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PDC钻头泥包的钻井液工艺技术.pdf
弟 3 0巷弟 1期 2 0 1 3年1月 钻开液与无开液 DRI LLI NG FLUI D COM PLET1 0N FLUI D VOI .jU O. 1 J a n.2 01 3 【 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 】 预防 P DC钻头泥包的钻井液工艺技术 陈胜 , 余可芝, 邱文发, 狄明利, 杨波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化学事业部深圳基地,广东深圳 陈胜等 . 预 防 P DC钻头泥包 的钻 井液工 艺技 术 [ J ] . 钻 井液 与完井液 ,2 0 1 3 ,3 0 1 3 8 4 0 . 摘要钻 井液的性 能恶化是造成 P DC钻 头泥包 的主要 因素之 一,通 过综合分析 P Y3 6 2 1井 2次 泥包 时的钻 井液性能,探讨了如何通过对钻井液性能的优化和玄观调控预防P D C钻头泥包 ,分析结果指出,在正常钻进时控 制好钻井液的黏度和切力,使其达到实现平板型层流的要求 ; 在软泥岩段易发生泥包的地层采用注稀胶液或是向 循环池大量补充稀胶液的方法来制造紊流 ; 钻进期问尽量保证离心机、除砂器和除泥器的全程开启,必要时使用 稀释的方法 ; 振动筛的用法应以钻井液覆盖筛网总长度的7 5 %~8 0 % 为宜 ; 推荐直井润滑剂加量为 1 %~2 %,斜 井水平 井加量 为 2 %~3 % ; 对于聚合 物水 基钻井液 ,应控制包被和抑制剂 的浓度分别为 5 ~ 8和 3 0 ~5 0 k g / m 关键词P DC钻头 ; 泥包 ; 聚合物钻井液 ; 流变性 ;固桕 含量 ;润滑性 ;抑制性 中图分类号 T E 2 5 4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5 6 2 0 2 0 1 3 0 1 - 0 0 3 8 0 3 造成 P D C钻头泥包 的原 因很多 ,钻井 液的性 能恶化经 常是 主要 因素之一 。P Y3 6 2 1井 四开钻 进 西2 1 5 . 9 mm井 眼,在 钻 穿 西2 4 4 . 5 mm套 管 浮 鞋及水泥 口袋后,进入新地层仅 0 .6 1 0 m 井深 2 5 0 0 . 6 7 m发生第 1 次泥包 ,处理无效后 ,起钻 手动清除。下钻到底继续钻进至井深 3 0 1 4 m发生 第 2 次泥包。2 次泥包降低了钻井时效,拖长了钻 井周期。通过综合分析该井 2 次泥包时的钻井液性 能 ,探讨 了如何通过对钻井液性能 的优化设计 和宏 观调控达到预防 P DC钻头泥包的 目的 [ 1 - 2 1 。 1 钻井液流变性 首先分析了P Y 3 6 . 2 . 1 井发生泥包现象时的钻 井液流变性能。流变性能中的关键参数塑性黏度和 动切力都是反映钻井液在层流流动时的流变参数 , 因此应先判断钻井液在环空中的流态。对于非牛顿 流体,一般采用综合雷诺数 尺 e 来判别流态,将钻 井液作为塑性流体来考虑。 1 判断第 1 次发生泥包时钻井液的流态。第 1 次泥包时时的水力学参数和钻井液性能参数为 排量为2 .2 7 m / m i n ,密度为 1 . 1 0 8 g / c m ,钻杆内径 为 1 0 8 . 5 mm,钻杆外径为 1 2 . 7 0 r n ff l ,井径为 2 1 5 . 9 mm,套管 内径 为 2 2 0 . 5 n a m, 6 3 0 0 、 3 的读数 分别为 4 0 、2 6 、2 ,塑性黏度为 1 4 mP a S ,动切力 为 5 .8 P a , 静切力为 1 .4 / 1 . 9 P a / P a 。计算得综合雷诺 数 为 3 5 6 3 . 6 3 ,判断此时钻井液在环空中的流态为 紊流, 具有高流速的特点, 对钻头的冲洗作用较好, 且此时的环空返速 1 .5 8 m / s 也满足携砂的要求, 从流变性能看没有泥包的可能。况且在该井段开钻 前排掉 了地面沉砂池及泥浆池内的所有老浆 ,此 时 大部分井浆为新浆,固相含量很低。因此,第 1 次 泥包排除钻井液性能方面的因素。结合录井图和现 场分析判断 ,第 1 次泥包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该井段 的岩性主要为不成岩的软泥岩 ,所选用 的钻头攻击 性过强,与地层的配伍性不好 ,加之操作时司钻送 钻过猛和半潜式平台的升沉而导致送钻不均所致。 2 判断第 2 次发生泥包时钻井液的流态。第 2 次泥包时的水力学参数和钻井液性能参数为 排 量 为 2 . 2 7 m / mi n ,密度 为 1 . 1 0 8 g / c m ,钻杆 内径 为 1 0 8 . 5 mm,钻杆外径为 l 2 . 7 0 mm,井径为 2 1 5 . 9 m m,套管内径为 2 2 0 .5 mm, 6 0 、 3 o o 、 3 读数分 别为 6 6 、4 4 、3 ,塑性黏度为 2 2 mP a S ,动切力为 第一作者简介 陈胜,助理工程师,1 9 8 5年生,毕业于原大庆石油学院,现在从事钻井液技术工作。地址 广东省深 圳市南山区后海大道蓬莱花园3栋 1单元 8 0 1室 ; 邮政编码 5 1 8 0 6 7; 电话 1 3 6 8 2 4 5 1 5 6 4; E ma i l c h e n s h e n g l 0 2 1 6 3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3 0 卷 第 1 期 陈胜等预防P D c 钻头泥包的钻井液工艺技术 3 9 1 0 .6 P a ,静切力为 1 .9 / 2 .9 P a / P a 。计算得综合雷诺 数 为 2 1 6 8 .3 2 ,判断此时钻井液在环空中的流态为 层流 。此时的钻井液动塑比达 0 . 5 P a / mP a S ,具 备实现平板型层流 0 .3 6 ~0 . 4 8 P a / m P a s 的要 求,具有良好的剪切稀释性。因此此时钻井液的流 变性也不是此次泥包 的原因。 曾有人用玻璃井筒进行实验观察发现,钻井液 在作紊流流动时,岩屑不存在转动和滑落现象,几 乎都能携带到地面上来,且紊流的高流速对钻头的 清洗作用较好 ,能预防泥包现象。因此在泥岩段易 发生泥包的地层 ,应采用注稀胶液或是往循环池大 量补充稀胶液的方法来制造紊流,以达到清洗钻头 目的。在该井段连续发生 2次泥包以后 ,在继续钻 进时视泵压和扭矩的变化打稀胶液冲洗钻头,每柱 划眼 2次 ,视扭矩和泵压变化上提钻具划 眼至泵压 稳定 ,最终顺 利完 成该井作 业。稀 胶液 的密度 为 1 . 0 6 6 g / c m , /0 6 0 0 . 3 0 0 、 6 、 3 读数分别为 3 9 、 2 6 、 2 、 1 , 塑性黏度为 1 3 mP a S ,动切力为 4 - 3 P a ,静切力为 1 .0 / 1 . 4 P a / P a ,计算得综合雷诺数 为 4 0 7 0 . 9 8 ,此时 稀胶液在环空中的流态为紊流。但是紊流的高流速 对井壁冲蚀严重 ,不能很好地形成泥饼 ,容易引起 易塌地层井壁垮塌 。因此 ,在易垮塌地层和受泵压 影响的条件下,排量达不到紊流要求时应慎用注稀 胶液塞的方法 。 此外还应提醒 的是 ,现场钻井液工程师在追求 平板型层流时, 应首先考虑钻井液在环空中的流态。 因为通过控制动塑比使环空液流处于平板型层流的 方法只适用于层流状态 ,这是 因为塑性黏度和动切 力都是反映钻井液在层流流动时的流变参数。如果 通过计算,得知环空液流处于紊流状态时,则应首 先考虑通过降低环空返速或同时提高黏度、切力, 使钻井液从紊流状态转变为层流状态,然后再考虑 如何通过控制动塑比使其转变为平板型层流 口 ] 。 2 钻井液劣质 固相含量 钻 井 液 中 过 大 的 大 于 2 0 0 0 I.t m 和 特 小 的 小于 2 I.tm 颗粒都不多,大于 7 4 I.tm的颗粒仅占 3 .7 %~2 5 . 9 %。也就是说即使是用筛孑 L 为 0 .0 7 6 m m 的振动筛布也只能筛除整个固相含量的 1 / 4 ,其余 都是小于 7 4 Ix m的颗粒,有害固相很容易混入钻井 液 中 [ 3 】 。有研究表 明一颗直径 为 1 0 0 g m 的钻屑从 井底被携带到地面后,未被清除而留在钻井液中, 经过钻井液泵的多次循环和钻头的重复破碎后,就 有可能变成 l 2 . 5万个直径约为 2 I .t m的小颗粒 ,严 重影响机械钻速。固相的增加和密度的升高为高渗 透性砂岩地层形成厚泥饼创造了条件 ,劣质 固相易 吸附在钻头上 ,从而增加 了泥包的可能 [4 ] 。 下 面分析 P Y3 6 . 2 . 1 井第 2次泥包 时钻井 液 中 有害 固相的含量 。此时钻井 液、固相及滤液的密度 分别为 1 . 1 1 、 2 . 6 、1 . 0 5 g / c m , 膨润土含量为 2 2 g / L 。 可计算得钻井液中固相的体积分数为 3 .8 7 %,膨润 土的体积分数为 0 . 8 5 %,钻屑的体积分数为 3 . 0 2 %。 由计算可知,该钻井液的固相含量并不高,仅为 3 . 8 7 %,而有害固相的含量却高达 3 .0 2 %。现场钻 井液工程师有 时为预防井眼缩径 ,采用具有较小筛 孔孔径 的筛布和停止离心机 的方法 以增加钻井液 中 固相含量,从而提高钻井液的密度。但靠有害固相 堆积起来的钻井液密度或许能防止井眼缩径但并不 能保证起下钻的顺畅,反而会形成厚泥饼,使起下 钻遇阻 。劣质 固相也易吸附在钻头上 ,增加 了泥包 的可能。 现场应采用加入加重材料的方法提高比重, 对地质要求较高的探井 ,可采用超细碳酸钙加重。 为保持钻 井液 的低 固相 和预 防泥包。钻进期 间应保证离心机 、除砂器 和除泥器的全程开启 ,必 要通过稀释的方法向循环体系中补人新 的胶液。振 动筛的使用方法应以钻井液覆盖筛网总长度的7 5 % ~ 8 0 %为宜,在不跑浆的情况下应将振动筛调到最 低,这样更利用钻屑传出,减少钻屑在筛面的停留 时间, 避免钻屑在筛面的重复破碎而混入钻井液中。 3 钻 井液润滑性 对大多数水基钻井液来说 ,摩阻系数维持在 O . 2 O左 右是合格 的。对水平井 则要求钻 井液 的摩 阻系数 应保 持在 O . O 8 ~0 . 1 0范 围 内。实验 分析 了 P Y 3 6 . 2 . 1 井第 2 次发生泥包时的井浆润滑性能,结 果见表 1 。由表 1 可知 ,该井钻井 液的润滑性差 , 摩阻系数为 0 . 3 6; 润滑剂 的加入能很好地改变钻井 液的摩阻系数,且不会对钻井液的流变性能造成任 何影响; 2 种润滑剂复配使用效果更好。 受天气影响, 开钻前润滑剂备料不足,泥包前润滑剂加量不足 1 %,由于在 西3 1 1 . 1 5 mm井段下套管到位,固井 前循环返出大量的淤泥, 导致井浆中固相含量偏高, 考虑有害固相的侵入对后续钻井液性能的维护造成 不必要的麻烦,在 西2 1 5 . 9 m n l 井段开钻前,将地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钻 井 液与 完 井 液 2 0 1 3年 1月 面沉砂池和钻井液池 的旧钻井液全部排完 ,因此该 井钻井液润滑剂加量严重不足 ,润滑性能差 ,黏性 泥岩的钻屑在 P DC钻头上黏附堆积是导致该井第 2 次泥包钻头的一个主要原 因。 表 1 室温下在 P Y3 6 . 2 . 1井浆中加入不同润滑剂后的性能 润滑剂 K f P Y3 6 2 . 1 井开钻钻井液配方如下 , 性能见表 2 。 由表 2 可知,新浆的摩阻系数很小,用重晶石加重 至泥包时的密度后,摩阻系数没有增大,反而略有 减小 ,这是 因为重晶石 的加入在地层中形成的 “ 承 压层” ,改善 了钻具与地层 的接触条件 。由此推断 影响体系摩阻系数的主要 因素是劣质固相的增加 。 1 2 . 5 %膨润土 0 . 2 %烧碱 0 . 1 %纯碱 0 . 5 % PF P AC LV1 . 5 % PF TEX2% PF LSF1 . 5% PF. TEM P1% PF GBL4% K Cl 0. 1% PF. XC 0. 5 % P F. P LL J S 表 2 P Y3 6 . 2 1 井开钻钻井液用重晶石加重前后的性能 综合 以上实验结果 ,要做到黏性泥岩的钻屑在 P D C钻头上黏不起,必须加足润滑剂。推荐直井润 滑剂加量为 1 %~2 %, 斜井水平井加量为 2 %~3 %。 4 钻井液的包被抑制性 聚合物浓度较高时,在泥页岩井壁上形成较为 致密的吸附膜,可阻止或减缓地层水进入泥页岩, 在防止泥包的同时可以达到防塌的作用。对于聚合 物水基钻井液体系,包被和抑制剂在体系中的浓度 控制 非常重要 ,通常他 们 的浓度 为 5 ~8 k g / m 和 3 0 ~5 0 k g / m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斜井中 应考虑体系的抑制性太好会使井壁过硬而造成起下 钻困难 。 实践证明,高矿化度和含高分子量聚合物 例 如聚丙烯酰胶 的滤液不易引起井壁岩层的膨胀和 坍塌 。P Y3 6 2 1 井 在经 过 2次 泥包后 ,在 后面 的 钻进过程中将 C l - 离子含量提至 4 0 0 0 0 mg / L以上 , 振动筛返出钻屑有明显改观,清洗过后的钻屑齿痕 清晰可见 。 5 结论 1 . 正常钻进时应控制钻井液的黏度和切力,使 其达到实现平板型层流的要求 ,使钻井液具有 良好 的剪切稀释性 ,以利于携砂 。在软泥岩段易发生泥 包 的地层 ,采用注稀胶液或是往循环池大量补充稀 胶液来制造紊流,以利于清洗钻头,预防泥包。 2 . 为保持钻井液的低固相,预防泥包,钻进期 间应尽量保证离心机、 除砂器和除泥器的全程开启, 必要时应通过稀释的方法向循环体系中补人新的胶 液 ,置换 出部分老浆 。振动筛的用法应 以钻井液覆 盖筛 网总长度 的 7 5 %8 0 % 为宜 ,在 不跑浆 的情 况下应将振动筛调到最低 , 这样更利于钻屑被带出, 减少了钻屑在筛面的停留时间,避免钻屑在筛面的 重复破碎而混入钻井液 中。 3 . 对大 多数 水基钻井 液来说 ,摩阻系数应 维 持 在 0 . 2 0左 右 ,对 水平 井 则 要 求 尽 可能 保 持 在 O . 0 8 ~0 . 1 0范围内。要做到黏性泥岩 的钻屑不 吸附 在 P D C钻头表面,必须加足润滑剂,推荐直井润 滑剂加量为 1 %~2 %, 斜井水平井加量为 2 %~3 %。 4 . 对于水基聚合物钻井液,包被和抑制剂在体 系中的浓度控制非常重要 ,通常他们的浓度为 5 ~8 k g / m。 和 3 0 5 0 k g / m 。 5 . 预 防 P DC钻头泥包 ,仅靠钻井液性能 的优 化是不够的。除了地质的非人为因素 ,钻井工程的 优化设计也非常重要,包括钻头选型、井身结构的 设计、钻井参数的优化以及精心的操作手法等等。 参 考 文 献 [ 1 ] 邓传光,朱明玉,黄焰,等 . P DC钻头泥包原因分析 及对策 【 J ] . 钻采工艺,2 0 0 6 ,2 9 6 1 2 7 - 1 2 9 . [ 2 ] 隋跃华 ,成效华,高建礼,等 . 强抑制性钻井完井液研 究与应用 [ J ] . 钻井液与完井液,2 0 0 1 ,1 8 6 l 2 1 4 . 收稿 日期2 0 1 2 . 0 5 . 0 6 ;HG F 1 2 0 6 N3 ;编辑王小娜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