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硫石油焦配煤可磨性规律及粒度分布研究.pdf
第 4 3卷第 2期 2 0 1 4年 2月 应用化工 A p p l i e d C h e mi c a l I n d u s t u Vo 1 . 43 No . 2 F e b . 2 0 1 4 高硫石油焦配煤可磨性规律 及粒度分布研究 刘仁科, 李寒旭 安徽理工大学 化学 __I 程学院 , 安徽 淮南2 3 2 0 0 1 摘要 选取 H G I 相差较大的两种高硫石油焦 B、 C和一种淮北煤 A按不同比例进行配煤, 测定煤样、 高硫石油焦 样和配煤样品的 H G I , 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将样品 0 . 6 31 . 2 5 mm 磨制5 m i n , 并分析粒度分布。结果表明, 在难磨 的石油焦中配人一定比例的易磨煤可以提高配煤的 H G I ; 难磨石油焦 B与A煤混配后的 H G I 与配煤比例能够很好 地遵循线性可加原则, 易磨石油焦 C与 A煤混配后的 H G I 与配煤比例线性关系很差 ; 随着配煤中石油焦的比例增 加 , 大颗粒所 占的比例增多 。 关键词 高硫石油焦 ; 配煤; H G I ; 粒度分布 中图分类号 T Q 5 2 ; T Q 5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3 2 0 6 2 0 1 4 0 2 0 2 8 8一 o 4 E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o n t h e g r i n d i n g b e h a v i o r a n d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h i g h- s ul f ur p e t r o l e u m c o k e b l e n d i n g c o a l L I U Re n k e L l Ha n x u C o l l e g e o f C h e m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H u a i n a n 2 3 2 0 0 1 ,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w o h i g h s u l f u r p e t r o l e u m c o k e B, C w h i c h H G I e x i s t e d l a r g e r d i f f e r e n c e a n d a H u a i b e i c o a l A a n d t h e i r b l e n d i n g s . T h e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p u l v e r i z e d c o a l w a s a n a l y z e d b y L a s e r P a rt i c l e S i z e A n a l y z e r o n H G I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a mp l e s 0 . 6 3~1 . 2 5 m m a f t e r t h e p l a n e t t y p e b a l l m i l l g r i n d i n g 5 mi n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b l e n d i n g w i t h a c e r t a i n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c o a l g r i n d a b i l i t y o f c o a l c a n i mp r o v e t h e HGI o f b l e n d e d c o a l s . T he HGI o f h a r d g r i n d pe t r o l e u m c o k e B b l e n de d wi t h c o a l A c a n we l l f o l l o w a l i n e a r a d d i t i v e p r i n c i p l e wi t h b l e n di ng r a t i o, bu t g r i n d a bi l i t y p e t r o l e u m c o k e C b l e n d e d wi t h c o a l A h a v e p o o r l i n e a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i t h t h e b l e n d i n g r a t i o; wi t h t h e i nc r e a s e i n 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pe t r o l e u m c o k e i n t h e b l e n d i n g p r o p o rti o n l a r g e r pa r t i c l e s i nc r e a s e . Ke y wo r d s h i g h s u l f u r p e t r o l e u m c o k e ;c o a l b l e n d i n g ;HGI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随着我国炼油工业加工高硫原油比例的不断上 升, 高硫石油焦 硫含量大于 3 % 的产量逐年增加。 硫含量较高, 导致其利用范 围较为狭 窄 引。因此 , 拓宽高硫石油焦的应用研究受到了关注和重视。 许多研究认为 , 石油焦具有含碳 量高 、 灰分低 、 发热量高等特点 , 采用气流床气化制取合成气是 一 项有效 、 清洁利用高硫石油焦 的途径。而气流床 气化温度高、 停留时间短, 对人炉原料的粒度具有严 格的控制, 原料的可磨性指数是气化炉设计和制粉 系统运行的重要参数。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单煤 、 混煤可磨性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煤的可磨性大小因素 和预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为止, 国内外对高硫石油焦可磨性指数进行深人的研究还 未见报道。 本文探讨了高硫石油焦及不同比例配煤可磨性 指数变化规律和采用球磨机磨制后粒度分布, 找出 不同种类高硫石油焦 在配煤 中较佳的掺配 比例 , 同 时为高硫石油焦配煤气化的磨制系统提供理论指 导 收稿日期 2 0 1 3 1 0 . 1 5 修改稿日期 2 0 1 3 1 1 . O 5 作者简介 刘仁科 1 9 8 7一 , 男, 安徽濉溪人, 安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师从李寒旭教授, 主要从事洁净煤技术方面的研 究。电话 0 5 5 4 6 6 6 8 0 9 0 , Em a i l l r k w mn 1 6 3 . c o rn 通讯联系人 李寒旭 1 9 6 3一 , 男 , 安徽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煤化工和煤气化领域的研究。Em a i l l h x t y x l 6 3. c o n 第 2期 刘仁科等 高硫石油焦配煤可磨性规律及粒度分布研究 1 实验部分 A, 煤样、 石油焦样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见表 1 。 1 . 1 材料与仪器 高硫石油焦 B、 C 硫含量均大于 3 % 和淮北煤 表 1 煤样、 石油焦样的工业分析、 元素分析 Ta b l e 1 Pr o x i ma t e a n d u l t i m a t e a n a l y s i s o f c o a l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c o k e s a m p l e s H M -6 0型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仪; B T 一2 0 0 3激 光粒度分析仪。 1 . 2 实验方法 1 . 2 . 1 配煤原煤 、 石油焦在 空气 中充分干燥 , 制 样至 0 . 6 3~1 . 2 5 mm, 将石油焦 B 、 c分别与 A煤按 质量比为 1 3 , 1 2 , 1 1进行配煤 , A、 B配煤方案记 为 A B I 、 A B 2 、 A B 3, A、 C配煤 方案记 为 A C 1 、 A C 2、 AC3。 1 . 2 . 2 哈 氏可磨性指数测定称取 5 0 g样品 , 放 人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仪中, 用孔径为 0 . 0 7 1 m m 的筛子在振筛机上筛分 2 0 m i n 。称量筛上和筛下物 的质量并查标准曲线, 得出各单样和配煤的 H G I 。 当筛下物与筛上物质量之和小于 4 9 . 5 g 时, 也就是 实验过程中样品的质量损失大 于 0 . 5 g , 实验失败 , 必须重新实验。 1 . 2 . 3 球磨机磨制及粒度分布测定称取 5 0 g样 品, 放人行 星式球磨机 中, 设定球 磨机频 率为 2 5 0 H z 、 时间为 5 mi n 。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单 样及配煤样品的粒度分布。 2 结果与讨论 2 . 1 B、 C石油焦和 A煤 的 HGI 淮北煤 A和石油焦的 HG I 值见表 2 。 表 2 A、 B、 C单样的 HGI 测定结果 Ta b l e 2 HGI M e a s u r e m e n t r e s u l t s o f s i n g l e s a m p l e s 样 品名称H G 1 7 4 .1 3 3 2 . 7 3 7 3 . 9 7 由表 2可知, 石油焦 B 、 C的 H G I 值分别为 3 2 . 7 3 , 7 3 . 9 7 , 在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分级中, 石油 焦 B属于难磨等级, C属于中等可磨等级, 从石油焦 B、 C的外观形状上看, 石油焦 B为弹丸焦 、 C为海绵 焦。研究表明 , 弹丸焦 的形成是 由于重 质原油 的开采加工比重逐渐增大, 导致原料密度大、 粘度 大、 残炭值高、 酸值高、 胶质、 沥青质含量高、 重金属 尤其是 N i 、 V能够促进弹丸焦的生成。E l l i s 等 对 比研究了弹丸石油焦和海绵石油焦 的性质 , 结果表 明, 弹丸焦的硬度明显高于海绵焦 , 与本实验得出的 结果一致。而 A煤的H G I 值为 7 4 . 1 3 , 与海绵焦 c 的H G I 值几乎相等, 而远远高于弹丸焦B , 属于中等 可磨煤等级。 2 . 2 B、 C石油焦与 A煤配煤比例与 HGI 的关系 各配煤的可磨性指数见表 3 。 表 3 B、 C石油焦与 A煤配煤实验结果 Ta b l e 3 E x p e r i me n t a l r e s u l t s o f B,C p e t r o l e u m c o k e a n d c o a l b l e n d i n g 由表3可知, 在 A B配煤中, A煤与 B石油焦的 可磨性指数相差 4 1 . 4 , 随着 B石油焦在配煤中比例 的增加, H G I 值逐渐降低; 在 A C配煤中, A煤与 c 石油焦的可磨性指数几乎相等, 随着 c石油焦在配 煤中比例的增加, H G I 值呈升高趋势, 配煤 A C 3 即 c在配煤中占5 0 % 的H G I 值接近c石油焦。两组 配煤的H G I 值均小于各自的加权平均值。 因此, 针对 B石油焦等可磨性较差的焦样, 可 以选取不同比例石油焦掺配到可磨性相对较好的煤 中, 然后去磨制, 在达到气化炉粒度要求范围, 同时 又能够节省能量。 赵亮等_ 1 H 研究表明 , 混煤的可磨性 与单煤不 呈线性关系, 并非两个组分煤种加权平均, 而是趋向 于难磨的煤, 可磨性差异越大的两种煤掺混时, 混煤 的可磨性更加趋向于难磨煤种。混煤粉碎时, 由于 各单煤的机械性质不同, 相互之间必然产生影响, 使 得混煤的粉碎过程不同于各单煤。混煤的 H G I 与 单煤的 H G I 及混配 比例有关 , 对于两种不同 H G I 煤 种混合粉碎时, 混煤中难磨煤对易磨煤的破碎有促 进和阻碍两种可能。两种相近的煤种进行混合时, 2 9 0 应用化工 第 4 3卷 混煤的可磨性指数趋近 于线性 . 当两种相差较大 的 煤种混合时 , 混煤的哈 氏可磨性指数具有非线性 的 关系。配煤的可磨性指数与配煤煤种可磨性指数相 差不大1 4 ; C石油焦与 A 煤配煤的可磨性指数随着配煤比例的线性关系较 差, 相关度 R仅为 0 . 2 5 0 4, 而 A煤与 C石油焦的可 磨性指数几乎相等。即石油焦配煤可磨性的线性关 系为当两者可磨性指数相差较 2 m -t 性能够较好的 遵循线性可加原则, 反之相反。此结论与文献所述 不一致, 可能是由于文献中配煤所指不同煤种之间 的混配结果, 本文中配煤是不同种类的高硫石油焦 与煤进行配煤的结果, 石油焦的产生及机械性质与 煤不同所致。 2 . 3 B、 C石油焦与 A煤配煤球磨后的粒度分布 可磨性指数测定的理论依据是磨碎定律, 即将 固体物料磨碎成粉消耗的能量与其新产生的表面积 成正比。不同煤种的机械性质、 矿物质含量不同, 因 此不同煤的破碎机理不同, 采用相同的能量去破碎 , 得到的粒度分布是不同的。本文探讨了不同可磨性 指数 的石油焦 、 煤及其配煤在相同条件下磨制后的 粒度分布 , 见图 3 、 图 4 。 舞 I 叮 粒度/ t z r f l 图 3 A B配煤磨制后的粒度分布 F i g . 3 Th e g ri n d i n g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d i s t ri b u t i o n o f AB b l e n d i n g s a mp l e s 由图 3可知, 在 A B配煤 中, B石油焦和 A煤及 配煤的粒度分布趋势相近, 随着 B石油焦的比例增 加, 球磨5 ra in后粒度分布中大粒径颗粒占的比例 逐渐增加, 当完全是 B石油焦时, 大颗粒所占比例 远远大于单一的 A煤和 A B配煤。此结果与 A B配 煤的可磨性指数规律一致, 即可磨性指数大的样品 磨制后的粒度也小。同时也再一次表明, 难磨煤或 石油焦中配人一定比例的易磨煤, 在磨制过程中, 两 种煤之间相互破碎, 破碎后的粒度趋向于小粒径, 达 到气化炉用煤的粒度要求。 粒度, m 图4 A c配煤磨制后的粒度分布 F 4 T h e g ri n d i n g p a r t i c l e s i z e d i s t ri b u t i o n o f AC b l e n d i n g s a mp l e s 由图4可知, 在 A c配煤中, 随着配煤中 C石油 焦的比例增加, 大粒径颗粒占的比例逐渐增加, 并不 明显, 配煤 A C I 、 A C 2 、 A C 3的粒度分布曲线几乎重 合, 虽然 C石油焦与 A煤的可磨性指数几乎相等, 但是单一 c石油焦磨制后的粒度却明显大于 A煤。 混煤的破碎特性并不等同于单煤, 实验结果可以看 出, 即使可磨性指数相差不大的两个单样, 经过相同 能量破碎后的粒度分布可能相差较大。 3 结论 I 不同种类 的高硫石油焦由于产生的条件不 第 2期 刘仁科等 高硫石油焦配煤可磨性规律及粒度分布研究 2 9 1 同, 可磨性指数也不 同, 弹丸石油焦 B的可磨性指 数 3 2 . 7 3 远小于海绵石油焦 C 7 3 . 9 7 。配人一 定比例可磨性指数相对较高 的 A煤 7 4 . 1 3 , 配煤 的可磨性指数增加, 即在可磨性差 的石油焦中配人 合适的煤 、 选择合适的混配 比例可 以提高混煤 的可 磨性指数。 2 采用可磨性指数相差很大的 A煤与石油焦 B进行配煤时, 配煤 的可磨性指 数呈 现出很好 的线 性关系, 计算值几乎等于其实验值 ; 而可磨性指数几 乎相等A煤与石油焦 c进行配煤时, 配煤的可磨性 指数与配煤 比例线性关系很差 , 且两组配煤的可磨 性指数均小于各 自的加权平均值 。 3 经过球磨机在相 同条件 磨前粒度 0 . 6 3~ 1 . 2 5 fi lm 磨制 5 ra i n 的粒度分布可知, A B 、 A C配煤 均随着石油焦在配煤 中比例增大, 大颗粒所 占的比 例逐渐增加 。可磨性指数大的样品磨制后的粒度也 较小。在难磨石油焦 中配人一定 比例的易磨煤 , 在 磨制过程中, 两种煤之间相互破碎 , 破碎后的粒度趋 向于小粒径。 参考文献 [ 2 ] [ 3 ] Z h a n X L. Z h o u Z J , Wa n g F C. Ca t a l y t i c e ff e c t o f b l a c k l i q u o r o n t h e g a s i fi c a t i o n r e a c t i v i t y o f p e t r o l e u m c o k e [ J ] . A p p l E n e r g y , 2 0 1 0 8 7 1 7 1 0 1 7 1 5 . 缪超, 宋爱萍. 我国高硫石油焦市场现状和预测[ J ] . 石油规划设计, 2 0 1 2 1 1 6 . 1 8 . Wu Y Q, wu S Y, G u J , e t a1 .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C O2 g a s i fic a t i o n r e a c t i v i t y b e t w e e n c o a l c h a r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c o k e [ J ] . T r a n s I C h e m E, P a r t B, P r o c e s s S a f E n v i r o n P r o t , 2 0 0 9 8 7 3 2 3 3 3 0 . [ 4 ] 赵子明. 高硫石油焦的工业利用前景分析[ J ] . 中外能 源 , 2 0 0 6 5 6 5 6 8 . [ 5 ] 王文选. 石油焦与煤混合燃料热重分析研究[ J ] . 燃料 化学学报 , 2 0 0 4 5 5 2 2 - 5 2 5 . [ 6 ] 赵虹, 郑敏 , 周永刚. 不同煤化程度煤的可磨性指数变 化和破碎特性[ J ] . 能源工程, 2 0 0 6 6 2 9 3 1 . 『 7 ] V u t h a l u r u H B , B r o o k e R J , Z h a n g D K . E ff e c t s o f m o i s . t u r e a n d c o a l b l e n d i n g o n H a r d g r o v e [ 8 ] G r i n d a b i l i t y I n d e x o f We s t e r n A u s t r al i a n c o a l 『 J ] . F u e l 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3 8 1 6 7 - 7 6 . [ 8 ] S a h o o B K, D e S , Me i k a p B C .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g n n d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I n d i a n c o al b y mi c r o -- w a v e p r e -- t r e a t me n t [ J ] . F u e l 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1 1 9 2 1 9 2 0 1 9 2 8 . [ 9 ] 白连峰, 郭守学 , 付绍烽, 等. 焦化装置弹丸焦生成的 原因及对策[ J ] . 炼油与化工, 2 0 1 1 , 2 2 1 1 7 . 1 9 . [ 1 O ]梁朝林, 吴世逵 , 周 国平, 等. 关于预防弹丸焦产生的 研究[ J ]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 0 1 1 , 2 1 I 5 - 9 . 『 1 1 ]A l i v A . T h e i m p a c t o f p h a s e b e h a v i o u r o n c o k e f o r ma t i o n i n d e l a y e d c o k i n g [ D] . T o r o n t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o r o n t o , 2 0 0 2 2 0 7 5 . [ 1 2 ]赵亮 , 熊友辉, 夏利民. 配煤对可磨性指数的影响规律 研究[ J ] . 热力发电, 2 0 0 6 2 5 4 - 6 6 . [ 1 3 ]张妮妮 , 周永刚 , 翁善勇, 等. 俄罗斯煤和平朔煤混煤 的粉碎机理和可磨性规律研究 [ J ] . 电站系统工程, 2 0 0 5 , 2 1 6 1 4 1 6 . [ 1 4 ]张骁博 , 赵虹, 杨建国. 混煤粉碎特性及哈氏可磨性指 数的影响因素研究 [ J ] . 动力工程学报, 2 0 1 1 , 3 1 4 2 5 3 2 5 6 . 上接第2 8 7页 [ 4 ] Wa n g z Y, H u a n g B B, D a i Y, e t a 1 . H i g h l y p h o t o c a t al y t i c Z n O/ I n 2 03 h e t e r o n a n o s t r u c t u r e s s y n t h e s i z e d b y a c o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me t h o d [ J ] . J P h y s C h e m C, 2 0 0 9 , 1 1 3 1 1 4 61 2- 4 61 7. [ 5 ] 朱金华, 沈伟, 徐华龙 , 等. 水热一步法合成 T i S B A 一 1 5 分子筛及其催化性 能研究 [ J ] . 化学学 报, 2 0 0 3 , 6 1 2 2 0 2 - 2 0 7 . [ 6 ] 李聪明, 袁兴东, 亓玉台, 等. P S B A 一 1 5分子筛催化合 成2, 4 - 二叔丁基苯酚[ J ] .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 0 0 4 , 3 3 3 1 5 5 1 5 7 . [ 7 ] J u n g K Y . E n h a n c e d p h o t o a c t i v i t y o f s i l i c a - e mb e d d e d t i t a n i a p a r t i c l e s p r e p a r e d b y s o l -- g e l p r o c e s s f o r t h e d e c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t r i c h l o r o e t h y l e n e [ J ] . A p p l C a t a l B E n v i r o n , ’ 2 0 0 0, 2 5 2 4 9 . [ 8 ] [ 9 ] [ 1 0 ] L l u s a r M , Mo n r o s G, R o u x C, e t a1. O n e p o t s y n t h e s i s o f p h e n y l - a n d a mi n e -f u n c t i o n a l i z e d s i l i c a fi b e r s t h r o u g h t h e u s e o f a n t h r a e e n i c a n d p h e n a z i n i c o r g a n o g e l a t o r s [ J ] . Ma . t e r Ch e m , 2 003, 1 3 25 05 2 51 4. B u s u i o c A M , Me y n e n V, B e y e r s E, e t a1. S t r u c t u r a l l e a t u r e s a n d p h o t o e a t aly t i c b e h a v i o u r o f t i t a n i a d e p o s i t e d w i t h i n t h e p o r e s o f S B A - 1 5 [ J ] . A p p l C a t a l A G e n , 2 0 0 6 , 31 2 1 53 2 49. 苏继新, 屈文, 马丽媛, 等. S B A 一 1 5空间限制纳米 T i O 颗粒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J ] . 化学学报, 2 0 0 8 , 1 6 2 1 2 4 1 6 2 4 2 2 . 徐秀梅, 景介辉 , 吴大青. 温度对 T i O 纳米晶型转变及 粒度的影响[ J ] .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2 0 0 6, 1 6 2 11 】 . 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