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切里夫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及勘探方向-.pdf
海外勘探 北非切里夫盆地油气成藏组合及勘探方向 陈忠民 卜。 潘校华 ’ 苏永地 。 张春书 。 周礼成 。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 究院,北京 10008 3;2中国 石油天然气勘探 开发公司 ,北京 100034 摘要北非切里夫C hel i f f盆地为巾、新生界叠合盆地,以海相石灰岩、白云岩和滨岸砂岩沉积为主,资料证 实白垩系泥灰岩有机质丰度高,为主要烃源岩。其有机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均表明该套烃源岩处丁生烃成熟阶段, tII新 统海相滨岸砂岩为丰要储层。盆地 丰要成藏组合划分为白垩系石灰岩、砂岩和泥灰岩 自生自储成藏绀合、白半系 一 中新 统下牛上储成藏组合、中新统 自牛自储成藏组合。提出了瓮地 的下 一 步勘探方 向位于切罩夫盆地T l iouanet降起埃利 赞弧形带和主力生烃坳陷的中央低隆背斜带是下 一 步勘探的有利K带;北部山前背斜带也足较为有利的勘探Ⅸ带,可作 为勘探的接替区。 关键词有利勘探目标;成藏组合;白垩系;阿特拉斯造I【l带;切罩夫瓮地 中图分类号TEl l 2文献标识码A 北非切里夫盆地位于阿特拉斯A ltlas造 山带阿 尔及利亚境 内北部,濒临地中海,东西长约300km ,南 北宽50 ~ 70km ,面积约为30000km 。 图1。该盆地 是阿尔及利亚油气勘探最早的地区,虽然已有l 】多年 的勘探历史,但至今仅发现两个小油藏18 92年发现 AinZeft油藏 , 19 14年发现Tliouanet油藏 ,其产量 罔1切罩夫盆地位置图 Fig.1Mapshowingthelocat ionof Chel i f fBasin 较低并早已废弃。盆地内完钻l l lL]井浅井,除了 198 3 198 6年完钻的4口探井外,其余探井基本都是 1950年左右或者更早时期钻探的,多数探井在钻探过 程中见到r油气显示。中国石油从2004年开始对该盆 地主体部分 图1进行了 一 系列的勘探工作,取得r 一 些认识。本文拟从油气成藏组合方面探l寸该盆地的 沉干 J {特征、油气成藏条件,为盆地的深化勘探提供决策 参考。 1地层沉积序列与特征 切里夫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 多次构造运动, 形成了3个区域不整合。现今盆地经历r4个期次中 生代、早中新世、晚中新世、上新世的沉积、改造而 最终定犁。中生代至新生代早巾新世为拉伸断陷期;晚 中新世为拉伸断坳期;晚中新世末期应 力环境发生改 堂,由伸展环境变为挤压环境,先存的断裂构造发生正 反转,上新世转变为挤压环境l i的统 一 沉积坳陷。冈此 认为切里大盆地是中、新乍代叠合盆地 - 3] o 第 一 作者简介陈忠民,男,N NT.f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站博上后,主要从事沉积学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 收稿日期2007 09 10;修改日期2007 10 09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海外勘探 该盆地的勘探实践和地表露头资料表 明,切里夫 盆地地层 自下而上为三叠系、 侏罗系、 白垩系和新生界 图2 。但从 已有的地震资料分析,白垩系及以下地层 难以识别, 无法准确识别、 解释白垩系内部的地层、 沉 积厚度的变化趋势 , 加大了盆地的勘探难度, 具体地层 分述 如下 。 地 层 厚度 岩性 储 层 烃潦 岩 盖层 m 统 组 ; 阿 斯 蒂 阶 冀 鎏羹 4 00 £ ≮ ; ≤ ; 上新统 皮 亚 森 兹 阶 纂差 梅辛阶 l 5 0 三 ■■ 上中新统 托 尔通阶 1 0 o 0 繇 i _ ; _ 兰哥一 塞 j H ‘ ● ’ ●●‘ 拉瓦尔 阶 1 o 0 ⋯’ ‘ ‘ _ _ 。 ’ ●⋯⋯ ; I , j ■●●●●■■●●●● ■●●●●■■●●●● 2 5 0 ■●●■■■■ ■■●● ’ ._. 布 尔 追 加 ‘ ; ● 二-I ■ 下 中 新 统 尔 阶 1500 .-一 一 一 __ 叁 .- 一 ‘- 。- ~ 一 ⋯一 2 o 0 P ’ ■l 阿启迪阶 颧新统 裹特阶 ■ ■ ■ ■ _ 上赛黼 白垩系 6 O O 芒 ’ 应 慷 罗 系 r _ I ............._ J 砂岩 1 . . . . . . . . . . . . . -_ J 火成岩 泥灰岩 膏岩 r _ I ............. _ J 含砾砂 岩 I . . . . . . . . . . . . . _ J 硅 藻土 口圆口 石灰岩 白云岩 泥岩 固 盐岩 图2切里夫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 Fi g. 2 Co l u mn ma p s h o wi ng t h e s y nt h e t i c a l s t r a t a o f Ch e l i f f Ba s i n 1 . 1 三 叠 系 在盆地内已有4口井钻遇三叠系, 录井资料揭示岩 性自下而上依次为底部的砂岩、 厚层蒸发岩 膏岩、 盐 岩 ,夹白云岩 、薄层泥岩 、石灰岩和基性火成岩 。三 叠系在盆地出露非常局限 , 出露于盆地以东地区, 其分 布范围和沉积厚度变化不清,需要进一步研究。 , 中国石油勘探 2 0 0 8 年第1 期5 8 j . 2侏罗系 盆地在早侏罗世早期为白云岩、 石灰岩沉积, 早侏 罗世晚期为灰质泥岩/ 泥灰岩海相沉积。 中侏 罗世时沉 积南北分异 , 盆地以东地区为较薄的石灰岩沉积, 在盆 地北部为较厚的泥质碳酸盐岩沉积,在盆地以南的阿 特拉斯海槽沉积 巨厚的泥岩、砂岩 最大 厚度超过 2 0 0 0 m ,中侏 罗世晚期发生海退,陆相沉积由南向北 推进。 晚侏罗世时期盆地北部以海相沉积为主 , 南部以 三角洲和陆相沉积为主。 该地层在盆地西南出露, 但没 有一 口井钻遇侏罗系。 1 . 3白垩系 出露在盆地南北两侧,是区内出露较广的老地层 之一。据野外踏勘,盆地南北两侧 白垩系岩性略有不 同。 南部为厚层暗灰色泥灰岩 , 与上覆新近系下中新统 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北部为暗灰色泥灰岩与白色石灰 岩互层,泥灰岩常呈片状 ,石灰岩呈块状。 盆地有 2 3口探井钻遇 白垩系,岩性以厚层砂质粘 土岩、 泥灰岩为主, 夹薄层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白云 岩,白垩系上部石灰岩和白云岩夹层增多、 加厚 , 偶见 生物碎屑灰岩 , 局部见石膏。 钻井资料揭示盆地中部发 育半深海一浅海一局限台地一滨岸相沉积环境 。 1 . 4始新统 盆地北部分布泥岩、 富含微生物的灰质泥岩/ 泥灰 岩和碳酸盐岩 ,卢台特 Lut e t i a n阶和塔 内特 T h a n e t i a n 阶为典型的货币虫 Nu mmu l i t e 灰岩。 1 . 5渐新统 基本上为泥岩、陆相砂岩等碎屑岩沉积。 1 . 6中新统 据钻井、踏勘等资料分析 , 盆地中新统发育很厚, 可划分为下中新统和上中新统。 下中新统的岩性及层序在盆地南北两侧存在差异。 盆地南部为海相沉积物,下部岩性为褐色致密砂砾岩 一 浅黄色砂 、 泥岩互层 , 上部为较浅黄色疏松砂砾岩一 暗灰色泥岩;盆地北部下中新统下部发育陆相冲积扇 沉积物,上部为海相沉积物 。 在盆地南北两侧的上中新统均为海相沉积 ,但岩 性在南北仍存在一定差异。盆地南部上中新统以角度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0 銎 ◇ 0 不整合干下中新统之上 , 自下而上沉积为滨岸砂岩、 泥 灰岩夹薄层石灰岩、 泥灰岩及 白云岩 ; 盆地北部出露了 比较典型的中新统, 其中新近系上、 下中新统为一不整 合面 , 上中新统 自下而上主要由硅藻土层、 石膏层、 泥 岩一石灰岩互层 、硅藻土、石膏层组成。 切里夫盆地在波尔多 B u r d i g a l i a n期之后开始 新一轮海侵, 岩性为砂岩、 蓝色灰质泥岩/泥灰岩、 石 灰岩、 硅藻土、 石膏等。 晚中新世继承了早中新世的沉 积格局 ,只是沉积范围更大而已。 1 . 7 上新统 为海退沉积, 晚期转变为以陆相沉积为主。盆地大 面积出露上新世沉积 ,主要是岩性为浅黄褐色泥、 砂 、 砾混合堆积的不等粒砾岩和大套半深海厚层暗色泥岩。 冲积扇是该阶段盆地的主要沉积相。 懑 新世一始新世的拉张断陷盆地。从新近纪 中新世 开始 由于地中海板块 向南的强烈俯冲 ,阿尔及利亚的 北部地区褶皱造山并向南逆冲推覆,形成沿泰勒一阿 特拉斯褶皱带分布的前陆盆地 。第四纪在前陆盆地的 基础上形成 了现今的山间盆地。 因此 , 可以认为切里夫 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叠合盆地【 卜 。 多期构造活动是该盆地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正是由于中新世晚期盆地挤压反转、断层的重新活动 等构造活动, 使浅部储层与深部油源沟通 , 使油气在浅 层及周缘隆起带聚集成藏 ,甚至部分遭受破坏。 根据该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生 、 储、 盖层的时空分 布 , 圈闭构造风格与油气富集特点 , 可将盆地的重要油 气成藏组合划分为白垩系石灰岩、砂岩和泥灰岩 自生 自储成藏组合、 白垩系一 中新统下生上储成藏组合、 中 新统 自生 自储成藏组合。 1 . 8第四系 2 . 1 烃源岩 基本为陆相松散冲积扇 、洪积扇堆积 。 2 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加拿大地质调查所 1 9 8 7 认为成藏组合 P l a y 由一组具有共同的生烃、 运移、 储层发育史、 油藏特征 的圈闭和 或已发现的油藏组成 。P. A.Al i e n和 J . R.An e n 1 9 9 0 等的定义与此基本相同【4 1 。“ 成藏 组合”特指的纵向油气成藏组合的含义更易为人们所 理 s 1 ,其内涵是指在油气成藏史上有着同一种成因 关系的一组圈闭。 切里夫盆地构造演化分为3 个阶段4 个期次 图3 在侏罗纪一 白垩纪时期为南高北低的被动大陆边缘型 盆地 形成白垩纪烃源岩 , 然后逐渐发展为古近纪 渐 图3切里夫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图 F i g, 3 S t r u c t u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a r y p a t t e rns o f Che l i f f Ba s i n 白垩 系一 新近 系海相 泥岩 、泥灰岩是北非地 中 海沿岸沉积盆地的主要烃源岩【 7 。 1 , 而切里夫盆地勘 探实践已证实白垩系海相泥灰岩是该盆地的主力烃源 岩⋯ 1 ,中新统上部的泥灰岩是盆地的烃源岩之一, 推测渐新统一始新统可能分布烃源岩。 2 . 1 . 1白圭 系烃 源 岩 白垩系泥灰岩分布较稳定, 厚度较大 , 有多口井钻 遇[ 1 5 , 1 6 1 。 据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 S ONA TRAC H 分析 ,有机碳 T OC含量高,平均值为 0 . 8 %;据野 外露头样品热解分析 表 1 , T OC 值在0 . 4 2 %~6 . 7 8 % 之间。 盆地T h a -1 井上白垩统烃源岩 1 8 0 0 ~1 9 5 0 m 的 热解分析 为 4 3 2 ~4 4 6 ℃,表明该井 白垩系烃源 岩已经成熟 ,在生油窗范 围内。而该井生烃史模拟表 明,上白垩统烃源岩干2 5 Ma 前 渐新世夏特晚期 成 熟并开始生烃、排烃。 上 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 Ⅱ 型 , 均为成 熟烃源岩且正处于生烃高峰阶段。上 白垩统泥灰质页 岩 T OC 0 . 5 0 %,在盆地 中部 T h a -1 井烃源岩有 机 质丰度相对较高 差一 中等烃源岩 且已成熟 。 当然, 所分析样品可能位于构造高部位, 往沉积中心方向, 烃 源岩会更发育。 2 . 1 . 2 渐新统烃源岩 在 Ak b o u b构造、He l l i 和 T a h a ma d a 等地 区,均 发现 了渐新统深灰色泥灰岩烃源岩,其中T h a 一1 井渐 5 9 N o 1 2 0 0 8 C h in a P e t r o l e u m E D Io r a I 】o n 、 ≮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 海外勘探 表 1切里夫盆地野外露头泥灰岩 石灰岩样品热解分析 Ta bl e 1 Py r olys i s a n al y s i s o f f i e l d o u t c r o p ma r l i t e a n d l i me s t o n e s a mpl e s i n Ch e l i f f Ba s i n 层 位 岩 性 T O C % r, 瑚 ℃ S , m g / g S 2 m g / g s m g / g S l S 2 m g / g I H m g / g t o mg / g 评价结论 5 4 1 2 4 1 . 9 6 . 0 7 1 . 6 2 4 7 . 9 7 1 2 1 3 2 含油泥灰岩 上中新统 泥灰岩 0. 1 1 0 . 0 5 0 . 0 1 2 . 8 4 0 . o 6 9 2 5 8 2 非烃源岩 下中新统 泥灰岩 0 . 4 3 4 2 1 0 . 4 0 . 2 2 1 . 1 0. 6 2 5 1 2 5 6 差烃源岩 泥灰岩 0 . 4 2 4 3 4 0 . 1 9 0. 6 1 1 . 0 9 0 . 8 1 4 5 2 6 0 上 白垩统 石灰岩 2 . 1 9 4 4 3 1 . 5 4 4 . 8 4 0. 4 4 6 . 3 8 2 2 1 2 0 好烃源岩 泥灰 岩 6 . 7 8 4 2 5 1 . 8 5 2 . 7 5 4. 1 7 4 . 6 4 1 6 2 新统厚度超过2 0 0 m。 钻井岩心分析TOC 平均为0 . 7 %。 该套烃源岩的 为 4 0 0 ~4 3 9 ℃, 未成熟到低成熟 。 Ak -9 井 l 7 9 0 ~2 3 0 0 m 段烃源岩现正在生油窗 ,8 Ma 前 中新世托尔通晚期 开始生烃。 推测盆地东部凹陷 生烃时间应该更早。 . 2 . 1 . 3 下中新统烃源岩 下中新统 中上部蓝色泥灰岩分布于全盆地 , 在 凹 陷中部厚度大 ,T OC为 0 . 4 5 % ~1 . 3 %。在 Ak b o u b 和 Ai n Z e f t 地区的钻井岩心分析TOC在 1 % ~3 . 5 % 之 间, 为 4 2 8 ~4 4 8 ℃,已成熟 ,东北部 凹陷 已 进入生气窗 BD-3 井 r m 4 5 5 ℃ 。BD-3 井单井 模拟显示 盆地东部 凹陷的下 中新 统烃源岩 于 l 2~ l 8 Ma 前进入生油窗 , 8 Ma 前进入凝析油阶段和气窗 阶段。 2 . 1 . 4 上中新统烃源岩 上中新统 中上部的蓝色泥灰岩和硅藻土层分布于 全盆地 , 在 凹陷中部厚度大 , NOl 井TOC为1 . 6 4 %~ 2 . 4 5 %,r m 为4 0 9 -4 3 6 C, 未成熟到低成熟。上中新 统泥灰岩和硅藻土为 Ai n Z e f t 油田的烃源岩。 单井地球化学分析资料表明切里夫盆地中新统灰 质泥岩 TOC为 0 . 6 0 /0~l O %,厚度可达 1 5 0 m; 上中新 统发育差一中等烃源岩 , 少量好烃源岩 , 但埋藏浅 , 有 机质未成熟; 下中新统发育差一 中等烃源岩, 少量好烃 源岩;渐新统灰质泥岩TOC 0 . 5 0 %,厚度可达 3 0 m, 发育差一 中等烃源岩。 从两个油藏取得的样品分析 , 认为T l i o u a n e t油田 为轻 质原油, 重度为 3 0 。 AP I ,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显 , r 中国石油勘探 2 13 0 8 年第1 期6 0 示其油源来 自白垩系的成熟泥灰岩 。而 Ai n Z e f t 油藏 为稠油,重度为 1 5 。 A P I , 凝 固点高,只有在夏季高温 季节才可流动 ; 推测受生物降解作用影响 埋藏浅 , 也 可能为原生低成熟重油,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 油源来 自中新统的低成熟泥灰岩 。 2 . 2储层 钻探显示该盆地的储层主要包括 上、 下 中新统、 渐新统砂岩 , 而白垩系海相砂岩是潜在的有效储层。 资 料表 明下 中新统为滨岸砂岩沉积 ,其岩性以中一细砂 岩为主,分选好一较好,孔隙度为 8 . 8 /0 ~2 2 %,渗透 率为 l 8 0 0 ~2 3 6 0 mD, 孔隙类型以原生孔为主。 而上中 新统孔隙度为 l 3 %~2 8 %,渗透率为 2 5 ~6 0 0 0 mD,属 中等一好储层。 下 中新统和上中新统初期海侵期低水位时沉积的 砂体是重要的储层, 可能在盆地中部发育。 下中新统和 上中新统晚期海退期沉积的砂岩及各种石灰岩也是值 得关注的储层之一。 白垩系阿尔布阶最大海退期形成的砂岩层将是潜 在的勘探 目的层 ,这一 目的层 目前盆地还未钻遇 , 但 阿 尔布阶砂岩在盆地相邻地区发育 , 并在盆地西部的 露头 已见到。推测切里夫盆地南部边缘存在该套砂 岩 。 古近系 始新统和渐新统 是次要 目的层, 始新统 砂岩是 Ou e d Gu e t i r i n i 油田的产层。在切里夫盆地东 北部 ,渐新统 Ni mi d i a n阶砂岩 由两段组成 ,厚度为 2 00~ 3 0 0 m 。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切里夫盆地发育的各烃源岩层是区内的有效盖层, 并且区域性分布。 上新统泥岩、 上一下中新统泥灰岩为 盆地主要区域盖层,并与前述的储层构成良好的储盖 组 合 。 3油气成藏特点与勘探方向 切里夫盆地的主力坳陷东部坳陷被 中央低凸 起分割为两个次 凹, 埋藏较深 , 白垩系和古近系一新近 系保存相对较好 , 是生烃主力坳陷。 中新世盆地与白垩 系残留坳陷的良好叠置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在研究范围内未见到较大的逆冲断层,该盆地属 中等程度反转。反转构造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先存的断 裂在反转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 即一些断层逆转 , 而另 一 些断层则保存原来的正断层性质,先存的正断层越 缓越容易反转。 该盆地具有这种特征, 因此它表现出的 构造样式是原型盆地不可能 出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即中深层仍保留有裂陷环境下的伸展构造样式,中浅 层则又以挤压环境下的收缩构造样式为主。严格地说 来地 层在伸展和收缩过程中都有走滑扭动的调节与参 与 , 因此局部范围内还存在走滑扭动构造样式; 另外深 部还存有底辟和重力构造样式,而且它们的成因也不 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应力环境的共同作用。 盆地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改造 ,构造运动强 烈而频繁, 断裂发育, 剥蚀严重 , 影响了油气藏的保存, 是勘探的潜在风险。 本区构造成排成带发育 , 主要发育 挤压背斜、 古隆起背景下的披覆背斜 、 逆冲断块 、 潜 山 等构造圈闭以及地层不整合和地层超覆等地层岩性 圈 闭。 圈闭发育有如下特征 1 圈闭类型以背斜、断鼻、断块型为主。 2 圈闭分布呈带状展布。 圈闭以北东或北东东向 展布为主, 在中部地区主要集中于4 个带, 即沿东部边 界大断裂呈北东向展布 断背斜型 , 低隆区近东西向 展布 背斜型 , AK9 井区近南北向展布 断块型 , 沿 T l i o u a n e t 油 田一MO3 井一B Rl 井 区北北西向展布 断 块型为主 。 3 大部分圈闭形态上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说明 大部分圈闭形成期较晚 ,大多为新近纪末成型。 经过近3 年的勘探实践和研究, 在深入剖析和研究 盆地各凹陷 主要为东部 凹陷基本地质条件的基础 上,优选风险最小、最有利油气富集带 、有利相带和 最佳勘探 目标实施勘探 ,以期尽快获得突破 。认为位 于切里夫盆地主力生烃坳陷 东部 凹陷的中央低隆 背斜带和 T l i o u a n e t 隆起南部的埃利赞 R e l i z a n e 弧 形带 图3 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 该构造带以古 潜山披覆构造 、反转构造和不整合圈闭为主,主攻白 垩系一 中新统下生上储成藏组合类型 ,其最大的风险 是古潜山披覆构造 、 不整合圈闭类型的砂体是否发育 , 而反转构造圈闭类型的最大风险是 中新统的封盖条件 是否具备 ,这 3类圈闭是 目前该盆地还未勘探的构造 类型,在该勘探有利带的西部已有油气的发现,因此 是值得勘探的新领域和有利方向。而紧邻盆地北部泰 勒隆起的山前背斜带 ,其背斜圈闭发育 ,且北部 已有 油气发现 ,因此也是较为有利的勘探区带,可作为勘 探的接替区。 参考文献 【 l 】Ra b a h B r a c e’ n e , D o mi n i q u e F r i z o n d e L a mo t t e . Th e o r i g i n o f i n t r a p l a t e d e f o r ma t i o n i n t h e At l a s s ys t e m o f we s t e r n a n d c e nt r a l Al ge r i a f r o m J ur a s s i c r i f t i n g t o Ce n o z o i c -Qu a t e r na r y i n ve r s i o n. Te c t 0 n0 ph ys i c s , 2 0 0 2 3 5 7 2 0 7 ~2 2 6 . 【 2 】R a b a h B r a cen e a , Ma r t i n P a t r i a t , Na d i n e E l l o u z , e t a 1 . S u bs i d e n c e hi s t o r y i n b a s i n s o f n o r t h e r n Al g e r i a. S e d i me n t a r y Ge o l o g y , 2 0 0 3 1 5 6 2 1 3 ~2 3 9 . 【 3 】Do g l i o n i C, P r o s s e r G. F o l d u p l i f t v e r s u s r e g i o n a l s u b s i d e n ce a n d s e di me n t a t i o n r a t e . Ma r . P e t . Ge o l , 1 9 9 7 , 1 4 2 1 7 9 ~1 9 0 . 【 4 】Al l e n P A, A l l e n J R. B a mn a n a l y s i s 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 a p p fi c a o n s . Bl a c k w e l l , Ox f o r d, 1 9 9 0 3 0 9~ 3 9 6. 【 5 】武守诚 . 油气资源评价导论从 “ 数字地球”到 “ 数字 油藏” 第二版 【 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 0 0 5 9 5 ~1 9 4 . 【 6 】童晓光,何登发. 油气勘探原理和方法[ MI . 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2 0 0 1 . 【 7 】 S Lfi n i n g , S Ko l o n i c , E M B e l h a d j , e t a 1 . I n t e g r a t e d d e p o s i t i o n a l m o d e l f o r t he Ce no m a ni a n-Tu r o ni a n o r g a n i c -r i c h s t r a t a i n No r t h Af r i c a. Ea r t h S c i e nc e Re v i e w , 2 0 0 4, 6 4 5 1~ l 1 7. 【 8 】B r a cen e R, B e H a h e n e A, B e U o u c h e D. T h e t h i n - s k i n n e d s t y l e o f t h e S o u t h At l a s F r o n t i n C e n t r a l Ae fi a . D S Ma c g r e g o r , R T J Mo o d, D D C l a r k Lo we s . P e t r o l e u m 6 1 N o 1 2 0 0 8 C h im P e t r o le u m E p I 8 t l∞、 、 维普资讯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海外勘探 0_ 0j- ■- ≤ 豢 ≥ Ge o l o g y o f No r t h Af r i c a. GS S P, 1 9 9 8, 1 3 2 3 9 5~ 4 0 4. 【 9 】D S Ma c g r e g o r , R T J Mo o d y . Me s o z o i c a n d C e n o z o i c p e t r o l e u m s y s t e ms o f No r t h Af r i c a, D S M a c g r e g o r , R T J M o o d y. D D Cl a r k Lo w e s . P 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o f No r t h Af r i c a. GS S P, 1 9 9 8, 1 3 2 2 01 ~ 2 1 6 . 【 1 0 】G u i r a u d R. Me s o z o i c r i f t i n g a n d b a s i n inv e r s i o n a l o n g t he no r t h e r n Af r i c a n Te t h ya n ma r gi na n o v e r v i e w . D S M a c gr e go r , R T J M o o d y, D D Cl a r k Lo w e s . P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y o f No r t h Af r i c a. GS S P, 1 9 9 8, 1 3 2 2 1 7 ~ 2 2 9. 【 l 1 】Ar t h u r M A, J e n k y n s H C, Br u ms a c k H J , e t a 1 . St r a t i g r a p hy, g e o c he mi s t r y, a nd pa l e 0 c e a n0 gr a p hy 0 f o r ga ni c -r i c h Cr e t a c e o u s s e q u e n c e s . I n Gi n s bu r g R N, B e a u d o i n B E d s . . C r e t a c e o u s Re s o u r c e s , E v e n t s a n d Rh yt hms Ba c k g r o u nd a n d P l a n s f o r Re s e a r c h. Kl u we r Ac a d e mi c , Th e Ne t h e r l a n d s , 1 9 9 0 7 5~ 1 1 9. 【 1 2 】B r u ms a c k H J , T h u r o w J . T h e g e o c h e mi c a l f a c i e s o f b l a c k s h a l es f r o m t h e Ce n o ma n i a n/ Tu r o n i a n Bo un d a r y 上接 第 3 3页 2 可划分为湖泊相及湖底扇两大类沉积相 , 进一 步又分出半深湖一深湖、中扇与外扇 3 类亚相 , 以及半 深湖泥夹浊积岩、中扇水道、中扇前缘 、中扇水道间、 外扇泥夹浊积砂等 5 类微相。 3 在Ⅲ、Ⅳ、V及Ⅵ砂组的下部均发育较厚的水 道浊积砂岩。来 自南部平 氏扇三角洲输送的砂所形成 的浊积扇砂体为主要储层,水系方 向为南东 向与北西 向。由南而北 , 沉积相分布从扇三角洲一浊积扇 或有 根的湖底扇、无根的滑塌浊积扇一深湖相发生变化 , 水体逐渐加深。湖底扇及滑塌浊积扇扇体沿主构造线 呈串珠状排列, 侧向变化快 , 并呈孤立状被包干大片的 深湖相。 4 预测砂体分布呈现出北东向、 近南北向展布特 征 ,向西北构造高部位方 向变薄尖灭的储集砂体极易 形成上倾尖灭岩性 圈闭及构造一岩性圈闭;透镜体砂 岩也较发育, 其分布于生油岩区, 容易形成岩性圈闭。 参考文献 【 l 】邵先杰 . 泌阳凹陷新庄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储集性能【 J 】 . 特种油气藏,2 0 0 6 , 1 3 5 2 2 ~2 5 . 1/ ,一 厂中国石油勘探 2 0 0 8 年第1 期6 2 E v e n t C TB E . I n D e g e n s E T, Me y e r s P A, B r a s s e l l S C E d s . . B i o g e o c h e mi s t r y o f B l a c k S h a l e s . S C OP E / U NEP S o nd e r ba nd, Mi t t . Ge o 1 . -Pa l a b n t . I ns t . Un i v. Ha mb u r g, 1 9 8 6, 6 0 2 4 7~2 6 5 . 【 1 3 】C a mo in G F. S e d i me n t o l o g i c a n d p ale o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 o f c a r b o na t e p l a t f o r ms o n a s e gme n t e d c o n t i n e nt a l ma r g i ne x a mp l e o f t h e Af r i c a n Te t hy a n ma r g i n d u r i n g Tu r o ni a n a n d Ea r l y S e no n i a n t i me s. Pa l a e o g e o g r. Pa l a e oc l i m a t o 1 . Pa l a e o e c o l , 1 9 9 1 , 8 7 2 9~ 5 2. 【 1 4 】Ha r t M B, L e a r y P N. Th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a n d pa l e 0 ge 0 gr a p hi c s e t t i ng o f t he La t e Ce no m a ni a n ‘a n o x i c e v e n t ’ . e o 1 . S o c . L o n d. , 1 9 8 9 , 1 4 6 3 0 5 ~3 1 0 . 【 1 5 】P a r r i s h J T, C u r t i s R L. At mo s p h e r i c c i r c u l a t i o n, u p we l l i n g, a n d o r g a n i c -r i c h r o c k s in t h e M es o z o i c a n d Ce noz o i c. Pa l a e 0 ge 0 gr a phy, Pa l ae oc l i m a t o l o gy , Pa l a e o e c o l o g y, 1 9 8 2, 4 0 3 1 ~ 6 6. 【 1 6 】R e y me n t R A, Di n g l e R V. P a l a e o g e o g r a p h y o f Af ri c a d u r i n g t h e C r e t a c e o u s pe rio d. Pa l a e o g e o g r . P a 1 a e o c l i m a t o 1 . P a l a e o e c o l , 1 9 8 7 。 5 9 9 3~ 1 1 6. 【 2 】孙永传,李蕙生,邓新华,等 . 泌阳断陷盐湖盆地的沉积 体系及演化【 J 】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1 9 9 1 , 1 6 4 4 1 9 ~4 2 8 . 【 3 】钟俊义.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三角洲沉积与油气成藏研究 【 J 】 . 新疆石油天然气,2 0 0 6 , 2 1 3 1 ~3 6 . 【 4 】钟广法,谢锐杰,李建兴 ,等.泌阳凹陷南部核三段扇 三角洲砂体沉积特征及含油性【 J 】 . 河南石油,1 9 9 5 , 9 4 1~4. 【 5 】邱荣华,李纯菊,郭双亭.泌阳凹陷三类三角洲沉积特征 及储集性能【 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1 9 9 4 , 2 4 1 9 9 ~1 0 6 . 【 6 】刘宪斌,万晓樵,林金逞,等 . 陆相浊流沉积体系与油气 【 J 】 . 地球 学报 ,2 0 0 3 , 2 4 1 6 1 ~6 6 . 【 7 】陈海洲,李瑞军. 深水浊积砂体的成因机理及特征【 J 】 . 上海 地质,2 0 0 7 , 1 0 3 1 0 ~1 3 . 【 8 】吴崇筠,李纯菊,刘国华,等. 断陷盆地中的浊积岩【 A】 . 见中国石油学会石油质委员会 . 碎屑岩沉积相研究【 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 9 8 8 1 ~3 7 . 【 9 】蒋恕,王华. 泌阳凹陷基于层序地层格架的油气成藏模式 【 J 】 .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 0 0 7 , 3 7 4 7 4 4 ~7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