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基层安全管理存在的薄弱因素.doc
煤矿基层安全管理存在的薄弱因素 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基层安全管理是关键,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所关心和研究的问题,但煤矿安全生产的好坏取决于各种因素,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总结,一些基层单位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以下薄弱因素 执行“三大”规程不严肃、不认真。部分区队管理干部认识严格遵守“三大”规程作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执行规程过程中打折扣,有的是无措施也开工叫“先斩后奏”;有的是“边斩边奏”;有的是“斩而不奏”。更有甚者,有的是有措施也不执行,如某采区有一天早上安排落皮带机头要严格按施工措施落实,并安排一名副区长和该队队长盯住现场,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执行好措施中的有关规定,安排在现场监督的副区长也提前升井了,结果是吊机头的滑轮滑落将一名施工工人大腿砸断。 安全检查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有的一线安检员素质较低,他们不是通过竞聘择优上岗的,有的是由领导指定,有的是通过走“后门”走上安检岗位的。这些人过去在生产岗位工作时不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技术上不求进步,作风也不扎实,而且认为当了安检员就等于吃上了“皇粮”,不用吃苦了,下井转上一圈找一个安静的地点睡上一觉,到点就下班,这样的安检员大部分都是不精通业务知识。笔者认为,单位领导在选拔生产一线安检员时,一定要把好关,要通过竞聘择优上岗,把那些思想好,有敬业精神,业务水平高、工作作风扎实的人,选到安检员岗位才能担负起安全管理重任。 工人素质低,流动性大。目前采掘开修一线工人多数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以某采区为例,该区现有职工总数806人,而农民工就有599人,农民工占了全区总人数八分之六,给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这些农民工出来主要是为了多挣几个钱,加之私人小煤矿的诱惑,生产条件好时就在矿上干,生产条件差时就不辞而别,所以流动性较大。再有,这些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纯属文盲,大部分连小学都未毕业,虽然在招工时矿上三令五申要求必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他们总是弄虚作假,并从当地教辅站要一个证明来就蒙混过关。 以生产任务压安全。有的队组没有很好地合理安排布置,总是“上旬松,中旬紧,下旬拼”。快到月底了眼看生产任务完不成,就盲目地脱离实际去抢任务,使工程质量无法保证。因此,安全只是挂在嘴上,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只好是“萝卜多了不洗泥” 验收工程质量把关不严。多数的验收员只是注重验收数量,对质量验收不严,究其原因,他们是在队里在册,拿的是队里的工资,因此验收时不严格把关,怕得罪队长;有的验收员搞吃吃喝喝,吃人家的嘴软,不敢严格把关,怕验收质量不好被罚款。风险管理世界网-安全员之家 安全责任搞均摊。有的基层单位在安全责任上搞起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某队有位负责敲帮问顶的工人,因未履行职责没有将顶板上的活矸找掉,被查岗人员抓个正着,按规定要给这位找顶人员罚款500元。跟班队长认为这样“太残酷了,就在本点班搞责任均摊,这样一来,严重挫伤了职工自主保安的积极性。” 安全培训安全考试走过场。煤矿行业安全技能、安全知识培训经常说,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使是做了,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上级,尤其是每次培训后进行的考试都是照抄,有的抄了还得奖,笔者认为,加强职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培训,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和应知应会能力,考试是检验培训的效果,达到的程度,如果培训和考试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就不对了,因此,对职工的培训考试,必须全方位、多角度、有针对性考察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质量标准化意识淡薄。一年到头,从上级有关职能部门到下面的矿、区质量标准化检查、安全检查虽屡检不鲜,但基层一线的大部分职工对质量标准化却认识不足,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平时只重点抓几条“开放路线”,有些死角不去检查不去整改,以致酿成事故。平时对质量标准化讲的多,但跟踪监督落实的少,为了达标不惜临时抱佛脚停产搞达标,检查人员前脚一走,面貌依旧。 不能认真总结事故教训,致使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安全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不怕出事故,就怕不从事故中吸取事故教训。如某采区在不到20天的时间,连续发生了两起性质相同的机电运输事故。原因就是对第一次事故的处理还没有及时进行通报结果,从上至下没有认真吸取前次事故的教训,安全思想不牢固,自主保安意识不强造成。 对“三违”人员处理不力。谁都知道“三违”屡禁不止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是煤矿干部职工的心腹之患。一提到“三违”,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人指责,可是一抓到“三违”人员,对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处理起来就手软,你要按规定罚款,有人说“工人挣点钱不容易,要批评从严,处理从宽”正是这样“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思想造成对“三违”人员恨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