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pdf
第 3 5卷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石 油 察 籍 沾 届 PE TRoLEUM GEoL0GY EXPERI M ENT V0 1 . 3 5. No. 2 Ma r ., 2 01 3 文章编号 1 0 0 1 - 6 1 1 2 2 0 1 3 0 2 0 1 7 4 0 5 d o i 1 0 . 1 1 7 8 1 / s y s y d z 2 0 1 3 0 2 1 1 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 的控 制作用 梁 爽 , 王燕琨 , 金树堂 , 王 震 , 郑俊章 1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 0 0 0 8 3 ; 2 . 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 哈萨克斯坦 阿克纠宾0 3 0 0 0 0 摘要 滨里海盆地位于东欧地台的东南边缘, 是中亚最富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结合其所处中亚地区的演化, 将滨里海盆地的构造演 化划分为裂谷 、 被动大陆边缘 、 碰撞 、 坳陷 4个演化 阶段。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 了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 、 储 盖层 、 圈闭及其 油气运聚之 间的关系, 认为构造演化对油气藏 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构造作用影响 , 2套主力烃源岩发育的位置受 当时 盆地古构造形态的控制 , 主要沿盆地边缘 、 生物礁隆起 附近分布, 而碳酸盐岩 台地上发育 的优 质储层 是滨 里海盆地 最主要 的储层 。 同时。 构造作用也控制 了盐下背斜 、 生物礁和盐上盐构造相关圈闭的发育 , 断层 、 不整合面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主要的运移通道。 关键词 控制作用; 油气藏 ; 构造演化 ; 滨里海 盆地 中图分类号 T E l 2 1 . 1 文献标识码 A Co n t r o l l i ng o f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t i o n o n hy d r o c a r b o n o c c u r r e n c e i n Pr e Ca s p i a n Ba s i n L i a n g S h u a n g .Wa n g Ya n k u n ,J i n S h u t a n g ,Wa n g Z h e n ,Z h e n g J u n z h a n g 1 . P e t r o C h i n a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e t r o l e u m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ri t , B e ij i n g 1 0 0 0 8 3 , C h i n a ; 2 . A k t y u b i n O i l G a s L t d , C N P C, A k t y u b i n 0 3 0 0 0 0 , K a z a k s t a n Abs t r a c t T h e Pr e Ca s p i a n Ba s i n,whi c h i s o n e o f t h e ric h e s t o i l a n d g a s b a s i n s i n c e n t r a l As i a,i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s o u t h e a s t o f t h e Ea s t Eu r o p e a n p l a t f o r m.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e v e l o pme n t o f c e n t r a l As i a a r e a s,t he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e Pr e Ca s p i a n Ba s i n h a s b e e n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s t a g e s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rift,p a s s i v e c o n t i n e n t a l ma r g i n,c o n v e r g e n c e a n d d e p r e s s i o n .Ba s e d o n t h e s t u d y o f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i t i s d i s c u s s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e e n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a n d t h e s o u r c e r o c k s ,r e s e r v o i r s s e a l s ,t r a p s ,h y d r o c a r b o n mi g r a t i o n a n d a c c u mu l a t i o n .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 h a s p l a y e d a n i m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r e s e r v o i r f o r mi n g .Un d e r t h e e f f e c t i o n o f t e c t o n i s m,a t t r i b u t e d t o t h e p a l e o t e c t o n i c f o r m for t h i s b a s i n ,t h e t w o s e t s o f ma i n s o u r c e r o c k s d e v e l o p e d a l o n g t h e e d g e o f t h e b a s i n a n d n e a r b y t h e b i o h e r m u p l i ft, wh i l e t h e ma i n h i g h q u a l i t y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t h e C a s p i a n B a s i n d i s t r i b u t e d o n t h e c a r b o n a t e p l a t f o r m.Me a n whi l e,t h e s u b s a l t a n t i c l i n e s ,b i o h e r m t r a p s a nd t h e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a l t t e c t o ni c t r a p s a r e c o nt r o l l e d b y t e c t o n i s m.Be s i d e s,f a u l t a nd un c o n f o r mi t y o f f e r e d t h e ma i n mi g r a t i o n p a t h wa y s for o i l a n d g a s . Ke y wo r d s c o n t r o l l i n g e f f e c t ;p e t r o l e u m a c c u mu l a t i o n;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 ;P r e C a s p i a n B a s i n 滨里海盆地及其 毗邻的 中亚地 区是世界上油 气最为富集的地 区之一。滨里海盆地主要位于哈 萨克斯坦的西部 约 占盆地 总面积 的 8 5 % , 另有 1 5 % 的面积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南部。盆地呈东西 方 向延伸 , 长 1 0 0 0 k m, 最宽处达 6 5 0 k m, 轮廓 近 似椭圆形 。 面积为 5 0 x 1 0 k m , 沉积物最大厚度达 2 2 k m⋯ 。由于其邻近我国西北地 区. 优越的地理 条件使得中亚地 区已经成为海外重要 的战略发展 区域之一 。滨里海盆地盐下 油气 资源十分丰 富, 盆地内目前发现的 8 5 %的油气探明储量均分布在 盐下层系内 2 j 。盐下成藏组合的储集层主要为石 炭系 , 受沉积相带控制 . 最好 的储集层是大型生物 礁 , 其次为滩相生物灰岩 , 因此有利相带沿盆地边 缘分布, 大油气 田的分布与此相对 应 。油气 的 形成和分布明显受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的控制。 1 区域地质背景 滨里海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东欧地台 的东南边缘 , 盆地在西部及北部以二叠系碳酸盐岩 突起为界 , 与俄罗斯地台相邻。东部、 东南边界分 别为乌拉尔褶皱带的南端和南恩 巴褶皱带 . 乌拉尔 褶皱带以东为哈萨克斯坦板块 。 西南部边界为卡尔 收稿 日期 2 0 1 2 - 0 8 - 0 6; 修订 日期 2 0 1 3 一 O 1 - 2 5 。 作者简介 梁爽 1 9 8 4 一 , 男 , 博士生 , 从事海外石油地质勘探评价工作。E - ma i l l i a n g 5 0 8 0 2 3 1 4 s i n a . c o rn。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 0 1 1 Z X 0 5 0 2 9 - 0 0 2 资助。 1 7 6 石 油 寥 劈 他 届 第 3 5卷 欧克拉通分裂成许多微板块 , 形成 了裂谷型盆地。 在滨里海盆地的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 裂谷作用引 起了相当强烈的火山作用 , 使深部的裂谷凹槽中充 填了火山岩系 ] , 形 成了巨厚 的文德 群一里 菲群 地层。在滨里海盆地 的西缘和北缘 , 形成 了奥陶 系一志留系建造 。 其地层厚度较大, 以复理石建造 为特征 , 并含植物碎屑 , 反映出这套地层具有滨岸 带和浅水区的沉积特征。 2 . 2被动大陆边缘发育阶段 晚泥盆世一早石炭世 , 整个盆地属于东欧克拉 通的被动大陆边缘 , 盆地内形成了被动大陆边缘型 沉积物 _ 4 ] 。由于盆地周边 的裂谷先 后 出现 , 故被 动大陆边缘出现 的时间也有差异。此 阶段在盆地 南部有 2个被动大陆边缘 , 分别是 东欧大陆的边 缘 、 乌斯特丘尔特微板块的边缘_ 8 ] 。 在滨里海盆地的边缘沉积了厚层的碳酸盐岩 , 局部发育链状 、 障壁 型、 环状 与现代 的环礁 系统 相似 的生物礁沉积 。 在盆地中部则为厚度不大的 陆源沉积 。沉积岩厚度和组分研究均表明。 滨里海 中部这一时期存在深水盆地。沿着该深水盆地的 大陆坡的边缘 , 形成大陆坡碳酸盐岩沉积 , 整个上 泥盆统陆棚碳酸盐岩的分布范围很广 , 东南部发育 多个碳酸盐岩台地。沿大陆坡 向下 , 生物碳酸盐岩 沉积被泥质岩的沉积所取代 , 盆地中部的深水区沉 积厚度很薄。 2 . 3 碰撞 阶段 晚石炭世 晚期一早 二叠世 . 周 边板块发 生碰 撞 , 周缘褶皱造山带形成 , 盆地为封闭环境 . 形成了 巨厚盐膏层_ 8 ] 。哈萨克斯坦板块与东欧地台发生 碰撞 , 并逆冲到其东缘 , 古乌拉尔洋关闭; 乌斯丘尔 特板块与东欧地台发生碰撞 , 形成南恩巴逆掩褶皱 带 ; 曼格什套板块与欧亚大陆南缘发生碰撞 . 形成 卡尔平脊逆掩褶皱带。期间 , 陆块和微陆块 的聚敛 并不完全 , 碰撞陆块间的洋壳保 留了下来 。 形成 了 现今滨里海盆地的基底。 从沉积上看 , 乌拉尔地 区风化剥蚀严重 , 构成 了丰富的碎屑岩物源区, 该物源区给滨里海盆地提 供了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因此 , 前期的大陆坡及 深水盆地 中充填了来 自乌拉尔的沉积物 , 形成了向 深水盆地方向上平缓的斜坡带。乌拉尔地区的碎 屑物质的输入 , 使得滨里海盆地东部与西部相 比更 为平缓和宽阔, 碳酸盐岩沉积逐渐被陆源碎屑沉积 所取代 , 在盆地 中形成 了巨厚 的岩下层 系『 7 ] 这 个时期的沉积特点是盆地隆升与沉降交替非常频 繁 , 从而导致了沉积过程 中出现多次沉积 间断 , 在 部分地 区出现严重的剥蚀。 2 . 4坳 陷阶段 早二叠世晚期 , 特别是早空谷期发生了快速沉 降 , 可能与孤立的大洋岩石圈的冷却发生相关的相 态变化有关 , 以至于盆地内形成 由边缘至中心逐渐 加厚 的晚二叠世一三叠纪的碎屑岩沉积。三叠纪 后期一早侏罗世 , 盆地发生短暂的整体抬升 , 广泛 接受剥蚀 。中侏罗世整个盆地开始趋于稳定 , 并发 生缓慢 、 持续的沉降 , 接受侏罗系及 以后地层 的沉 积 。在区域构造挤压 以及上覆沉积载体重力作用 下。 盐岩发生强烈变形 , 造成盐岩底辟或盐岩的刺 穿, 由此形成一系列盐相关构造 , 原始沉积被强烈 改造。新生代 的构造运动进一步加强 了盆地 的改 造作用, 形成盆地现今存在的大地构造格局。 3 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3 . 1 对烃源岩形成的控制 滨里海盆地盐下具有 良好的生油气条件 。中、 晚泥盆世 、 早一 中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发育的滨岸一 海相页岩和泥质碳酸盐岩有机质含量高 . 生烃潜力 较大_ 2 , 是滨里海盆地 的主力烃源岩 . 其 中石 炭系烃源岩最为重要 。上泥盆统法门阶一下石 炭统杜内阶烃源岩 富含有机质 I 或 Ⅱ一 Ⅲ型干 酪根 , 有机碳含量 0 . 4 % ~1 3 . 8 % , 平均为 4 . 4 % , 这套生油层平均厚 4 0 0 m, 主要为海相腐殖腐泥或 藻类 。该生油岩由于缺氧环境不同而分布不均匀 . 多数分布在生物礁 隆起 附近 , 和礁体 分布具一致 性 , 即溻湖形成 和礁体有关 , 而礁体外围半深海至 深海区域生物发 育。下石炭统维宪 阶一 中石炭统 巴什基尔阶烃源岩含 I型或 Ⅱ型、 Ⅲ型干酪根 , 主 要为腐 殖泥 , 有 机碳含量 为 1 % 8 . 4 % . 平 均为 4 % , 平均厚度为 4 0 0 m, 这套烃源岩在盆地中心和 边缘沿碳酸盐岩 台地 与岩体外围分布。从这 2套 主力烃源岩的分布位置上看 , 主要受 当时盆地古构 造形态控制。 3 . 2 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 滨里海盆地盐下上泥盆统一下二叠统发育浅 海陆棚相碳酸盐岩 、 生物礁 , 这些储层不仅厚度大 . 而且分布广 , 储集性能 良好_ 4 , H ] 。盆地最 主要的储 层为中一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储层 。 该套储层储集性 能好, 其孔隙度平均为 1 0 % , 渗透率为 1~1 7 3 1 0~ m _ 2 , ] 。晚古生代 滨里海盆地周缘 广大地 区普遍发育各类碳酸盐岩 , 在构造作用控制下 , 许 多古隆起上形成了碳酸盐岩台地 . 主要包括盆地南 部的卡沙甘一 田吉兹 、 东南部的南恩 巴、 东部 的扎 第 2期 梁爽 , 等.滨 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 的控 制作 用 1 7 7 纳诺尔和特梅尔等多个碳酸盐岩 台地 [ 】 , 其上 发育大量的生物礁是油气聚集 的重要储集体。 滨里海盆地碳酸盐岩台地发育于东欧地 台东 南边缘和古 乌拉尔洋 、 古特提斯 洋结合 区。 田吉 兹一卡沙甘碳酸盐岩 台地与古乌拉尔洋的开启相 联系 , 这决定了其更广 、 更厚的碳酸盐岩沉积 与 其相反 , 南恩 巴碳酸盐岩台地的形成发生在古乌拉 尔洋 的关 闭期 , 与挤压环境下区域性抬升水体变浅 相联系 , 这决定 了它们构造形态的差异[ 】 。东部 边缘范围内形成的碳酸盐岩台地 特梅尔 、 扎纳诺 尔 , 区域性 的特点是具有复杂 的地质结 构 , 这 是 东欧地台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导致的I 2 。 。 。 构造运动控制了碳酸盐岩台地的位置和形态 受乌拉尔幕式造山运动 的影响 , 在盆地东缘形成了 多套碳酸盐岩 , 且 随着造山的逐渐强烈 。 由早期 的 相对宽缓古隆起台地 。 演变为较窄的且纵 向范 围变 小的台地 , 到石炭纪末期仅局限分布 图 3 。受北 乌斯丘尔特板块碰撞的影响. 位于东南缘的南恩巴 台地碳 酸盐岩的分布范 围也具较窄的特征 而 田吉 兹一卡沙甘地 区处于古特提斯洋与滨里海深坳 陷 之间, 发育长期稳定 、 连续沉积 的生物礁 台。构造 运动控制了台地上不同沉积相带的分布 , 如构造高 图 3 滨里海盆地东缘碳 酸盐岩 台地与乌拉尔造 山运动 的关 系 F i g . 3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c a r b o n a t e p l a t f o r m i n e a s t e r n ma r g i n o f Pr e c Ca s p i a n Ba s i n a nd Ur a l Or o g e n y 部位 的礁滩相 、 相对构造低部位 的斜坡相 。构造沉 降控制着碎屑物源区和沉积 区以及物源供 给量 和 供给方向, 这些物源的输入也会影响碳酸盐岩台地 的发育 , 使其形成不 同的地层结构。 3 . 3对盖层的控制作用 全盆地分布的下二叠统空谷 阶厚层盐岩为滨 里海盆地盐下油气提供 了十分优 越的区域性盖层 条件。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 , 哈萨克斯坦板块与东 欧板块发生碰撞 , 乌拉尔洋关 闭, 形成 了乌拉尔造 山带 , 并伴随着盆地南部与东南部其他海西期山带 的形成 _ 2 , 整个滨里海盆地 由于构造抬升 。 逐渐从 开阔海演化为封闭海 的环境_ 1 . 气候变得干旱 , 海 水变浅 , 至空谷期 已相变为潮上蒸发岩 , 以盐岩 、 硬 石膏和 白云岩等岩石类 型为主[ 5 , 2 2 ] 。油气勘 探的 实践表明 , 下二叠统 空谷 阶盐岩层在盆地南部 、 东 部和北部的边缘带内都是 良好的油气盖层 . 一般厚 度较大 , 变化范围为 16 k m. 具有较好的封盖油 气的能力 ] 。在各 区域厚 度并不均匀 , 在局部地 区由于受较强的构造运动影响, 部分空谷阶盐岩发 生变形并形成断裂 , 必然会使油气再次运移并重新 分布 。 盐下层系的油气甚至沿断裂进人盐上的地层 中。如在盆地的东部 已证明了存在这种现象 l 2 。 3 . 4 对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 根据滨里海盆地已发现的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 分析 , 盐下层系中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控制, 盐下碳 酸盐岩在盆地周缘广泛发育 , 多为碳 酸盐台地相沉 积 , 圈闭类型主要为生物礁建造和背斜构造 图 4 。田吉兹、 卡沙甘 、 阿斯特拉罕 、 扎纳诺尔和肯基 亚克等大型油气 田的圈闭以生物礁或背斜为主。盆 地生物礁存在障壁礁体系和边缘礁体 系, 背斜构造 分布于古隆起之上 , 其面积和幅度一般都 比盐上层 系的圈闭要大得多 , 局部地方被后期的断裂和盐构 造复杂化 , 使原来的构造失去完整性 J 。 通过对滨里海盆地 已发现的盐上油气藏统计 , 圈闭条件 良好 , 盐上圈闭多与断裂有关 , 主要发育 与盐隆作用有关 的背斜 型、 断背斜圈闭 , 与盐体一 构造作用有关 的不整合面遮挡和断层遮挡 、 盐体刺 穿遮挡和地层尖灭型圈闭 、 砂岩透镜体型等圈闭均 有分布[ 4 图4 , 这些圈闭是盆地 内部分异 凹陷 、 古盐丘上隆发生盐底辟作用所形成的。其中, 盐间 层系上二叠统一三叠系多为盐体刺穿遮挡型 、 不整 合面遮挡 以及地层尖灭型圈闭; 盐上层 系侏罗系 、 白垩系和古近系则 以背斜 、 断层 、 背斜与断层组合 型 、 不整合面遮挡型圈闭为主。勘探实践表 明, 盐 檐部位 的背斜 、 断背斜型油气藏埋藏深度适 中, 是 1 7 8 石 油 察 劈 沾 届 第 3 5卷 图 4 滨里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 F i g . 4 H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m o d e l o f P r e C a s p i a n Ba s i n 盐上主要的圈闭类型 。 3 . 5 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由于滨里海盆地沉积和构造过程的差异性 , 其 油气运移过程也相 当复杂。根据盆地周缘 区域性 隆起的时间以及后来的构造发展史 , 结合二叠系空 谷阶含盐构造的成因, 我们可以推测在盐下层系主 要存在 2个主要的油气聚集 阶段 第 1期二叠系沉积之前 , 泥盆系一石炭系生油 岩在这个阶段成熟 , 这期原油属中等成熟度 , 在靠 近强烈坳陷 区 可 能的生油气 区 发生第一 次液 态 、 气态烃类 的运移至 近隆起地段 聚集成 藏[ 2 3 ] 。 空谷阶沉积之前 , 由于盆地抬升运动在地表条件的 影响下 , 绝大多数油气藏遭到破坏 , 部分原油被氧 化为沥青 , 产层 内发生了烃类的重新分布。 第 2期包括空谷期 以后 的整个 中生代漫长时 期 , 滨里海盆地在中生代和第三纪发生的多次构造 运动, 对油气运移以及油气在圈闭中聚集成藏的控 制作用明显。在晚二叠世构造运动强烈 , 该 区整体 抬升 , 由西 向东依次变强 , 此时盐下圈闭定型 ,盐 岩盖层已经形成 , 而此时也正是石炭系烃源岩的大 量排烃期, 因此晚二叠世是一个成藏高峰期 另一 个成藏高峰期发生在白垩系沉积之后 , 盐上层系沉 积厚度不断增加 , 盐下生油岩在地层温度 、 压力 的 不断升高状态下进一步排烃 , 后期形成的油气进人 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中, 这期油气藏由于盆地 的不断 下降和盐岩的覆盖作用而得 到较好的保存 , 因此油 气资源丰富 , 储量较大。 盐上层系经历 了 3次重要 的油气成藏期 。盐 上油气运移的通道主要是不整合面和断层 , 运移既 有水平方向, 同时也存在垂 向运移和侧 向运移 [ 2 引。 第 1次油气成藏期为盐岩之后的二叠系一三叠系 沉积时期 , 该时期盐体区域性的不均衡穿刺上隆 。 为有效盐窗形成的初始阶段 , 盐下油气开始沿盐边 或盐间渗透性砂岩输导层 向盐上层系运移聚集成 藏 第 2次油气成藏期为 中三叠世末期 , 在 区域挤 压构造环境下 , 盐体活动进一步加强 , 有效盐窗的 规模随之进一步扩大, 该时期为盐下油气大规模向 盐上层 系运移的主要时期 第 3次油气成藏期为 白 垩纪一新近纪 , 为盆地 区域性抬升期 , 也是盐上油 气藏进一步调整和油气再分配的时期E 2 6 ] 。 4结论 i 滨里海盆地起源于古生代 的裂谷 盆地 。 结 合滨里海盆地所处 中亚地区的演化 , 将滨里海盆地 的构造演化划分为裂谷阶段 、 被动大陆边缘 阶段 、 碰撞阶段 、 坳陷阶段 4个 阶段 。 2 滨里海盆地构造演化对烃源岩的分布和演 化、 储 、 盖层及圈闭的发育和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 着重要 的控制作用 。古构造形态控制了烃源岩的 分布, 生油岩多分布在盆地边缘沿碳酸盐岩台地与 岩体外围、 生物礁 隆起 附近 、 礁体外围半深海至深 海区域。东部 、 南部边缘板块的碰撞以及盆地隆升 形成的一系列隆起。 其上沉积的碳酸盐岩台地为盆 地油气的聚集提供了 良好 的储 层。多期 的构造运 动还使不 同层系的主要圈闭类型差异明显 . 盐下主 要为构造成因的背斜 圈闭 、 生物礁 , 盐上主要为盐 构造相关圈闭。断层和不整合 面是滨里海盆地油 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 控制其油气运移和聚集 。 参考文献 [ I ] 马克西莫夫 Cn. 深层 油气藏 的形成与分布 [ M] . 北京 石 油 工业 出版社 . 1 9 8 8 . [ 2 ] 金之钧 , 王骏 , 张生根. 滨里海盆地盐下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 勘探方 向[ J ]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0 7, 2 9 2 1 1 1 1 1 5 . [ 3] 童 晓光. 论成藏组合在勘探评价 中的意义 [ J ] . 西南石油学 院 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9, 3 1 6 1 8 . [ 4 ] 钱桂华.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J ] . 中国石油勘探 , 2 0 0 5 5 6 o 一 6 6 . [ 5] 张淮, 饶轶群, 张挺军.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油气成 藏组合特征及勘探方向[ J ] . 中国石油勘探, 2 O 0 7 1 8 1 8 6 . [ 6 ] A H T H H O B M n, B MK a 且 0 p o B B A, B o n o g IO A, H且 p . Hp o 6 n e M Ⅱ p o H c x 0 K 皿 e H H 只H p a 3 B H T H H 兀 p H K 0 Ⅱ H 盘 c K o 盘 B H a H H b I [ J ] . F e o n o r H a He q b T n H F a a a , 2 0 0 9 3 1 1 1 9 . [ 7 ] 徐传会 , 钱桂华 , 张建球 , 等. 滨里海 盆地 油气地质特征与成 藏组合 [ M] .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 8 . [ 8 ] 刘东周. 滨里海叠合 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及东部盐下成藏规 律研究 [ D] .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 2 0 0 6 . 【 9 ] 王勋弟 , 关福喜. 滨里海含 油气盆地 省 油气藏形 成条件及 分布 [ J ] . 国外地质 , 1 9 9 3 3 6 7 8 3 . [ 1 O ] 陈荣林, 叶德燎, 徐文明. 滨里海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 特征的类 比[ J ] .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 2 13 0 6 , 2 3 2 6 1 2 7 1 . 下转第 1 9 4页 . 1 9 4. 石 油 寥 劈 沾 屡 第 3 5卷 上接 第 1 7 8页 【 1 2 ] 刘洛夫, 朱毅秀, 胡爱梅, 等. 滨里海盆地盐下层系的油气地质 特征【 J ]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O 2 , 2 4 3 1 1 1 5 . 刘 洛夫 , 郭永强 , 朱毅秀. 滨里海盆地盐下 层系的碳酸盐岩 储集层与油气特征 [ J ] . 西安石 油大学 学报 自然 科学版 , 2 0 0 7. 2 2 1 5 3 6 1 . [ 1 3] B O T n e a a T A, K a / I H H K O H M K .F e o n o r o一 [ 1 4 ] [ 1 5 ] [ 1 6] [ 1 7 ] [ 1 8 ] O 6 O C HO B a H H e H e T e r a 3 o Ⅱ 0 H c K a B Mx p a 6 o T B Hp r l K O n r ff l C K O f l B Ⅱ a A H H e [ J ] . C O B C K a l t r e 0 几 0 r H 丑 , 1 9 9 0 7 1 5 - 2 3 . r , a r p a e a a K H. Ot t e r i r a r e J I 1a H O H n o B e p x Ho c m K a p 6 O H a T M b IX n o p o 一K O / I J Ie K T O p O B n o p o s o r o Me c T 叩 0 r 】 p 】 碾0 I m 删 t B 1 日 [ J ] .F e o o r n uH e d p n ,l H F a a a , 1 9 9 6 6 2 4 3 3 . 王瑞 . 朱筱敏 , 陈烨 菲 , 等. 滨里海 盆地肯基亚 克地 区中 、 下 石炭统碳 酸盐岩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 [ J ] . 石油与天然气地 质 , 2 0 1 2 , 3 3 2 2 2 5 - 2 3 5 . F x ,n x a a ,iMo a B A 3 a 聃 啪 雌 玎c m呷 0 c I p 明 c I 1嘲 咖lX 1 .a u e t t l mmt 捌 p 椰西 Ⅸ p e 鬟 Ip 0 B I 蛐 国 印 m 琦 删[ J ] . F e o a o r r m } 蛐 H H r 妇 7 6 1 1 17 . A6 n a X a C n MO B X B . C p a B H i c r e ./H a .q x a p a r r e p H c r n K a r r d 2 t e o a o f t oo ix K a p 6 O H a T I ,IX r u xa b o p M 兀 P l a I Ⅱ m m 删[ J ] . F e o i o F i 4 H O I ,I H r a 3 a , 2 o 0 8 3 6 - 2 0 . Hy p c y n a a a o B a H c Ka p 6 o H a r ma e p e 3 e p B y a p b i m Ⅱ 例 m B r I a 删 , F O D / I O F I ,I q e C K O e c lp o e a H H t 瑚 3 0 H 0 c 帅[ J] . F e o a o n m He d /r m H r a a a , 20m 2 4 3 - 4 8 . [ 2 O] [ 2 1 ] [ 2 2 ] [ 2 3 ] [ 2 4 ] [ 2 5 ] [ 2 6 ] [ 2 7 ] [ 2 8 ] K a p 6 O H a T Hb IX i t a a a x ib o p Io F a兀 p m a 皿曲 B n a / I H H b I [ M] / / B o u a e a c r m l 3 C, nn a n dp O C O B B M , I I _删且 A, “ 印 .F e o a l a u mc a H M M H印a r e H №Ka a a x c r a n a . 2 q. AII Ma T b I PHO BA K P K, 2 O O O . A6 n mmC n MO a X B. T mm a a I ma p a a p e a o s n o A c o e B o r o K O MI I / I e / I C a B O C T O q I -I O F O 6 o p T a n p H r . a c i m fl c r o B I I S ,1 1I .b l [ J ] .F e o a o r n u H I r H H F a a a , 2 0 o 3 4 3 2 3 8 . 杨孝群 , 汤 良杰 , 朱勇. 滨里海盆地东缘盐构造特征及其与乌拉 尔造山运动关系[ J ] . 高校地质学报, 2 0 1 1 , 1 7 2 3 1 8 - 3 2 6 . 赵凤英 , 顾俊 , 郭念发. 滨里海 盆地 A d a i s k i 区块盐下沉 积环 境与成藏组合分析 [ J ] . 中国石油勘探 , 2 0 1 2 2 5 0 5 7 . 刘洛夫, 朱毅秀. 滨里海盆地及中亚地区油气地质特征[ M] . 北 京 中国石化 出版社 , 2 0 0 7 . 郑 俊章 . 周海燕 , 黄先雄 . 哈萨克斯坦地 区石 油地质基本特 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 J ] . 中国石 油勘探 , 2 0 0 9 2 8 0 8 6 . 苗红生 , 王晓钦 , 何玲娟. 中亚地区上古生界油气形 成与分 布规律及其对准 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启示 [ J ] . 中国石油勘 探 。 2 0 l 2 2 5 0 - 5 7 . 张建球, 米中荣, 周亚彤 , 等. 滨里海盆地东南部盐上层系油气 运聚规律与成藏[ J ] . 中国石油勘探 , 201 0 5 5 8 - 6 2 , 8 0 . 张家青. 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东南部油气地质特征及勘 探方向[ J ] . 海洋地质前沿 , 2 0 1 1 , 2 7 7 5 0 5 6 . 刘洛夫 , 朱毅秀, 张占峰 , 等. 滨里海盆地盐上层的油气地质 特征[ J ] . 新疆石油地质 , 2 0 0 2 , 2 3 5 4 4 2 - 4 4 7 . 编辑徐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