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凹陷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关系.pdf
大 庆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DAQI NG PETROl EUM I NS TI TUTE 第 3 4卷 第 2期 2 0 1 0年 4月 Vo1 . 3 4 No . 2 Apr . 2 01 0 贝尔 凹陷断裂 系统 与油气分布关 系 李文科 ,张 研 ,方 杰 ,王 君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北京1 0 0 0 8 3 摘 要 利用 全区地 震和钻井资料 , 对贝尔 凹陷断裂形成及 演化历史 进行分析.认 为贝尔凹陷发育 2期断裂系统 , 即 早期断裂 系统 和中晚期 断裂系统 , 并形成 4种断裂类型 , 即早期伸展断裂 、 中晚期 张扭断 裂、 早期伸 展中晚张扭 长期继 承 性 发育 断裂和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长期发育 断裂 , 其 中后 2种 断裂类 型控制 着油气 的运移 和聚 集及油气 藏 的分 布范 围, 与油气关 系最为密切.综合研究各 期断裂与油气分布关系 , 发现 贝尔 凹陷油气受断 裂分割 在平面上呈带分布 , 主 要发育 5个断裂 聚油带 , 即贝西北斜坡断裂聚油带 、 霍多莫尔断裂 聚油带 、 苏 德尔特断裂 聚油带 、 呼和诺仁断 裂聚油带 和 巴彦塔拉 断裂 聚油带 , 围绕断裂聚油带勘探是贝尔 凹陷下~步勘探 的有利方 向. 关键词 贝尔凹陷 ;断裂系统 ; 断裂类 型;油气分布 中国分类 号 TEl 2 1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1 8 9 1 2 0 1 0 0 20 0 0 1 0 6 0 引言 贝 尔 凹陷是 海拉 尔 盆地 贝尔 湖拗 陷 内 的一个 二 级构 造 单元 , 位 于 内蒙 古 自治 区新 巴 尔 虎左 旗 和 新 巴 尔虎右旗之间, 凹陷西部以磋 岗隆起为界 , 东部为 巴彦山隆起 , 向南延伸至蒙古国境内, 北与乌尔逊凹陷相 邻 , 形态 宽缓 , 面 积 为 3 0 1 0 k m。 , 是盆 地 内最 大 的一个 凹 陷.受 北 东 向和北 北 东 向基 底 断 裂 的 控制 , 贝 尔 凹陷呈北东向展布, 凹陷内部被高凸起或低凸起分割 , 具有“ 三洼二隆一斜坡” 的构造格局 , 自西 向东依次 为西部斜坡 、 贝西洼槽带 、 中央隆起带 、 贝中洼槽带、 贝东隆起带 、 贝东洼槽带 , 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l_ 1 ] . 海拉尔盆地为中新生代多旋 回断陷拗 陷盆地 , 基底为古生界和前古生界海相 、 海陆交互相地层 , 盆地 内沉积中生代侏罗系 、 自垩系 、 古近纪 、 新近纪和第 四系地层 , 以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为主体l 2 ] .研究 区 内断裂发育 , 构造复杂 , 已发现构造一岩性 、 潜 山构造 、 构造 、 岩性 4种类型油藏, 均 岩性油藏除外 与断裂 关 系密切.文献E 4 一l o ] 对该 区断裂特征与含油性的研究均集中于布达特群潜山地层 , 而对整个 凹陷的油 气 分 布与 断 裂特 征缺 少 系统研 究 , 因此 , 剖 析研 究 区 构造 演 化历 史 , 搞 清 断 裂 活 动规 律 及 其 对 油 气分 布 的 影 响 , 对 贝尔 凹 陷下一 步勘 探 具有 积极 意 义. 1 构造 演化及 断裂 系统 划分 1 . 1 构 造演 化特 征 对 比前人 研究 成 果 ” 引, 并 结合 本 区钻井 和 地震 资 料 , 将 贝 尔 凹 陷 的构 造 演 化 划 分 为 裂 陷期 、 断 陷 期 、 张扭 断 一拗期 和拗 陷期 4期 , 其 中断 陷期 分为 初始 断 陷阶 段 、 伸展 断 陷阶 段和 断 陷萎缩 阶 段 3个 阶段 . 由于受不同期构造运动的影响, 凹陷内断裂特征复杂 , 断裂系统具有明显的分期、 分区和分带特征 , 现今构 造 是 不 同期 构 造运 动 改造 和叠 加 的结 果. 1 . 1 . 1 裂 陷 期 该 阶段 沉 积地 层 为早 白垩 世早 期 的塔 木 兰沟组 , 相 当于地 震反 射 波组 的 T 一T 段.晚侏 罗世 一早 白 垩世时期 , 中国东北构造应力场由前期 的压性状态转化成张性状态, 形成了大量的北东走 向的雁行状排列 的短轴褶皱 、 断裂口 .塔木兰沟组 由中碱性火 山岩段 、 火山岩夹煤层段和中基性火山岩段组成 , 为一套 收稿 日期 2 0 0 91 l一 0 6 ; 审稿人 付广 ; 编辑 陆雅玲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项 目 4 0 6 7 2 0 9 7 作者简 介 李 文科 1 9 8 5 一 , 男 , 硕士 ,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方 面的研究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第 3 4卷2 0 1 0年 含 煤 、 泥 岩 、 砂 岩 和角砾 岩 的火 山碎 屑 岩建造 , 构 成一些 断 陷的雏 形. 1 . 1 . 2 断陷期 断陷期是贝尔凹陷受伸展拉张应力场作用接受沉积 的主要时期 , 可以划分为 3个阶段 初始断陷阶 段 、 伸展 断 陷阶段 和 断陷萎缩 阶段 , 分别 发育 铜钵 庙组 、 南 屯组 和大磨 拐河 组 3 套 地层 , 并具 有 不同 的断裂 和沉积 特征 . 1 . 1 . 2 . 1 初 始 阶段 该阶段沉积地层为下白垩统铜钵庙组 , 相当于地震反射波组的 T 一] r 3 段.裂陷末期 , 火山作用基本 停止, 地层一度上升遭受剥蚀 , 使得铜钵庙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T 反射界面为一区域不整合 面 .初始断陷阶段 , 受 s ENW 向伸展拉张应力场作 用, 断裂活动非常强烈, 主要 发育北北东向和近东 西 向伸展断裂; 同时以边隆边强烈拉张为特征 , 地层快速沉 降, 受地貌影响 , 堆积 了很厚 的磨拉石沉积建 造 ; 受基 底 断裂控 制和 古地貌 影 响 , 铜钵 庙组 地层 沉积 以 冲积扇沉 积 为主. 1 . 1 . 2 . 2 伸展 阶段 该阶段沉积地层为下白垩统南屯组, 相当于地震反射波组 的 T。 一T 。 段.伸展断陷阶段, 地壳快速沉 降 , 沉降过程 中伴随着拉张 , 但拉张作用较前 阶段减弱.NE向和近 WE向断裂继承性活动 , 并伴 随着快 速沉降, 使得湖盆水体进一步扩大和变深 , 各断陷彼此连通 , 南屯组地层较铜钵庙组变厚 , 贝西次凹由北向 南 延伸 , 贝 中次 凹初 具 规模 , 沉积 厚度 达 2 0 0 0 m.这一 时期 南 屯组 沉 积范 围广 , 遍 及 各 断 陷 , 主要 以 滨浅 湖 一深湖相沉积为主 , 为烃源岩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南屯组末期 , 在 NwS E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_[ 1 , 地层抬升并遭受剥蚀 , 南屯组顶面 T 。 的角度不整合广泛分布 , NW 向调节断裂发育.这次改造标志着 伸展断陷阶段的结束 , 决定了有效烃源岩的厚度和分布范围. 1 . 1 . 2 . 3 萎缩 阶段 该阶段沉积地层为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 , 相当于地震反射波组的 T 。 一T 段.进入断陷萎缩阶段 , 断 裂 活动减 弱 , 同沉 积断 裂不 发 育.大 磨 拐 河组 一 段 沉 积 受控 陷 断层 控 制 减 弱 , 沉 积范 围有 逐 渐加 大 的趋 势 , 但在构造高部位地区沉积厚度较小或大面积缺失 , 说明该段地层沉积主要受古地貌和气候条件控制. 大磨拐河组二段沉积时期 , 断裂活动逐渐变强, 调节断裂发育 , 地层沉积稳定 , 展布范 围遍 布整个凹陷, 沉 积厚度有所增大 , 最厚可达 1 0 0 0 m, 标志着断陷期沉积的结束.其中大一段上部和大二段下部发育的厚 层 泥岩 形成 的 区域 性 盖层 , 为 中下部储 层 富集油 气提供 了有 利保 存条 件. 1 . 1 . 3 张扭 断 一拗 期 该期沉积地层为下 白垩统伊敏组 , 相当于地震反射波组的 T 。 一T 。 段.受右旋张扭应力场 的作用 , 走 滑构造运动剧烈 , 北北西向和北西 向断裂广泛发育, 并产生了一些走滑断裂带 , 沿走滑断裂带主位移带发 育 一些 与伸展 运 动相伴 生 的走滑构 造 .伊一 段 沉积 时期 , 受 右旋 张扭 应力 场 的作 用 , 北 北西 向和北 西 向断 裂 广泛 发育 , 地层 沉积 稳定 , 分布 范 围广 , 但 沉积 厚 度 薄 , 与 断 陷期 地层 沉 积 具有 相 关 性.伊 二 、 三 段 沉积 时期 , 断裂 活动基本 停 止 , 地 层沉 积稳定 连续 , 且 沉积厚 度变 厚 , 具 有拗 陷期 沉积 特征 . 1 . 1 . 4 拗 陷期 该期主要沉积的是上白垩统的青元 岗组及新生界地层, 以 ] r 0 界面为底界.该期断裂停止活动, 上部 地 层主要 以较 大 的角度 不整 合与 下伏地 层接 触 , 分布范 围 和沉积 厚度 基本 不受 断层 影 响.沉积 上 有 突变 , 从伊敏组的湖沼相转化为青元岗组的内陆河湖相沉积 , 其底部还充填有砂砾岩沉积 , 白垩系一第四系几乎 遍布全区, 厚度不大, 显示为浅盆拗陷沉积l 1 .在伊敏组沉积末期 , 贝尔凹陷受到北西西 一南东东向挤压 作用的改造 , 使部分早期构造发生反转_ 1 , 同时在苏德尔特凸起 的北部地 区发育逆断层 , 其特征是断开层 位少, 断距小 , 向下转变为正断层 , 标志着构造应力场从右旋张扭到左旋压扭的转变. 1 . 2断裂 系统划 分 由于受 不 同时 期 、 不同性 质构 造活 动 的影 响 , 贝尔 凹 陷下 白垩 系 出现 3种 不 同性 质 的 断层 , 即伸 展断 层 正断 层 、 挤压 断层 逆断 层 、 平 移 断层 走 滑 断层 . 同一条断层, 受不同时期 、 不同性质构造活动强弱的控制 , 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继承性、 差异性和改造性 9‘ 第 2期 李 文科等 贝尔凹陷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关 系 三重明显不同的属性.因此 , 通过对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分析, 并结合 3个重要 的构造层序界面 T 、 T z 和 T。 , 认为贝尔凹陷在纵 向上以 T 界面为界发育 2组断裂系统, 分别为形成于断陷期的早期断裂系统和 形 成 于张扭 断 一拗 期 的雁行 式 排列 的 中晚期 断 裂 系 统.同 时根 据 不 同时 期 的 断裂 性 质 , 可 以把 区 内断 裂 分为 4种类型 1 早期伸展断裂 ; 2 中晚期张扭断裂 ; 3 早期伸展 中晚期张扭长期继承性发育断裂; 4 早 期伸 展 中期 张扭 晚期 反转 长期 发 育 断裂 , 见 图 1 . 图 1 贝 尔 凹 陷 早 期 、 中晚 期 断 裂 系 统 及 发 育 的 4种 断 裂 类 型 1 . 2 . 1 早 期 早 期 断裂 系 统 指形 成 于 断 陷期 , 位 于 T 一T。 。 反 射界 面 之 间 的断 裂 , 以断 距 大 , 断 面宽 的基底 断 裂 为 主, 多发育在苏德尔特潜山顶部.断陷期早期 晚侏罗世 一早 自垩世早期 , 海拉尔地 区地壳受 区域性 S E NW 向拉 张应 力 场作 用 , 上部 地 壳 沿 基 底 拆 离 带 滑 脱 , 形 成 张性 基 底 断裂 .同 时受 拉 张应 力 的持 续 作 用 , 基 底断 裂发 生倾 滑 活动 , 产 生大 量 NNE 向同生 伸展 断层 , 形 成 以近 E W 向与 NE E向大 断 裂交 错 分 布 为特征 的早 期 断 裂系统 .同生 伸 展断 层表 现 出对 基 底 断 裂 强烈 的依 附性 , 在 基 底 断 裂 上方 发 育 延 伸 长 度 和断距 较 大 的断裂 带.此 阶段 形 成 的基底 大 断裂对 深 层烃 源岩 的形 成 、 演 化 和分布 具 有 重要 的控 制作 用 , 且 多 为控 源断 裂. 1 . 2 . 2 中晚期 中晚期 断裂 系 统是 指形 成 于张 扭断 拗期 , 位 于 T 船反 射 界 面 之 上 的 断裂 , 向 上绝 大 多 数 未 断 穿 T 。 界 面 , 主 要为 NNE 向走滑 断裂 和 沿走 滑断 裂 主位移 带 发育 的 大量 近东 西 向浅层 调 节 断 裂 , 这些 断裂 垂 向断 距 小 , 延伸距 离 较短 , 平 面组 合 特征 多样 , 主 断 裂带 断裂 以辫 状组 合 为主 , 伴 生断 层多 为平 行组 合 和雁 行式 组合; 剖面组合形式主要为负花状构造.负花状构造主要分布于 NNE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密集带上 , 且 负花状断裂在 T 反射界面以下收敛于同一条断裂 , 故断裂密集带具有走滑成 因的特点, 因此把断裂密集 带称为主扭带 , 见图 2 .沿霍多莫尔走滑断裂主扭带 , 发育伴生的由同向正断层组成 的马尾状雁列构造 和羽状 构造 , 同时走 滑位 移 引起 断层 两 盘在 不 同位置 的 差异 升 降而 产生海 豚 效应 和 丝带 效应 , 形 成斜 向褶 皱 、 受 限弯 曲褶 皱 和负 向构造 等 . 在晚白垩世早期 , 受左旋压扭应力场作用 , 贝尔凹陷局部地区一些长期继承性活动的断层发生逆冲反 转 形成 正反 转断 层 , 并形 成 与之对 应 的正反转 构 造.反 转作 用 在一 定程 度上 弥 补 了张 性 盆地 变 形微 弱 、 缺 乏 幅度较 高 和较 完整 背斜 圈闭 的缺 陷 , 提 供 了有利 的构造 圈 闭 , 有 利 于油气 的聚集 . 在 历次 构造 运动 中 , 贝 尔 凹陷断 裂活 动表 现 3方 面 的特 征 一 是 产 生新 的断 裂 ; 二 是 使 老 断层 继 承 性 活动; 三是对早期断裂的后期改造 , 使其性质和类型发生改变.贝尔凹陷断裂活动在不 同的阶段和不同地 区表 现 出不 同 的性质 和活 动 历史 , 使 得盆 地 的断 裂系统 既 表现 出较强 的继 承性 和 差异 性 , 又具 有 明显 的改 造性 .基底 断 裂 的存 在 和活 动 , 控制 了盖层 断裂 的形 成 、 发育 和 分布 , 从 而对 油气 生 成 、 运 移 、 聚 集 、 分布 和 保存 有 重要 的控 制作 用.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第 3 4卷2 0 1 0年 图 2 贝尔凹 陷霍 多莫尔走滑断裂带 2 断裂与油气分布 2 . 1 不 同时期 断裂 系统与 油气 分布 在 早 白垩世 拉张环 境 为主应 力场 作用下 , 海 拉尔 盆地 长期 发 育 裂 陷 一断 陷构 造 , 区 内以伸 展 断 裂 正 断层 为主 , 并 经 历 了伸 展 、 走 滑 、 挤 压 等多种 构造 作用 过 程 , 形成 了伸展 、 走 滑 、 反 转 和披 覆 构 造样 及 圈 闭 类型, 主要发育断块、 断层一岩性 、 岩性和潜山 4种油气藏.平面上, 油气藏受生油凹陷控制, 主要集 中在 断控生油凹槽及周边 的几个受 控圈断裂控制的正 向构造带上 , 其中, 扭动断裂带 是油气聚集 的有利 区 带_ 2 .研究发现 , 目前已探明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裂活动有关 , 可见断裂在本区油气聚集成藏 中作用 巨大. 2 . 1 . 1 早期 早期断裂系统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 , 早期断裂系统主要控制着侏罗系布达特群潜山油 气和早自垩世南屯组油气的分布特征 , 尤其是长期继承性断裂发育带控制 凹陷内主要油气藏的分布范围, 见 图 3 . 早期 断裂 系统 Ts T z z 反 射层 之 间的断裂 主要 形成 于 裂 陷期 后 和断 陷期 南 屯 组 沉积 末 期 ] , 主 要是 近 E W 向与 NE E向交错 分 布 的基 底断 裂和 发育 在潜 山顶 部 的 NNE 向伸展 断 裂 , 大部 分 NNE 向断 裂不 具 有 同生性.这些 断裂 断距 大 , 断面宽 , 倾 角较 陡 , 密 度 大 , 分 割 性 强 , 控 制着 凹陷 古地 貌 的形成 和 三 级构 造带 的后 期沉 积 , 同时控 制着 凹陷 内主要 烃 源岩 的发育 和分 布范 围.受早 期 NE E向控 陷断裂 和古 地 貌控 制 , 断陷期地层沉降速度快 , 沉积厚度大 , 湖相沉积体发育 , 且沉积的暗色泥岩有厚度大、 有机质类型好、 丰 度高、 转化程度高等特点.布达特群潜山地层有物性较好的火山碎屑岩 , 铜钵庙组和南屯组低位域扇厚度 大、 物性好 , 均可以作为 良好的储层.同时 , 有深大断裂继承性活动及其活动产生了大量 的裂缝 , 为油气 的 运移和聚集提供有效的通道和储集空间.其 中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藏油气主要来源于南屯组一 段_ 2 , 油气聚集于基岩风化壳、 变质岩的缝洞及内部的砂砾岩储集层 中, 属于典型的“ 新生古储” 式生储盖 组合 , 并形 成基 岩风 化壳 、 断裂 破碎 带和潜 山内部裂 缝带 3种类 型油 气藏 .目前研究 区已钻遇 布达 特群 潜山地层的探井共 6 O余 口, 其中在苏德尔特潜 山构造带上 ,6口 1 2口 井获得低产油流 , 9口 1 1口 井 获得工业油流 , 产液量为 0 . 0 4 3 9 . 7 7 t / d , 显示了苏德尔特潜山的油气勘探远景.因此 , 早期断裂系统与 侏罗系布达特群潜山地层油气关系十分密切 , 尤其受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控制的近源潜山是布达特群勘 0 第 2 期 李文科等 贝尔 凹陷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关系 探 的有 利 目标. 图 3 贝 尔 凹 陷 早 一 中期 断 裂 系统 Tz z 与 油 气 分 布 关 系及 断 裂 聚 油 带 划 分 2 . 1 . 2 中晚期 中晚期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关系主要表现为 , 中晚期断裂系统控制早 白垩世大磨拐河 组一伊敏组次 生 油气 藏分 布 特征 , 尤其 是 沿走 滑 断裂 带发 育 的 中晚期 张扭 断裂 控 制着 局 部次 生油 气 藏 的分布 范 围. 中期断裂系统 T 一T 反射界面之间发育 的断裂主要形成于张扭断 一拗期 , 为 NNE向走滑断裂和 沿走滑断裂主位移带发育的大量近东西 向调节断裂 , 在平面上形成断裂密集 的走滑扭动断裂带 , 这些断裂 垂 向断 距小 , 延 伸距 离较 短 , 是 油气 聚集 的有 利 区带 .目前 在 大磨 拐河 组 一伊 敏组 已试 油探 井 1 6口 , 大 多 分布在霍多莫尔 一苏德尔特北东东 向张扭性走滑断裂带构造带内 , 其中 7口井获得低产油气流 , 5口井获 得 工业 油气 流 , 产液 量 为 0 . 0 1 ~2 5 . 4 4 t / a , 展现 出 良好 的油气 远 景.在 这些 断 裂 构造 带 内 , 受 右 旋 张扭 应 力场 的作用 , 发育了较大型的反向断层形成有利遮挡.同时 , 这些构造带临近生烃强度高 的主生油凹槽 , 有充足的油源供给 , 从而形成下生上储的次生油气藏.因此 , 沿扭动带发育 的反 向正断层圈闭有利于油气 藏的聚集, 位于走滑扭动带内中晚期张扭断裂则控制着油气运移和分布范围, 而在远离扭动断裂带一侧贝 西斜坡带 , 受右旋张扭应力作用小 , 走滑断层不发育 , 多形成和地层倾 向一致 的正断层 , 难 以形成较大规模 的断 块 型圈 闭 j . 2 . 2断裂油 气 聚集 带划 分 综合 研究 早 期继 承 性 断裂发 育 带和 中晚期走 滑 断 裂带 与 油气 分 布 关 系 , 表 明受 不 同 时期 断裂 系 统 和 断裂 类型 的控 制 , 油气 在 平 面上呈 带 分布 , 其 分布 范 围严 格受 油 源断 裂控 制 .由图 3可 看 出 , T s T z z 反 射 层之间发育的继承性断裂与凹陷内油气分布关系十分密切 , 其特征为 1 长期继承性 断裂发育带控制着 主力油气藏 布达特群一南屯组 分布范围, 如贝西次 凹的油气 主要分布在霍多莫尔一苏德 尔特 一呼和诺 仁断裂构造带. 2 油气沿走滑断裂带集 中分布 , 如霍多莫尔走 滑扭 动断裂带是有利的油气 富集带. 3 受继 承性 断裂 展 布控 制 , 在平 面上 发 育 5个 断裂 聚油 带 , 即 贝西北 斜 坡断 裂 聚油 带 、 霍多 莫尔 断 裂聚 油带 、 苏德尔特断裂聚油带 、 呼和诺仁断裂聚油带和巴彦塔拉断裂聚油带.其 中已在苏德尔特 和呼和诺仁断裂 聚油 带建 成 2个 油 田 , 而 霍 多莫 尔 聚油带 和 贝西 斜坡 断 裂聚 油带 已取 得 突破 , 巴彦塔 拉 断裂 聚 油带位 于 乌 尔逊 凹陷和贝尔凹陷之间的转换带上 , 目前有探井 1 8口, 3口井获得低产油流 , 5口井获得工业油流 , 其中 巴 5井 为 自喷高 产工 业 油流 井 , 日产 油 3 6 . 0 4 t , 展示 出 良好 的勘探 前景 . 5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第 3 4卷2 0 1 0年 3 结论 1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断裂系统根据其演化历史可分为早期断裂系统和中晚期断裂系统 , 并发育 4 种类型断裂 , 即早期伸展断裂、 中晚期张扭断裂、 早期伸展中晚张扭长期继承性发育断裂 、 早期伸展中期张 扭晚期反转长期发育断裂.早期断裂系统主要发育早期伸展断裂 ; 中晚期断裂系统主要发育中晚期张扭 断裂 ; 而早期 伸展 断裂 在 中晚期 张扭应 力场 作用 下复 活发 生继 承性 活动 , 产 生 了早期 伸展 中晚 张扭 长期继 承性 发育断 裂 ; 早 期伸 展断 裂在 中晚期 张扭 应力 场作 用下 复 活 , 而在 晚 期发 生 反 转 , 产 生 了早期 伸 展 中 张 扭 晚期 反转 长期 发育 断裂 .因而 , 贝尔 凹陷 的断裂特 征具 有 出继承 性和 改造性 的特 征. 2 贝尔凹陷断裂与油气关系密切 , 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断裂控制着区内主要油气藏的分布范围, 而中 晚期 张扭 断裂则 控制 着局部 次 生油气 藏 的分布. 3 受继 承性 油源 断裂 控制 , 区内油气 在平 面上呈 带分 布 , 主要 发育 5 个 断裂聚 油带 , 即贝 西北斜 坡 断 裂聚油带、 霍多莫尔断裂聚油带 、 苏德尔特断裂聚油带 、 呼和诺仁断裂聚油带 和巴彦塔拉断裂聚油带.围 绕 断裂 聚油 带勘 探是 贝尔 凹陷 下一步 的有 利勘探 方 向. 参考文献 E l i 张吉光.海 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探讨 E J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 1 9 9 2 , 1 1 1 1 4 2 0 . E 2 3 冯志强 , 任延广 , 张晓东, 等.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下步勘探方向[ J ] .中国石 油勘探 , 2 0 0 4 , 9 4 1 9 2 2 . [ 3 ] 刘振彪 , 陈守 田, 张财 , 等.贝尔凹陷的形 成机制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J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1 9 9 9 , 3 4 增刊 l O 9 1 1 2 . E 4 3 赵利华 , 常井慧 , 付晓飞, 等.贝尔凹陷断裂形成演化及对潜山和含油性的控制作 用E J ]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 2 0 0 8 , 3 2 4 1 5 . E 5 ] 李建民 , 王树海.贝尔 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运 聚机制[ J ] .大庆石油学院学 报, 2 0 0 7 , 3 1 3 1 4 . E 6 3 付广 , 康德江.贝尔 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 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E ] 3 .石油勘探 与开发 , 2 0 0 7 , 3 4 2 1 6 5 1 6 9 . E 7 ] 付广 , 黄劲松 , 康德江, 等.源断裂在油气成 藏与分布 中的作用研 究一 以贝尔凹陷布达 特群潜山为例E J ] .石 油物探 , 2 0 0 6 , 4 5 5 1 6 5 一 l 6 9 . 张云峰 , 白海丰, 李晓明, 等.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古地貌特征E J 3 .大庆石油学 院学报 , 2 0 0 8 , 3 2 5 ; 1 0 8 1 1 0 . 张云峰 , 王国强, 白海 丰, 等.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古成岩作用E J 3 .大庆石油学 院学报 , 2 0 0 8 , 3 2 5 1 1 1 一l l 4 . 赵刚 , 张群, 王兴 亚, 等.贝尔凹陷南 二段油成藏 的地质条件[ J ] .大庆石 油学 院学报 , 2 0 0 9 , 3 3 4 9 1 2 . 沈华 , 李春柏 , 陈发景 , 等.伸展断陷盆地 的演化特征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J ] .现代地质 , 2 0 0 5 , 1 9 2 2 8 7 2 9 4 . 雷燕平 , 林 畅松 , 刘景彦 , 等.贝尔 凹陷下 白垩统构 造对沉 积充填 和砂体 分布 的控制E J 3 .石 油天然气 学报 江 汉石油 学 院学报 , 2 0 0 8, 3 0 4 2 5 2 9 . 孙永河, 万军 , 付 晓飞, 等.贝尔凹陷断裂演化特征及其对潜山裂缝 的控制 E J 3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 0 0 7 , 3 4 3 3 1 6 3 2 2 . 刘树根, 赵锡奎 , 罗志立 , 等.内蒙古海拉尔盆地拉张史分析[ J ] .成都理工学 院学报 , 1 9 9 2 , l 9 1 3 4 4 1 . 宋建国, 窦立荣.中国东部中生代盆地分析和含油气系统E M3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1 9 9 7 , 3 1 5 5 6 1 . 柳 行军, 刘志宏 , 冯永玖 , 等.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及变形 序列[ J ]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2 0 0 6 , 3 6 2 2 1 5 2 2 0 . 大庆油田石 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二一大庆吉林 油田 上册 E M3 .北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1 9 9 3 6 2 7 7 4 0 . 侯 艳平, 朱德 丰, 任延广 , 等.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和油气 的控制作用E J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2 0 0 8 , 3 2 3 3 0 0 3 0 7 . 吴亚东, 沈华 , 张云绵.海拉尔盆地 贝尔 凹陷反转构造研究L J ] .中国石油勘探 , 2 0 0 6 , 1 1 5 2 6 2 9 . 李 明刚, 庞雄奇 , 马 中振 , 等.乌尔逊 一 贝尔凹陷油气成藏 主控 因素分析E J 3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 2 0 0 7 , 2 6 5 1 4 . 罗群 , 姜振学 , 庞雄奇 , 等.断裂控藏机理与模式[ M] .北 京 石油工业 出版社 , 2 0 0 7 3 4 4 7 . 付 晓飞, 胡春 明, 李景伟.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演化及含油气性 [ J ] .石油学报 , 2 0 0 8 , 2 9 3 3 5 6 3 6 2 . 霍秋立 , 汪振英 , 李敏 , 等.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源及油气 运移研究 E J ] .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 学版, 2 0 0 6 , 3 6 3 3 7 7 3 8 3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