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垣平1大位移井的钻井技术.pdf
第 36 卷 第 1 期 2014 年 1 月 石 油 钻 采 工 艺 OIL DRILLING well bore profile; borehole curvature; large displacement; optimization design; friction torque 作者简介 张凯, 1987 年生。2009 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工程专业, 现主要从事钻井设计和钻井技术研究工作。电话0459- 5960975, 18004597867。E-mailzhangkaipkf。 大庆油田油气勘探逐步向“低、 深、 难” 领域进 军, 勘探开发方式由低效向高效、 由数量向质量转 变, 这就要求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注重攻关应用 水平井钻井技术, 以此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垣平 1 井是为探索精细高效勘探开发老油田的一次重要尝 试, 对于今后大面积推广水平井钻井技术, 最大限度 地解放油气储量、 提高油气勘探效益有重要意义。 1 大位移井技术难点 (1) 剖面设计及轨迹控制难。大位移井的井身剖 面设计、 井眼轨迹控制等与常规定向井或水平井钻 井明显不同, 优化设计和轨迹控制难度极大。 (2) 摩阻与扭矩大。由于井斜角大, 重力效应突 出, 引起上提、 下放钻柱的阻力增加;钻进时加压困 27张 凯大庆垣平 1 大位移井的钻井技术 难, 钻柱摩擦力矩大;传递扭矩困难;下部钻具易 屈曲自锁, 在钻井优化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钻柱受 力及强度变化等问题。 (3) 井壁稳定性差。大位移井深度大, 钻井周期 长, 在大斜度井段易发生井壁失稳, 导致垮塌, 尤其 在泥页岩井段, 易引发井下事故。 2 井眼轨道优化设计 (1) 井眼剖面。合理的井眼剖面设计是大位移井 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尽量降低扭矩 / 摩阻, 增加井 眼延伸距离, 并减少井眼的狗腿, 对钻达地质目标的 各种轨道进行优选(表 1) 。在大位移井中尤其推荐 悬链曲线轨道剖面。在理论上, 其特征是井壁和钻 具之间接触力为零, 由此得出井壁和钻具之间的摩 擦力为零。用这种方法钻井存在困难, 首先钻柱底 部有效张力导致钻柱受压, 此外, 悬链线曲线比一些 传统的井眼轨道更长。因而通常采用准悬链线轨道 剖面。其作法是在浅层段以低造斜率(1.01.5) ( ) /30 m 造斜, 随井深增加, 增幅为 0.50 ( )/30 m 逐步 增加到(4.55.5) ( )/30 m, 使最后的井斜角比传 统60 井斜角高, 可达到8084 。 造斜率如果超过5.5 ( )/30 m, 可能出现高的接触力。因此根据 6 个地 质靶点进行 3 种剖面类型井眼轨道设计, 对起钻摩 阻、 下钻摩阻及平均摩阻 3 方面进行对比, 准悬链线 剖面平均摩阻最小。减少了钻井工序, 使井眼轨迹 较短, 有利于钻井安全。 表 1 剖面类型优选数据 剖面类型起钻摩阻 /kN 下钻摩阻 /kN 平均摩阻 /kN 变曲率多圆弧 三增剖面 429.5444.0432.8 悬链线剖面426.8442.8433.5 准悬链线剖面421.0440.2430.8 (2) 优化靶前距和井眼曲率。针对 3 000 m 水平 段, 优化靶前距与井眼曲率(表 2) , 尽可能降低钻柱 发生屈曲程度和摩阻 / 扭矩, 同时优化设计井深和大 井眼造斜段长度, 避免大井眼造斜段过长影响钻井 时效。 表 2 靶前距和井眼曲率数据 靶前距 /m 狗腿度 / () (30 m)–1 设计井深 /m起钻摩阻 /kN下钻摩阻 /kN 空转扭矩 / kNm 2407.58.03.05 347.87376.8452.826.49 3005.55.53.05 280.09381.8446.726.19 3504.85.03.05 302.39383.8447.226.19 4003.84.03.05 328.65387.5449.626.19 4503.33.53.05 353.30389.4446.526.46 5003.03.23.05 376.93396.3441.627.00 通过综合考虑剖面类型、 井眼曲率、 靶前距以及 钻柱受力等多种因素, 对垣平 1 井井眼轨道进行了 优化设计, 最终选择靶前距 300 m, 造斜率为 5.5 ( )/ 30 m5.5 ( )/30 m3.0 ( )/30 m 的轨道数据模型, 优化后的井眼轨迹平滑, 满足现场钻井施工要求。 3 降摩阻 / 扭矩技术 (1)简化钻具结构。产生摩阻的第一个方面是 钻柱, 因此适当改变钻具结构, 也是降低摩阻的主要 方法。在钻具组合上尽量少用钻铤, 在保证正常施 工的前提下改用加重钻杆代替钻铤, 减少钻柱与井 壁间的作用力, 使用钻具防磨接头, 从而减少摩阻与 扭矩。由于该井设计水平段长度大于 3 000 m, 因此 重点对三开水平段钻具组合进行优化设计, 尽可能 降低钻柱屈曲程度, 确保钻柱强度满足要求。通过 理论计算垣平 1 井优化后的钻具组合设计为 215.9 mm 钻头 172 mm 旋转地质导向工具 127 mm 无磁加重钻杆 127 mm 加重钻杆 127 mm 斜坡 钻杆 127 mm 加重钻杆(或者 178 mm/159 mm 钻铤)127 mm 斜坡钻杆。 (2) 净化井眼、 破坏岩屑床。降低钻柱与井壁间 的摩擦系数, 从而大幅降低摩阻与扭矩, 摩阻与扭矩 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提示着井眼的净化程度, 每钻进 100 m左右做 1 次短起下钻, 然后再循环, 把井底和 井壁的岩屑通过循环带出来。 4 井身结构优化 大位移水平井的井身结构优化主要考虑以下因 素封住上部疏松复杂地层, 减少事故;因套管内 摩擦系数明显小于裸眼段, 因此可以大幅度地改善 下部井眼的摩阻、 扭矩状况;封住“狗腿” 较大的造 斜段, 预防键槽卡钻等。 根据该井的地质特性, 以安全高效钻进为目的, 兼顾长水平段, 优化为 3 层套管结构, 技术套管封固 石油钻采工艺 2014 年 1 月(第 36 卷) 第 1 期28 易坍塌掉块的青山口组及整个造斜段, 减小三开钻 进时摩阻 / 扭矩, 有利于完井管柱的安全下入, 生产 套管兼顾裸眼段长度以及封固段长度, 确保钻完井 施工安全。 5 应用效果 垣平 1 井通过钻井设计优化与现场精确井眼轨 迹控制与施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后期钻进 过程中岩性为干砂岩, 决定提前完钻。垣平 1 井与 同区块 7 口水平井平均情况对比, 水平段长度增加 了 2 099 m, 机械钻速增加了 127.84, 钻井周期缩 短了 11.35 d。该井为目前大庆已完成水平井中最长 水平位移井。 三开仅用15.79 d钻进2 660 m水平段, 平均机械钻速 17.59 m/h, 见表 3。 表 3 设计与实钻数据对比 参数 完钻斜深 / m 完钻垂深 / m 水平段长 / m 最大井斜角 / () 设计4 693.751 546.403 017.4089.65 实钻4 300.001 538.252 660.0089.57 6 结论与认识 (1) 提高了机械钻速, 缩短了钻井周期, 进而降 低了因长期浸泡造成井壁坍塌的风险; (2) 合理的靶前距与井眼曲率, 降低了钻柱发生 屈曲的程度和摩阻 / 扭矩大小, 同时减少了大井眼造 斜段长度, 提高了钻井效率。 (3) 合理的轨道设计、 优化的钻具组合和钻井参 数是降低摩阻与扭矩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汪志明, 郭晓乐, 张松杰, 等 . 南海流花超大位移井井眼 净化技术[J]. 石油钻采工艺, 2006, 28 (1) 4-8. [2] 苏义脑, 窦修荣 . 大位移井钻井概况、 工艺难点和对工具 仪器的要求[J]. 石油钻采工艺, 2003, 25 (1) 8-12, 85. [3] 范志国, 木哈塔尔, 贾永红, 等 . 多靶浅层水平井轨迹控 制及尾管柱下入技术[J]. 石油钻采工艺 , 2009, 31 (2) 40-42. [4] 高德利, 覃成锦, 李文勇 . 南海西江大位移井井身结构与 套管柱设计研究[J]. 石油钻采工艺 , 2003, 25 (4) 4-7. [5] POPE G A, WU W. Modeling relative permeability effects in gas-condensate reservoirs with a new trapping model[R]. SPE 62647. [6] DEDDY Afidick N J. Kaczorowski production perance of aretrograde gas reservoira case study of the Arun Field[R]. SPE 28749.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3-12-17) 〔编辑 薛改珍〕 (上接第 25 页) 井斜、 井塌、 卡钻等施工难题, 在提高钻井速度的同 时, 进一步提高了气体钻井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英操, 高德利, 翟洪军, 等 . 欠平衡钻井技术在大庆油 田探井中的应用[J]. 石油钻采工艺, 2004, 26 (4) 1-5. [2] 韩福彬, 刘永贵, 王蔚 . 大庆深层气体钻井复杂事故影 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 (4) 12-15. [3] 杨决算 . 大庆油田气体钻井地层出水与井壁稳定技术 研究[D]. 大庆东北石油大学, 2010. [4] 杨毅, 齐彬, 马晓伟 . 气体钻井注气模型优选及设备优 化配置分析[J] . 探矿工程, 201138 (7) 53-56. [5] 周光垌, 严宗毅, 许世雄, 等 . 流体力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06. [6] 翟云芳 . 渗流力学[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07.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3-11-24) 〔编辑 薛改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