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龙洞煤矿地下水运移的同位素研究.pdf
书书书 2 0 0 8年 1 2月 2 9卷 6期 7 2 5 7 2 8 地 球 学 报 A C T AG E O S C I E N T I C AS I N I C A D e c . 2 0 0 8 2 9 ( 6 ) 7 2 5 7 2 8 本文由科技部基本科研业务费所控项目( 编号 2 0 0 7 1 8 ) 资助。 收稿日期 2 0 0 8 0 9 2 0 ; 改回日期 2 0 0 8 1 0 1 0 。责任编辑 刘志强。 第一作者简介 王华, 女, 1 9 5 7年生, 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同位素分析测试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通讯地址 5 4 1 0 0 4 , 广西桂林七星路 5 0 号; 电话 0 7 7 3 5 8 2 7 0 7 4 ;E m a i l w a n g h u a 1 @1 6 3 . c o m 。 攀枝花龙洞煤矿地下水运移的同位素研究 王 华1 ) 张远明2 ) 覃嘉铭1 ) 李 强1 ) 杨 琰3 ) 1 )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 5 4 1 0 0 4 ; 2 ) 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四川成都 6 1 0 0 8 1 ; 3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 0 0 7 1 5 摘 要 攀枝花市西区龙洞煤矿经过十余年的生产, 不但在地下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采空区, 而且通过影响地下水 形成了较大范围的疏干, 致使矿区内大部分泉点断流。因而, 为确定矿山地下水长期疏干对龙洞泉流域的影响程 度, 笔者通过比较水库水、 大气降水、 地下水与渗漏水之间的同位素特征, 区分出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并为查明本 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确定矿坑地下水疏干的影响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下水;大气降水;同位素;龙洞煤矿;攀枝花 中图分类号 P 5 9 7 . 2 ;P 6 4 1 .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0 0 6 3 0 2 1 ( 2 0 0 8 ) 0 6 7 2 5 0 4 I s o t o p i cS t u d y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D r a i n a g ei nt h eL o n g d o n gC a v eC o a l Mi n eo f t h eP a n z h i h u aD i s t r i c t WA N GH u a 1 牘 Z H A N GY u a n m i n g 2 牘 Q I NJ i a m i n g 1 牘 L I Q i a n g 1 牘 Y A N GY a n 3 牘 1 牘 I n s t i t u t e o f K a r s t G e o l o g y 牞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牞G u i l i n 牞G u a n g x i 5 4 1 0 0 4 牷 2 牘 C h e n d uC e n t e r o f H y d r o g e o l o g y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 牞C h e n d u 牞S i c h u a n6 1 0 0 8 1 牷 3 牘 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牞S o u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牞C h o n g q i n g4 0 0 7 1 5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 a b o u t t e ny e a r s m i n i n g 牞a l a r g e m i n e v o i dw a s f o r m e di nt h e s u b t e r r a n e a nL o n g d o n g C a v e c o a l m i n e 牞a n d t h i s c o n d i t i o nr e s u l t e di nt h ed r y i n gu po f s o m es p r i n g s d u et ol a r g ea m o u n t s 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 d r a i n a g e .I no r d e r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a f f e c t o f m i n i n g o nt h e L o n g d o n g d r a i n a g e a r e a 牞t h e a u t h o r s m a d e a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 i s o t o p ef o r m a t i o no f 1 8O 牞 δ Da n d3Hf r o mr e s e r v o i r 牞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牞 g r o u n d w a t e r a n di n f i l t r a t i o nw a t e r i nt h e l a b o r a t o r y 牞 a n dt h e r e s u l t s h a v er e v e a l e dt h e r e c h a r g e s o u r c e o f g r o u n d w a t e r a n dp r o v i d e ds o m e c l u e s t o t h e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i nt h i s a r e aa n de x a c t i n f o r m a t i o no nt h eg r o u n d w a t e r d r a i n a g ei nt h em i n e . K e yw o r d s g r o u n d w a t e r 牷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牷i s o t o p e s 牷L o n g d o n gC a v ec o a l m i n e 牷P a n z h i h u ad i s t r i c t 攀枝花市西区龙洞煤矿是一座为配合攀枝花钢 铁集团炼钢所需能源而建立起来的煤矿企业, 矿山 自 2 0世纪 7 0年代以来经过十余年的生产, 在地下 形成了较大范围的采空区, 不但对地下水形成了较 大范围的疏干, 而且还在矿区内及影响范围内造成 大部分井泉点断流, 并对区内龙洞泉流量亦造成了 一定的影响。因此, 为确定矿山地下水长期疏干对 龙洞泉流域的影响程度, 阐明地下水成因与运移规 律, 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水措施, 根据环境同位素 D 和1 8O在地表水及地下水中的分布规律, 通过比较 水库水、 当地降水、 地下水与渗漏水之间的同位素特 征, 并利用大气降水中氢氧重同位素的高程效应和 纬度效应等, 区分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从而对查明 本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确定矿坑地下水疏干的影响 范围。 CAGS 1 研究区概况 龙洞煤矿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与云南省华 坪县交界处, 地理座标 1 0 7 2 7 ′ 1 7 ″ ~ 1 0 7 2 9 ′ 1 7 ″ E , 2 6 3 6 ′ 1 5 ″ ~ 2 6 3 8 ′ 4 5 ″ N 。属南亚热带北温带气候 区, 具有夏季长、 气温日变化大、 干热、 日照强、 降雨 集中等特点。年降水量 7 0 0~ 1 2 0 0m m , 多集中在 6 ~ 9月。区内地貌以构造侵蚀为主, 海拔 1 2 0 0~ 1 8 0 0m , 总体地形北高南低, 山脉近东西走向。矿区 南侧有金沙江流经, 最大流量 4 4 3 0m 3/ s , 最小流量 5 0m 3/ s ( 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 2 0 0 6 ) 。 区内出露地层自新而老有 第四系( Q ) 、 上第三 系昔格达组( N 2x ) 、 上三叠统大箐组( T3d q ) 、 上二叠 统峨眉山玄武岩( P 2β ) 、 下二叠统阳新组( P1y ) 和中 泥盆统( D 2) 。地层总的走向是近 E W向, 且向南倾 斜, 基本上为一完整的单斜储水构造。煤层主要赋 存在上三叠统大箐组( T 3d q ) 地层中, 共分 8段( T3t 8 ~ T 3t 1) , 主要可采煤层顶部为上第三系昔格达组 ( N 2x ) , 多以泥岩为主, 基本不含水, 构成相对隔水 层; 其底部为下二叠统阳新组( P 1y ) 和中泥盆统 ( D 2) 厚层灰岩, 灰岩在地表和浅部岩溶甚为发育, 补给条件好, 渗透能力强, 水头压力高, 富水性强, 并 常与上三叠统大箐组( T 3d q ) 砂泥岩接触处, 形成一 系列的岩溶大泉出露, 且流量较大, 如下龙洞泉流量 达 1 2 0~ 2 0 0l / s 以上, 其余的泉水流量均在 1 0~ 5 0 l / s 之间, 地下径流模数 1 0~1 6l / s k m 2, 水量丰 富, 加之断层的深切沟通, 构成了本矿区以底板进水 为主,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充水矿床( 王思敬 等, 1 9 9 0 ;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队, 1 9 9 8 ; 尹显科等, 2 0 0 4 ; 成都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中心, 2 0 0 6 ) 。 2 实验方法 为查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状况并保证同位素分 析工作的顺利开展, 共在龙洞煤矿周围采集水样 7 件, 即泉水 5件及地表水 2件, 测试内容包括氚、 氘 以及氧 1 8 , 并现场记录各取样点的气温和水温状 况。样品的测试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同位素实验室完成。水中氢同位素采用目前国际较 先进的金属铬法( 万德芳等, 2 0 0 5 ), 将装有金属铬 的反应炉抽真空 2 . 0 1 0 - 3P a , 升炉温 8 4 0℃, 用微 量注射器注入水样 2u l ,与金属铬反应 8m i n , 然后 用活性碳吸收 4m i n , 取下 H 2瓶送质谱分析。水中 氧同位素采用 C O 2 H2O平衡法, 取水样2m l 装入平 衡台的反应瓶中, 抽真空 1 . 3P a , 在 2 5℃下充入 C O 2 ,与 H2O进行平衡反应, 反应时间 3h , 平衡后的 C O 2直接连接质谱测量。氢同位素、 氧同位素采用 M M 9 0 3 E ( 英国 V G公司) 气体同位素质谱仪进行测 定, 国家标准物质为 G B W 0 4 4 0 1 、 G B W 0 4 4 0 2 , 相对 于 V S M O W标准表示, 其分析精度 δ D< 2 ‰, δ 1 8O< 0 . 2 ‰。水中氚同位素采用电解浓缩法, 取水样 2 0 0 m l 进行第一次蒸馏; 蒸馏好的样品加入 2g 过氧化 钠, 倒入电解瓶, 装上电极片放置电解槽中进行浓缩 电解, 样品电解余下 1 5m l 左右, 停止电解; 倒出样 品进行第二次蒸馏, ( 蒸馏瓶内底部的样品直至蒸 干, 已防止同位素分馏) ; 取二次蒸馏好的样品 1 0 m l 放入测量瓶中, 加入 1 0m l 闪烁液上机待测。氚 同位素采用 L S C L B 1低本底液体闪烁计数器( 日本 A l o k a 公司) , 本底值为 2 . 7 2c p m , 探测效率1 6 . 0 %。 3 结果与讨论 在试验中共采取矿区地下水( 即泉水) 样品 5 件, 地表水( 沟道及水库水) 共 2件, 总计采取水化 学试样共 7件。地下水取样分布于不同高程的补给 区及排泄区内, 地表水主要位于矿区的沟道和水库 内, 这些水样的取样地点及同位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见表 1 。 3 . 1 补给源 通过建立矿区雨水线来确定水汽的补给源, 该 方法应当取样收集该地区全年降水水样并以测定的 数据为依据, 从而代表该区 δ 1 8O 、 δ D的背景值, 但由 于采样困难, 并且样品数量较少, 故采用全球降水线 方程代替该区雨水线( 卫克勤等, 1 9 9 4 ) 。全球大气 降水方程为 δ D= 8 δ 1 8O+ 1 0 ( 1 ) 而通过该区地下水所获得的线性回归关系为 ( 图 1 ) δ D=- 2 3 . 7 4+ 4 . 3 6 δ 1 8O r = 0 . 9 8 9 ( 2 ) 相对于全球的降水线的回归方程, 方程( 2 ) 的 斜率和截距大大低于全球降水方程, 这是因为对于 地下水来说, 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后, δ 值的变化趋于 均一化, 反映了时间、 空间的混合; 此外, 矿区自然地 理因素、 水岩相互作用和气候条件也对 δ值产生 影响。 考虑到稳定同位素1 8O 、 D亦为水分子的一部 分, 因而根据稳定同位素理论及各种分馏效应( 高 度效应、 温度效应以及蒸发效应等) 可用来区分地 下水形成的来源, 高度效应通常造成平原地区大气 627地 球 学 报2 0 0 8年 CAGS 表 1 攀枝花市西区龙洞煤矿周围泉水及地表水同位素分析结果 T a b l e 1 I s o t o p eme a s u r e me n t s o f t h eL o n g d o n gc o a l mi n ei nt h ew e s t o f P a n z h i h u a 原编号水样类型采样地点高程 / m水温 / ℃气温 / ℃ δ D ( V S M O W)/ ‰ δ 1 8O ( V S M O W)/ ‰ 3H/ T U L S 1泉水大麦地2 1 2 61 58- 9 2 . 4- 1 3 . 2 1< 2 L S 2泉水何家老屋基旁1 3 9 91 72 0- 8 2 . 6- 1 0 . 9 97 . 1 0 L S 3泉水滥坝大张口1 6 6 91 71 8- 9 3 . 8- 1 3 . 0 84 . 3 7 L S 4泉水平江大巷1 1 1 02 02 3- 8 9 . 5- 1 2 . 3 9< 2 L S 5地表水干箐水库1 3 0 62 22 4- 8 0 . 3- 1 0 . 7 95 . 3 3 L S 6地表水拉罗箐右支沟1 3 1 81 82 2- 9 0 . 0- 1 2 . 5 1< 2 L S 7泉水下龙洞1 3 1 81 82 0- 9 3 . 3- 1 2 . 9 8< 2 图 1 龙洞煤矿周围泉水及地表水 δ Dδ 1 8O关系图 F i g . 1 δ D δ 1 8Oc o r r e l a t i o nd i a g r a mb e t w e e nt h es p r i n ga n d t h eg r o u n d w a t e r i na d j a c e n t a r e a s o f t h eL o n g d o n gc o a l m i n e 降雨中1 8O 、 D的含量往往较高( 冯玉梅, 2 0 0 2 ), 而 周围山区大气降雨补给形成的地下水则1 8O 、 D的含 量往往偏低; 蒸发效应通常造成河水、 湖水等的1 8O 、 D含量往往偏高; 而古封存水因地质早期降水的气 温寒冷而形成明显偏低的1 8O 、 D同位素值。 通过把矿区 7个样品的 δ 1 8O 、 δ D值投放到全球 雨水线坐标图上( 图 1 ) , 可以明显看出, 泉水与地表 水数据点大部分落在全球雨水线附近, 说明各类地 下水补给来源都是大气降水补给的。而干箐水库水 与何家老屋基泉水偏向雨水线的右侧( 右侧的两个 数据) , 何家老屋基泉为表生态泉, 可能是受蒸发作 用造成同位素分馏的结果。 3 . 2 补给区的高度 由于该区主要接受当地大气降雨补给, 因而利 用大气降水的 δ D和 δ 1 8O所具有的高程效应特性, 可确定含水层补给区大气降水的同位素入渗高度。 因而, 根据地貌特征圈定补给区域, 通过下式可以计 算出补给的高程, 即 H= ( δ 1- δ2) / K+ h ( 3 ) 式中 H 同位素入渗高度( 补给区标高) m ; δ 1泉水 δ 1 8O的平均值 - 1 2 . 2 8 ; δ 2当地大气降水 δ 1 8O的平均值 - 1 1 . 0 6; K 同位素高程梯度, 此处 取 K值为 0 . 2 5 %/ 1 0 0m ( 冯玉梅, 2 0 0 2 ) , 因为研究 区海拔高程变化非常大, 达 1 0 1 6m ; h 矿区平均高 程, 1 4 7 3m 。 将上面数据代入( 3 ) 式, 计算该区地下水的平 均补给高程为 1 9 6 1m , 即大致平均2 0 0 0m 。如果仅 用平 江 大 巷 及 下 龙 泉 计 算, δ 1 8O 的 平 均 值 为 - 1 2 . 6 8 ,则其平均补给高程为 2 1 2 1m 。通过同位 素补给高度的计算, 从而证实水文地质填图所确定 的补给区为矿区北部泥盆及二叠纪灰岩分布区是正 确的。 3 . 3 矿区氚含量及地下水年龄 地下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 1 8O , D ) 及放射性同 位素( 如3H ) 用于大范围地下水天然示踪, 从而测定 地下水的来源、 补给的局部地域及地下水的滞留年 龄等。这是因为1 8O 、 D 、 3H作为形成水分子的一部 分, 当雨水中的放射性氚( 3H ) 随地下水进入地下含 水层之后, 氚组分则以 1 2 . 4 3a 的半衰期不断发生 衰减, 因而基于放射性强度衰变理论, 即可估算出地 下水进入地下含水层后的滞留时间即地下水年龄。 此外, 由于不受人工核反应影响的天然雨水中仅含 0 . 0 5~ 0 . 5 0T U ( 氚单位) , 但从 1 9 5 4年全球核试验 开始之后, 大气降水氚含量逐年增高, 到 1 9 6 3年北 半球雨水中最高氚含量曾达到 2 9 0 0T U ( 王东生, 1 9 9 3 ) , 其后逐年降低, 并在 2 0世纪 9 0年代后基本 维持在 2 0T U左右。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球性氚人 工示踪试验, 利用这一示踪过程可以追踪地下水的 运移, 可以估算地下水的滞留时间。经验认为, 高于 5个 T U ( 氚单位) 的地下水为 5 0a 以内形成的地下 水, 较低的氚含量可能表示其地下滞留年龄超过 5 0 a 或现代雨水与古老的地下水发生混合而致( 刘峰 等, 2 0 0 2 ; 徐方军等, 2 0 0 2 ) 。 727第 6期 王华等 攀枝花龙洞煤矿地下水运移的同位素研究 CAGS 从表 1可以看出水中氚含量普遍偏低, 一般小 于 8T U , 意味着其地下水可能为 1 9 5 2年( 大气热核 试验)以前的水( 根据资料 1 9 4 9~ 1 9 5 0大气降雨 氚含量为 5~ 1 0T U ) , 也可能是近年水。 3 . 4 矿区泉水通流、 排泄关系分析 通过表 1还可以看出大麦地、 滥坝大张口、 平江 大巷地下水与下龙洞泉( 1号泉) 有着紧密的水力联 系, 它们的1 8O具有一致性, 从而说明它们由降雨补 给。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加之氚分析结果, 可以认 为龙洞泉所具有的同位素特征是由平江大巷长期排 疏地下水造成的。此外, 大麦地泉在一定程度上也 受到平江大巷排水的影响, 但不如下龙洞泉所受影 响明显。同时, 考虑到拉罗箐右支沟为地表水, 其直 接来源也为平江大巷的排水。 4 结论 笔者通过环境同位素方法, 较准确地对龙洞煤 矿水文地质进行了定量的分析, 提示了不同时代含 水层中赋存的不同类型地下水来源。并为进一步较 准确的测定、 计算出该区岩溶水的年龄, 地下水流边 界及补给高程, 明确地下水含水层越流及补给, 径流 和排泄等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初步结论如下 ( 1 )根据稳定 δ 1 8O 、 δ D的资料, 所有地下水均 来源于大气降水。 ( 2 )由补给高程计算, 补给高度平均为2 0 0 0m左 右, 补给区应为矿区北部泥盆及二叠纪灰岩分布区。 ( 3 )矿区深部岩溶地下水相对上部孔隙裂隙水 的居留时间较长, 这主要是由于岩溶水疏干, 上层渗 流补给通道复杂, 微细缝隙储存水析出混和及交替 循环缓慢, 流速小, 水动力条件差所致。 致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涂林 玲、 冯玉梅、 应启和参与该项目中的同位素样品分 析, 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 2 0 0 6 .攀枝花市西区龙洞煤矿水文地 质勘察报告[ R ] . 冯玉梅,王华,涂林玲,朱静波. 2 0 0 2 .四川雅安周公2井地热水环 境同位素的初步研究[ J ] .中国岩溶, 2 1 ( 1 ) 5 1~ 5 4 . 刘峰,段崎,刘其声. 2 0 0 2 .利用天然环境同位素示踪法分析华丰煤 矿四煤顶板出水水源[ J ] .煤田地质与勘探, 3 0 ( 6 ) 3 3 ~ 3 5 .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 9 9 8 .攀 枝花市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R ]. 万德芳,樊天义,田世洪.2 0 0 5 .金属铬法分析微量水和有机氢同 位素组成[ J ] .地球学报, 2 6 ( 增刊) 3 5~ 3 8 . 卫克勤,林瑞芬. 1 9 9 4 .论季风气候对我国雨水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 J ] .地球化学, 2 3 ( 1 ) 3 3~ 4 1 . 王东生. 1 9 9 3 . 中国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浓度场的时间空间展布 及环境效应[ A ] .中国同位素水文地质学之进展[ C ]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5~ 1 1 . 王思敬,黄鼎成. 1 9 9 0 .攀西地区环境工程地质[ C ] .北京海洋出 版社. 徐方军,武文东,段琦,等. 2 0 0 2 .水化学示踪实验及环境同位素测 定技术在砾岩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J ] .山东煤炭科技,5 2 1 ~ 2 2 . 尹显科,黄洁,刘智,宋元宝. 2 0 0 4 .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 与评价[ J ] .四川地质学报, 2 4 ( 4 ) 2 1 2~ 2 1 7 . R e f e r e n c e s C h e n g d uh y d r o g e o l o g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e n t e r . 2 0 0 6 .T h e h y d r o g e o l o g y r e p o r t o f w e s t l o n g d o n gc o a l m i n ea t P a n z h i h u a [ R ] . F E N GY u m e i ,WA N GH u a ,T UL i n l i n g ,Z H UJ i n g b o . 2 0 0 2 .P r e l i m i n a r ys t u d yo n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s o t o p e s i nh o t m i n e r a l w a t e r f r o mN o .2 z h o u g o n g w e l l i nY A ’ a nc i t y ,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 J ] .C a r r s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 2 1 ( 1 ) 5 1~ 5 4 ( 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 . L I UF e n g ,D U A NQ i ,L I UQ i s h e n g . 2 0 0 2 .A p p l y i n g t h e n a t u r a l i s o t o p i c t r a c e r t oa n a l y s et h ew a t e r s o u r c ef r o mt h e 4 t hc o a l r o o f o f H u a f e n g C o a l M i n e [ J ] .C o a l G e o l o g y&E x p l o r a t i o n ,3 0 ( 6 ) 3 3~3 5 ( i n C h i n e s e ) . S i c h u a nb u r e a uo f g e o l o g ya n dm 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e x p l o r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H y d r o g e o l o g y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yp a r t yo fC h e n d u . 1 9 9 8 .R e p o r t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e o l o g y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R ] ( i nC h i n e s e ) . WA ND e f a n g ,F A N a nt i a n y i ,T I A NS h i h o n g . 2 0 0 5 .T h e c h r o m i u ma n a l y t i c a l t e c h n i q u e f o r h y d r o g e ni s o t o p e s [ J ] . A c t a G e o s c i e n t i a S i n i c a , 2 6 ( s u p p . ) 3 5~ 3 8 ( 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 . WE I K e q i n ,L I NR u i f e n . 1 9 9 4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m o n s o o nc l i m a t e o n t h ei s o t o p i cc o m p o s i t i o no f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i nC h i n a [ J ] .G e o c h i m i c a , 2 3 ( 1 ) 3 3~ 4 1 ( 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 . WA N GD o n g s h e n g .1 9 9 3 .T h eH Oi s o t o p e sa n dr a d i o a c t i v et e i t u m o f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f i e l da n dt h e i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f f e c t o f C h i n ar a i n f a l l [ A ] .T h ep r o g r e s s o f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i s o t o p e [ C ] .T i a n j i n g T i a n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5~ 1 1 ( i nC h i n e s e) . WA N GS i j i n g ,H U A N G D i n c h e n g .1 9 9 0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i nt h eWe s t o f P a n z h i h u aC i t y [ M] .B e i j i n g O c e a nP r e s s ( i nC h i n e s e ) . X UWa n j u n ,WUWe n d o n g ,D U A NQ i ,L I UF e n g . 2 0 0 2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w a t e r c h e m i c a l t r a c i n g e x p e r i m e n t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i s o t o p i c m e a s u r e t e c h n o l o g yi nr o c ku n d e r g r o u n dw a t e r r e s e a r c h [ J ] .S h a n d o n gC o a l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 5 2 1~ 2 2 ( i nC h i n e s e ) . Y I NX i a n k e ,H U A N GJ i e ,L I UZ h i ,S O N GY u a n b a o . 2 0 0 4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u r v e ya n da s s e s s m e n ti nm i n e so fS i c h u a np r o v i n c e [ J ] . 2 4 ( 4 ) 2 1 2~ 2 1 7 ( i nC h i n e s ew i t h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 . 827地 球 学 报2 0 0 8年 C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