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油田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pdf
第 4 3卷 第 3期 2 0 1 5年 5月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P ETR0LEUM DRI L LI NG TECHNI QUES Vo 1 . 4 3 NO . 3 M a y, 2 015 . . Y D油 田工程技术专题 d o i 1 0 . 1 1 9 1 1 / s y z t j s . 2 0 1 5 0 3 0 0 2 YD油 田沥青层 安全钻 井技术 江 朝,郭京华,王子进, 黄在福 , 王学杰 中 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 北京 1 0 0 0 2 9 摘 要 在 Y D油田钻穿沥青层的过程中, 易出现沥青侵入导致的溢流、 井涌等井下故障, 极太影响了钻井安 全, 为此, 开展了Y D油田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研究。根据已钻井的沥青侵入特点、 沥青所造成的井下故障及采取 的主要技 术措 施 , 将钻遇 沥青层的井分为 4类 。对 Y D油田钻遇 沥青层 时所 采用技术及 采取 的技 术措 施进行 了总 结, 并结合钻遇沥青层井的分类, 提 出应根据沥青侵入的特征及程度, 采用相应的安全钻井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技术 措施。Y D油田的钻井实践表明, 针对不同类型的沥青侵入情况采用相应的钻井技术和技术措施, 可以解决 Y D油 田沥青层安全钻 井的技术难 点。 关键词 沥青层 沥青侵入 井溢流 压井 侧钻 控压钻井 Y D油田 中图分类号 TE 2 8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 0 8 9 0 2 0 1 5 0 3 0 0 0 7 ~ 0 6 Di s c u s s i o n o n S a f e Dr i l l i ng Te c hn o l o g i e s f o r t he As p ha l t La y e r i n t he YD Oi l f i e l d J i a n g Z h a o ,G u o J i n g h u a , Wa n g Z i j i n ,H u a n g Z a i f u ,Wa n g X u e j i e S i n o p e c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P e t r o l e u m E 3 c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9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Du r i n g d r i l l i n g t h r o u g h a s p h a l t l a y e r i n t h e Ya d a Oi l f i e l d,a s p h a l t i n v a s i o n p o s e d a l o t o f d o wn - h o l e i s s u e s s u c h a s mu d c o n t a mi n a t i o n,we l l k i c k a n d mu d l o s s c o e x i s t e n c e ,b r i n g i n g t r e me n d o u s c h a l l e n g e s i n o p e r a t i o n .I n o r d e r t o s o l v e t h o s e p r o b l e ms ,s t u d i e s we r e c o n d u c t e d o n s a f e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f o r t h e a s p h a l t l a y e r i n t h e YD Oi l f i e l d .De p e n d i n g o n a s p h a l t i n v a s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d u c e d d o wn - h o l e i s s u e s a n d ma j o r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me a s u r e s t a k e n , t h e we l l s w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4 c l a s s e s .T h e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me a s u r e s a p p l i e d i n d r i l l i n g t h r o u g h a s p h a l t l a y e r i n t h e YD Oi l f i e l d we r e s u mma r i z e d .F o r e a c h o f t h e 4 c l a s s e s o f we l l s ,i t i s p r o p o s e d t o e mp l o y s p e c i f i c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me a s u r e s d e p e n d i n g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e x t e n t o f a s p h a l t i n v a s i o n .Th e d r i l l i n g p r a c t i c e s i n t h e YD Oi l f i e l d d e mo n s t r a t e d t h a t s p e c i f i e d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me a s u r e s s h o u l d b e i mp l e me n t e d d e p e n d i n g o n t y p e s o f a s p h a l t i n v a s i o n i n o r d e r t o e f f e c t i v e l y e n s u r e t h e s a f e d r i l l i n g t h r o u g h a s p h a l t l a y e r i n t h e YD Oi l f i e l d . Ke y wo r d s a s p h a l t l a y e r ;a s p h a l t i n v a s i o n;we l l o v e r f l o w ;k i l l i n g we l l ;s i d e t r a c k i n g;ma n a g e d p r e s s u r e d r i l l i n g ; YD Oi l f i e l d YD油 田轻 质油 的 主力产 层 F a h l i y a n层 具 有 埋藏深 、 地层 压力 和温度 高 、 地层 水矿 化度 高 、 富 含硫化氢 和二 氧化碳 等特 点 , 钻井过 程 中井下 问 题复杂多样 , 特别是在钻 穿含沥青 的 Ka z h d u mi 地 层时 , 由于沥青侵 入 、 气侵 、 地 层漏 失等原 因导 致 井下故 障频发 , 给钻 井施 工安 全带来 了极 大 的挑 战 。国内外关于如何解决沥青侵入 导致钻井 困难 和沥青侵 入机 理研究 的文 献甚少 , 可借鉴 的经 验 或研究 成果较少 卜 。 针对 YD油 田钻井过程中存在的沥青层钻井技 术难点, 笔者在分析沥青侵入机理 的基础上, 总结了 YD油 田沥青层钻井过程 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和方 法 , 并针对不同的沥青侵入特征 , 提出了相对应的沥 收稿 日期 2 0 1 5 - 0 2 2 0 ; 改回 日期 2 0 1 5 - 0 5 0 4 。 作者简介 江朝 1 9 8 3 , 男, 湖北孝 昌人 , 2 0 0 6年毕业 于西 南 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 2 0 0 9 年 获中国石 油大学 北京 油气井工程 专业硕 士学位 , 工程 师, 主要从 事钻 井技术及 管理 工作 。 联系方式 O 1 O 6 9 1 6 5 3 6 7 , z j i a n g . s i p c s i n o p e c . c o i n 。 8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青层安全钻井技术 , 以期为 YD油 田后期开发过程 中的沥青层安全钻井提供借鉴和指导。 1 沥青层地质特征 1 . 1 地 层特征 Ka z h d u mi 层埋藏深度 3 4 0 0 . 0 0 m左右。钻时 差异及测井解 释结 果表 明, Ka z h d u mi 层是 一个封 闭性较好且非均质性较强的地层。YD油 田油井实 钻资料发现 , Ka z h d u m] 层部分区域 钻遇 干质沥青 , 其他区域以湿质沥青呈现。其 中, 湿质沥青分为流 动性好 、 流动性差及 黏稠状 的沥青 。Ka z h d u mi 层 富含沥青质 , 是一个较好的烃源岩地层 ; 同时 , 由于 其微裂隙发育和封闭性能 良好 , 属于生储盖同层 。 1 . 2 岩性特征 Ka z h d u mi 层以灰色石灰岩 、 泥质灰岩为主 , 部 分层段含有深色沥青 。岩屑录井显示 Ka z h d u mi 层 微裂隙发育。钻遇干质沥青 的井 , 岩屑录井显示沥 青与石灰岩已较好地融合一起 , 形成类似于泥质灰 岩的沥青质灰岩。 1 . 3 地层 孔隙 压 力 不同井间沥青层的孔隙压力差异较大 。F 0 9井 S F T测井数据显示 , 沥青层孔 隙压力 的当量密度为 1 . 1 9 1和 1 . 3 1 8 k g / L; F 1 5井 S F T测井数据显示 , 沥青层 孔 隙压 力的 当量 密度平均 为 1 . 2 6 6 k g / I ; WD2井 D S T测试 资料 显示 , 沥青层的孔 隙压 力当 量密度为 1 . 4 5 ~1 . 6 0 k g / L 。利用 Y D油田已完钻 井的关井资料反算 , 沥青层 的孔隙压力 当量密度为 1 . 3 0 ~ 1 . 6 5 k g / I 。 1 . 4 地层温度 通过测试回归 , 求得 Y D油 田的平均地温梯度 约为 2 . 8 9 C/ m, 据此预测沥青 层的温度为 1 1 0 ~ 1 2 0 ℃ 。 1 . 5 沥青性质 各井钻遇沥青 的特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F 1 9 井钻遇的沥青黏稠、 流动性差 、 能够黏附在钻具及振 动筛的筛布上 ; AP P 2井 和 F 2 1井钻遇 的沥青流动 性好 , 黏性较小 , 不会黏附在钻具及筛布上 ; F 1 3井 钻遇的沥青质软 、 黏稠, 水浴加热至 9 8℃时融化分 散 ; 其他井钻遇沥青的特性介于 F 1 9井和 AP P 2井 之间; F 4井和 F 1 4 井钻遇的沥青硬脆 , 断 口光亮, 没 有流动性 , 水浴加热至 9 8℃仍保持原来的形状 。从 地质沉积上看 , 沥青 的不 同特性反 映了其生成后 经 历过不同的环境, 硬质和黏稠的沥青很可能 由于接 触空气氧化而导致 , 流动性能较好 的沥青很 可能未 受到氧化。 图 1为 5 0 MP a 压力下 YD油 田沥青的黏温 曲 线 , 图 2为不 同温度下 Y D油 田沥青 的黏压曲线 。 图 1 5 0Me a下 Y D油 田沥青的黏温 曲线 Fi g . 1 Vi s c o s i t y v s . t e mp e r a t ur e c l lrv e o f t he a s pha l t i n t h e YD Oi l f i e l d u n d e r p r e s s u r e o f 5 0 1 V I P a O 1 2 O 1 0 O O 8 日 0. 0 6 椽 0 O 4 0. 02 0 2 0 4 O 6 0 压力/ M l a 图2 不同温度下 Y D油田沥青的黏压曲线 Fi g . 2 Vi s c o s i t y V S . pr e s s u r e c ur v e s o f t h e a s p ha l t i n t h e YD oi l f i dd u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t e mpe ra t u r e s 由图 1和图 2可知 Y D油 田沥青的黏度受温 度影响较大 , 压力同样对沥青的黏度有影 响; 温度越 低 , 压力越高 , 沥青 的黏度越高; 测定温度范围内, 温 度越低 , 黏度越高, 受压力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2 钻遇沥青层油井的分类 F a h l i y a n层是 YD油田的 目的层之一, 以 F a h l i y a n层为 目的层生产井 的典型井身结构 为 一开 , 第 4 3卷第 3 期 江朝等. Y D油田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 9 4 4 4 4 . 5 mm钻头 3 0 0 . O 0 m, 4 3 3 9 . 7 mm表层套管 2 9 8 . 0 0 m; 二开 , 4 3 1 1 . 1 mm钻头 1 5 6 0 . 0 0 m, 4 2 4 4 . 5 mm 技 术 套 管 1 5 5 8 . 0 0 m;三 开 , 4 7 1 2 . 7 mm钻 头 4 0 0 0 . 0 0 m, 声 1 7 7 . 8 mm技 术 套 管 1 4 1 0 . 0 0 ~3 9 9 8 . 0 0 m; 四开 , 4 1 4 9 . 2 mm钻头 x 4 5 0 0 . 0 0 m, 4 1 1 4 . 3 r n I Y l技 术 套 管 3 8 5 0 . 0 0 ~ 4 4 9 8 . 0 0 m。实钻资料显示 , 只有以 F a h l i y a n层为 目 的层的生产井需要钻穿含沥青 的 Ka z h d u mi 层 。因 此, 为了便于归纳分析和对 比由于沥青侵入导致的 井下故障, 根据各 自的特 点 , 将 以 F a h l i y a n层 为 目 的层的钻遇含沥青 Ka z h d u mi 层 的 2 8口井 分为 以 下4类 1 无沥青侵入或有沥青侵入但未造成溢流等 井下故障的油井 。该类井存 在以下现象 a 在钻穿 Ka z h d u mi 沥青层 的过程 中, 钻 井液 出 口密度 小于 进 口密度的现象较为常见, 特别是在刚钻 开沥青层 时 , 钻井液进 出 口密度差会 相对较大 I b 钻进过程 中, 钻井液总体积相对稳定 ; c 井 眼长时 间静止时 , 井眼液面正常 , 钻具下至井底循环时 , 有大量被沥青 污染 的钻井液返 出。 2 有溢流采用常规压井处理成功 的油井 。该 类井井下漏失和沥青涌入并存 , 但漏失量及涌人量 相对较小 , 利用常规的先压井后堵漏 的方法即能成 功的解决。 3 有溢流, 采用常规压井处理未成功而导致侧 钻 的油井 。该类井具有 以下特点 a 井下故障发生 之前 , 均先 出机械钻速 变快 的情况 , 如 F 1 3井 在钻 至井深 3 4 8 7 . 0 0 r n时出现了明显的放空 , 大钩载荷 从1 2 8 0 k N降至 1 2 0 0 k N, 机 械钻速从 1 . 5 0 m/ h 增至 5 . 0 0 m/ h ; b 喷漏同存 ; c 井下漏失 速度较大 大于 2 0 m。 / h , 甚至出现失返性漏失 , 且按照颗粒 架桥理论l 5 ] , 采用大颗粒的堵漏材料进行堵漏没有 明显的效果 ; d 由于沥青和钻井液 的密度和黏度存 在差异 , 沥青难 以被替出井筒或压回地层 ; e 由于沥 青的黏度具有随温度降低而升高 的特性 , 沥青在上 升至井 口附近易形成黏稠 的段塞 帽, 增大判 断和分 析井下故障的难度 ; f 井下漏失通道的容纳能力随 处理时间增长而增大嘲 ; g 沥青侵入对钻井液和水 泥浆造成污染, 导致其 中的添加剂失去应有的作用 , 如水泥浆无法固化 , 堵漏材料无法形成有效的级配 , 重晶石塞和凝胶塞失效。 4 有溢流 , 采用控压钻井技术顺利钻穿 Ka z h d u mi 层的油井 。 3 沥青侵入机理 3 . 1 蠕动侵入 国外学者跚研究认 为, 深部地层沥 青在原地应 力作用下倾向于垂直方 向运移 , 在地层 中的分布形 态为不规则柱状 , 与常规油气不同 , 沥青 自身体积 占 据较大的空间, 受上覆岩石压力影响巨大, 沥青地层 被钻开后 , 近井眼处 的沥青受力失衡 , 开始侵 入井 眼。由于上覆岩石压力给沥青提供 了侵入井 眼的驱 动力 , 只要钻井液密度不能平衡这一驱动力 , 沥青会 一 直缓慢侵入井 眼。 沥青 蠕 动侵 入 的 特 征 较 是 活 而 压 不 死 如 HOS 2 井和 F 1 9井 , 钻井液密度逐渐提高 , 但是溢流 量变化甚微 。沥青蠕动侵入 的速度和侵 入量与近 井筒地带 的渗 透率 以及孔缝 连通性密切 相关。另 外 , 不 同井 间沥青的特性差异较大, 特别是黏度差异 较大 。由于沥青的黏度不 同, 导致其蠕动侵入过程 中能量损失不同; 同时 , 黏度对沥青蠕动侵入的速度 和侵入量的影响也很大 。上述 2 个方面是影响沥青 蠕动侵入的主要 因素 , 从这 2个方面能够解释已钻 井之间沥青侵入特征不 同的原因。 3 . 2置 换侵入 国内学者用可视化平板模拟地层裂缝 , 通过室 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定容情况下沥青与钻井液发生置 换的情况 , 结果证实 , 井眼内的钻井液与沥青会因密 度差而发生置换 , 并且裂缝 宽度是影 响置换速度的 主要 因素[ 。 沥青层 内裂缝本身的差异 如裂缝的宽度 、 长度 及连通性等 与沥青黏度 的差异导致沥青侵入特征 不 同。 4 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措施 4 . 1 常规压井 早期在 遇到 沥青 侵 入导 致 井涌 时 如 HO S 2 井 、 F 1 9井和 F 1 3 井 , 由于对沥青侵入的机理和规 律不是十分清楚 , 常采用常规司钻法或工程 师法压 井处理沥青侵入造成的井涌 。HOS 2井和 F 1 9井采 用常规司钻法或工程师法压井成功处理了沥青侵入 造成的井涌 , 但 F 1 3井却未成 功。分析认 为 沥青 层处于三开长裸眼井段 , 薄弱层导致常规压井过程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中出现井下漏失或置换 。常规压井的优点是 , 在没 有控压设备的情况下, 进行 常规压井可以快速处理 由沥青侵入造成的井涌 , 如 F 0 3井和 WD 2井。由 此可见 , 在处理沥青侵入造成的井涌时, 常规压井适 用于井下不易出现漏失或置换或漏失较小的情形 。 4 . 2 水泥回填侧钻 墨西哥湾深海钻井实践表明, 钻遇沥青地层后 , 立即回填侧钻是 一个经济有效 的技术 手段[ 2 ] 。但 是 , 由于沥青本身含有油 的成分, 再加上沥青的密度 和黏度与水泥浆存在差异而导致置换无法避免, 极 易影响水泥浆的固结或者水泥浆与沥青形成窜槽而 无法 固结 。F 1 3井 、 AP P 2井和 F 2 1井先后采用 重 晶石隔离塞 、 凝胶 隔离塞、 膨润土水泥浆 、 滞 留型水 泥浆 、 氯化钙速凝剂和水玻璃闪凝剂等技术或工艺 , 才成功 回填侧钻。 水泥回填存在钻柱被堵死 的风险。另外 , 由于 对沥青的分布规律不是十分清楚, 难以准确把握侧 钻方位和侧钻位移 , 存在侧钻后没有绕 开沥青层 的 风险 , 如 AP P 2井 的侧 钻井 A P P 2 S T1井还是钻遇 了沥青 层 。 4 . 3 低 固相混乳欠饱和盐水钻井液 沥青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能够絮凝 固相颗粒 形成网架结构或膜状结构 , 束缚大量 自由水 , 轻则使 钻井液增稠 , 重则使钻井液絮凝。针对沥青 的这种 特性 , 探索形成 了低 固相混乳欠饱和盐水 钻井液。 该钻井液通过提高盐水 的饱 和度 C 1质量浓度保 持 8 ~1 5 1 0 rag / L 提高其 密度 , 降低 固相含 量, 特别是膨润土的含量 ; 同时 , 能更好地抑制地层 中黏土造浆造成 的钻井液黏度升高 。该钻井液通过 混入适量的乳化剂和柴油 , 可以对混入钻井液 内的 稠油进行适度分散 , 以保持钻井液的流性l_ 8。 当沥青侵入量较小时, 低 固相混乳欠饱和盐水 钻井液与常规机械清除沥青方法 利用除砂除泥器 和离心机除去部分沥青 配合 , 就能解决沥青侵入的 问题 。当沥青侵入量较大或很大时 , 必须辅 以置换 方法 用新钻井液部分或全部置换污染严重的钻井 液 和排放方法 由于起钻 、 电测 、 下套管或其他作业 而导致井下长时间静止后, 井底会侵入大段较纯的 沥青 , 需开泵建立循环将该段沥青全部排放掉 。 4 . 4承 压堵 漏技 术 承压堵漏技术通过提高多压力层系井段 中低压 地层的承压能力 , 以保证钻井正常进行[ 。 j 。在 多 口 井钻遇沥青的情况下, 针对 以 F a h l i y a n层为 目的层 井的油井 , 在钻开沥青层前 , 利用超细碳酸钙配以合 适级配的堵漏材料 , 提高地层的承压能力 。对钻开 沥青层前已经发生过漏失 的油井 , 采取 了承压堵漏 技术措施 , 如 F 2 1 S T1井。 承压堵漏技术的缺点是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地 层的承压能力 ; 优点是经过承压堵漏 , 大体掌握地层 的承压能力 , 可以为后续 的压井作业提供依据。 4 . 5 “ 专打专封” 井身结构 Ka z h d u mi 地层处 于三开井段 巾, 其 上部裸 眼 段长达 1 9 0 0 . 0 0 m左右 , 且存在 As ma r i 层 、 P e b d e h 层 、 Gu r p i 层和 I l a m层等多套低压易漏地层, S a r v a k 层 含 H。 S巨厚稠油产层 也包含其中, 增大 了处理 沥青侵入时发生井漏 、 卡钻 以及 H S防控等风险。 为此 , 引入了“ 专打专封” 理念 , 对井身结构进行了优 化 ] 。优化后 的井身结构为 一 开, 6 6 0 . 4 mm 钻 头3 0 0 . 0 0 m, j 5 5 0 8 . 0 mm套管 2 9 8 . 0 0 I l l ; 二开, 4 4 . 5 r n l T l 钻 头 1 5 6 0 . 0 0 m, 3 3 9 . 7 r n l T l 套 管 l 5 5 8 . 0 0 r n ; 三 开 , 声 3 1 1 . 1 I I l t T I 钻 头 3 3 8 0 . 0 0 m, 2 5 O . 8 r n r n 套管 3 3 7 8 . 0 0 r n ; 四开 , 1 2 . 7 r n i T l 钻头 4 0 0 0 . 0 0 m 可 以根据沥青侵入情况进行适 当调 整 , 1 7 7 . 8 r n t n 套管3 9 9 8 . 0 0 ; 五开, 1 4 9 . 2 I n r n 钻 头 4 5 0 0 . 0 0 m, 机1 4 . 3 mm套管 4 4 9 8 . 0 0 。 S 0 3 井和 F 1 6 井采用 了“ 专打专 封” 井身结构 , 降低了沥青层以上低压易漏地层漏失的可能性 , 为 及时判断井下情况和采取有效措施奠定了基础 。 4 . 6 沥青稠化 固化技术 室内试验发现 , 沥青与氧化剂或交联剂经过短 时 间的反应 , 软 化点 可 以接 近甚 至 超 过 1 0 0℃ 。沥 青稠化固化技术l l l1 ] 就是建立在这一发现之上的。 该技术通过泵入含有氧化 剂或交联剂的桥堵浆 , 在 地层压力温度条件下 , 处理剂与地层沥青充分混合 反应 , 提高沥青软化点, 使沥青与桥堵浆的混合物变 稠甚至固化 , 降低近井壁沥青流动或蠕动的能力 , 增 强沥青地层的稳定性 , 降低钻井和后续电测 、 固井的 风险。 该技术在 YD油 田进行 了 2口井的先导试验 , 其中 F 1 7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受沥青 污染钻井液 体积明显减小 , 而 F 2 1 S T1 井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 4 . 7 控压钻井技术 控压钻井技术能够对井下压力进行有效控制 , 第 4 3卷第 3期 江朝等. YD油田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 对于处理窄密度窗 口、 “ 漏 喷同存 ” 等复杂情况效果 显著[ ] 。YD油 田在 S 0 3 井 3 4 3 7 . O 0 ~3 8 0 8 . 5 0 m 井段先后进行了控压钻进 、 控压循环 、 短程控压起下 钻 、 控压封堵 、 控压条件下尾管下人与固井等现场试 验m 。结果表明 , 利用旋转控制头的旋转密封功能, 可以实现不停钻屏蔽井眼环空 , 防止有毒 、 有害气体 侵袭钻台危害钻井作业人员 安全 ; 可以快速处理井 下复杂情况 , 确保钻井、 下套管和固井作业的顺利进 行 。同时 , 应用控压钻井设备可 以避免处理井下复 杂情况 时钻 柱 在井 内长 时 间静止 而 导 致 的 卡钻 风 险 。 应用控压钻井时应充分了解地层的孑 L 隙压力和 破裂压力 , 因不同井间沥青层的孔隙压力差异较大 , 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沥青不断侵入井筒污染钻井 液的情况。另外 , 在不 同工况切换过程 中也要精确 控制压 力。 控压设备的情况下 , 可采用常规压井进行快速处理 , 压井成功后 , 进行承压堵漏 或在低 固相混乳欠饱 和 盐水钻井液加入随钻堵漏浆材料进行随钻堵漏 , 必 要时采用沥青稠化固化技术。 3 压不稳但漏失可控的油井 , 在装有控压设备 的情况下 , 可采用常规压井进行快速处理, 在压不稳 漏失可控的情况下 , 进行承压堵漏或在低 固相混乳 欠饱和盐水钻井液中加入 随钻堵漏材料进行 随钻堵 漏 , 或采用控压钻井技术 。 4 压不稳且漏失严重不可控的油井 , 在装有控 压设备 的情况下 , 可 以采用常规压井进行快速处理 , 如压不稳且漏失严重 , 可采用加压泥浆 帽控压钻井 技术 , 必要时可采用水泥 回填侧钻技术 。 潜在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 4 . 8 加压泥浆帽控压钻井技术 5 1 旋转尾管钻井技术 沥青通过漏失层段向井 口上返, 由于井筒内温度 逐步降低, 沥青的黏度升高, 结构力增强 , 在井筒上部 形成了能承受一定压力的沥青段稠塞。利用沥青稠 塞 的承压能力 , 应用类似于加压泥浆 帽控压钻井技 术 , 通过环空施加适当的回压进行强行钻进。强行钻 进过程中只需泵人牺牲液 , 岩屑与牺牲液不返回地 面 , 而是直接进入漏失层。 AP P 2 S T1井应用了加压泥浆帽控压钻井技术 , 并取得成功 。现场根据配浆能力 , AP P 2 S T1 井进行 4次加压泥浆 帽控压钻井作业 , 各次牺牲液 的密度 分别 为 1 . 3 5 , 1 . 1 5 ~ 1 . 2 0 , 1 . 1 5 ~ 1 . 2 0和 1 . 1 0 ~ 1 . 1 5 k g / L。应用加压泥浆帽控压钻井技术共钻进 1 0 1 . 8 1 m, 顺利钻穿 了活跃的沥青层 , 并预 留了 固 井“ 穿鞋” 深度 , 成功下入尾管并 固井 。 应用加压泥浆帽控压钻井技术钻穿沥青层的风 险是 , 漏失层与沥青帽之间可能没有完全充满钻井 液, 增大了由于钻杆发生氢脆导致井眼报废 的风险。 4 . 9 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总结 通过分析该油 田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发现 , 对 于沥青侵入, 要针对沥青侵入的特征和程度, 进行分 类处理L ] 1 有沥青侵人但未造成井涌的油井 , 使用低固 相混乳欠饱和盐水钻井液 , 配 以随钻封堵技术处理 沥青侵入 , 必要时采用沥青稠化固化技术。 2 有井涌但采用常规压井成功的油井 , 在装有 旋转尾管钻井技术的尾管悬挂 系统采用双筒结 构, 采用高排量循环 , 尾管悬 挂器不会提前坐挂 , 尾 管送入工具能够满足尾管旋转、 冲放 、 划眼和钻进等 各项作业 。采用合金材料制造 的钻头能够满足钻穿 漏失层 、 沥青层 、 塑性蠕动地层和高应力复杂地层的 需要 , 并能够在下一开次用特殊的 P D C钻头钻掉。 墨西哥湾深海 Wa l k e r R i d g e区块在钻遇高活性沥 青地层 回填后 , 采用旋转尾管钻井技术成功恢复钻 进 , 并顺利钻穿高活性沥青地层[ “ ] 。 5 . 2 沥青层低温钻井技术 低温能使 沥青变 硬 , 降低 沥青 在金 属表 面 的 黏附 , 并容易利用 固控设 备去除钻井液 中的沥青 。 另外 , 低温能增强沥 青地 层的强度 , 有 利于井壁保 持稳定。据此, 加拿大在未胶结油砂地层钻井时, 循环系统配备冷 凝装 置 , 钻 井液 人井前 先采 用冷 凝装置降温至 8 ~1 2℃ , 以便冷却地层 中的沥青 , 降低沥青 的活性 。墨西哥湾深海油 田钻遇沥青地 层时也采 用 了钻 井液冷 凝装 置 , 并 取得 了一定 的 应用效果 。 6 结论及建议 1 采用“ 专打专封” 井身结构 , 利用控压钻井技 术, 使用低 固相混乳欠饱和盐水钻井液 , 基本能解决 YD油田活跃沥青侵入的问题。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2 0 1 5年 5月 2 Y D油 田已钻井沥青侵入特征各异 , 在综合 考虑工程风险和成 本条件下 , 应根据沥青侵入 的特 征和程度进行分类处理。为更好地指导现场操作 , 建议制定 Y D油 田沥青侵入分类处理规程 。 3 为更好地指导钻井过程 中对沥青侵入的处 理 , 建议 开展 Y D油 田沥青形成 机 理和分 布规 律 研 究 。 4 建议对旋转尾管钻井技术和沥青 层低温钻 井技术等潜在的沥青层安全钻井技术开展技术适用 性和经济评价分析 , 在技术可行 和成本有优势的情 况下进行现场试验。 参考文献 Re f e r e nc e s [ 1 ] Ro mo I A, S h a u g h n e s s y j M, L i s l e Ed T. C h a l l e n g e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s u b s a h t a r i n t h e Ma d D o g F i e l d [ R ] . S P E 1 1 0 4 9 3 , 2 0 0 7 . [ 2 3 We a t h e r l M H. E n c o u n t e r i n g a n u n e x p e c t e d t a r f o r ma t i o n i n a d e e p wa t e r Gu l f o f Me x i e o e x p l o r a t i o n we l l E R] . S P E 1 0 5 6 l 9 。 2 0 0 7 . E 3 3 Ha n G, Hu n t e r K C , O s m o n d J , e t a 1 . D r i l l i n g t h r o u g h b i t u me n i n G u l f o f Me x i c o t h e s h a l l o we r v s t h e d e e p e r [ R] .OT C l 9 3 0 7, 2 0 0 8 . [ 4 ] Ma r k e s t a d P, Ch r i s t i e O, E s p e d a l A, e t a 1 . S e l e c t i o n o f s c r e e n s lo t wi d t h t o p r e v e n t p l u g g i n g a n d s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 R2 . S P E 3 1 0 8 7, 1 9 9 6. [ 5 ] 张敬荣. 喷漏共存的堵漏压井技术 _ J ] . 钻采工艺 , 2 0 0 8 , 3 1 5 3 O 一 3 3 . Z h a n g J i n g r o n g . We l l k i 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f o r we l l s wi t h b l o w o u t a n d l o s t c i r c u l a t i o n c o e x i s t i n g [ J ] . Dr i l l i n g P r o d u c t i o n Te c h n o l o g y, 2 0 0 8, 3 1 5 3 0 3 3 . [ 6 ] 李大奇 , 康毅力 , 曾义金 , 等. 缝洞型储层 缝宽动态 变化及其 对 钻井液漏失的影响[ J ]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 2 0 1 1 , 35 5 7 6 81 . L i Da q i , Ka n g Yi l i , Z e n g Yi j i n , e t a 1 . Dy n a mi c v a r i a t i o n o f f r a c t u r e wi d t h a nd i t s e f f e c t s o n d r i l l i n g f l u i d l o s t c i r c u l a t ion i n f r a c t u r e d v u g g y r e s e r v o i r s [ J ]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Pe t r o l e u m Edi t i o n o f Na t u r a l Sc i e nc e , Z O 1l , 3 5 5 7 6 8 1 . [ 7 3 侯立 中, 何青 水 , 何 汉平 , 等. 控 压钻 井技 术在 伊 朗雅 达油 田 S 0 3 井 的应用 E J ] . 科学技术 与工程 , 2 0 1 4 , 1 4 1 8 2 0 4 2 0 8 . Ho u L i z h o n g , He Qi n g s h u i , He Ha n p i n g , e t a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