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浅析.doc
煤矿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浅析 1 煤矿事故损失估计 1.1 事故损失估计方法 事故经济损失,通常用货币单位计量。我国习惯上将伤亡事故经济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部分。即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和善后处理所支出的费用,以及被毁坏的财产价值被规定为直接经济损失,把因事故导致的劳动力资源损失、产值减少、资源破坏和受事故影响而造成的其他损失规定为间接经济损失。 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很容易直接统计出来,而间接经济损失比较隐蔽,不容易直接由财务账面上查到。由于事故间接经济损失很难被直接统计出来,于是人们就尝试由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来计算出间接经济损失,进而估计事故的总经济损失。海因里希最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通过对5000余起事故经济损失的统计分析得出,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14的结论。即伤亡事故的总经济损失为直接经济损失的5倍。这一结论至今仍被国际劳联ILO所采用,作为估算各国事故经济损失的依据。 根据对少数企业事故经济损失资料的统计,我国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约为110。近年来,各地对煤矿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不完全统计,每起造成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150万元/人,并且呈逐年增长的势头。 1.2 人员伤亡损失估计 美国1995年对因工业事故造成的人员死亡估定的人均生命代价是75万美元;日本工伤死亡1人的赔偿费为7000万日元。我国如何评价人的生命价值还没有公认的方法和理论,根据有关专家对对全国各类事故损失的调查及理论分析认为,工伤事故死亡1人对生命价值的估价为20~50万元不等。 1.3 我国的职业伤害与职业病损失估计 我国尘肺病正严重危害矿山产业工人的安全,特别是煤矿工人,由于劳动条件比较恶劣,从业人员接尘患病的周期越来越短,最短的只有两年左右。据卫生部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底,我国尘肺病患者累计达589741例,现存活45万余例,且每年新增尘肺病1.3万例,此外全国还有60万左右的尘肺病疑似患者。其中煤矿尘肺病患者占总数的46。 2 煤矿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 煤矿安全投入是指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正常进行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活动费用的总和。安全投资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防灾、救灾能力,奠定安全生产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劳动条件,实现本质安全化。 2.1 煤矿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煤矿安全投入属于隐性成本,与矿井生产过程中的其他很多投入不一样。它通常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有时甚至感觉不到它们的好处,因此不少小煤矿,甚至有些大煤矿都不愿意在安全方面予以足够的投入,采取能省即省,能拖即拖的短视做法。长期以来,煤矿安全投资的经济效益之所以不被人们充分认识,是因为这种效益具有隐形性和滞后性。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我国煤矿的安全投入欠账非常大,仅国有重点煤矿在安全工程、安全装备和安全设施方面欠账就达500亿元左右。 2.2 煤矿安全投入对减少与消除事故的作用 表面上看,煤矿增加安全投入好象增加了生产成本,没有直接产生利润,降低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无数血的教训充分说明,如一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则有可能造成灭顶之灾。就是一般的工伤事故,也要花费相当可观的医疗、康复费用。 保障足够的安全投入是有效减少与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经济损失,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投资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还具有社会效益,减少因发生伤亡事故对煤矿正常生产的影响,保障人力资源,增强企业的信誉,并具有稳定社会环境等重要作用。因此,从社会和煤矿企业的发展来考虑,企业要提高其经济效益,就必须把一定量的资金追加到安全投入中去。 2.3 煤矿安全投入的合理性 安全投入在煤矿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多大才能既达到保障安全又节省开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安全投入包括安全科学管理、培训教育、各种劳动保护用品、技术装备革新和维护。这部分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是随投入的增加而使煤矿的安全度递增。但当投入在企业成本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定限度后,安全度增加很少,而企业负担却显明加重。即当煤矿安全度低时,其安全投入低,则事故损失大;随煤矿安全投入的增加,安全度的提高,事故损失费则下降。也就是说煤矿安全度过高或过低,系统安全费用都会很高,安全投入的经济性是不合理的。因此适当的安全度所对应的安全投资为最佳安全投资。 3 结论与建议 3.1 要加大安全培训投入,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繁,煤炭行业职工素质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安全专业知识和技能,普及安全经济知识,提高广大煤矿职工的安全意识,使每一个生产者和管理者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安全经济规律的现实性,使他们能自觉地遵循安全规章制度,按安全规律办事,并运用经济杠杆来增强安全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3.2 稳定职工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煤矿事故频繁,职工队伍不稳定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工资待遇低,生活福利差。目前,煤矿职工的工资、福利费用虽然占开采成本的30~40,但由于成本核算不全面,造成了成本中工资费用比例与其他加工类企业相近的假象。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矿开采都是粗放式经营,职工数量庞大,具体到人均工资,就远远低于其他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应该进一步提高工资、福利费用在开采成本中的比例,使煤矿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得到合理提高,真正体现艰苦行业的劳动价值,吸取更多人才到煤矿施展才华,进而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3.3 采用先进工艺与装备,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 为使煤矿安全得到保障,可通过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装备,发挥安全科技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等来实现。科学进入安全投入,可解放生产力,增强煤矿抗灾能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降低煤矿安全成本,取得了显著的安全经济效益。 3.4 开展安全经济评价,确保安措经费投向合理 安全经济评价首先是对煤矿各个生产环节、各类灾害等的危险性评价,以及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及经济损失进行评估。我国在煤矿灾害评价领域内已经形成较科学的评价理论体系和实际操作办法。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及危害程度,合理分配煤矿安全投入,做到投向合理,把有限的安全投资集中于事故预防措施上包括科研、管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措施,重点解决直接影响人一机环境的事故隐患。做到安措经费的提取有保证,使用有监督,效果有评价。 3.5 利用工伤保险体系分散煤矿工伤事故损失 工伤保险有利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和减轻企业负担。也解决了职工与企业在安全生产,事故处理方面的矛盾,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都有好处。利用社会工伤保险体系,可分散事故后经济损失,提高煤炭企业抗事故风险能力。 3.6 加大事故处罚力度,增加事故成本 要扭转当前煤矿安全被动局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事故的处罚力度,增加事故成本,使企业千方百计地保证安全,不敢发生事故,否则就要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