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输导机制及输导体系定量评价研究.pdf
第 3 7卷第 2期 2 0 1 5年 3月 石 油 褒 鲐 弛 届 P ETR0LEUM GEoL0GY EXP ERI M ENT Vo 1 . 3 7, No . 2 Ma r . , 2 01 5 文章编号 1 0 0 1 - 6 1 1 2 2 0 1 5 0 2 - 0 2 3 7 - 0 9 d o i 1 0 .7 6 0 3 / s 4 0 9 7 2 - 0 1 5 0 0 3 7 一 z 油气 输导机制及输导体 系定量评价研 究 林玉祥, 孙宁富, 郭凤霞, 闫晓霞, 孟 彩, 李晓凤, 刘 虎, 李秀芹 山东科技大学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2 6 6 5 9 0 摘要 为了减少输 导体系多解性和更客 观、 准确地对其 进行评 价 . 该文对 我 国各 主要含油 气盆地输 导体 系进 行 了系统分析 与总 结, 提出了基于油气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 将输导要素划分为3 大类 第一类为必要的输导要素 包括输导空间、 输导动 力和输导流体 ; 第 二类 为描述输导体 系重要特性 的输导要素 如输导方 向、 输导能力 ; 第 三类 为补充说 明输 导体系 的输 导要素 如输导体系的规模与层次、 形成与作用时期等 。提出的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命名原则为 输导体系规模与层次 形成与 作用时期 输导能力 输导方向 输导动力 输导空间。同时根据各输导要素对油气运聚成藏的贡献, 建立了各类输导要素优劣 的定量评价标准与赋值原则 。总结 了成藏期古输导体系恢复方法和步骤 . 其 中古孔隙和古构造的恢复是成藏期输 导格架建立 的 关键 。这 为输导体 系定量评价奠定 了基础 , 从而可 以更好地根据输导体系预测潜在油气藏 , 提高勘探成功率 。 关键词 命名 与分类 ; 输导要素 ; 定量评价 ; 油气输导机制 ; 油气输导体系 ; 中图分类 号 T E l 2 2 . 1 文献标 识码 A M e c ha n i s m a n d q ua n t i t a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me t ho d o f t h e pe t r o l e um m i gr a t i o n n s y s t e m Li n Yu x i a n g,S un Ni ng f u,Gu o F e n g x i a,Ya n Xi a o x i a,Me ng Ca i ,L i Xi a o f e n g,Li u Hu,Li Xi u q i n C o l l e g e ofE a r t h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h a n d o ng U n i v e r s i t y of S c i e nce a nd T e c h n o l o g y , Q i n g d a o , S h a ndo ng 2 6 6 5 9 0 , C h i n a Abs t r a c t A c l a s s i fic a t i o n s c h e me f o r t he p e t r o l e u m mi g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wa s p r o p o s e d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a n d s u mma r y o f t h e mi g r a t i o n s y s t e ms o f t h e ma i n p e t r o l i f e r o u s b a s i n s i n C h i n a i n o r d e r t o r e d u c e t h e mu l t i p l e s o l u t i o n s a n d ma k e m o r e o b j e c t i v e a n d a c c u r a t e e v alu a t i o n p o s s i b l e . T h e mi g r a t i o n e l e m e n t s w e r e c l a s s i fi e d i n t o t h r e e t y p e s .Th e fi r s t t y p e wa s t h e n e c e s s a r y e l e me n t s ,whi c h i n c l ud e d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s p a c e,p o we r a n d flu i d. Th e s e c o n d t y p e wa s a v a rie t y o f e l e me nt s t ha t de s c rib e d t h e s i g ni fic a n t f e a t u r e s o f t he mi g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c l u d i n g d i r e c t i o n a n d c a pa b i l i t y.Th e t hi r d t y p e wa s t h e e l e me n t s t h a t c o mp l e me n t e d t he mi g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s uc h a s t h e s c a l e a n d h i e r a r c h y a s we l l a s t h e f o r ma t i o n a n d f u n c t i o n p e ri o d o f t h e mi g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t h e mi gr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a n e w n o me n c l a t u r e o f t h e s y s t e m w a s p r o p o s e dt h e s c a l e a n d h i e r a r c h y o f t h e mi g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t h e p e ri o d o f f o r ma t i o n a n d f u n c t i o n fl u i d t r a n s p o r t d i r e c t i o n t h e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t r a n s p o rt i n g fl u i d mi g r a t i o n p o we r mi g r a t i o n s p a c e .Mo r e o v e r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o f e l e me n t s o n o i l a n d g a s mi gra t i o n a n d a c c umu l a t i o n,t h i s a r t i c l e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s u mma riz e d t h e q ua n t i t a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c rit e rio n a n d t h e a s s i g n me n t p r i n c i p l e o f t h e me rit s o f e a c h mi g r a t i o n e l e me n t .Th e r e s t o r a t i o n me t h o d s a nd s t e p s o f a n c i e n t mi gra t i o n s y s t e m we r e d e t e rm i n e d . T h e r e c o v e ry o f p a l e o p o r e s a n d p a l e o s t r u c t u r e w a s t h e k e y t o mi g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r e c o v e r y d u ri n g t he a c c u mu l a t i o n p e r i o d. The me t h o d p a v e d t h e wa y f o r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e v a l ua t i o n o f mi g r a t i o n,a n d ma de i t p o s s i b l e t o p r e d i c t p o t e n t i a l o i l a n d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s b e t t e r a n d t o i mp r o v e 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s u c c e s s r a t i o . Ke y wo r ds na mi ng a n d c l a s s i fic a t i o n; mi g r a t i o n e l e me n t s ;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d e s c r i p t i o n; pe t r o l e u m mi g r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p e t r o l e u m mi gra t i o n s y s t e m 输导体 系作为沟通烃源岩与油气藏的“ 桥 梁 ” , 是油气聚集成藏 的关键控制因素⋯ 。由于影 响输导体系的因素复杂 , 输导体系的研究程度要远 低于烃源岩和圈闭, 一直是油气研究领域的薄弱环 节。 目前输导体系的分类 主要是基于输导要素的 几何学描 述 , 多是从 静态要 素 出发 的定 性描 述 . 其局限性往往导致对油气输导机制与油气 成藏规律 的不 同认识。因此 , 有必要根据油气输导 收稿 日期 2 0 1 4 0 3 - 2 0 ; 修订 日期 2 0 1 5 - 0 1 2 6 。 作者简介 林玉祥 1 9 6 3 一 , 男,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从事油气地质勘探研究。E - m a il s d k d l y x 1 2 6 . c o m。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 4 1 1 7 2 1 0 8 、 国家油气专 项“ 十二 五” 课题 2 0 1 1 Z X 0 5 0 3 3 0 4, 2 0 1 1 Z X 0 5 0 0 4 - 0 1 和中 国石 油“ 十二 五 ” 科技攻关课题 2 0 1 1 A- 0 2 0 3 资助 。 2 3 8 石 油 雾 劈弛届 第 3 7卷 机制来重新划分输导体系的各类要素. 进一步明确 输导要素的定量评价标准 , 提出新的基于输导机制 的输导体系命名原则 , 并对各类输导要素进行量化 评价, 从而更好地根据输导体系来预测油气藏分布 规律 , 减少勘探风险。 1 前人的分类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于输导体系分类 , 前人 已经做 了大量工作 表 1 [ 2 - 8 , 1 0 - 1 3 ] 。总体来看 , 输导体系的分类 主要 侧重于几何学特征和静态描述 , 多是基于单一要素 的划分 , 而很少有将输导体系的各类要素进行综合 分类 , 更缺乏基于输导机制的分类方案。而且输导 体系在地质历史时期是不断变化的, 其输导性质在 不 同的时期可能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前人的分类 单从输导体系类型无法明确其在地质时期对油气运 聚的作用 . 也难以确定输导体系的有效性 , 因而对油 气勘探的指导作用较为有限。油气勘探实践亟需建 立一套基于油气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以及 相应的定量评价标准 . 对输导体系进行客观、 准确地 评价 , 从而有效地预测油气藏 、 指导油气勘探。 综上所述 , 前人对输导体系的分类存在一定局 限性 。因此, 本文尝试通过对油气输导机制的研究, 将输导要素研究与输导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提 出基 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 。 对输导体系进行 新的命名与分类, 并对输导要素进行定量评价。 2 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命名与分类 油气输导体系是指具有油气输导能力 的空间 及其形成这些空间的介质所组成 的空间网络系统。 因此它有 2个基本要素, 即输储空间和形成这些空 间的围岩。 油气输导机制是指油气输导体系的 内在运行 方式, 包括输导载体、 油气以及输导动力等输导体系 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 与演化规律。简言之. 即输导体系组成要素、 各组成 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规律。可见 , 油气输导机 制不仅包含油气输导机理, 还包括输导载体 、 油气、 输导动力等要素, 以及输导机理之间的演化规律。 基于输导体制的输导体系分类 . 关键在于把握 油气输导体系的关键要素、 关键作用及其主要演化 规律。因此 , 首先按照输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输 导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分类。 第一类为输导体系必要的输导要素 包括输导 空间 、 输导动力和输导流体。 输导空间是输导体系存在的基础 , 为油气等流 体运移和聚集提供 了容纳与运动的载体 , 可据此对 输导体系进行分类 。输导空间一般为孔隙、 裂缝 以 及断层形成的空间 简称 断空 , 下 同 。根据各空 间的大小可分为大、 中、 小和微 4个 级别 。因此可 有大孔 、 中孔 、 小孔和微孔输导体系; 大裂缝 、 中裂 缝 、 小裂缝和微裂缝输导体系 ; 大断空、 中断空 、 小 断空和微断空输导体系。然后 , 描述这些输导空间 即可得知其形态、 大小和输导能力等。对于不整合 面 , 其输导载体主要是该 面上下岩石 。 可在描述这 些空间时有所侧重 例如要特别重视溶蚀孔 洞 , 而不必单独划分成一类 。对 2种及其 以上空间组 成的输导体系 , 可复合命名 , 例如 中孑 L 一大裂缝一 微断空输导体系。 表 1 输导体 系分类方案汇 总 Ta b l e 1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mi g r a t i o n s y s t e ms 第 2 期 林玉祥, 等. 油气输导机制及输导体系定量评价研究 ‘ 2 3 9 输导动力是流体在输导空 间中运移和聚集 的 推动力 。运移动力常见的有浮力 、 挤压应力 、 异常 高压 、 毛细管力 、 拉张应力等, 阻止运移或聚集 的力 量常为毛细管力。 输导流体为水 的输导体系为无效输导体系 , 含 油 0 ~1 0 %为效果微的输导体系 , 1 0 %~ 4 0 %为效果 小的输导体系, 4 0 %~ 7 0 %为效果中的输导体系 , 大 于 7 0 %的为效果好的输导体系。后 3类并称有效 输导体系。 第二类为描述输导体系重要特性 的一些输导 要素 包括输导方 向、 输导能力 。前者 由流体势来 确定 , 后者 由孔渗性 、 含油饱 和度 、 输导速度 或输 导动力大小 来确定。 第三类为补充说明输导体系的一些输导要素 如输导体系规模与层次 、 形成与作用时期等。 其他一些较为次要的因素则暂不出现在命名中。 例如围岩性质 亲水、 亲油 、 输导空间充满度等。 综上 , 提出输导体 系命名原则为 输导体 系规 模与层次 形成与作用时期 输导能力 输导方向 输导动力 输导空间。 本文 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 陷岐南凹陷为例简 单说明上述分类方案 图 1 。岐南凹陷砂体发育 。 连通性好 , 是油气运移 的有利通道 。明化镇末期沙 三段烃源岩达到生排烃高峰期 , 受构造运动影响 . g 3 0 0 0 聪 各主要断层开始活动 , 形成 的断空也成为该 时期油 气运移的 良好通道【 1 。 根据岐南 凹陷沙二段孑 L 渗性分析 , 其孔隙度为 1 0 % 1 2 %, 是 中孔 断层 活动形 成的断空宽度 为 5 ~ 9 mm, 属于中断空 。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 受异常高压的影响 , 首先沿着延伸至凹陷内部 的沙 二段砂体进行侧 向输导 . 当油气运移 至赵北断层 后 . 沿着断空发生 向上和横穿断层的输导, 其 中, 向 上输导的油气运移至浅层或至地表散失 , 而横 向输 导的油气在断层 的另一侧聚集成藏 。由此将 图 l 中输导体系①命名为 歧南凹陷/ 明化镇末期/ 高输 导/ 向上一横 向/ 中高压/ 中孔一中断空输导体系 ; 输导体系②没有受断层 的影响, 油气是在异常高压 的作用下 , 沿着孔渗性好的砂体侧 向运移 , 因砂体 尖灭而聚集形成油气藏, 将其命名为 歧南凹陷/ 明 化镇末期/ 中输导/ 向上一横 向/ 低高 中孑 L 输导 体系 油气沿输导体系③横向运移至凹陷内部的砂 岩透镜体 中聚集成藏 , 运移距离短, 效率高 , 将输导 体系③命名为 歧南凹陷/ 洼陷带/ 明化镇末期/ 高 输导/ 横向/ 中高 中孔一小孔输 导体 系 油气沿 输导体系④先横向运移, 后向上运移至砂岩透镜体 中聚集成藏. 将输导体系④命名为 歧南凹陷/ 洼陷 带/ 明化镇 末 期/ 中输 导/ 横 向一 向上/ 低高 小 孔一中孔输导体系。 Nm Nm NJ , l 一 | Ng Ng 一 簪 、-,’ 、 ,、 , 、-, 、 , ..⋯ ,/~~ Ed 一 _1 | L ● , . ■ { . 1 I 毫 2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断 层 匡 砂 体 _ I ■油 藏 [ 三 碧 蒿[ ] 要 E 羹 量 圈不 整 合 图 1 渤海湾盆地岐南凹陷输导体系类型 南凹陷/ 明化镇末 期/ 高输导/ 向上一横 向/ 中高压/ 中孔~ 中断空输导体系 ②歧南 凹陷/ 明化镇末期/中输导/ 向上一 横向 / 低 高压/ 中孔输导体系 ; ③歧南 凹陷/ 洼陷带/ 明化镇末期/ 高输导/ 横 向/中高压/ 中孔~ 小孔输 导体系 ; ④歧南 凹陷/ 洼 陷带/ 明化镇末期/ 中输导/ 横 向一 向上/ 低高压/ 小孔一 中孑 L 输导体系 F i g . 1 T y p e s o f mi g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n Q i n a n S a g ,B o h a i B a y B a s i n 石 油 雾 劈沾 届 第 3 7卷 3 输导要素的定量描述 上述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 系划分方案 中. 已 经详细描述 了各类输导要素的类 型及其必要性 , 决 定输导体系类型 的必要要素主要有 输导空间、 输 导动力、 输导方 向、 输导能力和输导时期 等。下面 根据各类输导要素的必要性决定其权重 , 对输导体 系及其要素提出定量评价标准 表2 , 最后输导体 表 2 输导要素类型划分与定量评价标准 T a b l e 2 Cl a s s i fic a t i o n a n d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e v a l u a ti o n s t a n d a r d o f mi g r a ti o n de me n t s 第 2期 林玉祥 。 等. 油气输导机制及输导体系定量评价研究 2 4 1 系得分越高. 则输导体系越有利于油气输导与聚 集。本文在建立输导体系量化评价标准 中, 贯彻 了 “ 输储一体” 的理念. 即既考虑输导体系对油气的 输导, 也考虑输导体系对油气聚集的作用, 从而使 输导体系评价结果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更为密切 。 3 . 1 输 导 空 间 输导空间主要包括孔 隙、 裂缝和断空 , 是油气 输导的必要要素。根据柳广弟等| 1 ] 对岩石 中孔 隙 大小的划分与本文的需要 , 将孔 隙分 为 4种类型 大孔 、 中孔 、 小孔 和微 孔。大孔 的孔 隙 直径 大 于 2 mm, 中孑 L 为 0 。 0 2 ~2 m m, / J 、 孑 L 为 0 . 2 2 0 m, 微 孔一般小于 0 . 2 l x m。孔隙是油气输导与储存 的主 要空间类型。 孔隙型储层与盖层、 构造高部位配合 形成油气输导路径或聚集场所。因此孔隙越大 。 越 有利于油气输储, 相应地赋值越高, 即大、 中、 小和 微孔分别赋值 1 0 , 6 , 3 , 1 。在很多 情况下 , 孔 隙度 数据 较 多, 可分 为 大孔 隙度 2 0 % 、 中孔 隙 度 8 %~2 0 % 、 小 孔 隙 度 3 % ~8 % 和 微 孔 隙度 1 0 m m 、 中断空 1 ~1 0 mm 、 小断 空 0 . 1 1 ra m 和微断空 1 0 0 MP a 、 中 5 0 - 1 0 0 M P a 、 小 1 0 5 0 M P a 和微 5 1 0 P a / m 、 中[ 3 ~ 5 1 0 。 P a / m] 、 / J 、 [ 1 3 x 1 0 P a / m] 和 微 3 . 5 、 中 1 . 5 ~ 3 . 5 、 小 0 . 5 ~1 . 5 和微 0 . 8 、 距 离中 O . 4 0 . 8 、 距离小 0 . 0 5 0 . 4 和距离微 0 . 8 、 距 离 中 0 . 40 . 8 、 距 离 小 0 .0 5 ~ 0 .4 和距离微 1 0 0 m 、 距离 中 1 0~1 0 0 m 、 距 离小 11 0 m 和 距 离 微 5 0 0 x 1 0 t / k in 、 中输 导 [ 2 0 0~5 0 0 1 0 t / k in ] 、 低输导[ 2 0 2 0 0 X 1 0 t / k in ] 和微输 导 2 0 x 1 0 t / k in 。 3 . 5 输导时期 除了上述输导要素 , 输导体系形成与作用的时 期也是非常重要 的因素。根据输导体系形成时期 与大规模油气运 聚时期 的关 系可分 为 早 、 中 同 期 、 晚 、 新 。其 中, 同期 的输导体 系是最有利于运 聚成藏的输导体系 , 赋值 1 0 早 、 晚和新 的情况赋 值 6 , 3 , 1 。特别是全新世 以来的新构造运动 . 往往 认为对成藏有利 , 其实只是对于其与大规模油气运 聚时期是同期 的情况有利 , 这时可归于 中 同期 的情况 ; 对于先期形成的油气藏 , 新构造运动无疑 起到破坏作用 , 其最好的结果无非是导致早期油气 藏的调整与再分配 , 而调整与再分配的过程也必然 造成部分油气 的散失 3 . 6 输导体系规模与层次 除了按照上述基于输导机制 的分类方法对输 导体系进行分类与评价外 , 输导体系的规模与层次 也是其分类与命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 因素。 不同 规模 的输导体 系控制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分布 。 因此 , 在对输导体 系识别与分析基础上 . 可在输导 体系其他要素命名之前冠以构造单元的名称 在 陆相断陷盆地和陆相拗 陷盆地 , 可划分为一级 、 二 级 、 亚二级和三级单元_ 2 表 3 。 4 成藏期输导体系研究方法 许多学者根据研究 的 目的和资料的掌握程度 等对 于输导体 系的研究方法做 出了总结[ 4 , 9 , 2 3 - 2 8 ] 。 其中, 古孔隙和古构造的恢复是古输导体系格架建 表 3 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Ta b l e 3 Cl a s s i fi c a t i o n s e me o f t e o mc u n i t s 立的关键 。根据上述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 系分 类方案 , 本文总结出了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研 究方法和步骤 图 2 。通过对各输导要素的研究 . 恢复出古输导格架和大规模油气运聚时期 . 才能判 断有效输导体系。再经过定 量评价 . 进 行排 队优 选, 确定优势输导体系, 结合已知油气藏分布规律, 正确预测潜在油气藏 , 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 4 . 1 古孔隙的恢复 对于沉积砂岩中古孔隙的恢复 , 应在沉积埋藏 史研究 的基础上 , 以现今沉积砂体的孔隙反演砂体 的古孔隙, 恢复出油气大规模运聚时期的砂体孔隙 特征 , 最终得出油气运聚的有效输导砂体 。由成岩 序列可知 , 在大量排烃之后的成岩作用主要为有机 酸对杂基和粒缘 的溶蚀 、 方解石胶结 以及 长石溶 蚀。因此 , 以岩石的现今实测孔隙度减去有机酸对 杂基和粒缘的溶蚀及长石溶蚀所产生的孔隙 . 加上 由于方解石胶结和压实作用所减少的孑 L 隙 , 即可得 到大量排烃期的古孔隙度E 2 9 ] 。 I 现今输导格架模型 审章奉 I l I 成藏期输导体系 I 』 l l 输 导 空 间 评 价I I 输 导 动 力 评 价l I 输 导 方 向 评 价l I 输 导 能 力 评 价 l 『 I I l 有 效 输导 体 系 评价 f l优 势 输 导 体 系 l l油 气 成 藏 规 律 I I 勘 探 方向与 h i 标预 测 图 2 油气输 导机 制研究技术路线 F i g . 2 R e s e a r c h t e c h n i c a l i d e a s o f mi g r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o f o i l a n d g a s 第 2期 林玉祥, 等. 油气输导机制及输导体系定量评价研究 2 4 3 古孔 隙度 的恢 复方 法概 括起 来可 以分 为 3 类 [ 3 o 1 1 运用“ 将今论古” 原理, 以现今孔隙度特 征分析为切人 点 , 通过 回归分析建 立孑 L 隙度 随深 度 、 温度或者时间的演化模型| 3 ; 2 岩石薄片观 察分析法 , 通过观测各种成岩作用对孔隙影响的序 列 和大小 , 经过补偿校正回溯岩石在关键时刻 的古 孔隙度[ 3 ; 3 综合 分析法 , 综合 分析成岩作 用 的影响因子 , 建立成岩作 用强度 与孑 L 隙度关 系模 型 , 以此估算古孔隙度 3 。 4 . 2 古构造的恢复 古构造是指地质历史上某一地质时期的构造 。 含油气盆地的古构造决定 了地质历史时期油气输 导体的类型与性质 , 对油气成藏的各种要素起到控 制作用。对古构造进行恢复可 以为含油气 盆地 中 输导体系的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古构造恢复 的方法 主要有 “ 宝塔 图” 法 、 厚度 图法 、 平衡剖面法 、 地震属性恢 复古构造法、 三维空 间古构造恢复法 、 同一变形体古构造恢复法等诸多 方法 , 各种方法都有各 自的适用范围和在实际应用 中存在 的问题 。古构造 的恢复主要包 括剥蚀量恢 复 、 去断层、 去褶皱 、 去压实校正及古水深校正等[ 3 。 地层剥 蚀 量 恢 复 的方 法 很 多, 可 参 见 文 献 [ 3 7 ] , 在此不再赘 述。古构造恢 复首先要消除断 层 的影响 , 即去断层恢 复 。 目前 比较常用 的方法是 斜剪切法。在去断层恢复后 。 还要进行地层褶皱恢 复 , 以消除构造变形对地层的影响。对 于挤压褶皱 , 通常使用“ 弯滑 曲褶皱” 方法进行去褶皱恢 复l 3 。 在地层拉平后 , 其 下部地层 的埋藏深度不一 . 在 回 剥过程中需要考虑差异压实对地层厚度 的影响 , 因 此还需要去压实恢复。去压实恢复通常只考虑埋 藏深度的变化 , 主要表现为孔隙度的变化 , 因此 , 去 压实恢复实际上也是地层古孔隙度的恢复[ 3 。 由于岩石的压实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岩 性、 上覆静岩压力、 沉降速率、 构造应力、 地层含水 特性 、 地层结构 , 甚至埋藏 时间等等 引, 因此在去 断层和去褶皱恢复后 , 还要进行去压实校正和古水 深校 正 。 4 . 3 古压力恢复与成藏期次确定 经过古孔隙恢复和古构造恢复后 , 还要恢复古 流体压力场, 计算流体势, 分析判断油气运移的方 向 ; 确定油气大规模运聚的期 次, 从而对各个 主要 成藏期的古输导体系进行恢复。 建立起古输导体系 的输导格架, 划分出有效的输导体系。 4 . 4 古输导体 系定量评价及应用 古输导格架恢复完成后 , 即可根据表 2的标 准 对各输导要素进行量化处理 , 对古输导体系要素进 行评价打分 , 以定量评价输导体系对油气输导成藏 的作用 。可用输导体系综合输导能力 T S C C 来定 量表示输导体系输导油气的能力。T S C C 输导空 间类 型等级评分 的加权平均值x 3 0 % 输导动力类 型等级评分的加权平均值x 2 5 % 输导方 向等级评 分的加权平均值x 2 0 % 输导能力 含油饱和度 等 级评分 1 5 % 输导时期评分 1 0 %。 仍 以上述岐南凹陷油气输导体系为例 , 对岐南 凹陷 4个输导体系进行评价 。根据上面的公式 , 计 算出的岐南凹陷输导体系① 的 T S C C为 4 . 8 2 6 , 输 导体系② 的 T S C C为 4 . 5 4 7 , 输导体系③ 的 T S C C为 4 . 8 2 2 , 输导体系④的 T S C C为 3 . 7 0 6 。 因此, 输导体系①最好, 输导体系③较好, 输导 体系②次之, 输导体系④最差。从而可以对所有输 导体 系进行量化评价和排 队 , 择优进行评价 、 钻探 和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 5 结论 1 提出了基于油气输 导机 制的输导体系分 类方案 , 并将输导要素划分为 3类 第一类为必要 的输 导要 素 包括输 导空间 、 输导 动力和输 导流 体 ; 第二类为描述输导体系重要特性 的输导要素 如输导方 向、 输导能力 第三类为补充说明输导 体系的输导要素 如输导体系的规模与层次 、 形成 与作用 时期等 。提出的基于输导机制 的输 导体 系命名原则为 输导体系规模 与层次 形成与作用 时期 输导能力 输导方 向 输导动力 输导空间。 并 以歧南凹陷为例说 明了新的输导体 系命名方法 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2 详细描述了输导要素 的定量评价标准 , 对 主要输导要素建立了定量评价模型, 以判断油气输 导体系的优劣。在系统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 , 确定了各类输导要素的权重及各输导要素的 4个 等级的赋值标准。 3 系统总结 出了输 导体系研究 的思路 和方 法 。 提出了古孔隙度恢复和古构造恢复是古输导体 系恢复的关键 。 并 以黄骅坳陷歧南凹陷为例 , 计算 了输导体系综合输导能力系数 , 从而可以对输导体 系进行定量评价和排 队优选 , 为客观、 准确地评价 输导体系奠定 了基础。 参考文献 [ 1 ] 朱筱敏 , 刘成林, 曾庆猛, 等. 我国典型天然气藏输导体系研 究 以鄂尔多斯 盆地 苏里 格气 田为 例 [ J ] . 石 油 与天然 气地 2 4 4 石 油 褒 劈 质 第 3 7卷 质 , 2 0 0 5, 2 6 6 7 2 4 7 2 9 . Z h u X i a o mi n , L i u C h e n g l i n , Z e n g Q i n g m e n g , e t a1. S t u d y o f c a r r i e r s y s t e m o f t y pi c a l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8 i n Ch i n a - t a k i n g S u l i g e Gas F i e l d i n O r d o s B asi n as a r t e x a m p l e[ J ] . O i l& G as G e o l o g y , 2 o o 5 , 2 6 6 7 2 4 - 7 2 9 . [ 2 ] 谢泰俊, 潘祖荫, 杨学昌. 油气运移动力和通道体系[ c ] / / 冀 再生 , 李思 田.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 与油气 聚集. 北 京 科学 出版社 , 1 9 9 7 3 8 5 4 0 5 . X i e T a i j u n , P a n Z u y i n , Y a n g X u e c h a n g . H y d r o c a r b o n m i g r a t i o n p o w e r a n d c h a n n e l s y s t e m[ C] / / G o n g Z a i s h e n g , L i S i t ia n . B a s i n a n al y s i s a n d h y d r o c a r b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o f th e No r t h e r n C o n t i n e n t a l ma r g i n , S o u th C h i n a S e a . B e O i n g S c ie n c e P r e s s , 1 9 9 7 3 8 5 4 0 5 . [ 3 ] G a l e a z z i J S . S t r u c t r a l and s tr a t i g r a p h i c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w e s t e rn M a l v i n as B asi n , A r g e n t i n a [ J ] . A A P G B u l l e t i n , 1 9 9 8 , 8 2 4 5 9 6 -6 3 6 . [ 4 ] 张照录, 王华 , 杨红. 含油气盆地 的输导体系研 究 [ J ] . 石油与 天然气地质 , 2 0 0 0, 2 1 2 1