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pdf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2 - 7 7 0 3 . 2 0 1 1 . 0 4 . 0 0 6 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杨庆道 , 2 王伟锋 吴思卫 李继 白 刘传山 潘博 1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 6 6 5 5 5 ;2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云南物探 公司,云南省昆明市 6 5 0 2 3 3 ;3中国石化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北京 1 0 0 7 2 8 摘要楚雄盆地位于扬子板块的西南缘。红河断裂控制盆地的西南边界,断裂走向在该区域发生大角度转折,由 华南地区的北西西向变为研究区的北西向, 再到青藏高原变为北西西向。中生代以来,除了受到来自西南部的印度板块 北移过程中北北东向持续挤压应力外,由于金沙江一红河断裂的存在, 并从燕山期以来多次转换、传递来 自中国东部滨 太平洋构造域的板块向西挤压力。 在特提斯构造域近南北方向和滨太平洋构造域近东西向的双重挤压作用力下, 盆地内 最大主应力方向曾发生近南北和近东西向的多次转变,红河断裂发生左行、右行走滑交替,并伴有盆地内块体旋转。同 时, 红河断裂的走滑运动和应力传递作用也对盆地挤压变形起到了减弱和缓冲作用。 在全盆地地震剖面地质解释基础上, 针对楚雄盆地复杂的沉积一构造特征, 选择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区域大剖面进行平衡剖面构造演化分析, 结合盆地区域 大地构造背景对楚雄盆地基底形成,以及晚三叠世以来盆地动力机制及伴生的构造演化、沉积迁移、生储盖组合、断裂 活动、火成岩分布和油气运聚条件进行分析。认为 ①盆地 内自中生代以来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多次改变,控制了构造 迁移、 盆地内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厚度、 断裂特征和油气运聚的联动效应 ; ②火成岩分布与基底深大断裂的分布密切有关, 今后勘探中应注意基底大断裂的识别; ③盆地内西部坳陷具有烃源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盖层厚、泥质含量高、密封 性好的特点, 有利于大量油气生成和保存, 尤其是西部坳陷中部轴向呈南北一北西延伸的长期继承性坳中隆褶带,是下 步优先勘探领域。 关键词楚雄盆地 ;构造;构造特征;构造演化;油气聚集;控制 中图分类号 T E 1 1 1 . 2 文献标识码A 1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楚雄盆地位于扬子板块的西南缘 图1 ,盆地西 边界为红河断裂, 北临龙门山构造带, 西临印度板块嵌 入欧亚板块的特提斯一青藏构造域 。红河断裂走向从 中国东南部海南一带的北西西向,到楚雄盆地以西扬 子板块西缘变为北北西向,再到青藏高原变为北西西 向, 断裂走向在楚雄盆地西缘的改变, 使该区域成为印 度板块 向北挤压和太平洋板块 向西挤压的应力转换和 集中区。 中生代以来, 除了受到来自 西南部的印度板块 北移过程中北北东向的持续挤压力外,由于金沙江一 红河断裂的存在 ,并从燕山期以来多次传递来 自中国 东部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板块向西挤压力,盆地内最大 主应力方向曾发生近南北和近东西向的多次转变 ,红 河断裂发生左行、 右行走滑交替 , 并伴有盆地内块体旋 转。特定的构造位置决定了楚雄盆地构造演化受到特 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双重影响,并控制着 盆地沉积一构造演化和油气运聚 。 2 盆地地质特征 楚雄盆地基底具有双重结构 ,下部为古元古界深 变质岩系组成的刚性结晶基底,上部是中元古界浅变 第一作者简介杨庆道,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和构造地质研究工作。 收稿 日期 2 0 1 1 ~ O 3 一 l 0 29 N o 4 2 0 1 1 C h i n a P e t r o le u m E x p 1 0 r a t l o n ’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对盆地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楚雄盆地 自晚三叠世接受 海陆交互相一陆相沉积以来 , 经历了印支期 晚二叠世 一 三叠纪,2 5 7 2 0 5 Ma 、燕山期 侏罗纪一早白垩 世早期,2 0 5 1 3 5 Ma 、四川期 早白垩世中期~古 新世,1 3 5 5 2 Ma 、 华北期 始新世一渐新世 , 5 2 2 3 . 5 Ma 、喜马拉雅期 新近纪一早更新世 ,2 3 . 5 0 . 7 8 Ma 和新构造期 中更新世一全新世 , 0 . 7 8 Ma 至 今 。 在这些构造期内中国及周边板块在运移和相互作 用的彼此消长 中引起区域应力场方向和性 质的不断变 化调整 , 位于印度板块 、 扬子板块、 特提斯构造域的三 江地块和松潘一甘孜地块会聚部位的楚雄盆地,其最 大主应力方向在不同构造期也处于不断交替调整过程。 构造一热演化与古地温场研究表 明 , 楚雄盆地的构造 一 热事件与上述构造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3 . E . 1 前三叠纪盆地动力机制演变及基底特征 南北 向基底大断裂控制盆地基底特征、沉积分布 及演化。这些基底断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扬子陆块形 成阶段 ,新太古代末的五台事件和古元古代末的吕梁 事件的构造一热事件在扬子板块西缘的康滇地区产生 近南北向的碰撞增生带【 1 】 ,成为后期断裂活动的软弱 带。 新元古代的晋宁运动 , 各陆块间普遍发生会聚或碰 撞 , 扬子板块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扬子板块整体受到 南北向的缩短作用 , 板块西缘产生东西向拉伸与平移 , 形成易门断裂、 绿汁江断裂、 普渡河断裂和小江断裂等 南北 向基底大断裂 ,成为控制盆地构造一沉积演化的 分界线。 南华纪盆地东部浅坳内接受第一套沉积盖层。 除东部浅坳陷中有部分古生代地层外 ,盆地内大部分 区域内上三叠统直接覆盖在元古宙昆阳群变质基底上。 祁连期 中寒武世一早泥盆世 , 5 1 3 3 8 6 Ma 和天山 期 中泥盆世一早二叠世 , 3 8 6 -- 2 5 7 Ma 扬子板块 内 主压应力方向仍为近南北向, 南北向大断裂伸展复活, 天山期大量峨眉山玄武岩喷发 ,在盆地西部祥云一带 厚度可达 5 k m。 3 . 2 . 2晚三叠世 以来盆地受力机制演变及盆地建造与 改造 印支期 晚二叠世一三叠纪 ,2 5 7 2 0 5 Ma ,在 全球板块会聚 、 潘基亚联合大陆形成的背景下, 中国大 陆发生大规模碰撞和拼合 ,楚雄盆地周缘澜沧江洋和 金沙江洋先后关闭。由于参与碰撞拼合的南部陆块较 小 , 板块碰撞的作用力不大 , 持续时间不长, 在晚三叠 世 已具有东西向伸展特征。 从晚三叠世开始 , 盆地内普 遍沉降并接受中、新生代沉积。在 C WL 9 6 - 2 8 线上, / / f l中国石油勘探 2 0 1 1 年第4 期 3 2 控制乌龙 口构造东边界的中和街断层在晚三叠世具有 明显的同沉积特征, 上盘厚度明显增厚 , 是该期处于东 西向伸展的佐证 。这种伸展环境在盆地内西部坳陷中 一 直延续至早侏罗世末或中侏罗世早期 ,沉积了巨厚 的上三叠统一侏罗系碎屑岩。印支期东西向伸展作用 可能源于板块南北向挤压碰撞伴生的东西向伸展作用。 燕山期 侏罗纪一早 白垩世早期, 2 0 5 1 3 5 Ma , 川滇地区受到来 自印度板块北移的挤压作用,但 占主 导地位的是来 自中国东部的向西挤压力。中国东部受 到来自北美板块 主要是其西部的鄂霍茨克部分 向西 和伊佐奈岐板块 I z a n a g i P l a t e 朝西北方向俯冲、 挤 压或碰撞⋯, 应力通过红河剪切断裂向西传递, 金沙江 一 红河断裂在此期发生左旋走滑 ,到晚侏罗世末楚雄 盆地内由东西向弱伸展环境逐渐转变为东西向压缩环 境, 盆地内上侏罗统存在明显的沉积分带特征 , 元谋古 隆起以东地区中、上侏罗统普遍缺失 ,在 C DD9 7 -0 8 线上仅零星分布在绿汁江断层以东的局部范围,挤压 褶皱高部位地层发生尖灭和厚度突变 ,反映了挤压应 力下的东西向差异升降和局部隆升 。盆地 内侏罗系总 体厚度特征是西厚东薄,东部坳陷沉积厚度和范围逐 渐变小 , 在绿汁江断裂以东地区隆升幅度最高, 地层厚 度最小,中侏罗统张河组一下白垩统高峰寺组 J 2 z K g 普遍缺失,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 K m往往直接 不整合覆盖在下侏罗统冯家河组 J l f 之上 图2 。 J 2 z K g 地层大面积缺失也可能与剥蚀作用有关[ 3 】 , 早 白 垩世盆地 内东西 向挤压 引起盆地内差异升降与剥蚀 , 其中盆地东部剥蚀量最大。 磷灰石裂变形迹研究表明, 云龙凹陷内K2 / J 2 剥蚀量达2 8 0 m 4 1 。 而在元谋古隆起以 西的西部深坳陷中,受到挤压抬升较小,J ; z K。 g保 持连续沉积, 北部厚度稳定 , 但南部厚度变化剧烈。 燕 山运动在楚雄盆地内表现为震荡特征 。根据盆地南部 会基关地区 C M8 8 - 9等地震剖面 ,中一晚侏罗世曾发 生海进一海退的振荡性水平面变化。根据南部剖面特 征, 盆地内中侏罗世开始变为东西向弱挤压环境, 晚侏 罗世挤压应力进一步增强, 差异升降明显, 引起研究区 南部许多地方缺失中侏罗统张河组,在大姚龙街一牟 定杨家山一带下白垩统高峰寺组与下伏上侏罗统妥甸 组之 间的普遍假整合,最强烈的一幕发生在早 白垩世 早期, 此时东西向挤压应力显著增强, 以致早白垩世晚 期 , 区内普遍发生褶皱 , 造成与上覆晚 白垩世马头山组 K m 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作为燕山运动的中国东部 板块会聚在扬子板块西缘的远程效应,与中国东部地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区相比,扬子西缘的楚雄盆地发生燕山事件的时 间相 对滞后 。中国东部燕 山事件最强的一幕发生在早 白垩 世早期 , 楚雄盆地内应在早白垩世晚期。 燕山期强烈的 东西向挤压作用使西部冒角山、石羊,以及西南部祥 云、 宾川、 楚雄三街等地区开始褶皱抬升, 成为西部隆 起带, 缺失了白垩系以上地层。 盆地中部的大姚一乌龙 口一带 , 在东西向挤压中, 先前南北向基底伸展断层普 遍发生反转,并形成乌龙 口、大姚等南北向褶皱的雏 形 。 四川期 早 白垩世 中期一 古新世 ,1 3 5 5 2 Ma , 冈底斯一腾冲地块与羌塘一他念他翁一保 山地块 已 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 在白垩纪末期一古近纪早期发 生碰撞 ,形成班公错一怒江碰撞 带【 。扬子板块西南 缘的特提斯洋在此期可能已由印支期以来的被动陆缘 转变为洋一陆俯冲的活动陆缘 。 四川期区内最大主压 应力方向由燕 山期东西 向逐渐变为以近南北向水平缩 短作用和近东西 向水平伸展作用为主要特征。印度板 块对扬子西缘的斜 向挤压 ,红河断层发生右行走滑 ; 而垂直于红河断裂的挤压分量 , 在盆地西部和西南部 形成平行于江河断裂走向的北西向褶皱。在盆地 内, 南北 向的绿汁江断裂 、 易门断裂和普渡河断裂右行走 滑 ,盆地内块体发生逆时针旋转。同时 ,近南北的挤 压产生近东西向褶皱 ,叠加在燕山期南北 向褶皱上 , 在楚雄盆地内产生丰富的短轴 背斜 ,如乌龙 口背斜。 晚白垩世马头山组沉积时 , 盆地内沉积范围已大为缩 小 ,马头 山组沉积分布范围主要局限在盆地北部。南 北向基底大断裂以及燕 山期形成的南北向逆断层发生 伸展作用和负反转 。 楚雄盆地 内白垩系与古近系为连 续沉积 ,不存在构造事件 , 研究区内沿大断裂分布的 四川期岩浆 活动及变质作用 的同位素年龄在 6 4 5 4 Ma ,因此 ,盆地内构造活动高潮发生在古新世末 期。四川运动的结果, 在盆地西南部产生平行于红河 断裂走向的北西 向褶皱隆起和少量小规模逆断层 , 在 盆地 中产生东西 向褶皱 并叠加 于燕 山期南北向褶皱 上 ,产生盆地内短轴背斜的雏形。 华北期 始新世一渐新世 ,5 2 2 3 . 5 Ma ,印度 板块继续向北移动, 并在渐新世末期与欧亚板块 冈底 斯地块 发生碰撞 3 0 Ma左右 ,形成雅鲁藏布江构 造带。同时,西太平洋板块第一次向欧亚大陆东部俯 冲, 西太平洋俯冲带在渐新世晚期形成, 挤压应力通过 红河断裂向西传递 , 红河断裂发生大规模左行走滑。 楚 雄盆地受到印度板块 向北和太平洋板块 向西俯冲的共 同夹击, 但东西向挤压占明显优势。 由于红河断裂走向 在盆地西缘从北西西向变为北西向,盆地西缘成为向 西挤压力的应力集中区,并在盆地西南部形成与红河 断裂活动有关的以走滑一逆冲为特征的构造形变。在 红河断裂左行平移运动中,在盆地西边界断裂转折部 位受到盆地西部刚性 的特提斯构造域三江地块的反向 作用, 使盆地整体发生顺时针旋转 , 这在盆地北部大姚 一 乌龙口地区地震资料解释构造图中褶皱和断裂平面 分布的 “ S ”形旋扭特征中也得到反映。强烈的向西挤 压使程海断裂、 渔泡江断裂大规模向东反冲, 西部逆冲 推覆带在此期定型。盆地东部 易门断裂发生截断型向 东反冲 , 绿汁江断裂向西反转冲断 , 以早白垩世末期不 整合面和古新统元永井组膏盐层为滑脱面, 盆地中南 部 K m以上构造层形成轴向北西的隔挡式褶皱 。此期 金沙江一红河断裂带左行走滑距离,不 同研究者得出 不同的数据 ,多数学者认为 3 0 0 k m左右 ,更有人认为 达到 6 0 0 ~2 0 0 0 k m,Ta p p o n n i e r 等[ 5 1 认为有 5 0 0 k m, 并用滑移线理论来解释红河断裂大规模左行平移和块 体挤出,这些数据也从侧面反映了该期 中国东部板块 向西推移的距离。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双重挤 压下, 盆地受到近东西 向和近南北向整体挤压 , 使四川 期形成的背斜进一步褶皱隆升和两翼变陡。 喜马拉雅期 新近纪一早更新世, 2 3 . 5 0 . 7 8 Ma ,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 的嵌入作用及陆陆碰撞对中国西 部地区影响最大。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 向为近南北 向 至北北东向,以近南北 向水平的缩短作用和近东西向 伸展作用为主要特征。根据与主压应力方向交角的大 小 , 盆地内断层发生不同方向的逆一平移运动。 红河断 裂在该期发生小规模的右行走滑作用。 在大姚 、 楚雄地 区地震解释成果中, 多条断层垂向旋转, 甚至成为枢纽 断层, 成为一端为正断层、 另一端为逆断层, 或一端断 距为零、 另一端断距达上千米, 搭在与其斜交的大型平 移断层上 。盆地西部及西南部华北期形成的北西西一 北西 向逆断层进一步活动,形成渔泡江等多条逆冲推 覆断裂带。 新构造期 中更新世一全新世, 0 . 7 8 Ma 至今 , 中 国大陆基本处于构造活动较弱的阶段,但楚雄盆地内 地震活动比较频繁, 表明区内构造活动仍较为活跃。 随 着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能量消 减 , 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渐失去主导地位 , 甚至在楚雄会 基关地区发生强烈挤压后的弱伸展及负反转特征, 会 基关一带发育一些近北西或东西向正断层。 3 3 N o 4 2 0 1 1 C h in a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o r a t io n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综上所述 ,由于地处印度板块 向欧亚板块俯冲和 碰撞的前缘地带 ,自晚三叠世接受中、新生代沉积以 来,楚雄盆地一直持续受到来自印度板块北移过程中 北北东或近南北向的挤压力。 但是, 其间来自中国东部 滨太平洋构造域 由东向西的挤压力对楚雄盆地的影响 也绝不能忽略 ,在有些构造期东向西挤压力甚至处于 主导地位 ,而红河走滑断裂是这种由东向西挤压力的 重要传递带。 在来 自南部和东部的双重挤压作用下 , 在 盆地建造与改造过程中,不同构造期盆地内最大主压 应力方向不断调整和交替 ,决定了现今盆地构造特征 和油气聚集条件。 4 构造演变对 油气聚集的控制 4 . 1 构造迁移s生储盖组合分布 构造主应 力方 向的变化控制 了盆地建造与改造 。 王清斌等把元谋洒芷油砂成藏模式可以概括为成藏 一 抬升氧化一埋深再成藏一热变质一抬升再氧化[ 6 】 , 古 油藏经历了燕山期至喜 山期多次强烈构造活动改造而 形成 , 与构造演化过程密切相应。 楚雄盆地 自晚三叠世 一 早侏 罗世总体处于东西伸展或弱伸展环境 ,晚三叠 世为裂谷时期 , 早侏罗世进入坳陷阶段。 这阶段沉积范 围不断扩大, 晚三叠世时盆地内西起祥云一带, 东至禄 丰一平浪、武定云龙的大部分地区沉积上三叠统煤系 烃源岩。 冯家河期是盆地 内范围最广的一次海侵, 沉积 范围覆盖了整个现有盆地 , 泥质含量高 , 泥岩厚度大, 可成为 区内稳定盖层。冯家河期沉积厚度分布特征是 南厚北薄,在盆地南部楚雄一带,局部沉积厚度超过 4 0 0 0 m ,北部大姚一带则稳定下沉 ,厚度一般小于 2 0 0 0 m。 至中侏罗世张河组沉积期 , 盆地内南北向沉积 厚度相近 图3 ,可能反映了中侏罗世盆地南部已受 到印度板块挤压而抬升 。 另一方面 , 绿汁江断裂以东的 盆地东部在中、晚侏罗世受到燕山运动 自东向西挤压 力越来越大 , 绿汁江断裂发生正反转 , 东部浅坳整体抬 升并普遍缺失张河组一高峰寺组。盆地从 中侏罗世开 始逐渐表现为东西分带的沉积特征。这种沉积特征的 改变源于构造体制的变迁 ,印支期南北向挤压和东西 向伸展 ,开始 了裂谷和坳陷阶段。燕山期构造体制改 变,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逐渐变为东西向, 原先沉积厚度 较薄、 基底相对较高的东部坳陷通过绿汁江断裂、 易门 断裂的构造反转发生隆升。盆地性质由冯家河期东西 向拉伸机制主导的坳陷盆地 ,到张河期在东西向挤压 ,/ /中国石油勘探 2 0 1 1 年第4 期 3 4 背景下变成具有前陆特征的沉积坳陷,在西倾的金沙 江一红河缝合带以东的西部坳陷, 沉陷增加, 水体反而 变深,从冯家河期的滨一浅湖相变为张河期的半深湖 一 深湖相 , 为前渊带, 而在元谋隆起及东部浅坳区逐步 抬升, 具有前隆带和隆外 凹陷的性质。 晚侏罗世盆地进 入逐渐萎缩状态 , 除中部仍有滨湖相沉积外, 盆地内以 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占了主导地位 。 总体来说 , 晚三叠 世一侏 罗纪在纵向上反映了一个湖进一湖退的旋 回, 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冯家河期为湖进沉积体系,中侏 罗世至早 白垩世早期为湖退体系。这种东西 向挤压一 直持续, 并引起早白垩世中期的强烈褶皱, 产生盆地内 中生代以来的第一个角度不整合。 往后的四川期、 华北 期、 喜马拉雅期, 盆地内受到西南部印度板块 向北和东 部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向西挤压的双重作用 ,最大 主压应力方向交替转变, 沉积物分布 、 物性和岩性组合 也发生改变 , 尤其是古新统元永井组普遍发育的盐层, 虽然分布范围仅局限于盆地 中部 ,但可成为盆地内另 一 个重要盖层 ,并成为华北期和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 的重要滑脱面和盆地内浅层隔挡式褶皱的主制因素。 综上所述, 中、 新生代以来不同构造期主应力方向 的多次更替 , 控制了构造迁移、 沉积分带和生储盖组合 演变。 4 . 2主应力方向转变与油气运移改向s改道 根据乌龙l 井上三叠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研究, 油气 在早 白垩世逐渐成熟并发生运移 。构造体制的演变及 构造迁移控制沉积厚度和范围的有规律变化。 同时 , 地 层倾向和倾角也发生改变 ,引起油气运移通道和方向 的改变。在南北方向,早侏罗世南低北高的构造格局, 在中侏罗世张河期发生改变。 在东西向, 盆地内东 、 西 两个坳陷在早侏罗世冯家河期普遍沉降 ,中侏罗世以 后东部坳陷普遍抬升隆起。燕山期与四川期盆地内普 遍发育褶皱 , 华北期和喜马拉雅期普遍发生冲断 , 先前 向北运移到高部位的油气在这种埋深调整、倾角变化 和冲断掀斜中发生油气再运移、 再聚集, 甚至重新运移 到南部褶皱高部位。东西向油气运移改向和改道可能 更为突出。西部褶皱带在早白垩世前是沉积中心和沉 降中心, 早白垩世晚期发生褶皱抬升, 油气运移方向由 先前向东运移, 变为向西部逆冲带运移。 基底正断裂往 往在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发生反转过程,也伴随着油 气运移通道和方向的改变。主应力方 向的改变引起伸 展、 压缩、 反转与扭动等构造样式的演变, 以及新断层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的产生、 叠加和老断层的复活 , 引起流体势和输导体系 多期变更,引起油气运移的改向与改道[ 8 - 1 0 1 。因此 , 盆 地 内油气运移过程复杂 ,需要根据每一期主应力场方 向、强度及可能的改造程度进行分析。 4 . 3 断裂活动与火成岩分布 火成岩的分布直接威胁油气藏的稳定保存。乌龙 口构造的油气受到古近纪火成岩的破坏,并伴有 CO 气藏⋯】 。 从地震剖面看 , 钻井中钻遇的煌斑岩 , 是与该 构造的主控断层 , 即构造东边界的中和街断层有关。 剖 面上同沉积构造表 明, 该断层为一条基底大断层, 在晚 三叠世一 中侏罗世发生伸展活动 , 晚侏罗世发生反转 , 岩浆沿这条大断裂上涌,在上盘的乌龙 口构造内发生 岩浆底辟 ,破坏了油气藏。在大姚区块 C D Y9 7 8 5 线 与C DY9 7 -0 3 4 线交点处 , 地面分布的火成岩在地震剖 面上也位于一条陡倾角基底断裂的转折部位,岩浆沿 该断层上涌, 地震剖面上断裂深部为空白一杂乱反射 , 反映 了断裂破坏和岩浆底辟反射特征。基底深断裂在 构造体制转变中多次复活 , 控制着次级断层, 并成为岩 浆上涌的通道。 此外 , 红河断裂沿线 , 以及渔泡江一三 街断裂的局部转折部位 , 地表也分布火成岩。 岩浆分布 往往对应基底断层的转折部位、基底断裂与其他大断 裂的交切部位和共轭剪断裂交切部位 ,需在以后勘探 中予以避开。 5 有利油气聚集区 盆地 内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发生交替改变,不仅控 制了盆地沉积范 围、 厚度和迁移 , 也控制 了油气的运移 和保存。 在中、 新生代盖层的强烈改造中, 油气运移发 生多次改向、 改道, 成藏过程复杂 , 保存条件变差,区 内构造样式多为压缩体制下的逆冲断层及高陡翼角的 圆弧褶皱 ,稳定保存单元的优选成为勘探考虑的首要 问题 , 在高演化 中找低演化 , 在活动中找保存 , 是今后 该区油气勘探的总体方向[ 1 2 1 。 上三叠统含煤岩层为有利 烃源岩, 上三叠统砂岩夹层为主要储集空间, 向上厚度 逐渐减薄。 下侏罗统冯家河组泥岩含量高, 可成为区域 性有利盖层[1 3 。因此,上三叠统厚度决定了自生自 储型储集空间。 盆地内西部坳陷由于上三叠统分布广、 厚度大、 埋藏深 、 保存条件好 , 而成为有利油气聚集区 带 , 可进一步分为 3 个二级构造带西部冲断带 、中部 坳隆带和东部斜坡带。每个构造带分布着相似类型的 构造样式。 1 西部冲断带。该带油源厚度一般在 2 0 0 0 m 以 上, 是盆地内生油岩厚度最大的区域 , 生油潜力好 , 但 剖面上断裂发育较多, 一般为逆冲断层 , 对油气藏的破 坏作用很强【 l 7 】 。 该带分为上盘逆冲带和下盘构造带, 两 带均为构造类型圈闭。 上盘逆冲带 上盘逆冲带构造类型以断鼻构造为 主, 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 由于地层被抬升 , 该带有些 地层已逆冲到地表 。 深层虽未出露地表 , 但上倾方向仅 靠断层封挡 , 封闭性能差, 且上盘地层破碎严重 , 油气 保存条件较差。 下盘构造带 下盘构造带发育断鼻和褶皱两种圈 闭, 断鼻一般发育于冯家河组以上层位 , 逆掩褶皱发育 于上三叠统中,在帽角山地区多条主测线上褶皱形态 清楚 , 断层倾向西 , 走 向近南北 , 褶皱走 向受逆断层控 制 , 往往成西断东倾的断背斜 , 主干断层为油气运移通 道 , 往往未穿过构造高点, 因此 , 下盘构造带为有利油 气保存区。 2 中部坳隆带。 位于渔泡江断层以东、 猛虎一火 烧屯断层以西的西部深坳内,燕山期一四川期的褶皱 雏形 , 在华北期一喜马拉雅期的挤压中进一步褶皱 、 逆 冲形成背斜和断鼻, 背斜为主要构造形态。 该区内上覆 地层较厚,总体呈北薄南厚、西厚东薄的厚度变化特 征 , 尤其在盆地南部冯家河组厚度显著增大 , 在楚参 1 井位置 ,在冯家河组厚度达 4 0 0 0 m。巨厚的侏罗系一 白垩系大大缓冲了构造运动对保存条件的破坏,具有 较强的抗挤压改造能力。因此 ,在大姚 “ S ”形扭动带 以南的地区, 该构造带保存条件好 , 地腹断裂的破坏程 度低 ,有利于发育完整的背斜构造 。坳陷深部接近油 源 , 有利于优先捕获油气 , 同时, 坳陷深部泥质含量高, 盖层封闭性能增强。 这一区域面积大, 圈闭多, 是盆地 内远景 目标区。 3 东部斜坡带。位于元谋隆起以西的斜坡带上, 受控于坳陷边界断层 , 一般表现为断阶。 有些逆断层是 早期正断层后期反转的结果。构造形态以一系列断鼻 为主 , 上倾方向受边界断层控制 , 地层西倾, 发育一批 伴随南北 向大型扭动断层的雁列褶皱 ,如与绿汁江断 裂斜交的禄丰果纳、 阿陋井等构造, 构造类型多样, 面 积大, 幅度高, 埋藏较浅, 以鼻状构造为主, 油气保存 条件中等。 6 结论与建议 1 楚雄盆地 自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次主应力方 向 3 5 N o 4 2 0 1 1 C h in a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o r a t io n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的改变, 控制着生储盖组合分布和构造一沉积迁移 , 油 气运移的改向、改道和重新聚集 , 油气运聚过程复杂, 厘清不同阶段的构造演化有利于解析油气运聚与构造 演变的联动过程。 2 火成岩的分布与基底深大断裂的分布密切相 关 , 岩浆底辟是油气藏破坏的元凶, 今后勘探中应注意 识别和落实基底大断裂的分布。 3 盆地 内西部坳陷具有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 盖层厚、 泥质成分高、 密封性好的特点, 有利于油气生 成和保存 ,尤其是西部坳陷中部呈南北一北西向延伸 的长期继承性隆褶带 。 中新生代沉积厚度越大 , 抗挤压 能力越强 , 地震剖面上构造两翼倾角越缓 , 褶皱变形程 度越低 , 保存条件越好。 西部坳陷南部的楚雄 、 牟定一 带具有上述稳定保存条件 ,是下步勘探的有利区域。 参考文献 [ 1 ]万天丰. 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 M] . 北京地质出版社,2 0 0 4 . 【 2 ]王国力,蔡立国,汪集,等. 楚雄盆地构造一热演化与古 地温场研究[ J ] . 石油实验地质,2 0 0 5 , 2 7 1 2 8 ~3 8 . [ 3 】周雁,金之钧,汤良杰,等 . 楚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沉积 一 剥蚀特点[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 0 0 5 , 2 6 5 6 8 0 ~6 8 7 , 7 0 2. [ 4 ]郭彤楼,周雁,李儒峰,等 . 楚雄盆地海相地层磷灰岩裂 变径迹研究[ J ] . 南方油气,2 0 0 3 , 1 6 3 1 ~5 . 【 5 】 Ta p p o n n i e r P,L a c a s s i n R,L e l o u p P H,e t a 1 .T h e 上接 第 2 8页 藏前 ,镇泾地区长 8 地层为北东方向倾斜的单斜 ; 成藏 期 , 为北西方向倾斜的单斜 , 构造开始发生反转 , 油藏 汇聚于砂体局部隆起的高部位 ; 成藏期后 , 为南西方向 倾斜 , 构造完全发生反转 , 油气有可能沿着河道砂体方 向持续向构造高部位运移 。 4 岩性圈闭的演化控制着油气藏的形成成藏 前 , 未形成圈闭; 成藏期 , 处于有利的储盖组合期, 有 利于圈闭的形成;成藏期后, 仍处于有力的岩性窗口 内,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 。 参考文献 [ 1 】尹伟,郑和荣.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 0 0 8 , 2 9 4 4 4 4 ~4 5 2 . 【 2 】 夏东领,尹伟,李治 .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 ,// 中国石油勘探 2 0 1 1 年第4 期 3 6 Ai l a o S ha n / Re d Ri v e r me t a mo r p h i c b e l t Te r t i a r y l e f t l a t e r a l s h e a r b e t we e n I n d o c h i na a n d S o u t h C h i na. Na t u r e, 1 9 9 0 , 3 4 3 4 3 1 ~ 4 3 7 . [ 6 ] 王清斌,单玄龙,臧春艳 ,等. 楚雄盆地油藏油砂地质特 征及成藏模式[ J 】 . 世界地质,2 0 0 7 , 2 6 1 5 2 ~5 7 . 【 7 ]尹福光,万方,许效松,等. 楚雄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理变 迁[ J ]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 0 0 4 , 2 4 3 5 2 ~5 7 . [ 8 】付孝悦. 残留盆地油气保存问题[ J ] . 海相油气地质,2 0 0 9 , 1 4 2 3 7 ~4 0 . [ 9 】魏志红. 楚雄盆地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 J ] . 勘探家, 2 0 0 0 , 5 2 1 3 ~1 7 . [ 1 0 】 谭富文,尹福光,许效松,等. 楚雄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 与沉积演化【 J 】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 0 0 4 , 2 8 3 3 4 5 ~3 5 2 . 【 1 1 ]李秀梅,刘映辉,温景萍. 楚雄盆地乌龙 1 井天然气的地 球化学特征和地质意义[ J ] . 天然气工业 ,2 0 0 2 , 2 2 5 1 6~ 1 9 . [ 1 2 ]陈跃昆,李长青,梁秋源,等. 楚雄一思茅盆地油气资源 潜力与勘探前景[ J ] . 中国工程科学,2 0 0 5 , 7 增刊 1 0 2 ~1 0 6 . [ 1 3 】赖生华,孙来喜,赵霞飞. 楚雄盆地北部上三叠统储集体 构型及空间分布[ J ] . 沉积学报,2 0 0 5 , 2 3 2 2 3 2 ~2 3 9 . [ 1 4 】赖生华 ,于谦,周文,等. 楚雄盆地北部上三叠统一侏罗 系裂缝发育期次[ 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2 0 0 4 , 3 1 5 2 5 ~2 9 . [ 1 5 ]王健丽,赵霞飞. 楚雄盆地东部晚三叠世沉积环境⋯. 沉 积与特提斯地质,2 0 0 4 , 2 4 3 5 8 ~6 4 . 【 1 6 ]张金亮,常象春,刘宝玮. 楚雄盆地上三叠统深盆气成藏 条件研究[ J ] . 沉积学报,2 0 0 2 , 2 0 3 4 4 6 9 ~4 7 6 . 【 1 7 】尹福光 ,许效松,万方,等. 楚雄前陆盆地逆冲带的油气 潜力[ J ] . 岩相古地理,1 9 9 9 , 1 9 6 1 ~8 . 成藏过程分析[ J ] . 石油实验地质,2 0 1 0 , 3 2 3 2 4 7 ~2 5 6 . 【 3 】温 爱琴 ,范久霄 .鄂尔多斯盆地镇一泾地 区三叠系烃源岩 地化特征及勘探前景【 J 】 . 河南石油,2 0 0 3 , 1 7 2 1 5 ~1 8 . 【 4 】任战利 ,张盛,高胜利,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史及 其成藏成矿意义【 J ] .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 ,2 0 0 7 , 3 7 增刊 2 3 ~3 2 . [ 5 】李凤杰 ,王多云,徐旭辉.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 延长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 . 石油实验地质,2 0 0 5 , 2 7 4 3 6 5 ~3 7 0 . [ 6 ]宋子齐,王静,路向伟,等. 特低渗油气藏成岩储集相的 定量评价方法【 J 】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 0 0 6 , 1 3 2 2 1 ~2 4 . 【 7 】王学军 ,王志军,陈杰,等.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 组低渗透储层成因及油气运移特征【 J 】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 0 1 0 , 1 7 1 1 5 ~1 8 . [ 8 ]陈章明,徐景祯,等. 油气圈闭评价方法【 M] . 哈尔滨 哈 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 9 9 3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