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20井K2h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pdf
第2 l卷第 3期 2 0 1 1年 9月 江汉石油科技 J I ANG HA N P E |I 1ROU U M S C I E NC E AND T E CHNO L O GY Vo 1 . 21 No . 3 S e p. 2 011 万 2 0井 h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 汪小泓, 冯志平 , 陈仲宇 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具有茵藻类和陆源高等植物的双重生源, 并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 形成于咸水湖相的 沉积环境 , 属于高成熟演化阶段的产物 , 是万 2 0井原油的地化特征 。应用饱和烃、 芳烃的色质和含 氮化合物的分析技术 , 对万 2 O井 K 2 h原油的油源及 油气运移进行 了研究。油油对 比和油气运移 结果表明 万2 0井原油来源于梅槐桥生油洼陷新沟嘴最下段的高成熟烃源岩, 是由高成熟烃岩生 成的高熟油经万城断层垂向运移到上盘白垩 系地层 中形成的新生古储型油藏。 关键词 万城断层 ; 复 Ⅱ断块; 白垩系; 红花套组 ; 油油对 比; 油气运移 万 2 O井位于万城断层上盘复 Ⅱ断块 内, 该井于 白垩系红花套组 I 2 h 3 0 1 0 . 2~3 0 2 0 m井段获得 了 日产5 . 9 4 m 的工业油流。通过对7 f 2 0 井 I 2 h 原油 的油源和油气运移的研究, 对复 Ⅱ断块乃至整个万 城断层上盘白垩系的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 1 万 2 O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分析资料表明, 万2 0 井 h 原油具有以下地球 化学特征 ①在饱和烃色谱图上, 正构烷烃呈单峰型 分布 表 1 , 主峰碳为 n c 毖, 表明原油具有菌藻类和 c } } l } c c c抽 i l } 寻 矗 盼 陆源高等植物双重生源。在类异戊二烯烷烃的组成 中, 具有植烷优势 , 表明原油形成于还原沉积环境 。 ②c ~c 凹 正常甾烷呈不对称的“ V ” 字型分布 图 1 , C 2 9 d 一 2 0 R占优势, C 2 7 一 2 0 R稍弱, 表明 原油的成油母质主要是陆源等植物。c 凹甾烷的两 个异构化峰十分突出, 表明原油属于高成熟油。c 凹 o ,.13 13 2 0 R 】 / O L O L 一 2 0 R值为 1 . 7 5 , 表明原油经历过 了长距离的运移 ; 伽马蜡烷指数 伽马 p c ∞ 为 1 . 2 1 , 表明原油形成于咸水湖相的沉积环境。③在 “ 三芴” 系列组成 中, 硫芴的含量为 4 2 . 7 8 %、 氧芴的 含量为 2 9 . 6 9 %、 芴 的含量为 2 7 . 5 3 %, 也反映了原 C 2 I- ~ 一 √ l 甾 烷 t Ⅲ’ i I Ⅲ 图1 万 2 0井原油甾烷萜烷分布图 油形成于还原环境 。 总的来看, 万 2 0井 K h 原油与梅槐桥生油洼陷 新沟嘴组下段主力烃源岩的地化特征相符。 2 油油对 比 将万 2 0 井 K h 原油与万城断层上下两盘产于 不同层位的原油进行了精细的油油对比 2 . 1 正异构烷烃组成对 比 在饱和烃色谱图上, 所有原油的正构烷烃均呈 第一作者简介 汪小泓, 男, 助理工程师, 现在湖北省潜 江市广华江汉油田研究院测试中心, 主要从事有机地球化学 分析与研究工作。 第 3期 汪小泓等 万 2 0井 h油源及 油气运移研究 单峰型分布 表 1 , 主峰碳都为 n c , 表明成油母质 相近。 在类异戊二烯烷烃中, 原油都表现为较强的植 烷优势 。在 P r / P h 、 P r / n C 。 7 、 P h / n C 。 的相对 组成 图 中 图2 , P r / P h 值都比较低, 相对含量小于 3 0 %, 而 P h / n C 。 值较高, 都大于 4 3 %, 点群分布十分集 中, 表明它们都形成于还原沉积环境。 2 . 2 萜烷、 甾烷分布特征对比 在 c 孙 c 2 8 和 c 2 9 3种 a o t o t - 2 0 R甾烷的组 成 中 表 1 、 图3 , 原油都是以 C 2 0 R占优势, 其相对含 量在 3 9 . 0 8 % 一 4 6 . 0 1 %之间, C 砑 2 0 R相对较少, 其 含量在 2 6 . 7 7 % ~ 3 2 . 5 9 %之间, 点群分布比较十分 集中, 表明成油母质相似。c 2 9 甾烷2 0 S / 2 0 S 2 0 R 均大于 0 . 5 0 , 表明都属于高成熟原油。 在萜烷组成中, 从伽马蜡烷指数来看, 其值分布 于0 . 5 8 ~ 1 . 3 4之间, 显示了这些原油分别形成于半 咸水湖相或咸水湖相的成油环境 , 其中万 2 0井 h 原油与E S 4井 E x F II 、 E S 9 井 E x F I I 、 E S 6 一 侧井 E x F Ⅱ以及 E S I O 井 E s 等原油伽马蜡烷指数都大于 1 , 表明这些原油形成于咸水湖相的还原环境, 具有成 因上 的联系。 油油对比结果表明, 万 2 0 井 h 原油与万城断 层下盘的 E S 4井、 E S 9井 、 E S 6 一 侧等井 的 E x Ⅱ原 油以及上盘的 E S 1 0 井 E s 原油属于同源石油, 都来 源于梅槐桥洼陷新沟嘴组下段高成熟烃源岩。因此 万 2 0 井 h 原油是下盘新沟嘴组高成熟烃源岩生 成的高熟油经断层垂向运移到上盘 白垩系地层中形 成的新生古储型油藏。 3 油气运移研究 含氮化合物的分布 明显指示 出万 2 0井 K h原 油是梅槐 桥洼陷 内的油气运 移而来 表 2 。根 据 是 下盘 E S 6 一 侧井 E x 下Ⅱ原油含氮化合物总量为 1 0 . 4 7 1,z g / g , 当原油穿过断层运移到上盘 的万 2 0井 I 2 h时, 含氮化合物总量降低至 0 . 6 9 w g / g , 其它油 表 1 万城断层上下盘不同层位原油地化参数对比表 P r / n C 1 % 0 10 2 0 3 0 4 0 5 0 60 70 8 0 9 0 1O 0 图 2 万城断层上下盘不同层位原油 P r / P h 、 P r / n C 1 7 、 P h / n C 1 8 相对组成图 1 2- 江汉石油科技 第 2 1卷 图3 万城断层上下盘不同层位原油甾烷相对组成对比图 表 2 万 2 o井白垩系红花套组含氮化合物油气运移数据表 一 ES8 气运移参数 1 , 8 一 / 1 , 5 一 D MC 、 1 , 8 一 / 2 , 5 一 D M C也都 明显增大, 指示出油气运移方 向都是 由下盘 的新沟 嘴组向上盘的白垩系红花套组运移。 4 结论 3 含氮化合物的分布明显指示出万 2 0井 K h 原油是由下盘的新沟嘴组高成熟油向上盘的白垩系 红花套组运移而来的。 参考文献 ⋯ 慧 15 L J J - 研 堕 筻 要 者 为 主 ,形 成 于 咸 水 相 的 沉 [ 2 ] 朱 扬 明 ; j 石 油 积 环 境 ,属 于 高 成 熟 原 油 。 1 9 9 5 l 7 ; 2 6 3 2 . ~’ 。‘ 2 油油对 比结果表明 万 2 0井 I qh原油与万 [ 3 ] 王雪玲 .江汉盆地西南缘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 J ] . 石 城断层下盘的 E S 4井、 E S 9井 、 E S 6 一 侧等 井 E x 下Ⅱ 油实验地质, 2 0 0 6 , 2 s 2 1 4 2 1 4 5 4. 銎 苎 曼 向 运 移 到 上 盘 白 垩 系 地 层 中 形 成 的 编 辑汪 孝 芝 新 生 古 储 型 油 藏 。 ~ ~ 涪陵地 区下三叠统飞仙 关组层序地层分析 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有 2 个三级层序, 且都发育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层序控制着生、 储、 盖组合。飞仙关组是盆地发育晚期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有利的储集层主 要发育在 S Q 2高水位体系域的鲕滩和生屑滩内, 因此 S Q 2 高水位体系域位为本区最有利的勘 探层位。S Q 2 高水位体系域晚期蒸发台地相内的膏岩层可作为盖层。 夏天摘 自 岩性油气藏} 2 0 1 1 年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