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微生物对石油降黏机制的研究-.pdf
石 油 化 工 P E T R O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0 L O G Y 2 0 1 6 年第4 5 卷第 2 期 D O I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0 0 0 - 8 1 4 4 . 2 0 1 6 . 0 2 . 0 1 4 采用微生物对石油降黏机制的研究 赵玲莉 ,高 雁 ,张 涛 ,娄 恺 ,周 鑫 ,张 鹏 1 . 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9 1 ;2 . 克拉玛依市红都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 克拉玛依 8 3 4 0 0 0 ;3 . 北京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北京 1 0 0 0 2 9 [ 摘要 ] 以对稠油有明显降黏效果的功能链球菌为菌种 ,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样特性 ,培养了可提高油井采收率的菌株B T 一 0 0 3 。采用气相色谱和氧化铝吸附法对微生物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后混合液中的长链烷烃组分、蜡质、胶质及有机酸 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后混合液中短链烷烃的含量增加,蜡质和胶质含量下降 , 有 机酸含量显著增加,从而增加孔隙度,提高渗透率,降低石油黏度,提高石油流动性,以提高原油采收率,达到进一步采油 的 目的。 [ 关键词 ]微生物菌株;石油降黏;有机酸;提高采收率 [ 文章编号 ]1 0 0 0 8 1 4 4 2 0 1 6 0 2 0 2 0 6 0 4 [ 中图分类号]T E 3 5 7 . 9 [ 文献标志码 ]A S t u d y o n t 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o i l v i s c o s i t y r e d u c t i o n wi t h mi c r o b e Zh a oLi n gl i 一, Ga o Y a n ,Zh a n g T a o ,Lo uKa i ,Zh o u i n ,Zh a n gPe n g 3 1 .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 A p p l i e d Mi c r o b i o l o g y ,X i i a n g A c a d e m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U r u mq i x i a n g 8 3 0 0 9 1 ,C h i n a 2 . Ka r a ma y H o n g D u C o . L t d . ,K a r a m a y X i n j i a n g 8 3 4 0 0 0 ,C h i n a ; 3 . C o l l e g e o f C h e m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e mi c a l T e c h n o l o gy,B e ij h a g 1 0 0 0 2 9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Ai me d a t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o i l f r o m Ka r a ma y Xi n j i a n g ,a mi c r o b i a l s t r a i n ,B T - 0 0 3,wa s c u l t u r e d f r o m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wh i c h c o u l d r e d u c e t h e v i s c o s i t y o f c r u d e o i l s i g n i fi c a n t l y t o e n h a b c e t h e o i l r e c o v e r y . T h e c h a n g e s o f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l o n g c h a i n p a r a ffi n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wa x, r e s i n a n d o r g a n i c a c i d s i n t h e o i l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he a d d i t i o n o f the BT - 0 0 3 s t r a i n we r e an a l y z e db y me an s o f g a s p h a s e c h r o ma t o g r a p h y a n d a l u mi n a a d s o r p t i o n me t h o d .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 a f t e r t h e a d d i t i o n o f t h e BT _ 0 0 3 s t r a i n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s h o r t c h a i n a l k a n e s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c o n t e n t s o f b o t h wa x a n d r e s i n d e c r e a s e d a n d t h e o r g a n i c a c i d c o n t e n t i n c r e a s e d s i g n i fi c a n t l y . T h e r e b y,t h e p o r o s i ty i n c r e a s e d ,t h e p e r me a b i l i ty wa s i mp r o v e d , t h e o i l v i s c o s i ty wa s r e d u c e d ,a n d t h e n t h e e n h a n c e d o i l r e c o ve ry wa s a c h i e v e d. [ Ke y wo r d s ]mi c r o b i a l s tr a i n ;o i l v i s c o s i ty r e d u c t i o n ;o r g a n i c a c i d ;e n h anc e d o i l r e c o v e ry 微生物驱油技术是利用特殊微生物能降解原 油黏度的特性来提高采油和原油运输效率的现代生 物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与其他三次采油技术相 比, 具有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无污染和低成本 等特点,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j 。化学驱、强碱、 高浓度的三元驱的现场实验有很多弊端 I 2 -4 1 。长链 烃和胶质多环芳烃是造成原油高黏度的主要因素之 一 ,因此微生物能否降解长链烃、蜡质和胶质是 利用微生物采油技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关键。有机 酸是微生物代谢产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运用微生 物菌株与石油作用后,通过测定发酵液的有机酸含 量,可以发现不同菌株处理后有机酸成分含量存在 差异。康宏等 研究测定有机酸成分为乙酸、异丁 酸及丁二醇, 有机酸的产生同样可以改善石油的流 [ 收稿日期 ]2 0 1 5 0 9 1 8 ; [ 修改稿日期 ]2 0 1 5 1 0 3 0 。 [ 作者简介 ]赵玲莉 1 9 6 3 一 , 女 ,上海市人,大学,高级工程师。联系人周鑫,电话 1 3 5 2 2 3 3 8 5 5 0 ,电邮 z h o u x in m a i l .b u c t .e d u . c n 。 [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 自 治区科技计划项 目 “ 微生物驱油技术中试研究” 2 0 1 2 3 2 1 2 9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2 期 赵玲莉等. 采用微生物对石油降黏机制的研究 动性能,降低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是微生物提高 石油采收率的主要机理之一 。 1 9 9 8 年,向延生等 研究发现,原油受微生 物作用后 ,组分和分子结构都发生变化。高碳数正 构烷烃降解成低碳数烷烃,芳烃骨架不受影响,支 链断裂 ,代谢产物有有机酸、气体和酮、醚类物 质;原油受微生物作用后黏度、凝点、蜡含量均降 低。2 0 0 1 年,梁风来等 研究发现,株菌可分解原 油产生表面活性剂、有机酸及气体,并可使原油 黏度、蜡质含量、胶质含量和凝固点都降低。2 0 1 3 年,游靖等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 ,从华北油田油 井产出液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效降解原油的菌 株,该菌株与原油作用后,能代谢一定量的有机酸 和表面活性剂,有效地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 本工作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藏特点,培养了 可提高油井采收率的菌株B T 一 0 0 3 ;并研究了该菌 株与石油油样作用后混合液中的长链烷烃组分、 蜡质、胶质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探讨 了微生物 采油机理。 1 实验部分 1 . 1 试 剂 菌株BT 一 0 0 3 北京化工大学针对新疆克拉玛 依油样特性 ,以对稠油有明显降黏效果 的功能链球 菌为菌种,在实验室进行筛选和复合诱变。 油样为克拉玛依市风城作业 区重3 2 井区稠 油,由克拉玛依市红都有限责任公司采样。 蛋白胨、酵母粉、 琼脂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 有限责任公司;蔗糖、硫酸镁、 硫酸亚铁、 磷酸二氢 钾、磷酸二氢钠、硝酸铵、氧化铝、 石油醚、 苯、丙 酮 分析纯,天津市天新精细化工开发中心。 1 . 2 仪器 采用安捷伦公司6 8 5 0 型气相色谱仪测定菌株 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前后长链烷烃组分 、蜡质 和胶质及有机酸的含量变化。氢离子火焰检测器, 载气为高纯氮气 ,进样量1 }x L 。D B 一 5 石英毛细管 柱 3 0 r l l 0 .2 5 mm 0 .2 5 g m ,柱温为4 0℃,保 留时间1 0 m i n ,以6/ m i n 的速率升温至3 0 0 o C, 进样口温度为3 0 0℃,检测器温度为3 0 0 o C ;F F A P 石英毛细管柱,柱温为9 0℃,保留时间5 m i n ,以 3%/ mi n 的速率升温至3 0 0℃,进样 口温度为2 2 0 c【 , 检测器温度为3 0 0℃。 采用新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ML S 一 3 0 2 0 型高压 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采用杭州艾普仪器设备有限 公司H S X 一 2 5 0 型恒温培养箱对菌株进行培养。 1 . 3 方法 固体平板培养基 酵母粉3 g ,蛋白胨1 0 g , 蔗糖1 0 g ,硫酸镁0 .5 g ,磷酸二氢钾1 g ,磷酸二氢 钠1 g ,琼脂1 5 g 及去离子水l L ;p H 为自然值,反 应压力为1 1 0 5 P a ,灭菌2 0mi n 。 液体发酵培养基 酵母粉3 g ,蛋白胨1 O g , 蔗糖1 0 g ,硫酸镁0 . 5 g ,磷酸二氢钾1 g ,磷酸二 氢钠1 g 及去离子水1 L ;p H 为 自 然值,反应压力为 1 l O sP a ,灭菌2 0mi n 。 无机盐培养基磷酸二氢钾2 . 5 g ,硫酸镁0 . 2 g ,硝酸铵3 . 0 g ,硫酸亚铁0 . 1 g ,磷酸二氢钾2 . 0 g ,琼Jl 2 o g 及去离子水1 L; p H 为自 然值,反应压 力为1 1 0 5 P a ,灭菌1 5mi n 。 菌种活化将已保存的干粉管菌株B T 一 0 0 3 用 无菌水溶解后接种到固体平板培养基中,3 5℃培 养,传代3 次以上,得到纯化单菌落,然后摇床培 养8 h E酵菌液,备用。 菌液是菌株BT 一 0 0 3 摇瓶生 长 1 0 h 后 ,按5 % 接种量 W 使菌液与石油油样混合 ,又在3 5℃、 1 5 0 r / m i n 的条件下振荡培养8 h 后 ,取样测定各指 标含量。 采用气相色谱法 坦 j ,对照空白样 ,分别测 定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后混合液中的长链 烷烃组分含量变化。采用氧化铝吸附法H ,对照 空白样,分别测定菌株与石油油样混合反应后液体 中蜡质和胶质的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 ,对 照空白样 ,分别测定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 后混合液 中有机酸的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 . 1 长链烷烃组分含量变化 微生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改善原油的流动 性一是通过降解作用降低原油中重质组分含量; 二是通过代谢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的乳化作用形成 O / W型乳状液。针对正庚烷以前的轻烃和C 。 圳正 构烷烃化合物进行石油长链烷烃组分含量的气相 色谱分析。表1 为实验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 用前后的长链烷烃组分含量 w 变化。由表1 可看 出,∑ c / ∑ c 和 c 2 1 c 2 / c 2 8 c 2 9 比值增力 Ⅱ , 表示石油由高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向轻质组分化合 物方向运移。随着高分子化合物含量的相对减少、 轻质组分化合物含量的相对增加,石油的流动性变 好,品质得到了改善 J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石 油 化 工 P E T R 0C H E MI C A L T E C HN 0L OGY 2 0 1 6 年第 4 5 卷 表1 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前后的长链烷烃组分含量变化 T a b l e 1 C h a n g e o f l o n g c h a i n p a r a ffin h y d r o 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 w 、 b e f o r e and a f c e r t h e a d d i t i o n o f mi c r o b i a l s t r a i n B T - 0 0 3 CK c r u d e o i 1 ;M i x t u r e c rud e o i l wi th BT - 0 0 3 s t r a i n . 图l 为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前后组分含 量的变化曲线。由图1 可看出,作用前石油中所含的 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含量很不均匀, 其中, c 分 布最高 ,碳数低于2 3 的短链烷烃和超过2 5 以后 的长 链烷烃含量分布较低;与菌株混合反应后,该菌株 可选择性地降解石油中的某些高碳数烷烃,长链烃 含量相对减少 ,短链烃或低链烃含量相对增加 ,以 c 含量分布最高,即石油的轻质组分增加。 Ca r b o n n umb e r 图1 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前后组分含量的变化曲线 F i g . 1 Ch an g e o f t h e c o mp os i t i o n o fthe o i l s a mp l e b e f o r e a n d a f te r t h e a d d i t i o n o fmi c r o b i a l s t r a i n BT - 00 3 . 2 . 2 蜡质和胶质含量变化 经过一次和二次常规采油之后,仍然有6 0 % 左 右的残余油在地层无法采出,地层中的残余油蜡含 量高、胶质和沥青含量高等,导致石油黏度高,流 动性差。表2 为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前后蜡 质和胶质含量变化。由表2 可知,菌株作用前后石 油的蜡和胶质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该菌株 作用后原油含蜡量为初始值的1 1 .4 %,含胶量为初 始值的3 2 .9 %。研究表明菌株可将石油中的石蜡作 为碳源利用,从而降低石油的黏度。为了进一步验 证该菌株可将石蜡作为碳源,在无机盐培养基中以 液体石蜡代替石油油样作为唯一碳源进行实验,结 果发现菌体生长良好,与以石油为碳源的情况基本 一 致,这充分说明该菌株可很好地将石油中的石蜡 作为碳源加以利用。 2 . 3 有机酸含量变化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之一 ,是微生 物作用于原油使原油中的大烃类分子部分转化为水 溶性含氧酸。降解产生的高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溶 解在原油中 ,在发酵液中只能存在低相对分子质量 有机酸。因此,分析微生物降解原油发酵液中低相 对分子质量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是微生物采油技术 的重要部分H 。表3 为实验菌株与石油油样作用前 后有机酸含量变化 。 表2 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前后蜡质和胶质含量变化 Ta b l e 2 Cha n g e o f wa x a n d r e s i n c o n t e n t s i n the 0 n s am p l e b e f o r e an d a fte r the a d d i t i o n o f mi c r o b i a l s tra i n BT - 0 0 3 表3 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前后有机酸含量变化 T a b l e 3 Ch ange o fo r g a n i c a c i d c o n t e n t s i n the o i l s am p l e b e f o r e and a Re r the a d dit i o n o f mi c r o b i a l s t r a i n BT- 0 0 3 图2 a 为有机酸标准色谱图,图2 b 为菌株 与石油油样作用前有机酸含量色谱图,图2 C 为 菌株与石油油样作用后混合液中有机酸含量色谱 图。由图2 可知,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主要以乙 酸、丙酸和丁酸为主,菌株与石油油样混合作用 前,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含量较低;菌株与石油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2 期 赵玲莉等. 采用微生物对石油降黏机制的研究 2 O 9 油样混合作用后,乙酸、丙酸、丁酸的含量分别提 高了9 倍、1 1 倍和9 倍。 a S t a n d a r d s a mp l e I ..1I j} I I Ⅱ 】 1 0 1 2 3 0 l 2 3 Ti m e / mi n Ti me / mi n b Be for e c Aft e r 图2 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前后有机酸含量色谱图 Fi g . 2 Ch r o ma t o g r am s of t h e o r g a n i c a c i d i n t he 0 n s am pl e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he a d d i t i o n of mi c r o b i a l s t r a in BT - 0 0 3 I S o Ne m; I I Ac e t i c a c i d ;I II P r o p i o n i c a c i d ;1 V B u t y r i c a c i d . 3 结论 1 菌株B T 一 0 0 3 可降解克拉玛依市风城作业区 重3 2 井区稠油石油油样中含有的长链烷烃,降解后 的石油油样中短链烷烃的含量明显高于石油油样中 原有的短链烷烃数量,从而改变石油的流动性及黏 度,以达到进一步采油的目的。 2 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后,油样中易 挥发性有机酸 乙酸、丙酸和丁酸 的含量显著升 高,乙酸、丙酸、丁酸的含量分别提高了9 倍、1 1 倍和9 倍。这些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酸能溶解碳 酸盐,增加孔隙度,提高渗透率,从而提高原油采 收率。 3 菌株B T 一 0 0 3 与石油油样作用后,石油中 的蜡质和胶质含量都下降 ,含蜡量为初始值的 1 1 .4 %,含胶量为初始值的3 2 .9 %,增加了原油流 动性,提高了采收率。 [ 2] [ 3 ] [ 4 ] 参考文献 王建伟. 采油微生物的生长及产酸特性研究 [ D ] . 大连大连 工业大学,2 0 1 0 . 陈卫民. 用于驱油的以重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剂的表面活性剂 的工业化生产[ J ] . 石油化工, 2 0 1 0 ,3 9 1 8 1 8 4 . 方新湘,陈永立 ,牛春革,等. 克拉玛依油 田石油磺酸盐 型二元驱的性能评价[ J ] . 石油化工 ,2 0 1 2 ,4 1 4 4 2 0 4 2 5 . 缪云展,段明,张健 ,等. 水解聚丙烯酰胺对原油破乳的影 响 [ J ] . 石油化工,2 0 1 0 ,3 9 2 1 8 8 1 9 1 . [ 5 ] 杨培霞,张相育,于长华.微生物降解原油发酵液中低分子 量有机酸的测定 [ J ] . 化学工程师,2 0 0 3 ,1 5 3 2 1 2 3 . [ 6] 康宏,郭艾琳,马梦彪 ,等. 产有机酸采油菌的筛选及产酸 情况的分析 [ J ] . 生物技术,2 0 1 1 ,2 1 4 8 9 9 3 . [ 7 ] 段若愚. 油井产出液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 [ D] . 上海华东 理工大学,2 0 1 2 . [ 8 ] 向延生,何正国,佘跃惠,等.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 理研究[ J ] . 石油勘探与开发,1 9 9 8 ,2 5 4 5 3 5 8 . [ 9] 梁风来 ,刁虎欣 ,张心平,等. 假单胞菌G D . 2 3 对石油乳化 降解作用的研究 [ J ] .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 1 , 3 4 3 1 1 81 2 0 . [ 1 O ] 游靖 ,李青 ,刘洋 ,等.一株高效驱油菌株H B 一 2 降解原 油活性的研究 [ J ] . 生物技术通报,2 0 1 3 ,2 8 1 1 1 7 0一 l 75 . [ 1 1 ] 信艳娟 ,刘亚男,吴佩春,等.一株石油降解菌的分离鉴 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 J ] .微生物学通报 ,2 0 1 3 ,4 0 4 5 5 85 6 6 . 11 2] XuT a o ,C h e nCh ang ,L i uC h u n q i a o ,e t a 1 . An o v e l wa yt o e n h a n c e the o i l r e c o v e r y r a t i o b y S t r e p t o c o c c u s s p . B T - 0 0 3[ J ] . J Ba s i c Mi c r o b ,2 0 0 9 ,4 9 5 4 7 74 8 1 . [ 1 3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s Y / T 0 5 3 7 --2 0 0 8 原油中蜡含量的 测定 [ s ]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 0 0 8 . 【1 4j P a r kY J ,K i mK R,Ki m JH. Ga s c l lr 0 m砷聊h i c o r g ani c a c i d p r o f i l i n g a n a l ys i s o f b r a n d i e s a n d wh i s k e y s f o r pa t t e r n r e c o g n i t i o n ana l y s i s [ J ] . J Ag r i c F o o d C h e m,1 9 9 9 ,4 7 6 2 3 2 2 2 3 2 6 . [ 1 5 ] 高配科,王燕森,张宏祚,等. 两株嗜热解烃菌对原油的降 粘机制 [ J ] . 化工学报 , 2 0 1 3 ,6 4 1 1 4 2 4 0 4 2 4 5 . 编辑杨天予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