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SYS模拟的煤矿巷道断面优化分析.pdf
第 1 3卷 第 2期 2 0 1 0年 3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V o l . 1 3N o . 2 Ma r . 2 0 1 0 ■ 哲学研究 和谐医患关系对健康与公平的影响及路径选择① 曲玉波 ( 上海政法学院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系, 上海 2 0 1 7 0 1 ) 摘 要 和谐医患关系是健康维护与促进的核心, 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由于社会变迁与转型, 医患关系矛盾突 出,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影响了健康与公平关系的和谐发展, 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探索, 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其中专业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在医疗体制中像“ 柔性” 支架, 为缓解医患矛盾, 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医患关系; 社会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 C 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7 8 3 5 ( 2 0 1 0 ) 0 2- 0 0 4 7- 0 5 一 医患关系的历史情境 “ 医” 是相对于“ 疾病” 而言的。甲骨文中对疾病的认 识, 是“ 床” 的象形, 整个意思是人躺在床上大汗淋漓。古 文字学家根据其会意性特征, 解释为“ 疒” , 也就是疾病的 意思。甲骨文对病名的记载有 5 0种以上。表明了人对健 康与疾病的认识与理解。 医患关系是伴随着人类对健康与疾病认识的不断深 入, 伴随着对人的生命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它与周围 世界关系的认识与理解而展开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 经历 了四个发展阶段。 ( 一) “ 神 - 人” 阶段 医患关系萌芽于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 阶段, 妇女有保护亲属平安健康的义务, 用熟悉草药为人 治病, 在埃及和罗马的史诗中, 都有对女医生的歌颂。但 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与疾病诊疗几 乎是无能为力的。早期医生形象, 就是神的形象, 把医生 当做上帝派来的使者, 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进行干预, 医生 治病不过是对神的旨意的执行。因此,神与人的关系代替 了医者与患者之间人与人的关系。随着生产的发展, 虽然 把医生从圣坛之上拉回到了俗世, 医生职业等同于手工 艺, 但对医生职业应该做什么的规范仍然很少。医生的医 业活动以单独活动为主,很多从医者是采药者或游历四方 的卖药人、 接骨者、 酒吧女兼接生婆、 “ 眼科医生” 、 巫医、 术 士、 除妖者、 占卜者、 由教师堕落成的江湖医生、 对医疗感 兴趣但无任何专长的俗男俗女。医术仍是掌握在巫医、 祭 司们的手中。甚至采取“ 巫” 的方式进行医疗活动。繁体 文字的“ 鏲” 字, 或古文献记载的部落医者, 皆带有“ 巫” 字。 据罗马医学记载, 医生的地位同奴隶不相上下, 奴隶医生 的行医所得归奴隶主所有, 后来虽然医生的社会地位有所 提高, 医疗活动, 依赖于医生的道德自觉,几乎没有多少医 生会拒绝神的干预, 与医生的治疗相比借助神的心理治疗 更加廉价和更易接受。如中世纪的欧洲医学受基督教的 影响, 普遍以信心和信仰疗法治疗疾病。传统医师面对严 重致死性疾病, 有两条路可走 保守的, 遵循希波克拉底的 教诲( 静观其变, 卧床休息, 进食补品, 好言相劝, 宁静志 远, 不放弃希望) ; 进取的, 就尝试种种手段。早期医患关 系对医生与患者的伦理要求通过个人的行为来体现。 早期的医患关系从现象上看是基本和谐的, 对生命、 疾病、 健康赋予了伦理关怀, 对于人类战胜疾病, 维护健康 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本质上看是不公正的, 医患关系被存 在于人之外某种迷信的色彩所遮蔽, 带有某神秘性、 模糊 性。对疾病的认识与理解具有猜测性, 直观性, 缺乏科学 性。如在欧洲发现公元前 6 0 0 0年甚至 1万年前做过的钻 孔手术的颅骨。在人的头盖骨上钻一个孔, 以驱除想像中 的躲在头颅中的罪恶灵魂。牙医的最早例证来自于石器 时代的丹麦, 考古发现那里有一具尸骨的臼齿上有用燧石 钻具钻出的一个小孔, 可以排除脓液。 由于医者是“ 神” 的 化身, 与现实中的人是相互分离状 74 ①收稿日期 2 0 0 9- 1 1- 2 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0 6 J A 8 4 0 0 1 5 ) 作者简介 曲玉波( 1 9 6 1- ) , 女, 辽宁鞍山人, 教授,主要从事医学社会学、 社会工作研究。 态, 人对神的敬畏与服从, 导致了患者被动服从, 压抑了患 者本来具有知情同意的权利, 医患关系呈现出社会人格上 的不平等性。医者与患者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 貌合神 离” , 患者生理、 心理与社会需求还谈什么和谐。在医学模 式中缺乏医患关系茂盛成长的机制和载体, 医患双方都无 法承担起足够的伦理义务。 ( 二) “ 部分人 - 部分人” 阶段 这一阶段受自然哲学的影响, 把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 识放在自然宇宙中加以考察, 通过直觉的观察和思辩性的 推理, 把人与自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虽然缺乏科学 性, 但毕竟使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对生命本原的认识从唯心 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医患关系从神到人的关系逐步转 变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物质关系。当时中国传统医学 走在世界前面, 皇帝内经 是其代表作。对生命现象、 健 康与疾病、 治疗与预防等医学问题都有系统的论述。如阴 阳五行平衡才是健康, 强调人与宇宙的一切事物是一个有 机联系的整体。“ 天人合一” 、 “ 人与天地相应” 流传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医叫医和, 提出了阴、 阳、 风、 雨、 晦、 明等六种自然现象太过, 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甲骨文中 对疾病的认识, 是床的象形, 整个意思是人躺在床上大汗 淋漓。古文字学家, 根据其会意性特征, 解释为疾病的意 思。甲骨文对病名的记载有 5 0种以上。在西方, 与中国的 朴素医学观相并列有“ 四元素” “ 四体液” 等医学观点。古 希腊注重用哲学思想指导医学, 认为“ 健康是一种和谐状 态, 疾病是和谐破坏的表现, 各种不正常的营养、 气质等都 可打乱元素之间的 关系而造成疾病。而治疗的目的就是 使人体恢复到和谐状态” [ 1 ] 1 9, 为了这种状态的平衡, 古希 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了医患关系和谐思想。在 其著作 誓言 中, 描绘了的医患关系理想图景,“ 帮助病 患”是行医宗旨或医学目的; 强调了医生的品德修养, 要团 结医学同道,谦虚谨慎, 不做害人之事, 作风正派等;提出 了尊重患者, 为患者保密,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一视同仁的 原则等等。希波克拉底首先把医患关系纳入了“ 健康公 平” 视野, 强调了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及其与同行之间的 关系, 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其思想得到了后人的不断 补充和完善。为医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这种自 然哲学医学价值观, 对于医患关系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意蕴 和伦理关怀, 体现了健康的公平性。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 件的局限, 在医与患的本质看法上, 还停留在对人的生物 属性的理解, 对医患关系的社会属性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 发展。为以后迷信的横行留下了肥沃的土壤, 医患关系的 和谐局限在直观性与朴素性阶段。 ( 三) “ 工程师 - 机械人” 阶段 这一阶段受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影响, 在医学上 “ 首先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上具有片面性, 认为疾病完全 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 躯体) 变量来说 明” [ 2 ] 2 6 - 2 8。在生物医学模式内没有给疾病心理和社会行 为方面留下余地。简单地把患者看成是生物学意义上的 人, 忽视了患者生物现象的复杂性与人的社会性属性。法 国哲学家和医生拉美特利的 人是机器 和法国科学家和 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的 动物是机器 , 其实质是把患者看 成是“ 机械人” , 认为疾病就像机械零件故障, 医生就像“ 工 程师, 保护健康就像维护机器一样,治疗疾病, 就像修补机 器零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诊断与治疗仪器不断完善 和精致化,本来是“ 人人” 对话的医患关系变成了“ 人 机” 的对话, 先前医生在诊治过程中与患者的直接的、 密切 的交往, 被各种的医疗设备代替了。被物化了的医患关系 情感交流减少, 双方的心理距离加大, 不能产生社会互动。 在医患关系上表现为冷漠性、 麻木性与不公平性。其次在 疾病治疗上的片面性, 由于忽视了疾病心理社会因素, 因 而在治疗上只重视手术和药物治疗, 导致了医学上长期重 治轻防; 三是在认识方法上的片面性, 没有把人看成“ 整体 的人” 因而难以解释现代医学中医患双方所出现的各种新 问题。所以在这个时期医患关系是基本不和谐的。 ( 四)“ 整体人 - 整体人” 阶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尤其是健康的新概 念,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医患关系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世界 卫生组织在其创立之初的宪章中明确指出 “ 健康不仅是 身体无疾病或体弱, 而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 态。 ” 这一定义, 从生命整体出发, 同时分析生物、 心理、 社 会因素对人类疾病和心身健康所起的综合作用, 突出强调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及对健康和疾病的整体协 同作用。把医学与社会学联系在一起[ 3 ] 2 2 5 - 2 2 6。1 8 9 4年美 国医学家查尔斯麦金太尔(C h a r l e s M c l n t i r e ) 在论述社会 因素对健康的重要作用的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医学社会 学这一名词。1 9 2 7年伯纳德斯特恩( B e r n a r dS t e r n) 出 版了第一部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医学社会学的著作 医 学发展中的社会因素 。著名德国病理学家 V i r c h o w在 1 8 4 7年就提出“ 医学科学就其内在的固有本性来说,乃 是一门社会科学,只要对这一点还没有在实践中被认识 到,我们就不能充分地享有它的益处,就会是虚假的空 壳。 ” 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社会的人。医学的目标是社 会的,即要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在这一运转过程中, 主要是保持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当调适,使 个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社会成员,以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 展;如果社会中的个体发生疾患,出现了偏离行为时,医 学就要担负起重新调适个体的责任。 新健康观念转变, 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只有在医患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中, 人才能达到生理的、 心理的和社会的 和谐状态, 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医生作为医疗实践中的 主体, 对实践的对象担负道德责任。医患关系的和谐, 实质 表现为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和谐。所谓权利是指人的自由存 在状态, 且自由的权利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存在。即一种基 本道德原则。这个原则赋予平等、 自由、 自主等个人价值以 特殊重要意义。义务是由于权利及其行使所带来的责任。 “ 把患者整个诊疗过程中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利发展到了一 84 个新的阶段, 高度尊重了患者作为一个‘ 人 的权利和 尊严。 ” [ 3 ] 1 6 4 - 1 6 6 医患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基本和谐 -基本不和谐 -基 本和谐的过程。仿佛是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但正是这种 客观存在关系的不断演化, 才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与 完善 二 我国现阶段的医患关系问题与 分析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 定医治关系, 是一种最基本的医疗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 “ 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 涉及两类人群 医师和病人, 或者更广泛地说, 医学团体和 社会, 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 ” 医患关系 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 尽管社会形态不同, 各个国 家历史文化不同, 其本质具有共性。在我国现代医学的高 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 “ 医” 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 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 “ 患” 也由单纯求医者扩 展为与之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 4 ] 4 4。 近年来,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 2 0 0 2年, 这类事件有 50 0 0多起, 2 0 0 4年上升到 80 0 0多 起, 2 0 0 6年则超过了 1万起。2 0 0 7年 8月, 医师报 最近 的一项调查显示八成医师对当前医患关系不满意。4 7 %的 医师对当前的医患关系表示“ 不满意” , 其中有 3 9 . 5 %表示 “ 十分不满意” , 同时有超过一半的医师对自己所在医院的 医患关系现状表示“ 不满意” 。从上述数据看出, 医患伦理 关系从契合到冲突, 医患的伦理需求与现实矛盾。由于医 患矛盾的双方价值取向不尽相同, 当双方的利益需求得不 到满足时, 就会发生冲突, 甚至引发由非利益群体参与的 群体性医患纠纷。对社会的安全极为不利。所以, 必须找 到有效的路径, 规避医患纠纷的发生。 医患矛盾突出, 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医疗卫生系统机 制上看, 仍然具有很强的趋利性。我国现阶段的医患关系 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而建立起来的。由于医 疗资源的配置方式日趋多元化与医疗资源的稀缺性矛盾, 在医疗体系中, 市场提供有效的诊疗机械和药物, 生产商 和推销商诱使部分医护人员为了个人的经济收入而多检 查、 乱检查, 多开药、 乱开药, 多治疗、 乱治疗。 从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上看, 背离了传统医患关系积 极意义, 职业道德缺失, 健康与公平失去了平衡。从传统 的意义上看, 医务工作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医者为患 者解除痛苦, 守护生命, 以为患者谋利益为己任, 被施救的 患者往往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治疗自己的医生。随着社 会转型,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医患双方的博弈, 表现在生 命与利益的冲突。如药品生产商的经济诱导行为, 使医护 人员为了帮助厂家新产品的早日批准, 在二期、 三期临床 试验中, 部分医护人员违反科学严谨诚实的医学道德, 做 虚假科研报告。 从医疗团体内部看, 医疗团队凝聚力涣散。生产商和 推销商以经济为诱导, 使部分医护人员用大量的时间忙于 参加各种围绕药品销售为目的的各类活动, 部分学科带头 人成了“ 空中飞人” , 严重的占用了高级医护人员的时间和 精力, 由于利益冲突, 导致了医疗团体内部矛盾重重, 使他 们及时关心病人、 观察病情的严谨作风受到冲击。年轻医 生往往失去了“ 良师带徒弟“ 的医学传承。尤其在中国, 由 于计划生育, 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年轻医生的群在医疗第一 线, 由于独特的生长环境, 他们刚开始从医还满怀激情, 但 由于缺乏传帮带的机制, 心理与社会需求稀缺, 缺乏关怀 与指导, 是医疗纠纷引发的症候群体和最易伤害的群体。 社会的全面发展, 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健康问题是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 由于社会的转 型, 人们更加关注健康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最近几年, 由 于医疗纠纷频繁发生, 直接冲击医院、 干扰医疗秩序的恶 性事件处于上升趋势。说明传统的医患关系构建方式出 现了问题, 需要重新建构新型的医患关系。社会工作方法 的介入是一种有效的路径。 三 “ 柔性支架” 社会工作方法的 介入 社会工作是指“ 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 为 有需要的个人、 家庭、 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 帮助 其舒缓、 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 业活动” [ 5 ] 2 1。医患矛盾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是医患双方的利益需求不平衡的表现。社会工作者 秉承特殊的价值观, 通过个案工作、 小组工作、 社区工作等 微观方法和社会工作行政等宏观的方法, 尊重人的差异 性, 通过对医患双方需求的评估, 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减 少障碍, 增进个人与自身、 个人与群体, 个人与社区的关 系, 促进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的目的, 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 社会工作能够运作“ 系统” 的模式对医务工作者 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干预。医务社会工作是协助解 决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 预防疾病的蔓延与 复发, 使病人精神振作地重新适应社会。我国市场经济的 步伐很快, 但医疗体制进展较迟缓。医疗保障等一些相关 的法律、 法规不健全。尽管如此, 在医患关系中, 医方是矛 盾的主要方面, 必须对医疗行业进行伦理整合。目前在我 国对医务人员的伦理教育往往靠单纯的行政干预, 读读报 纸、 搞搞政治活动, 缺乏对医务人员个性问题的分析。所 以, 必须对其进行反思, 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整合医务人员 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用社会工作的“ 同理心” , 通过角 色扮演, 开展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 让医务人员理解同理 心对患者治疗、 预防与康复的作用。在医疗活动中, 通过 与社会工作者的合作, 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 的社会、 经济、 家庭、 职业、 心理等问题, 以提高医疗效果。 94 例如, 一位 9 1岁老年女性患者, 因嘴角不能闭拢来院急诊, 医生给予复位, 回家后 2小时患者再次发生嘴角不能闭拢, 又来急诊。因是同一位医生, 家属认为不用挂号, 但医生 要求挂号, 并恶语相加, 在僵持 2个多小时后, 家属只得挂 号, 病人在这段时间饱受寒冷, 第二天就感冒发烧。患者 家属到医院与医生发生了冲突。这个案例说明, 部分医务 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 缺乏“ 同理心” , 在医疗过 程中只重视“ 病” ,缺少人文关怀, 不尊重患者的价值与尊 严。虽然坚持了“ 工作原则” , 但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和医 疗机构的规范性, 以患者身体为代价, 丧失了医学的“ 人 性” 与“ 仁性” , 医患互动不利, 必然发生医患纠纷。对这样 的医生, 我们运用个案方法进行干预, 又通过小组活动进 行医患沟通培训, 鼓励医生以同理心去面对患者。 作为健康照顾的主体, 医务工作者也是社会中的人, 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医生价值取向具有差异性。若物质需 求与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也会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社会 工作者通过个案、 小组、 社区等方法, 对部分医务人员的价 值取向进行干预, 对医患、 医医、 医护与医生进行风险评 估。如, 开展家庭日活动、 志愿者服务日活动、 沟通力与影 响力训练活动等, 在活动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以健康的 状态进行职业活动。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 年轻医生是引 起医患纠纷的高发群体。待遇低、 薪酬低是一个重要原 因。医生是一个高劳动强度、 高风险的职业, 如在非典疫 情和危机事件中, 医护人员职业的危险性就充分凸显出 来。但医生的收入与其工作的强度和风险并不相称。一 个医科硕士毕业生, 本科读了 5年, 加上硕士一共有 7~ 8 年, 在上海这个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 最初的 3个 月只有每月 10 0 0元不到的收入。而普通本科只读 4年的 大学生, 在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联通公司工作, 月收入近 5 0 0 0元。在我国各行业收入排名中, 医生的收入在 1 0名以 后; 而在美国, 各行业收入排行榜上排名前 8位都是医生 ( 不同专业) 。医生收入长期低迷, 无法体现工作价值, 这 也是现在一部分医生收红包、 回扣、 态度不好的原因之一, 同时也造成医生在大众心目中唯利是图的偏见。部分医 护人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又要满足生产销售商的要 求, 得到自己的经济报酬, 不得不将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掩盖起来, 在社会上、 在病人、 同事面前和实际行为出现严 重的人格分离, 职业道德严重扭曲。甚至未经过严格的审 批和不按照要求就在病人身上使用新药、 新设备、 新检查 等项目, 严重违反医学研究的伦理道德。运用专业社会工 作方法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公平性, 为利益受损方争得权 利。由于社会文化水平整体上升, 信息发达使患者更方便 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讯息, 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 治疗方案、 用药及愈后恢复, 病人自主及参与意识的觉醒 是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潮流, 知情同意是患者的重要权 利, 是患者得到尊重的重要体现。按照知情同意原则, 病 人或家属必须知晓治疗真实充分的信息, 特别是可能引发 的风险, 取得病人或家属的自主同意。医务人员有义务用 通俗的语言, 尽量让患者了解更多的信息, 在此过程中如 果有社会工作者参加, 会规避更多的风险。社会工作者可 以担当利益调停者的角色, 满足不同利益者的诉求。 其次, 进行医务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 推进医疗管理 体制的创新。从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上看, 起源于发达 的西方国家, 已经有 1 0 0多年的历史。我国的医务社会工 作产生于不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起步于 2 0世纪 2 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自 1 9 2 1年就建立的社会服务部, 密切联系着医院和社会。一些大学社会学系的培训实习, 也会来协和医院的社会服务部。那时, 已意识到“ 医疗” 行 为不是单纯的过程, 而必须置身于复杂的社会因素互动 中, 才能真正完成。医务社会工作方法在我国曾得到传播, 然而,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 我国的医疗社会工作曾一度中 断。2 0世纪 8 0年代, 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 医务社会工作 开始恢复与重建, 中国康复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开展以 伤残人士为对象的医务社会工作, 并设置了“ 社会康复 部”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社工于 1 9 8 9年上岗服务, 以“ 社 会工作者” 的名义, 开展个案和小组工作。但发展依然比 较缓慢。 医疗服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英美及我国的香港、 台湾等地, 在医疗团队中至少有医生、 护士、 心理医生、 社 会工作者参加, 他们各行其职, 有效地化解了在医疗活动 中危机的发生。目前在我国的医疗团队中, 结构单一, 医 疗任务繁重, 医生护士难以应对医疗活动中的复杂情况。 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 大医院医生工作量大, 医疗服 务质量下降。医疗服务, 相当多地集中在大城市条件比较 好的大医院, 这里也是矛盾最集中的地区。社区医院、 中 小医院条件比较差, 患者少, 冲突也少; 而在大医院( 三甲) 看病和小医院的收费档次没有拉开, 看同样的病种价格相 差无几, 患者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去看病, 导致医院级别 越高, 医生工作负荷越大。据艾力彼公司不完全统计资料 显示, 三甲医院医生工作量平均是县医院的 2~ 3倍。以上 海某综合三甲医院门诊为例, 一位医生一个上午要诊治 5 0 ~ 7 0位病人, 平均每位病人的诊治时间只有 3 、 4分钟。如 此繁重的工作, 医生往往疲于应付, 无暇回答患者方面提 出的疑问和必要说明, 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潜在矛 盾。呼吁政府在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的专门机构, 一方 面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专业化、 职业化地解决医德医风问题。 社会工作方法与医院管理工作方法具有一致性。从 社会使命看, 强调“ 扶弱济贫” , 医生虽然是医疗, 但都以解 决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使命。从专业使命看, 虽然方法不同, 都强调“ 助人自助” , 所谓“ 助人” 是在个体 发生疾患时, 从不同的角度, 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 建立社 会支持系统; 所谓“ 自助” 是通过医疗团队的专业服务, 推 动患者走向“ 自救、 自立、 自助和自强” 。例如, 某患者, 因 无意中摸到乳房有一肿块, 并有压痛感, 即来院就诊。据 病人说, 医生没有问任何病史, 只是在检查后说 “ 已是癌 05 症中期, 必须马上手术。 ” 为此, 病人在万分焦急和恐惧的 情况下住进医院, 并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入院后, B超检查 与医生会诊却属正常, 病人在疑惑不定的情况下自费到外 院检查后诊断均为正常。病人及家属认为医生没有医德, 不负责任, 要求医院赔偿精神损失费及误工损失费, 甚至 与医生发生肢体冲突。面对这样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一方 面应运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干预, 另一方面, 要舒缓患者 的精神压力, 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 社会工作方法可以将各级党团组织及学术团体 的作用协调起来, 对医务人员注入人文关怀。我们曾经对 不同层次的医生进行过深度访谈, 其中年轻的医生生活压 力较大, 尤其是 “ 独生子女” 群体, 已构成年轻医生的主要 部分, 他们面对家庭、 朋辈、 人格等社会的心理的压力大且 难释放。社会支持网络减少, 他们在工作、 生活中缺少“ 话 语” 对象。直接表现在有的人工作能力下降, 在年轻医生 中, 尤其是女性, 患抑郁症的人数逐年增多。我曾关注过 一位年轻的女医生, 常年在急诊工作, 难得睡个好觉。有 一天夜班接诊, 受到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干扰, 本来是正常 的工作, 患者家属认为她的工作慢, 被患者家属踢了两脚。 她说 “ 我很害怕, 浑身都哆嗦。心很寒冷, 害怕遇到这样 不讲理的患者家属。 ” 她感到尊严和人格受到了不公正的 待遇, 对医生职业产生了厌倦, 不久就患了抑郁症。其实 每个医生都愿意为患者服务, 当他们的医术在患者身上疗 效显著时, 同样感到愉悦。但是这些年轻医生刚到医院表 现很好, 当多重压力交织在一起的时候, 他们就难以维持 好的状态。为了逃避来自社会的和同行的压力, 有的医务 人员为了减轻压力, 逃避工作, 有的甚至脱离了医疗行业。 医疗资源流失与浪费, 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 医院应该以社会工作的视角去评估医务人员的需求, 及时 认同和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 让医务工作者的权利得到有 效的保护和维护, 满足医务人员需求, 有了好心情就会产 生激情, 就会有创造力, 医院就有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 工作有责任为年轻医生搭建平台, 促进政府的专向投入, 实施医务人员伦理关怀工程, 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 进行 学术上的指导, 传递和谐的医患关系, 促进健康公平, 构建 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 1 ]张大庆. 医学史[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3 . [ 2 ]孙保志. 临床医学导论[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 0 0 3 . [ 3 ]威廉科克汉木姆. 医学社会学[ M] . 北京 华夏出版 社, 2 0 0 0 . [ 4 ]曹 开 宾. 医 学 伦 理 学 [ M] . 上 海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 2 0 0 4 . [ 5 ]顾东辉. 社会工作概论[ M] . 上海 上海 译文出版 社, 2 0 0 5 . I mp a c t o f H a r mo n i o u sD o c t o r -P a t i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n H e a l t ha n dF a i r n e s sa n dI t sR o u t eC h o i c e Q UY u - b o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S o c i o l o g y a n dS o c i a l Wo r k ,S h a n g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o f P o l i t i c a l S c i e n c ea n dL a w ,S h a n g h a i 2 0 1 7 0 1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H a r m o n i o u s d o c t o r - p a t i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s t h ec o r eo f h e a l t hp r e s e r v a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i o na n da n i m p o r t a n t r e f l e c t i o no f s o c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s w e l l .D u e t o s o c i a l c h a n g e 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s e r i o u s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o f d o c t o r - p a t i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c o m e s t h e f o c a l i s s u e o f s o c i e t y a n di t a f f e c t s t h e h a r m o n i o u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h e a l t ha n df a i r n e s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t h u s i t n e e d s d i s c o v e r i e s b o t h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 a n dp r a c t i c a l l y t o f i n da s o l u t i o n . T h e i n v o l v e m e n t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o c i a l w o r km e t h o d s a n du s i n go f “ s o f t ”r a c ki nt h em e d i c a l s y s t e mw i l l p l a ya n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i nb o t hr e l e a s i n gd o c t o r - p a t i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i n gh u m a nh e a l t h . K e yw o r d s d o c t o r - p a t i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o c i a l w o r km e t h o d s ( 责任编校 谢宜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