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凹陷二叠纪古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pdf
钟奸利 蒲 海0高1 I 『 林 邱芒疆 ~ I I , 一 , I l , |u / ⋯ 1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工程学 院, 西安 7 1 0 0 5 4 ; 2 西北 大学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 1 0 0 6 9 3中国石化 西北油田分公司, 乌鲁木齐 8 3 0 0 1 1 摘要 伊宁凹陷构造 变形强烈, 构造演化认识不清。利用地震、 钻井资料恢复 了伊宁凹陷二叠纪 古近纪古构造 面 貌, 以及期问所遭受的构造 剥蚀情况 , 在 此基础上对二叠系 生油岩可能的油气运聚进行预测后指出, 伊宁凹陷在三叠 纪由断陷转为凹陷。二叠纪 古近纪伊 宁凹陷整体上 北低 南高、 西低 东高; 二叠纪伊 宁凹陷北部为深 陷带, 南部 、 东 部为斜坡 区, 且南坡较东坡 陡; 三叠纪伊宁凹陷构造变得低缓, 凹陷 中央次 凸带发育北 西西向延伸 的小 凸起 ; 侏罗纪 伊宁凹陷沉降 中心向北东方向转移, 南坡变缓, 东坡 变陡。凹陷中部 的宁4井附近的断凸、 伊2 井西的断鼻、 英塔木南 的断鼻均为为铁 木里克组 油气的有利聚集 区。 关键词 伊宁凹陷; 二叠 纪; 构造演化 ; 铁木里克组; 油气聚集 文章编号 1 0 0 1 3 8 7 3 2 0 1 4 O 1 0 0 2 9 0 5 中图分类号 T E l 1 1 2 文献标识码 A Pa l e o s t r u c t ur a l Ev o l ut i on a n d Re l a t i o ns h i p wi t h Hy dr o c a r bo n o f Pe r m i a n i n Yi n i n g Sa g Z H O N G H o n g l i , P U R e n h a i , G A 0 S h a n l i n , Q I U F a n g q i a n g 1 C o l l e g e o f Ge o lo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a l E n e e n g , X i ’a nU n iv e r s i t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e h n o l o g 7 , X i ’ a n , S h a a r x l 7 1 0 0 5 4 , C h i n a ; 2 S t a t eKe y La b o r a t mT o fC o n tin e n t M D y n a mi c s , No r t h we s t Un i ve r s i t y , Xi ’ a n , S h a a r x l 7 1 0 0 6 9 , Ch i n a ; 3 No r t h we s t Oi l fie l d C o mp a n y , S i n o p e e , U r u m q i , X i n j i a n g 8 3 0 0 1 1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Th e t e c t o n i c d e f o r ma tio n i n Yi n i n g s a g i s S O s o n g t h a t l e a d s t o u n c l e a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 o f t he t e c t o n i c e v o l u ti o n u p t o n o w T h i s p a p e r r e s t o r e d t h e p a l e o t e e t o r e f e a t u r e s o f Pe r mi a n Pa l e o g e ne i n Yi n i n g s ag b y l / l e a n s o f t he s e i s mi c a n d d r i l l i n g d a t a , i n e l u d i n g t h e d e n u d a ti o n t h i c k n e s s ,b y wh i c h p r e d i e t e d t h e p r o b a b l e h y d r o e a r b o n mi g r a ti o n a n d a c c u mu l a ti o n f o r t h e Pe r mi a n s o u r o e r o c k s Th e r e s u l t s h o ws t h a t Yi n i n g s ag wa s c o n v e r t e d f r o m f a u l t d e p r e s s i o n i n t o s ag i n T a s s i e ; t h e s ag ’ s s h a p e a p p e a r s l o w i n n o r t h a n d we s t a n d h i g h i n s o u t h a n d e a s t i n g e n e r a l 0 m P e r mi a n t o Pa l e o g e n e ; i n t h e P e r mi a n . t h e n o r t h e r n p a r t o f t h e s ag wa s a d e e p r i f t e d b e l t . t h e s o u t h a n d e a s t p a r t s w e r e i n s l o p e a r e a t h a t l o o k s l i k e s t e e p e r i n t h e s o u t h t h a n i n t h e e a s t ; i n t h e T r i a s s i e ,t h e s ag s t r u e t u r e b e e a m e l o we r , t h e s u b s we l l z o n e i n t h e e e n t r a l s ag o c c u r r e d S O l / l e s ma l l s we l l s e x t e n din g a l o n g NWW i n t h e J u r a s s i c .t h e s u b d u e ti o n e e n t e r o f t h e s ag t r a n s f e r r e d t o wa r d NW,a p p e a n g fl a t i n t h e s o u t h s l o p e a n d s t e e p i n t h e e a s t o n e I t i s c o n c l u d e d t h a t t h e f a u l t s we l l n e a r W e l l Ni n g 一 4 a n d f a u l t n o s e a t t h e we s t o f W e l l Yi 一 2 i n e e n t e r o f t h e s ag a n d f a u l t n o s e i n t h e s o ut h o f Y i n g t a mu c o u l d b e t h e f a v o r a b l e h y d r o e a r b o n a c c umu l a t i o n a r e a s o f T i e mu l i k e f o r ma ti o n i n Y i n i n g s ag K W o r d s Yi n i n g s ag; P e r mi a n ; s t r u e t u r a l e v o l uti o n ;T i e mu l i k e f o r ma tio n ;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i o n 伊犁盆地面积约3 8 6 x 1 0 k m , 其东部位于中国 境内, 西部即主体部分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盆地位 于多个板块的拼合部位。古生代构造活动活跃, 为断 陷盆地演化阶段; 中生代为相对稳定的构造抬升, 盆 地由断陷转为拗陷演化阶段; 新生代强烈的造山运动 使其进入山间盆地发育时期 。 伊宁凹陷是伊犁盆地面积最大的凹陷, 面积约 1 l x l 0 4 k m 凹陷 内二叠 系铁 木里克组 为较好 的湖相 烃源岩 , 在准噶尔盆地、 三塘湖盆地均找到了二叠 系为主力烃源岩的油气 田 ” , 但伊犁盆地经过多年 的勘探 , 至今没有 工业性突破 , 一个 可能的原 因是二 叠系烃源岩成熟早 , 热演化程度高 , 镜质体反射率 达到了2 0 %以上 , 后期构造活动强烈和复杂, 可 能导致了原生油气藏 的破坏 , 残余 或次生油气藏圈闭 难以落实。但是, 二叠系烃源岩成熟时的古构造面貌 到底如何 , 后 期构造形态经 过了怎样 的演 化 , 生成的 油气经过了怎样的聚集和散失却并不清楚。本文试 图采用古构造恢复、 演化的制图与研究, 对这一问题 作一探讨。 除二叠系烃源岩外, 伊宁凹陷三叠系小泉沟群 上段也发育深湖相烃源岩沉积 , 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一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也发育未成熟一低成熟的湖沼相 烃源岩 。伊 宁 凹陷内 已有 6 8 2 7 k m的二 维地震勘探 和 8口井 的钻探 , 在宁 1 井八 道湾组和 宁 4 井 的三叠 新疆石油地质 2 0 1 4 正 系仓 房沟群 见到了低产 油流。 由于该 区侏罗 系生 烃 能 力尚未证实 , 仓房 沟群红层不 能生烃 , 低产油流 可 能属 于次生 油藏 。因此 , 与二叠 系铁木里克组和 三叠 系小泉沟群上段烃源岩有关的原生油气藏可能具有 较大的规模, 是该区勘探的重要方向。古构造演化分 析对 于原生油气藏 的勘探与评价具有重要 的意 义。 为了解伊宁凹陷的古构造面貌和烃源岩曾经发 生过 的最大埋深 , 以地层结构外 延法为主 , 测井声 波 时差法为辅, 恢复几个关键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伊 宁 凹陷 8 口井 的泥岩 声波时差 曲线对侏 罗系、 三叠 系 顶面有所反映。其中侏罗系顶不整合面满足利用泥 岩压实趋势法恢复剥蚀厚度的条件, 而三叠系以下存 在欠压实 , 均无法利用泥岩压实趋势恢复其剥蚀厚 度, 主要通过地层结构外延法恢复剥蚀厚度。 由于缺少浅层声波时差资料, 地表处的泥岩声波 时差值定为6 2 5 s / m 将侏罗系泥岩声波时差趋势线 上延 至 6 2 5 s / m处即为侏 罗系顶不整 合面剥蚀前 的 古地表 , 古地表与剥蚀面之 间的深度差值 即为剥蚀 厚 度 。在这些井点 , 侏罗 系顶不整合 面的剥蚀厚度 最小 为 1 2m, 最 大为 1 0 3 1m 表 1 j 。 表1 侏罗系顶不整合面声波时差法剥蚀厚度统计 m 地震 剖面不整合反 射表 明 图 1 , 伊宁 凹陷在 二 叠纪末 、 侏罗纪末和古近纪末 曾发生过较大 的构 造抬 升与剥蚀 , 其中新构造运动对盆地构造面貌影响最 大 。采用不整合下 伏地层产状 趋势延伸法 对 凹陷3 个时期的剥蚀量进行恢复。侏罗系顶不整合 面以井点剥蚀厚度为约束条件, 利用地层产状延伸法 进行无井地区剥蚀厚度恢复, 恢复结果较为准确。而 古 近系顶不整合 面、 二叠 系顶不整合 面无法通过 泥岩 声波时差资料恢复剥蚀厚度, 只能通过地层产状延伸 法进行剥蚀厚度恢复, 准确性相对侏罗系顶不整合剥 蚀厚度要差 。 剥蚀厚暖恢复结果表明, 伊宁凹陷的侏罗系剥蚀 厚 度最大 , 古 近 系较大 , 而二 叠 系的剥蚀 厚度最 小 。 凹陷中央继承h生 古隆起在3 个时期均遭剥蚀 , 伊宁凹 陷 以北剥蚀较弱或无剥蚀 。 晚二叠世伊宁凹陷受到了北北西向挤压作用, 剥 蚀地层整体上沿凹陷东西两侧呈北北东向展布。小 剥蚀 量构成的 2 个次洼带和大剥蚀量 构成的3 个次凸 带均沿北北东向展布,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北东向延 伸的复向斜古构造与古地理背景。凹陷西北次凸带、 东部次凸带、 中央次凸带的南缘剥蚀量较大, 最大剥 蚀 量 3 8 0 m 凹陷中部剥蚀量相对较小 , 为 O - 1 0 0 m 晚侏罗世由于受到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 凹陷东 部、 西部地 区 , 以及宁 1 井一 回民庄一 加格斯 台的北 北东中央次凸带剥蚀量较大, 一般为 1 0 0 0 ~ 1 6 0 0 m 中央次凸带两侧为两个北北东 向的次洼带 , 剥蚀量较 小 , 为2 0 0 ~ 6 0 0 m 与二叠 纪末相 比, 剥蚀厚 度所 展示 的古构造面貌仍然是一个北北东向延伸的复向斜, 只 是复向斜的轴线发生了1 0 。 左右的逆时针旋转, 西翼 抬得更高。 古近纪末 期剥蚀厚 度显示 的构 造背景 与晚二叠 世及晚侏罗世类似 , 剥蚀 厚度平面上呈北北东 向高低 相间分布, 但总体剥蚀量增大。凹陷南侧、 北侧未发 生剥蚀 , 3 个 次凸带最大剥蚀量 均达 8 0 0m 左右 。 根据地震剖面解释、 火山活动分析和露头断裂和 岩石地化分析认为, 虽然伊宁凹陷现今具有山间挤压 性盆地的特点 , 但石 炭纪一 二叠纪期间经历过断陷发 育阶段 , 二叠纪一三叠纪 期间可能为断陷与坳陷的转 换阶段, 石炭纪一二叠纪是一个北断南超的半地堑盆 地, 三叠纪转化为北深南浅的凹陷。研究区多条二维 地震剖 面上 可见到断 裂的性质在三 叠系底界发 生了 转换, 其以下为南倾正断层, 其以上则为北倾或近直 立的逆 断层 图 1 。石炭 系一二 叠系厚 度在正 断层 下降盘加厚明显, 在凹陷内呈北厚南薄的楔状体展 布, 现今凹陷的北部可能为深陷带, 北部陡坡带和断 陷的北界断裂由于后期构造抬升出露地表, 遭受剥 蚀 。断 陷轴 向带近东西 向延伸 。前 人根据盆缘 露头 区的证据也认为伊犁盆地具裂陷一 拗陷复合特点 。 图1 伊宁凹陷过测线YL 9 5 3 8 的地震剖面 剖 面位置见图2 依 据地层沉积“ 填平 补齐” 的原则 , 利用沉积地层 第3 5 卷第 1 期 钟红利 , 等 伊宁 凹陷二叠纪古构造演化与油气 关系 厚度变化可以近似反映沉积时古构造面貌。从二叠 系沉积厚度所反映的古构造面貌看, 二叠纪伊宁凹陷 北部为深陷区, 南部和东部为缓坡区。北部深陷带地 层厚度最大达3 3 0 0 m, 一般厚2 0 0 0 ~ 2 6 0 0 m, 呈近东 西向一北东向延伸。南部斜坡带也呈东西一北东向 延伸, 其中上二叠统在研究区内向南上超尖灭。南部 缓坡带较 陡 4 5 。5 5 。 , 厚度 7 0 0 ~ 2 0 0 0 m; 东部缓坡 较缓 1 6 。 ~ 1 . 9 。 , 厚度 1 6 0 0 ~ 2 0 0 0 三叠纪断裂拉张活动减弱或停止 , 进入坳陷发 育阶段 , 与二叠纪相比, 古构造坡度变得低缓, 但仍 然继承了二叠纪的北厚南薄、 北深南浅的古构造面 貌。伊宁凹陷北部厚度一般为1 3 0 0 ~ 1 8 0 0m; 南部 厚度一般为O - 1 3 0 0 m , 坡度一般为3 - 4 。 , 但东部坡度 稍变大, 宁2 井附近三叠系超覆尖灭。凹陷北部为深陷 带 , 南部和东部为斜坡带 , 中部叠加了3 个次凸起 , 分别位于宁3 、 宁4 和宁 1 井区, 次凸带上厚度减薄, 一 般为 8 0 0 ~ 1 2 0 0 m 侏 罗纪继承了三叠纪北倾 的古构造格局 , 但沉降 中心向北东方向转移, 最大厚度2 2 0 0 m南部斜坡较 低 缓 , 古构造 坡度 2 8 。3 5 。 , 厚度 2 0 0 ~ 1 3 0 0 m; 东部 斜 坡带变较 陡, 古坡度 5 4 。 , 厚度 3 0 0 ~ 1 3 0 0 m 二叠纪以来, 伊犁盆地与新疆地区其他盆地均处 于陆内构造演化阶段。受印支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 影响, 伊犁盆地在水平方向上受到近南北向的构造挤 压应 力及 派生的剪切应 力作用 。二叠系在三叠纪末 普遍 埋深 已达 2 0 0 0 m, 垂 向应 力的影响较大 , 水平压 应 力相对较弱 , 故本 次研究主要考 虑油气所 受的 浮力, 并依据油气运聚的倒汇水模式来分析油气的运 聚 。 根据二叠 系和三叠 系沉积厚度 , 伊 宁凹陷二 叠系 铁木里克组及三叠系小泉沟群上段深湖相烃原岩主 要分布于凹陷北部和东北部 图2 。铁木里克组烃 源岩至三叠纪中期开始进入生烃门限, 侏罗纪末期进 人 生气阶段 , 现今进入高 一过成 熟阶段 ” 。 因此 , 侏 罗纪 之前形成 的各种圈 闭是油气聚集 并形成古 油气 藏的主要场所, 喜马拉雅运动对于古油气藏的调整、 破坏 起着重要作 用。三叠 纪末铁木里 克组烃源岩 开 始排烃, 所生成的油气从生烃中心沿着古鼻凸轴线方 向往高处运移, 分布在运移路径上的圈闭可能形成古 油藏。根据这一原理可以模拟油气成熟后至今各阶 段的油气运移路径、 方向、 聚集区或散失区。 三叠纪末期主要的油气运移路线是由北向南、 由 北东向南西 , 以及由北西向南东3 组 图2 , 整体趋势 冈 埋 藏 锄 等 雠 ,IT1 囝 地 霹 FL 7油 气 莲 釉向FL7 有 锚 源 瓠 围 图2 伊宁凹陷三叠纪末期铁木里克组顶面埋藏深度等值线分布 自北朝南, 其次为由南西向北东运移路线。宁3 井、 宁4 井和伊2 井等古鼻凸位置是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 侏罗纪末期油气依然主要自北朝南运移, 有东、 西2 条主要路径, 分别为东线坎乡一加格斯台古鼻凸 运移路线, 西线宁6 井一宁2 井连线以西约5 k m的古 鼻凸运移路线 图3 ; 同时, 在英塔木一伊2 井一带为 一 条自西向东的古鼻凸及其油气运移路径。 幽 埋 藏 鞭 等 雠 ,m 口 油 移 方 向 口 有锚 源 瓠 围 图3 伊宁凹陷侏 罗纪末期铁木里克组顶面埋藏深度等值线分布 古近纪, 铁木里克组基本结束生烃 , 但以前形成 的原生油藏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会发生调整或破 坏。油气进入砂岩储集层后依然朝南运移 图4 , 与 侏罗纪运移特征类似, 宁4 井附近的古次凸, 应该属 于有利的次生油气 藏形 成区。 将三叠纪、 侏罗纪、 古近纪等几个重要的油气成 藏期油气运移方向投在二叠系顶面现今构造图上, 结 合现今构造面貌、 断裂展布与封堵条件, 确定了该区 4 个有利和 3 个较有利 的勘探 目 标 区。 宁4 井断凸、 回民庄南的断鼻、 伊宁市南断鼻、 宁3 井断鼻均为2 - 3 期油气运聚共同指向区 图5 , 圈 闭闭合面积和 闭合高度大 , 为有利勘探 目 标 区; 伊 2 井 新疆石油地质 2 0 1 4 正 油气 聚集带 。 参考文献 [ 1 ] 熊利平 伊犁含油气盆地综合分析[ D ]西安 西北大学, 2 0 0 3 1 44 1 49 2 图 埋 藏 深 度 等 值 线,m 口油 气 运 移 方 向 [ 2 3 有 数 烃 源 岩 范 围 图4伊宁凹陷古近纪末期铁 木里克组顶面埋 藏深度等值线分布 [ 西的断鼻、 英塔木断鼻、 宁2 井北约 3 k m处的断鼻处 于 油气运移方 向上, 圈闭面积 、 闭合高度较小 , 为较有 利的勘探 目标区; 南部斜坡上加格斯台以东 1 0 k m处 的鼻状构造虽也是油气长期运聚指向区, 但缺乏断层 等遮挡条件, 为较有利勘探目标区。 图5 伊 宁凹陷二 叠系顶 面现今构造 1 伊宁 凹陷在二叠 纪末、 侏 罗纪末和古 近纪 末 曾发生过较大 的构造抬 升与剥蚀 , 整体上 3 个 时期的 剥蚀量较大地区均呈北东向展布, 构成3 个次凸带和 与其相间的次凹带, 侏罗纪剥蚀量最大。 2 二 叠纪 至今各 阶段伊宁 凹陷均 属于北 低南 高的构造面貌 , 具较稳定的继承性, 但二叠纪一三叠 纪发生过一次由断陷到拗陷的构造机制转变。 3 二叠系铁木里克组所生油气 自三叠纪成熟 后进人储集层后多期均沿古鼻凸轴线由北向南运移, 据此以及圈闭规模、 储盖组合 , 确定该区发育4 个有 利勘探区带和3 个较有利区带。在回民庄南、 伊宁市 南、 宁3 井区、 宁4 井区发育4 个南北向运移的有利油 气聚集带 , 在英塔木、 伊2 井区发育2 个东西向较有利 X i o n g L i p i ng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Yi l i h y d r o c m b o n b e a ring b a s i n [ D ]Xi ’ a n No r t h w e s t Un i v e rs i t y . 2 0 0 3 1 4 4 1 4 9 A a y e o B c , K y H T a O B E H, H a M e r g l,tJa O B AI R哈萨克斯坦的 含油气远景 lI冯有奎, 译 新疆石油地质, 1 9 9 9 , 2 0 4 3 5 1 3 5 6 X a y l e O B c K y ㈣B EH H ㈣_ l H A I l l T h e h y d mc a r b o n b e m i n g p ms p e c t i n K a z a k h s t a n [ J ]T r m a s l a t e d b y F e n g Yo u k u i Xi n j i a ng P e t r o l e u mG e o l o g y , 1 9 9 9, 2 0 4 J 3 5 1 3 5 6 王屿涛, 杨新峰, 王晓钦, 等 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含油气盆地石油 地质条件及投资环境分析[ J ]中国石油勘探 , 2 0 1 0 , 1 5 1 6 7 73 W a ngYu t a o, Ya ngXi l ffcng , W ang Xi a o qi n, f al Ana l ys i s o f p et m l e u m g e o l o g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i n v e s t me n t e n v i r o n me n t o f p e t r o l i f c r O U S b a s i n s i n s o u t h e a s t K a z a k h s t a nl J J 0 v e t e a E x p l o rat i o n , 2 0 1 0 , 1 5 1 J 6 7 7 3 4 ] 康玉柱 中N-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 1I l_ 新疆石油地质, 2 0 1 2 , 3 3 6 J 6 3 5 6 3 9 Ka ng Yu z h u Re g u l a ri t i e s o f o i l a n d g a s d i s t ri b u t i o ni n C h i n a ’ S t h r e e ma j o r t y p e s o fb a s i n s [ J ]X i n j i a ng P e t rol e u m Ge o l o g y, 2 0 1 2 , 3 3 6 J 63 5 63 9 5 ] 熊利平 , 焦大庆, 刘铁桩, 等 伊宁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评价 [ J ]石油 与天然气 地质 , 2 0 0 2, 2 3 3 2 9 8 2 9 9 X i o ng L i p i ng , J l a 0 D a q i ng , L i uT i e z h u m a g , a l E v a l u a t i o n o nP e t a l l ⋯l l a n d g a s b e a r i ng s y s t e m i n Yi n i ng s a g [ J ]0 l l &Ga s Ge o l o gy , 2 0 0 2 , 2 3 3 J 2 9 8 2 9 9 6 ] 郝继鹏 , 杨志勇, 史建宏, 等 伊犁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含油气系 统评价[ 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 0 0 3 , 2 3 1 7 5 8 3 Ha o J i p e ng , Ya ng Z h i y o ng , S h i J i a n h o ng , f a l Th e e v alu a t i o n o f t h e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P e r mi a n p e t rol e u m s y s t e m s i n t h e Yi l i b ⋯Xi n j i a ng [ J ] S e d i me n t a t 3 , Ge o l o gy a n d T e t h y a n G e o l o gy, 2 0 0 3 , 2 3 1 J 75 83 7 ] 罗开平, 周凌方 伊宁凹陷二叠系油气系统与勘探目 标 [ J ]成都 理工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2 0 0 5 , 3 2 1 4 6 4 9 L u o Ka i p i ng , Zh o u L i ffa n g P e t ri m a p e t m l e u m s y s t e m a n d e x p l o t a t i o n t a r g e t s i n Y i n i n g s a g, Xi n j i a ng , Ch i n a[ J ]J o u mal o f C h e ngd u Un i v e r s i ty o fT e c h n o l o g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2 0 0 5 , 3 2 1 J 46 49 8 ] 李光云 伊犁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J ]新疆地质, 2 0 0 2, 2 0 1 J 7 2 7 6 L i G u m a gyu n Oi l g g e o l o g y a n d e x p l o t a t i o n t a r g e t o f Y i l i b a s i n l J J Xi n j i a ng G e o l o gy, 2 0 0 2, 2 0 1 J 7 2 7 6 9 ] 李德生 中国多旋回叠合油气盆地的理论与勘探实践 [ J ]新疆 石油 地质 , 2 0 1 3, 3 4 5 4 9 7 5 0 3 L i De s h e ng C h i n a ’ S m u h i c y c l e s u p e r i m o s e d p e t ml i f e m u s b a s i n s t h e o t 3 , a n d e x p l o r a t i v e p r a c t i c e s [ J ]Xi i a ng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gy, 2 0 1 3, 3 4 5 J 4 9 7 5 0 3 1 0 ] 许涛, 张敏, 张日静, 等 准噶尔盆地腹部构造演化特征与 砂体结构模型[ J ]新疆石油地质, 2 0 1 2 , 3 3 2 1 3 9 1 4 1 Xu T a o , Z h a ng Mi n, Z h a ng Yu e j i ng, f a l Ge o l o g i c mo d e lf o r t e e t o n i c e v o l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i s t i c s a n d s a n d s t r u c t u r e i n h i n t e dm a d o f J u n g g a r b a s i nl J J Xi n j i a ng P e t rol e u m G e o l o g y , 2 0 1 2, 3 3 2 J 1 3 9 1 41 1 1 ] 孙靖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研究[ J ]西 南石油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2 0 1 2 , 3 4 5 4 2 4 8 S u n J i n g S t u d y o n l i t h o s t r a t i g t a p h i c h y d mc a r b o n r e s e t w o i r o f t h e Wu t o ngg o uf o mmt i o n P e mfi ma i n J i m u s m “ s a g o f J u n g g a r b ⋯l J J J o u mal o f S o u t h w e s t P e t rol e u m U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y E d i t i o n , 2 0 1 2 , 3 4 5 J 4 2 4 8 1 2 ] 王峻, 刘家铎, 田景春 , 等 伊宁凹陷古地温恢复与热演化史 研究[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 2 0 0 6 , 3 3 6 5 7 6 5 8 0 W a n g J u n, L i u J i a d u o , Ti m a J i ng c h u n , e t a l A r e s e a r c h o nt h e p a l e o t e mp e t a t u r e r e c o v e r y a n d t h e ml al e v o l u t i o n h i s t o ry o f t h e Yi n i ng s u b b a s i n , Xi i a ng , C h i n a l J J J o u mal o f C h e n g d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y N a t u r a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2 0 0 6, 3 3 6 J 5 7 6 5 8 0 1 3 ] 苗建宇 , 周立发, 马维民, 等 伊犁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特征[J ] 西北大学学报 自 然科学版, 2 0 0 1 , 3 1 5 4 1 2 4 1 4 M i a o J i a n y u , Zh o u L i f a , M a W e i mi n e t a l P e r m i a n s y s t e m h y d ro c a r b O r B s o u r c e r o c k s i nY i l i b a s i n l J J J o u r n al o f N o r t h 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 2 0 0 1 , 3 1 5 J 4 1 2 4 1 4 1 4 ] 张国伟, 李三忠, 刘俊霞 , 等 新疆伊犁盆地的构造特征与形成 演化[ J ]地学前缘, 1 9 9 9 , 6 4 2 0 3 2 1 4 Z h a ng Gu o we i , L i S m a z h o ng , L i u J m x i a , e t a l S t r u c t u r al f e a t u r e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o f Yi l i b ⋯, Xi n j i a ng l J J Ea rt h S c i e n c e F ron t i e r s , 1 9 9 9 , 6 4 J 2 0 3 2 1 4 1 5 ] 吴文奎, 谢广成, 姜常义, 等 伊犁地块构造及成矿区划刍议 [ J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 9 9 4 , 1 6 4 1 9 W uW e n k u i , Xi e G u a n g c h e ng , J i a n g C h a l Ny i , e t a l A s t u d y o ft h e t e c t o n i c a n d mi n e mg e n e t i c p mv i n c i al e l e me n t i n t h e Yi l i b l o c k l J J J o u mal o f X i a n C o H e g e o f Ge o l o gy , 1 9 9 4, 1 6 4 J 1 9 1 6 ] 张军民 伊犁河流域地质构造及其地形地貌特点的研究[ J ]石 河子大学学报, 2 0 0 6 , 2 4 4 4 4 2 4 4 5 Z h a n g J u n mi n g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g e o l o g i c al s t l c t u r e s a n d c h m a c t e r i s t i c o ft e n - a i nm i dl a n d fem i nYi l i r i v e r b a s i n l J J J o u mal o f S h i h e z i U n i v e r s i t y , 2 0 0 6 , 2 4 4 J 4 4 2 4 4 5 1 7 ] 张进, 李锦轶 ,朱志新 伊犁盆地南部乌孙山晚新生代变形特 征及 意义 [ J ]新疆 地质 , 2 0 0 9, 2 7 2 1 0 1 1 0 5 Z h a ng J i n , L i J i n y i , Z h u Zh i x i n T h e L a t e Ce n o z o i c d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t h e Wu s u n s h a n mo u n t a i n i n t h e Y i l i b a s i n a n d i t s s i g n i fi c a n c e l J J Xi n j i a n gG e o l o gy, 2 0 0 9, 2 7 2 J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