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龙门山油气保存条件探讨.pdf
第 3 2卷第 1期 2 0 1 0年 2月 石 油 雾 劈 沾 届 PETRoLEUM GEoLoGY EXPERI M ENT Vo L 3 2 . No . 1 Fe b ., 2 01 0 文章编号 1 0 0 1 6 1 1 2 2 O 1 O 】 0 1 0 0 1 0 0 5 川西龙门山油气保存条件探讨 罗啸泉 , 李书兵 , 何秀彬 , 李志奎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司 西南油气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 院, 成都6 1 0 0 8 1 摘要 在对 国内外推覆带油气研究现状调研的基础上 , 从构造形变 、 盖层及油水 与油气保存关系等方 面, 对 龙门 山逆 冲推覆带油 气保存进行深入研究 , 总结油气成藏主控 因素 。在 区带评价 的基础 上 , 指出 江油都 江堰断裂 以东保 存条件好 , 有利于油气 成 藏。建立了龙门山逆 冲推覆带构造形变保存模式 , 以及适应本区特征 的评价技术 方法和指标 。据此预测 石板滩背斜 、 鸭 子河背 斜为龙 门山前有利勘探 目标 。 关键词 油气保存条件; 勘探评价 ; 逆冲推覆带 ; 龙 门山; 四川盆地西部 中图分类号 T E1 2 2 . 3 文献标识码 A HYDR0CARBoN PRES ERVATI oN CoNDI TI oNS I N LONGM EN M OUNTAI N ,W ES T S I CHUAN BAS I N Lno Xi a oq u a n,Li Shub i n g,H e Xi u bi n,Li Zhi k ui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y Pe t r o l e u m Ex pl o r a t i o n a n d Pr o du c t i o n, So u t hwe s t Br an c h Co m pan y,SI NOPEC,Che n gdu,Si c hu an 61 00 81,Chi na Abs t r a c t Ba s e d o n r e s e a r c he s o f hy dr o c a r bo n i n t hr u s t n a pp e be l t a t h ome a nd a br o a d, f r om a s pe c t s s u c h a s t e c t o ni c d e f o r ma t i on,c o ve r ,a n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e e n hy dr o c a r bo n a nd pr e s e r v a t i o n,s t u di e s o f oi l a n d g a s pr e s e r v a t i on ha v e be e n c a r r i e d o ut i n t h e Lo n gm e n M ou nt a i n t hr us t n a pp e b e l t . M a i n c o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a c c u mu l a t i o n h a v e b e e n s u mma r i z e d . On t h e b a s i s o f z o n e e v a l u a t i o n,i t h a s b e e n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a t ,t h e e a s t t o t h e J i a n g y o u--Du j i a n g y a n f r a c t u r e i s f a v o r a b l e f o r h y d r o c a r b o n p r e s e r v a t i o n a n d a c c u m ul a t i o n.Te c t on i c d e f o r ma t i on pr e s e r v a t i o n m o d e l o f t he Lo ng m e n M o un t a i n t hr u s t na p pe b e l t ha s b e e n s e t up . E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o d s a nd i n d e x a d a pt e d t o t he s t u d y a r e a ha v e be e n c o n c l ud e d. The Sha nb a nt a n a nd Ya z i he a n t i c l i ne s ha v e b e e n p r e d i c t e d a s f a v o r a bl e e x pl o r a t i on t a r ge t s . Ke y wo r d shy dr o c a r bo n pr e s e r va t i o n c o nd i t i o ns ;e x pl o r a t i on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t h r u s t n a p pe be l t;Lo ng me n M ou nt a i n;W e s t Si c hua n Ba s i n 龙 门山逆 冲推 覆带 及 其 前 渊 的川 西 坳 陷前 陆 盆地 在古 生代一 直处 于上扬 子克 拉通 台地背 景 , 到 中生代 伴 随着龙 门山的逆 冲推覆 , 才逐 渐演变 为逆 冲推覆带和前 陆盆地 2个构造单元 。龙 门山 冲断带一川西前陆盆地致密碎屑岩含气领域是 四 川盆地 重要 的天然 气产 地 , 在 龙 门山 冲断 带前缘 发 现 了中坝 、 大 邑、 邛 西 、 平落 坝 气 田以及 鸭子 河 、 金 马、 高家场、 莲花山等含油气构造, 而江油一都江堰 断裂带 以西 的构 造 复 杂地 区勘 探 程度 很 低 。广 泛 分布的油气显示证实龙 门山逆冲推覆带有丰富的 油气聚集, 但同时也证实油气破坏或渗漏具有普遍 性 。龙 门山地 区具 有 良好 的烃 源 条 件l 5 以及 油 气储集条件 , 那么控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就是油 气保存条件 。因此 , 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油气保存研 究 对 于龙 门山前 的圈 闭评价具 有重 要意 义 。 1 区域构造特征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 、 松潘~ 甘孜褶皱带与扬子板块结合部位 , 北起广元、 南抵 宝兴 , 呈北 东一 南 西走 向 , 长 约 5 0 0 k m, 北 西 界 为 茂汶断裂 , 南东界为江油一都江堰断裂 , 宽约 3 0 ~ 6 0 k m。 依 次 由 茂 汶 断 裂 、 北 川一 映 秀 断 裂 、 江 油一都江堰断裂 3条大致平行的冲断带构成 。这 3条主干逆 冲断裂均走向北东 , 断层 面倾 向北西 , 在剖面上呈叠瓦状排列 图 1 E l i 。龙 门山推覆 构 造 带既是青藏高原的东界 , 又构成 四川盆地的西 收稿 日期 2 0 0 9 0 3 0 5 ; 修订 日期 2 0 0 9 ~1 2 2 l 。 作者简介 罗啸泉 1 9 6 3 , 男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油气地质研究工作 。Ema i l l u o x i a o q u a n 1 6 3 . C O rn 基金项 目 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项 目 P 0 7 0 2 3 。 第 1 期 罗啸泉 , 等.川 西龙 门山油气保存条件探讨 图 1 川西龙 门山构造 分带 1 . 断裂 ; 2 . 地表背斜 ; 3 . 地表 向斜 ; 4 . 局部构造 ; F t . 茂县汶川 断裂; F 2 . 北川 映秀断裂 ; F s . 江油都 江堰断裂 ; F . 彭 县断裂 ; I. 松潘 一甘孜褶皱带 ; Ⅱ. 龙门山叠瓦冲断带 ; Ⅲ. 龙门山逆冲推覆带 ; I v . 山前断褶带 ; V. 川西坳陷 Fi g.1 Te c t o ni c di vi s i on of Lon gme n M oun t a i n,W e s t Si c hua n Ba s i n 界。逆冲推覆带及其前渊的川西坳 陷前 陆盆地在 古生代一直处于上扬子克拉通 台地背景, 自晚三叠 世诺 利 克期 以来 经历 了多 次逆 冲 推覆作 用 叠加 , 地 史 演变 复杂 , 具有 典 型 的推覆 构造 特征 一 } 。 龙 门山构 造变 形 始于 印支 期 , 经历 了燕 山期 和 喜山期多次递进变形 , 在 时期上具有 由北 向南 、 由 西 向东逐 渐变 晚 的 特 征 ; 在 强 度 上具 有 西 侧强 、 东 侧弱 的特 征 。北 川一 映 秀 断 裂 带 以西 地 区 构 造 变 形 强 , 断层 通 天 , 油气 保存 条件 差 ] 。 2 龙 门山盖层特征 2 . 1盖层 分布 特征 勘探表明, 龙门山冲断带主要存在 4套生储盖 组 合 , 即 雷 口坡组 一 嘉 陵 江组 组 合 ; 马 鞍 塘 组 、 小 塘 子组 ~须 二段 一 须三 段组 合 ; 须三 段~ 须 四段 须 五段 组合 ; 须 五段 一侏 罗 系组合 。在地 层对 比的 基础上 , 分组、 段编制 了泥岩和膏岩厚度图。 受龙 门山前 区域性大断层江油一都江堰断层 控制, 侏罗系主要 分布在断层下盘 , 在侏 罗系沉积 时期 , 位于川西坳陷西侧的龙 门山系 已经形成 , 成 为 物源 区 。因此 在 龙 门 山前 缘 的安 县 ~ 鸭子 河 一 金马街子一线 , 侏罗系砂砾岩发育 , 粒度变粗 , 泥 质岩 不发 育 。蓬莱 镇 组为 莲花 口组 相 区 , 在 安县 发 育了 1 0 0 0余 米 厚 的 冲积扇 砾 岩 。向南 至 鸭子 河大 邑地 区 , 在 蓬莱 镇组 中下 部 泥岩增 多 。 向东 至彭 县断 层下 盘 如 马 井 , 泥 岩 明 显发 育 , 表 现 为 泥包 砂 。在 山前 遂 宁组 泥 岩 纵 向展 布 与 蓬 莱镇 组 相 似 , 向东 则过 渡 为湖 泊相 沉积 , 以泥岩 为主 , 成为 区域性 盖层 。沙溪 庙组 沉 积范 围最 大 , 湖 盆边 界更 靠西 , 在关 口断层上盘磁丰场地区, 沙溪庙组超覆 在 须 家河组 五 段之 上 。在龙 门山前 , 沙溪庙 组 为砂 泥 岩互 层 , 发 育 6 ~ 1 0余 层 2 O ~ 6 0 m 厚 的泥 岩 。 千佛崖 组 和 白田坝 组 在 北 段 安 县 地 区 泥 质岩 不 发 育 , 在 龙 门山 中南 段 鸭子 河 一 大 邑地 区泥 岩 较 多 , 发 育 3 ~5 层 1 0 ~2 5 m 厚 的泥 岩 。川 西 坳 陷上 三 叠 统 自下 而上 表 现 为 一个 完 整 的 由海相 一 海 陆过 渡 相 陆相 的 正常 推覆 层序 , 上 三叠 统厚 度 总体 上呈 西 厚东 薄 的楔 形 , 自四 川 盆 地 东 部 的 1 0 0 m 左右 向川西 地 区加 厚 至 最 大 厚 度 3 7 5 0 m。从 须 二段 沉 积开始 , 上三叠 统 沉积 总体 上逐 步变 成 了 以 河流湖沼相为主的陆相碎屑岩沉积环境。受沉 积环 境控 制 , 须二 段 和须 四段 以大 套 砂 岩 为 主 , 其 问常夹有页岩和薄层煤层 , 而须三段和须五段则是 由以泥页岩为主的砂 、 泥岩互层所组成 , 其间夹有 更 多 的煤 层 、 煤线 和 碳 质 页 岩 , 暗色 泥 页 岩 总 厚度 5 O 0 ~ 1 2 0 0 m, 是 陆相 碎 屑 岩 领 域 的主 要 烃 源岩 。 泥 岩 盖层 主要 发育 于须 三段 和须 五 段 , 是 川 西坳 陷 1 2 石 油 察 劈 沾 届 第 3 2卷 深层的区域性盖层 。江油一都江堰断裂在晚三叠 世 构造运 动 中活动 较 强 烈 , 以 鸭子 河 地 区 为例 , 隆 丰 1 井和川鸭 9 2井须五段厚度分别为 6 2 9 . 5 m与 6 3 0 . 5 m, 与之毗邻 的关 口断裂上盘被剥蚀殆尽, 或须 五段仅 剩一 二 百 米 。上 三 叠统 泥 质 岩 既是 烃 源岩 , 又是 封盖层 。 马 鞍塘 组 盖层 岩 主要 为 海湾 相 泥岩 以及部 分 生物灰岩和泥灰岩。小塘子组以滨 、 浅海环境沉积 为主, 泥岩发育 , 都是 良好的盖层岩。马鞍塘组一 小塘 子 组烃 源 岩在 川 西坳 陷北 段安 县江 油厚 度 最大 , 达 3 9 5 m 川 3 6井 ; 其 次为 都江 堰 以南一 大 邑灌 口镇 附近 , 厚 度 达 3 0 0 ~ 3 5 0 m。 由这 2个 烃 源岩沉 积 中心分别 往南 、 往北 , 泥质 岩厚度 减薄 ] 。 早三叠世 , 随着康滇古陆的急剧上升, 形成了 飞仙关期西高东低的地势 , 以及东深西浅 的海域 。 沉积物 自西 向东依 次 由陆 源碎 屑 岩 渐 变成 海 相碳 酸盐岩 。飞一 、 飞 三 时 , 主 要沉 积 泥 质 灰 岩 、 灰 岩 , 鲕粒 灰岩 也 较发 育 , 局 部 可形 成 鲕粒 滩 。飞 二 、 飞 四时 , 以紫红 色 泥质 岩 沉积 为 主 , 含 少量 砂 质 。都 江堰一 大 邑为 砂泥 坪 相 带 , 以 紫红 、 灰 绿 色 泥 岩 为 主 , 为 良好 的盖 层 。 嘉 陵江期 继承 了飞仙 关期末 的古 地理 面貌 , 仍 然 为西 高东低 的 地 势 和西 浅 东 深 的海 域 特点 。沉 积物展布受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影响, 为半开阔 海 灰 云斜 坡相 带 。嘉 一 、 嘉 二 时 , 龙 门山地 区沉积 为紫灰色粉砂岩 、 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灰岩 。嘉二、 嘉四时 , 遭受大规模海侵 , 发育碳酸盐岩沉积 。晚 期海 退 , 沉 积 白云岩和 石膏 。 龙 门山雷 口坡 组 为局 限台地潮 坪相 沉积 , 以 白 云岩 夹硬 石膏 岩为主 。其 中以雷 四段 、 雷 二段 硬石 膏发育。龙深 1井雷四段硬石膏厚 1 0 6 m, 嘉陵江 组上部硬石膏厚 1 1 0 m。这种膏盐层具有双重作 用, 一是充当逆冲断层之间的滑脱面, 二是充 当构 造 圈闭 的高效 封 盖层 。 2 . 2盖层岩 评价 突破压力测 试结 果 表 明, 在J l 』 西龙 门山推 覆带 前 , 泥岩盖层的平均突破压力最大为 1 1 . 6 7 MP a , 其次 是砂岩和灰岩, 平均突破压力分别为 9 . 0 , 8 . 5 MP a 。 膏盐岩样取 自位于龙门山推覆带上的龙深 1 井 , 突 破压力 为 1 4 . 0 MP a 图 2 。嘉 四段 硬石 膏 岩孔 隙 度小于 1 , 渗透率小于 l 1 0 m。 , 反映本区膏 盐岩具有很好的封盖作用 。 盖层岩扩散系 数直 方 图 图 3 与 突破 压力 图相 似, 膏盐岩平均扩散系数最小, 为 8 . 4 3 1 0 一 c m2 / s , 其次是泥质岩, 为3 . 4 1 0 c m2 / s , 粉砂质泥岩也较 图 2 盖层岩突破压力直方图 Fi g . 2 Hi s t o g r a m o f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p r e s s u r e o f c a p r o c k s l ∞ ● 量 。 呈 垛 图 3盖 层 岩 扩 散 系 数 直 方 图 Fi g. 3 Hi s t og r a m o f di f f us i o n c oe f f i c i e nt o f c a p r o c ks 低 , 为 7 . 7 5 1 0 c m / s 。从 盖层岩 的实验 结果 看 , 最好的盖层岩是膏盐岩, 其次是泥质岩, 粉砂质 泥岩也较好 , 与盖层品质规律相符合_ 】 。 根据 盖层 岩 实验 分 析 结果 , 选 取 突 破 压力 、 扩 散 系数 、 孔隙度 、 渗透 率等 参数 , 并结合 本 区成岩 演 化 进程 , 把龙 门山盖 层 岩 分成 4类 表 1 。I类 盖 层封 闭性最好 , 一般 渗透率 小 于 1 1 0 m , 突破 压 力大 于1 2 MP a , 扩散 系数小 于 1 1 0 c m s , 孔 喉 中值半 径小于 1 0 n m, 优势 孔径 为 0 . 5 ~2 . 0 t i m; 岩石类型是雷 口坡组、 嘉陵江组膏盐岩以及须家河 组 、 小塘子 组 、 飞仙 关组 泥 岩 。Ⅱ 一 Ⅲ类 盖层 封 闭 性 较好中等 , 一般渗透率 在 1 ~1 0 0 1 0 一 m , 突 破 压力大 于 5 MP a , 扩 散 系 数 为 1 ~ 1 0 0 1 0 c m。 / s , 孔喉 中值半径为 1 0 ~3 0 n m, 优势孔径 为 2 . 0 ~1 0 . 0肚 m; 岩 石 类 型 主 要 是 沙 溪 庙 组 、 遂 宁 组 及蓬 莱 镇组 泥岩 。 Ⅳ类 盖 层 封 闭性 较 差 , 一 般 渗透率小于 1 1 0 / , m , 突破压力小 于 5 MP a , 扩散系数大于1 1 0 c m / s , 孔 喉中值半径大于 3 0 n m; 岩石类型主要是遂宁组 、 蓬莱镇组粉砂质 泥 岩 , 以及 致 密 细粉 砂 岩 。 咖 圉 一 凰 豳 _ 1 跚 圈圈 。 圜 ㈣ 圈 第 1期 罗啸泉 , 等.川 I 西龙 门山油气保 存条件探讨 l 3 表 1 川西龙 门山盖层分类评价 Tab l e 1 Cl a s s i f i c at i o n o f c a p r o c ks i n Lo n g m e n M o u nt a i n, W e s t S i c hu a n Ba s i n 3 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3 . 1 评 价指 标 通过对构造形变、 盖层 以及油、 水等地化参数 与油气保存关系 3方面的研究 , 选择与油气保存关 系密 切 的构 造样 式 、 褶 皱 系 数 、 分 数 维 、 盖 层 分 布 、 地层 水 型和矿 化 度等 , 建立 了龙 门山油气 保 存评 价 指标 表 2 。 3 . 2 区带 油气 保存 条 件评 价 3 . 2 . 1 油 气保 存 有利 区 位于江油一都江堰 断裂与彭县断裂之 间北东 向 的条带 , 即 安 县一 鸭 子 河大 邑断 褶 带 , 为 油气 保 存有 利 区 。该 带构 造 形变 适 中 , 构 造样 式 主要为 断弯褶 皱 和断 展褶 皱 , 侏 罗 系 和须 五段 盖 层 完 整 , 有利于油气成藏。所 以, 勘探 的主要 目的层是须家 河 组 四段 、 二段 及雷 口坡组 。 3 . 2 . 2 油气保 存较 有 利 区 位于江油都江堰断裂带与北川一 映秀断裂 带 之 间 , 地 表 主要 出露须 三段 。中三 叠统 海相 层发 育 有很 厚 的膏 盐岩层 , 形 成 良好 的封 盖 。并且 在膏 岩层 主滑脱 面以下 的地层形变强度明显弱于 冲 断系统 , 只发育一些规模较小的断层。在推覆体下 盘可能存在保存条件较好的部位 , 具有一定勘探前 景 表 3 。 3 . 2 . 3 油 气保存 不利 区 位 于_ l J l I 映 秀 断 裂 带 与 江 油一 都 江 堰 断 裂 带之间, 地表 出露须三段 。构造形变强 , 须三段保 存 不全 , 并 发 育一 系 列 叠 瓦状 逆 冲 断 层及 裂缝 , 封 盖保 存条 件差 。龙 深 1井 钻井 过程 中共 出 现 2 8次 井漏 , 主要 集 中 在 冲断 系 统 中 , 占 2 4次 , 最 多 漏 失 泥浆 9 3 9 . 7 m。 。该带 须家 河组 油 气保 存不 利 。 l; J J J 一 映秀断 裂 带 以西 的 区域 为 不 利 区 。构 造 形 变强烈 , 汶j i I 大地震 沿 映秀一 北 川 的主破 裂 面 长达 3 0 0 k m, 深 2 0 k m, 沿 主 断裂 面 的最 大位 移 为 l 0 ~1 3 m。 该 区须家河组缺失 , 保存条件极差 , 油 表 2川西龙门山推覆带油气保存条 件评 价指标 T a b l e 2 Ev a l u a t i o n i nd e x o f p e t r o l e u m pr e s e r v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i n Lo n g me n M o u n t a i n t h r u s t n a p p e b e l t ,W e s t S i c h u a n Ba s i n 表 3川西龙 门山区带油气保存 条件 评价 Tab l e 3 Ev a l u a t i o n o f pe t r o l e um p r e s e r v a t i on c o n di t i o n i n Lo ng m e n M o u nt a i n, W e s t Si c hu a n Ba s i n 气 成 藏希望 不 大 。 3 . 3圈 闭油气 保存 条 件评 价 中坝 、 大邑、 邛西和平落坝油气 田都位 于山前 断褶 带 内 , 圈 闭类 型 主 要 为 断层 相关 褶 皱 , 圈 闭直 接盖层和侏罗系间接盖层发育 , 并且其与泄漏带之 间存在 向斜 , 油气保存条件 好 , 勘探取得 了好 的效 果 。探 区 内 , 石 板 滩 、 聚源 和 金 马构 造 从 须 四段 至 海相层保存条件都很好 ; 鸭子河、 自鹿场须 四段保 存条件较好 , 须二段一海相层保存条件好。安县地 区须 家 河组保 存 条 件 差 , 雷 口坡 组 保 存 条 件 较 好 , 嘉陵江组及以下层位保存条件好 。 1 4 石 油 察 劈 沾 届 第 3 2卷 3 . 3 . 1 石板 滩 背斜 石板滩背斜 位 于大 邑构造 的西 北 面 , 与 大 邑构 造 同属一个 构 造带 。地表石 板 滩背 斜轴 向北东 , 出 露最 老层位 为上侏罗统莲花 口组 , 轴部较 平缓 、 两 翼 略对称 , 北 西翼地层倾 角 3 5 。 ~5 6 。 , 南 东翼 地层倾 角 2 2 。 ~6 0 。 。三维地震 勘探表 明 , 石板滩背斜 须 四段一 雷 口坡 组都有构造存在 , 圈闭面积 4 0 . 3 ~2 9 . 1 k m 。 , 闭合 高度 5 0 0 ~5 2 5 m, 具有 闭 合 面积 大 、 闭合 幅度 高 的特点 。 油气保存条件好 。圈闭类型为最有利 的背斜 圈 闭, 雷 口坡组 膏盐层 盖层 以及小 塘子组 、 须 三段 、 须 五段 、 侏 罗系泥 岩盖层 完整 。 储层 有利 。须二 段为 三角洲 相沉积 , 储集 砂体 发 育 ; 雷 口坡组 位 于街 子 藻 屑滩 , 地 震 剖 面 上 为强 振 幅反射 , 推 测 藻屑 白云 岩发 育 。构 造 形 变较 强 , 预测 裂缝 较发 育 , 可 以形成具 有层 状 的裂 缝一 孑 L 隙 性储 层 。构 造 为 燕 山期 古 构 造 , 有 利 于 油 气 聚 集 成藏 。 构造样 式有 利 , 形 变适 中 , 褶 皱 系数 0 . 0 9 。石 板滩 构造样 式 与大 邑背斜 相 似 , 都 为 断 弯褶 皱 , 背 斜两 翼发育 对 冲逆 断层 , 断层 断 距 不 大 , 向上消 失 在下侏 罗统 。资源 丰 富 , 位 于上 三 叠 统 生烃 中心 , 主要 勘探 目的层 是 须 家 河 组 四段 、 二 段 和 雷 口坡 组 , 资 源量 为 6 9 6 . 7 5 1 0 r n 。 。 3 . 3 . 2 鸭 子河 背斜 鸭子 河构 造 是 指夹 持 在关 口断层 与 彭县 断 层 之问的 2个呈北东向的背斜 , 西侧背斜规模较小 , 背斜翼 部被关 口断层 切 割 ; 东 侧 背斜 规 模 较 大 , 是 构造主体。从构造形迹来看 , 可能存在早期 的北东 东 向燕 山期古 构造 , 被喜 山期龙 门山北 东 向构造 改 造 , 因此对油气富集有利 。 烃源条件好, 储集条件有利 。位于四川 I 盆地上 三叠 统生 烃 中心 , 生气 高达 2 0 0 1 0 。 m。 / k in 。须 二 、 须 四段 为 扇 三 角 洲 沉积 , 储 层 砂 体 发育 。须 二段孔隙度为 4 . 3 3 ~6 . 6 1 , 渗透率小于 0 . 1 1 0 p _ m。 。须 四段储集砂体 以辫状分支河道叠 置 为主, 孔渗条件 比须二段储层砂岩好 , 平均孔隙度 为8 . 3 2 , 平均渗透率 为 0 . 7 9 1 0 _ 。 m。 。鸭子 河构造须二段砂岩储层径 向渗透率 比单 向渗透率 高约 2个数量级 , 表 明裂缝 大大改善 了储层渗透 性 。小塘子 组为 大型海 相三 角洲沉 积 。 须 三段 和须 五 段 区域 盖 层及 侏 罗 系局 部 盖层 完整 , 但盖层与西面的关 口断裂无 向斜相隔, 不过 断层 封堵 能力研 究表 明 , 关 口断裂 在须 家河组 具有 封堵 性 , 具 备一 定 保存 条 件 。多 口钻 井 揭示 , 深 层 须家 河组油 气显示 良好 。川 I 鸭 9 2井在 须二段 获得 工业产 量 , 在 小塘 子组 曾发生 强烈井 喷 。本 区进 入 须家河 组开 始起 压 , 须 四及其 以下 层 段普 遍 超 压 ; 千佛崖 组一 须二段 , 地层 水矿 化度 由 5 7 . 7 1 g / L升 至 1 1 2 . 5 g / i , 水 型都是 C a C 1 型, 也 反映深层保 存 条件 较好 。鸭子 河 构 造落 实 。国 内外 多家 石 油 公 司利 用该 区三 维地 震 资 料 , 经 叠 前偏 移 处 理 , 解 释的鸭 子河 构造形 态相 似 。 因此 , 石 板滩 背斜 、 鸭 子河 背 斜 是龙 门 山 中段 的有利 勘探 目标 。 4 结 论 龙 门山构造 变形始 于 印支期 , 经历 了燕 山期 和 喜 山期 多次 递进 变 形 。构 造 变形 时 期 具有 由北 向 南 、 由西 向东 逐渐 变 晚 的 特征 ; 构 造 变 形 强度 具 有 西 侧强 、 东侧 弱 的特征 。 利用盖层展布 、 构造样式、 地层水、 地化等, 建 立 了龙 门 山油气保存 评 价指标 。 在对龙 门山冲断带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的 基础上 , 指出江油一都 江堰断裂下盘保存条件好 , 北 川 映秀 断裂 至江 油 都 江堰 断裂 之 间的 海 相 层保存条件较好, 有利于油气成藏。优选出的有利 勘 探 目标 是石 板滩 、 鸭子 河背斜 。 参考文献 [ 1 ]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等.中国西部盆 山系统 的藕合 关系 及其动力学 模式 以龙 门 山造 山带川西 前陆 盆地 系统 为 例E J 3 .地质学报 , 2 0 0 3 , 7 7 2 1 7 7 1 8 6 . [ 2 ] 刘树根 , 田小彬 , 李智武 , 等.龙门山 中段构 造特征与汶 川地 震 [ J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 0 0 8 , 3 5 4 3 8 7 3 9 7 . [ 3 ] 蔡 立 国, 刘 和 甫.四 J I 『 前 陆 褶 皱一冲 断带 构 造 样 式 与特 征 [ J ] .石油实验地质 , 1 9 9 7 , 1 9 2 l l 5 1 2 0 . [ 4 ] 郭正吾 , 邓康龄 , 韩永 辉 , 等.四川 I 盆地 形成与演 化[ M] .北 京 地质出版社 , 1 9 9 6 . E s 3 腾格尔, 秦建中, 付小东, 等.川西北地区海相 油气成藏物质基 础 优质烃源岩_ J ] .石油实验地质, 2 0 0 8 , 3 0 5 4 7 8 4 8 2 . [ 6 ] 杨克明 , 朱彤 , 何鲤.龙门山逆冲推覆带构造特征及勘探潜力 分析E J ] .石油实验地质 , 2 0 0 3 , 2 5 6 6 8 5 6 9 4 . [ 7 1 陈竹新 , 贾东.龙 门山北段矿 山梁构造解析 及油气勘探 [ J ] . 地学前缘 , 2 0 0 5 , 1 2 4 4 4 5 4 5 0 . [ 8 ] 贾 承造 .中国中西部前 陆冲断带构 造特征 与天然气富集规 律[ J ] .石油勘探 与开发 , 2 0 0 5 , 3 2 4 9 1 5 . E 9 3 曾洪扬, 陈洪德 , 林 良彪 , 等.川西前陆盆地 晚三叠世构造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J ] .石油实验地质, 2 0 0 9 , 3 1 1 4 6 4 9 , 5 3 . [ 1 0 ] 杜 尚明, 胡光灿 , 李景 明, 等.天然气 资源勘探 [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 0 0 4 . 编辑韩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