定有效的成图方法,做好物化探资料的综合解释。 8、取样化验工作 应详细说明拟采集的岩矿样、化学样、光谱样、选矿试验样和同位素样等各类样品的采集目的、采样原则、数量、分析测试项目等。 9、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说明在评价工作中应进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 10、矿石选(冶)性能试验与评价 说明普查中对矿石可选性资料获取方法。对于组分复杂,矿物颗粒较细,在国内尚无工业利用成熟经验的矿产,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11、矿床可行性评价 在普查评价过程中应做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 12、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说明野外工作阶段及室内整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执行DZ/T0078─93和DZ/T0079─93),说明对经过普查工作,估算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可能采用的方法。 13、专题研究 说明结合普查工作所确定的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科研必须与普查工作密切结合,解决普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命题。 第六章 实物工作量和经费预算 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年度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七章 经费预算 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编写。 第八章 组织管理和项目组人员设置 1、组织管理 2、项目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九章 技术措施 1、保障任务完成,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含技术措施,各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人员水平所采用的技术培训措施等。 2、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3、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第十章 预期提交成果 1、普查工作报告及相关图件、附表。 普查报告提交的资源量,主要是按照GB/T17766─1999规定的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要求333级别以上资源量所占资源量的比例在70以上。重点是通过普查评价,确定可否转入下一阶段地质工作。 2、提交成果时间 第十一章 设计附图 1、交通位置图(可附插图) 2、以往地质研究程度图 3、勘查开发登记范围图(如图面允许可与其他图件合并) 4、120万─15万区域地质图 5、120万─15千物化探异常图 6、11万─12千矿区地质图 7、大比例尺典型剖面图 8、总体工作部署图及其分图 说明以上提纲仅供编写项目设计时参考,可根据项目不同情况作适当调整。专业另有规范规定要求的,要统一按专业要求执行。 附件 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 国土资源大调查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可量化的主要指标为 1、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 3、新发现矿产地 4、可供普查的矿产地 5、可供详查的矿产地 附固体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成果指标释义 一、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一)定义 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资源量是根据有限的数据计算的,其可信度较低。可行性评价仅做了概略研究,经济意义介于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范围内,可行性评价可信度低。 (二)验收标准 1、大致查明普查区的地质、构造情况,矿床(点)和各类异常的含矿性以及矿产分布规律和成矿远景。 2、在工作中所使用的勘查工程布置大致相当于以往勘探规范中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第一、二勘探类型的D级储量,煤炭资源简单和中等构造、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C级储量所采用的工程要求。 3、大致掌握矿体(层)的形态、产状、矿石质量特征。 4、大致了解了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5、通过对矿石加工选(冶)性能的类比研究,作出是否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评价;对于组分复杂,矿物颗粒较细,在国内尚无工业利用成熟经验的矿产,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6、对矿床的可行性评价已经做过概略研究。 (三)计量单位 按照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储量单位”执行。 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 (一)定义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物探、化探、遥感等异常资料,经过少量勘查工程验证的,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而估算的潜在矿产资源。其工作成果可以作为部署普查工作的依据。 (二)验收标准 1、大致了解工作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矿点、矿化点、各类异常的分布范围和成矿远景。 2、在工作中所使用的勘查工程布置相当于以往勘查规范中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第一、二勘探类型的E级储量,煤炭资源简单和中等构造、稳定和较稳定煤层的D级储量所采用的工程要求。 3、初步了解了矿体的产状、规模、分布范围、矿石的品级和自然类型。 4、大致了解了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 5、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类比,通过概略研究进行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 (三)计量单位 按照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储量单位”执行。 (四)说明 1、预测资源量(334),是指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航空、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具有矿化潜力的地区,并和已知矿床类比而估计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有无经济意义尚不确定。根据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的特点,将预测资源量(334)划分为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和经物探、化探工作估计的预测资源量(3342),其中将(3341)作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可量化的成果主要考核指标。 2、经物探、化探工作估计的预测资源量(3342),是指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工作预测的潜在矿产资源;在与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可以推断其存在的可能性。其工作成果可以作为部署进一步异常查证的依据。 3、经物探、化探工作估计的预测资源量(3342)的验收标准初步研究了异常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各类异常的分布范围和特征,矿点和矿化点的分布范围和成矿地质背景;已通过III级以上异常查证,获得了相应的数据;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数据,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概略估算了预测资源量;提出了值得进一步工作的依据。 三、新发现的矿产地 (一)定义 通过各类地质调查工作(在项目工作期内),或者根据群众报矿、群众采矿线索新发现的,并经过初步工作证实为有进一步工作意义或具有工业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并已作出初步评价的矿区。 (二)验收标准 1、对矿区基本地质情况及矿床类型有一定了解;对矿体分布和埋藏情况做过概略地质调查和必要的工程揭露与控制。 2、对矿石质量有正规取样化验资料,矿石质量及矿体开采技术条件符合现行矿产工业评价要求。 3、矿产地的资源量规模达到现行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小型矿床上限的二分之一以上。 4、概算资源量类别已满足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 T177661999)中333或前述3341之要求。 5、有正式编写的文字报告,并附有必要的地质图、剖面图、工程编录及取样位置图等相应图件。 (三)计量单位 “处” 四、可供普查的矿产地 (一)定义 通过矿产资源预查(定义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 T177661999))的矿区,矿点检查、物化探异常查证新发现的矿产地,或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地段,矿床规模已达到小型以上,成矿条件有利,具备开展普查评价工作的条件。 (二)验收标准 1、已有一定的地表工程揭露或少量深部工程验证。 2、所揭露之矿体或已查证之异常,其成矿地质条件和矿体展布特征已经大致了解。 3、矿体品位、厚度、开采技术条件达到现行矿产资源一般工业指标要求。 4、已有必要数量的取样测试结果,其取样、分析方法基本可靠,对新类型矿床还应有矿石技术加工条件及矿石(矿物)利用条件的初步分析资料。 5、已经概略估算了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其规模达到现行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小型以上。 6、大致了解了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并进行了投资机会评价。 7、附有相应的预查报告、地质简报及图件,并经审查认可。 (三)计量单位 “处”。 五、可供详查的矿产地 (一)定义 通过矿产资源普查(定义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的矿区,或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地段,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已达到普查要求,矿床规模达到中型以上,具备开展详查工作的条件。 (二)验收标准 1、已经大致查明矿区地质、构造情况,矿点、矿化点、各类异常的含矿性以及矿体分布规律和成矿远景。 2、对已知主要矿体已有系统地表工程控制,深部也有稀疏工程控制,大致查明了矿体(层)的形态、产状和分布情况,大致查明了矿石品位、物质成份、结构构造、自然类型等地质特征。 3、已知主要矿体已经过系统取样分析,取样方法及分析方法正确,质量可靠。 4、已经通过矿石加工选(冶)性能对比研究,作出了该区矿石是否具有工业利用意义的评价;对于组份复杂、颗粒较细、工业利用尚无成熟经验的矿产或新类型矿产,已经进行了可选(冶)性能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5、初步了解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并通过可行性评价的概略研究,证实具有经济价值。 6、已经据实估算了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和经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3341),其规模达到现行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中规定的中型以上。 7、附有相应普查报告或相应地段的地质勘查简报及图件,并经审查认可。 (三)计量单位 “处”。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